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窝心)-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居庸关,位于燕京西北昌平境内,距城百里。地处太行山北脉——西山与燕山山脉——军都山交界处。包括古城北口至南口的整个关沟地区。向以险要闻名。山隘峡谷自北口至南口达四十余里,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郝经称其为“大山中断,两崖峡束,石路盘肠,萦带隙罅”;《水经注》:“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障据险,路才容轨”。居庸关这种险要的形势,被顾祖舆称为“绝险”,且此关不仅形势险绝,而且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沟通北京与山西、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北口。亦名虎北口,沈括使辽曾从此经过“曲折北行峡中。济滦水,通三十余里,钩折投山隙以度,所谓古北口也”。在燕京东北处,距城二百里,地处燕山中部的深山峻岭中,滦河水自此流过。城关即依山傍水而设,关口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克,凡四五十里。苏辙有诗云“乱山环合疑天路,小径萦迴长傍溪,髣髴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可见古北口亦是险绝之道。从燕京出古北口,向北可至蒙古高原,向东至松辽平原,是从东北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

紫荆关。亦名金坡关,位于易州西北。东西有太行山群峰耸立,北有拒马河水为阻,中间山谷崎岖。“崖壁峭矗,状如列屏”,自南向北斜上紫荆岭。谷若天梯巧设,关如天门忽开。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太行山第七陉——蒲阴陉。从山西越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是燕京的西南门户。

松亭关,在在喜峰口北百二十里处,也是燕山群岭中的一处重要关隘,出关向东可到松辽平原,是从东北进入燕京的重要通道;榆关,即今山海关。燕山山脉横亘华北平原北部,自西向东,延至渤海。榆关即在山海之间的狭窄地带,西北是燕山群峰,东面是大海,地扼华北和东北的咽喉,是从辽东进入燕京的重要关口。

对于燕京周围的这种险要形势,《奉使行程录》中说: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峦,中有五关,居庸可以通大车通转饷,松亭、金坡、古北口只通人马,不可行车。外有十八路尽兔径鸟道,只能通人,不可行马。因此,要攻打燕京,首先就要攻破北京周围的这些关险。

“众多关口只有紫荆关在我们手中,若想占领燕京城只能先扫除外围的关隘,这需要投入众多的兵力,持续的时间也将更长!”赵信指着沙盘说道。

“德妃所言极是!”折美鸾说道,“雍熙北伐,宋军仅东路曹彬一部就有十万人,加上中西两路,参加北伐的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辽军也在十万以上。双方在岐沟关展开激战。辽军围宋军数重,宋军被迫环粮车自卫,结果宋军大败,士卒溃散,死者数万人,战斗极为惨烈。此役我军于二月份出师,一直持续到七八月份有半年之久,却连燕京城门都没有摸到。”

赵柽点点头,知道她们说得不假,燕京地区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是由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燕京在辽初是中原的后唐抵御契丹南下的军事重镇。石敬瑭割让燕云后,辽升幽州为南京,是辽五京之一的陪都。但无论是军事重镇还是陪都、国都,对于一个政权都是至关重要的,往往驻有重军,因此要夺取北京地区,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所以往往会导致战争规模大。

也正是由于燕京地区战争规模大,投入的兵力多,持续时间长,因此各方在参战之前都会调集政权的绝大部分力量。宋太宗两次北伐都是集中了宋朝的主要力量,仅粮草的征调就涉及全国,而辽军在抵御宋军时,也是倾巢而出,辽圣宗、萧太后亲至战场,并且征调了部族军甚至东京的大军。这时燕京地区的战争就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往往影响到全国,具有政权争夺的性质。

“就算是能攻下外围险隘关口,可燕京城防坚固,城墙高三战、宽一丈五尺,而且敌楼、战橹一应俱全。四隅都建有角楼,在每个城门的上端都有箭楼。城墙外则是宽阔的护城河,依靠吊桥通行。坚固程度比之咱们攻打过的灵州城还要坚固许多,这种高大坚固的城池,易守难攻,进攻一方难以轻易破城,而敌军即可凭城拒守,也可固守待援!”赵信也言道。

“听你们两个的意思燕京城是攻不下来啦!”赵柽笑着说道,“可契丹人曾经攻破过燕京城,女真人也曾攻下此城,难道我就打不下来吗?”

“官家说得不错,可我们大宋却没有一次破城的先例,反而由于损兵过重,导致国力衰退,士兵胆寒,百官怕战。官家根基刚稳,百废待兴,如果耗费了大量军力财赋,却北伐失败,必会引发危机啊!”见官家信心满满,赵信忍不住给他泼了桶冷水。

“嗯,你们之言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燕京不取,我们大宋始终处于女真人铁蹄的威胁之下,还要世代背负着灭国之辱!”赵柽肃然说道,显然他北伐的决心已下…

第一百七十二章捉摸不定

赵柽前世的běijīng城早就被拆了,他没见过,外城没了,可从只剩下几座城门楼子和传说中的故宫也可以看出当年的风采。但是他也知道到了金代和元代,běijīng先后成为两朝的国都,此后又称了明代和清代的都城,经过历代整修比之现在可要坚固的多也大得多,起码城墙不再只是夯土,而是包上了城砖,使城墙更加坚固,还加修了‘马面’和瓮城。

但即便如此坚固的běijīng城也先后被蒙古人、契丹人和明朝的朱元璋与李自成攻克过,尤其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只有几千人便凭借着坚船利炮攻下了běijīng城,给后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和屈辱。

诚然běijīng城的得失往往出现在政权兴亡之际,特别是契丹、女真、蒙古在北方的相继兴起,他们在进攻běijīng之时,都是以新锐之师进攻行将就木之政权,取胜是势在必然。金攻辽南京、蒙古攻金中都,女真进běijīng就是很好的例子,可现在历史跟赵柽开了个玩笑,此刻的大宋正是刚刚摘下了被征服的帽子,却要去从如rì中天的大金国手中虎口夺食。

赵柽虽然不是战争狂,但也不是谁都可以捶打的受气包,靖康之耻在前世就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如今自己掌控了整个国家,并渐入正轨,现在自己的军队在装备上比不上洋鬼子们近代的‘洋枪洋炮’,但是总强过蒙古鞑子的弓箭和明末的火枪火炮,还受过近代的军事训练,他不信自己就拔不掉这根刺儿!

但要想赢得这场战争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由于一旦开战两国都将动员举国之力,而大规模的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多,战斗的激烈程度深,时间持续长,造成的破坏大,赵柽不得不考虑战争的成本得失。

后唐与契丹的幽州之战。契丹军号称三十万,后唐仅援军就有七万人,持续二百余rì;高梁河战役中宋军投入十万军队;宋金联合攻燕之役宋军出动了十五万军队;第二次、三次中都之战,蒙古军围城分别达六个月和十一个月之久;明军北伐则有二十五万,就连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也是动用了两个野战军之力才完成了战役部署,若不是傅作义起义也不知道要打多长时间。

以现在大宋实力能够支持一场战争。但是也不能打成一场旷rì持久的消耗战或是围城之战,因为即便攻下燕京,被打烂的城市也需要大量的重建资金,几百万的人口要吃饭、要住房,上次燕京的得而复失不能不说后续的重建资金后续无力有关。所以必须要打一场闪击战,速战速决的解决战斗。尽可能的保持燕京地区的原貌,减少对经济的破坏,否则一场战争就会将大宋刚刚恢复的经济再次拖垮。

赵柽为此绞尽脑汁,不但将历代发生在燕京的战例全部翻了出来,还将自己前世记忆中的有关战例也都整理了出来以作参考。

从作战地点看,因为受制于燕京地区的地形,呈现出běijīng城下战争少、周围战争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内直接攻城的战争并不多。只有中都之战、朱元璋北伐、八国联军入侵等六次战役。而大部分的战争地点集中在燕京周围地区,或者是辖区内的州县和关隘,或者为běijīng周边同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如涿州、易州、平州、紫荆关等。这种作战地点的分布,反应出燕京地区战争以外围作战为主、攻城作战为辅。

战争中,从进攻的方向和战争的结果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从北面进攻燕京的战争,往往能夺取城池,胜率非常大;而从燕京南面发起进攻的作战,往往失败,胜率比较小。

从具体的战争来看。从北方进攻占领燕京城有:辽取得幽州,纵然有后晋割让之力,但也是军事不断进攻的结果;金军攻辽南京之战,是攻破居庸关后占领的;金军占领燕山府,是从平州、居庸关、古北口等多个地点发起进攻。迫使郭药师反戈投降的;蒙古军三次进攻中都,均是越过居庸关、古北口等,兵临中都城下,最终占领中都的。

但也有例外,阿保机在辽立国除年攻幽州之战,围城二百余rì未攻破;再就是是两都之战,上都军队几次越过居庸关、古北口等,但是都被大都军打败。从南面进攻幽燕地区的战争中,除了朱元璋北伐成功攻取大都之外,其他战争几乎均遭失败。后晋石重贵北伐之战、宋太宗两次北伐之战、宋末宋军两次攻燕之战、金北援中都作战等,都以失败告终。

而之所以出现此种状况一是běijīng地区的屏障险要主要在北面,一旦突破这些关隘,běijīng城就会无险可恃;而běijīng南面虽然是广阔的平原,进攻相对于北方要容易,但占有běijīng的契丹、女真、蒙古都有强大的骑兵,更利于平原作战,这也是从南方进攻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就是双方的战略战术决定的。双方在战略战术的安排上,占有燕京一方一般采取内线作战的战略,以燕京城为中心,多层设防,力图将敌人阻遏于外围,即使敌人突破外围,进到城下,还可以坚守待援。

而攻取燕京城的一方多采取外线作战的战略,撤其屏蔽,围城打援,尽量将敌人消灭于外围,迫使守城者投降。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战术,使双方的交战重点首先在外围展开。只有在外围作战分出胜负之后,战争才会转到běijīng城下。

雍熙北伐中,宋太宗兵分三路,分进合击,采取的就是外线作战战略。东路军起牵制作用,中西路军夺取山后,实际上就是攻占辽南京的侧翼,然后三路大军会合攻打辽南京。而辽朝方面,以保卫南京为核心,大军集中于南京,阻宋军于涿州,并派耶律斜轸率军抵御山后宋军。辽军各个击破,使宋军合围计划破灭,避免了幽州城下的作战。

在两都之战中,上都军队从居庸关、古北口、辽东、紫荆关四路进攻大都;燕铁木尔则采取了分兵扼守关隘,迟滞敌人,然后以主力为机动部队,各个击破,最终将上都军队击败。

中都之战中,蒙古大军虽然兵临中都城下,但没有直接攻城,而是三路大军攻掠中原,使中都失去外部支援,迫使金迁都开封,蒙古军占领中都;朱元璋北伐,也是采取了“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在天下形胜入我掌握,元都势孤援绝后,”然后进兵,迫使元顺帝北遁。

总之双方战略战术的选择,也构成了辽金元时期燕京地区的战争,以外围作战为主、攻城作战为辅的特点…

转眼进入了三月,皇帝召高宠、赵勇、耶律余覩进京,他们会同李纲、宗泽、许宗衡和赵仁等宰执及兵部尚书张叔夜等人开了三天的闭门会议,此后又有户部尚书陈遘,赵义、赵孝、程僖绶等军兵种首官被召进宫中参会,前后达七rì,至于讨论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当会议结束两rì后,朝会上礼部尚书杨时启奏,金国再次遣使要求与我大宋重启和谈。众臣商议后,以为如今两国边境形势缓和,如果通过谈判可以兵不血刃的迎回辽王和被虏宗室岂不是好事,即便和议不成也可再战。李纲等宰执附议认为可行,于是皇帝便选遣礼部侍郎马扩为使前往雄州与金国使臣谈判。

这时有朝廷提议原御史中丞秦桧忠心爱国为金贼所虏,如今冒死脱险归国,认为其曾在金国生活数年熟悉金国情况,可选派其为副使同往雄州参加和议,众臣觉着有理。可皇帝并没有当堂准奏,而是下诏先将其召回京城问过再议。

十rì后秦桧携家眷自登州快马赶回京城,皇帝设宴款待秦桧,众宰执作陪,宴会中皇帝详细询问了其北行中的情况,并辽王等人到达北国后的状况。秦桧泣诉了辽王途中被金兵虐待,食不果腹,几乎是被绑到北国的情形,到达北国后又蒙受屈辱行了降礼后,送到极北的四国城关押。皇帝听闻后失声痛哭,几不能言,誓言不论花费多大代价都要解救辽王归国。次rì便下旨以秦桧为翰林学士,为和议副使同往雄州与女真人谈判。

几rì后,又有一个重磅消息传出,皇帝要出京前往江南巡视。一时间朝廷震动,大臣们纷纷上奏阻止,言国是尚平,但强敌依然环视如何能出京,再者皇帝出巡耗费巨大,地方上迎驾、修葺行宫等是惊扰地方甚重,总之就是不愿让皇帝离开。

但是皇帝一意孤行非要出京不可,太上皇和太后也劝不住,只能依了他,开始筹备出行事宜。皇帝出巡那是大事,事务繁琐,尽管皇帝要求一切从简,可也一直到过了五月端午,圣驾才算离了京…(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一百七十三章费尽心机

秦桧送别了皇帝才施施然地前往雄州赴任,别看他只是副使,但是其挂着‘翰林学士’的头衔,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也就是说别看现在哥儿们只是个拎包的,说不定哪rì就一步登天成了当朝宰执,所以朝中,地方的大臣们对他还是满尊重的。

秦桧也热切地盼望着‘入相’的这一天,官场上雨雪yīn晴他早已见惯不怪了,这些年里大宋的宰相就像跑马灯似的你还未唱罢我就登场,很多并不被看好的人突然就会莫名其妙的升了上去,自己怎么就不可能呢?

比之现在的李纲、宗泽、张叔夜等老臣,秦桧自觉资历,声望一点不比他们差,至于赵仁、赵勇等人更觉跟自己没法比,他们不过是借着潜邸之臣的光,靠着皇帝才有了现在的地位,比不得自己是一步步奋斗上来的,所以并不将他们这些‘小字辈’放在眼里。

可是秦桧很快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皇帝的信任,他虽然当上了翰林学士,但是却根本无法进入核心圈子,做得不过是起草诏书,抄抄写写的工作。偶有询问也只是问问他在金国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及他在那里这些年的生活,从未涉及军国大事,更不要说征询他的意见了。

倍受‘冷落’的秦桧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想到自己不受信任的根结所在,那就是自己的价值不足以让皇帝动心。想想也是,自己号称‘金国通’,却没有献上任何一个破敌之策。而现在正是‘战和之辩’如火如荼的时机,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便在一次聚会中宣称自己有良策,必能‘耸动天下’,不动一兵一卒便能改变当前宋金之势!

此刻正是‘鸽派’处于弱势的时候,立刻有成堆的人贴了上去等待秦桧爆料,大家争相询问他想出了什么好招儿!可他却摇头叹息卖了个关子。说现在是‘鹰派’的李纲当首相,自己的计策比不能为其所受,结果还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还不是说了也白说。

众人心领神会,各自散开,秦大学士这是待价而沽。是要以这条良策换取首相之位呢!这真是好主意,好算盘…风是放出去了,可似乎没有传到皇帝的耳朵中,而秦桧心里虽然是火急火燎地却装作没事儿人似的,并没有主动献策,他知道自己说的结果和皇帝问的结果那是迥然不同的。也只能憋着,即便憋成了便秘也能说。

恰在此时,皇帝提出要巡视江南,秦桧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如今国无储君,而据他观察,皇帝对太上皇虽然是毕恭毕敬也绝不会将权力交给他,至于皇后听说已经有孕也不会费神打理国事。至于那些兄弟恐怕皇帝还真信不过。那么结果皇帝离京将无恰当的人选监国。

一番分析后,秦桧以为皇帝最有可能是将留守的权力交给宰相李纲,而李纲这人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确便是不会团结下属,现在相位稳固全是凭借皇帝罩着,皇帝一离京,他就没了靠山,只要略施小计便会惹出点风波。而皇帝的xìng格他也分析了虽不拘小节,但是绝对不能违背了他的原则,且十分‘懒’。不耐烦那些繁文缛节的公文,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必将公事全部搁下,那李纲就惨了…

果然如秦桧所想,皇帝决定出京后便开始选择留守大臣。他便发挥自己能接近皇帝的优势,逮着机会就在皇帝和百官面前给李纲唱赞歌。说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圣上在外的时候便替他打理国事,忠心自不必言;即位之后又忠心耿耿毫无二心的辅助圣上,竭尽心力cāo劳绝对是能臣干吏,更难得的是能文能武,有能力拒强敌于外。

秦桧的意思很明了,李纲自然是留守京师的最佳人选,不但可以将政事托付给他,还可将前方军事大权交给他,最好连枢密院也一并接管,全权负责国事。不仅如此,荣誉来自职务,还应授予其三公职衔,褒奖其为国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自己这个‘皇帝办’主任可以帮助李相处理数不胜数,烦不胜烦,没完没了的小事务,皇帝在外可以安心巡视,欣赏江南美丽的景sè!

秦桧的一番表现,让朝野一片称赞,这真是太贤惠,太善良了,为公忘私多么实诚的办事人啊!而也很快有明眼人看出,秦桧这是以退为进,妄想利用自己翰林学士的地位出头,做一个真正的内相。朝中的官员都是几经清洗后留下的人,还保留着清算思维,瞬间也便明白了怎么回事了。秦桧这么搞,就是想学习当年的蔡京、梁师成之流,都要独揽大权。

揽权这个事情很正常,大家都想,可你秦桧的吃相太难看了!这才哪到哪儿啊,跟当年的蔡相公比较,他当年那是经历了前后二十余年的磨难,和皇帝天生的志趣相投,才爬了上去cāo控全局。即便是那些在大家眼里资历尚浅的赵仁这些小字辈也是幼年相随,跟着官家出生入死,枪林弹雨中结下的情义,怎么着也不是你刚刚从女真人那里逃回的一个俘虏可相比的。凭什么让你独揽权力啊?

平rì大家都摆出一副可爱的模样,一边做着大公无私的事情,一边在桌下搞小动作,可不幸的是官场就像是菜市场,有什么交易,谁和谁做了什么,大家都是一目了然,当然也不会轻易戳破。于是之,秦桧悲剧了。当大家都知道他的面目,他的手段之后,他还怎么玩呢?

而结果自然很让秦桧失望了。皇帝倒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成立了以李纲为首,宗泽、赵仁为副组成临时领导小组,留守京师,辅助太后处理国事,遇紧急事情有机断之权,反之一切大事还得皇帝说了算。而秦桧在送走皇帝后也不得不离开京城过河前往雄州。

至此秦桧终于绝望了,皇帝如此对他,那就等于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也飘走了,也让他见识了这位新君的不同,他不同于赵桓会轻易相信一个人,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干扰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此次对他就是一个教训和一个jǐng告,也让秦桧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刚入门的骗子,还是个没有根基,没有力量的小骗子…

尽管百般不愿意,秦桧还是来到了雄州,会同正使马扩前往瓦桥关准备与金国谈判。但一直着急谈判的金国得到宋使已经到达雄州的通报后反而拿起了架子,迟迟不肯露面,似乎不是他们哭着喊着要谈判了,而是大宋求他们一般。马扩倒也干脆,命人shè书一封,告诉他使臣三rì不到,恕不奉陪。

嗨,有的人他就是贱,好说好商量着办不成事情,你给他点颜sè立刻就成了。这份最后通牒一般的书信发出后,金国的使臣立刻就露了面,不过这小子却不是什么正主,只不过是个打前站的角sè,可是却表现的很牛,他大模大样的进了关押,其他的不提,却说自己是来打探下女真人的好朋友,大楚国皇帝张邦昌的消息,想去探望他一下。

“好啊,既然你想知道张逆的消息,那么我就送你去见他!”河北东路安抚使张所一听就被气乐了,张邦昌早在几年前就被以谋逆之罪赐死了,女真人就是聋子也早就该得知了,这小子这么说分明就是来试探大宋的虚实,摆明了认为大宋不敢动他。

“你们要做什么?怎能如此对待一国之使臣…”看到两名宋军上来拿绳子便捆人,金使大惊,拼命挣扎道。

“你要去见张逆,我这是要送你去见他啊!”张所高坐堂上喝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

“张邦昌早就死了,你如何让我去见他!”金使被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被捆了个结实,他蠕动着身子,拼命抬头喊道。

“哼,你既知张逆已死却嚷嚷着要去探望朋友,我只好给你一刀,让你们相见喽!”张所将茶杯在几上重重一顿,冷声说道,他一摆手士兵拖着不断喊叫的金使便往外走。

“张大人,刀下留人!”秦桧见张所是要来真的,而自己上手的马扩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是坐在那里品茶,眼看金使就要人头落地,他急忙起身说道。

“秦大人有何指教!”张所皱了下眉,十分‘不解’地问道。

“张大人,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金使虽有冒犯之意,但是也不可坏了规矩,让人说我大宋还不若蛮夷有礼,秦桧答道。

“此人实乃可恨,居然敢在大宋的官衙中如此大言不惭,难道真以为本官不敢杀他吗?”张所轻笑道。

“张大人,我奉圣上之命前来与金使会商,这里虽是你的辖地,但是擅自插手会商之事,斩杀金使恐怕不妥?”秦桧挡在门口冷冷地说道。

“你…”张所一时气结,看向马扩,两人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疑惑,不知秦桧为何如此维护金使,而制国家声誉于不顾…(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更新快∷∷纯文字∷〗

第一百七十四章大买卖

在秦桧的庇护下,那个被吓得尿了裤子的金使不但保住了命,还被他要求送进了驿馆,好生款待。张所怎么会服气,与秦桧发生了争吵,最后还是马扩做了和事佬把金使礼送出境。可二人还是各自上奏,请皇帝定夺,但是皇帝南巡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回音,只能别别扭扭的相处。

几日后,银术可来到雄州双方正式开始谈判,他没有提宋朝要斩金使的事情,宋朝方面当然也不会给他表示歉意。谈判的焦点不外乎是交换战俘,割地纳贡,开放榷场这几个议题。金国的意思是要以大宋原太子赵谐交换金国大太子完颜宗磬,但宋朝这边的原则是必须交还辽王赵桓,释放被虏宗室、大臣,否则其他的免谈。

刚刚开始的谈判仿佛一下子陷入了死局,但是大家发现秦桧却活跃起来,他与马扩等使团的人屡次提起自己和皇帝相见的场景,其中意思傻子都能听得出来,皇帝是真心想迎回辽王,这边可以考虑适当让一点步,给金国点甜头,好将谈判继续下去,否则皇帝怪罪下来大家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大家觉得有理,事情可以一点点商量,反正最后还有宰执和皇帝定夺。可一次次的让步却并没有换回女真人的让步,反而陷入了被动。马扩也发现女真人似乎摸透了己方的心思,每一次谈判都是有备而来,就像两个人下棋自己精心想好的招数刚刚走过一步,对方便早就想好了后招,将他们至于困境之中。

此时的秦桧也是如坐针毡。他不断的将大宋这边商议的结果秘密告知女真人,使他们在谈判中抢占先机。可金国似乎索求无度。不断的提高价码,却没有考虑他的处境和感受。他知道再这么下去,谈判将无法进行下去,同时自己的身份也非得暴露不可,而来自金国的指令还在不断的命令他设法达成这个‘不平的’协议。

秦桧被逼的没了办法,只能冒险亲自秘密去见银术可,表明了自己的苦衷,并一再表示不是自己不尽力,而是如果一再强求只能是激怒宋朝君臣,导致谈判破裂。结果不仅是前面得到的利益将失去,反而会引发战争。银术可听了他的诉求,只能苦笑,现在自己不但做不了主,就连宗翰也已经掌握不住局势了…

在崇尚武功的金国,战功是兀术的软肋,截止到现在,与那些前辈和兄长他还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功。在追捕辽国皇帝时,他跟着翰离不追到了鸳鸯泊;入侵宋朝时。跟着大部队到达了开封城下。这时他被派去夺占洛阳,结果连败数阵只能且战且退掉头往回跑。这可是兀术第一次领兵战斗,便出师不利溜之大吉。

在保定军前边宋兵顶住,后边追兵赶到。兀术又结结实实的打了个败仗,第二次落荒而逃,这就是他军事事业的开端。他不知道的是。赵二不仅给了他两次失败,更在这段时间里给他种下了一个永恒的噩梦。

随后金国的派系斗争变得杂乱。之前是以宗翰为首的老资格军阀一派对抗皇帝吴乞买为首的一派,接着演变成阿骨打一派和宗翰的联合。两派争的基本是国内的话语权。显得派系清晰,目标简单。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和媾和却成全了兀术,一个人的异军突起把这一切都搅乱了。

兀术这个过去颇为驯服的小弟弟之前一直非常乖,躲在哥哥们的背影里规行步矩,现在军权在握成了实力派,单独领兵与宋军在边境地区打了两年之后,突然不服管教了。他鄙视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只知道窝里反的前辈们,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尚武的女真传统。而兀术就是要重振女真军威的人,他要用纯粹的武力征讨四方,再现他父亲完颜阿骨打的神威。

兀术开始为这个目标奋斗,不管是谁挡在他的面前,哪怕是女真族内比他还要显赫的贵族,也要白刃相向,不死不休。这么想的就这么干了,而时局似乎也在帮他的忙,大宋国内突然战声四起,要求朝廷出兵征讨女真迎回先帝,同时宋金边界上军队也开始频繁调动,似乎真的要大打一场。

于是兀术便截留燕京地区的税赋,征调各族剃头签兵,大肆扩充军队准备迎战宋军。但是在这关键时刻,朝廷却要与宋朝议和,而南朝也遣使来谈,赵二也突然离京南巡,形势又缓和下来,给满腔热情的兀术泼了一盆凉水,让他松了口气的同时又十分失落。而兀术也意识到自己要壮大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