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英雄-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睿号战列舰,早闻支那人在疯狂造船准备进攻本土的岩崎小弥太特意去参观了江南造船厂。到了船厂他看见船坞全满就吓了一跳,再打听到整个支那二十多万吨船坞全满。而且还都只造一种船,他当即毛骨悚然。他不知道支那人这样做到底是赚钱还是亏钱,但不管怎样,按照现在这种造法,不出两年,支那的商船吨位将超过帝国,这是很可怕的。

更可怕是这些船的造价极低,根据造船厂负责人的只字片语和其他情报,岩崎小弥太能大概算出这些商船的造价每吨不会超过一百日元,这比当下日本船厂的成本低了一半;而且这些船为了达成快速制造的目的。很多装的都是柴油机,小吨位商船使用柴油是要比用煤节省的多,日本船都是旧船,无法再改,运营成本于是差了一大截。如此下来,日本航运业怎么和支那船运公司竞争,难道以后东亚各地将全是支那标准船吗?

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岩崎小弥太本来就不悦,现在大仓喜八郎再戳中痛处,当下道:“支那所有的船坞,包括上个月刚刚接手的青岛造船厂。全都排满了订单。因为每艘船都一样,建造简单,他们今年将下水五十万吨商船,是帝国现在的八倍……”

“纳尼?!五十万吨?”团琢磨大惊。来这之前他没有和岩崎小弥太会晤。他来沪上除了参加几日后的博览会。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和中国商部的官员一起宴请三井物产的各地买办,中日战争使得三井下面的买办人心惶惶,而且现在日本不再有治外法权,不拖着中国官员给三井物产背书,以后中国这边的生意将万难开展,特别现在欧美商品的输入大规模减少。

“是的。五十万吨。”岩崎小弥太说道:“其他地方就不要看了,光沪上江南、求新、耶松三家造船厂,今年就将生产二十多万吨商船,还有南京、武昌、厦门、青岛、旅顺,这些造船厂因为只生产一种船,工艺简单,五个月时间船就能下水。”

“真是疯了!如果欧洲战争今年就结束……”团琢磨能做到三井大掌柜位置上,能力自然不再话下,当年三井购买三池煤矿就是他力主的,三井低价买下煤矿再使用从欧洲购入的大型水泵,一举解决因渗水而产量低下的问题,使得三井矿山成为三井财阀所有投资中效益最高的事业。这样的经历使得团琢磨很明白机会的重要性,可像中国人这样以全国之力去赌欧洲战争,这真让人难以想象。

“欧洲战争短时间内难以结束的。”岩崎小弥太关心航运,自然对国际局势的了解要比团琢磨更深。“现在独国军队和英佛联军正在‘奔向大海’,为了保住英吉利海峡的东岸不被肚国人控制,英国已经全面动员。战争马上将进入胶着的堑壕战了,以独国的实力,将战争拖到两年之后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露国在远东被支那牵制着。”

‘奔向大海’是中华时报发明的专用词,德国的右勾拳在马恩河一线被迫停止后,英法军队和德国军队都想尽一切办法以迂回对方的侧翼,可大家的迂回都不成功,是以双方军队将堑壕一直往大海延伸。英吉利海峡东侧的法国最北端和比利时北部极为重要,这就好比釜山之于于日本,占领了这里,那英国本土将全面处于德国威胁之下,感受到威胁的英国人全面动员,半个月内战死二十多万人,勉强保住了法国的加莱地区。

“战争还要打两年?”听到喜讯的大仓喜八郎两眼放光,作为枪炮大王,他也一直在关注欧洲战局,但毕竟实力有限,不如三菱的关系广。

“大仓桑,日本的造船所也要大规模的造船,你们造钢厂能提供多少钢铁?”岩崎小弥太看着欣喜的大仓道。日本造船工人、船坞都有。就是缺少船用钢板,英美等国对钢铁虽然没有限制出口,可运费吓人,现在要想造船只能靠支那钢板。

“支那承诺可以提供足够生铁和钢板。”大仓喜八郎小心的说道。他这句话让岩崎小弥太很满意,但是后面一句就不是了,“只要我们出的起钱。”

“什么意思?”岩崎小弥太的眉毛挑了起来,他很是不安。

“现在支那供用的生铁完全按照市场价格,这个月的生铁出厂价是九十华元。”大仓道。

“纳尼?九十…华元!!”岩崎小弥太大惊。团琢磨和森恪也是动容。华元和日元的汇价相近,九十华元是以前生铁价格的两倍半。以当下的炼钢技术,十吨铁六吨钢,这等于说船用钢板要涨到两百日元以上,这么贵的钢,造出来的船谁用的起?

“是的,阁下。支那人说全国都在修铁路、造船,钢铁根本不够用。本来是要一百华元的,但几经商议,价钱最终定在九十华元。他们说钢价还要涨。建议我们现在多买。”大仓回忆着和大中华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总办穆藕初的会晤,很是唏嘘,这个人虽然不是股东,但却很敬业,不为任何利益所动。

“太昂贵了!没有其他办法吗?”岩崎小弥太叹了一句,之前设想的造船计划顿时想放弃。

“阁下,这并不昂贵。”大仓说道。“英国的生铁切断来源后,能供用东亚的只有米国东海岸的生铁,可米国生铁也在涨价,每长吨需要二十米元。运费现在涨了四倍,大概要二十二米元一吨,这里就四十二米元了。如果再算上关税,已经接近五十米元。按照汇率算,这就是一百华元。和米国生铁相比,支那生铁质量稳定,供用充足,我们不可能不在支那购入生铁而转入米国。”

“那船用钢板呢?”岩崎小弥太终于问道自己最关心的船用钢板,这就是他连夜会晤大仓喜八郎的原因。没有钢,船怎么也是造不了的。

“两百四十华元每吨,也是足量供用。”大仓再次说了一个让岩崎小弥太肉疼的数字,让他又啊了一声。

“为什么要二百四十华元?二百华元不行吗?”岩崎小弥太道,恨恨不已。

“不行。这四十华元是支那政府的船用钢板特别税。”大仓喜八郎道。“现在支那国税局对一切和战争有关的物资都开征特别税,说是打仗花了很多钱。”

“八嘎!”听到这么蹩脚的借口,岩崎小弥太顿时大怒,“支那国家银行现在已基本统一了华元发行权,纸币发行量已经超过十亿元,只要杨氏一声令下,印刷厂马上可以多印几亿华元出来,支那政府根本就不缺钱。”

岩崎如此说,团琢磨也是点头,倒是大仓喜八郎不经营银行,对其中的奥秘并不知晓,他不解道:“如果支那国家银行多印了几亿华元,那不会造成涨价和挤兑吗?”

“现在什么都在涨价,据说支那政府还曾经推行过涨价命令,涨价本就是他们要的。至于挤兑,支那和帝国不一样,原来交易多使用金银实物,但金银毕竟携带太不方便,支那国家银行纸币取得信用后,很多人开始使用纸币。支那有二十多亿银元在流通,现在纸币已经占到十亿,这些纸币所换取的银元都在各地的银行存着。这就是支那政府的额外资金,只要政局平稳,最少可以调拨五亿银元出来使用。”岩崎小弥太说道这里想到日本,很是感慨道:“支那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二十多亿银元,比帝国当年可是多多了。”

岩崎小弥太一席话,让大仓喜八郎立即醒悟是被支那人骗了,不过此时议价已定,同时钢铁价格一直再涨,他只好道:“阁下,钢铁素来是帝国产业的弱项,这一次所制于支那还是因为欧战大战。如果战争两年内会结束的话,那么我想船用钢板价格不会超过三百华元。”

“三百华元?”岩崎小弥太笑道:“你知道三百华元的钢板造出来的船要到多少钱一吨吗?超过三百日元!可你又知道支那船厂的造船成本是多少钱一吨吗?不超过一百日元!也就是说我们一条船的成本是支那人的三倍,更不要说他们全是柴油机引擎,运营费用低廉。航运业是帝国的支柱产业,如果被支那人超越了,那真是帝国的不幸。”

“阁下……”三菱是船运大王,大仓喜八郎是知道的,他所提及的中日两国船价对比很是严峻,不过这也是大仓无能为力的,他道:“支那造成只是为了填补因为欧战大战所缺少的船只,大战后英国船回来,这些商船将会没货可运吧。”

“即时英国商船回来了,支那内地的航运也将被支那商船夺回,这块利益已经足够大了。而且战争才是航运业赚钱的最佳时机,控制了亚洲的航运就等于是控制了整个亚洲的物价,现在帝国有一百四十万吨商船居亚洲第一,但明年之后就不是了。要是战争再持续一年,那支那将有两百万吨商船,这势必会挑战帝国航运的地位,控制整个亚洲的商品定价权。”

岩崎小弥太最后那一句话是几乎是喊出啦的。这是一条真理,是他最为伤神的事情,也是最犹豫的一件事情。船用钢板的价格这么高,造船肯定是不划算的,毕竟商船不是只用两年三年,而是要用十几二十年;可如果不大规模造船,看着支那商船队的吨位节节攀升,最终超过帝国商船吨位,那战争期间因为欧米商船撤出而暂时获得的定价权就会失去。再也没有什么比操纵商品价格更挣钱的事情了,一旦支那人掌握了定价权,那帝国的利润……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帝国海军威胁或限制支那商船队。不过这个办法刚一冒出来就被他否决了。支那不是只有几艘破巡洋舰的清王朝,而是有一百多艘远洋潜艇的中华,这些潜艇超过全世界潜艇的总和。要是当初支那人真想传说的那样用这些潜艇封锁整个本土,那帝国即使不被支那复兴军登陆,也要元气大伤。

岩崎小弥太喊完之后,屋子里就是一阵难受的沉默,好一会三井大掌柜团琢磨才道:“诸君,这一次来中国,虽然去的地方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深刻改变。我们,虽然在谈判中挽回了许多东西,甚至连以前未解决的南满问题,也因为他们肯定帝国在日俄战争中付出,从而永久性的保留了帝国在南满的特殊利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个国家正在崛起,而且是快速的崛起。

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控制他、欺压他了,他的陆军动员起来将超过两百万,而这只是现在,随着他的崛起,陆军能动员的人数很快会超过一千万,我想世界上除了露西亚以外,再也没有这么一个可怕的国家了。

局势就是这样严峻。如果我们依然把他当作敌人,那帝国将永无出头之日;但如果能和他融合在一起,把他当作一个朋友,那么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将会让整个西方世界敬畏。独国皇帝在十年前就宣扬,中国如果被帝国控制,将会酿成比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还更严重的黄祸。呵呵,既然西方人害怕,那我们就让黄祸变成现实吧。”

团琢磨微笑着说完,而后再道:“诸君,这是我这次来中国的真实想法,请不要介意。如果大家对我的想法有疑问,可以先看看几天后的博览会再想一想我的话是不是正确的。”

庚卷第四十二章民工

沪上博览会马上就要召开,但杨锐对它失去了兴趣。现在最要紧事情是政府政策的调整——西线战场双方已经‘奔向大海’,堑壕战势必发生;即便坦克的使用会改变战争进程,中国也能给德国提供反坦克武器以及反坦克战术使战争持续下去,更何况德国人本就对坦克不感兴趣,英法如果不使用,他们未必会用。

在不要忧心欧战战局的情况下,确定今后的长远国策,同时将其与开国后所实行国策顺畅的衔接就是尤为重要了。比如造船业,战后肯定会出现大规模失业。虽然在杨锐看来,除了江南、南京、青岛、旅顺、天津这五家,其他造船厂都不是政府建的,他们要倒闭就倒闭,要破产就破产,和政府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考虑到伟大苏联的影响,那些私营造船厂的失业工人还是要给条活路的。以工部徐华封的建议,技校生完全可以转到铁路建设部门和工业部门,现在那里正缺人,而只会鼓捣铆钉的临时民工,就只能去修路了。

造船业是一个例子,再有就是实业界的协调。政府将逐渐转而扶持农业,工业除了在关税、厘金、管理、技术上扶持外,将任其自生自灭。自生自灭是杨锐的用语,其实只要收回关税,那么工厂主们的日子将好过的很,只是人心总是不知足的,再好的商业环境和政策工厂主们也会要求政府资助这、协助那,这种得陇望蜀的心思最让人恶心,似乎政府不贷款、不奖励,实业就永远不可振兴一样。

这种心思在沪上总商会的上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那份万言书老调重弹了一些实业救国、洋货盈市、白银外流、夺回利权的大道理,还列了一个振兴实业十策。这十策除了收回关税、废除厘金这两策外,其他都是要好处的,这就让杨锐更加不悦,他越来越认为,振兴工业政府的义务只在于三点:一是扩大内需外贸。增加商品市场容量;二是健全完善商业法律法规,构建良好的竞争机制;三是关税自主、合理税负,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商业环境。这三点下还成长不起来的企业,那趁早死掉以免给后来者挡路。

在昨日的会议上。杨锐所提及的工业振兴三策获得了除张謇以外所有人的认同。张謇对此没有反驳,但他举了日本振兴实业的例子,认为日本当今大公司都是政府扶持起来的,而唯有组建大公司才能有利于商业竞争。

日本的例子确实很有说服力,可以美国反托拉斯为例。巨型公司虽然有利于国际竞争,却不利中小型公司成长,一个巨无霸公司和无数中小型公司这两种企业结构,杨锐认为后者更富有竞争力,根据帕金森定律,越大的公司官僚作风越加严重,它除了垄断以外难有竞争优势。

日本巨型公司的竞争力并不是他的市场竞争策略、技术或效率优势带来的,它的竞争力来自政府的全力帮扶,换而言之,这其实是拿全体国民的血汗在养着这些公司。官僚和贵族依靠着职业、地位、财力上的优势。使得日本产业最终形成财阀这种怪胎,看上去很强,但却比玻璃还脆。为此杨锐坦言,这种专门吃政策饭、毫无竞争力的公司不可能在中国存在。

杨锐最后的那句让张謇到会议结束都不再说话,而商部尚书杜亚泉对转工扶农的政策转变选择默认。就理性来说,他认为杨锐说的对,但以职位来说,政策的突然转变,让他这个商部尚书对外不好交代。

昨天会议的最后讨论使得今后国策最终有了一个雏形,简而言之就是三化:一是教育普及化;二是农业化学化。为好听改为农业科学化;三是交通便利化,其实这就是农产品市场化。

这三化只是纲领,下面有诸多诸多细节要做。这其中教育是最简单,砸钱而已。只要教材合格、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政府只要投入资金就能获得大量技术性人才;而农业科学化,那除了砸钱外,就更要有一些耐心了,毕竟农业技术比如杂交水稻的研发需要十足的耐心,深入农村教导农民科学种田那就更需要耐心;

至于交通便利化。这除了砸钱还要悉心规划——以商部的统计,全国有五万多个农村集市,而这些集市将全国的农村连成一片。交通便利化不是道路村村通,而是要将这些五万多个集市用水路、铁路、公路紧密连接起来,最终使农产品市场化。这是一种很考验智慧的事件,运部所有官员都认为除了总后勤部外,无人能将这个交通网最优化。

运部和总后因为工作需要接触繁多,交通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数量分析,为保证交通网建设成本最优化的同时运营成本也最优,全国除了总后有那么多数学家能做如此大量的定量分析之外,再无他处。

‘三化’的具体方案,学部立马就可以拿出来,农部则要六个月之后才能拿出,而运部的交通网具体规划,保守估计需要五年时间,这其中除了交通网需要时间测绘外,还有道路测试,运部已拿出合格的公路技术方案,但这种技术要经过多年的试验才能最终放心使用。

八月初十的早上,上班之后杨锐刚想把昨日会议商讨出来的政策再做细节上的修改时,李子龙就报告说学部的蔡尚书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杨锐只是一笑,他敢保证昨天散会后学部那帮人一夜未睡,以求连夜将教育普及化的实施草案拿出来。

他这么想,等蔡元培和蒋维乔进来,他们的眼睛果然布满血丝,脸色也困倦的很。杨锐见此笑道:“看你们的样子,又是一夜没睡吧?”

听杨锐这么说,蔡元培和蒋维乔顿时一笑,蔡元培道:“竟成,不要说不睡觉,短几年命我们也乐意。稽疑院年底就要开院,不把方案早些确定让代表们举手,我的心还是悬着啊。呵呵……,竟成,三亿两啊!”蔡元培说着说着就乐坏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四成五,这么多钱,全部给了学部,你没看到张四先生昨天眼睛红的。”

“是啊。他本想每年有一亿两用作振兴实业的低息贷款。”杨锐笑意有些收敛。他算是看透了,张謇的提议再次让他感受到了实业界那些商绅的贪婪和狡猾。凭借这些低息贷款,这些人的公司马上能成为巨无霸企业,而成为巨无霸企业后,一旦经营不善又必定会要求政府接济。帮。就成了政府养着他们;不帮,社会影响不好、前期贷款没了,这怎么都是冤大头。这样的企业后世不少,但后世这种企业更多是因国企转型不善所致,而在如今,自己要扶持出这么一帮‘爷爷’来供着,那还不如抹脖子上吊。

“还是说说你们的计划吧。”杨锐把张謇的事情丢在一边,开始正式商议学部拿来的方案。“我很担心你们吃透教育普及化的深意。”

“深意?”蔡元培和蒋维乔都是一怔,昨天他们开完会后兴奋的回去做方案了,哪想到什么深意不深意。

“好了。不说这个,还是先简要说说你们的计划吧。”杨锐没有细说,直接入了主题。

“我来说吧,”蔡元培抢先开口道:“教育普及化的目的最终是实现全民教育,而实现全民教育则要从小学做起。考虑到初小前几年已经施行了市场化,那么我们只好保持以前的政策不变,但如果民间教学力量不能普及初小教育,那么就将通过官办学校补充。

高小教育则将完全由官办学校主导,那些私人学校要是能通过学部考核,那么将和初小一样。通过毕业考试、学籍、户口本获得教育补贴。”说到这里蔡元培岔道:“本来认为学生只要上学就可以发放一定补贴,但综合考虑下来,还是否决了,我们担心学生会和学校联合起来骗取教育补贴。

初中不在普及范围之内。讨论下来这方面的招生数要充分考虑到大学、技校的录取人数。这毕竟不比小学,按照现在的学制,读完初中学生的年龄已有十五岁,没有出路将是一个大问题。”

听蔡元培说道这里,杨锐就知道他完全没有理解教育普及化的真正内涵,但他没有打断。而是想看看学部这些人到底怎么花这三亿两白银。

蔡元培不知道杨锐的心思,待说完委派留学生后,他没有介绍预算,而是转而谈起沪上有很多学生在工读互助,而且他们还想把工读互助放到国外去,比如法国。听闻到此,不想再等待的杨锐当下打断他的话道:“孑民是和吴稚晖有联系吧?”

没想到一提互助杨锐就说吴稚晖,蔡元培当下道:“确实有联系,我本来还想请他到大学堂任职,但被他推却了。”

“孑民难道就忘记了当年学社分离之事,吴稚晖如果来了,再闹一次怎么办?”杨锐看着蔡元培道,他越来越觉得他坐学部的这个位置很不合适,可又找不到安顿他的地方。

“竟成,当年的事情都过去了,何必再计较呢?”蔡元培道,“你不会真信枚叔所说,以为当年是他出卖了我们这些人吧?”

“出卖不出卖我不计较,但你不要忘记当年学社分离的时候吴稚晖是怎么说的,他说不管谁有道理,谁弱他就帮谁。当时我不在场,我是后面听枚叔说的,枚叔还被他蛊惑章行严弟弟打了一耳光。吴稚晖这个人啊,看上去仗义的不得了,其实呢?除了会捣乱什么都不会干。”杨锐道。“孑民,现在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要通过吏部的审查和考核,老师也是公务员,他们虽然没有官职,但影响的学生甚多,审查和考核本来也归吏部管,可在你的要求下,老师的考核都由学部自己负责。今天我这里可明言,如果哪天学部弄出什么乱子来,这个权利可要回收到吏部。”

杨锐忽然有些翻脸不认人,蔡元培当即头上冒汗,他道:“这老师的审查权不还在吏部吗,竟成你就这么不放心我?”

“我不是不放心你,而是不放心学堂,特别是大学堂。这里面本就思想烦杂,有些东西说说、研究研究也就罢了,可真要组织起学生,搞成一些什么组织。那事情可就大了。”杨锐道。“所以,我不同意学部去资助沪上工读互助的那些人。大学堂招生考试的资格很宽松,考试费只需一元钱,他们考不上能怪谁?而且来自沪上的消息显示。这些人全部是由一个叫做晦明学社组织的,你这是要资助这些学生,还是要资助晦明学社?”

“竟成,我只是想资助那些学生。因为这些工读学生,沪上各大学堂上课常常人满为患。甚至影响正常教学,这么放任他们根本不是办法。”吴稚晖前段时间拉拢刘思复不成,就好心的把晦明学社的情况写信告诉了蔡元培,希望他帮忙。吴稚晖对此本来不怎么抱希望,毕竟当年的隔阂很深,可谁料到蔡元培看到信后不自觉想起爱国学生当年的境况,他倒是想帮上一帮。

“如果影响正常的教学,那学校可以制定出政策禁止这些工读生入教室旁听。”杨锐道:“如果因为这样学部就掏钱资助,那么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有何公平可言?今天三千人工读,那学部就资助三千人。明天五千人工读,那就资助五千人,那还要高考干什么?索性大家都工读好了。孑民,很多时候好人、好心做出来的事情比坏人做出来的事情还糟糕十倍。学部是一个政府部门,公平最为重要,事情不是你善心一起就能决定的。”

杨锐不留情面的批驳让蔡元培很是难堪,半响之后他道:“可我已经给吴稚晖去信答应资助这些工读生,做人总不能言而无信吧?”

“问题是你做人的信誉不能建立在国家利益上。如果这是你自己的钱,我不会反对。可为什么一个故旧来一份信你就能拿国家的钱去答应他的请求?”杨锐道。

“可这些都是学生,这些钱也不是给我的故旧!我只是想到当年我们在爱国学生时的艰难。那些工读生很多每天都饿着肚子去上课……”蔡元培大声道,他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怀疑。

“全天下有一亿人常常吃不饱饭,可税还不是照样收。”杨锐见他大声,口气下来了一些但依旧坚持。“这些人凭什么就能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好的待遇?学部今年资助这些人。那明年呢,又要资助多少人?以后学部的开支立项里是不是要专门增加一个工读生资助费?到时候你怎么对稽疑院解释这些人为什么能获得资助,难道是因为他们长的帅?”

‘扑哧’两声,听闻杨锐最后一句,蒋维乔和犹自紧绷着脸的蔡元培顿时笑了,杨锐倒是没有半点笑意。他接着道:“孑民兄,你这个人什么都好,但也就因为人太好,所以好到不能当官。还有一个,就是你什么时候能拒绝一次别人的要求给我看看?你这个也答应,那个也答应,这样过的不累吗?”

性格上弱点杨锐不知道说了蔡元培多少次了,这个人脸皮薄、心眼软、很容易轻信别人,而且还不善于拒绝人,很多事情弄到最后只有自己担着,然后跟着他的人就倒霉了。这样的事情从他坐镇学部以来发生不少,苦头也吃了不少,可就是改不了。

“李子龙,”杨锐说完没理蔡元培,而是叫了旁边的李子龙,“马上打个电话去运部,让他们把孑民发出的那份信追回来,追不回来就让运部出这笔资助费。”

“明白了总理,我马上去办。”李子龙边说便起身。

蔡元培本以为口气软下的杨锐会说下不为例,答应资助一事,却不想他的办法居然是追信,他当下叹了一口气,无奈苦笑道:“竟成,你……,哎,我说你什么好呢。你真忘记爱国学生那时候大家有多苦了吗?那时候要不是有你这个财主,大家都得饿死。”

“爱国学社我当然没忘,可现在咱们屁股坐的位置不同了,以前认为是黑的东西现在我会说是白的。以前说慈禧昏庸卖国,可我们到了这个位置,又能比她强多少?”蔡元培感叹,杨锐也感叹。“好了,不说这个,你们拟定的计划我听了大概,我认为你没根本没有明白教育普及化的意义。”

他说完看了蔡元培和蒋维乔一眼,然后道:“这个问题等下说,我先问你们。对比以前的秀才,现在的秀才是什么?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

蔡元培无心作答,旁边蒋维乔道:“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大学生是秀才,硕士生是举人。博士才是进士,但是民间还是把小学生当作是秀才,中学生是举人,大学生就是进士了。这个说法虽然和宣传不符,但为了鼓励学生求学。学部没有纠正。”

“既然这么乱,那我在这里就重新定一下。”杨锐道:“以后,博士后是进士,博士是举人,硕士是秀才,大学生就算是童生吧。”

“这怎么可能?!”见杨锐把标准提这么高,蔡元培当即反对。“这样划分那小学生是什么?开蒙吗?还有那些已经拿到文凭的人怎么办?”

“这就是教育普及化的意思啊。”杨锐道:“什么叫教育普及化?教育普及化就是大学生民工化,普及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他们一毕业就失业,而且就算找到了工作干的也只是民工干的苦力活,月薪在六两以下。朝不保夕……”

“竟成,不要说笑……”蔡元培立即怒视,蒋维乔则惊愕,这种话让人无法相信是当朝总理嘴里说出来的。大学生多么珍贵,开国时各部为了部里能多几个大学生抢的头破血流,不想现在居然变民工了。

“我没说笑,我很认真。”杨锐一本正经的道。“知道现在大学生出去月薪多少吗?进入政府的另说,其他的,只要专业不偏门,出去就是二十两打底。可现在工业是什么情况。民工占绝大多数,月薪三两到六两不等。依靠民工就能建设这个国家吗?不能!可凭那些一出来就二十两打底,几年后月薪五六十两、还一副老爷模样的大学生行吗?也不行!教育普及化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大学生民工化。你们想想。如果连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这个国家的将会多么强盛。”

“这根本就是有辱斯文。”蔡元培这次真是被气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