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扬)-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究其原因,朝庭施政有缺点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物资匮乏,没有快速生长的畜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事要是培育成功了,可以办养殖场,也可以推广给百姓家养,可以解决吃肉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按:在过去,穷人穷得一生都吃不上几次肉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决不是危言耸听。陈毅元帅曾经化装经过国民党封锁线,是坐轿了通过的。陈毅请轿夫吃肉,一个轿夫很高兴地告诉陈毅元帅这是他这辈子第二次吃肉。陈毅元帅就问他第一次吃肉是在什么时间,轿夫说是在十年前,是因为财主一时高兴赏了他一块肉吃。穷人的血泪史!!!!)

李隽对现代营养学很有了解,非常清楚营养结构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因物资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民族,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怪圈“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身体虚弱,想不病都不行。越是病,越是无法从事生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源,才陷入这个怪圈中。李隽读史至此,一针见血地说“只要解决了营养问题,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了,也就解决了贫穷。”

李隽一向持充足的生活资源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这一论调,有人反驳他,说他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李隽反驳说“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固然不对,但是,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就更不对了,因为你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高贵的理想。”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之艰辛远远比他在史料中得到的资料更严重,他决心从现在做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物种这种事情在宋朝还没有人听说,完全可以斥为“奇巧淫技”,文天祥等人是务实的政治家,非常清楚要是成功的话,带来的巨大好处,完全可以引起一场社会变革,才不会往这方面想。

只不过,李隽所言,文天祥等人认为过于迂阔,让人难以相信。仔细想想,未尝不是一条新思路,要是成功的话,将是功德无量,造福万千苍生的大好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一齐道:“皇上圣明!皇上仁德盖世!就是三王五帝复生,也不过如此。”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佛号,以此来表达他的心情。

第034章 粮食危机(下2)

李隽接着道:“善莫以细小而不为,吃饭穿衣看似平常,实则是头等大事。海南黎族女子善纺织,能够纺织棉布,宜中你到了广州,立即安排人手生产纺车,请黎族女子当师傅,培训一批熟练工,把棉花织成布,做成衣服,运到临安来。将士们和难民的冬装就指望你了。”

陈宜中现在方才领教到李隽的可怕处,事无巨细均在他的计算之中,心思之缜密已经到了让人生畏的程度,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做到。”

文天祥不愧千古名臣,什么事情总是想到头里去,马上提醒李隽道:“皇上,战争一起,北方物资缺乏,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南方征调,臣以为应该加紧准备车、马、民夫,修缮道路,以便物资从五岭向北运输。”

文天祥所说属于非常紧要之事,要是不着手准备,到时就算是有物资也难以从广州运到临安来,陈宜中和赵良淳深表赞同,就是明霞大师也点头道:“对对对,深谋远虑之术。”

“不。”李隽连想也没有想就否决了,道:“至于运输一事,我另有看法。五岭险阻,自古号称天险,难以逾越,再加上南方天气温暖,雨季长,道路泥泞,运输的时间很长,成本高昂。再者,岭南之地和闽南多幛气,民夫很容易中毒,有损健康,不人道。我决定,运输就走海路。”

五岭是由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成,梅岭故道在大庾岭东段,全长三十公里,路面宽一丈,是广东与内地联系的必经之地,成为南北经济的大动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决定对岭南用兵,开拓岭南之地,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下令开凿山道。到了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实地考察后发现古道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书唐玄宗发民夫开凿出这条新道。

新道主要运送一些体轻价值大的货物,比如象牙,犀牛角,名贵药材等。这些物品的价值虽然大,但是整个需求量并不太大,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条通道的运输能力能够满足需要。

象粮食这种无论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平头百姓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临安作为主战场,造成无数的难民,这一需求就更大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要是从梅关运送,成本太高,收效甚微。如此大规模的运输,根本就承受不了。经过考虑后,李隽决定走海路,时间短,运量大,更重要的是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可以让不堪其苦的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

文天祥等人只觉眼睛一亮,赞道:“好好好。”

陈宜中不无遗憾地道:“不过,朝庭没有可供御货的港口。焦山一战后,蒙古人确立了水军的绝对优势,是不会给我们机会的,原本处于杭州湾的港口将不能再使用。”(按:杭州湾一说在宋代是没有的,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不用去查历史地图,我就用现代名了。)

陈宜中所言是真的,焦山一战后,南宋水军损失惨重,元朝水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伯颜的精明绝对不会给南宋运输物资的机会,必然要实施打击。

这事,李隽早就考虑成熟了,微微一笑,道:“我决定等条件成熟后在这里修建一座港口,专门御载物资。嗯,就叫宁波港吧。”他指的是杭州湾最靠前的地方,道:“在这里修建港口的好处是因为有舟山群岛,可以在上面建筑防御工事,制衡蒙古水军。港口要修建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要保护好船只。在离宁波港四十里的地方,修一座城市,就叫宁波城吧。作为中转站,用来贮存物资,派重兵防守。”

顿了顿,道:“从临安开始,修一条公路,通到宁波城,再向东,通到宁波港。如此一来,江南之地的特产可以通过宁波港运到广州,再装船销往海外。南方的物资可以畅行无阻地运到临安。”

文天祥他们都知道一条陆路运输的教训,就是成本太高,而运输量小。原因在于民夫的粮食难以解决,自带粮食运粮食,等运到目的地不仅把自带的粮食吃光了不说,说不定连运输的粮食都给吃得七七八八了,这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就算采用接力式的运输方式,成本也太高。要是真如李隽所说,走海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按:民夫远途运输粮食真的会把运输的粮食吃掉,这在历史上是存在的。)

文天祥不无担心地道:“我们可以把防御工事修得很坚固,可以很好地制衡蒙古水军。臣担心,要是蒙古水军绕过宁波港南下,去攻击我们的运输船队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

李隽点头道:“履善所言不无道理,朕决定走近海路线,不要离开海岸太远,一旦遭到攻击,可以向附近的港口停靠,获得保护。所以,沿岸的港口都要修缮,加强防御工事。不过,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重建水军,取得制海权才是上上之策。各大船厂要开满工,加快战船的生产,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水军。”

“另外,这些港口还可以作为补给站,给南下北上的船队提供蔬菜、粮食、淡水,还要修些收费适中的旅店,供船工水手歇息用。”

李隽一向认为“开明的多元化和谐社会”可以使百姓获得很好的福祉,他的施政总是那么温馨,富有人情味。

这次御前会议,李隽围绕即将到来的临安保卫战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涉及到军事、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民生、民权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这是李隽到达另一时空以来发布的施政纲领,自此以后,在他治下的华夏逐步向他推崇的“开明的多元化和谐社会”方向发展。

第035章 新式科技(上)

“有父子两人住在山上,他们都是樵夫,以卖柴为生。父亲的眼睛不大好使,看不大清楚,他赶牛车的技术却是一流。儿子的眼睛很好使,就是赶牛车的技术不太好,两父子每次去卖柴都是父亲赶车,儿子看路。经过弯道时,儿子就会说:‘爹,转弯了’,父亲听了儿子的话,赶着牛车转弯。”

“一次,父亲生病了,儿子只好一个人赶着牛车去卖柴。经过弯道时,牛死活不转弯,你们说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让牛转弯?”李隽穿着一袭蓝色缎面单衣,坐在一块青石条上,抹着额头上的汗水,给士卒们讲故事。李隽在模范师任师长时就经常和战士们拉家常,讲故事,看着士卒一张张紧张而期待的脸庞,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军营生涯。

高达赤着上身站在李隽对面,热切地看着李隽,胸口上还有几条和士卒对练时给抓伤的爪印,身上的汗水在阳光照射下好象透明的珍珠,晶莹透明。

文天祥一袭轻便朝服,人又俊美,一副玉树临风的俊美姿态,坐在李隽右边,歪着脖子看着说故事说得正高兴的李隽,眼里露出疑问之色。

赵佥穿了一身轻甲,左腰间悬着他的佩剑,他本就虎背熊腰,这身穿着突出了他的威猛。站在高达旁边,正以期待的眼神看着李隽,巴不得李隽说出答案。

李隽亲和,没有皇帝的驾子,没多久就和士卒混熟了,士卒觉得他特别亲热,一点也不怕他,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李隽围住,听他讲故事。

“用大棒打。”

“用青草引诱。”

“抓住牛鼻子牵过去。”

“皇上,是不是过样?”

李隽笑着说:“你们的法子,儿子早就用过了,没用。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心急的高达马上就说:“要按我说,干脆把牛扛过弯道就行了。”自信满满地鼓了一下胸大肌,意示有力量。他生得高大,力大无穷,把牛扛过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文天祥马上反驳说:“高将军,儿子可没有你那样的力气,怎么扛得动?就算扛得动,也不扛牛,扛柴就行了。”

那些士卒赞同说:“对啊。”

高达摸摸脑门,不好意思地说:“履善说得也对。要是儿子有我这样的力气,还用得着用牛车拉柴吗?直接扛去卖了不更省事。哎呀,皇上,你快说吧,究竟要怎样才能转过弯道?你老吊人胃口,急死人了。”

高达所说正是文天祥和士卒们心里所想,点头赞同道:“是啊。皇上,你快说吧。”

李隽抹了一下汗水,道:“其实也很简单。儿子在牛的耳边轻轻说了一声‘爹,转弯了’,牛就拉着车转弯了。”

李隽的话音一落,先是静静的,跟着就是一片爆笑声响起,高达大着嗓门边笑边嚷:“皇上,你说话真逗。”

那些士卒就更不用说了,自然是大笑。

就连一向持重的文天祥也是忍不住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想,真想不到温文尔雅的李隽还有如此幽默的一面。

赵佥捂着嘴,吃吃地笑个不停,他的看法和文天祥差不多,在好笑之外还多了几分敬重。这几天,李隽老往军队跑,去视察,指导军队的训练。对于军队存在的问题,李隽眼光独到,往往一语切中要害,让人不得不从心里佩服。

最让赵佥钦佩的是,李隽好象对军队特别了解,好象他不是皇帝而是一名有着多年军龄的军人似的,就是他这个有着多年戎马生涯的军人都自叹不如。赵佥当然不知道李隽在另一时空的事,不知道李隽曾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军人,对军队再熟悉不过了。

李隽站起身来,道:“你们继续训练,我们去军器监看看。”

士卒们一脸的不舍,有士卒道:“皇上,你有空常来我们营地看看。和皇上说话真幸福。”他的话立即得到其他士卒的赞同,道:“是啊,皇上,你有空就来看看我们。”

在另一时空,自从走上领导岗位以来,李隽一直是个很受战士们喜欢的长官,对士卒的感受很是了解,道:“知道了。我有空,一定再来看你们,你们要好好训练,多杀蒙古兵,报效朝庭。”

“遵旨。”士卒们在军官的带领下敬礼,为李隽送行。

李隽挥挥手转身离去,文天祥和赵佥快步跟了上去。高达弯身抓起地上的衣服,边走边穿,道:“嘿嘿,我也去看看,军器监那些家伙又藏私了些什么好东西。”

李隽笑着问道:“你不参加训练了?”

高达笑呵呵地道:“等弄到好武器再来训练更有劲。”

李隽扭头看着高达,道:“你就这样肯定军器监有好武器?”

“那是当然。有皇上在,还能没有好武器?”高达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

“挂远点,再远点,才七十步,太近了。一百步,不行,还要远点。一百二十步,对了,好,就在那里。挂好了。”随着李隽一连串的命令,两个抬着标靶的士卒狠命地往前跑,好不容易李隽满意了,把标靶放好,把一副板甲挂在标靶上。

“皇上,这能行吗?这可是一百二十步啊。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能在三十步以外穿透板甲的弩,肯定不行。皇上,你是在逗我们吧?”心直口快的高达根本就不信,直言道出心中的疑惑,要是眼神可以颠覆真理的话,天下间的真理早就给他颠覆光光了。

文天祥和赵佥也是不相信,他们也没有听说过能在一百步外射穿板甲的武器,也如高达一般疑惑地看着李隽。

李隽走到钢弩前,右手在弩上滑动,道:“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李隽仔细打量着这架自己设计的钢弩,外形是欧洲弩的外形,吸收了诸葛弩连续射击的优点,再辅以欧洲弩装填装置为蓝本、经过他改进的装填装置,感觉上应该不会错。

军器监黄永善穿着朝服,佩着银带,静静地侍立在一旁,不言不语,好象没有听见高达和李隽的话似的。他这副模样,李隽早看在眼里,心想你肯定是偷着试过了,心里有底了还装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作法。对于你们军器监来说,制造出来的武器要是不先试试,测试一下性能敢叫皇帝来看么?

心如明镜的李隽并不说破,对黄永善道:“叫他们开始吧。”

“遵旨。”黄永善右手一挥,道:“开始。”两个士卒大步上前,一个装填箭矢,一个发射,只听嗖嗖几声响过,十支利箭已经从钢弩上消失了。

第036章 新式科技(中)

箭矢的破空之声比以往的尖锐得多,是高达、文天祥和赵佥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三人都是一脸的惊异。高达最是心急,冲观靶的士卒嚷道:“喂,怎么样?有没有射中?射穿了吗?”

观靶的两个士卒抬着标靶跑过来,说:“将军,射中了,射穿了。”

“射穿了?不可能吧?这么远也能射穿?”高达是打死也不信,脱口而出,一下蹿上去,从士卒手里夺下板甲,仔细搜检起来,惊奇不已地尖叫起来:“天啊,真的射穿了,命中了三支。娘的,这是什么神兵啊?射穿了板甲不说,还连木板都射穿了。箭矢呢?箭矢哪儿去了?你们把箭矢摘下来了?”冲两个观靶的士卒质问起来。

“将军,你别冤枉我们,好不好?将军,你这么大的官可不能随便冤枉人哦。”一个观靶士卒有点委屈地分辩,指着远处道:“将军,箭矢在那里,在墙上钉着呢。”

高达顺着方向望去,可不是嘛,十支箭都钉在墙上,三支没入墙里一寸,七支没入差不多五寸。军器监的院墙很厚,足有一尺厚。院墙离标靶有上千步距离,而标靶离钢弩有一百二十步的距离,能在如此远的距离具有如此强的穿透力,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看明白了的高达一下跳起来,尖叫道:“天啊,这真的是神兵啊。有了这么好的武器,还怕什么鞑子的骑兵,不管他有多少,包管叫他有来无回。”

文天祥和赵佥二人和高达一样,震惊于钢弩的威力,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了,绝对赞同高达的话,一个劲地猛点头,文天祥道:“是啊,是啊。朝庭一直拿鞑子的骑兵没办法,曾经一度多造弓弩,但是收效不太理想,没想到竟然有这种宝贝。”

赵佥接着把他没有说出的结论说出来:“有了这宝贝,还怕什么鞑子。”一下蹿到钢弩前,弯着腰仔细观看起来,好象钢弩真的是什么绝世珍品似的。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堪称王牌兵种,以其可怕的冲击力著称,蒙古骑兵是征服欧亚大陆的胜利之师,其战斗更是让人望而生畏,高达他们和蒙古人交手过无数回,对蒙古骑兵的厉害非常清楚,一直苦于找不到对付的好办法,万万想不到李隽造出了钢弩,正是对付蒙古骑兵的利器。

在冷兵器时代,弩堪称是骑兵的克星。在中国历史上,弩的第一个兴盛时代应该要算汉代了,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汉武大帝不惜血本研制出了弩,可以一次性发射三支箭矢。这对匈奴骑兵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为击破匈奴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李隽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微微一笑,道:“这射程是比神臂弩大了许多,但是还可以再进一步。能够射进墙里,那是因为这是夯土墙,要是石墙的话就射不进去。”军器监的墙是用土夯实的。

“那也很了不起了。”高达急急打断李隽的话称赞起来。

文天祥和赵佥同意高达的说法,赵佥抢着道:“是啊,这可是我们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

李隽提醒说:“你们不要过于迷信武器,人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黄永善,你说,这弩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你是专家,你的意见很宝贵。”

“皇上过誉了。”黄永善谦虚话一说完,马上转入正题,道:“臣以为这钢弩存在两个困难。第一个是准性差了些,十支箭只有三支才射中,命中率一半也没有。臣想装一个定位装置,那样的话,准确性就会提高许多。臣曾经试射过,最低的命中率是一支也射不中,今天能够射中三支已经是最高的了。”

他的话才一说完,就给高达打断了,高达一下蹦到黄永善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好你个黄永善,居然敢背着皇上试射,你不知道这是要皇上御览的吗?皇上,要重重地惩处。”嘀咕一句:“有了好东西也不先给我看,倒自己抢着瞧了。”

黄永善可惹不起高达,忙求饶道:“高将军,我也不是故意的。将军你也知道,要是我们不先试试,又怎么能发现问题,要是皇上御览时出了问题,我的吃饭家伙不是就没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处罚还是必要的。”高达仍是不依不饶。

高达的嘀咕,李隽听得清清楚楚,知道他是心理难以平衡,道:“好好好,就处罚。黄永善,我就赏你一根金带。这处罚好吗?”扭头问高达。

宋代体制,只有位高权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金带,象黄永善这个不太受人注意的军器监能获得金带是莫大荣幸,很是兴奋地道:“谢皇上。”

“好好好。这小子能造出这种玩意,是该给他点好处,不然他又偷懒又藏私的,我们不是惨了。”高达笑呵呵地说个不住。

黄永善扯了扯高达的衣袖,道:“高将军,看你说的,好象我们一天到晚只知道吃白饭,不干活似的。我们不懒都给你说懒了。”

“这弩的长处在于能够连续发射,一次能够发射十支以上,要是千架百架的钢弩一齐射击,就会组成一张巨大的箭网,要想躲得过,除非他变成蚊子。所以,准性也就不必去考虑了。”李隽也不理睬他们的说笑,道:“黄永善,你说,第二个困难是什么?”

“皇上圣明!皇上,这第二个困难就是材料难得。这钢的要求很高,百炼已经不能达到要求,要几百炼,甚至上千炼才能满足得了要求。”黄永善不无遗憾地说:“这样一来,这弩就难以大量生产了。要是能解决钢材的问题,就好办了。”

“你们一天能生产多少?”李隽淡定地问道。

黄永善迟疑了一下,才道:“一天差不多就十来架。”

“就这么一点?你小子还说没偷懒?现在看你怎么说。”高达揎着袖子,看样子不把黄永善揍到说能生产得更多是不罢休的。

黄永善素知高达说到做到,决不放空炮,想当年的贾似道炙手可热,他也不放在眼里,还敢当众戏谑,要揍他一顿的话真跑不了,忙道:“高将军,你误会了。不是我不尽力,实在是因为没有钢材,生产不出来。好东西谁不想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高达摸着黄永善的肩膀,道:“你小子什么时候又成了女人了?”

“打个比方,打个比方。”黄永善赶紧从高达的手下逃开。

文天祥,赵佥,高达和黄永善素知李隽神奇,说不定他有什么奇妙的办法弄到钢材,不约而同地看着李隽。李隽看着一脸期待的他们,道:“去钢场看看吧。这是回回炮吧?”一架庞然大物似的回回炮矗立在地上吸引了李隽的眼球。

“皇上圣明!”黄永善回答。

第037章 新式科技(下1)

文天祥以非常沉痛的口吻给李隽解释起来:“皇上有所不知,这是张世杰在焦山一战给回回炮放火烧掉水军后亲身犯险,潜入鞑子营中偷取了图纸,我们是按照图纸生产的。当时,皇上还在昏睡中,是以并不知道这事。”

对于回回炮,文天祥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正是这回回炮演绎了一段历史悲剧。蒙古人攻打襄樊几年都打不下来,忽必烈下令到波斯调造炮专家到大都造炮。阿瓦老丁和亦思马因奉命来到大都,造出了回回炮。首战樊城,几乎把樊城夷为平地,牛富将军战死。再战襄阳,第一炮就轰掉谯楼,吕文焕给吓破了胆,出城投降,拱手把襄樊这座北方的门户送给了元朝。蒙古大军正是从襄樊出发,开始了向临安的推进,到焦山又是回回炮大展神威摧毁了南宋水军,张世杰损失了十三万大军。李隽对文天祥他们的心情是理解的。

对于自己昏睡几个月一事,李隽知道无法向文天祥他们解释,也不言及,道:“你们还有多少武器?都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遵旨。”黄永善领旨。不等他吩咐,军器监丞带着几个士卒去拿了一个竹筒出来,黄永善接过,道:“皇上,这是我们改进后的火箭。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再把火箭装上去,点燃引信,火箭就射出去了。”

宋朝的土制火箭李隽是早有耳闻,很感兴趣地接过来,仔细瞧了瞧,就是一个竹筒多了几个便于发射的设计而已,在现代人眼里看来简直就是土得掉渣,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是黄永善这个古人却兴奋得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种改进型号火箭的长处。

黄永善一副得意状,李隽也不好说破,只好不情愿地当一回好人,任由他解说。等到黄永善解说完了,李隽道:“射一支来看看。”

黄永善领旨,把火箭递给一个士卒,士卒接过往竹筒里填上火药,再把箭装上,点燃引信,一团白烟冒过,一道火光划着弧形在天空飞行,射到一百五十步外的一棵树上。

“好好好!”高达,文天祥和赵佥一齐叫好。高达兴奋地说:“这可比我们原来用的射程远了五十步以上,你小子就知道藏私,不拿出来给我们用。”

“高将军,你不知道,我们才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