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贤婿-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要争夺天下,首争民心,其次才是双方实力的比拼。要论实力,包括许贯忠在内,并不觉得大周的官军能胜过安西军。而这民心就不好说了,大周天子虽然这几年光顾着打仗,聚敛民财充作军费,但百姓尚未到山穷水尽,民不聊生的地步。大周的百姓虽然对天子有诸多不满,但还没严重到想要抛弃天子。这大周,还是柴家的天下。
早在耶律定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李墨就与许贯忠、朱武等谋主考虑到金兵南下的可能,也定下了数个应对方案,但不管是哪个方案的执行,前提都是先灭掉耶律大石,解决安西军自身的后患以后才会回军东顾。
第357章 大石西归
残阳似血,耶律大石站在沙洲城城头,满心忧虑的望着城外正在忙碌的安西军。为了这次东归复国,耶律大石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但结果却犹如被人当头棒喝,安西军的强大远远超过了耶律大石的估计。虽然此时耶律大石还不知道为何安西军忽然发力,但他也预感到距离自己失败的日子已经不远。
城外的安西军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攻城所需用到的器械,按理说耶律大石此时已经派兵出城进行干扰破坏,但守在工事兵附近的两支骑兵却叫耶律大石不肯再去贸然尝试。白天的一场激战,以耶律大石的全线溃败告终。此时在沙洲城中的复国军,不过两万出头。耶律大石原本还指望坚守沙洲等待盟友回纥、吐蕃的赶到,但很明显,城外的安西军不愿意给耶律大石这个等待的时间。
是走?是留?这是个艰难的选择。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没谁喜欢委屈自己,耶律大石满怀雄心的挥军东归,但结果却是叫安西军给灰溜溜的赶回家。这面子上过不去不说,更主要的是耶律大石明白,这次的失败,意味着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故土的可能。
耶律大石不甘心!也正是因为如此,耶律大石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盟友的身上。但回纥、吐蕃明显是要辜负耶律大石对他们的期待。本来答应耶律大石的邀请就是打秋风、占便宜的心思作祟,耶律大石若是占了上风,回纥、吐蕃还会跟在耶律大石后面捡些好处,但如今耶律大石落了下风,回纥、吐蕃不落井下石就算是仁义了,又哪里肯为了耶律大石而得罪了安西军。
耶律大石不知道安西军的厉害,可跟安西军做邻居的回纥、吐蕃又怎么会不清楚。这时候回纥、吐蕃讨好安西军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对耶律大会出兵相助。但耶律大石不知道这些,为了拖延时间,他派出了使者,希望可以麻痹安西军,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使者回来了,满脸沮丧。耶律大石一见就知道使者此行并不顺利,也没等耶律大石开口询问,使者已经哭丧着对耶律大石说道:“陛下,安西军主帅李墨让我给您带句话,从微臣回城那一刻算起,一个时辰后安西军将会开始攻城。”
“什么?”耶律大石大惊失色。
“而在这一个时辰内,安西军可以保证不对我军进行追击。”使者没有去看耶律大石的脸色,继续把安西军让他带回的话向耶律大石说完。
“你难道没有说我的条件?”
“陛下,人家根本就没见我。微臣进入军营之后就被带入了一座营帐,等了好一会就被人给送出了军营,离开的时候才有人将安西军的决定通知微臣。”使者哭丧着脸答道。
“……你再辛苦一趟,出城去对安西军说,一个时辰太短,请他们再多给我军一点时间。”耶律大石沉默了片刻,吩咐使者道。
使者走后,耶律大石召集众将,宣布了自己撤兵的决定。这段时间与安西军交锋,已经叫耶律大石手下那些骄兵悍将学乖了。强中自有强中手,或许前些日子他们还不觉得安西军有多可怕,但在白天的一战中,他们已经亲眼体会到了认真起来的安西军的可怕。听到耶律大石决定撤兵,不少人的心里都是暗松口气。
耶律大石的军队成员复杂,真正的契丹人并不是很多,这也是耶律大石为何一定要东征的原因之一。可现在与安西军屡战屡败,那些原本就不怎么关心辽国归谁的人们纷纷归心似箭。
……
使者回来了,这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安西军答应了耶律大石的请求,将一个时辰延长到了三个时辰,也就是说,等到明日天亮之前,安西军不会发动攻城。有了这三个时辰的准备工夫,耶律大石暗松口气。
既然决定了要走,耶律大石就没有了继续留在这里的想法。东归复国军连夜收拾,等到两更天的时候,耶律大石先是命人探查西门外是否藏有伏兵,确定没有之后这才留下三千骑兵守住城头,自己则带着剩余的人马悄悄出城,奔西而去。这一路上耶律大石小心谨慎,唯恐半路上会遇到伏兵。好在安西军还算守信,耶律大石所担心的伏兵并未出现。等到大军行至天色渐明,负责在大军前方探路的斥候才回报说有人自称安西军使者,已在此处恭候多时。
“你叫什么名字?”耶律大石望着被军卒带到面前的一个书生,出声问道。
“小可刘敏,添为安西大都护身边军师从事,今特奉我家大都护之命,前来送大人一程,顺便为我家都护带句话给大人。”
“……你家大人想对我说什么?”
“不打不相识,来日方长,希望下次见面可以是以朋友的身份相见。”
“……请替我转告你家大人,请他善待我的族人,耶律大石感激不尽。”
“大人言重了,你的族人也是我家大人的子民,试问上位者又怎能不善待自己的子民。”刘敏闻言笑道。
送走了刘敏,耶律大石回头看了一眼身边的众人,长叹一声道:“传令下去,全速行军,待到了高昌才允许休息。”
“陛下,以微臣之见,那李墨似乎有意与陛下化干戈为玉帛。”有亲信凑上前低声说道。
“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时我军损失惨重,还是小心一些为妙。”耶律大石摇头答道。
……
放过耶律大石一马,李墨留下了史文恭与袁朗二人率部分别驻守沙洲和瓜州,防备耶律大石的去而复返,自己则带领其余诸将返回西京道,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安西军解决了耶律大石,作为耶律大石的盟友回纥、吐蕃自然在这时不敢去触刚刚获胜,士气正旺的安西军。耶律大石一走,他们就将已经准备好的礼物送上。数十颗据说是受了耶律大石蛊惑的头人的人头,至于回纥与吐蕃的大军,此时也纷纷退出了安西军的控制范围。
李墨无心去收拾这两个无耻之徒,眼下还有更加主要的事情要忙,先把这笔账记着,待日后有机会再报也不迟。
随着安西军的回归,得到飞鸽传书的河北上下可说是士气为之一振,河北已经快要支持不下去了。耶律定的战败,秦八郎的身死,都严重打击到了河北的军心士气。眼下安东军收缩防线自保,河北能指望的也就只剩下安西军。只是之前安西军被耶律大石拖在了西北,河北也指望不上,而如今安西军已经击败了耶律大石,那就意味着来自安西的援军不日就会赶到。
与河北军的振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尚还留在河北的张清的安东军。河北倒没有因为安东此时帮不上忙而亏待张清,原因是出在张清自己的身上。当初会决定脱离常胜军是因为张清忠心秦八郎,可秦八郎如今身死,张清一下子就失去了效忠的目标,对未来的迷茫让张清情绪低落。
眼下安东军尚能自保,但张清心里明白,自保只能一时,关键还是如今的安东军群龙无首,长此下去,安东军必定分崩离析。军师汪旦倒是大都护秦八郎的生前好友,但让张清奉汪旦为主,张清还是有些不情愿。而在整个安东军中,与张清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现在没人提那是因为安东军的外部有来自金人的威胁,可这种威胁迟早会过去,而等到来自外部的威胁没有了,那安东军内部势必会发生一场内乱。
安东大都护府在名义上受制于朝廷,之前有秦八郎在,朝廷下不去手。可如今秦八郎没了,那朝廷是否会趁机发难,解散安东大都护府,这些都是叫张清感到不安的原因。
“相公,你想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或许等过段时间,你担心的事情就已经被人解决了呢。”琼英作为妻子,在一旁劝解张清道。
“唉~阿英,为夫不是担心自己个人的前程,而是担心日后会与好友战场相见。”张清叹了口气道。
“不会的,相公若是真的担心会有那么一天,那不如等助我主渡过了这次难关以后,为妻与你一道辞官归隐就是。”
“……阿英,你真愿意?”张清有些惊讶的看着琼英问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嫁给了你,只要你不嫌弃,无论去哪,我都会陪在相公身边。”
“呵呵……上天待我张清真是不薄,先送我两个肝胆相照的兄弟,现在又送我一个不离不弃的妻子,我张清这辈子算是值了。”张清笑着伸手搂住琼英说道。
“哎哟~打扰了,打扰了。”就在张清夫妻搂在一起时,丁得孙跟龚旺走了进来,一见张清搂着琼英,二人连忙一边往门外退一边口中说道。
琼英面薄,转身进了里间,张清见状呵呵一笑,跟着丁得孙跟龚旺走到了院子里,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问起了二人的来意。都是自家兄弟,说话也不需要客套,三人直奔主题。
“大哥,我跟老龚来找你是想要跟你商量一下咱们日后的出路。”丁得孙性急,抢先对张清说道。
张清闻言看了一旁的龚旺一眼,见龚旺点头,这才开口问二人道:“你们有什么打算?”
“我跟老龚商量了,觉得还是跟着大哥比较好。”丁得孙再次抢先说道。
“……如今大都护没了,朝廷日后肯定会对安东都护府下手,咱们当初选择跟随大都护,现在再想要重归朝廷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朝廷表面上接受了我们,但以后肯定会给我们小鞋穿,我不想去受气。”张清缓声对二人说道。
“大哥,我跟老丁也是这么想的。”龚旺这回抢在了丁得孙前面发言。
“那么好,既然我们都不想再吃朝廷那碗饭,那剩下给我们的选择也就只有两条路,要么留在安东都护府跟都护府共存亡,要么另投他主。”
“……大哥觉得投谁比较靠谱?”龚旺沉默了一会,开口问道。
“……你嫂子在河北军中颇有人脉,留在河北军中也不是不可以。”
“……大哥,为什么不去投安西军?嫂子虽然是河北的,但河北这回可是够呛,能不能坚持住都成问题。”丁得孙忍不住问张清道。
“是啊大哥,与其日后跟着河北军去投靠安西,倒不如咱们直接投过去。”龚旺也在一旁说道。
“……是不是安西军派人跟你们联系了?”张清闻言沉默了一会,问两个兄弟道。
丁得孙心虚的低下了头,龚旺则是考虑了好一会才对张清道:“大哥,不是安西军接触了我们,而是军师派人送信,问我们对将来有什么打算?”
“是军师?”张清闻言不由皱眉道。
“嗯,军师在信中说,大都护是在战场上中了金人的毒箭,毒发身亡。而在身亡之前曾留下了遗言,说是让安东军去投靠安西军,当时留下遗言时在场的除了军师外还有秦明、花荣等将军,这份遗言的可信性并不低。”
“既然有大都护的遗言,军师又为何特意派人来征询你我的意见?”张清不解的问道。
“这个问题我也问了来送信的使者,使者说军师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们兄弟三人人在河北,或许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才来询问。若是我们不愿意,他也不会勉强,将来还是兄弟。”龚旺向张清解释道。
“……你二人是担心我想投靠河北?”张清看了看丁得孙跟龚旺后问道。
“嗯,我跟老龚的确有这个担心。”丁得孙点了点头,看着张清,那副神情似乎很怕张清说出他不愿意听到的决定。
“……你们觉得,安西与河北,谁强谁弱?”
“当然是安西强,河北弱。”
“那你们觉得安西会允许河北一直自立下去吗?”张清又问道。
“我看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那不就结了,既然明知河北斗不过安西,我又怎么会犯糊涂,扔下你们去投河北。”
“可是嫂子那里……”
“没事,你们的嫂子比你们想象的要体贴。”
第358章 各奔前程
当初大周兵分三路征讨河北,齐王柴英为了应对也将手下人马分作了三路,其中来自安东的张清所部负责抵御虎安,来自辽国的郭药师所部负责虎贲,而河北本土人马则负责对付虎威军。
但随着秦八郎一死,那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辽国耶律定被擒,带领人马留在河北作战的郭药师所部立刻变成了无根飘萍,人心浮动。张清所部尚有安东大都护府可依靠,但他郭药师此时又能靠谁?虽然此时尚有西京道在名义上属于辽地,但在郭药师的眼里也不是一个值得投靠之所。
原因就是安东收缩自保,辽国耶律定被擒,眼瞅着河北也快要支持不住,下一个要倒霉的肯定就是当初提议四家联盟的安西军。对安西军,郭药师并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安西军很强,可好汉架不住人多,猛虎敌不过群狼,郭药师始终认为最后会败亡的会是安西军,与其到时做一降将,倒不如现在就主动投诚。
至于投谁,那是不需要多考虑的,除了大周别无二家。郭药师的人马多是北地汉儿,而且与金兵交战多次,自然不可能去投金人自个找不痛快。而得到郭药师有意投诚的消息以后,虎贲军主将辛从忠那个开心呦。
虎贲军,当初与龙骧军一样被并视为皇帝亲军。只是时过境迁,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龙骧军被取消了番号,所部人马被并入了虎安军,而当初的龙骧军主将如今也是境况凄惨,死走逃亡。
辛从忠不想让虎贲军重蹈龙骧军的覆辙,所以当初对圣上的主动招揽,辛从忠没有半点迟疑的选择了接受,这也让虎贲军躲过了被打压拆分的危机。只是辛从忠并不满意此时虎贲军的现状。虽然当今圣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虎贲军,可虎贲军却迟迟拿不出一个可以叫人满意的战绩。之前在征讨蜀王柴慎时,辛从忠等将出于武人的自尊,不愿去干杀良冒功的丑事,这也就导致了虎贲军在杀敌数量上远远不及虎威军。
这次出兵河北,辛从忠知道这是当今圣上想要给虎贲军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很是珍惜。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当形势开始向着周金两国这边倾斜的时候,辛从忠所要考虑的就不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他需要从全局上考虑利弊得失。
周金此时虽是同盟,但辛从忠明白,两国的友谊不可能长存,一旦出现利益冲突,两国必定刀兵相见。此时已经没有了辽国南京道作为缓冲,金国这次的不请自来更是让辛从忠对金国这个盟友充满了不信任感,尤其是金国在河北北部的连番劫掠,更是叫辛从忠在心里已经将金国列为了头号敌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管百姓效忠的是谁,但终归与辛从忠一样是汉人。那些被金兵蹂躏的汉人遭遇,让辛从忠怒火中烧。可朝廷此时的态度却叫辛从忠感到隐隐的失望,自己所上的奏折没有回复,反倒是来了朝廷叱责虎贲军作战不力的旨意。
辛从忠知道,自己想让朝廷现在就对金国提高警惕的建议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可金国的危险性就那么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辛从忠很担心金兵会在尝到了甜头以后不肯罢手。而郭药师的有意投诚,恰恰就为辛从忠解除了后顾之忧。
首先,郭药师的人马与金兵交战多次,彼此之间势同水火,郭药师不太可能会去投靠金国。其次就是郭药师的人马虽多是汉儿,但终归并非是大周子民,现阶段无法得到朝廷信任,即便朝廷接受了郭药师的投诚,如何安排郭药师的人马也是件叫人头疼的事情。而现在就不需要为这件事头疼了,金兵这个威胁一出现,正好用郭药师的人马来防备金人南下。
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双方的利益相符合的时候,剩下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郭药师的变节对大周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河北来讲就是灭顶之灾。虎贲军长驱直入,直奔真定府杀来,那些眼见河北大势已去的人也纷纷是望风而降,眼下河北除了张清所负责的西路尚且无事外,其余两条战线已经全面崩溃。忠心齐王柴英的人马被困孤城,而那些投诚的人马则变成了大周官军的急先锋。
……
河北真定府
此时的真定府早已没了先前的安定祥和,金兵的残暴,周军的无情已经叫百姓风声鹤唳,此时虽尚未见到敌军的踪影,但大部分真定府百姓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逃往安西军治下,至少那里暂时还是安全的。
河北之主柴英将自己独自关在书房内,谁也不见。到了此时此刻,柴英没有怨天尤人,他只是在想自己最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是选择如三弟一般自杀,还是像二弟那样被自杀,亦或是也逃往安西,从此仰人鼻息的苟延残喘。
“相公,房大人来了。”书房外传来妻子的声音。
房学度来了,柴英不能不见,开门将房学度请入书房,关门之前吩咐妻子去准备行囊。像柴慎那样自杀,柴英没有那份勇气,可让柴勇那样被自杀,柴英又不甘心。好死不如赖活着,柴英在见到妻子那副担心的神情以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王爷,你真的考虑好了?”房学度不得柴英开口,便主动问道。方才柴英吩咐王妃去收拾行囊,已经叫房学度猜到了柴英的心思。
“……以后莫要再以王爷相称,房卿,我是个没出息的人,不能像三弟那样自杀成仁,我放不下自己的妻小,叫你失望了。”柴英苦笑一声,对房学度歉意的说道。
“……既然王爷已有决断,那房某就不再多说什么,只是王爷真的能放下吗?”
“放不下又能如何?没有了河北,即便有这个身份在,可又有谁会在意。”柴英叹了口气,“房卿,其实我也不想去投安西,毕竟我是大周皇室,可若不投安西,我实在是怕不久之后就被暴毙而亡啊。”
“王爷就没想过借助金人的力量?”房学度试探的问道。
“房卿!难道在你眼里,柴某是会做那种数典忘祖之事的无耻之辈吗?”柴英闻言怒道。
“王爷息怒,房某只是试探而已。必定大难临头,人心难测。”房学度赶忙解释道。
“……以后这种试探还是少做为妙。房卿,如今咱们河北大难临头,你对日后有何打算?”柴英没好气的说了房学度一句,随后又问道。
“……王爷有话请讲,不必拐弯抹角。”
“房卿,你是个有本事的,可惜河北太小,没有给你提供足够的舞台。我希望你可以随我一同去投安西。当然我也是有些私心的,等以后你在安西得到重用,到时也可以照顾我一二。”
“……王爷多虑了,莫忘了,论关系安西那李墨也是王爷的妹夫,只要王爷安分守已,以那李墨的为人,是不会主动为难王爷的。”
“唉~我当然是没有以后还能东山再起的想法,想当初我贵为太子都奈何不了当时身为臣子的李墨,如今人家兵强马壮,而我又势单力孤,哪里还能有那个妄想。我算是看出来了,日后会跟大周争天下的,必是那李墨,我这个人还是安分守已把这辈子安稳过完就算是不错了。”
“……王爷也不必这么妄自菲薄……”
“哎~你也不必安慰我,我自己心里明白不如那李墨。既然你也愿意随我一同去投安西,那不如再辛苦一下,看看还有谁愿意随我们同去,如果有愿意的,那就一同捎上,若是有不愿意,那就把这座城留给他们,也算是我最后留给他们的一件礼物。”
房学度听到柴英有不战而逃的想法,心里不由生出一股怒其不争的不满。但房学度也知道这时候不是说柴英不是的时候。其实仔细想想也是,既然已经决定要走,那何必要等到被敌军围城以后再冒险突围,倒不如趁着敌军未至,这时候反倒可以走的更加从容一些。
按照柴英的指示,房学度召集了文武百官,说是文武百官,但实际上人数也就只有尚在真定府的十几个人。大部分人早已被派出去抵御大周的官军,现在不是被困就是被杀。扫视了眼前的十几个人,房学度说出了齐王柴英的决定。
“我知道你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但现在先听我把话说完。”房学度制止了几个想要开口说话的人,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才说道:“你们不必去想劝说王爷回心转意的话,咱们就说说眼前的现实,郭药师投敌,导致我河北的防线面临崩溃,眼下这真定府只有两万老弱守军,而即将赶来的官军却多达十万,试问你们有何办法守住这真定府。更何况即便真的守住了,若是敌军围而不打,凭真定府所存粮草,又能支持多久?”
“若是安西能赶来呢?”邬梨开口问道。
“若是此时河北大部分尚在我军手中,那安西肯定会出兵来援,可问题是咱们如今还有什么价值让人家安西军不顾自家防线赶来相救。你们不会真的以为人家安西军欠着咱们河北军什么吧?不要忘了,当初咱们可以配合大周算计过人家一回,人家不计较是人家大度,可不代表人家就忘了这档子事。”
房学度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众人沉默了半晌后才有人出声问道:“……王爷真的要走?”
“王爷说了,来去自由,若是有愿意随他一起走的,那他欢迎,可要是有不愿意的,他也不会勉强,到时会把这座城留给不愿意走的人以作晋身之资。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些,愿意随王爷走的站在左边,不愿意的站在右边,开始吧。”
众人见房学度现在就要他们选择,知道多说无益,每个人都在心里权衡了一下利弊,连同房学度在内的十五个人,愿意跟柴英一起去投安西的人有十个,而不愿意走的则有五个。
“好了,那就这样,董澄,你在这五人里官职最高,那这真定府在我们走后就交由你负责。大家回去收拾一下吧,等到天黑以后我们就出发。”房学度这时也没心情跟众人多说,简单交代了几句之后就准备离开。
“老房,干嘛这么着急?”随同房学度一起离开的邬梨追上房学度低声问道。
“事情宜早不宜迟,既然有人决定留下,那为了避免发生叫人不愉快的事情,还是趁早离开了好。”
“……你是担心会有人投敌?”邬梨皱眉问道。
“人心难测啊,或许一座真定府只能保住某些人的性命,而我们这些不肯投降的人才是某些人眼中的晋升之资。老邬,你回去以后立刻命人送信给你女婿,让他想办法带兵赶来与我们汇合。”
“……可我女婿是安东军啊。”
“你啊,安东军又怎样?秦八郎活着的时候安西军自然不好下手,可如今秦八郎死了,安东军群龙无首,自然只能各奔前程。实不相瞒,当初我之所以撮合你女儿跟张清的婚事,其实也是抱着招揽张清的想法,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到头来却便宜了什么都没做的安西军。”
“可万一我女婿不打算去投安西呢?”
“不会的,安东与安西渊源颇深,如今主持安东都护府事务的汪旦与李墨的正妻伏婉是青梅竹马,更何况李墨的平妻中有一位可是大周公主,只要安东都护府不想被大周朝廷日后清算,他们唯一能投的也只有安西。”
“……好吧,那我就照你说的做。对了,我去做事了,那你呢?”邬梨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便点头问道。
“我自然也有我的事情要忙,我们也不能完全指望别人,在离开的时候也要有点自保之力才行。难道你没发现不愿意走的五个人都是手握兵权的人吗?”房学度摇头问道。
第359章 未雨绸缪
明眼人都明白,等到河北齐王玩完,下一个要倒霉的就会是安西。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应该出兵救援河北的安西军此时却选择了坚守不出,除了派出小规模的部队不断对金兵展开骚扰外,与大周相邻的边界却与之前一样,并未有主动开战的迹象。
安西军的沉默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但作为李墨的老丈人,徐和却知道安西军此时这个反应的原因。
李墨病了,在击退耶律大石返回大同府的路上,李墨忽然生病,在把诸多事务交付给吕将、许贯忠、萧嘉穗、朱武、乔道清之后,李墨秘密回到了大同府养病。吕将主管西夏,防备回纥、吐蕃趁火打劫。许贯忠返回丰州,伺机谋划金国所占上京道。朱武、乔道清联手防备大周平西军。萧嘉穗主持处理河北一事。
五大军师,让李墨可以放心回大同府养病。只是李墨不知道,在他信任的五大军师分别就任之前曾经开过一个碰头会,五人私底下已经达成共识,身为谋主,凡事自要为自家主公的利益为主,救援河北并不符合安西目前的利益,反倒会因为救援一事而令安西军陷入腹背受敌的情况。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大周不了解金国女直人的心性,但已与金人打交道时日不断的许贯忠却可以断言,周金两国的同盟必不能持久,一旦双方利益产生冲突,金国必会南下。而在金人南下之前,安西当以防守为主,坐等周金反目。
金人南下,若是顺利则会让大周失去民心,到时安西出兵必能得到百姓拥戴,即便不能灭周,亦能是安西再次壮大。若是不顺,安西也可占据大义,令大周短期内无法再对安西动兵,到时三雄并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五个人瞒着李墨订下了一个攻守同盟,除了萧嘉穗要想办法将河北之人拉拢过来外,其余四人接下来的任务是已守为主,勤练兵卒为日后的大战提前做准备。
就在五个人决定瞒着李墨做下这桩大事分头行事不久,在返回大同府的路上,李墨将刚到手的情报扔进了火盆,即欣慰又感动的摇头道:“这几个家伙,还真是……”
作为后世者,李墨比别人更清楚如何掌握舆论形势,许贯忠等人所谋划的事情其实李墨也有所准备,只不过现在既然许贯忠等人想为自己分忧,李墨之前打算开始的布置也就可以暂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