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文 第四章 大明公司总部裁减内勤人员
烛架上蜡烛溢出的液体一滴一滴的往下淌,黄色的烛光不时轻轻跳动,把房间变的有如金光流淌,充满醉人气息。
周皇后漆黑的秀发披散在枕头上,当她看着崇祯的时候,眼睛在烛光的照射下,显得越发晶莹,越发的明亮。
周皇后的模样对我来说,太具有诱惑力了,我很庆幸自己来到的是明朝末年,而不是清朝末年,如果我变成了光绪,估计下面都硬不起来吧!光绪的女人们实在太难看了,几乎可以避邪,因为鬼看见了都会害怕。
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声响,我极力的想控制自己,让自己显得文雅些,但是,心中那股热情的狂流,此刻就像是决了口的水坝,根本就无法遮掩,无法阻挡。
滚烫的嘴唇先是落在她的嘴上,然后是眼睛上,耳朵上,脸颊上,最后滑到她那圆润细腻的脖子上……。
周皇后有些傻傻的接受着崇祯皇帝的爱抚,她真的是傻掉了,这跟她以前经历的过程差别实在太大,可她根本就没精力去想这些问题里,身体先是兴奋,随后激动,颤抖……。
当她胸前敏感的红樱桃被连续重点照顾后,身体突然不受控制猛地绷紧,随之而来的是美妙的感觉,让她的身体毫无预警的爆发,沸腾起来。
狂热的火焰消退后,周皇后不得不阻止崇祯皇帝的举动,她娇喘吁吁道:“陛下……您头上有伤……不要亏损了元气呀!”崇祯皇帝此时头上还有伤,她可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周皇后的呼唤和轻微的头痛,让我从欲望的火海中慢慢清醒过来,看着面前娇喘不已的美女,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贤惠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同时也颇为自责。
就算是再性饥渴,也不用把命搭上吧!退一万步说,现在我成了皇帝,女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可千万不能被女色冲昏了头脑,要是死在女人肚皮上,那崇祯皇帝最为人称道的东西,可就被我毁喽!
响起的警钟让我欲望消退,长出了一口气后躺到了周皇后的身边,脸正好埋进了她的脖子弯里,嗅着她身上淡淡的女人幽香,让我的心情松弛很多。
“睡吧!”说着,轻轻的把她揽过来拥在怀里,过了不长时间我就熟睡了。
周皇后看着入睡的崇祯皇帝,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轻笑出声,她有种直觉,觉得崇祯皇帝的头碰伤前后,性情有了一些变化,而变化是朝好的方向而变,变的让她感到十分的温馨。
我头上的伤经过一天一夜的休养好了大半,第二天在王承恩的引领下升殿上朝,我的本意是想认识一下文武百官,可没想到第一次早朝,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原来翰林院的编修倪元璐请求毁去《三朝要典》,给东林党人翻案,而继任的首辅来宗道赞成毁去《三朝要典》,却对给东林党人平反态度不是很积极,此时朝廷之上东林党人已经渐渐得势,自然容不下来宗道这样的首辅,东林派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来宗道,把一个早朝弄的乌烟瘴气令我头昏脑胀。
退朝之后,我突然想起倪元璐是个不错的人,后来做官做到户部尚书,北京被李自成攻打下来后他还自杀殉国了,这样的人起码品德高尚,不至于假公济私,弹劾一事还是找他来问问比较好。
询问过倪元璐之后,是非很清楚,来宗道和杨景辰跟魏忠贤的关系也说不清楚,魏忠贤得势的时候他们俩就捧魏忠贤的臭脚,等魏忠贤倒台后,枚卜遗典让他们俩出任内阁大学士,就已经引起了百官的不满,看来这两个人不能重用,但也不能为难他们,还是让他们回家含饴弄孙去吧!
罢免了来宗道和杨景辰后,内阁之中刘鸿训成了权力最大的人,我觉得刘鸿训这个人刚正不阿,处事果断,因为他他利用朝廷的局势,毅然罢斥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孙之獬、阮大铖等人。
别人我不知道,孙之獬和阮大铖这两个人我还是知道的,一个是让我们先人梳了百多年辫子的元凶,另一个是南明时有数的奸臣,罢斥他们,实在大快人心呀!
经过近一个月的刻苦努力,我慢慢的融入到了这个时代当中,最欣慰的就是终于能看懂繁体字了,虽然写起来有点费劲,但是能看懂对我来说已经极其不容易,我都有些佩服自己呢!
因为整天跟王承恩泡在一起,象一块海绵似的吸收不懂的知识,使我这个“冒牌”的崇祯皇帝根本没机会“花心”,以致于有大臣拍马屁说我堪称尧舜禹汤,还别说,被人拍马屁的滋味真不错,舒坦啊!
融入到皇帝这个角色当中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领袖的不容易,人人盼当官,盼当皇帝,可要做一个好官,做一个好皇帝,难度实在太大了。
我坐在书案前看着内阁呈递上来的奏章,感觉脑袋都快爆炸了。
明朝的皇帝还是比较清闲的,各地的奏章先是交到内阁大学士手中,由内阁批复,内阁拟好批复的意见后连同奏章原本再呈递给皇帝,由皇帝决定,俗称票拟。
皇帝如果觉得内阁的意见不好,可以不批红,送回内阁,让内阁再拟意见。有时皇帝连批红的工作都不想干,交给太监去批复,所以会有秉笔太监的职务,大奸大恶的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秉笔太监,时常代替皇帝批红。
我拍着脑袋看着面前三份奏章,一份是关于辽东兵变的,另一份是关于浙江海啸的,还有一份是关于陕西饥民闹事的。
刚刚“鸠占鹊巢”的时候我还认为自己的运气不错,前有原装的崇祯除掉了魏忠贤,后有崇祯元年比较不错的年景。
这才过了几天,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这可是大乱的前兆啊!尤其是陕西方面,一个处理不好,农民起义必定会以燎原之势扩散,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成了气候,估计黄瓜菜都凉哩!我这个崇祯就等着上吊吧!
记得崇祯登基后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辽东,全力对付后金,对明朝内部的严重危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解决了后金,帝国中兴便指日可待,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经过神宗、泰昌帝、熹宗三朝的折腾,大明王朝已经是大厦将倾,危机四伏,朝廷的经济入不敷出,赤字严重,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是老百姓的负担日渐加重;天灾人祸陆续而来,官僚集团腐败无能,更加进一步的激化了矛盾,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像是炉子上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我拿起面前那道关于陕西饥民闹事的奏章。明朝的时候陕西、山西算是边远省份,自然条件极差,即使是好年景,也不过是勉强能维持温饱,现在自然灾害连续的苗头已经出来了,如果不加以处理,很可能出现农民起义,历史上正是因为百姓无法活命,纷纷成为盗贼流寇,而且秦地民风骁勇好武,一旦演变成大变乱,局面肯定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放下奏章,我叫人把代理户部尚书的右侍郎王家桢找来,问道:“爱卿,户部还有多少银两?”
王家桢这个代理“财政部长”最怕崇祯问的就是国库还有多少银子,因为实在是说不出口,他苦着一张脸道:“皇上,国库……所剩银两不足五十万……。”五十万两对于个人来说是笔很大的款项,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可怜到了极点。
我知道国库没钱,可万万没想到连一百万两银子都没有,还真是穷啊!难道真要拿内库的银子过活吗?此例一开,那些准备用来跑路的银子估计很快就得被花光。(小说下载网 。。)
“朕会从内库之中拨付一百万两白银,用于各地的赈灾,尤其是陕西山西两省,要重点照顾,爱卿一定要确保这些银两用到该用的地方,一旦出了差错,朕为你是问。”
王家桢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从内库之中拿出银子来用于赈灾,万历以来,内库向来是属铁公鸡的,一毛不拔呀!到了崇祯皇帝这,竟然主动拿出内库帑银,真是新朝新气象,让他深感大明有了希望。
我目送王家桢离去,心中思索着解决财政危机的办法,王家桢刚才说朝廷已经严重的入不敷出,每年岁入不到八月就花的差不多了,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赚钱的办法不外乎开源节流,开源现在是不用想了,对三饷的危害我已经有一定了解,崇祯一旦变成重征,我这个皇帝估计也就快下岗了;剩下的只有节流一条道路,不过像那种裁撤驿站的省钱昏招绝对不能出。
“皇宫每月的花费大概在多少?”
节流就应该从自身做起,我马上找来了王承恩询问我这个皇帝每个月的花费,准备能省就省。
王承恩对这些自然了解,不假思索回答道:“陛下,皇宫大内每月花费大概在三十万两上下。”
“什么?三十万两上下!”我瞪大眼睛有点不能相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皇宫一月的花费居然如此巨大,更加想不通的是,我可没有每顿饭吃二百多道菜呀!这钱都花到哪去了?
经王承恩之口我了解到,皇宫之中宫女太监众多,花销大的惊人,看来这些吃闲饭的人太多了,不过应该怎么解决呢?
坐在龙椅上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记得北京周边有很多的皇庄,土地广阔,而且这些皇庄的控制权都直接掌握在皇宫手中,把绝大部分的宫女太监下放到皇庄之中,让他们租田种地当佃户,算是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
说干就干,我把这个打算跟王承恩一说,列了一个清单,让他全权办理这个事,其中特别交代了两点,一是要确保这些宫女太监的生活无忧,二是要把漂亮的宫女留下,另外还交待废除净事房,以后不准再生产太监,只用宫女不就好了嘛!漂亮的宫女看着也舒坦啊!否则整天听着太监那不男不女的声音,烦也烦死了。
王承恩领了崇祯这道旨意,脸色跟之前的王家桢差不多,皇宫裁员真可谓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诺大的皇宫只准留下五百多人,未免太冷清了。
皇宫大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褒贬不一,褒扬者认为崇祯皇帝这是范帝所为,而且此举不但能节省花销,还能创造财富;贬低者认为此举有损皇帝威严,大大的不妥。当然,前者是干练官吏和百姓布衣的想法,后者则大部分是腐儒之类。
正文 第五章 袁蛮子不蛮
时间到了七月,天气热的越来越像是闷在了蒸笼当中,使人喘不过气来。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府邸前立着一人一马,叩打门环,让下人代为通传。
他身材中等,脸色并没有因为天气的炎热变的难看,白面上留着几缕胡须,让他凭添了几分飘逸气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睛,非常的有神,坚毅。他就是刚刚进京的袁崇焕。
“元素,果真是你,我还有些不太相信呢!”
在袁崇焕等待的时候,府邸的中门大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面笑容,他就是刚刚到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也是袁崇焕在辽东时的老上司。
袁崇焕深情道:“老帅!”
在辽东问题上,袁崇焕和孙承宗的策略基本一致,而且又一同奋战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所培养出的别样感情非言语所能形容。
孙承宗对这个手下爱将很是喜欢,忙道:“不必如此,一路之上很辛苦吧!快到里面去,喝碗凉茶去去暑。”
两个人叙叙旧,谈了谈别后的各自经历,最后就把话题转到了崇祯皇帝身上。
孙承宗因为家在河北,知道的消息比袁崇焕多很多,他笑着对袁崇焕说:“元素啊!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皇上在没有推选阁臣的时候,就先起用了你,可见皇上对辽东多么重视,朝廷上下都知道平辽非袁蛮子不可,我猜皇上也略知一二哩!”
袁崇焕点头道:“有礼制曰臣不可议君,但是我也要说一说,皇上确实是难得的英明之主,不动声色的剪除魏忠贤一党,真是大快天下人之心啊!大明中兴,即在眼前。”
袁崇焕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屡立战功的他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奖赏,还因为不跟魏忠贤同流合污而遭到阉党的打击,崇祯登基后一举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他也是心情大快,对年不及冠的少年皇帝深感敬佩。
孙承宗面带微笑,对明天也是充满希望。
自从万历初年张居正被杀以来,大明帝国就没好过一天,连续摊上了三个没有作为的皇帝,致使女真崛起,边患日益严重,帝国内部也是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位英明君主是何等的重要啊!兄终弟及而登基的崇祯就像是上天赐给大明帝国的礼物,给了天下人一个希望。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吵的一塌糊涂,起因就是崇祯想要免去山西陕西等几个边远省份的各种捐税,各种征派也一律取消。
礼部尚书温体仁头一个站出来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现如今岁入减少,边患严重,国库已经无力承担,再免去几个省的赋税,国将不国啊!”
温体仁说完,另有很多大臣附和,京官都知道国库没钱,崇祯还要免除赋税,难道要大家伙勒紧裤腰带过活吗?
坐在龙椅上的我当然知道国库没钱,免除几个省的赋税确实会使国家的财政更加举步维艰,但这是我经过反复思量才拿出的主意,事先已经从王家桢那里充分了解了情况,国家的赋税主要来源于江南等地,陕西山西等地完全可以刨除在外,反正是连年赤字,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再说上述两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旦把火药桶点着了。什么都毁啦!
“朕主意已定,诸位爱卿不必再说了,朝廷免除几省的赋税,政策一定要贯彻下去,地方官有敢阳奉阴违者,严加法办。另外朕会从内库之中暂时拨付五百万两给户部。”内库中都是皇帝的私房钱,皇帝都把私房钱拿出来了,百官才不再言语。
内库中总共不过壹千七百万两,一下子花了六百万两,我不禁有点牙疼。
“陛下,袁崇焕已经在午门外等候召见。”
“宣!”
我知道袁崇焕是昨天到的北京,第一站就去了孙承宗家里,这都是锦衣卫的功劳,朝廷的密探真是无孔不入,可惜没用到正地方,使我首次有了改组锦衣卫,增设情报部门的念头。
对袁崇焕景仰已久,今天终于可以见到真人了,心情难免有些激动,以往的历史评价此时都是多余的,因为历史只属于历史,身临其境才是感受,是最真实的。
“臣袁崇焕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随着袁崇焕站起来,我仔细的打量面前的人,觉得袁崇焕确实有一种难得一见的气魄,一个读书人有了武魂,对,就是这个感觉,书上常说的儒将,可能就是这样吧!
“朕在登基之前就时常听人说平辽非袁蛮子不可,这袁蛮子说的就是你袁崇焕。”
“臣脾气不大好,才被人称为蛮子,让皇上见笑了。”
我大笑了几声道:“市井间有句俗话,有多大能耐才会有多大脾气,本朝如果多几个你这样的蛮子,小小女真焉敢叛乱。”
接着我把话题直指关键问题,“依爱卿之见,辽东如何平复?”
通过刚才的对话,袁崇焕对首次见面的崇祯皇帝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敢说话了,“臣以为,想要平复辽东,关键在三点,第一是练兵,第二是守城,第三是联防。
后金八旗兵个个勇狠好斗,弓箭娴熟,明军想要打败他们,必须要练兵,练辽兵,守辽土必须用辽人,辽人复土心切,又能耐严寒气候,战斗力比别处兵马高出许多。
八旗兵的强项是野战,萨尔浒以来,明军几次大败都是败于野战,所以跟后金交战一定要避免野战,凭借城关制敌,凭借火器和后金骑兵相抗衡。
再者就是城与城之间,镇与镇之间相互协调,互为犄角,只有这样才能使后金处处受制。”
所谓具有战略眼光,说的就是袁崇焕这种人吧!我以赞赏的目光看着他,“爱卿所言平辽三策,策策中的,朕甚感欣慰,企盼爱卿早日平辽。”
袁崇焕对视着崇祯皇帝的目光,头脑一热道:“上有明君,下有良将,微臣保证五年克复辽土。”
想起书上所言,袁崇焕五年平辽不过是安慰崇祯之言,我微微笑道:“朕知道你想要安慰朕心,可是平复辽东重在稳扎稳打,君臣将帅上下一心。十年之内能收复辽土,朕就知足了。”
袁崇焕略微一愣,随即面带喜色道:“皇上如此说,臣保证不辜负皇上期望。”
我转首对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孙承宗、代理户部尚书王家桢、代理工部尚书张维枢说:“朕刚才拨付的银两首先要保证辽东的军饷,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遣将,工部给器械,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句句话都说到了袁崇焕的心坎里,使他有种怀才遇明主的感觉,可有一件事他不能不说,“皇上,微臣制辽有余,杜谗不足,一离开北京便跟皇上相隔万里,万一有嫉贤妒能之人从中谗言,即使不能以权力掣肘微臣,也能以意见打乱微臣的谋略。”
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好友陈子壮等人就劝他功成身退,怕的就是这个。
袁崇焕的话说的很有分量,而且契合他的命运轨迹,我马上站起来,“爱卿不必疑虑,朕赐你尚方剑,统领北疆兵马及文武官员,在复辽的前提下任你临机专断,便宜行事。”
正文 第六章 被蝴蝶效应打了一巴掌
北疆统帅的赴任,使大明帝国的边防有了坚实的依靠,凭借袁崇焕对后金的了解和积极的防御策略,相信辽东方面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重大的变故。
我正为得到袁崇焕就这个人才高兴的时候,一道奏折让我沮丧起来,奏折是登莱巡抚孙元化呈递上来的,内容差不多是报丧,他说日前在登莱海域发现了一艘残损的海船和若干尸体,经过辨认可以确定其中一个〃奇〃书〃网…Q'i's'u'u'。'C'o'm〃便是东江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走海路进京的途中遭遇风暴,落了个船毁人亡的下场。
我怔怔的看着奏折,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吗?我的穿越回归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这段历史,或者说,历史在我到来的那一刻起,已经偏离了它预先的轨迹。这个想法让我的后脊背一片冷汗,冰凉至极。
如果历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我的命运,或者说崇祯的命运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未知的答案让我不由得恐惧起来,我所倚仗的便是对历史的大概了解,如果历史不再是我所知道的历史……。
王承恩发现崇祯皇帝有些不太对劲,起先是坐在那里发呆,而后脸色就开始变换了,先是苍白,而后转青,再然后是紫,最后变成了现在的青黑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陛下……陛下!”王承恩小声的召唤了崇祯皇帝几句,见没有效果,他不得不大胆的轻轻摇晃崇祯皇帝的胳膊,“陛下……。”
“啊!”我陷入黑暗的恐惧当中,茫然无措的时候,感到有人触碰,吓的我一激灵,看着身旁的王承恩,“怎么了?”
看着崇祯皇帝满脸的冷汗,王承恩咳嗽一声道:“陛下,今天天色已晚,该休息了。”
我收摄了一下心神,擦了擦脸上的冷汗,此时哪还有心思休息啊!
“传朕的旨意,追封海上殉难的毛文龙为诚毅伯,从优抚恤他的家属。”毛文龙这么一死,倒是免得袁崇焕动手。
毛文龙打仗不怎么样,可他手下还有几个能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悉数是满清后来夺取汉家江山的急先锋,他们的反叛,主要原因就是毛文龙被杀,而后不融于袁崇焕,现在历史来了一个变化,他们也许不会投靠皇太极,但是谁也不敢打保票,还是把他们调回京城比较好,此举也可以让袁崇焕在关外事权统一,不必放弃东江皮岛,对牵制后金颇为有利。
毛文龙的死让我突然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我所依凭的了解历史的“作弊工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效,求人不如求己,一切还得靠我自己来打拼啊!
第二天,我就把孙承宗找来商量整肃京营的问题,事先我已经了解过,京营吃空饷甚是普遍,冗员之多难以想象,十多万人马一半是老弱病残,知道症结所在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不能遣散京营人马另行招募新军吧!
“皇上,京营人马多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多为将领所奴役,一营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的弊病,由此可见一斑;虚冒吃饷,多半是将领以及勋戚等等,遣人冒充壮丁,每月领取丰厚饷银。此二弊病若清除,京营方堪可一战。”
孙承宗大半辈子都在带兵,对军队里的一些花招很熟悉,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一张嘴就点出了崇祯皇帝关心的问题。
“爱卿有什么好主意,尽可道来。”
孙承宗理顺了一下思路,“整肃京营,可选一干练之臣,亲自遴选士兵,非年轻力壮者不用,淘汰老弱病残,剩下的加倍给付饷银,至于军官,则更要严格选拔,实行春秋二察,如有不实,立即降为士卒,如此方可令人人思奋……。”
“爱卿可有推荐之人?”我见孙承宗说的头头是道,很是欢喜。
“李邦华这个人对朝廷忠心耿耿,颇有才干,可当此任,皇上不妨加以擢升。”孙承宗推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
我现在只能听从孙承宗的建议,马上擢升李邦华为兵部侍郎,暂辖京营,希望他能如孙承宗所说,将京营整肃一番,提高京营的战斗力。
当李邦华拿出成绩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壮士断腕,如果把李邦华放到二十一世纪,估计李邦华会是一个出色的经理人,每个快破产的公司会争着要聘用他,因为他裁员真是毫不手软,不说别的,光是三大营的军马,就被他才两万六千匹一下子裁减到了一万五千匹,当兵的被赶回家的更是躲达二分之一。
不过李邦华确实如孙承宗所说,颇有干才,对军队的诸项要点充分掌握,上到将领的考核,下到军饷的核发,点滴不差,使我认识到,这个人应该大加提拔,将来的作用肯定会更大。
袁崇焕走后不到一个月,发生了两件震动大明帝国的事情,第一个算是天灾,北京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大概能有7级,破坏极其严重;
第二个却是人祸,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五万,影响极其恶劣,造成的后果也难以想象。
我坐在乾清宫的书房内,傻傻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不是要求赈灾的,就是要求调拨援兵对付农民起义的。而内阁拟出的意见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
“难道这就是该死的蝴蝶效应?”
我大吼一声把书案上的奏折推的遍地都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月前的不祥念头如今变成了事实,历史上,1628年北京地区根本没发生过堪比1976唐山地震规模的大地震,1628年,陕西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都是怎么了?难道我这个崇祯比原装的崇祯还倒霉,接下来还有什么?会不会一下子就把我推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正文 第七章 继续挨巴掌
内阁学士们此时一个个蔫头耷拉脑站在崇祯皇帝面前。刘鸿训、李标、钱龙锡、周道登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全都束手无策。
“陕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刘鸿训,你说说。”
刘鸿训点头应声道:“皇上,陕西之事,罪在地方官,陕西巡抚乔应甲,延绥巡抚朱童蒙,全都是魏忠贤的党羽,没有任何才干,专务虐民,不加体恤,私下里加征赋税,才酿成了一伙流贼。
后来陕西巡抚改任刘廷宴,也是一个衰迈无能的官吏,讳言盗贼,每有州县报告警讯,他都训斥来报警的人,说地方刁民没有大志,过不多长时间就会解散。
由于两任巡抚的无能,致使流贼草寇实力越来越大,把大明的江山弄的一塌糊涂,这次警报送达京城,也是因为地方官吏再也无法隐瞒,否则朝廷恐怕还被蒙在鼓里呢!”
听了刘鸿训的解释,我才明白为什么陕西突然会发生农民起义,原来是早有苗头,早就起义了,只不过地方官没有上报,等到捂擦不住了才说,而此时农民起义的规模也大发起来了。
“周道登,你是大学士,你也来说说,眼下朝廷应该怎么办?”我对周道登实在是没有好感,因为这个家伙就是一个饭桶,在其位不谋其政,我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还没见他提出过任何有用的建议。
周道登啊了一声,走出一步道:“皇上乃英明之主,天佑大明,地震之中,独北京城受损最轻,皇城更是片瓦未动,想必这小小草寇流贼不成气候……。”他别的能耐没有,拍马屁倒是挺有一手,不过此时显然是拍到了崇祯皇帝的大腿上。
李标等人一看崇祯皇帝的脸色,就知道要糟,可他们对周道登这样的庸碌之辈也看不上,因此谁也没替周道登帮助一二。
“朕英明神武,那还用你干什么,你还是回家哄孙子去吧!这个大学士也不用做了,回家抱老婆去吧!滚!”
我这是第一次没有掩饰自己的粗俗无礼,或者说是暴露了我的本性。
周道登被崇祯皇帝训斥的浑身直哆嗦,唯唯诺诺道:“微臣无能……微臣无能……。”皇帝让他回家抱老婆哄孩子,那就是圣旨,看来他这个内阁大学士是当到头了。
崇祯皇帝口出粗言,刘鸿训等都是惊愕非常,可他们谁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崇祯面对这些压力的发泄之语,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在后世的时候,粗口那是出了名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后他们恐怕都得面对粗口皇帝了。
大学士钱龙锡见崇祯皇帝不说话了,马上接口道:“皇上,地方官治民不利才酿成了这场祸事,微臣以为事情远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自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力赈济灾民,不光是陕西一带的灾民,畿辅地区也不能怠慢,万一在畿辅地区造成民变,后果更加严重,皇上现在当选派一位能臣赶赴陕西,大幅改组陕西的官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鸿训马上接口道:“皇上,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官清廉,颇有才干,能为皇上排忧解难,臣保举杨鹤治理陕西。”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觉得历史到了此时似乎回归了原本的轨迹,历史上不就是杨鹤首先治陕的吗!不过杨鹤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个政策经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
此时的我被胡蝶效应弄的有些心虚,因为事实证明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上的1628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一旦走错了一小步,别说跑路,有没有命跑路都成问题呀!地震不就是一个预警吗!
“传朕的旨意,杨鹤挂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军政大权,对未造反的饥民要从优赈济,对那些草寇,一定要全力镇压,一个不留。”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我虽然没干过“这么大的买卖”,可总听闻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