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武装力量成为可能,利用新军在随后与金的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自唐后便陷入异族的幽云地区,重新控制了中原。这些功绩使他的威望达到了强所未有的高度,大宋实现了中兴,也使其根基变的更为牢固。

对外关系上赵二依靠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采用经济和联姻的手段首先与西夏实现了和平,使其成为自己的得力臂助;一拉一打之间又将大理收为小弟,大宋不仅有了一个稳固的后花园。还使其势力向南亚延伸;高丽一直是中原文化的仰慕者。这次援高之战后其必定成为大宋的忠实走狗,且在金国的后院插上了一把刀。

有此‘恶邻’在旁,已经让兀术寝食难安,而金国继承的辽国遗产中还有一群不安定分子。那就是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

最早在草原称霸的是匈奴人。他们控制那里将近三百年。其间曾不停地搔扰秦朝和西汉;到了东汉时期,匈奴逐渐衰弱,另一位草原上的霸主鲜卑横空出世。取得了对北方草原的统治地位,这位更厉害,不但整整统治大漠了将近四百年,还一度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进入南北朝时代后,草原的主人则换成了柔然,在隋唐时期则被突厥和回纥所占据。

虽然草原的统制者换了一个又一个,在那里已经生活了几千年,但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大致相同,传统相似。依然过着居无定所到处放牧的生活,哪儿有水草,就在哪儿搭帐篷定居,等过一正再换个地方放牧和生活。军事上则是以骑兵为主,打的是游击战,打的过就抢,打不过就跑,草原大了去了,你有本事就追吧。

因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域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不利于发展农业和其它行业,对他们来说唯一可行的行业便是发展畜牧业。但光靠养个几千头猪、牛、羊、马哪里能养得活几十万部落成员,如果赶上哪年风不调雨不顺,牲畜便会大量死亡,难以生存的游牧民族们便会很自觉的将目光转向南边富庶的邻居。马背上的勇士们在长达数千里的游牧和农业分界线上随便打个地方搔扰一下,顺便掠夺一些牲畜和粮食,人口回去过冬便成了游牧民族们的习惯做法。

所以历代中原王朝都对这些游牧民族感到比较头痛,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千年来其中除了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曾成功的击溃这些匪徒加恐怖分子外,其它的统治者对他们都是一筹莫展,大部分时候采用的办法便是息事宁人,给点钱物,让他们少来惹是生非。

这种靖绥政策一直到了辽国统治北方时期才有所改变,草原上不再有一统江湖的武林霸主,而是呈现出群雄争霸,百花齐放的热烈场面,而这正是辽国统治者所非常希望看到的局面。不过到了辽国在北方统治的最后时光里,失去控制的草原游牧民族经过相互间的整合与吞并逐渐强大。

起初如日中天的女真人凭借自己强大的骑兵和半游牧民族的血统通过战争和杀戮使他们臣服。但好景不长,随着金国将目光转向更加富庶的大宋,军事重心发生了转移,而接下来的十数年金国在战争中一败再败,对西北的草原民族控制力下降,他们又如浴火重生的野草般重新发芽,蔓延开来,不断发生叛乱,与金为敌。

现在兀术已经得知大宋和西夏联军已经分兵两路西征高昌,在他眼中大宋这次出兵实际上是在显示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是为了镇服漠南、漠北那些游牧民族,挑战西辽在西域的地位,攻灭高昌不过是顺手牵羊。而高昌也向金称臣,兀术也想去做个国际战士,但金国现在哪里有实力去与宋夏联军对抗,能做的只能是默默为他们祈祷。

可现在已经有了宋出援高丽的先例,金国却对自己的属国处于危难时坐视不理,视盟约如厕纸,定会给世人留下极其恶劣的形象。而宋此前还有救援蒙兀部的先例,这已经使大宋在大漠南北各部之中有了良好的口碑,视为可以依靠的朋友和兄弟,私下里奉为老大,只怕这次出征后不知道又会有多少部族走上投宋叛金之路,结局就是金国将失去对西北草原大片领土的控制权……

国内、外的形势虽然已经呈现出金国不利的局面,但金国统治阶层的汉化改革在持续数年的血雨腥风终于尘埃落定,基本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各项封建礼仪制度开始日趋完善,金国已经走上封建化的康庄大道,大家以为天下可以太平了,在新皇的带领下,金国会再一次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其成为金国继阿骨打和吴乞买之后的又一代明君。

可兀术很快发现这太天真了,阶级斗争的弦是永远不能松的,他敏锐的觉察到‘党争’的苗头也在金国内部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起因还是皇帝的子嗣问题。

金国皇族历来有与女真各大部族联姻的传统,裴满部是生女真中的一个较大的部落,从阿骨打时期开始,裴满部就已经开始和完颜部的皇室成员经常通婚,就连阿骨打的皇后之一光懿皇后也是来自裴满部。完颜亶即位,为充实后宫广选秀女,裴满氏因其父裴满达为人忠厚而饮誉乡邻。金太祖阿骨打起兵时,裴满达积极投入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战功。其奉召入宫,被封为贵妃。同年十二月,又被册立为皇后。

完颜亶在登基后不久,由于朝中的一大堆皇叔们“你方唱罢我登台”,轮流掌控金国的军政大权,使得完颜亶这位少年天子的心情一度非常的郁闷。而作为完颜亶的妻子兼金国皇后,裴满氏在这几年内应该是给予了完颜亶很大的安慰和帮助,而她的肚子也非常争气去年诞下嫡长子;使当了七年皇帝的完颜亶终于喜当爹。

为皇帝解决了接班人的问题。立下‘大功’的皇后当然得到了非常高的待遇,国丈裴满胡达都被封为王;并得到大量的赏赐,她和家族的荣耀在嫡长子诞生的那刻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但高兴了没几天他们就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皇帝在痛苦中沉沦了,但皇后裴满氏却在其中奋起了。

从高丽逃回来的兀术发现朝中多了许多新面孔,一问之下才知道皇后利用皇帝发疯不理政事,自己外出征战的机会开始插手朝政,大肆安排家族成员,撤换了自己的亲信,甚至想要左右宰相的人选,而她所依靠的就是完颜亶任用的汉臣们,兀术自己有被架空的可能,而女真人陷入了将要被汉人们统治的危险。

政局的变化让兀术感到了危机的降临,而他也知道要想重整朝纲重新控制大权必将会再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可此时金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虎视眈眈,一旦他们利用金国内斗纷纷发难,弄不好就会将大金送上不归路。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因此首先便要结束与宋的战争,虽然他也知道一纸和平不能保证宋金永远和平,但他很需要这也许很短暂的和平

‘镶外必须安内’这个被不知道多少人用烂了的理由现在成了兀术媾和的心理安慰,他决定同意大宋同意议和的先决条件——送还赵桓!

第三百一十六章归来

收到平州传来的消息,赵柽是感慨万千,兀术这个战争狂人肯放下身段,抛弃为之奋斗半生的理想,向曾经的被征服者求和,并释放赵桓这个超级俘虏,其行为和魄力可以与后世以色列的拉宾和少龙相较了,也就是诺贝尔晚生了几百年,否则兀术就是本届‘国际和平奖’的获得者。

不过赵柽却并不高兴,因为自己虽然少了一个战场上强劲的对手,但是却多了一个政治上的劲敌。这也标志着兀术已经完成了一个军人到政客的蜕变,考虑问题不在是单纯的从军事角度出发,而是从全局通盘考虑。自己想要战胜他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死更多的脑细胞。

金国现在做出了巨大的让步,那也就扫清了和谈上最大的障碍,大宋也没了继续拖下去的理由,谈判正是展开。首先金方提出双方要实现全面停火,大宋军队撤出辽阳城和鸭渌江北岸的开州、宣州,暂以鸭渌江为停火线。这次大宋表现的也十分积极,答应停止在金国的军事行动,但撤军前提是释放辽王和靖康之变中被掳走的皇室宗亲及被扣押的宋朝官员,百姓。

金国方面对于宋方的要求很快也做出了回应,由于许多宋朝被虏的官员已经在金国出仕,担任各级官员;百姓的数目更是众多,十多年后已然成家立业,不愿再次南迁,而这些人属于战俘的范畴,而双方战事未停,这个问题应该在战后讨论解决。至于赵桓他们可以特事特办。可也需要在宋军退出停火分界线后才能交还。

问题又被踢了回来,赵柽明白的很。宋金两国自签署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后,又先后签了七、八份合约。其中既有大宋骗了金国的,也有女真人糊弄了大宋的,双方积怨甚深,早已没有了一丝信任,都想留一手防止对方变卦。他随即提出了个折衷方案,金国先将赵桓和其家人送到辽阳府交给宋军,然后由宋朝水军由辽河北上用船将他们和虎将一并接回,这样便可同时完成辽阳府的撤军工作。

兀术对赵柽提出的方案觉得可行,但是他依然担心宋水军会借机北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要求宋水军战船必须驶离辽东湾,只准派中型舰船进入辽河,且不许装备火炮之类的重型武器,每艘船的水手不能超过三十人,且不能登岸。为了消除宋方的戒心,担心进入辽河后受到攻击,他愿遣重臣陪天水郡王一同进入辽阳城为质,在船只平安入海后再行离开。

辽阳和赵桓是兀术手中不多的王牌中份量最重的两张。现在一起打出,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他就是在赌赵柽的人品,如果他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肯定会明白自己的和谈的决心。下边的谈判会顺利很多;如果其得了便宜卖乖,自己现在还真没有好办法钳制他,最多也就是放放嘴炮。他的结局肯定也会很惨。所以这次为了实现和平,兀术是将自己的前途和身家全部押上了……

赵柽自然清楚兀术的回应已经表现出了十二分的诚意。自己若是再提出其它条件就显得小家子气了,再说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而冒这个险是值得的,因此他同意兀术的交换方式,同时命大宗正肃王赵枢为接引使携带衣冠、仪仗前往开州,并命和议副使张所相陪携带圣旨一同前往辽阳迎接辽王。他这么做一来显得正式,二来可以验明正身,防止金国使诈,别大费周章的弄个冒牌货回来。

兀术得知赵柽同意了自己的建议松了一口气,他一直摸不准赵柽的脉,担心他索要赵桓是假,拖延时间是真,以便其集结军队再次发起进攻,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他马上入宫取了圣旨,派人前往五国城接赵桓前往辽阳,同时令守将放大宋接引使入金,并命和议副使邢具瞻相伴同行。双方的信使这些天跑断了腿儿,不过总算没有白忙乎,事情总算有了结果。

六月初以赵枢为首的大宋使团顺利进入了辽阳城,此次是他第二次作为使者北行,但心情却大不一样。上次是被大哥当做人质送往金营的,自己在敌营中是一日三惊,唯恐触怒女真人,而更为担忧的是还能否重回大宋。此次受二哥之命出使金国,一路上担惊受怕的却换成了女真人,他们担心是因为自己照顾不周惹恼了这位大宋王爷,使谈判破裂,因此是处处陪着小心。

一路旅途愉快的赵枢进城后受到了宋军上下的欢迎,也让大家松了口气,他们在得知水军被阻于辽东湾无法前来增援时就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虽然他们不畏惧死亡,也愿意为皇帝、为大宋牺牲,但谁也不愿意死。皇帝现在派自己的兄弟前来到此,表明皇帝并没有忘记他们,正在设法营救他们。

次日,金国左元帅完颜突合速只带两名亲随赤手空拳进入辽阳城为质,这也标志着双方正式休战。宋军也没有为难他,专门为他在帅府安排了一处院落居住,专门安排了几个女真人伺候他们,却忘记了派驻警卫,并没有限制他的自由。而这也得以让突合速四处走走。

突合速是个老兵了,习惯以一个军人的眼光审视当前这座经历了兵火的城市,他发现越靠近城中心房屋的破坏越小,而损坏多是又宋军炮火造成的,位于中心的宫城几乎没有损伤。这说明两军的战斗只发生在城墙周围,金军是只守未攻,在宋军攻破城门后便迅速溃散,根本就没有依托城内的房屋、街道展开巷战,所以城中心几乎就没有损伤,撤退之时连仓廪都没有烧毁,完整的留给了宋军。

沿着街道突合速来到一片民居前,他随便走了几家发现屋中除了粗苯的家什外几乎空无一物,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凌乱,倒像是一家人从容的收拾了细软去做一次远行,以致有的人还有时间给房间上了锁。他拉了拉锁头,并没有损坏的痕迹。这表明宋军并没有入户劫掠,主人虽然被迫离开,但是得以将家中细软带走,而且以为有一天他们还会回来。

曾经破成无数的突合速越看越觉得心中不是滋味,他走到大街上迎面遇到一队巡逻的士兵,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在空荡的街道上,让人看着有些好笑,这作秀给谁看啊!可他这个老兵却懂得,那些士兵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不论有人无人都会如此,这也表明了宋军军纪森严,训练有素,并没有因为深陷孤城而慌乱,也为因和平的突然降临而松懈。

虽然突合速屡次受到宋军哨卡和巡逻士兵的盘问,那些士兵虽然对他这位敌军首领的出现表现出愤懑和意外,但是只要他出示了腰牌,表明了身份都会被放行,并没有为难和伤害他,甚至没有恶言相向。显然他们都已经接到了命令,且严格的执行了命令,对于他这个围城的罪魁表现了克制。

直到傍晚在城中转悠了一天的突合速才回到了自己的院落,心中很不是滋味,说不清是失落,还是担心。今天的所见所闻让他感觉到金军与宋军的差距太大了。可两军的差距不止表现在武器装备上,而是综合素质上的距离。现在的金军已经没有了当年死战到底的气概,也没了进取的精神。他知道即便两国达成了和议,也是极其脆弱的,宋金之间的仇恨早晚还需要一场决战来解决,而以现在金军的状态必败无疑……

三日之后,宋水军的运输船队溯流而上到达了辽阳城外的码头,他们严格的遵守了协议,每艘船水手不过五十人,且没有装备重型武器,人员也全部留在船上。他们很快和城中的宋军取得了联系,制定了撤离方案,并开始装载多余的物资和战利品。

五日后,赵桓的车驾到达辽阳城下,双方次日便开始办理交接。进入城中的赵桓依然惊魂未定,离开五国城时虽然女真人告诉他宋金已经开始和议,现在就要送他归国。但是多次的失望已经让赵桓不敢相信,即便眼前是一队队严整的宋军士兵,直到他看到赵枢的出现才确定是真的。

虽然十多年不见了,但是赵枢还是一眼就认出眼前这个老态龙钟的人就是自己货真价实的大哥,曾经的皇兄赵恒。多年战俘的屈辱,恶劣的生活环境已经严重摧垮了他的身体,再也没有了当年初登宝座的意气风发,剩下的只有那残存的求生本能。

赵枢心中本来十分痛恨自己这位大哥,他不顾兄弟之情将自己强行送上了为质的北行之路,也曾不解二哥不惜代价的执意要将其索回是为了什么。可当他见到大哥的刹那,那些不满仿佛一下子飘散无迹,只剩下喷涌而出的热泪……

第三百一十七章风波起

赵枢和张所唯恐夜长梦多,迎回赵桓的次日便开始正式撤军。虽然有人质在手,但虎将统制王衡依然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将斥候撒出了二十里,同时命一旅在渡口布置了警戒圈,派出执法队维持登船秩序,然后才以旅为单位上船,人和武器、马匹不分离,一旦有变就可以迅速登岸战斗。

最先上船的是炮旅,他们上船后迅速在运输船上设置了炮阵地,架设了火炮,充当炮舰使用,执行对岸警戒任务,随后才是二旅、三旅、军直、四旅、五旅六旅等各部。主持辽阳军务的监军诸葛泓更加小心他亲自率领卫队护送两位王爷出城,为了防止被金军侦知他们所乘的具体舰船,一行人全部换成普通军将的服装混杂在虎将士兵之中,使金军派出的探子无法获知。

午时刚过,全军登舟完毕,待担任警戒的一旅上船后,王衡才与金国左帅突合速及副使邢具瞻登舟离岸,‘陪伴’着宋军顺流向下游驶去,他们将赶在退潮之前到达辽河入海口。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看看眼前的情形,突合速此刻心情十分复杂,他再次见识了宋军的素质,辽阳城有守军近三万人,又是乘舟撤离却没有一丝混乱,除了马蹄的‘得得’声和传令兵及军官的口令声,根本听不到士兵的喧哗,一切都是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出营前甚至还不忘将所留的垃圾焚烧、掩埋,根本看出他们是在敌国的土地上执行撤离任务。

突合速想到年前金国在入侵高丽不足一个月。宋军便出乎他们预料调集大军登陆高丽并马上投入战斗便没有了惊奇之处。感慨之余,他也感到惭愧,自己对兀术不惜代价的与南朝媾和本来还颇有微词。认为其行为不是女真勇士所为,但现在他明白了眼前的这支军队已经不是现在金军所能战胜的,能够与南朝实现和平对金国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顺风又顺水,船队一路无阻,在次日清晨船队已经驶出辽河进入辽东湾。金水军已经在去年的一系列海战中损失殆尽,现在根本无力在出海,所以此时便已经安全了。也无需突合速在护送,便在入海前将其礼送上岸,金国和议副使邢具瞻还有要务在身。他随船队继续前行前往大宋。

撤军船队在海上重新编组后再次升帆,两个时辰后在船队前海平线上突然出现一支舰队,两支船队迅速靠近,已经看清来者有百余艘战舰结成战阵。浩浩荡荡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号旗摆动。两军联络完毕,前边的舰队皆升起满旗,随后火炮齐鸣十一响,这标志着北行十一年之久的靖康帝赵桓终于回到了大宋的怀抱!

“大哥儿,这是我大宋水军在向您致意,欢迎您回国!”看到赵桓被炮声吓得脸色煞白,赵枢急忙解说道。

“五哥儿,这皆是我大宋的战船吗?”看着一艘艘高大如山的战舰赵桓声音颤抖地问道。

“正是。这是大宋水军的登州水师!”赵枢指指舰旗自豪地说道。

“哦!”赵桓有些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当年若是自己手中有这么一支舰队可能也不会落得流落异国。

“去年我大宋出动了四支水师中的。登州、海州、明州三支水师,搭载三将之兵出援高丽,在其西京平壤城下大破金军,只杀到辽阳城;水军在朝鲜湾与金国水军接战数阵,击沉、俘获战舰五百余艘,金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再不敢有片板出海,这里已经是我大宋的天下了!”赵枢指着辽阔的大海说道。

“唉,可惜燕京还陷于敌手啊!”赵桓听罢叹口气说道,可大家分明听出了其中的酸意。

“呵呵,王爷差矣!”张所一愣笑道,看来赵桓被囚五国城消息断绝对外界是一无所知,“燕京早已在数年前被收复,如今燕云十六州早已入我手!”

“大哥儿,不止是燕云之地,就连金国的平州、临潢、大定三京也属于咱们大宋之地,若不是为了大哥儿归国,辽阳也是我们大宋的啦!”赵枢补充道。

“啊?!我大宋军威已经强盛如斯了?”赵桓惊讶道,他没想到局势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自己从五国城出来时他们告诉自己是大宋主动议和,要求赎回自己的。

“当然,日前西征军已经出发讨伐高昌国,用不了多久漠北也将成为我大宋的王土!”赵枢得意地说道。

“神威号靠过来了,准备换船吧!”张所说道,“此舰乃是我大宋水军旗舰,也是陛下的座舰,特意前来相迎的!”

“啊!?嗯!”赵桓听了脸上一喜,又黯淡下去,他意识到张所口中的‘陛下’已经易主,不再是自己了。

水军都统程僖绶亲自过船将赵桓迎上了神威号,又升起了两面王旗,众人更衣后,在船上摆开了仪仗,十几只信鸽从船上腾空而起,围绕着舰队转了一圈向西飞去。舰队再次编组,搭载五国部军的运输船及部分舰船改变航向前往保州,一是护送他们前往,二是准备接豹将和狮将回国……

赵柽得知辽王与虎将平安撤离辽阳城以在登州水师的接应下归国后,马上下旨通告全国北行的辽王不日将归国,命中书令李纲、景王赵杞、济王赵栩、中山郡王赵谐前往登州迎奉辽王回京。同时拨款令工部在京城选址修建辽王府,供其一家居住。诏开封府清扫街道、沿街搭建彩棚、商埠张灯结彩,宣德门前立鳌山,放扑五日,共迎辽王,与民同庆。

皇帝大张旗鼓的迎接辽王归国,有人大赞皇帝不计前嫌仁义无双;有人却愤愤然,皇帝将个亡国之君弄回来真是晦气;也有人是忧心重重,担心辽王归国夺权,好日子过了没几天,国家又可能陷入动乱之中;也有人得知消息后是兴奋不已,窃喜以为出头的日子终于来了。

据说太上皇赵佶正在作画,听说宋金达成和议辽王不日归京后,手一颤滴下了一颗巨大的墨点毁了一副佳作,不知道是忧心还是激动,老头一宿没睡在园子中转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不等皇帝来请安便进了宫,将刚刚起床的皇帝教训了一顿,有当日值更的小黄门说隔着两道殿门都能听到太上皇的怒吼声。

至于太上皇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就有了两种说法:一说是太上皇听闻皇帝要将皇位重新让与辽王,自己要归隐乡野当一个逍遥王,不愿在过问世事;另一说是皇帝此次将辽王弄回来就是要置其于死地,以报当日被逼远走他国之仇,现在搞出这么大的排场不过是掩人耳目,太上皇听说后进宫大骂皇帝手足相残,不忠不义。

两种说法在京中流传甚广,可人们却一边倒的认为第一种最为可信,这不仅符合皇帝的性格,也是他一贯的作风,皇帝微服出宫在京中,甚至京外出现的消息屡见不鲜。而太上皇正因为‘不慎’将帝位传给了辽王导致家破人亡,自己若不是被皇帝所救恐怕现在也没有现在的快活日子。

偶有人提及第二种说法,马上就会被群而攻之,当年的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辽王做事确实不地道,但是皇帝想要害他又何必费力巴士的将他从金国手中要回来,让他死在那里还少担个罪名。至于太上皇为此大骂皇帝更是无稽之谈,谁不知道辽王当年将太上皇囚禁,后来为争权导致父子反目之事,难道太上皇老糊涂了,放着好日子不过还想当囚徒啊!

‘皇帝将要让位辽王’只说似乎成了唯一的正解,并开始广为流传,甚至传出西夏和大理国主已经向皇帝发出邀请,让他前往自己的国家隐居,而皇帝手下的大将们已经提出致仕要与皇帝一同归隐,陪他笑傲江湖,云游四海。

让位说越传越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极度不安。而最先‘起事’的是商人们,他们是皇帝开海通商的最大获利者,当然反应也最为强烈,京师各大牙行联名上书皇帝万万不能让位于废帝,使百姓们再陷水火之中。国子监的学生马上响应,再次上演‘伏阙上书’之事,他们在京中四处发表演说,言辞也更为激烈,历数废帝当年对内、对外政策的失误,终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对皇帝当然是不吝赞美之词,细数兴国年后的巨大变化。

上书之风一开便不可抑制,也从商界和士林向各行各业和各州府蔓延,连政府和军队也受到波及,尚书省收到的万言书和奏表堆积如山,皆是苦求皇帝不可禅位的。而更让许景衡紧张的是国子监的学生们竟然发动各地州学和县学的学子,前往辽王进京之路上堵截,‘劝说’其放弃皇位,结果是应者如潮,京畿四路的学生们已经出发,其他各地的学子也正前往声援……

第三百一十八章捧杀

处于风起云涌的‘保皇’风暴中心的赵柽此刻却十分尴尬,这场风暴看似对自己十分有利,也是为他好,给了试图‘夺权’的赵桓一个有力回击,断绝了他‘让位’的念头,并且将他的声望再次提高了几个等级。可在赵柽看来这只是一种表象,其实不仅是自己被放到了火上炙烤,大宋也很可能因此重归动荡,中兴之梦半路夭折。

在现在的情况下,他不让,人们会说皇帝本来就是贪恋权位,却假仁假义的要表演一番,刁买人心;让,说实话他不想让,也没打算让,因为他担心自己一旦失势,多年的努力被毁于一旦不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将面临血腥的清洗,而他们以不再是王府的小厮,如今个个手握重权,拥有雄兵岂会坐以待毙,那时一场内战将不可避免,大宋也将因此陷入战乱之中,直至耗尽元气,甚至分裂、亡国。

“李峻、见喜,当日我和太上皇所说的话是如何流传出去的?”赵柽知道对此次事件定性,就要先搞清楚风波是人有意在操纵,还只是一个偶发事件引起的,然后才能做出对策。

“陛下,经属下追查,此事最早是由东华门外的一个酒馆传出来的,一些出宫办事的内侍常会偷偷去那里喝几杯酒、寻开心,据酒馆的老板说是一个小黄门喝多了最先曝出此事的,至于是谁扩散的,因为当时正是酒馆客人正多的时候,许多人都听到了。一时间难以找到,不过属下正着力排查。至于那个小黄门因为宫中常有人来此,他也说不清具体的面目。只知道岁数不大二十岁上下的样子!”李峻禀告道。

“嗯,不要再查那些人了,即便找到了他也只需以道听途说为由推脱,我们根本抓住他的马脚,也无法继续追查下去!”赵柽点点头道,“此事如果是人有意为之,这个人就太聪明了,他选择了一个内侍常去放出消息,其又是酒后失言。不由的便让人先信了几分,而从公共场合将消息散出去,咱们又无法将所有人都查清楚,即使抓到人也没法定罪,难以揪出幕后之人!”

“陛下,宫中的当日值殿的内侍小的都暗中查过了,偏偏那几日都无出宫的记录,即便值殿的将消息泄露给了同伴,而能出宫的内侍除了几个总管。就是负责采买的,人数不过五六个人,但其中根本没有二十多岁的人。能担任这个职事的全是过去府中的老人,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了。他们跟随陛下多年,当然清楚这么做的后果!”见喜看皇帝看向自己,连忙将自己调查的结果报告。

“这就怪了。有没有可能是私自流出宫的人做得呢?”赵柽又问道。

“陛下,这种可能完全没有。事情是发生在白天,宫城周围都有近卫巡视怎么可能溜出去呢?”见喜摇摇头说道。这里的警卫是经过检验的,即便是路逍遥想白天混出去都无可能的,至于皇帝成功过没有他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