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红星传奇(豫西)-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和田一夫最后悔的是,他没有来得及炸毁护城河上的桥,让八路军轻轻松松越过了护城河。

这一次,和田一夫又一次大开眼界,八路军步炮坦协同水平竟然如此高,大炮在延伸炮击,坦克掩护着步兵、步兵保护着坦克杀向了北门。最可怕的是,八路军步兵的进攻队形非常松散,根本不给日伪军发扬火力、大面积杀伤的机会。

等到八路军的坦克、步兵越过护城河的时候,和田一夫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过他不死心,挥舞着战刀,指挥日伪军填补城墙缺口,企图堵住北门,将八路军的第一次攻击打退。

虽然知道灵璧城必破,自己必死,但和田一夫想让自己死的有点武士精神。只不过,这个愿望他很难实现了。

八路军越过护城河后,步兵就成了炮火观测手,不停地报告炮击参数,引导炮火准确打击。这样一来,被和田一夫集中到北门的日伪军算是惨了,只能做炮灰了。日军还好说,在炮火下侥幸逃过一死的小鬼子们依托残破不全的城墙不停的射击、投弹,表现的还可圈可点。那些伪治安警备队的伪军们就不行了,他们之所以当伪军,可不是为了来和八路军决一死战,那是为了在战乱年代混口饭吃、弄俩钱花,顺路欺负一下老百姓。眼见八路军就要攻进来了,小命不保,这些伪军哪里还能沉得住气,有些人就开始找机会要开溜了。开始的时候,爬在地上装死狗的伪军和那些想当逃兵的伪军还小心翼翼的,因为他们惧怕被日军发现,小鬼子对付他们从来都不会手软。但是,八路军的炮火一直不停,眼见坦克轰隆隆就要驶进北门了,这些伪军再也顾不得小鬼子的刺刀和机枪了,开始三三两两地逃跑了。

和田一夫一发现伪军逃跑,气得两眼通话,嘴里不停地骂着巴嘎,下令机枪射杀这些逃兵。但是,小鬼子人数少,伪军人数多,他们根本就顾不过来,伪军们只要逃下城墙,越过城墙内侧的跑马路,就安全了。这样一来,得以生还的伪军就成了其他伪军的榜样,日伪军本来就被八路军炮火摧垮的防线越发的不成形了。

八路军攻进北门了。

教一营营长李山柱进了北门后,马上指挥部队以班排为单位,向两翼城墙上的残敌发起攻击。

教一营的战术训练是全教导师各战斗部队的典范,装备更不用说。这一展开攻击,那些残留的日伪军就支撑不住了。他们拿的都是三八大盖或汉阳造,哪里是手持八一自动步枪、八一机枪、火箭筒的教一营的对手?

这仗本身就是拿着牛刀去杀鸡。强悍的教一团对上日军一个多警备中队,外加几百名伪警备队,简直是一个练过武功的汉子去打一个残疾人,何况教一团还加强了野炮和坦克呢?

和田一夫最后再也支持不住了,也不再说什么武士道精神和死的有体面了,带着残兵败将向南门逃去。因为东门、西门由于兵力被抽走,佯攻的八路军教三营和教一团补充营也都破门而入,攻进了灵璧城。和田一夫无路可逃,只能向南门逃跑。当然,他没有忘记把张子伯的财物装进他的摩托车兜。

要是让和田一夫就这样逃出城去,那教一营就不是教一营了。结果,和田一夫被打死在了南城门,子弹打在了他的后脑勺上,白花花的脑浆把摩托车弄的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到后来,教二营营长、教导员不愿意王大湖,说是让他们跑了冤枉路,一根鬼子毛都没看见。下次战斗必须得让他们主攻,否则无法向战士们交待。

枪炮声停止了,灵璧城的空气中还充满着硝烟味和血腥味,走投无路的伪军们在八路军攻进城后也停止了逃跑,举枪投降,等候处理。

王大湖给高原、程翠林发了攻占灵璧的报捷电报,然后又给留在尤集的连队发了电报,要他们立即转告戴尚义,立即率领县委和县大队赶到灵璧县城来,接受俘虏的伪军,扩大县大队。

高原、程翠林回电指示王大湖、王新运,留下补充营镇守灵璧,帮助灵璧县委组建县区武装,主力休整后准备向五河方向前进,协助教三团攻占五河。

等到王大湖和王新运走进灵璧县城时,县城里街道上已经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涌上了街头,欢迎八路军进城。

王大湖担心日军报复轰炸,下令战士们劝老乡们散去,晚上在上街祝贺。

在和田一夫的守备队部,王大湖看到了张子伯两口子的尸体,再看看从和田一夫摩托车兜里缴获的财物,王大湖鄙夷地说:“这狗汉奸还真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家伙为了捞钱当汉奸,最后又死在鬼子手里,也算是报应不爽了!”

王新运忙着组织部队写标语、贴标语,闻言回了一句:“只要是汉奸,不管是官大官小,嘴上说的再好听,骨子里都是为了财色权。没有了这三个字,也就不会有汪精卫的投敌叛变了。你看他嘴上说的好听,什么和平救国,什么,其实都是骗人的,无非是想过一把儿皇帝的瘾。要没有这个想头,汪精卫何至于去当汉奸。也不光是汉奸,就是我们队伍里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之所以离队脱逃,还不是嫌八路军纪律约束太严、生活清苦么?”

王大湖一听就知道王新运后面的话是有所指的。远的有115师参谋长周昆离队出走一事。这个事情去年就发生了,总部为此专门发了通报,说周昆携带3万元军费出走,要各部队加强教育,杜绝此类现象。近的有新四军四支队七团团长杨克志和副团长曹玉福叛逃,祸根都是一个钱字。

王大湖嘴角一撇:“一帮鼠目寸光的家伙!”

王新运也笑了:“确实是一帮鼠目寸光的家伙。等我们将来胜利了,审判汪精卫之流的时候,我估计他会把肠子都悔青的!”

王大湖加了一句:“还有那些脱离革命队伍的意志不坚定的人,他们也会把肠子悔青的。”

山人突发急性肠胃炎,腹泻不止,浑身无力,坐不住。两天没有更新。今天总算是好了一点,赶紧码字。向各位告罪了!对不起大家!RO!!

第七七四章卓氏地主

第七七四章卓氏地主

尹集战斗结束后,教一团杀向了灵璧城,教二团兵分两路,一路乘船东进,一路沿公路东进,浩浩荡荡杀向泗县。

浍沟据点、大路据点残余的日伪军,还蒙在鼓里,直到八路军杀到,才知道他们的末日到了。

此时,高原、程翠林亲率新一旅新二团、新三团攻向高楼、卓圩。教一旅参谋长周毅指挥指挥教一旅骑兵营、炮兵团一个营、装甲团一部和新一团杀向时村据点,消灭时村的伪军胡泽普部。

高原、程翠林之所以亲率两个团杀向睢宁和灵璧交界的高楼地区,因为那里有赫赫有名的高楼大地主和卓圩大地主,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卓圩的卓氏大地主,从清代至今,称霸地方达一百余年之久。在它最盛时期,控制二十多个大小集镇,一百多座村庄,跨苏皖两省的灵璧、泗县、睢宁三县,方园百余里,霸占的土地有七万七千多亩,房屋仅卓圩一地即达一千三百余间,每年夏秋两季,收取地租三、四万石,装满七、八十处粮仓。

卓圩大地主之所以发家,走的也是权力与土地相结合的路子。道光年间,卓圩大地主出了个厉害人物,就是卓廷懋,这个人很有心计,鼓励子侄读书。他的一个侄儿叫卓振清,还真的没有辜负他的希望,读书有成,先后作过汉川、汉阳、兴国、广济、翁源、揭阳等地的知县和知州,还当过专以杀人为职业的御前监斩官。这样一来,侄儿在外面当官,捞钱的同时也给家里撑起了保护伞。卓廷懋仗着侄儿的势力在家乡强取豪夺,大肆聚敛土地。就这还不算,卓廷懋家大业大,出于保护身家性命的考虑,开始办团练,并让自己的儿子卓振五任地方上的练董,从此掌握了一支地主武装。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卓家筑圩固守,卓氏地主武装协助官府与太平军、捻军作战,镇压农民起义武装,经受了实战锻炼。

这个时候,卓氏地主的头面人物是卓廷懋的孙子卓老严。这老东西,为了保护自家的财产连民族大义都不顾了,一头栽进了日伪的怀抱,担任了伪十八圩联保主任。他的子侄卓少全、卓培军是伪区长,卓继世是伪镇长,满门汉奸。

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卓氏地主武装在卓圩构筑了木城、鹿寨,挖有两丈余宽两丈余深的圩壕,建有九个坚固的碉堡,十五个地堡,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老百姓把卓氏地主武装建立的地堡叫地乌龟。

历史上,我军是在1945年5月9日晚上发起攻打卓圩的战斗,激战至10日晚上才冲进圩内,消灭了圩子里的顽军,斗争了卓家大地主。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逃亡在外的卓氏地主卓老铁、卓代民组织还乡团、黑杀队,趁我军撤离卓圩的机会,返回家乡进行反攻倒算,仅枪杀、活埋干部就达13人。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卓圩彻底解放,卓氏地主才受到了镇压。

这天上午,伪十八圩联保主任、老地主卓老严,穿着一身酱紫色的杭绸裤卦,坐在太师椅上,听账房报告今年夏收租子收缴情况。

账房先生是个瘦小的老头,脸上架着一副石头镜,捧着厚厚的账本,站在卓老严跟前,正一五一十地报告着。

据账房先生报告,今年的租子收的太少,还不到往年的七成。主要原因是好多庄子在日军扫荡时遭到了屠戮,死了很多佃户。

卓老严虽然是汉奸,但绝对不是不懂实务之辈,听了账房先生的话,心里默算一会儿,就告诉账房先生说得加大收租力度,不行的话让联防队去收。哪家佃户敢抗租或逃租,统统抓起来,送到睢宁城宪兵队去,看他们还敢不敢抗租逃租。至于那些因为佃户死亡而撂荒的耕地,要赶紧租出去,不能影响明年的收成。家大业大难处大,皇军要粮要钱,联防队要吃饭,一大家子人也要吃喝花费。租子收不上来,这日子怎么过?

账房先生诺诺退下后,卓老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默默地想心事。现在的高楼地区乱的象牛毛一样,虽然成立了十八圩联保组织,自己还当了主任,而且也成立了区公所、镇公所,但的灵璧县政府也逃到了这里。这高楼地面到底是灵璧县政府的李东逸说了算还是自己说了算呢?

想到这个问题,卓老严就想让儿子去找大路据点的日军,让他们来扫荡高楼地区,把灵璧县政府那帮人彻底消灭。

转念一想,还是算了。这年头,少惹个对头就多条路。反正李东逸那帮人也很识趣,也只是办办培训班、喊喊抗日口号而已,对自己构不成什么实质性威胁。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逃向其它地方。

真正让卓老严心烦的是听说宿县地区有八路军,灵北地面好像也有人在活动。这些胆大的很,天天和穷鬼们搞在一起,喊着减租减息的口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拉队伍。万一他们拉起队伍,肯定会把宿县地区的八路军引到灵北来,这高楼地区怕是也不会清静了。想想自己那么多的粮仓,卓老严就觉得心里没底。这年头有粮就有了一切,穷鬼们恐怕早就瞄着自己的粮食呢,只不过他们手里没枪,干瞪眼而已。这要是八路军来了,自己的粮食还能保住么?

卓老严坐不住了,觉得应该去睢宁城一趟,见见县知事夏硕武,让他向皇军说说,看能不能给自己个番号,成立一支正规武装,再派几个皇军指导官来帮助训练。要是皇军不让成立正规部队,不行的话自己就偷偷地和睢宁县睢宁保安团的孙家钊、王郁文联系,让他们来驻守卓圩。不管怎么说,有那帮人驻守这里,八路军就不敢也不会动卓圩了。

卓老严喊来管家,让他去区里看看,让当区长的儿子回家一趟,有事商量。

管家走后,卓老严抽出支香烟,侍女翠翠走上前来用火柴给他点上,又转身去倒茶。

抽完一支烟,接过翠翠端过来的凉茶,喝了一杯,卓老严才觉得心里舒坦了,眼睛也忍不住瞄向了翠翠鼓鼓的胸脯。

翠翠今年已经17岁了,上身穿一件杭州绸短袖,长长的辫子搭在前胸,看上去比卓老严的三姨太年轻漂亮的多了。

对于翠翠,卓老严原先是打算收房的。现在既然要去找日军要番号,卓老严心里就有了计较。以翠翠的模样,要是送给日军的军官的话,说不定还能争取来一批军火呢。

生活在卓圩大地主家里,翠翠的世界实际上很狭小,对外面的变化知道不多。她眼里只有老爷、少爷,知道他们都是大本事人,既有权又有势,家里的粮食多的吃不完、粜不完,想抓谁就抓谁,想活埋谁就活埋谁。

人都是很复杂的,这卓氏地主虽然称霸地方,但有时间也干点好事,比如卓圩的教育就走在苏皖边界地区前列。据说,这卓圩是整个苏皖边界地区办教育最早的地方,日后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按说翠翠是卓老严家的丫鬟,应该对卓老严一家心怀仇恨才对。但是事情就这么奇怪,这小丫头跟在卓老严身边,吃的好,穿的好,时间长了,竟然有了一种攀高枝儿的想法。这不,感觉到卓老严色迷迷的眼神,翠翠不但没有恼,心里反而暗喜,低着头站在那里,小手抚弄着辫梢,脸上、颈上布满了红晕。

卓老严看了一会儿,觉得桃子熟了,到了尝鲜的时候了。就算是要送给日军,那也得自己先品尝了以后再送啊!

故作威严地咳嗽了一声,卓老严开口说道:“翠翠,你跟我进来一下,老爷有好东西给你看。”

翠翠哪里知道老爷已经决定要把她当作礼物送给日军,还以为好事来了,嗯了一声,低着头跟着卓老严进了卧室。

刚一进去,卓老严就抱住了翠翠。他是大地主,虽然过去也一直装得道貌岸然的,满口仁义道德,但有钱有粮有枪,干的坏事多了去了,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个怕字。这一把翠翠抱进坏里,直接就往床上推,然后就扑了上去。

翠翠发育很好,丰满的ru房,紫葡萄一样的,身子滑嫩得就象卓老严喝的一样,喜得卓老严又是摸又是咬又是啃。

可惜卓老严毕竟年纪大了,心里再着急,那活儿却不一定配合。翠翠又是个黄花闺女,心里再愿意,但也是羞涩的很,不会给卓老严助兴。卓老严耍了一会儿,就不得爬起来,慢慢地揉搓那活儿,想快点肿胀,好一探桃源风光。

正在揉搓,外面就传来了枪炮声。紧接着,管家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大声喊道:“老爷,不好了,八路军打进来了。快跑吧!”

卓老严再也没有了邪心了,惊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还是翠翠年轻,三下五除二穿好衣裳,下床拉起了卓老严,把他扶到外面。

此时卓府已经乱成了一团,女人、孩子都在乱哭乱跑。

看着管家一脸惊慌,卓老严定定神,喝问道:“八路军从哪里来的?”

管家吓得都尿裤子了,战战兢兢地说:“老爷,你让我去区上请少爷,没有走多远,就见有军队向卓圩赶来。我赶紧往回跑,刚跑进圩子,八路军就把卓圩包围了。”

卓老严还从没有见过八路军呢!这个时候,他已经恢复了镇定,听着外面的枪声、炮声,心里估摸着来的真的是八路军正规部队,看样子卓圩守不住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得赶紧跑。

心里主意一定,卓老严马上让管家把联防队员组织起来,全部进碉堡、暗堡、上圩墙,死守硬打。

为了给管家打气,卓老严故作镇定,说是八路军也不可怕,当年的太平军、捻军凶不凶?他们不是同样拿坚固设防的卓圩没办法么?八路军也一样,也会在卓圩碰得头破血流的。

管家前脚刚走,卓老严就一叠声地吩咐大小老婆收拾细软,准备逃跑。

要是一般部队,可能真的会让卓老严跑掉。因为卓圩就是卓家建的,经营这么多年,一定会有地道之类的设施,以防万一。可惜来的是八路军教一旅旅长高原、教一旅政委兼新一旅旅长程翠林,连太原城、天津城、济南城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小小的卓圩呢?

果然,卓老严一家还没有把细软准备好,他的那帮联防队就缴枪投降了。

八路军攻进了卓氏大地主盘踞了一百多年的卓圩。

等高原和程翠林走进卓老严的院子时,卓老严已经被战士们绑了起来,委顿在地。

高原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是见了卓家的气派,忍不住还是说道:“我说这皖东北一马平川,应该物阜民丰才对,可是却有那么多逃荒要饭的。原来钱、粮食都集中在这些大地主手里啊!”

程翠林笑着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是有这些地主老财,说不定还没有和红军呢!”

两个人说笑着到了卓老严待客的正厅,坐下后,高原让人把卓老严带来,问道:“你就是汉奸卓老严?”

一听汉奸二字,卓老严一下子惊醒了,知道北上这个罪名,八路军很可能会要了自己的命。忙辩解说:“八路军长官,我是卓老严,确实也当着十八圩联保主任。不过,我不是汉奸,干这个职务也是为了保境安民。”

高原看着竭力辩解的卓老严,强忍住笑,说道:“说吧,鬼子让你当这个十八圩联保主任,给了多少好处?”

卓老严脱口而出:“太君一点好处都没给,反而要钱要粮。”

高原哈哈一笑:“既知今日何必当初?卓老严,八路军根据中华民国政府惩治汉奸有关法令,宣布没收你的全部财产。这是你一家当汉奸的报应!拉下去!”

等战士们把卓老严拉下去后,高原和程翠林指挥部队开始清查卓氏地主的财产。这一清点,饶是心理已有充分准备,还是让高原和程翠林大吃一惊。卓圩村里,光是粮仓就有八十二个,而且每座粮仓都是满当当的。有的粮食看样子已经存放了好几年了。

多少人活活饿死,卓氏大地主粮仓里的陈粮都尚未粜完。这年头,这世道!

程翠林高兴的眼睛都快笑脒住了,直接口述了给刘一民的电报,竟然也和高原在塘沽港缴获日军武器装备时一样,一上来就是“师长,我们发财了!卓圩大地主的粮仓归我们了,粮食多的没法称,少说也有上千万斤,足够教一旅、新一旅吃上一年的。”

刘一民的回电很快就到了,指示高原、程翠林迅速占领高楼。高楼的高家大地主也是汉奸,比卓圩的卓氏大地主势力更大,控制的土地面积更大,应该比卓氏地主更有钱、粮也更多。同时,刘一民要求高原、程翠林放下主力架子,在横扫皖东北的同时,坚决没收汉奸地主的一切家产,发动群众,分粮分田,让皖东北的群众实现解放,真心实意地拥护,跟着打鬼子。还是那句老话,什么是主力?主力就是既是攻坚夺隘的战斗队,也是做群众工作的工作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老百姓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

这个时候,卓氏家族的地主们都被八路军抓了起来,战士们已经开始审问,挖浮财了。

卓老严的财产实在是太多。经营一百多年,那么多的土地,控制二十多个乡镇。不说别的,光是粮食交易一项,就给卓氏家族带来了数不清的财富。满船满船的粮食,通过濉河、运河,销往各大城市。再加上从事其它商业活动和巧取豪夺,那财富让普通老百姓听起来都是天文数字。这不,在卓老严家里,不但搜出了七万七千亩土地的地契,也搜出了包括安庆、合肥、徐州、蚌埠以及周边各县城大量的房契。最让高原和程翠林吃惊的是,这些浮财当中,除了金条、银元、法币外,还有许多只有在天津才见过的高档消费品。象法国产的葡萄酒,卓老严的仓库里就有不少。

高原感叹道:“难怪卓氏地主要满门当汉奸了。这么多的财产,要是不当汉奸的话,就落入日军的腰包了。”

程翠林说高原说的不对,当不当汉奸是个人气节问题,与财产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因素。比卓老严财产多的人多了去了,也不一定都当汉奸。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土财主。

高原摇摇头,诙谐地说,也幸亏他当汉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收他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的机会。不然的话,只能按减租减息政策办,这老地主依然会骑在老百姓头上拉屎拉尿。

占领卓圩、高楼,不但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和资财,更为重要的是震醒了皖东北人民。那么有权有势的高氏大地主、卓氏大地主都被八路军抓了,粮仓被打开了,许许多多的佃户在随后的分田分地中变成了土地的主人。这一下,、八路军的形象在皖东北一下就扎根了。无论是什么人、什么势力,都再也不可能把八路军从老百姓心窝里赶出去了。

山人因事外出,对不起朋友们。给大家鞠躬道歉。对不起了!RO!!

第七七五章沱河夜航

第七七五章沱河夜航

就在王大湖、王新运率领教一团杀向灵璧县城的时候,教一旅教三团团长陈锦绣率领教三团和配属的炮兵扑向了五河县。

“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这是古人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五河县境内有淮河、浍河、沱河、崇河、潼河五条河流,而且都交汇于五河口镇,五河县名也是由此而来。不过,到了清末的时候,五河境内的河流已经只有三条了。

五河由于水运四通八达,抗战前已经成了皖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光是县城的顺河街上就有70家大粮行、小粮店四十家。这些粮行,主要是收购皖东北的粮食,运往上海、广州、天津的面粉加工厂、榨油厂。等到蚌埠宝兴、信丰两家面粉厂建成后,五河县城顺河街的粮行主要就近供应这两大面粉厂。据战前统计,1937年,五河县粮食贸易量就达四万石,约6000吨。仅小麦一项就达3万石、5100吨。

战前的淮河,渔船、货船等各类船只达到一万余艘,运的货物也五花八门,不但有粮食,还有毛竹、劈材等。劈材是居家过日子烧火用,竹子主要是用来做竹器。五河水运发达,加上是皖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带动着整个县城都百业兴旺。举个例子吧,顺河街上的“义和钓店”,年产鱼钩就达30余万把,品种有地钓、线钩、白步钩、挂钩、滑钩、扒钩、棚钩等,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远销省内外,名气很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战前外地人都把五河县城叫做小上海。

可惜这一切都由于该死的小鬼子而结束了。

日军是在1938年元月第一次轰炸五河的。到四月份,日军从潜伏在五河县城的特务处得知,五河县长金变三,保管有两船军火,开始连续七天对五河县城狂轰滥炸。第一天,日军重点轰炸了停泊在顺河集的几十条船只,炸死了几十个船民,船只也全部被炸毁。而县长金变三在日机轰炸时藏在黉学堂里,搂着一个小孩说:“飞机来了!不要哭!”第二天,他就不见了。所以当时有人说:“日本鬼空中占领,金变三闻风而逃。”次日,三架日机再次轰炸五河县城,投下了二十多枚炸弹和燃烧弹,炸毁房屋2000间,炸死炸伤无辜百姓六、七百人。隔了五天,日机又来轰炸。这次日机故技重施,投掷炸弹和燃烧弹,炸毁4000间房子,把五河县城变成了废墟。到去年九月,日机又一次开始轰炸。这个时候县城的居民大部分都逃散了,剩下逃不走就搭个苇席棚子,挣扎在死亡线上。就这日机也不放过,对着苇席棚子投掷炸弹和燃烧弹。

就在此时,五河县赵兰阶和宋广生等四个民族败类竟公然前往蚌埠,向蚌埠的日伪当局请求成立五河县日伪政府。返回途中,赵兰阶被五河一区区长王赞虞逮捕,交给县长李东逸枪毙。

这个李东逸是盛子瑾到皖东北后任命的五河县长,是坚持抗日的。可惜,小鬼子攻占了五河,李东逸只好率领县常备队撤离县城。让李东逸想不到的是,今年五月份,安徽省政府竟然给他了个记大过处分。

这个时候,五河境内已经遍布日伪据点。

陈锦绣自己不知道,由于刘一民的出现,他的命运发生了极大改变。要知道,历史上在去年他就牺牲了,而且被日军的炮火炸得尸骨无存。

陈锦绣他们是在灵璧与宿县之间插向五河的。到沱河边的时候,正赶上津浦路上固镇的鬼子到沱河一带扫荡,船只都被日军集中到沱河南岸。

沱河,古代又称交水,源出宿县柴芦湖,是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的一条联接黄、淮、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也是唐宋元明清历代传统水运线路,还是淮河的一大支流。这个时候,由于航道失修,沱河早已没有了史书上记载的“岁嘈江、淮、湖、浙运米百万及东南之乡,百物众宝不可胜计”的盛况,只能通行几吨重的木船。

日军正在扫荡,又把船只集中了起来,教三团要想渡河就不得不动脑筋了。

到了晚上,配合教三团夺取五河的特战二中队在赵勇刚的率领下,身背葫芦跳进沱河,武装泅渡,摸到了日军的宿营地。

赵勇刚自从在夹沟附近与唐秀儿激战受伤后,在医院躺了几天就返回了部队,这次率队随教一旅、新一旅行动。由于考虑到距离五河县城较远,教三团兵力有限,高原和程翠林把二中队配属给教三团,希望能够帮助教三团以偷袭手法夺取五河。

干掉日军哨兵、摸到日军宿营地后,赵勇刚的眼睛就要喷出火来了。只见日军在岸边立了一排木桩子,每个木桩子上面都绑着人,血都凝固了,看样子怕是早已死了。日军营地里到是嘈杂的很,赵勇刚摸到里面一看,地上放了十几块木板,每个木板上都是一个中国女人,手脚都被用绳子绑在木板上,日军士兵正在上面发泄。每一木板前,还站着排队等候的日军士兵。听不到女人们的哭喊声,估计都昏死过去了。倒是那些日军士兵,嘻嘻哈哈,连说带比划,兴奋的很。

眼睛的赵勇刚,发出了手语命令,特战二中队的勇士们借着夜色掩护,背着八一自动步枪,提着带消音器的手枪,嘴里叼着短刀,就扑了上去。

去年实施牵牛战术的时候,刘建立曾经率领教二旅、鲁西警备旅、鲁西南警备旅在固镇一带的津浦路上作战。但是并没有深入到津浦路东的沱河南岸地区。这一带还从没有出现过八路军呢!

正在营地里发泄的日本兵,哪里能想到八路军突然神兵天降,跑都跑不及,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把复仇的子弹射进他们的心脏。

这股日军人数并不多,也就一个中队。因此,赵勇刚的特战二中队杀的干净利落。等到收拾完小鬼子、救出被抓的船工们,教三团就开始渡河了。

绑在木桩上的尸体都被放下来了,绑在木板上的女人们也被救醒了。赵勇刚让老乡们把被鬼子杀害的人遗体掩埋,让那些女人们回家。让赵勇刚想不到的是,被救醒的女人们拿起日军的刺刀,开始一个一个砍日军的头,砍的面目全非。最后,有两个年轻姑娘想不开,用手里的刺刀自尽了。赵勇刚让战士们夺下女人们手中的刺刀,让她们回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