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台湾还不像后世那样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开发,岛上森林遍布,树木不仅茂密而且种类繁多,在古代,世人对于这种丛林密布的地方都敬而远之,自古以来都有瘴气这种说法,说的便是山高林密空气不通,山林间密布着有毒气体,对人的健康会形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古代时常有流放三千里之说,流放的地方便是这些人少林多的地方,比如说广东福建海南一带,只不过经过中原的连年征战之后,大量的人口向南迁徙,逐渐的将南方开发出来了,这才有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说法。

台湾相对于这个时候中国其他地方来说,单从人口密度上来说就要低出许多倍,按照之前荷兰人在的时候的数据,当时台湾岛上的汉人加上土著人一共还不到四十万人,连大陆上的人口数量的一百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还主要集中在台南和基隆一带,后来基隆被西班牙人进攻之后人口锐减,剩余的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台南一带,台中城只是后来梁国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城,其根本目的是用以军事用途的,所以不管是从人口数量上还是从建城的时间上来说,台中城都只能算是一座小且新的城市。

而这个时候福建广东一带的水土条件已经相对之前大为改善,清军的水兵大多数是这两个地方的人,他们对于台湾的恶劣水土环境自然出现了不服的情况。

第两百三十七章城外交战

清军四千五百多人这个时候算上能够作战的士兵,差不多只有三千人,这让董义暗觉不妙,他从对方军队身上的那股子气势上就可以感觉的出来,对方这是一支强军,加上在台中之战之后他们缴获的那些武器,都反应出他们将要面对的敌人拥有比他们更加先进的武器,这个时候人数不占优势,武器也要吃亏,加上城池还没有修建完工,清军只能背水一战,胜算可谓渺茫。

“呜~呜~呜~”清军开始发出大军集结的信号,士兵们从营地里面一涌出来,开始结阵。

董义这个时候骑着一匹青骢马,在大军前面来回的巡视,让士兵们赶快布好阵型,准备迎接对方的进攻,他们是坐船过来的,所以大军之中战马的数量很少,马的体型过大,不太方便运输,而且战马也比较娇贵,很容易受惊和水土不服,让它们到台湾来意义也不大。

清军组成了三个小方阵,中间的间隔只有五百米,这样他们可以方便他们的进攻和防守,进攻的时候可以分成左中右三个方向攻击,防御的时候可以像中间靠拢结成一个大的方阵。

中华军这边排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在方阵的后面是两百门火炮,从这个阵型上来看中华军要主动发起进攻了,炮兵周围并没有步兵掩护或者保护他们,项玉将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进攻中去了。

“咚!咚!咚!”中华军的战鼓开始敲响了,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调向前挺进,那种几千人一起脚踏大地的声音气势非常摄人。清军士兵们开始躁动不安了起来。

“预备!放!”与此同时。中华军的炮兵开始了炮击。炮弹在清军的阵型中间爆炸开来,士兵们伤亡惨重,整个阵型开始松动了下来。

“不要乱!坚持住自己的位置,炮兵,给老子开火!”董义的战马也被爆炸的声音惊动,战马变得焦躁不安起来,他一边竭力让战马安定下来,一边连连下令。

“步兵给我向前推进。炮兵给老子开火,要把炮弹当金元宝揣在兜里面吗?”

清军拥有超过一百门火炮,这个时候士兵们连忙向中华军的阵型方向瞄准,开火。

双方这个时候的距离超过了一千五百米,火炮的射程肯定是足够的,但是能不能打到那就全凭天意了,但是清军这个时候使用的实心弹,而中华军这个时候使用的是散弹,两种炮弹都是在这种对付对付密集步兵的情况之下,杀伤力天差地别。

中华军的一枚炮弹爆炸之后能够产生数以百计的大小破片。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身上都是着甲的,但是依然抵挡不住这种高速弹片的冲击。因此在炮击进行不久,清军就出现了大量的伤亡。

中华军这边在向前挺进的同时,士兵中间的距离开始逐渐拉开,从最开始的圆阵变成了一个伞阵,士兵之间也没有统一的间距,而是三三两两成散兵阵型前进,清军的实心弹在对方这种散兵阵型的时候简直是无处发力,发射出去的炮弹对中华军的士兵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

战场上的士兵不时机器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巨大的伤亡和猛烈的炮火让清军的士兵们这个时候再也不顾什么军令了,士兵们抱头鼠窜,阵型很快就崩溃了。

尽管董义驱马上前努力的制止,但是收效甚微,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又让他的命令难以传达到每一名士兵那里去,仅仅他的身边的一小群士兵还在听从他的指挥,努力的保持着完整的队形。

炮兵的目标始终是那些比较密集,又好瞄准的目标,所以这个时候队形保持的相对完整的清军就成了下一轮集火的目标,董义的战马终于因为目标太大,被好几枚弹丸击中,而他则幸运的逃过一劫,不过这个时候整个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极为不妙了,清军的右边部队最先和中华军的步兵接上了火。

清军士兵这个时候显然是心惊胆颤,见到中华军的士兵端着火枪开始射击,自己这边也立马开枪还击,只不过他们似乎是忘记了自己手中的火绳枪的射程只有一百步,有效射程还不足八十步,隔着三四百米的距离他们的射击自然是对中华军的士兵毫无威胁,子弹都射不到这么远,但是中华军的子弹却能够击中他们,尽管精度不高,但是这个时候清军士兵的密度还是很高,因此就算是不用瞄准也有很大的机会能击中敌人。

双方的交火地带开始蔓延,渐渐的整个战线上面枪声此起彼伏,清军火枪射击之后带来的大量白烟让整个阵型看上去都是烟雾笼罩的,而就在双方的步兵开始杠上的时候,双方的炮兵这个时候而已纷纷将自己的目标对准了对方的炮手,一时之间战场上枪林弹雨好不热闹。

清军在之前的炮击之中就已经损失惨重,阵型也几乎被完全破坏掉了,之前布置好的三个小方阵,这个时候变成了一条麻花一样的蛇型阵,士兵们的分布也是十分的不均匀,遭受炮火打击最为猛烈的中间地区士兵纷纷涌向两侧,主要是跑向了东侧,因为这里更加靠近海边,到时候如果打不过的话,他们可以向海边逃窜。

中间阵型的名存实亡直接导致了清军的左翼,也就是中华军的进攻的右侧遭受的压力大增,中华军的士兵们慢慢的逼近了过来,士兵们边前进边射击,清军虽然也在努力的还击,但是收效甚微,而清军中间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们这个时候完全就沦为了战场上的看客,在中华军的猛烈射击之下,他们的冲锋看起来跟送死差不多,不仅没有骑兵和速度,也没有强悍的防御力,再加上人数也完全不占优势,所以在组织了三次的冲锋之后这些士兵说什么也不肯再向前冲了。

董义这个时候被士兵们搀扶着撤到了清军的后方,他在刚才被一枚流弹击中了大腿,这个时候没有办法自己行走,好在这枚子弹的穿透力很强,加上他今天因为要骑马,所以下半身没有具甲,因此子弹直接从大腿穿透过去了,只是留下了两个弹孔,不过那种灼伤的疼痛令他大汗淋漓,他努力的不让自己发出惨叫声,因此满口的牙齿都被他咬的咯咯作响,见过得了狂犬病的人应该能够理会当时的那种画面。

清军左翼很快就抵挡不住,还不等中华军的士兵冲过来,清军士兵们就已经开始向右溃逃,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逃跑,毕竟这个时候主将还在战场上,好吧,是在战场后面,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只是想跑到右翼那边去抱团,以避免被歼灭的危险。

“敌军冲过来了,快逃啊!”但是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大喊道,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哪里还会去查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本来不打算跑的人见到果真有人逃跑,也开始跟着跑了起来,接着又带动了更多的士兵加入到逃跑的队伍之中。

大规模的溃逃一旦形成几乎是无法阻止的,加上这个时候董义自己也是自顾不暇了,所以清军几乎是在一种失控的情况下面发生了溃逃,最开始从左翼发展,很快便蔓延到中军和右翼,一时间数千名士兵争相恐后的向海边跑去,看的台中城下的董义目瞪口呆,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不过这个时候显然不是细细研究的时候,他身上有伤,行动不便,再不跑就跑不掉了,于是董义干紧下令让几名士兵搀扶着自己,连忙也向海边跑去。

战场上出现的伤亡大部分都是在逃跑的过程之中的,这个时候整支军队几乎变成了毫无抵抗力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清军士兵们个个都用着博尔特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冲去,身上的什么枪械、子弹、刀剑、铠甲。。。。。凡是碍事的东西全部都丢了,他们恨不得父母给他们多生出几条腿,这个时候好能够跑到再快一些。

清军开始溃逃,装备丢弃了一地,火炮也全都都留下来了,士兵们跑的干干净净,但是中华军这一次并没有打算要放过他们,士兵们紧紧的跟在后面,不时有枪声响起,前面奔跑的身影之中就有人一头栽倒下去了。

尽管清军的士兵一开始跑的很快,但是毕竟台中城距离海边还有六七里路,这个时候的台中城并不是后世的那座靠海的大城市,它只是一座小城。因此清军前面的路还有很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开始被中华军给追上,枪声响的更加频繁了,被射杀的清军也逐渐增多起来。

中华军的训练内容里面就有一项越野跑,也称为武装越野跑,跟后世的差不多,士兵们在满装备携带的情况之下进行野外的长距离的急速行军,这个训练在军中比较重视,因为这个时候没有后世的那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徒步越野将是战争的常态,只有训练好了战争之中必定能发挥出其作用。

在后世有人嘲笑解放军的这种训练方式老土落后,认为在未来三维一体化的战争体系之中,往往是机械化快速化的行军,无论是直升机、装甲运兵车又或者是大型运输机空降等等方式,总之不会出现远距离徒步进入战场的情况出现,更有人例举了二战之中美军的机械化程度之高云云。

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中,解放军最先赶赴灾区的还是徒步越野的士兵,正是依靠着战士们的一双脚底板,才踏过了重重险阻,率先开进了灾区。

第两百三十八章铁模铸炮

清军和台中城之间的联系完全是一条海道,因此为了确保城中军队的粮道的安全,城外的海边驻扎了一支海军,主将是汪明,一共有七十八艘战船。

汪明因为驻军台中,所以在之前中华军对澎湖附近的清军海军进行袭击的时候,他的舰队并不在场,所以避免了白白遭受一顿损失,而他的对手吴英则为此付出了十几艘战舰,这让他很是高兴了一阵,不过这个时候他却高兴不起来了。

台中城方向出现的浓烟和猛烈的枪炮声已经持续了一个时辰了,其中枪炮声在半个时辰之前大幅度的减弱了,火炮的声音几乎完全听不见了,但是还是不时有枪声传出来,而且从声音上面判断,这枪声距离他们这里是在逐渐靠近的。

汪明本来已经组织了一支一千名水手组成的部队准备赶去驰援台中城的清军的,但是这个时候眼见着形势似乎不太对,他又连忙将派上岸的士兵收了回来,而且让战船都做好战斗准备,以防止不测。

渐渐的有几名清军进入了他的视线,汪明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些士兵几乎将身上的东西全部丢弃了,这时直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对襟马褂,这是清军的军服。

这几名士兵气喘吁吁,稍稍缓过一口气便对着他们这边大喊大叫,大型舰船是不太可能靠近海岸线的,因为有很大的风险搁浅,所以这个时候他们距离海边还有数百米的距离,因此他模模糊糊的听到这人在喊什么“船?救我们!”之类的话。不过这些都不需要猜测。肯定是他们打了败仗敌人追了上来。于是逃到了海边向自己求救了。

汪明连忙让舰队之中的小船划上去,将这些士兵们接过来,他估计后面还有更多的败军,所以便将舰队中间的七十多艘小船全都派了出去,一时间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划桨的小船。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不断有清军的士兵跑到了海边,有些人似乎是已经迫不及待又或者是被敌军吓破了胆子,这个时候不等小船靠近。便囚水向小船靠近,凡事一有人带头,势必就会引起其他人的模仿,然后后来的士兵不管会不会水都争先恐后的向海中的小船涌过来。

其实如果他们排好队的话,小船接送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但是这个时候众人争先恐后,一下子将小船挤得人仰马翻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后面船只的前进,因此实际上运送的速度大大的下降了。

汪明大为着急,不仅为这些士兵们的行为着急,也为他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董义而感到不安。董义是施琅的重将,如果他在台中出事的话本来也不关汪明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是汪明在海上进行的掩护,如果陆军全军覆灭而海军毫发无伤,这会让人怎么想,恐怕都会骂他见死不救,这件事情不是不能做,但是不能让人知道,不然的话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会在他自己的身上上演。

实际上这个时候董义已经被中华军给追上了,他伤在了大腿,尽管有好几名士兵搀扶,但是速度自然是比不上四肢健全的普通士兵,再加上他身上穿着的是将领的锁子甲,这就让很多中华军的士兵将他定位首选的目标了,于是董义和几名亲兵才跑了不久,身边的士兵就被中华军射杀了大半,眼啃着后面的士兵越追越近,而且身边倒下去的人越来越多,几名亲兵吓得不敢再搀扶他了,终于将他撇下然后自己开溜了。

当然了,这些士兵们自己也难以逃脱,但是他们却成功的将长官给扔下了,董义一只腿无法用力,因此站立不稳,一下子跌坐在地,他知道逃脱不掉,干脆闭上眼睛等待中华军的靠近。

两名年轻的中华军的士兵小心翼翼的靠了过来,见地上坐着的这人身上有伤,而且看上去确实像是一名将领,于是便将他绑了起来带回台中城去了。

中华军一直追到了海边,这个时候拥堵在海边的大批清军还没有上船,加上他们在逃跑的过程之中已经将手中的武器几乎全都丢尽了,所以这个时候毫无抵抗力,士兵们为了逃命,再无顾忌全都向海中扑去,会水的使劲扑腾,不会水的更加要用力扑腾,中华军的士兵这个时候简直就有了会动的靶子,于是毫不客气的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屠杀,一时间海面上水花四溅,子弹乱飞,大量清军士兵惨叫着被子弹击中,直到他们最后脱离了中华军的射程范围,这才算摆脱了这场恶魔。

台中城的四千多名清军在不到半天时间的战斗之中,一共被击毙超过三千人,因为大量的士兵沉入海底或者尸体被海水冲走,所以无法计算,但是从最终逃回澎湖的清军数量上来看,清军的损失在四千人以上,最终只有三百余人脱逃。

击败了清军之后,台中城终于又回到了中华军的手中,士兵们找到了之前被清军丢弃的中华军将士的遗骸,项玉下令要将这些烈士们厚葬,于是派了四百多名俘虏在台中城的东面挖了一大片的墓穴,五百多名因守卫台中城而战死的烈士和在之前进攻台中城的战斗之中阵亡的将士都被安葬在里面,项玉带着中华军五千将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葬礼,并且计划就在此地设置一处台中城守卫战烈士纪念碑,用以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

这一举措对中华军的影响十分强烈,以至于在后来的战斗之中中华军的士兵们大多表现的特别勇敢,甚至出现了几个极端的例子,比如在敌众我寡的时候,士兵没呢不愿意撤离,表示愿意与城池共存亡,最后导致了重大的伤亡,这都是项玉所没有想到的。

台中城北夺回来了之后,城池将面临重新修整,将原来城市受损的位置进行修补,并且增派了兵力,驻军由之前的五百人增加到了一千人,并且为了防止再一次遭遇敌方的偷袭,台中城外修建了五处烽火遂,用以警戒和告警,以防止敌军对台中发动突袭。

而实际上因为清军对解决士兵水土不服的问题显得毫无办法,再加上其陆军多是绿营士兵无论是士兵的武器装备还是战斗意志,都远远的低于中华军,所以在付出了沉痛的损失之后施琅放弃了他原来的依托台中然后两头拒和打的策略,决定挥军直击台南。

清军在十二月初开始为大军出击做准备,其中最新一批仿制中华军的火炮这个时候已经试制出来了,这是一种按照中华军的基隆一型火炮全比例仿制的一种火炮,因为清军自己的冶炼技术比较差,所以火炮的材质还是青铜制造的,因此重量在原型炮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一改过去明军火炮短粗短粗的特点,完全模仿中华军火炮的外形设计,将身管延长,炮口变细了不少,这样使得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能够在炮管内蓄气,减少了气体的流失,使得火炮的射程大幅度的提高。

这种仿制的火炮的射程能够达到五六里远,有效射程超过四里,比原来的火炮提高了三四倍,甚至能够媲美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那一批红衣大炮了。

这种火炮和红衣大炮相比自然是有诸多的不足,最主要的是炮身铸造的比较粗糙,上面有比较明显的气孔,气密性不佳,而且在试验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清军自己铸造的火炮的一个症结,那就是容易炸膛,所以装填火药的时候还是不能多装,以免误伤士兵。

但是这种火炮的生产至少解决了这个时候清军舰队上面的火力的问题,在以往的时候他们因为舰船上面的红衣火炮的数量有限,有些小船甚至根本就没有装备红衣火炮,所以在海战之中难以发挥出自己人多势众的优势,甚至在远距离交战上面比不上中华军的火力强度。

施琅在台中之战之后愈发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这段时间不停的催促金门岛上的工匠们加快铸炮的速度,但是一门火炮从开模到铸成,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最快也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才能大批量的制造,但是清军显然不能等这么久了,清军已经在澎湖岛上驻扎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了,施琅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现在就和当年松锦大战的时候洪承畴的处境一样,不断的面临来自朝廷的催促、皇帝的怀疑,最后不得不提前出兵然后一败涂地。

施琅这个时候知道自己再不出兵恐怕是没有好果子吃了,因此不断的催促金门岛上的工匠们,最后将众人逼急了,最后一名工匠突发奇想在泥模的基础之上想出了使用铁模替代,因为泥模是一次性的,所以效率很低,消耗很大,但是铁模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重复使用,所以他的这个设想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最后一干匠人一起努力,硬是将一百八十多年之后由龚振麟在鸦片战争期间发明的铁模铸炮给弄出来了,这一下子铸炮的手续和时间大大降低,所需时间也降低到了只要二十余天,工匠们大批量的铸造了大量的铁模,然后快速的按照施琅的要求大规模的铸造火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就生产了超过六百余门火炮,这才解决了清军舰队的火力上面的需求,大海战所需的条件已然具备。

第两百三十九章北方的神秘战舰

就在台海一带战争的阴云密布的时候,清廷东部沿海一带接连遭到一艘不明身份船只的袭击。

遭到袭击的主要是清军的巡逻船和运兵船,甚至包括海上捕鱼的渔船,一时间沿海一带的大小船主们纷纷担惊受怕,不知道是哪股海盗又来叨扰。

十一月底,这艘巨船甚至沿江西进直达南京城下,并且在数千守军的注视之下炮击南京城,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虽然未对南京城造成太大的威胁,但是却给守军和城中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南京城已经有三四年没有经历战事了,上一次和敌人交战还是郑成功北伐的时候打到过南京,但是那一次全城上下早已戒备森严,军队也早有准备,这一次则是突然遭袭,敌人只有一艘船,并且没有派出地面部队进行登陆,但是其炮火还是实实在在威胁到了城中的军队和百姓。

清军大为震动派出了大量的舰船沿江搜索,却还是一无所获,袭击他们的那艘巨船显然已经又顺流而下了。

这一件事情来得也快去的也快,但是随后沿江和沿海一带的各个城市经常遭到袭击,这个时候调往金门岛的各类物资的运输船只遭到了巨大损失,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一共被击沉了三十多艘,还有十几艘护航的战舰也都葬身海底。

仅有的目击者则是一些渔民,据他们所说,这艘神秘的战舰是一艘银白色的铁船。上面也没有悬挂船帆。并且在航行的时候会冒出浓浓的黑烟。发出巨大的声响,让他们大为惊恐,吓得不敢再出海捕鱼了。

清军根据之前从福建发回来的战报,经过一番了解之后认定了这是中华军的一种铁甲舰,但是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在正面的战场上?这让江浙一带的清军很不解,但是这种局面显然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且不说他们手中的主力战舰早在施琅上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就已经被征用了。就算是这个时候剩下来的一些体型吨位大一点点的民船,也都要承担繁重的运输任务,不能用来改造成战船,而造船厂里的工匠又几乎全都被调配给了福建水师,用以支持战争中的损耗,等于是他们这个时候手中既无现成的舰船,也没有可以改造的合适船体,就连打造也是不可能。

而他们手中现有的战舰大多是一些江船,用以在长江上面巡逻和警戒的战船,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吨位普标偏小,在长江这个风小浪缓的江河里面还能够凑合着使用。但是要是让他们到外海去跟中华军的这个钢铁巨舰作战,那是绝不可能的,它们自身能不能承受得住海上的风浪还是一个未知数。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这艘战舰是从正面战场上面漏出来的,那就将他交给福建的水师去处理好了,于是几人先上书给朝廷,言明江浙一带的困境,并且将责任全都推给施琅,又在奏折里面将敌人的这种战舰大大的夸张了一番,说其体大如山,长达百余丈,上有数千门火炮,士兵水手无数,若是不及早剿灭,只怕会养虎为患贻害无穷,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京师的安全。

这些说话虽然真话少假话多,但是却瞎猫子碰到了死耗子,将中华军的下一步动向给猜到了,果不其然,就在奏折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在辅政大臣哪里还没有躺两天,台东舰就挥师北上,直达津京卫了,这个时候大沽口还没有设置炮台,台东舰一路逆流而上,直达津京卫城下,然后又是一顿炮轰,守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津京卫便是后来的天津,本来是用来拱卫京师的,这个时候只是一座兵城,城池并不大,但是驻军很多,守军对于自己会遭受袭击完全是毫无防备,台东舰在轻轻松松的打完三个基数的炮弹之后就撤退了,毕竟白河不比长江,河道有些狭窄,台东舰在里面很容易遭到清军的攻击,而他的使命就是搅局的,目的达到了就好了。

台东舰扬长而去,而近在咫尺的津京卫遭受到袭击,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城,不知道是谁无意中又将消息泄露了出去,搞的城中的百姓们也知道了这件事,而且一传十十传百,事情渐渐的传的满城皆知,而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之中被越传越离谱,从最初的单舰炮击津京卫,变成了十数艘舰船攻下了津京卫,再到后来流传开了说是敌人十数万大军从海上向京城杀了过来。

老百姓们得到的消息往往是有限的,而且是最容易发生恐慌的,战争的流言一旦传开,城中一时人心惶惶,抢购粮食的热潮接踵而至,更有人拖家带口举家逃离北京。

这样的局面自然引起了清廷高层的震怒,鳌拜和苏哥哈桑两人一如既往的争锋相对,鳌拜主张出动军队彻底的封死北京城的七座城门,并且要在城中施行禁严,以强有力的手段来阻止城中的百姓们出逃和恐慌,他还主张对于敢于在城中议论关于流言的人一律以扰乱民心抓捕严惩。

苏哥哈桑自然是反对他的这种做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虽然是汉人的说法,但是用在这个时候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禁严能禁得住一时半会,但是改变不了民众心理的恐慌,一味的施加暴力对民心的损害极大,甚至有可能危及帝国的统制。

两人一番唇枪舌战,互相攻讦,朝堂里面也是议论纷纷,这让继位还不到一年的康熙皇帝很是无奈,他无法阻止手下的这两人的纷争,因为他这个时候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政权并不在他的手上。

鳌拜这个时候势力正盛,党羽众多,远非苏哥哈桑之人能够相抗衡的,所以最后议事的决定几乎全都采用了鳌拜的主张,清军出动两万人的军队在北京城中实施戒严,严禁任何人谈论有关这起流言的事情,鳌拜还将所有的粮铺以军队备战为由强行征占,然后将斗米一百文钱直接提高到了斗米三百文,等于白白的拿别人的资源做自己的生意,大赚了一笔。

城中的百姓见到军队的这番做法,更加坚信战争将要来临的传言了,但是这个时候七个外城城门都已经被军队控制了下来,许进不许出,使得抢购米面粮食的浪潮更加汹涌,就连鳌拜自己也被账上不断增加的数字给吓到了于是干脆一日三价,斗米从最初的三百文涨到了五百文,到最后涨到了斗米一千文,这个价格简直堪比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围攻北京城的时候的粮食的价格了。

鳌拜除了在城中有所动作之外,还派出了五万军队前往津京卫驻扎,以拱卫北京城东面的门户,他在调遣兵力上面耍了一个小心思,将北京城中战斗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正黄旗给调走了,因为这一支军队是直属于皇帝领导的军队,远不是他的正蓝旗能够比拟的,所以他便借口正黄旗装备好战斗力又强,是最佳的选择了,小皇帝这个时候毫无办法,他刚想张口反对鳌拜的一众党羽就高呼不可,整个朝堂上面都是反对他的声音了。

鳌拜对于康熙小皇帝从骨子里很是看不起的,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又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尸山血海,也不是出生于女真人苦寒之地的纯正男儿,加上年纪只有八岁出头,所以只要将他身边的一干大臣处理掉就好了。

而在他的眼中有两人是他一直想要处之而后快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