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阀(默然)-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束伍、器械、斥候,无所不包,预计为期半年得还。”

    赵谨似懂非懂,点头道:“既如此,便可下令启程。”

    “遵旨。”徐良领命退回班里。

    随后相赵鼎又出班奏道:“陛下,此前金使南下求和,欲与我朝单方面缔结和议,被拒之后北还,至今没有回音。臣担心,金人会对此事有所反应,当使淮西荆湖两司加紧戒备,以防不测。”

    “有备无患,才是稳妥之计,赵卿所言极是。”赵谨赞同道。

    “臣以为,大可不必。”一人出班道。众人视之,乃参知政事秦桧。

    “哦?”赵谨有些意外。

    而更意外的则是赵鼎,疑惑道:“秦参政此言何意?”

    “自宋辽联合出兵,我军克河东半壁以后,金人理当集中力量防备西军和辽军。纵使因我朝拒绝和议有所报复,量其也无力南顾,至多

    在河东征伐。”秦桧朗声道。

    赵鼎听罢,倒也没不快,只是道:“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非也,赵相此言,在下不敢苟同。”秦桧倒有些认真了。“如果朝廷明令一下,荆湖淮西两司岂敢怠慢?彼时,部队频繁调动,非但费财,也徒增将士烦扰。而且,据在下所知,淮西荆湖两司,一直处于战备状态,实在无须过多警示。”

    赵鼎无言以对,默默退回班里,殿上赵谨见此情形,不知如何是好,正好看到秦桧也退回去,而且大臣们也没有再奏事的,遂道:“既如此,今日便散了吧。”。。。

第七百二十七章南方军官团

    “呼……”从资政殿退出来,赵谨这才松了口气,跟身旁的内侍对望一眼,好似过了一关。“相要前沿戒备,参政说不必,这……唉。”

    “官家,现在去哪?”内侍问道。

    赵谨立在原地,一时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往常若是有紧要的事,这时候他应该去垂拱殿,和宰执大臣议事,不过今天好像没这项,所以嘛……

    “去‘勤政堂’看看吧。”赵谨道。当下,便摆驾勤政堂,到了那里时,皇帝立在堂前抬头仰望由祖父徽宗赵佶亲题的那块匾额,随即踏入堂中。这里的一切都还保持着先帝肃宗生前的模样,他用过的笔砚,坐过的椅子,纹丝未动。他以前翻阅过的书本,倒收拾得整整齐齐,甚至连墙壁上所悬挂的书画,好像也有人仔细擦拭过。

    赵谨看着这一切,似乎在寻找当初兄长在这堂中留下的影子。赵谌在位之年,除去睡觉,可能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这“勤政堂”度过的。赵谨注意到,那张案桌的边沿已经磨掉了漆,不难想像,有多少日子先帝在这里伏案疾书,批阅奏本。

    “我想建个阁子,专以收藏先兄文集,你记着,到时候跟宰执大臣们商量。”良久,赵谨话道。

    侍应声道。

    就在此时,里间突然出来一个人,把这主仆两个吓一跳。那人快步过来,还没看清楚他模样就已经拜倒在地,口称道:“不知官家至此,惊扰圣驾,有罪。”

    赵谨看他穿戴,也是中官,不过品级较高而已,遂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

    听皇帝问,那中官才稍稍抬头,回答道:“奴才是内侍省都知,沈择。”

    “哦,原来是你,你在这‘勤政堂’……”赵谨问道。

    “奴才正在此处打扫整理,不想圣驾到此。”沈择回答道。他从东宫时期开始,就追随先帝赵谌,现在先帝一走,他也就失去了靠山,虽然“内侍省都知”的差遣仍在,但却显然失势。不过这个人倒也念着先帝旧恩,时不时地过来“勤政堂”打扫整理,算是追思故主吧。

    “平身吧,难得你还有这份心。”赵谨道。他对沈择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知道是先兄在世时极信任之人,记忆里,好像自己每次见皇兄,这人都随侍在侧。

    沈择起身,俯立在一旁。赵谨在堂里缓步赴着,当到了赵谌坐的那把椅子时,他似乎想过去坐下来,但手已经搭在椅子扶手上,动作却停止了。最终,他还是放开了椅子,只随手翻看着案桌上的书本。

    先帝赵谌确实是个勤奋的帝王,哪怕是日理万机之余,也还总是抽空看书。比如现在皇帝手里拿的这本上,就还有先皇写下来的笔记批注。不过仔细一看,似乎又不对,

    因为上面明显有两个人的笔迹。见此情形,赵官家问道:“先皇这书上,为何有两种笔迹?”

    “回官家,先帝每每读书时,也教奴才一些,也命奴才写下心得。只是天资愚钝,有负先帝期望。”沈择答道。

    “你识字?”赵谨颇为意外地问道。

    “是,奴才进宫之前读过几年书,在东宫时也时常陪先帝侍读。”沈择答道。

    赵谨闻言暗思,自己从前去德寿宫探望太上皇,就曾经听父亲抱怨,说皇兄过于信任宦官,连一些政务也假手宦官处理,现在看来,这事倒是不假。想这么大个国家,每天的事情何止千万?皇兄纵使假手宦官办理一些,到头来也落个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自己难道也会如此?

    想想都觉得头疼,当下也没什么心情追思亡兄了,将书本一放,就打算离开勤政堂,临出门时,他回头问了一句:“沈择,你现在在哪处供职?”

    “奴才,暂无职掌。”沈择如实回答道。

    “哦……”赵谨应了一声,也没说什么,径直离开了。

    兴元府,川陕宣抚处置司。

    萧朵鲁不一看到徐卫出来,赶紧起身迎上前去,执礼甚恭道:“见过徐郡王。”

    徐卫还个礼,伸手道:“坐,女真人在西三州集结一事,萧元帅知道了吧?”

    “在下正为此事而来。”萧朵鲁不坐下后道。

    “哦?怎么说的?”徐卫也坐到了主位,随口问道。

    “我方的意思,不管女真人是否干预,伐夏势在必行纵使金贼倾举国之兵而来,大辽的将士也必将奋起抗击”萧朵鲁不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

    这一点,徐卫倒是非常佩服的。萧斡里剌,或者说契丹人,认准就干到死,没有瞻前顾后,没有畏畏尾。

    “不过,临行时父帅也再三交待,让我面见大王,请西军切莫有所顾虑。党项人已经日薄西山,不过作囚兽之斗而已。只要是扫灭了西夏,就如同断金贼一臂这于贵我两朝抗金反攻大业,实有裨益”萧朵鲁不这番话,透露出契丹人对宋人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因为他们知道,南朝就是个投机倒把,见风使舵的角色。

    “顾虑?”马扩笑了起来。“金贼尚且在西军猛攻之下,兵败如山倒,何况区区西贼?还有,扫灭西夏如同断金人臂?萧元帅只怕抬举党项人了吧?他们也不过就是金人鹰犬而已。”

    “这么说?西军定会如期举兵,与我方联合伐夏?”萧朵鲁不问道。

    “联合伐夏,是朝廷批准了的,我大宋言出必践,这一点,请贵方大可放心”徐卫朗声道。“你们几时出兵?”

    萧朵鲁不面露喜色,大声道:“实不敢瞒大王,我入陕之时,大军已经出”

    他话刚说完,

    徐卫举起手示意他噤声,随即对马扩道:“传我命令,泾原军立即开拔北上”语至此处,似笑非笑地转向萧朵鲁不。“跟契丹兄弟并肩作战”

    “得令”马扩爽利地应一声,丝毫不含糊,马上就起身往外而去。

    萧朵鲁不大喜,霍然起身,对徐卫一揖道:“大王一言九鼎,在下钦佩之至”

    “我说过,大宋朝廷言出必践”徐卫笑道。“还有事么?”

    “怎地?大王很忙?”萧朵鲁不问道。

    “我今天倒还真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徐卫道。

    “大王只管去忙,我就……”萧朵鲁不十分体谅。他知道徐卫执掌川陕军政大权,是一方诸侯,百事缠身之下,能马上见你已经不错了。

    “哎,你我多年来往,又不是外人,客气个甚?先去馆驿住下,晚上我空了跟你喝两杯,好不容易来一趟,别急着走。”徐卫边说话,边站起身来。

    旁边张浚也道:“大王所言极是,尊使既来,不必急着走,总要盘桓两日,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才是。大王,要不,我陪……”

    “他又不是头一次来,还怕他认不得路是怎地?你跟我走。”徐卫语毕,不再聒噪,冲客人点了点头,龙行虎步地往外而去。萧朵鲁不倒还跟在后头相送,望着那个匆匆而去的背影暗叹,此人实可谓大宋西北擎天巨柱。难怪大辽皇帝听闻近期报告以后,也感叹说,恨不能见上徐卫一面。

    你道徐卫这么匆匆忙忙的所为何事?原来,由两浙、淮西、江西、荆湖四个宣抚司所属部队中挑选出来的中下级军官,已经到达兴元府。其实说起来,以这些人品秩军阶,根本不用他亲自去接见。

    只不过,紫金虎清楚这算是他六哥施行的一项重要军事政策,所以他也不得不重视。要按他自己的想法,这颇有些作秀的嫌疑。你想想看,西北和南方情况能一样么?现阶段西军打仗,野战基本就是平原地区,借重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杀得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让南方的军队有什么可借鉴的?倒不是说鄙视南方军,因为条件根本不一样。现在西军光是骑兵,就数以万计,南方三个宣抚司加一个淮西安抚司,有哪一司的马军过万么?不过,人家既然来了,你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徐卫打算把这些军官都放到部队里去,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

    徐卫张浚两个,带着几名文武佐官,骑着马在兴元城中不紧不慢地前行。城中百姓有哪一个是不认得他的?远远望见那匹神骏无比的汗血宝马,就退避到街边,然后目光一直随着这群人而移动。

    徐卫三十六岁的汉子,多年的军旅生涯,非但锻造了他坚毅不拔的性格,更使得他从头到脚都散出雄性的气息。黝

    黑的皮肤如铁如钢,锐利的眼神炯炯如火,即便是骑在马背上,那脊梁也挺得笔直虽然早已不是当年大名府夏津县徐家庄的白面少年,但只要他在兴元大街上一现身,甭管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不管是没出阁的黄花女,还是为人母的美妇人,那一双双眼睛都盯在他身上,恨不得看掉他一块肉。

    而男人们的目光就显得单纯多了,他们的眼中只有敬畏……

    “大王要接见,唤他们到宣抚司便是,何必亲自来?”张浚始终不理解,终于忍不住问道。

    “德远有所不知,一来,朝廷既然这么作,我们川陕方面就不能走过场,我亲自来,表示重视;二来,我也想看看这来的都是些什么货色,要是些不三不四的,也省得浪费时间。”徐卫解释道。

    “去馆驿就能看出来?”张浚疑惑道。

    “他们什么时候到的?”徐卫反问道。

    “昨天,是了,昨天上午到的。”张浚回答道。

    “嗯,一天的时间,足够看出来了。我跟你打个赌,我们现在去馆驿,能见着一半的人就不错了,你信不信?”徐卫笑道。

    张浚好像不信,也笑道:“赌什么?”

    徐卫仰着头想了想,忽道:“我儿子在开始识数了,你字写得好,要是输了,请你给我儿子写篇字帖,不必多麻烦,一二三四这之类的就行。”

    “一言为定”张浚笑道。

    说话间,一行人来到馆驿。馆驿这个东西,也就是后世的招待所,兴元府是个大城市,因此馆驿的规模也大,除了供一般来往官员住宿,到了一定级别的,还可以住独立的院落。这次来川陕的多是中下级武官,因此除了领头的以外,其他的都不到级别,所以不怕房间不够。

    徐卫穿一身紫色常服,凡是知晓一点点官场规矩的,一打眼就知道是谁来了。所以他刚一露面,馆驿里的小吏,还有在堂中坐着闲话的来往官员纷纷起身,要围过来见礼。徐卫将手中马鞭一举,大声道:“都别拘礼了,该干啥干啥吧。”

    他这么一说,本来已经迈出步子的人又收了回去,心里直嘀咕,徐郡王这是闲得慌?没事跑馆驿来作甚?没听说朝廷派了哪位要员下来啊?

    驿丞闻讯而来,已经跑得太急,跨门槛的时候差点没摔个跟头,慌慌张张迎上来:“大王,张参议,诸位长官,不知这是……”

    徐卫一招手,那驿丞会意,又往前一小声,侧耳倾听,只听徐郡王道:“昨天到的一批官员都住下了么?”

    “都在,都在,一共三十六人,小人都登记在册,大王要看么?”驿丞请示道。

    “那倒不必,你带上就成。我看看……这堂子里人多眼杂,我去后头院子,你马上派人,叫这三十六个

    立刻,马上到院子里集结,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军令去”徐卫吩咐道。

    驿丞听了,一手扶住幞头,一手撩起衣摆,飞也似的窜往后头。徐卫碰碰张浚,笑道:“德远,看好戏去。”遂引着一群官员穿越前堂,直到后头空旷的院子里。

    这会儿正日上三竿,街市上已经热闹起来,不过这个院子里却显得分外清静,根本不像住进了三十几个粗犷的军汉。

    徐卫和张浚等人往院子中一杵,只看到馆驿的小吏们在楼上楼下撒丫子飞奔,咣咣砸着房门,大呼小叫道:“徐郡王到徐郡王到”

    片刻之后,有人冲了房门,在楼上的扶着栏杆往下一看,只要看到那一身紫色,二话不说,就往下窜;在楼下的,则是直接扑过来,端端正正站在院中。张浚现,楼上好几个人连外衣都没穿就先冲出来看看,一见果然如此,又回去穿了衣服,戴了幞头,心急火燎地赶来,整个院子简直乱成一团

    最后,到达院子里集结的,经清点,一共二十三个人。张浚见状笑道:“大王输了。”

    “急什么?等着瞧。”徐卫笑一声,对身旁佐官道“除四司派遣武官外,不相干的让他们回去。”

    一名准备差使上得前去,大声道:“两浙、江西、荆湖、淮西四司派遣军官留下,其他的,请自便”

    话音一落,好些衣衫不整的官员耷拉着脑袋离开了队伍。众目睽睽之下,他们当然不敢牢骚,但心里却直埋怨,有事没事?徐郡王这是唱的什么戏?

    张浚暗中一数,竟走了九个人,只剩下十四个远远不到一半这就怪了,还有的人哪去了?莫非一大早就出门逛街?

    剩下这十四人,好歹也是行伍出身,个个把腰板挺得笔直,眼睛平视前方,一动不动。徐卫也不说话,提着马鞭缓步过去,一一打量众军官。因为事突然,时间又紧迫,很多人都是衣衫不整,要么官袍没穿好,要么幞头没戴正,最离谱的,居然还有人把靴子左右都穿反了这一看就知道才起床

    徐卫最后停在一名年轻军官面前,对方约莫有二十多岁,身材不到七尺,但整个人看起来就是结实。肩宽腰细,将一身绿色官袍硬是绷了起来。从头到脚,收拾得整齐,看不到丝毫不周不正之处。

    额宽、鼻挺、嘴大、唇厚,双目有神,英气勃勃。徐卫看他有些眼熟,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遂道:“手。”

    那军官一听,利索地将两支手平伸,徐卫定睛一看,这哪是手,分明是两支铁耙子徐卫一摸,那上面的老茧直硌手。

    “姓名,军籍,职务。”徐卫冷声问道。

    “卑职岳云,隶属荆湖宣抚司,神武后军左厢背嵬军副统领”那青年军官洪声答道。徐卫恍

    然大悟,难怪看着眼熟,原来是岳飞岳鹏举的儿子,自己曾经见过他的。虽说是故人之子,但这种场合也不方便多说什么,徐卫点点头,走开了。

    徐卫又在队伍里看了几个熟面孔。其中有折家的子弟,还有一个淮西李显忠的部将,昔年他追随李显忠归国时曾经见过。没办法,徐卫的熟人故旧可谓遍布全军。荆湖的韩世忠,他出大名府第一战时,就已经认识,岳飞就不说了,荆湖另外一位重要将领刘佥,也曾短暂在他麾下效过命,那时常捷军因为童贯的原因,简直过街老鼠一般,还多靠他收留;江西折家一家子,从爷爷到孙子,哪个不识得他?淮西李显忠,就是受他的举荐,刘光国刘光远两兄弟虽没见过面,但刘家老2刘光世现在就是他手下的环庆帅,而且据说他那个表姨妹何书莹就嫁给了刘光远;只有两浙的赵点,从前虽然同为西军大帅之一,但基本上没什么交情。。。。

第七百四十八章

    第七百四十八章

    七月中旬,徐卫辞别皇帝,启程返回川陕,准备进兵。临行之时,赵谨亲自赐见送行,高度赞扬了徐卫经营川陕之功,赐金带一条,珠袍一领,并内府奇珍若干,徐卫***。此次他下江南,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只在杭州行在停留不过数日,但正是由于他的建议,朝廷才决定扣留金使,不宣而战。

    就在他赶回川陕的同时,欲成就盖世功业的徐良就迫不及等地请皇帝赵谨下发了亲征诏。指出金人侵凌大宋久矣,今犹窃据两河、山东、中原、淮东等地,倒行逆行,残暴不仕。北地遗民南望王师,期盼恢复。当今天子为复祖宗之旧疆,救黎庶于水火,号令天下王师,举兵北伐!

    北伐亲征诏一经发布,江淮为之沸腾!无论军民,都倍受鼓舞!大宋之前不是没干过北伐这种事,先帝赵谌在世时,就曾经命令折彦质出兵北上。然则当时是皇帝绕过朝廷,直接指挥前线将帅,颇有些秘密行事的味道。而这一次,皇帝昭告天下,其意义非同一般!

    而与上次匆忙草率相比,此番宋军经过万全准备。早在数年之前,南方诸军就已经开始筹备出兵,如今诸司部队兵强马壮,粮饷充足,士气高昂,枕戈待旦!

    诏书发布之后,皇帝赵谨在徐良几次敦请之下,离开杭州行朝,北上前往镇江府。徐六自然伴随左右,朝廷日常事务暂时由秦桧等处置。皇帝御驾亲征,这在宋代历史上并不多见,最著名的莫过于宋真宗昔年亲征契丹,定下澶渊之盟,距今已快一百五十年。

    因此,皇帝一到镇江,就引起极大轰动。淮西军将帅纷纷渡江南来面圣,赵谨在镇江府城头一露面,军民高呼万岁,声传百里!真有喝断长江之气概!消息一传出,江淮诸军无不振奋!

    徐良见时机已到,立刻命令淮西安抚使刘光国发动进攻!刘光国是当今天子皇后刘氏的父亲,父凭女贵,如今已然是太尉军阶,并且还兼任此次北伐南方诸军的副统帅,风头一时无两!

    刘光国得了命令之后,也是急于建功,好证明自己并不仅仅是皇亲国戚,咱也是出自西军,正经的将门!他这次没有派遣淮西安抚副使李显忠作先锋,而是让自己的弟弟刘光远领一万五千精兵先期进发,自己和李显忠提主力在后。

    刘光远,是刘家老三,刘延庆之子,这刘三本事有没有别说,但运气真就不差!他提一万五千步军直扑宿州!上次淮西军进攻宿州时,李显忠就曾经攻破此地,因此刘光远一来,金军猝不及防,宿州治下灵壁虹县两处望风而降。刘光远受此鼓舞,区区一万五千人马就奔向宿州城。

    时宿州金军只数千人,紧闭城门不出战,飞马向东京报急。刘光远指挥部队猛攻,都被挡回,折损两千余人无法破城。刘光国和李显忠随后赶到,李显忠部将王德攻上城头,摇旗一声喊:“我淮西李安抚部将王德也!中原遗民可速降!不降即死!”

    金军溃败,城中汉官出降,宿州光复。淮西军旗开得胜,消息传过长江,坐镇镇江府的赵谨君臣大受鼓舞!但好戏还在后头,收复宿州之后,淮西军又用了不到五天时间,攻下泗州,金国官员都是草草抵抗,即宣告投降。

    随后,淮西军进兵毫州,此时金军也回过神来,迅速调集三万余马步军赶往毫州东南的蒙城县阻击。淮西军与之对阵,战斗从正午开始,一直打到晌午之后,不分胜负,陷入胶着状态。李显忠见状,亲率自己从西夏带回来的精锐马军迂回侧击,金军阵脚大乱,刘光国乘势挥师进击,金人不敌败走。

    前线捷报频传,还素来对此事不太热心的皇帝赵谨也受到了鼓舞,当然,指挥淮西军的是他岳父老泰山,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淮西军进展顺利,早震惊了坐镇东京的金军大将乌延蒲卢浑。作为黄河以南金军的统帅,蒲卢浑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宋军动向,他知道南方早晚是要“北侵”的。但是,因为金廷派遣张通古率领规模庞大的使团出使江南,许还中原淮东与之议和,所以他根本没想到宋军会不宣而战!这才有了淮西军连下宿州泗州,金军毫无反应的情况。他紧急派遣的三万援兵为淮西军击败,使得蒲卢浑察觉到这只是宋军大规模北上的先声。他判定淮西军只是敲边鼓的,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他正面的荆湖宣抚司!

    有了这个判断,他先没管淮东战局,而是下令给坐镇邓唐二州前线的金国勇将赤盏晖,让他加强戒备,南军随时可能北上!然后,又紧急向燕京报告宋军北侵的消息,最后,才命令淮东金军保持守势,不求战胜淮西军,只要拖住对方就行。因为他知道,用不了多久,韩世忠岳飞,以及江西的折彦质就要来了!

    七月末,淮西军再传捷报,大军在毫州境内再次击败金军!如果淮西军拿下此地,往北,可攻应天府,那里曾是大宋的南京,往西,可直入开封府地界!不过,好景不长,受了旗开得胜的鼓舞,淮西军有些冒进,作为先锋的刘光远只率万余兵就扑往毫州城,此时,淮西军的主力还在蒙城县。

    毫州守将,不比此前的泗州和宿州将领,他是正经的女真人,麾下有两万马步军。虽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汉签军,但他这支部队的战力在汉军中首屈一指,曾经得到了兀术的亲口嘉奖。一见刘光远孤师而来,他只带了八千人出城接战。

    刘光远见状,不以为意,号令前锋进击。淮西军此前连战连捷,将士们都兴致高昂,抱着抢功的心态一往无前!可一照面,他们发现,这支金军非同寻常。其训练有素,配合得当,士卒技战术水平很高,完全不像此前的金军那般好欺!

    一仗下来,刘光远给打了个灰头土脸,折损三千多人,掉头往回跑。金军若不是顾忌淮西军主力在后,只怕早就追来了。

    刘光远战败,让身为淮西安抚副使的李显忠非常不满。他此前已经提醒过刘三,你是先锋,为大军开道,若遇阻击可打,谁叫你跑去毫州城?刘光国素知李显忠本事,因此斥责了弟弟,问计于他。李显忠认为,淮西军此次只四万兵力,最怕的就是强攻坚固的城池。金军素好野战,这毫州守将击败了刘光远,肯定有侍无恐,咱们不妨再输他一阵,助长其气焰。

    刘光国采纳他的建议,派一俾将,只率数千人再往毫州城外叫战。那毫州守将一见,二话不出率部出城,结果没有悬念,宋军打了一阵,又是掉头就跑。金军受此鼓舞,认为淮西军不过如此而已!

    次日,刘光远,李显忠率淮西军至城郊,声言报复。毫州金将果然上当,见淮西军主力赶来,也精锐尽出,率两万部队出城,排开阵势,要跟淮西军来场硬碰硬的较量!

    淮西军首先发动进攻,刘光国派遣精锐步军,以旁牌扎刀等器械,列队而进。金军以弓弩压制,所幸,他们没有装备大量的强弩,因此杀伤有限,很快就短兵相接,淮西军咬上了金军的大阵。

    李显忠趁乱,只引十数骑往来奔走,窥视金军阵法。只见那金将好生轻敌,兵力占劣势,却排出全副进攻阵形,大部兵力都集中在阵前方,如一枚箭头一般。这种阵形,想正面突破难度很大,偏偏它又背靠城池,无法迂回到背后发动奇袭。只能从侧面进攻,斩断其首尾。但淮西军骑兵有限,必须得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

    刘光国却不同意,此前几阵,李显忠统率的马军都立下了大功。这让他很不以为意,此战,他就打算用自己的主力步军来击败金贼。

    基于这个打算,刘光国犯了一个兵家大忌,添油。他一波一波地往上增兵,企图撕开金军的阵形。但你淮西军兵力确实占优势,可人家金军却凭借稳固的大阵在跟你消耗。一旦你派出去的进攻部队往后退,对方马上就可以全军突进!因为对方排的阵形,类似于“锋矢阵”,主力都摆在前部,最适合中路突破!

    战斗越来越艰难,打了两个时辰,刘光国增了三次兵也无法击破金军大阵。结果,不幸被李显忠言中,进攻部队渐渐被金军压迫着往后退,毫州守将抓住战机,号角声冲天而起,金军全军突进!刘光国派出去的部队眨眼之间就被冲散,金军如箭头一般,直射向淮西军本阵来!

    刘光国心知不好!但他不打算退,而是命令强弓硬弩拼命压制敌人!奈何,他已经失去对战局的控制,淮西军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金将击败,折损五千多人。若不是李显忠率部断后,损失还会更大!经历了这一战,淮西军记住了那金将的名字,撒曷辇。

    毫州一败,淮西军内部矛盾突显。李显忠对刘家兄弟大为不满,你想李显忠本是党项人,在西军任过职,又替西夏打过仗,纵横驰骋,屈居于刘氏兄弟之下也就罢了,刘光国居然一意孤行,导致战败,他岂能善罢甘休?

    退到蒙城之后,他就责任问题与刘光国发生了争执,事情很快闹到宋军的大本营,镇江府。这让徐良很是担忧,这刚打几场胜仗,就出来将帅不和这种事,影响很坏。而且,刘光国是皇帝的老丈人,而赵官家又极其宠信刘皇后,徐良思之再三,没有把堂弟的提醒当回事,政治考量压过了军事需要,他没有处理,或者说斥责刘家兄弟,而是采取和稀泥的态度,息事宁人。

    再则,他也没有闲心来管这事,因为真正的大战即将爆发。

    八月,南方宋军“总指挥”折彦质率领七万折家军渡过淮河,进攻蔡州,同时命令荆湖宣抚司的神武后军从襄汉出兵,进攻邓州唐州,以东京为目的,两路进发!

    韩世忠得令以后,出兵六万,以都统制岳飞领两万兵自随州北上攻唐州,他率主力进攻邓州。邓、唐、蔡三州,是保护东京的外围防线,撕开了这条防线,宋军就能直扑东京故都!

    上次草率的北伐,神武后军损失很大。这些年来,韩世忠岳飞等人呕心沥血,在朝廷的支持下,才重振神武后军。将士们都期盼着此次北伐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胜利,更是洗雪前耻!

    岳飞先于诸军出发,麾下虽只两万人,但却配备了三千精骑,由其长子岳云等统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