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蜀(不周)-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仪尴尬的应了一声,连忙端正了态度。

“丞相,顾谭所言,固然是对的,行大事不拘小节也是应该的,可是如果就此不论,那舆论会不会认为有纵容之意?如果有人效仿,又待如何?若魏霸因此得寸进尺……”

杨仪拉长了声音,没有再说下去,眼睛盯着诸葛亮。诸葛亮耷拉着眼皮,一声不吭。他不知道提拔杨仪做副丞相是不是一个失策。没错,杨仪精于会计,处理丞相府繁杂的政务时,他是一个好帮手,再复杂的账目都难不住他,可是这人在权谋上太低能了,不仅和马谡、魏霸无法相提并论,就是和顾谭也有些相当大的差距。

魏霸得寸进尺?那再好不过了。诸葛亮不担心魏霸得寸进尺,却担心魏霸步步为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不论是斩杀王平,还是弃守彭城,魏霸都没有露出能被抓住的破绽,也就是顾谭所说的,他没让人坐实的证据。他是在试探。不断的以强硬的态度反击,但是他很谨慎,一直没有露出破绽,让人抓住把柄。

杨仪连这个都没看出来,又怎么懂这里面的微妙关系。

见诸葛亮沉默不语,杨仪以为诸葛亮也在为难,又接着说道:“我听说。顾谭的弟弟顾承已经投入魏霸幕府,顾谭的母舅孙绍刚刚随夏侯玄征夷州归来,魏霸为他请功封为杂号将军有越级之嫌,明显有拉拢之意,顾谭会不会投桃报李,私相曲护?”

“威公。顾谭就算有私心,也不能说明他的建议有错。就目前而言,我们的确不应该在东线的问题上纠缠。”诸葛亮打断了杨仪的唠叨,很强硬的扭转了话题:“如果要在关中发动战事,成都还能不能抽调出一些钱粮?”

杨仪心中不悦,却不敢违逆,连忙说道:“丞相。需要多少?益州这些年还算顺利,仓库里还有些备荒的存粮,若是东线没有大的战事,倒是可以调出来救救急。”

“备荒存粮啊。”诸葛亮有些犹豫了。俗话说得好,家有余粮,心里不慌,谁也不能保证每年都风调雨顺,荒年灾年的事情经常发生。作为主管民事的丞相府,存有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荒年时予以救济,这是很正常的情况。通常来说,这些粮食是不能挪用的,否则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措手不及。

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打仗,可是魏霸用的是荆州、交州自产的粮食。诸葛亮在关中时,主要依靠的也是关中自产的粮食,然后再从魏霸那里调拨一部分——那笔巨额欠款就是这么来的,很少运用益州的储备。所以益州这些年存了一些粮食,正常供应没有问题。

可是要出动大军征战,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东线战场实际上已经归丞相府指挥,魏霸不肯上交赋税钱粮,东线战场的大军供应要由丞相府来解决。不发生大战,日常供应有限,丞相府还能支持得住,如果开战,难免有些吃紧。出于这个考虑,诸葛亮接受顾谭的建议,稳定东线战场,以守为主,不主动生事,把注意力转移到西线来。

可是要想在西线有所动作,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做为后盾。李严已经明言,关中储备有限,不足以发动大战,如果朝廷要求关中出兵,那就先解决粮食的问题。这当然是李严的借口,可是诸葛亮却没办法,因为李严坚持那些亏空就是他当年主政关中时候欠下的。

诸葛亮主政关中的时候,因为几次大战,消耗的确不小,不仅欠了魏霸一大笔钱,还向关中、汉中的豪强们赊借了不少。当诸葛亮在关中主政的时候,他只是用这些人每年应交的赋税去逐步抵消,而且只是少收一些,不是完全不收,没人敢主动向他要。现在李严主政关中,却说要主动还债,所以把每年的收成都用得差不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还了债,只有鬼知道,也许李严真的还了一部分,也许根本没还,只是和那些豪强统一口径,拿这个来说事罢了。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自己理亏,说话底气就不足。他要想发动大战,逼李严上战场,多少就要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

现在,他可以运用的粮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汉中的储粮,一部分是益州的储粮。汉中是关中的备用粮仓,存有一部分粮食,可是数量有限,益州的粮食则需要备荒,同样也不能轻动。

做事需要钱粮,特别是粮食。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赚,只要找到一条财源,就可以实现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却受到田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

魏霸之所以有底气,就是因为他在交州,特别是日南、九真那样通常意义上的蛮荒之地发现了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又引进了高产水稻,诸葛亮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只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的周转,也就是俗称的拆东墙,补西墙。

捉襟见肘,就是诸葛亮此刻的真实写照。

运用备荒存粮是一件大事。一旦出了事,就算诸葛亮有相父这个帽子也未必扛得住。他没有敢立刻下决定,只是让杨仪把相关账目整理出来,他要再细细斟酌一番。杨仪手脚很麻利,时间不长,就将相关的账目整理好,送到了诸葛亮的案头。

深夜,诸葛亮翻看着账本,长时间的踱着步,冥思苦想,犹豫不决。

黄月英端着参汤走了出来,看了一眼诸葛亮,又看了一眼案上的账本,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夫君,你又何苦如此?”

诸葛亮接过参汤呷了一口,侧过头,看着黄月英担心的眼神,不解其意。

“你没有觉得,现在是你一个人在和整个天下做对吗?”黄月英走到诸葛亮身边,拈去他肩头的一根白发,轻声说道:“以前你还有荆襄系的帮助,现在连荆襄系都倒向魏霸了。夫君,连你的姊夫都不愿意站出来帮你啦,你已经众叛亲离,还准备坚持到什么时候?”

诸葛亮手一抖,参汤泼在了胸前。他低着头,看着胸襟上那片湿痕,忽然觉得有些像泪痕,又像是胸口被人扎了一刀,渗出的血痕。夫人一直是他最坚定的伙伴,现在连夫人都在劝他放弃,让他的心里一下子有些空落落的。

夫人说得没错,他现在几乎是众叛亲离了。在向朗高调返乡之后,荆襄系除了少数几个人,大部分都明着暗着和魏霸拉关系,就连与他有姻亲的蒯家、庞家都不例外,庞家因为和习家的关系倒向魏家,还能勉强有个说辞,可是他的二姊夫蒯祺是死在孟达手上的,现在为了利益,蒯家也暂时放下了和孟达的恩怨,与魏家眉来眼去,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夫人,我真的做错了?”诸葛亮呐呐的问道:“要不然怎么会众叛亲离,如此无助?”

黄月英话到嘴边,可是一看到诸葛亮那失落的眼神,又不忍心说下去了。她犹豫了一会,轻声说道:“不是你错了,是天下人好利多于好义。正如夫子所言,好色者众,而好德者寡。你不好色,所以娶了我,你坚持义,所以要与好利的天下人为敌。不是你错,而是天下人错。”

“那么,我是该坚持我的对,与天下人为敌呢,还是顺应形势,与天下人一起为非呢?”

黄月英哑口无言。她不知道怎么回应诸葛亮这句话。这种问题,大概就是孔子再世也回答不出来。孔子是坚持道德的,结果他一辈子困苦。孟子是坚持义的,结果一辈子不得志,只能把满腔的浩然之气留在他的书里。

诸葛亮看着黄月英,黄月英看着诸葛亮,夫妻二人相对无言。过了良久,黄月英叹了一口气,垂下了眼皮,轻轻的拍了拍诸葛亮的背:“孔明,你坚持了一辈子,现在要改,恐怕也迟了。跟着你的心走吧,生前利,身后名,自古难两全,立德立功立言,又有几个人能圆满?君子直道而行,无愧于心,方能俯仰天地之间,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

诸葛亮无声的笑了起来,伸手将黄月英搂住怀中,举起手中的参汤,向天致意:“苍天,得妻若此,夫复何求?我很知足了。”

黄月英紧紧搂着诸葛亮的腰,伏在诸葛亮的胸前,泪水夺眶而出,沾湿了诸葛亮的胸膛。

第0945章 计策与对策

诸葛亮冥思苦想近半个月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建兴十三年五月,天子下诏,先总结了一下天下形势,以为从黄巾动乱以来,天下扰动五十年有余,百姓不安,如今吴王弃暗投明,称臣于汉,江南一统,唯有魏帝尚不识时务,不肯顺天应时,是以天子决计于秋后巡狩关中,了解关中形势,择机发动一统天下的决战,还天下百姓以安宁。

紧接着,诏书指出几次大战都未能取得明显进展的原因在于各军团未能协调统一,配合不够默契,是以丞相诸葛亮失利于关中在前,车骑将军魏霸失利于彭城在后,甚至折损了镇东大将军魏延这员宿将,诚为可惜。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天子要求吴王孙权、丞相诸葛亮、大将军李严、车骑将军魏霸等重臣齐聚成都,共商大计,为统一天下的大决战献计献策,同时号召各州郡进言,贡献才智勇武之士。

最后,天子呼吁曹睿顺天应时,不要冥顽不灵,效仿吴王,去帝号,重为大汉之臣。天子为天下苍生计,可以授以魏王之爵,授茅封土,以嘉其功。

诏书一下,成都不知多少人在为诸葛亮的聪明拍案叫绝。

诸葛亮把他的优势发挥到了极限。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他掌握了话语权,他可以用天子的名义下诏,先天的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他的决定就是天子的决定,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你就不能拒绝他的要求,否则就是拒绝诏书。而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利用了这个优势,现在,诸葛亮继续将这个优势发扬光大,而且更加名正言顺。

因为他是先帝亲自任命的托孤大臣,他是天子认可的相父。

天下动乱五十余年,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承受了战争动乱带来的伤害。此时此刻,除了那些有野心,想自己坐天下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战争不应该被终止,不赞同天下应该重归一统。天下太平,应该说是天下人的共同愿望。即使是那些野心家,也不敢站出来反对这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李严、魏霸就不能反对天子决定发动统一战争的正义性,就算他们有千般理由来推脱,也不能拒绝天子要求他们齐聚京师,共商大计的要求。不管能不能打,让你来商量总没问题吧?

不仅让李严、魏霸等人没有反驳的余地,魏天子曹睿也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魏国节节败退。丢失了关中、陇右半壁江山,而且天子年过三十却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受了汉禅也似乎底气不足,怎么看,他们也不像是得到上苍宠爱,有资格代替汉德的样子。

直白一点说,就是天命看起来并没有落在他们曹家。

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成都天子弭兵的倡议就显得不那么理智,至少不够理直气壮。

……

长安,李严焦急的看着法邈,难得的露出了求助之意。

法邈到关中已经超过了半年,李严一直把他当幕僚,当智囊,但不是心腹。因为他知道法邈虽然曾经是他的党羽,被他派到魏霸身边去。但是后来已经被魏霸收服了,现在再一次回头,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终究有所芥蒂,不能无保留的信任。

可是这次不然,李严自己的才智已经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个人也无法独力对抗诸葛亮。必须通过法邈再一次和魏霸联合。法邈回到关中,明面上是生病,私下的原因据说是失策,让魏霸陷于险境。可是真正的原因大概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李严相信,法邈和魏霸肯定还有勾结。

诸葛亮以天子名义下达的诏书已经送到了关中,以发动统一之战的名义召李严远赴成都,这件事里面透着蹊跷,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提到骠骑将军吴懿。

大将军李严,车骑将军魏霸,镇北大将军陆逊,三员重将远赴成都,唯独没有提职务仅在李严之下的吴懿。那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李严赴京的时候,军权自然要由吴懿接手。军权交给吴懿,诸葛亮放心,可是李严不放心。

然而,不去又不成。以李丰的能力,恐怕无法顺利掌控关中的兵权,他也不是吴懿的对手。别看吴懿平时不显山不显水的,能在风云变幻的蜀汉朝堂上坚持到现在,谁能说吴懿不是高手。

万般无奈之下,李严只有主动向法邈请教。

“恐怕还不仅仅是吴懿这么简单。”法邈沉思半晌之后,面色凝重的说道:“大将军,你有没有想过,现在才是三月,离秋后发动大战还有半年之久,丞相此刻就召各战区的大将入京议事,是不是有些早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发生很多变故。”

“还有姜维?”

法邈点了点头:“据说姜维到了敦煌之后,性情沉稳了不少,颇得羌人之心,也收拢了不少鲜卑人、匈奴人,组建了一支万人左右,以胡骑为主的骑兵。目前他还在敦煌,可是丞相若是要挟天子亲征,岂能不动用这支骑兵?”

李严微微颌首,同意法邈的分析。大多数人都被诸葛亮重用侄儿诸葛逊吸引住了,以为姜维已经失宠,其实不然,姜维从来就没有失宠。姜维被他和魏霸联手赶出关中之后,看似闲居敦煌,无足轻重,可是诸葛亮重开西域,将西域商道的利润几乎都交给了姜维,姜维的实力也因此迅速壮大。只是他远在边疆,没几个人注意到他。

作为诸葛亮主要对手之一的李严却不敢掉以轻心,他对姜维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

“内有吴懿,外有姜维,我怕大将军一赴成都,就再也回不来了。”

“那又待如何,不去?”李严眉头紧皱:“恐怕也不好吧,抗诏可是大罪。”

“不去,恐怕也不行。”法邈眉梢轻挑,苦笑着摇摇头:“大将军以什么理由不去?病了?果真如此的话,大概正中丞相下怀。”

李严翻了个白眼,他的确是想称病来着,可是被法邈这么一提醒,他也觉得称病岂直是给自己下套。

李严没招了。

“车骑将军曾经说过,如果暂时没有好办法,那么等待就是最好的办法。”法邈慢吞吞的说道:“想办法拖一拖吧,从长安去成都,要经过千余里的栈道,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拖一拖,至少能让丞相不要那么如意。”

李严眼神一闪,笑了。

……

给魏霸的诏书随后不久也送到湘关,不过魏霸不在湘关。接待使者的是关兴,关兴一脸茫然的对使者说道,你们不知道车骑将军丁忧,不理政务,已经去了他的封地朱崖么?你们传诏给他,应该去朱崖,到湘关来干什么?

使者一脑门黑线,朱崖啊,在他的眼里可不就是天涯海角。本来以为到湘关就算远了,没想到这才走了一半。

使者转弯抹角和关兴商量,能不能请将军你代替车骑将军接诏,然后再转告他?

关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那可不行,这诏书的事,谁敢代接,还是麻烦使者你亲自赶到朱崖吧。

使者无奈,只得收拾起行装,鼓起勇气,再次登上征程。离开湘关向南,进入五岭,这里山林茂密,道路狭窄,使者很不习惯,速度大减,走了一个月,也没走出去,然后他惊讶的发现自己迷路了。

魏霸没有收到诏书,反倒收到了关兴的通报,得知有诏书到,却一直没有看到使者,魏霸不敢怠慢,立刻让关兴向成都汇报,并打听究竟是什么内容。

消息送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勃然大怒。

时间已经是五月下旬,离天子下已经过去了两个半月,结果天子要召集的三个大将只来了一个镇北大将军陆逊。李严离开长安,通过金牛谷道的时候,栈道被一场雨水冲塌。李严被堵在栈道里,进退两难,只得退回汉中,派人绕道送来消息,要等吴毓修好栈道后再走。魏霸更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到诏书,当然更来不了。就算现在重新下诏,魏霸接到诏书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等他赶到成都,最快也要到七月底,八月初,反正在预定的时间内肯定赶不到。

现在看来,什么秋后御驾亲征,一统天下,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李严和魏霸用不同的方式抵制天子诏书,偏偏又让诸葛亮找不到把柄。金牛谷栈道是连接汉中和梓潼郡的交通要道,这里的栈道失修以至于被雨水冲坏,要么是督领汉中的吴毓的责任,要么是梓潼太守的责任,反正不是李严的责任。至于送诏书去朱崖的使者失踪,也似乎也怪不到魏霸的头上,只能说丞相府选的使者似乎太蠢了一点,连这么简单的差事都做不好。

在诸葛亮的计划受挫之时,李严和魏霸之间的联络却非常紧密,李严接到了魏霸的回复,统一了意见。这时,吴毓也把栈道修好了,敦请李严再次出发。李严这次没有拖延,痛痛快快的上路了。

半个月后,他出现在成都的朝堂上。他要说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已经变得不太现实的御驾亲征泼了一盆冷水。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提议御驾亲征的人,该杀!

第0946章 李严发飚

语惊四座!

不管是有座位的重臣,还是只有资格站在一旁的大臣,都被李严这句话惊呆了,就连原本因为无趣而有些无聊的天子刘禅都吃惊的睁大了眼睛,看着大将军李严,就像在看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抑或是李严的头上突然长出了角,化身为愤怒的公牛。

诸葛亮皱起了眉,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这不是他熟悉的李严,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熟悉的李严。

李严自负,好面子,特别是重臣场合,他不苛言笑,鼻翼那两道如刀刻的法令纹就是他最明显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好面子,不想在众人面前丢人,所以他在诸葛亮面前从来不轻易说话,更不会轻易说这种不留退路的话,以免和诸葛亮发生冲突而丢了面子。

谁也不能否认李严是一个强悍的人,然而越是强悍的人,却是能清醒的评估对手,当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的时候,从来不会轻易的发动挑衅。他只会在暗中准备,等机会成熟的时候突然出手,一击毙命。

李严说出这么严重的话,难道是做好了准备,要出手了?

这让诸葛亮心生不安,因为他看不出李严有必胜的可能。

李严拖了两个多月才到成都,魏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诏书,诸葛亮知道,他们用的是拖字诀,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已经交换了看法,达成了某些协议,魏霸躲在交州不出面,李严赶到成都正面对抗。不管怎么说,魏霸都是一个后辈,而且曾经是丞相府的故吏,他与诸葛亮之间有近乎君臣的关系,按照大家认同的道德观念,如果发生正面冲突。对魏霸来说道德上先天不利。

李严则不然,他是大将军,他是先帝托孤的重臣,和诸葛亮是同辈人,他有足够的资历和实力与诸葛亮对抗,而且从职能分工来说,对于御驾亲征这件事。身为大将军的他比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更有发言权。

由他出面发作,再自然不过,再合理不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李严也必须出面。御驾亲征,利益受损最大的人就是他。天子到了关中前线,他这个大将军还能一手遮天吗?面对这个威胁。他也必须进行反击。力证御驾亲征不可行,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只是诸葛亮想不出他如此强硬的底气何在?以前有魏霸在背后撑腰,李严都没有这么强硬过,现在魏霸受挫,只能暂时龟缩在朱崖岛舔舐伤口,他怎么反倒强硬起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而妖不是普通人能够应付的。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能不小心应付。

诸葛亮抚了抚胡须,董允便站了起来,义正辞严的请大将军做进一步解释。

如今的朝堂,大部分都是诸葛亮的亲信,李严本来就没什么真正的亲信,他离开成都,远赴关中,原本碍于形势而依附他的那些人现在要么是被排挤出了朝堂。要么是认清形势,不敢主动站出来为李严说话。

李严基本上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可是李严慷慨激昂,根本没有一点孤家寡人的意思。面对董允的发难,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首先,蜀汉有没有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的实力?打战是需要钱的,要想统一天下,可不是几个月就能解决的。此战一开,至少要两年的时间。那么蜀汉有打两年大战的钱粮储备吗?按理说,他是大将军,这个问题应该问丞相府。可是就他本人督领的关中而言,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关中目前仅能保证温饱,还有一大笔债没有还,别说发动统一天下的大战,就算是魏军来攻,能不能守住关中都是一个问题。如果天子要御驾亲征,又要多出许多的费用,这笔帐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敢问丞相府对此有何准备?

其次,谁来指挥这一场统一天下的大战?御驾亲征是没错,陛下禀承先帝遗风,也曾经亲历过战场,这也没错。可是亲历过战场,不代表就能指示数万人的大战。那么,谁来指挥这场战事?

如今我大汉真正有指挥十万人以上大战经验的有三个人:丞相诸葛亮,车骑将军魏霸,镇北大将军陆逊。可是这三个人目前都不适合指挥这场大战。丞相诸葛亮是文臣,担负着天下民事的重任,不可能亲赴战场指挥,况且就他之前的战绩来看,不管是陇右之战还是后来的关中之战,抑或是最后的洛阳之战,他尚不能做到如臂使指,并不具备攻必取,战必胜的能力。

车骑将军魏霸是我大汉最负盛名的名将,自出战以来,战功赫赫,可是不久前,他与魏军名将张郃对垒彭城,虽然最后力挽狂澜,斩杀了张郃,重创魏军,可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目前正在朱崖反思这场战事的得失,根本不可能再次领军出征。

至于剩下的镇北大将军陆逊,说到这里,李严瞟了一眼一直低着头的陆逊本人:“你们可以问问镇北大将军本人的意见,看他是不是有信心指挥这场大战。”

众人把目光转向了陆逊,陆逊沉默了片刻,出列向天子禀告,很郑重的说道:“臣是车骑将军魏霸的手下败将,几次对垒都没有占到上风,对魏战事中,虽然小有斩获,可都是依仗地形,以守代攻,但凡是主动进攻的战事都乏善可呈。洛阳一战,与诸葛丞相联手,也未能攻克洛阳,便是明证。”

话说到这里,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陆逊不可能担任这场战事的总指挥。他顺带着还旁证了李严的话:诸葛亮也不具备指挥这场大战的实力。

董允忍不住反驳道:“照你们这么说,这统一天下就遥不可及了?”

李严厉声喝斥道:“你懂什么,你领过兵,上过战场吗?兵者,国之大事,此是你等书生能胡言乱语,信口大言的。”

+》文人书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