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服,那么高宠也就不客气了,正好也可安慰下自己未能参加攻克燕京之战的遗憾,他决定先捡硬的打,便把矛头指向了善阐府。
善阐府是大理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地又是高氏的世袭封地,经营了数代,是他们的根据地,境内共有乌蛮八个部,皆出于高氏,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滇东的会川郡和姚州皆受其控制,可引为外援,战事一起,便会迅速断其退路,里应外合消灭入侵之敌。
若想攻克善阐府就必须首先消灭这些部族武装,逐层剥离,但这样弄不好就要打成持久战,不得不动用大军,这与皇帝的速战速决,有限打击的原则不符。因此高宠决定采用单刀直入的战术,以禁军强大的火力开路突入打开一条战役走廊,由州军控制交通线,保证前后方联系的畅通。
在驱逐攻打新丁部的大理军时,狼翼军一、二旅已经进入石城郡,高宠便将他们作为进攻的主力,同时调狼翼军炮兵队加强火力,调动内河舰队十艘小型炮舰搭载两营步军沿南盘龙江顺流而下进入滇池,控制水上交通,切断敌军的退路。广南路州军在打开缺口后,立即控制制高点、沿途险隘及节点。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后,宋军便以新丁部族军为向导趁着夜暗隐蔽进入出发阵地,战斗在凌晨时分打响,一旅以突袭的方式攻入嵩明部的寨子,击溃其守军后,立刻沿大路向善阐府快速突进,高氏控制的地方族军慌乱之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即使想拦,他们手中的长矛、大刀和弓箭也难以同宋军的火枪、大炮相抗衡,往往是炮声一响,山石迸裂,房倒屋塌,大树倾倒,那些蛮军便被吓得鸟兽散了。
当夜幕降临时,狼翼军一旅在东川联军的配合下冲破层层阻碍,攻城拔寨出现在了善阐府的城下。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兵临城下,联军功不可没,这些人都为本地土著,不但地理熟,人头也熟。大家在一块地盘上生活谁都有个三亲俩好的,甚至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又打着奉诏惩奸的旗号向途中的寨子借道,那些人对高氏也不都是百分百的忠心,更多的是迫于压力,可能比之这些人更恨高氏,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
狼翼军统制李泉打马到城下观敌瞭阵,看着看着他笑了,这善阐城也算是大理国第二大城,城周不过十多里,别说跟汴京、燕京、真定这些城池相比,就是随便搬出一座府城也比它大上几倍,其实李泉还不知道这还是座刚扩建了十多年的新城,比之旧城已经大出了不少。
政和年间,滇东三十七部起事,高明清始镇守鄯阐,宣和元年三十七部再度起事,攻克鄯阐,杀高明清。城池受到严重毁坏,几乎夷为平地,成为“废城”。到了高顺贞任职方重新筑土城,称新城,沿称鄯阐城。新筑的鄯阐城面积比旧城大,越过盘龙江向西发展,形成东临盘龙江,南靠玉带河,西界鸡鸣桥,北至五华山的一座‘大’城。
李泉转了转,善阐城墙夯土筑城,只有城门和拐角垒石砌砖,高不过两丈,厚也只有七、八尺,仅能容三人并行,但发现城池虽小,可要打下来却不大容易。因此借助滇池建城,城池三面临水形成天险,只有北面有道路相连,也就是无论来敌多少,也只能从一面进攻,城中便可集中兵力于北城设防,无需担心四面受敌。
‘咚咚…’城中突然铜鼓声起,大理军从北门杀出,迅速列成阵势,真是刀枪蔽日,盔甲如水,军容齐整,杀气腾腾。李泉急忙回归本阵,命一旅展开战斗队形居前,蕃族联军护住两翼,准备迎敌。两支从未正面交过手的军队严阵以待,一场厮杀就要在夜色中开始…
高顺贞得知宋军突然来到城下,心中惊异却并感到惧怕,两国百年间未曾交过手,可他知道宋军精锐多布置在北方,南军一向怯懦,没有什么战斗力,每当两国产生纠纷时也往往以金钱安抚,不会动粗。前些日子出使大宋的使臣虽然带回了其大败女真人,扩地千里的消息,可他认为那是女真人比大宋更加不堪,而绝不是宋军强悍。
无知真可怕,领军的将领无知更可怕,大理国和金国远隔万里,消息断绝,高顺贞哪里又知道女真人的骁勇,只当自己的大理军才是天下第一。眼见来到城下的宋军兵不过五千,又是远路奔袭而来,定是人困马乏,正好借机发难,先将这些人灭了立威,使大宋再不敢起觊觎之心,也断了国主依靠大宋的念想,让其好好的当傀儡。
高顺贞宝剑一挥,大军压上向宋军杀了过来。李泉不敢怠慢,命令各军做好战斗准备,他跟在皇帝身边多年,自然也学会了算小帐,自己急行军一天走了百里人马皆疲,而对方养精蓄锐士气正高,所以决定打个防守反击,先用火器给对方败败火。于是他令龙骑军下马列阵,火器成梯次配备,以旅属火炮远射拦截、机枪中段阻击,连珠枪射杀阵前之敌!
‘轰轰…’在大理军进入三百步之内,臼炮率先开火,呼啸而出的炮弹越过前阵飞向冲锋的敌军阵营。开花弹在密集的敌群中爆炸,纷飞的弹片像一把把利刃轻易穿透大理军士兵的盔甲,割裂他们的**,切断他们的骨头,一时间惨嚎声四起,鲜血四溅。但他们也只是引起了一阵骚乱,少顷便恢复了镇定,呐喊着加快速度冲锋…
第二百三十四章‘放虎归山’
随着大理军的逼近,速射炮、机枪和连珠枪都开始射击,他们被密集的弹雨成片的打倒,根本无法突进到宋军百步之内,但是他们却依然没有放弃,还是飞蛾扑火般的涌上来。
“世上还真有不怕死的,集中火力狠狠地打!”看着悍不畏死的大理军一波接一波倒在阵前,后边的还呐喊着向前冲,李泉吐了口唾沫吼道。宋军的枪炮声骤然密集起来,在他们阵前用铁和血编织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火网。大理军就像一群被网住的野兽,在其中挣扎、嚎叫,却无法挣脱,直至变成一具具尸体……
李泉他也算是身经百战了,打过敢于硬碰硬的党项人,揍过曾横扫东亚的契丹人,也和铁蹄踏遍黄河南北、号称无敌的女真人交过手,但是还没碰见过伤亡如此之大却依然冲锋不止的军队,在他所想能做到这样可能也只有当年的忠勇军了,恐怕以后自己要更加小心了。
这场一边倒的战斗直到大理军吹响了收兵的号角才停止,夜风吹过,硝烟散尽,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望着月光下阵前堆积如山的尸体,一些未曾经历过阵前厮杀的新兵忍不住呕吐起来,就连那些从军多年的老兵们都有些发呆,这哪里是在战斗简直就是对一群手拿刀枪的人的屠杀,打到最后他们都有些手软,要不是因为有军纪的约束和军人的自觉他们都不忍心抠动扳机了,这些人给他们的震撼太大了!
其实大理军的兵丁也不傻,同样知道刀子扎进肉里疼。子弹穿过身体能要了命,可他们依然能克服心中的恐惧冲锋不止。主要还是来自于严苛的军法。乌蛮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部落之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原始的军事民主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他们每年农闲之余便集中训练,还要严加点验,这保证了他们能有一定的战斗力。
大理国的常备军不多,只有三万人左右,但是都选拔的青壮精锐。出战之时如果身前受伤,赏赐后准予养伤;但若是后背受伤则认为其是逃避战斗,即行斩杀。所以大理军中形成‘尚战死。恶病亡’,正是这种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尚武精神,充分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形成了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宋军同情心大爆发的时候,高顺贞看着城外的尸体,遍地的伤员和被打残的队伍,脸上尽是惊恐之色,心中同样掀起波澜。自己的军队只是发起了一次冲锋就伤亡达两千余众,却连宋军的毛都没摸到。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想想先前自己的判断是多么可笑。但现在他已经意识到宋军不是好惹的,既然没有了退路,野战不行。就凭城据守,看他们还有何本事……
李泉横戈待旦一夜没有等来大理军的第二次冲锋,天亮一看敢情高顺贞也知道怕了。当起了乌龟钻进城中不出来了,是要跟他们耗啊!还别说。这招儿真扎到了宋军的死穴了,他们不想将战争扩大化陷在大理。就是要通过有限的战争获得最大的利益,然后尽早抽身,还真真的跟他耗不起。
看着赶来会合的水军内河舰队,李泉突然有了主意,他和水军统领商量了一番后便列阵出营兵临城下。他命人射书一封给高顺贞要他响应国主的圣谕以谈判解决国内的动乱,不要执迷不悟自取灭亡。高顺贞读罢气得暴跳如雷,他在国内向来是一言九鼎,何时让别人数落过,马上来到城头上便与李泉展开辩论,历数高氏在大理的丰功伟绩,大骂宋朝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大理的事务。
李泉好歹陪着皇帝读过几年书,大道理还是知道一些的,引经据典加上些俚语的和他对骂,说高顺贞是大理国动乱之源,正是由于他架空段氏,独断朝政才引得众人不满要清君侧,还政于段氏,他就是个乱臣贼子。再说大理乃是大宋的藩国,作为宗主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此次应国主之请正是要主持正义,惩奸除恶,还大理一个清平世界。
高顺贞这个气啊,段氏是什么玩意儿,他的皇位不过是自家祖上让出去的,平时好吃好喝的供着他,现在内乱迭起不帮自己就算了,却请了外人来打自己。这人一生气就口无遮拦,该说的不该说的就都说出来了,反而让李泉抓住了把柄,夹枪带棒的又将他一顿好损。
两边的士兵们也鼓噪起来,跟着起哄,大理军这边要出去和宋军决一死战,意思是让人打死也不能让人羞死;宋军那边就嚷嚷有本事出来干一架,别像女人似的缩在城中不敢出来,还要装好汉。高顺贞的脸是红一阵白一阵有些挂不住了,可脑子还保持着丝清醒,知道自己和宋军这边实力上的差距,不能中了他们的计,骂死也不能出城决战!
正当两边老婆街骂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高顺贞觉得城头都跟着颤抖不已,而城外的宋军也停止了谩骂,排开战斗队形准备进攻。“报相国,宋军将西城水门摧毁,杀进城了!”这时有军卒跑来禀告道。
“水门被毁了?!”高顺贞大吃一惊,他以为善阐城有滇池为天险,可以挡住敌人的攻击,没想到此刻却成了致命的弱点,宋军居然从水门破城而入,而唯一的旱路又被宋军堵死,善阐城已经成为死地。
“哈哈,高相国,我家皇帝仁义无双不想多造杀孽,看看你身后的百姓、族民,你愿意他们因你一人而死,大理国陷入兵火吗?以前的话还算数,只要你肯遵守圣谕,接受大宋的调解,我可以放你们出城!”李泉冲着城头高声喊道。
高顺贞看看城前宋军已经兵临城下,再回头看看城内的盘龙江上宋军的炮舰不断喷吐着火焰,船上的士兵已经登岸,城内的守军被击退向北门退来。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了退路,真想一头跳下去栽死算了,可他又不甘心,自己这一死不知道便宜了谁,而且高氏也必将被清洗。
“我愿应诏和谈,停火吧!”高顺贞心一横,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决定请降。
“停止进攻,准备入城!”李泉也松了口气,下达命令道。昨日一战,让他也心生顾忌,如果强攻进城以己方的实力不是拿不下城池,但是城中房屋密集、殿舍林立,展开巷战后火器的威力将大大的被削弱,而大理军陷入死地必会拼死一战,宋军也将蒙受巨大的伤亡,那时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双方再坐下来谈可就难了。
因此李泉在前边吸引高顺贞的注意力,而让水军偷袭水门入城,可他没想到水军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听爆炸声绝对不会少于五百斤的火药被引爆。其实他还是估计少了。善阐城的水门同样设防坚固,不仅有两道由半尺厚的木板制成的木闸门用以控制水量,中间还有一道用儿臂粗的铁条制成的铁栅阻隔船只的通过,而城上还有军兵把守,可谓防守严密。
若想从水路进城攀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破坏水门,经过侦察后,水军将一条装满火药小船顺流放下到达水门后,暗遣水鬼引爆。巨大的爆炸力不仅将三道水门同时摧毁,还将城上的守军震得七荤八素,宋军水军舰队趁机入城,边用舰炮轰击两岸的守军,边将搭载的步军送上了岸,控制了城中的水陆码头,切断了城中两岸的联系,也断了高顺贞从水路出城的念想。
随着高顺贞应诏,宋军入城,善阐城的战事也落下帷幕。李泉一边接手城防解除大理军的武装,一边向都帅高宠报捷,并请示如何安置高氏一族。次日高宠和马扩率领狼翼军二旅并亲卫队进入善阐城,当夜在营中秘密会晤了高顺贞,两人商谈良久,至于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第二天高顺贞带领一家老小并一众族人离开善阐府前往高氏的另一块封地——会川府,宋军控制了全城。对于高宠放走高顺贞,还准许他们带走自己所属财产及族人,不仅那些随军征战的大理蛮长不解,连李泉等人也是一头雾水。谁都知道控制了高氏就等于控制了大理国,现在却轻易将其放归,岂不是养虎遗患,给大宋带来麻烦。
但高宠却另有打算,他放走高顺贞一是告诉其大宋并不惧他,能放他走也能再抓住他,攻打善阐府并不是想要他的命,只是促使他放弃与大宋为敌的想法,同时也显示了大宋的宽仁;二是高氏经营善阐府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让其退出正如龙游浅水,实力必受折损;其三就是大宋想要长久控制大理国,就不能仅仅是扶植段氏上台,使其一家独大,高氏还有其利用价值,能作为制衡段氏的一股力量……
第二百三十五章震动
占领了善阐府驱逐了高氏,高宠将目光转向了罗婺部,对于这种总是趁火打劫,喜欢搞事儿的搅屎棍子,处理方式与高氏又是不同,他们这种势力往往不会安分,有机会就会站出来闹事,打乱大宋整合大理国各方势力的计划。因此高宠的做法就是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击,借以震慑那些还心怀侥幸的部落。
在高宠的统一调度下,除留守善阐城的狼翼一旅和东川郡的部分州军外,其余所部兵分两路。一部出善阐府向西穿插迂回为锤,广南西路州军并狼翼三旅出横山寨借道自杞国自南合围为砧,如同铁锤砸核桃一样给予其迅猛一击,速战速决结束战事。
罗婺部族长杨金堂想着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没想到高氏平时看着气势汹汹,没想到却如此不济,只用了三天便丢了善阐城被迫应诏撤离,丢了自己的老窝。但是他并不想就此放手,将到手的东西拱手让出,当然更不想当下一个高氏。而现在宋军显然已经将他当做了下一个重点照顾对象,他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杨金堂一面派人联络周围部落欲和他们结盟共抗‘外族’;另一方面却派人带着礼物前往羊苴咩城拜见国主表忠心,想借段誉之力摆脱宋军的打击。可人品太差鬼都不会帮他,周围的部族饱受罗婺部的欺压,如果是过去可能还会应付一下,可现在大家巴不得他被宋军灭了出口恶气,当然无人响应。而前往都城的使者连国主的面都没有见到战斗就打响了。
李泉将本来用来攻打善阐城的火炮这下全用到攻打罗婺部上,凶猛的炮火夷平了一个有一个罗婺部的城寨。部民们被驱赶着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往它处。而杨金堂见事不好,带着人钻进了大山中逃出了包围圈在山中东躲西藏多日后。吃喝全无便想着投奔其它部族,可此时谁敢收留他。终于在一个夜晚被敌对部落抓获送到了宋军帐前……
宋军先败高氏,后平罗婺部,两仗便改变了滇东的局势,震惊了大理国诸蕃。一时间各部悸若寒蝉,皆不敢妄动,段誉随即下诏命大理国三十七部蛮长前往善阐城会盟共商国事,高宠派李泉领一千军兵前往羊苴咩城迎接段誉前来。十日后,段誉到达善阐城,国相高顺贞也随其到达。他知道短短几日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这里再不是高氏的地盘,国主也不是原来的国主了。
三日后,各部蛮长齐聚善阐城,大会在宋使的主持、**师金赫的见证下召开。在座的人心中都明白,大宋欲扶段氏重掌大权,高氏必然会被削权,这符合大家的利益,也是权力重新整合的良机。因此纷纷支持段誉主持军政与大宋交好。在内外巨大的压力下,高顺贞不得不俯首同意交出权力。
段氏独断朝政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当然也不是各部所愿。于是在宋使的斡旋下各部达成协议,大家尊段氏为主。接受其领导,但是撤销国相一职,改由左、右两相辅佐国主理政。左相由国主任命,右相由三十七部蛮长选出。共同处理国政。同时成立部族联盟,国有大事需共同商议再做出决定。
由于大理护军一直由高氏掌控。几成其私军,必须予以改编,几经讨论决定由国主担任‘三军都统长’统领全军,兵丁由从各部招募选拔。鉴于当前情况,段誉请求大宋派出人员协助大理整编军队,训练新兵,培养军官,同时将善阐城作为宋军驻兵之地,所需由大理国一力供给。
对于段誉的这个提议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是担心自己刚刚掌权,手里没兵少将,一旦有变他毫无办法,留下宋军一来可以帮助他组建新军,二来也可以给自己壮胆。高宠对于这个建议十分欢迎,他知道皇帝也会答应的,大理军在宋军一手训练下将来必定心向大宋,而且也可从其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而驻兵善阐城则取得了立足点,可以建立自己的基地,周边有事都能迅速反应。
就在各方达成共识,皆大欢喜之时,东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诸部‘突然’提出要求脱离大理国,归附大宋。这个问题一下让各方陷入了尴尬之地,大宋显然无法对倒向自己的人用兵,而大理国又暂时无暇顾及,就是想管也管不了,多年他们前他们就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了,不纳贡、不出兵。而这次高氏的讨伐让他们彻底倒向了为他们出头的大宋。
大宋一方显然不愿意因为这点事儿影响到刚刚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宋使百般‘规劝’,但是各部归意已决。大宋建议暂不接受他们的归附,三郡设立特别区暂由他们自治以三年为期,届时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那时两国都不得干涉。事已至此,段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点头了。各部蛮长却有的动了心思,想看看三年之后三郡情形如何,如果好的话也想学学,当然也不会真心反对。
段誉看看坐在一旁失落的高顺贞,他们‘共事’多年,当然知道其担心啥,也明白这个曾经权臣的需要,眉头一皱,为了安慰高顺贞能让他以后安心,不必担心被清算而想着造反,便宽大为怀的任命其为左相继续参与国家的管理。高顺贞听到任命,擦擦头上的汗珠子,松了口气,躬身受命,对国主不计前嫌依然重用高氏深受感动,表示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国主,
各部蛮长却对国主的任命多有微词,好不容易将他弄下去了,又将他提拔了上来,虽说其权力与当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家心里还是不舒服,他们担心高氏再次得势不利于各部,便将成纪郡董弥陀推为右相。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祖辈董伽罗曾助段氏开国,先为军师后为宰相,权倾一时,但是后来被日益强大的高氏取代,两族势如水火,把他弄上去正好予以牵制。
诸事议定,各部在大宋使臣和高僧金赫的见证下,写了誓约,喝了血酒,表示共同遵守盟约,如有违背,各部共讨之。其后段誉亲笔书写了国书上报大宋皇帝,对老大拔刀相助是感恩戴德,好话说了一火车,最后赌咒发誓世世代代效忠大宋,岁岁纳贡……
赵柽接到大理国书心中石头落地,下旨加封段誉上柱国,赐金千两,绸缎百匹,玉带一条,盔甲一副,佛经百卷。随后以收大理有功晋升高宠为上将,袭祖爵冀国公,赐地百顷,马扩晋升银青光禄大夫,赐金五百两,其以下有功皆有封赏。同时任命金赫为情报司副司长,因其身份特殊不能封赏,便荫其二子,赐进士出身,授五品中侍大夫,依其能力加官。
大肆封赏同时,赵柽令从狼翼军中抽调官兵组建驻大理部队,其编制为一个旅,下辖步、炮、骑和辎重各一指挥及水军分舰队,负责整训大理新军并协助大理抵御外敌、平息内乱、保护大宋利益。而早已做好准备的商队立刻按照计划进入东川郡开山炸石,建立矿场冶铜供应军需。
大宋以宗主国的身份出兵调停大理各部,平息了内乱,扶国主亲政的消息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引起的震动不下于大败女真。过去各国向大宋称蕃不过是看上了大宋的富庶,以入贡为名通商,赚取暴利,而大宋也只享受着‘万国称蕃’的荣誉,从没有利用过老大的身份干涉他国内政,为他们出头,所以只是个名义上的老大并无其实。
现在却不同了,出兵大理使大宋迈出了‘君臣之间’实质性的一步,说明大宋是个敢于负责的老大,藩国有事他不会再坐视不理,而会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不再是那个供在桌子上的宗主国。这使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定位自己和大宋之间的关系,谨慎对待这位中兴大宋,带领国家再度崛起的新君!
最快做出反应的是大宋的宿敌西夏,宣和年间后两国的关系随着女真人的崛起和衰落时而紧密,时而疏远,在赵柽这个克星即位后变得更加微妙,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又严加防范,不敢有丝毫懈怠给日渐强盛的大宋以‘入侵’的借口。而现在西夏内部也不稳,国主李乾顺和王弟察哥两人的关系也日渐紧张,‘大理事件’让他们看到大宋已经开始插手他国内政,有能力左右一国走向。
李乾顺哥俩儿当然不想学大理国,让赵柽这个小子钻了空子给自己‘上课’,最后闹得两败俱伤不说,还让大宋得了利。左思右想之下哥俩儿决定还是要暂停内斗,强强联手搞定赵柽,免得再打他们的主意,看看现在已经是十月了,新年又要到了,于是决定由察哥带队前往大宋入贡,拉拉关系……
第二百三十六章屁事太多
赵柽现在就觉得自己像一只被人抽打着不断旋转的陀螺,他自觉十分擅于偷懒,但每天还是总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可还是被御史们几次‘警告’惰于朝政,李纲等人也隐晦的劝导皇帝不要沉迷于那些‘奇巧’之事,把心思多用到治理国家之上来。
赵柽知道他们都是在怪自己管了大理国的闲事,而且手段不那么光明正大,这让他觉得自己真是冤死了,这又搭功夫又搭钱的自己还不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啊,虽然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家的江山,但也很不舒服。他一气之下给自己放了假躲到后宫中哄孩子玩儿去了。
“二爷,李相已经多次请求觐见,今日一早又来了!”见喜看着皇帝抱着二公主正咧着嘴乐呢,知道他心情不错,上前禀告道。
“闺女,他是不是很烦啊,不让爹跟你玩儿!”赵柽双手托着孩子让她在自己膝盖上蹦跶着说道。
“二爷,不是我烦,是他们烦,今天李相要硬闯宫门还是我给拦下了,揪着脖领子还要打人!”见喜十二分委屈地说道。
“还反了他们啦!这天下人谁不知道你是老子最亲近的人,打你就是打朕呢!”赵柽眼睛一瞪说道。
“二爷,他怎么会不知道呢,可能也是真是有急事,别吓着二公主!”见喜心中一暖,皇帝还是心疼自己的,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那些士人明着对自己爷长爷短的,其实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若是再不自重,就给皇帝添麻烦了。
“切。彩儿的爹妈都是上阵杀敌,刀斩敌酋的勇士。怎么会那么容易受到惊吓呢!”赵柽听了赶紧回头看看女儿,只见她正对着自己乐呢,他撇了撇嘴冲见喜说道。
“二爷说得是,您大小胆子就大,六岁就亲手毙了刺客,那天都快把我的魂吓没了!”见喜笑笑说道,老子英雄儿好汉,皇帝那么点杀人都不眨眼,没准也生出个胆儿大的。
“嘻嘻。你哪天也不错,起码没有撒腿跑了,还知道挡在我的前头!”赵柽笑着说道,对于这个伙伴他是真心喜欢,过去还爱贪个小便宜,可当了内侍省都知后却改了坏毛病,做事愈加周正真给自己长脸,“他打着你了吗?回头我教训他!”
“二爷,没有。李相只是虚张声势罢了,若是为了我而惩治李相岂不坏了规矩,您若是心疼小的,还是去见见李相吧。否则他们又该以为是小的向您进了谗言呢!”见喜更加感动,当然更得为皇帝着想,数日不朝毕竟不是好事。
“彩儿。咱们看在喜爷的面上就去见见那老倌,好不好!”赵柽摇摇闺女笑着说道。起身抱着孩子就要走。
“二爷,天已渐凉。别冻着公主!”见喜看着皇帝真是哭笑不得,衣服也不换,抱着孩子就要去和宰相商讨国家大事,就是早教也有些太早了。他知道这还不能提,否则皇帝拗劲儿上来了,还真做得出,只好一边给折美鸾打眼色,一边拿孩子说事儿。
“陛下,还未更衣呢!”折美鸾也乐得不行,拦住皇帝接过孩子,让人赶紧给他更衣…
赵柽来到文德殿,见李纲、许景衡等几位宰执早已等候多时,也不理他们径直坐下,众人施礼后也没有按惯例赐座,就让他们站在殿上,几个搬着绣墩的小黄门颇感意外,可皇帝不说话他们也不敢往下放,只好讪讪地又退了下去。
“陛下,身体可复原了?”李纲见皇帝来了就想劝谏几句,许景衡急忙拉住他上前施礼道,他一看就知皇帝气还未消。其实他很理解皇帝,在西北的时候他是副手,皇帝往往都是将下边送上来的文牍甩给他批阅,自己在外东跑西颠一年在府中也待不了几天,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有很大进步了。
“嗯,偶感风寒,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赵柽面色稍缓点点头道,他知道许景衡是给自己台阶下,不能不接着。
“陛下日夜为国操劳,还需保重龙体啊!”许景衡又一本正经地施礼道,他知道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整天让他干活,还嫌他干得不够卖力,肯定也要闹脾气,先捋捋毛再说吧!
“嗯,有何事如此着急觐见!”赵柽看看他心中暗笑,可也十分配合的轻咳了两声,装出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问道。
“陛下,殿试已毕,登科的进士吏部已经查遗补缺授官,拟了条陈等待陛下批阅下旨,现迟迟不见批复,已授官者不能觐见赴任,还请陛下早作决断!”李纲不想跟着演戏,抢先一步奏道。
“授官?!授什么官,他们懂得怎么当官吗?”赵柽反问道。
“陛下,按照往年常例,进士可以直接授官,或留京中,或是外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