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大帝国-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挥α艘簧Щ曷淦堑刈吡顺隼矗缬幸欢腥斯矗揭桓銎Ь驳乃凇�
见胡铁幕走了,赵刚回头哈哈一笑,对谭嗣同道:“谭大人,你觉得今日还会有多少人会来寻你地晦气!”
“嗯?为什么不说过来为我祝福呢?”谭嗣同脸上微笑,反问赵刚。赵刚也是微微一笑:“谭大人,我知道你的那些朋友都在桌子上了,那剩下的自然就是跟你不太对付地人了,各位说是不是呀!”
可惜酒桌上地其他人大部分喝得醉醺醺地,对赵刚的话恍若未闻,谭嗣同面色一暗:“谭某性格孤僻,所以树敌甚多,所幸还有几个好友,要不然就是光杆一个,倒也轻松!”
楼下又是一阵喧哗,赵刚和谭嗣同相视一笑,又有送菜地人来了,过不多时果然门帘一掀,一个肥头大耳,满身绸缎,手上带了十几个戒指的人走了进来,可能是雅间的门太窄,这个胖子是侧着身子进来的,身后一个人也没有,想必被那些闲人给截住了!
赵刚一乐,这个人他认识,而且也认识他,国内排名第七的大商人戴明亮,不过戴明亮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赵刚却不知道,转头看看谭嗣同,谭嗣同也是一头雾水,站起来朗声问道:“戴老板何事来此,谭某如有得罪之处,还请戴老板明示。”
戴明亮呼吸急促,大肚子也是起伏不定,看起来倒像是怀孕了七八个月的孕妇。听谭嗣同这么一问,满脸苦笑:“谭大人言重了,戴某是来吃饭的!”
门外传来一声咳,戴明亮红彤彤的脸一下子就变得黄了,脑袋耷拉下来:“谭大人,我是跟你有点过节,不过那都是陈年旧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俺早就跟你化敌为友了!”
门外又传来一声咳,戴明亮黄黄的脸一下子就变得白了,又想跪下来,结果赵刚早有防备,先一步把戴明亮扛住了,要说赵刚力大无穷,对付一头牛都没问题,可是对付戴明亮还差点扛不住,赵刚心中感慨“有千斤猪,没千斤牛,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
“我错了,十五年前,马拉西亚行省本来要拍卖一批地皮,也就十几万亩。本来我都做得差不多了,可是谭大人仗义一呼,政府就把政策改了,结果后来我没有买下那块地,这十五年来我每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所以才有这种糊涂事情做出来,我不是人呀!”
赵刚心中一阵恶寒,这戴明亮真是睚眦必报的人物,怪不得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商人重利忘义,一旦势力大了就想鱼肉天下百姓,自然是一等一的乱源。纵观华夏五千年,每次动乱中都是商人谋利,才动摇了江山。
不过今天赵刚心情还算不错,加上过一会还有计较,所以只是挥了挥手,就把戴明亮这个暴发户赶走了,接下来又来了十几个寻仇滋事的,都是神气活现而来,脸色如土而去,实际上都被赵刚手下那些闲人抓了去,集中在一个大屋子里面,这些人平时趾高气昂,如今踢馆踢到天下第一铁板,心情惊惧也不知道接下来要如何处理才好。
直等到半夜,才听见外面有脚步声,赵刚面色红润走了进来,挽着谭嗣同的右手,对关在小屋子的十几位倒霉蛋说道:“各位,今日之事我已经全明白了,你们都是一片好心,怕谭大人致仕之后,生活无着,所以好心过来送些银两,是不是这样?”
这些人被关了半天,突然听到赵刚的这个建议,当真是喜出望外,戴明亮第一个站起来:“陛下圣明,草民与谭大人情同手足,知道谭大人为官清廉,所以特送人民币五十万元,以解谭大人囊中羞涩。”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三十七章 … 铁板烧 下
他人听了,都暗骂戴明亮这个不够意思,作为全国第五十万元可真不算什么,可是在其他人看来,这五十万就是要命的钱。要知道虽然经过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可是中国百万富翁不过百几万,一次性掏出几十万面不改色的恐怕也只有戴明亮这个超级富豪了吧。不过骂归骂,这些人都是乖乖的交钱免灾,到了最后统计一下,竟然有几百万之巨,就连赵刚也大吃一惊,盘算找要不要以后改行做敲竹杠的买卖。
送走了这些贵客,赵刚兴致不减,对谭嗣同一拱手“谭先生,实不相瞒我就是赵刚,见谭先生见识远大,所以想请谭先生夺情,再次帮助我评定内乱。”谭嗣同心潮澎湃,点了点头,两人一同上车。两人聊得开心,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皇宫,赵刚正想下车突然听到谭嗣同的怀里出现意思响动,声音不大却十分熟悉,当下惊得呆了。
这声音赵刚可是太熟悉了,就见谭嗣同有些不好意思,掏出来咳了一声,威严的回答道:“恩,有事情,你不要再打了。”赵刚微笑,谭嗣同这个人看起来还不错,有男人的驾驶,不是那种没骨气的男子。
只不过为什么谭嗣同手上的巨大方块那么眼熟呢,看着像是一个巨大的砖头,可是却没有线,赵刚有点纳闷,又有点迷糊,怎么不到三年的功夫,这东西都出来了,这实在有点超先进了吧?
接完电话。谭嗣同有些不好意思,拱手道:“陛下…。。”
“这是什么东西?”
“这个叫做无线通!”
赵刚心中一动,脑袋里面马上想起对应的产品,无线市话不就是小灵通吗,是一种新型地个人无线接入系统,它采用先进的微蜂窝技术,以无线方式接入固定电话网,使电话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可随身携带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市内、本地网和国内、国际电话。也可方便地拨打寻呼和移动电话,是市内电话的延伸和补充。
经过谭嗣同的讲解,赵刚才知道去年7月份,中国通讯集团公司的小灵通业务就正式开始了。购买的人群十分踊跃。到目前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通通讯工具,小灵通已拥有7500多
虽然赵刚早就知道,在中国,那种本来被彻底淘汰地工具咸鱼翻生的奇迹。但是也没有想到,在经过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之后,小灵通会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而且是那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成为移动通讯地唯一选择。除个别城市外。小灵通已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起来,回顾其发展历程,小灵通的成长真可谓是个奇迹。
首先。小灵通是老百姓的选择。是市场推动了小灵通的发展。资费低廉、省时低耗电、使用方便是老百姓选择小灵通地第一个理由。最为重要的是。小灵通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手机”,因为小灵通的基站和手机发射功率都分别只有100瓦和10瓦。其辐射极小,而GSM地基站和手机则分别为3000毫瓦和)》
此外,数据业务功能强大也是小灵通深受广大用户喜爱的一个理由。小灵通所用的带宽是依赖于电信网络,并提供呼叫转移、来电显示、收发传真等服务功能,况且小灵通还具有数据接口,在局部漫游时可实现数据业务操作。小灵通地各种优势已为其赢得了更为广阔地发展空间,所以说市场需求是小灵通不断前进地永恒动力。
其次,小灵通是固网运营商不断创新的结果,是其利润增长点。小灵通地发展壮大离不开固网运营商的推动。全国政协委员方廷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奇。com书,小灵通为运营商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中国电信的新增长点,其他商家也可申请经营小灵通。这种投资较低,收入回报丰厚的买卖马上引发了滚雪球效应。由此可见,小灵通发展如此迅速,与固网运营商给予广大老百姓的送礼,以及积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口众多,所以给了运营商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市场需求呈现多层次化,因此我国的通信需求也就呈现多样化。对于众多不常出远门的老百姓而
灵通的移动特性比其他通讯设施要强得多,自然能够喜爱。从这一点上说,小灵通不仅方便了用户,而且符合我国国情,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所以政府不会干涉运营商的经营,而这就为运营商发展小灵通留足了空间。
总之,小灵通能够以燎原之势发展起来,主要还在于市场的推动。在电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才最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市场才拥有真正的发言权。
虽然小灵通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但市场中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关于小灵通,有人希望喊停,有人击掌喝彩,也有人翘首以待,纵观其发展过程,小灵通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电信业最有争议的电信业务。综合来看,目前有关小灵通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灵通是否属于落后的技术。即小灵通是国外淘汰的技术,是一种落后的技术,不应该在国内发展,这是浪费资源。但根据PHS技术的最新突破,小灵通已经解决了一些大容量、大范围区域内用户移动通话的棘手问题,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跨市区漫游。其实,技术的先进与否也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先进的技术是不存在的,更何况先进的技术也未必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目前来说,美国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其二,小灵通是否引发了移动价格战都认为小灵通是通讯价格战的“罪魁祸首”,小灵通将逼出通讯单向收费。事实上,没有小灵通的出现,通讯市场的双寡头竞争照样大打价格战。
目前虽然是小灵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小灵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事实上,小灵通的发展历程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顺利。
首先,小灵通不仅背负着为固网运营商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大使命,而且还必须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研究员杨培芳曾指出,小灵通的出现是中国电信与移动、联通博弈的结果。如果正如杨培芳研究员所说的,那么小灵通还肩负着为固网运营商将来经营移动业务积累经验的使命。小灵通的压力看来不小。
其次,由于小灵通动了某些利益团体的“奶)。。。要遭到他们的穷追围堵。很多媒体认为,移动运营商竞相降价是为了应对小灵通的冲击,但对于拥有2多用户的移动运营商来说,1500万的小灵通用户究竟有多大的冲击力呢。。和延伸,小灵通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面临着移动运营商“围剿”的考验。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小灵通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但值得庆幸的是,小灵通拥有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对于一项电信业务而言,拥有市场的支持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很显然,小灵通将会牢牢地地把握住这一点,披荆斩棘,继续前进。
想到这里,赵刚的心思又动了一下,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只不过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大市场,其他方面相差的并不多。这些看历史就能知道,美国在1900年的时候中国战火涂40年,而美国大力发40,壤之别,这个就是有统一市场的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与宋兵策刀兵相见,那么国家的安定就会被破坏,接下来的战争爆发,老百姓受苦,国外势力趁虚而入,这些严重的后果让赵刚心中一惊,再看谭嗣同的时候眼神就有点痛苦:“谭先生,邮件事情想问你,一个家里面,大哥和二弟住在一起,有一天,这两个兄弟突然说的不对了,就要打架,你觉得这架要不要打?”
谭嗣同吃了一惊,眼睛不自主的望了过去,只看到赵刚眼中的一汪深潭,丝毫看不到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东西。当下吃了一惊,说道:“陛下,您的意思是和好!”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三十八章 … 打仗就要赚钱
刚点点头,站住了脚步看他,微凉的晚风从两个人的十步开外是那些亲卫,谭嗣同只感到一阵战栗。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那个痛列无双的杀人魔王吗,那个心狠手辣,屠城不眨眼的屠夫吗?
王道”与“霸道”是孟子的著作中经常提到的两个基本概念。在这里,“道”是指思想与观点。哪方面的思想与观点?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与观点。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国家统治者的位置上,如何对待他治理下的老百姓的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一派思想家,对老百姓的力量,对他们在维护国家政权稳固和推进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知道必须减轻剥削,缓和矛盾,尽量争取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政权,使国家长治久安。为了让自己的这种思想观点更具权威性,孟子便假托于“先王”,即声称这一套是从历史上那些贤能的帝王那里学来的,于是称“王道”。
从孟子的政治立场看,他代表的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有一套强国的理论,而且自负很高。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公孙丑下》)真是以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学习孔子的学说,以儒家思想的继承人自居。他的关于王道的思想,确是承传了孔子的。《论语为政》中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所说的就是对待老百姓地两种不同的态度:用政令来训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控制老百姓,其结果是老百姓逃避(这种统治)并会失去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用礼教来团结老百姓,老百姓不仅能有羞耻之心,而且会顺从。孟子把这两种为政方式归结为“霸道”与“王道”,自己主张的是后者。
主张实行“霸道”的是法家。法家也是处于上升期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与孟子的区别是一为激进派,一为温和派。法家认为老百姓不过是统治者实现其统治意图的工具,主张要对这些“工具们”实行严厉的统治,运用严刑峻法地手段。相比之下。孟子的思想更具历史的进步性。
如果王霸问题仅仅是战国时期两个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地争论,那么我们今天重新提起它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这王霸之争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范围,成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比如在今天地世界上,有些人动辄炫耀武力。叫喊要打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把航母开到别国的大门口,为的是要损害别人地利益以扩充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霸权主义,是“霸道”。
孟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还要看是否能得到老百姓地拥护。“得道多助”,这个“道”就是“王道”。“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之”。为一个得不到大多数人拥护地领导者(连亲戚都背叛他),指挥打仗是肯定会失败地。
“陛下乃欲行王道?”谭嗣同的心念电转。已经想明白了赵刚地想法,不由叹了一口气,这个时候实在不是后退的时候呀。目下的形式好比两军对垒,已经摆开了阵势,任何一方想要后退,都会导致崩溃,这是万万不可的。“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谭先生请说,赵某洗耳恭听!”
“陛下自草莽起事之后,奋长缨……”赵刚有点尴尬,好像不管谁,跟自己说话之前都要来上一大段歌功颂德的,否则就不敢说话“不过,陛下对于开疆扩土过于热衷,对于守城治国则有所不足,所以国内的势力才有机会抬头,这不可不见。古人云好战必亡,希望陛下息刀兵,行仁政,则万世之基可成,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好战必亡………………………”赵刚默默念了一遍,这句话是那么的熟悉”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法》》,是古代著名的一部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又称,
其“仁本第一”有云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过话,被硬生生的砍掉了半截,只剩下上面半句。中国好施仁政,五千年前的祖宗就已经是这样了,因为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管你国家是多么的强大,时常发动战争必定走向灭亡。汉武帝如何,天纵英才打的匈奴望风而逃,可是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被他消耗一空,到了晚年人口少了一半,后来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遂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所以,历朝历代所铭记的好战必亡也有点道理,可是时移世易,到了二十世纪初,在三千年大变局面前,以往的那些经验都成为了荒谬的东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决定了,只有好战才能长盛不衰,而且战之后还要大量的掠夺物资,这样才能以战养战,资本主义的强大工业注意让最荒芜的土地都具备价值,而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赵刚对对二战以后美国战事所知甚多,作为“世界警察”这个贬义称谓的拥有者,美国四处驻军,到处挑起事端,不惜牺牲本国公民的生命来维护“世界平衡”。但二战之后60年来,美国衰败了吗?没有!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颠覆了中国的祖训。所谓“好战必亡”,全在于不懂得取利,估计一方面是恪守“以仁为本”,另一方面古时物资缺乏,除了人力资源外没有可掳掠之物、补充之物,但俘虏了敌方人员后,还要考虑如何分流并负责吃喝拉睡等等,简直是得不偿失。所以一旦有了战事,不仅使国库空虚,还使富裕的国力迅速消失,以至“国虽大,好战必亡”。
但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可不这样,除了尽力搜括外,带不走的,尽数毀坏,不给被害者生存之机。百多年来,英国从中国掳掠了多少财富?俄国是多少?日本是多少?八国联军又是多少?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又从伊拉克拿走了多少?“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是日本鬼子发明的,但到了列强身上,有那一个不是这样呢?
所以在赵刚上台之后,所奉行的政策就是疯狂掠夺,在列强眼中中国最强悍的不是可怕的陆军,而是数量列世界第一的陆军工程兵,虽然也是野战军序列中的一员,但是工程兵的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疯狂的拆卸大型工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工程兵部队都表现出了凶猛的拆装能力,一战的时候三天拆卸三百五十万吨物资,二战的时候更是达到了每天最高二百三十万吨的可怕记录。可谓是蝗虫过境,寸草不生。所以虽然经常打仗,可是国库从来都没有空虚过,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盈利的。
听了谭嗣同的话,在刚才清醒的认识到,不管这些人有多高的见识,他么与自己比起来,还差得多呢。时势造英雄,在这个时代,又有谁比自己更知道时代的潮流,想到这里,赵刚倒不好反驳,就顺着谭嗣同的话头应了一句:“谭先生说的不错。”
谭嗣同人老成精,也看出赵刚有些不以为然,也不多说两人闲聊了一会,赵刚还好些,谭嗣同年已花甲,实在有些支撑不住,勉强支撑着不睡,眼皮已经有点睁不开。赵刚已经看的不忍心,就说道:“谭先生,夜深了,不如留在我家住一晚上吧。”
谭嗣同大惊,瞌睡也跑得差不多了,站起来整理衣冠:“陛下不可,臣等岂可居帝王之家,罪过罪过!万万不可。”
赵刚只得作罢,谭嗣同这样的历史伟人,在你面前提示你,不要乱了君臣辈分,这还真是讽刺!郁闷得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赵刚发下旨意,鉴于陕甘回汉动乱严重,特命北方野战军五虎之首秦宝川上将率军出征,平定叛乱。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三十九章 … 拖刀
于宋兵策,赵刚温勉有加,“国之栋梁不可轻出,跳将出兵平之即可!“
接到赵刚的圣旨之后,宋兵策呆坐半响,连日来,宋兵策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眉头紧锁,愁绪万端。自去年上疏以后那种忧喜掺半,举棋不定的心情完全被绝望和恼羞成怒所取代。
宋兵策坐在后花园偏殿中闭目养神,下人送上来一盅盖碗茶,他顺手端起,轻掀泥盖,眼睁睁地看着那飘飘的热气;皇帝登基以来,对自己的照顾一件件地浮上心头。他那颗烦乱的心,就像被无数个满刺的松球滚扎着一般。
他怔怔地捧盅半晌,才又轻软地吹开漂在水面上的茶梗,微微啜了一口。他的眉头倏然皱成一团,竟觉得这茶比起往日业似有云泥之差的苦涩。
宋兵策曾长期驻守北方,他对岩味的乌龙、水仙,溪味的极品毛尖、山青峰等名贵的山茶,全无兴趣。这些清苦的浓汁,实令他难以下咽,那如北国的香片使人提神。他以为是下人搞错了,正欲发火,忽有一偻馥郁的香气钻进鼻中,他才悟到是自己口苦舌干之故。
陛下的这手棋,下的好妙呀!
秦宝川虽然兵力只有三十万,在数量上说并不多,可是那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打起仗来做刀刃的好钢。可以说北方野战军要是少了秦宝川的人马,水平至少下降两成半。现在陛下居然要一下子划去秦宝川的三十万钢军。陛下地胃口真是好呀,竟敢打起自己心腹的主意来了。
宋兵策岂能让他的算盘滴溜溜地如意转动!不派吗?这是陛下的圣旨。抗旨罪名已不轻,何况当此非常变故之际、民乱沸腾之时之时,抗旨不发兵,你宋兵策之前说的那个为民请命的心思到哪里去了,岂不都是假话?
皇上的话都不听,你的几百万北方野战军意欲何为?国家花费千万,养这样一只虎贲之师又有何用处?倘若陛下这样质问,定然激起天下共责。不待杀头灭族,便早已身败名裂,死有余辜了。宋兵策真的进退不是,左右为难!
可秦宝川这个莽夫。偏偏不知内中奥妙,以为率师南下平乱,正是取悦皇上、立功受赏地大好时机,几次三番地催促:“元帅大人。钢军全体将士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皇帝陛下的调兵领了,好多兄弟都急得不行了。元帅大人,救兵如救火。还有啥子要想的?快下令吧!”
面对着这个头脑简单的秦宝川上将,宋兵策哭笑不得。想说北方野战军不能离开他,又怕他因此昏头昏脑。居功自傲。钢军本就依仗常打胜仗地资本跋扈嚣张。不把其他军队看在眼里。就是那种两头冒尖的队伍,要是这句话一说。这尾巴不还翘到天上去,可能会连他这个统帅的话都不听了。
想告诉他陛下欲借此挖空北方野战军的实力,壮大自己地私人势力,又怕这个心里不能藏话的直汉子,将此话捅出去,与陛下撕破了脸皮。要是更坏的结果就是秦宝川选择陛下,这种可能性对于宋兵策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一旦秦宝川出现反水,宋兵策地手下几员大将都会跟着反水。无奈,只得用几句话敷衍着秦宝川,心里急得如同火烧油煎,终日绕室
这天妻子宋刘氏提醒道:“夫君,三人行必有我师,何不广招贤人,找到解决的办法呢。”
宋兵策觉得有道理,立即派人到大伯处,征求大伯的意见。几天后,回信来了。“不可去,不可不去,贤侄速决“
宋兵策决定广泛征求幕僚地意见,命他们每人就此事写一个条陈。条陈送来了,大部分人地意见主张立即遵旨出兵;也有几个条陈说按理当剿贼,不过也要兼顾国防,如何取舍,由元帅独裁。几十张意见书阅罢,宋兵策深感失望。
正在宋兵策苦恼之际,一个人敲响了书房地门,宋兵策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首席幕僚段瑞“元帅,我没有写条陈。”段瑞进来了,一眼望见桌上散开地一大叠纸,知宋兵策仍在为此事发愁。宋兵策这才想起,人人都上了条陈,唯独段瑞一人没上。
“你为什么没有写?”
“有
便写在纸上,我想和元帅面谈。”段瑞回答,眼的光芒,段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生于1865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段瑞的父亲段从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种田。1872年,7岁的段瑞被祖父段佩带往江苏宿迁任所(段佩时统“铭军”直属马队三营驻防于此),少年段瑞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军营生活。1881年,段瑞在祖父病故后只身徒步前往山东,投在威海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1885年岁的段瑞考入天津武备学堂,为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
在天津武备学堂,段瑞先后学习了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等新式课程。1887年,他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业。1889年春,段瑞等5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在用一年半时间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后,段瑞又单独奉派入克虏伯炮厂学习半年(其他4先期回国)。虏伯炮厂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厂,他在这里耳濡目染,有了实践的机会,获益匪浅。1890年底,段瑞学归国,任职北洋军械局。次年,调往威海,任随营学堂教习。
之后他来到了袁世凯的手下,眼看着前程似锦,结果甲午战争打过,袁世凯死了,接着大清王朝轰然倒塌,接下来赵刚上台,他这个外系的武将竟然没办法坐上晋升的快车,被彻底闲置了,那个年头讲究的是一个嫡系,他这样的宿敌手下是没办法得到重用了,一直到了现在他才混到了一个幕僚,而不是元帅,段瑞的心气难平!
“好吧,坐下慢慢谈。”宋兵策素来喜欢和人谈话。在与朋友、幕僚的谈话中,他能从对方的言谈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获得多种知识。虽然闲谈耽搁了时间,但总的来说,所得大于所失。
“元帅,我为此事想了很久。”段瑞在宋兵策的对面坐了下来“我以为,出兵平乱一事,实属空言,于皇上无半点益处。”段瑞少年得志,锋芒毕露,说话办事,向来不知忌讳。
这一点,与宋兵策大不相同。
“芝泉,你这话从何说起!”宋兵策的口气似乎有点不悦。
“元帅,洋人已抵京城,如果他有意加害皇上的话,完全可以凭着洋枪洋炮的威力,向热河追去。挡得住也罢,挡不住也罢,都只是三五天之内便见分晓的事,哪有从数千里之外调兵入卫的道理?这不是皇上被突然变故吓昏了头,便是有人要借此夺走北方野战军的几十万精锐。”段瑞的话干脆尖锐,一针见血,宋兵策听后心里很痛快。
“你认为回乱不平,陛下会不会放任不管?”
“我以为,甘陕乃中国腹心,陛下绝对不会放任不管,出兵之事不过旦夕之事。依我之见,皇帝不管北方野战军如何动作,最后都会出兵的,陕甘之乱不过半月即可平定,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军队可以不动的。”
“芝泉,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南下事关君臣大义、将帅职责。君父有命,臣子岂能袖手不理?陕甘之乱再蔓延开来,我北方野战军将士也逃不了干系呀!”宋兵策明明是希望段瑞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嘴上却以教训的口吻说话。
段瑞对宋兵策的性格是熟悉的,忙答道:“元帅教导的是,遵守君父之命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职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