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前卒-第3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对于大司农衙门来说,越忙才越好啊,现在的曹先建也有一点小小的野心了,要是他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好的种子,弄出新的作物,那大司农衙门在朝廷中的份量,可就越来越重了。
  自己,也可以挺胸凹肚上朝下朝了。


第1148章 先走一步
  与曹先建一样现在很得意的还有海事署的头头宁则远。想当初刚刚到大明的时候,战战兢兢的像是一个小媳妇儿,看谁都低眉顺眼儿的,但现在却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了。
  海事署不像大司农衙门还要求人给钱给经费,他们现在谁都不求。要钱,他们麾下有大量的商船源源不绝的进行海贸交易,每一条船回来,都能给他们带来大量的金钱,以往还要惧怕海盗,现在每一次出海,战舰护航,连这一条也免了,唯一能给他们带麻烦的就是大海本身了。要是运气不好碰到大风浪,战舰也帮不了他们。要人,除开两个船厂,他们光士兵都有五千余人。
  所以现在不是海事署求人,而是朝廷不少衙门都瞪着眼睛想把海事署拉过去。户部看中了海事署创造财富的能力,苏开荣只要见到秦风便会喋喋不休的唠叼这事儿。兵部不但瞅着这一点,还盯着那十几条战舰,数千水军。要是将海事署拨拉过来,不但在经费之上有了一个额外的来源,还能在军力之上有长足的进步。政事堂觉得海事署财权夫权一把抓还经常游荡在外不是一个事儿,想将他们拆分开来,都御兄金景南认为这样大权独揽的衙门最易滋生贪腐,非常强硬地往海事署衙门塞了几个监察御史过去。
  不过这一切宁则远都不在乎。只要皇帝没有点头,海事署就可以不认任何人。管你是户部兵部还是政事堂都御史,我只管埋头将海事署发展得更好,建更多的船,练更多的兵,赚更多的钱。
  随着战船越来越多,士兵越来越强,宁则远的心也更越来越大了。齐国也好,楚国也罢,他们的所谓水师,在宁则远里不过是一些小小的鱼划子罢了,这些小虾米知道真正的海战是怎么一回事吗?他现在盯着的是更远的海域,而陛下要在马尼拉弄一个水师基地的事情,也让他依稀看见了皇帝陛下那深藏着的野心。
  即便陛下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征服那些遥远的国家,但只要有一支强大的无敌的舰队纵横在大海之上,重现千年以前万国来朝的盛唐景象,恐怕陛下也是极其乐意的。要不然,陛下也不会授予他如此大的权力。甚至连马向南这个老臣也给他弄到海事署兼了一个职务,这是让这位老人家来替自己顶缸的啊。
  对于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老者,宁则远当然不惮于送出自己最大的善意。宝清现在是长阳境内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引领着长阳经济民生发展的心脏,而这一切,自然是因为宝清港口和太平船厂。现在这两个聚宝盆都归于海事署直辖。
  随着大明海贸的大发展,宝清这个大明的港口已经成了大量海贸商品的集散地,一座座巨大的仓库在这里拔地而起,各地的商人络驿不绝的将自家的货物运送到这里,然后出售给海事署。
  现在的宝清港口以及宝清县城,比起长阳郡城都还要繁盛几分,不管是人口还是财力。
  马向南在长阳郡一蹲就是整整七年,从大明打下长阳郡开始,他就成了长阳郡守,将长阳郡从一个一穷二白,凄惨无比的郡治,慢慢地经营成了一个以水果,药材种植与加工为主要财源的中等郡治,百姓正在慢慢地从赤贫向着小康的社会逐步迈进了。可以说,长阳郡就像是马向南的儿子一般。
  现在的长阳郡已经摆脱了营养不良的状态,但想要长得再壮实一点,却又力有未逮,马向南心中清楚,做到如今这样,以长阳的人力,地力,物力,已经差不多到了极致,想要更进一步,那么宝清港口,太平船厂就成了引领长阳第二次腾飞的龙头。
  所以一直以来,他对于海事署是抱以最大的善意的。宝清港口和太平船厂在他长阳境内,那可是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向来不说二话,海事署衙门从宝清搬到葫芦岛,还让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痛尽疾首。
  不过这段时间马向南可就是春风得意了。陛下居然让他在海事署里兼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职务,居然还位于宁则远之上,当然,没啥实权。不过马向南不在乎这个啊,皇帝的心思,马向南倒是猜着了,无非是要用自己的这张老脸替宁则远挡挡风雨罢了。
  一想到自己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还能有这么大的面子,还能用他为长阳郡谋更多的福利,马向南就眉开眼笑,现在他可以正大光明的向宁则远讨要福利了嘛!海事署多肥啊,从指头缝里漏一点也够长阳郡欢喜不尽了。
  要想富,先修路。皇帝陛下对马向南说过的这一句话,现在他是奉为圭宝,长阳郡就是吃了道路不畅的亏啊。即便是到了现在,除了一条主要的驰道,长阳郡内的交通仍然糟糕的很,马向南已经给自己今后的郡守生涯制定了一个清晰的发展图,那就是要为长阳郡留下一个四通八达的最好的道路。
  当然,这需要钱,大量的钱。
  铁路是暂时不用想的了。长阳郡的地理状况太过于复杂,想要将铁路修进来,现在想都不要想,哪怕来自太平铁矿的那些大匠们,已经在长阳郡内堪测道路,准备开山挖洞,但这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事情,兴许在自己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了。
  所以马向南决定走另外一条路。
  水泥。
  为了这东西,他可是在太平郡蹲了好长一段时间。
  不就是泥灰岩,石灰岩这些矿石嘛,长阳郡内大山林立,崇山峻岭延绵不绝,难不成还找不到这样的矿山,你太平郡的水泥坊生产出来的水泥现在只能供军用以及越京城等重要的郡治,那我自己来干。
  发动全郡的人去寻找这种矿山,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向南不仅找到了矿山,而且蕴藏还相当丰富,现在,他需要的只是开水泥坊的钱和大匠了。
  大匠可以去太平郡挖,而钱,就着落在海事署身上了。
  原来还在发愁怎么向宁则远开口,得,一顶官帽子从天而降砸在自己头上,这一下子啥都解决了,要我这张老脸替你扛着唾沫星子,那你总得拿出真金白银来吧。
  所以这一次,马向南来向宁则远要钱,是要得理直气壮。
  “马老,您放心。不就是开一个水泥坊的钱嘛,我们海事署出这钱了。”宁则远相当爽利,拍着胸脯下了保证。“您啥时候开工,我啥时候给钱。”
  马向南是眉开眼笑,“马上就可以开工,眼下冬季,闲人正多,先将工坊建起来,一应所需都准备好,明天春上就有第一批水泥生产出来。”
  “没问题,等我回到葫芦岛,马上就能给您拨出钱来。”宁则远对于这位来替自己背锅的老人,是有求必应的,再说这也不是私下交往,都是为了国事。
  马向南的确是一个值得他尊敬的人。
  “马老,其实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发财的门路,就不知马老有没有兴趣?”宁则远压低了声音道。
  “什么门路?”马向南又惊又喜。
  “这一次去京城,陛下说了,准备放开海贸,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这一块市场。”宁则远道:“马向,可以想象得到,接下来,大明只怕会有一股全民航海做海贸的热潮了。”
  马向南一惊:“我怎么不知道?这样一来,你这海事署可就不像以前那么赚钱了!”
  “这还只是陛下的一个想法,还需要和政事堂商量一些细节方面的事情,不过陛下说了,海贸的税收仍然有海事署负责,收到的税钱,仍然供海事署使用。”宁则远道:“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最迟不会迟过明春法令就会公布了。”
  “你的意思是?”
  “马老,不管干什么,抢在最前头的人,总是能赚到最大一笔而且能确立在这个行业里的优势。”宁则远笑眯眯地道:“这个消息,我可还没有与任何人说起过,因为海事署内部也还要为此进行相当的一个调整。”
  “我倒想参与,可我没钱,没船,没人!”马向南的脸色又黯淡了下来。
  “大家都没船。”宁则远笑嘻嘻地道:“所以接下来,宝清船厂将不再承担战舰的生产,而是专门生产大海船,马老可以先下订单。至于钱,马老还怕弄不来吗?长阳郡虽然谈不上富裕,但大商人还是有几个的,马老只要找上他们,与他们合股,钱自然就有了,长阳郡府还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占得股份的大头嘛!相比于船和钱,马老,更重要的是合格的船厂,水手,这可是稀缺人才。您想掺合进这一行当,那就得先弄来这样的人。您要是下手晚了,到了明年法令一公布,那竞争可就激烈了。”
  马向南脑袋点头鸡啄米一般:“你说得太对了,这事儿,我回去马上就办。”
  “保密!”
  “当然得保密,咱们长阳郡穷啊,好不容易逮到这样的机会,当然要吃独食。”马向南兴奋地道。


第1149章 大明战舰所到之处皆是大明疆土
  马向南急急忙忙的跑回去着手找几个大商人一齐合股买船,走海贸的事情了,走之前,却是红口白牙的先在宁则远这里下了两条船的单子,订金自然暂时是没有的,就全靠他那张山川沟壑密布的老脸了。
  马向南不得不急,现在或许自己还是头一份消息,但只要这事儿一过政事堂,铁定便会有不少人知道这个消息,到时候肯定是大把的人涌过来买船啊,那些人一个个都是财力雄厚,背后更是靠山硬扎,一比起来,自己这长阳郡可就不够看了。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说实话,宁则远对于马向南这样的人是衷心佩服的。马向南是名门子弟,他的兄长,现在更是楚国的首辅,这样的人,如果想富贵一生,是非常容易的,但他却巴巴地跑到这里来,一干就是这么多年,生生的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乡间老农一般。
  自己这样的人聚集在皇帝身边,大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份野望,想着要名扬天下,想着要青史留名,但这个马向南,却似乎只要治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便满足了。
  这样纯粹的人值得自己尊敬。别说以后还要靠着马向南帮着挡事儿,便是单凭着马向南的这份执着,宁则远也要给他面子。
  马向南走了,宁则远却没有闲着。现在正陪着来自齐国勃州周氏的代表周宝桢在参观着宝清船厂。
  站在高处栈桥之上,能清楚地看到巨大的船坞当中,数百名工人在大匠的带领之下,正热火朝天的在进行着一船三桅主力战舰最后的收尾工作,周宝桢是行家里手,当然很清楚,最多还要一个月,大明便会又有一艘主力战舰下水服役了。
  这让他心凉透了。
  因为在宝清船厂,这样的大型船坞有三个,便代表着明国一次性便能同时建造三艘这样的主力战舰。而还有几个小型船坞,自然是制造一些辅助战船的了。
  这还只是大明如今的一半的实力,周宝桢知道宁家在泉州的船厂已经成了一个空壳子,而在葫芦岛那里,一个更大的船厂已经也开始有船下水了。
  稍微估计一下,便能算明白,现在的大明,每年至少有六船三桅主力战舰下水。而勃州周氏,即便是什么也不干,一门心思造船,最多也能造出一艘来。
  这大海,已经是明人的天下了。一想到这里,心中便无比苦涩。这便是恶性循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终弱者再无寸土可立。
  “宁大人,你们在水师之上一年到底投入多年银钱?”他无比苦涩地问道。
  宁则远斜睨了他一眼,得意地道:“所有,我们海贸所得的所有,陛下分毫不取,全都投入到了船厂和水师的打造之中。周大兄,勃州周氏与我泉州宁氏,本来并驾齐驱,但现在,说句实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一国之力,终究不是一家之力能比的。”
  “还有泉州宁氏么?”周宝桢忍不住讥刺了一句。
  宁则远大笑起来,伸开双臂,似乎要拥抱下面船坞之中的战舰,“周大兄,翌日我大明水师千百艘战舰纵横天下,将日月明旗传播到这大海的每一片海域的时候,随着日月旗一同传播的还有大明皇帝的威名以及水师大都督宁则远的名字,泉州宁氏的确没有了,但大明宁氏将名震四海。”
  听到宁则远的豪言壮语,周宝桢心头大震,转头看着这个不过二十出头的青年,心里头顿时滋生出一股莫可名状的情绪。
  大明皇帝秦风,是一个年轻人,但这个人的眼界和胸怀,只怕远不是楚帝和齐帝能比的,单看他在现在实力还远远落后于齐国的情况之下,便能大手笔的投入巨资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宁则远所说的这一日,也许并不是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齐国现在的水师状况了,那些已经没落的齐国战舰,哪果敢于走向深海,碰上了宁则远手上的这些舰队,只怕立时便是全军覆灭的下场。话说他们现在还有在远海作战的任何经验吗?
  他长长的叹息了一声。便是在荆湖内河那些沟沟汊汊之中作战,齐国还派了曹辉到勃州,对周氏软硬兼实,逼迫周氏派人去哪里与楚国水师对抗。甚至还起了一口吞了周氏的打算。齐国皇帝不但看上了周氏在水上的实力,也看上了周氏这百余来积累的海量财富啊。
  如同原来宁氏在泉州的势力一般,周氏在勃州亦是如此一般无二,但当国家的强力机器当真强横的不讲理的碾压过来的时候,周氏也是毫无办法,唯一与齐国境内齐他的豪族相比不同的是,他们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还能退到海上去,了不起就去当海盗。
  可现在有了明国水师的强势存在,当海盗,似乎也不是一个有前途的工作了。即便是现在,他们就在远海揪着周氏为数不多的战舰纠缠呢,一年时间,周氏被击沉了三艘战舰,实在是损失不起了,再这样下去,周氏就真是没有退路了。
  “现在你们一年便能下水六艘主力战舰了?”他问道。
  “不,从明年开始,我们一年只建造三到四艘主力战舰,不过嘛!”宁则远拖长了声音,意味深长地看着周宝桢,“不过其中有一艘可不是三层三桅战舰,而是五层楼船了。”
  周宝桢身子一抖,霍地转头看着宁则远:“五层楼船,你们,你们竟然已经能造了么?”
  宁则远点了点头:“当年大唐中后期时,五层楼船便一直在进行研究了,后来终于半途而废,不是因为研究不出来,而是因为投资太过于巨大而不得不终止,图纸也被封存。后来岁月变迁,那些参与研究的人,终于是一个也不曾剩下了。那些图纸,我们宁氏得到了,相信你们周氏也一定拿到过。从去年开始,我们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这件事重新捡了起来,今年终于确定了最后的方案,现在第一艘工程船,已经在葫芦岛完工,等送周大兄走后,我便要去主持最后的海上测试了。”
  周宝桢脸色潮红,双手微微颤抖,显然难抑心中激动之色,“宁兄,不知能否让我去开开眼界?”一语既出,突然又应过来,摇了摇头,黯然道:“算了,这本是不情之请。”
  宁则远却是笑了起来,“如果周大兄不急着回去,当然可以跟着我去看一看。说实话,以前我们宁周二氏虽然时有龌龊,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相安无事,有时候甚至还能互帮互助的。”
  “今日不同往昔矣!”周宝桢叹息。
  “周大兄不必多虑,既然我说了,自然能办到,不说别的,光是你们周氏在我们大明昌隆银行存了数百万两银子的巨款这件事,便足以担保你跟着我去参与这重大军机了!”宁则远笑嘻嘻地道:“要是周兄敢泄密,回头我们大明就敢吞了你们这笔银子。”
  周宝桢脸色有些难看,“昌隆不是有保密制度的吗?”
  宁则远大笑起来:“周兄,你不会这样天真吧?的确有保密制度,我们大明也的确不会去吞别人的银子,但是如果你们让大明有了重大损失的话,哪又令当别论了,别忘了,昌隆终究是大明的。”
  周宝桢哼了一声,“这可真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周大兄,你们周氏的大当家在昌隆存进如此巨量的钱款,未尝不是想交一个投名状,作一个两边逢源的打算。但这种墙头草,现在做做还无妨,如果终有一日齐明对上,你们还想当墙头草的话,只怕就是谁也容不得了,这一点,大兄当切记。”宁则远诚恳地道。
  “我们当然知道,可眼下,又能如何?”
  “大兄只怕还是要劝你们大当家早作打算吧!”宁则远一笑道:“不是我来当说客,以大明准备在海上大展雄风的心思,难道不比齐国要好得多吗?特别是对我们宁氏,周氏这种本来就是靠大海讨生活的人。跑跑海贸,当当海盗,在这片海域之内小打小闹,未免太小家子气了。知道我们大明的陛下跟我说过什么话吗?”
  “不知皇帝陛下说过什么?”
  “陛下说,要让在这片大海之上讨生活的人,都遵守我大明订下的规矩,大明战舰所到之处,便是大明的疆土。”宁则远道。“周大兄,如果周氏有意,笠日这遍布大海的大明舰队,就可有周氏的一席之地。”
  周宝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此事,只怕非我一言而决。”
  “我当然知道这事儿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决定的,不过是让周兄好好想想这个可能罢了,不瞒周兄说,这一次五层楼船下水试航,我可没有准备就让他们在海里溜几圈,而是要拖他出去干上一仗,我们要在马尼拉打下一个基地,建立一个军港,周兄是行家,当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宁则远微笑着看着周宝桢。
  周宝桢震惊地看着宁则远。
  “周兄是不信么?回头我给你引荐另一个人认识,你就知道我非虚言诳你了,这个人叫陈慈。昔日大越的掌兵大将军之一。”


第1150章 必须要早做决定
  昔日的海盗老巢葫芦岛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海事署的衙门所在地。前半部分是军港,大大小小数艘战舰便停靠于此处,而在距这里十数里的海面之上,值勤的战舰和数艘辅助战船往来游戈,卫护着葫芦岛的安全。
  前半部分的葫芦嘴之上,已经被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军事要塞,岩石砌成的墙壁几乎将整个葫芦嘴全部都包上,从外面看不出什么,但只要站上了这个要塞的顶部,便能看到一台台的霹雳火密密麻麻的设置在要塞之后。城墙之上,更多的强弩散布着幽幽的寒光,似乎要择人而噬,其间又设置有弩机,数量却是要少得多。
  这里的布置几乎都是为了防止海面上突然到来的进攻,是以大多数都是以远程打击为主。这片海域的海盗极多,极便是大明水师一次次出海扫荡,宁则远也不敢说就将他们都剿灭干净了,更重要的是,在这片海域里,还有不少的岛国势力。葫芦岛的忽然崛起,未必就不会招来这些势力的觊觎。
  两岛之间的那片宁静的海湾,便是葫芦岛的船厂所在,一个个巨大的船坞密布其间。越过这片海域,便进入到葫芦岛的本岛。本岛之上,便是海事署的衙门所在地和居民区以及一排排的军营了。轮休的水兵和陆战队士兵平日便居住于此。
  此时的葫芦岛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岛上已经有两万余人,除去士兵,船厂工作人员,还有大批被移民至此的普通百姓,这些人则是负责在岛上耕作,为岛上提供一些必要的粮食等物品。如果有需要,这些人还能被临时征发。
  周宝桢就是在这里看见陈慈的。
  陈慈,洛一水,这些昔日在大陆之上名震天下的人物,周宝桢自然是听说过的,但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本人,不过他却丝毫不怀疑眼前这人的真实性,因为葫芦岛已经在开始备战了。士兵正在被动员,一艘艘的战舰正在作出征之前的大检修,一箱一箱的物资,武器,正被源源不绝的运上战舰。
  大明水师的确在准备战争。
  他没有想到,洛一水和陈慈等人在马尼拉岛上已经站住了脚,并且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傀儡。而这,也说明了大明已经找到了他们在海外的代理人。
  控制了马尼拉代表着什么,周宝桢自然很清楚,那代表着便扼住了东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以前的马尼拉虽强,但却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来震服四周的岛国,前任大王尼兰更多的是靠着合纵连横和自身的人格魁力来将这片海域团结在一起,而一旦马尼拉落入到大明手中,以大明的实力和对水师的投入力度,周宝桢毫不怀疑,最多十年,这片海域便将彻底成为大明的后花园,控制了这片海域,便能为大明提供源源不绝的财力。
  大齐现在至少在水师之上,根本无法与大明一较长短,周宝桢似乎已经能看到在数年之后,齐国的千里海疆之上,处处都有大明的水师出没,整个海域烽烟四起,明人军队肆意在这些地方登陆,随意骚扰齐国的临海郡治。
  先不说他们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单是这种骚扰,便足以牵制住齐国无数的兵力,能让大齐这些沿海郡治焦头乱额,不断不可能成为明齐大战的楚力,还将成为拖累齐国的一个黑洞,并且不断地吞噬齐国的实力。
  除非齐国在大陆之上取得绝对性的胜利,否则时日一旦拖长,大明的优势便会越来越明显。控制住千里海疆,掌控这片广袤的大海,便可以说大明已经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的战略境地之中。
  反观大齐,至今朝堂之上对于水师还是不屑一顾,他们觊觎的不是周氏的航海技术,不是周氏的造船能力,而是周氏的海量财富,周氏那些在大海之中搏杀出来的百战之兵,正被他们逼迫着调往荆湖的那些密布的湖泊河沟之中,像一只只浅水虾一般的与楚军搏斗。
  看到那些精悍的士兵往来匆匆的脚步,周宝桢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慢慢的倾斜。
  三天之后,他终于看到了此行最大的目的,宁则远空中的五层楼船下水所激起的滔天巨浪之时,他心中最后的坚持终于轰然倒塌。
  这片大海以后将是属于大明的,漂浮在海中的那个庞然大物已经宣示了这片大海的主权,昔日的主力战舰在这个庞然大物之前,也似乎成了玩偶,看着那船头远远延伸出去的撞角,看到第一层甲板之外包裹着铁甲的凶物,周宝桢只觉得身上的每一个寒毛孔都在呼啸,都在号叫,此生如果能作为这样一艘巨舰的舰长指挥一次作战,那还有什么可奢求得呢?
  他决定立马回去。至于马尼拉之战,他觉得并没有什么看得必要了。他对那里并不陌生,如果说大明先前的主力战舰他们还能抵抗的话,那么这艘五层战舰的出现,必将摧枯拉朽的将马尼拉那些重要港口的防护摧毁,将他们的战舰像纸糊的壳子一般戳穿。
  周氏没有必要瞻前顾后了,投靠大明,可以重燃周氏对于大海的渴望,即便大齐翻脸,周氏举家遁于海上,齐国又能奈他们如何?至于那些在陆上的产业,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以周氏的能力,还怕以后不能重新置办吗?
  现在的大明水师不缺钱,不缺船,他们恐怕最缺的就是人才,就是能驾着这无数的战舰纵横大海的经验丰富的船长和水兵。
  宁氏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周氏的前头,而大明以举国之力,在宁则的培养之下,可以迅速地补齐人才这个短板,如果再晚,周氏可就真得没有什么可以依仗得了。
  第二天,周宝桢便径自坐上了周氏这一次送他过来的战舰,匆匆踏上了归途,什么交三成的保护费以换取大明水师对周氏的庇护,现在周氏想的应该是如何攀上大明这艘巨舰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周宝桢已经打定了主意,回去以后要竭尽全力的说服族长,如果不能让周氏家族转变航向,那自己这一支人,是肯定要脱离周氏家族的。自己哪怕带不走船厂,但总还有一些造船的工匠,技师,作战的水兵和船厂,这些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应当都是极为渴求的人才。
  第三天,陈慈也离开了葫芦岛,大明决定出兵帮助他们控制马尼拉,他必须要赶回去与洛一水商量以做出有针对性的布署,作战的时间,双方的配合,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来准备。
  大明水师,悄悄的向外露出他锋利的獠牙,即将打响他们征服大海的第一次外战。
  就在宁则远紧密锣鼓的准备着第一次大规模的远征事宜的时候,陈志华指挥的明军,也挺进到了距离雍都不到五十里的地方扎下了大营,在他们面前的,是雍都的数个卫城,欲下雍都,必先拿下卫城。
  虽然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大军在这个时节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但陈志华也没有准备整整一个冬天让所有的军队都猫在军营之中,这些卫城,是不错的练兵场所,大明军队对于攻打坚城还是缺乏经验,这几个卫城虽然不大,但是却设施完善,对于陈志华来说正好拿来练练手。
  虽是隆冬,大明军营却是热火朝天。而与之相比,雍都却当真是陷入到了愁云惨雾当中。这里已经是大秦最后固守的堡垒了。结局如何,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区别只是,他们还能坚持多久。所有的物价飞速上涨,特别是粮食,已经是有价无市,城内完全实行了军管,马超回到雍都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强行收缴所有雍都家里的粮食和一切用得着的物资,雍都,完全进入了配给时代。
  优先得到物资的自然是军队,在这个时候,别说是贫民百姓,便是世家豪族,朝廷的普通官员,都是朝不保夕,每日所思,已经只有如何填饮肚子这一件事情了。
  雍都城里的秦人都是如此,而被关在大狱之中的明人,下场之凄惨那就不用多说了,虎牢事变之后,马越狂怒之下,下令逮捕关押在雍都的所有明人。
  在雍都及周边几个卫城的明国商人首当其冲,被关进了秦人的大狱,如果不是秦廷思虑着这些人或许在将来明军进攻的时候还有用处,只怕早就一个个人头落地了。
  可即便如此,上千的明国商人被关在大牢之中,每日所得,便只有一碗清亮亮的可以当镜子来照的稀粥和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黑馍馍。
  天气几乎是滴水成冰,阴寒的大牢之内更是寒冷入骨,唯一御寒的东西只有地上一些干草,这些人被抓进来时天气还暖和,此时却已进入隆冬。只是穿着一些夹衣的他们,唯一取暖的手段,便是一个个地紧紧地挤在一起。
  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


第1151章 不抛弃,不放弃
  这座牢房里满满当当的都是来自明国的商人。他们中有来自大明豪族的人物,也有一般的商户,但更多的,还是一些敢于冒险的小商人。
  原本在雍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