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阁原本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如今的内阁辅臣都是皇帝的秘书,但把厂卫的奏章转给他们并不妥当。想了半天,他决定找自己的皇后。要说利益关系,也只有皇后和自己的利益最为一致。不过这也只是整理下厂卫的奏章,规定整理后的奏章和原本的两份奏章都要一起给自己,就可以防止最终奏章弄虚作假。
如果遇到重要的事情,崇祯皇帝甚至可以从聊天群的原始记录开始查。一条路下来,就如后世的电脑数据,来龙去脉都能清清楚楚。
理清了这些事情后,崇祯皇帝甚至专门去看了下二儿子,顺便让出了月子的周皇后侍寝。当然了,虽然是第一次一起睡觉,基于对方的基本情况,崇祯皇帝也就真是说说话,抱抱睡而已。
第二天,京师就热闹了。之前先行成立的大明皇家水泥公司终于挂牌成立了。公司董事长由皇帝钦点,六部各自推荐了一名董事,其他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也可以推荐董事,组成了董事会。
对于这些董事,崇祯皇帝有要求,必须要懂得一点做买卖的常识。再下面的工头,掌柜之类,就由董事负责了。
水泥公司之前存在户部库房的银子,重新提取出来,交由董事会清点后押往大明中央银行,换取大明纸币。
光是这些事情,就让京师热闹了一整天,看热闹的不要太多。
而大明建设银行的筹备则还在继续中,应天府那边的结果还没报过来。要等股份统计结果出来后,高级人员就位,这银行才能成立。不过据说大明建设银行的行长已经钦定,是一个叫韩有财的人,这人原先在票号干过,多少有些经验。
另外还有消息,据说这次大明建设银行募集的资金足够多,似乎要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省会建立分行。对于这个消息,许多常年往来各地的商人当即大声叫好。如此一来,他们往来各省的时候,就不用像以往那样带银两上路。
那个时候,就算有票号,也不可能有这个规模,一般都只是京师和应天府有分店而已。可以预见,就算朝廷没有禁止票号经营,在这大明建设银行的挤压之下,也不会有多大生存空间。
新鲜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让京师百姓在饭后谈资上,再也不愁没有话题了。
这不,在一座茶馆的二楼,几桌人正在聊着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有一人上楼,看到熟人后,便凑过去说道:“刘老三,你小子竟然有水泥公司的股份,真是好运啊!这茶水钱,你得请客吧!”
没想到刘老三似乎不怎么开心,兴致不高地说道:“请啥!”
这话让那人一愣,正待说话时,和刘老三一起的一人笑着解释道:“刘老三那铺子的掌柜跑了,如今找不到新掌柜,正在发愁呢!”
“什么意思?”来人不明白了。
刘老三伸手招呼小二又上了个杯子,摆在来人面前,而后自己接话感叹道:“还能有啥意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呗!”
似乎出了点郁闷之气,他就解释道:“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都要开好多分店,很缺掌柜,正在高价招人呢!你说,我那铺面,还能和他们比待遇?”
一听是这事,来人一拍桌子道:“还真别说,我家邻居他娘舅的儿子,原本只是个伙计,不过能识得一些字,也会算一算,已经被提升为掌柜了!那月钱,涨了三倍还多啊!”
听到这话,隔壁桌有人也跟着说话,八卦他听到的消息,和这个差不多。识字机灵的伙计被提拔为掌柜,各店铺有不少又在招新的伙计。
这茶馆二楼这么一聊,忽然发现,这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还没正式开始营业,就带来了这么多变化。这些人一致认为,这形势变化真快,脑子转得慢点,搞不定就跟不上形势了。
他们正感慨着,忽然又有人上得楼来,神秘地爆料道:“据可靠消息,兵部另外要成立大明路桥公司,负责的是兵部给事中刘懋刘大人!”
这消息一爆出,顿时茶馆二楼就炸了。什么,又是一个公司?在他们听来,这“公司”两字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肯定和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差不多。
刘老三甚至顾不得喝茶,拔腿就下楼,一边解释道:“不行,我得快点回去,给我家的代掌柜转正,先走了!”
众人皆笑,干掌柜这一行的,真是时来运转,太走运了!
忽然,有人惊叫起来,大声喊道:“刘老三,你给我回来,茶水钱没付呢,说好了你请客的啊!”
第287章 开旧有学识体系的口
对于人才的需求,崇祯皇帝其实早就料到了。在厂卫消息证实后,他立刻召见礼部侍郎,暂代礼部尚书职务的孙元化。
崇祯皇帝看着这位徐光启的徒弟,笑着问道:“孙卿可知京师茶楼饭馆在聊什么?”
“微臣不知。”孙元化也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了,不过他因为老师的缘故,骤得高位,心中有点惶恐,对于皇帝的问话,一时无从回答起,神色都有点慌乱。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到,便开门见山地说道:“生意方面的掌柜、伙计等等人才,应该很紧缺。有关这点,卿可以去街上走走就能知道了。”
“陛下圣明!”孙元化不知道皇帝说这是什么意思,但他想皇帝这么说,肯定是不会错的,便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崇祯皇帝并没有计较这些,他看着孙元化道:“徐卿走之前应该和卿提及过,他的志向之一是向大明百姓传授新的知识。如今,机会来了!”
“……”孙元化有点不解,这事他知道,可他想不明白,那些掌柜伙计紧缺,和这有什么关系。再说了,要是朝廷有钱,一样可以向大明百姓传授新的知识。所谓的机会来了,是什么意思?
不明白的情况下,他颇有点尴尬,只好一躬身,看向地面,假装在垂听,等待皇帝把话说完。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的思路不是一般臣子能跟得上的,便继续缓缓地说道:“大明皇家水泥公司和大明建设银行需要大量人手,这些人手的招募,必须要合格,要择优录取,这点应该毋庸置疑的!”
这个好理解,孙元化点点头。不过他还是不明白,这和那能有啥关系?
“但招募人手过多,想要合格的怕是比较少。就算能招到,可这些人原本的东家那不就缺人了,怎么办?”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终于说出了他的目的道,“最佳的方法就是短期训练出一些合格的人才出来。”
说到这里,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个本子,转手递给身边的内侍,转递给孙元化,同时说道:“这里是一套拼音注解法的规则,卿可以先看看,如果能再简化一些,或者说能再优化点就再优化点,而后把所有汉字按此进行标注,再发行天下。嗯,可以在户部名下成立一个印制词典的公司,专门卖这个。其他如要仿盗印刷的,一律缉拿官办!”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末也已出现了拼音注解识字,也就是《切韵声原》,不过要到崇祯末期。此时《切韵声原》的作者,以后号称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才十八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正在干些愤青的事情。
崇祯皇帝怕孙元化还不明白,就再解释道:“伙计、掌柜之类肯定是识字的优先,有了这套拼音注解法之后,只要学会了规则,外加一本词典在手,有志气的人,应该能自学。朕相信,有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会去学的。”
此时,孙元化已看了下手中的东西,可是,他看得不是很明白,幸好再看下去,又有汉字反过来注解拼音,能知道怎么念。不过就算这样,他还是一头雾水。
崇祯皇帝看得清楚,心中又是一笑道:“朕已在内书堂讲解过,回头拨一名内侍给你讲解讲解。至少在内书堂中,这套拼音注解是有用的,卿当用心之。”
“微臣遵旨!”孙元化一听,心中松了口气。他记得刚才皇上还允许他为此成立一个礼部下属的公司,顿时感觉动力很足了。这种事情,只要回去一说,必定有人抢着干了。
崇祯皇帝又从御案上拿起一本本子,又让内侍给孙元化看,同时说道:“这个是朕看了徐卿和你呈上来的那些西学后,另外整理出来的一份算术和金融常识。卿且拿去,一样可散布出去,在招募的伙计和掌柜中,谁先明白这些,谁就优先录取。”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想了下又道:“可让人向京师的伙计和掌柜授课,讲解这些知识,而后组织考试。不过要记住一点,此种授业解惑,为得是短时间内能多一些能用的人手。可分层次进行,比如不识字,但能明白这些常识;又识字,也能明白这些常识最佳。可收取一定的费用,能让这活动办起来即可。”
这个,就是类似后世的培训班了。纯属自愿,希望能在经济动力的刺激下,用这些基本的知识先行开一个旧有读书体系的口子,慢慢地开始传播起来。
崇祯皇帝的目的,自然是等到这么下去,以后经济条件允许,大明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后,就开始推广所谓的杂学,推广义务教育,从小系统地学习。否则要是没有这些铺垫,就算朝廷有钱,直接推广,也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毕竟这时候的思想观念,读书人还是以经史子集为主,要考八股文。
呵呵,有钱能使鬼推磨!咱就用经济大棒和你们慢慢磨。崇祯皇帝心中想着。看到孙元化这个西学的支持者,拿着手中的东西虽然不反对,却还是半懂不懂的样子,便知道这事也不会那么容易,但只要去做,终归是能推动大明科技的步伐,慢慢地往前进的。
当然了,崇祯皇帝也没寄希望于礼部把这些事情能多快搞好。因此,他在内书堂已经在做了,相当于两条路一起走。
毕竟内书堂这边,皇帝有绝对的权威,让那些宦官干啥就干啥,没有任何人会为此唠唠叨叨。内书堂,是一块绝佳的试验田!
看着孙元化出殿而去,崇祯皇帝伸了个懒腰,习惯性地在接见臣子的间隙,进入了聊天群去看看。
他看到群中有私聊,便点了聊天模式筛选,选择只显示私聊。顿时,聊天区域就只显示了私聊的内容。再花了点成就值查看,发现是魏木兰向刘兴祚禀告卢象升的战报。
这一看之下,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是欣喜。不错,卢象升的第一战打得很好,全歼了一千建虏,而己方只死伤二十一人,朝鲜义兵死伤五百多人。更为关键的是,缴获了不少粮食,至少可以缓解下东江的粮食问题。
呵呵,朝鲜那边,如今有点像后世的抗日战争。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忽然啊呀一声,想起一事。
第288章 曹文诏的苦心
尼玛,鬼子会有大扫荡的啊!
建虏肯定会慢慢地察觉到东江的异变,对于这样一支能吃掉千人规模的东江军力,建虏绝对会高度重视起来。引发的反扑,和后世鬼子扫荡不会有区别。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马上私聊魏木兰道:“传旨给卢巡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哦,就是打完一仗,立刻转移,转移得远一些。如有必要,就回皮岛去。建虏吃了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好的。”魏木兰答应一声,便立刻对身边的卢象升说道:“陛下有旨……”
卢象升一听,稍微一愣,随后看看身后不远处由兵卒扛着走的一袋袋粮食,一时沉默不语。
东江的情况其实并不好,亏了是在海岛上,每次退潮的时候,总能捡点吃的,可架不住人多。皮岛上每日都有贫民饿死,就算他这次来东江的时候,从登莱带来了一点物资,也无济于事。
以前毛文龙掌权的时候,他一边想着法向朝廷要粮要物资,一边和江南商人做生意,一边胁迫朝鲜给粮,一边还去建虏控制地打秋风,靠着这么多法子才算让东江军民能活下去。
这次出战,将士必须吃饱。卢象升是调动了皮岛上的战备粮,才算出了兵。他之所以只带了两千战兵,不是不想带,就是因为粮食问题,所以只能带两千战兵出来而已。
如今一次伏击战,俘获了一大批粮食,可以说,这次的出兵,是赚大了。因此,他的打算,是把这批粮食运回皮岛,而后再找机会好好打他几仗,再缴获些粮食。
“中丞大人,怎么回复陛下?”魏木兰见卢象升沉默不语,便追问道。
卢象升听了,看看她,依旧沉默了一会才道:“东江之困境,你也看到了。本官的意思,还是小心行事。本官会记得陛下那十六字真言,如有不对,立刻撤回皮岛。”
魏木兰听了,心中知道卢象升这也是被迫的。在她看来,像今天的战事,打得很轻松,也应该没多大问题,便没再多说,就按卢象升所说回复崇祯皇帝了。
崇祯皇帝看了回复后,心中也是无奈。京师同样无粮,还需江南运粮过来,没法救济东江。卢象升身为登莱巡抚,比之前毛文龙时候权限大多了,能调动的资源也多。他又是打仗的能手,就算建虏真有行动,朝鲜义兵肯定也会通风报信,只要小心点,应该没什么事情。
这么想着,他又联系刘王氏,把朝鲜半岛的情况简要说了下,让他转达给孙阁老。
孙承宗听了后,也是叹了口气。虽然关宁这边不像东江那边缺粮,可要让关宁这边大规模策应朝鲜战事,不要说军队能不能战的问题,就是粮食、军械、火药、战车等等,也都准备不足。
在京师面圣的时候,所奏筑城之事并没有批准。因此物资也没有多调拨过来,只能是小规模战场侦查可以搞搞。
这个任务,自然是交代给驻守锦州的吴三桂了。不过他实在太过年轻,虽然有家族长辈可以提点,但少年得志,一下得封高位,却让孙承宗不怎么放心。甚至这次的选拔军卒去京师参加新军选拔,孙承宗就有点担心,吴三桂会不会觊觎封爵。
如果吴三桂真因此封爵的话,这么小的年纪,就凭这种不是实打实功劳所得,必会引来众将嫉妒,一旦战事起来,以孙承宗的阅历,他怕有人会给吴三桂下绊子,到时候还未对敌,内里先乱了。
孙承宗想来想去,想起祖大寿好像在这几天要回京师去了。便决定派个人点醒下他,让他去提醒下吴三桂。另外也让吴三桂派出精锐夜不收,去建虏占领区活动活动。
至于草原那边,好像是上次吴三桂灭了两个部族的原因,其他与大明为敌的部族,都东迁了,或者是几个部族合起来,不是那么好打的,孙承宗就没想着派兵去草原了。
在他操心这些事情的时候,关宁曹府大堂,副将曹文诏并没有坐在主位上,而是站着,端着一碗酒,扫视着堂下四十六名军卒,看着他们也端着碗看着自己,便一脸严肃地说道:“这次你们去京师,要能入选的,还望诸位看在以前的份上,多帮着点变蛟。”
如果入选了新军,朝廷的旨意中有说明,不但军籍归于京营,而且军士的直系亲属亦可随去京师,不得有隐瞒和制约。如此一来,一旦军士入选新军,从理论上来说,以前不管是何处为军,是否是家丁这些都无关紧要,也再无任何制约。正是因为如此,曹文诏对于和自己家丁中选拔出来去京师的这些人说话,并不是命令的口吻了。
“老爷放心,少爷就是我们的天!”有人先回答,其他人也跟着回答。没一个人脑袋有问题,这时候会拒绝。
曹文诏听得点点头,再次提醒道:“变蛟志气很高,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在新军中出人头地。他要知道,肯定不会让本将托付你们,因此,今日之事,就不要让变蛟知道了!”
“老爷放心,小人醒得!”众家丁这次是齐声回应。
曹文诏没再多说了,只是一抬手中碗道:“如此,就祝诸位前程似锦!干!”
说完之后,便率先一饮而尽,而后一亮碗底。
这次的新军选拔,对于这些普通军卒来说,确实有鱼跃龙门的事实。旨意中有说,只要能进新军,一家老小的生活便有保证,自己也能摆脱家奴的身份,从此成为天子直属亲军。如果努力点,运气好点,说不定还能立下战功晋升为军官。
对于曹文诏放他们去京师参加选拔,他们心中也很感激,至少在这时候,对于曹文诏的要求,多半是真心回答的。
两日之后,并不知情的曹变蛟,满怀斗志,告别叔父,和关宁军中选拔出来的八百余人一起,在回京的都督同知祖大寿的带领下,一起向京师进发。
崇祯三年元月二十七日,也就是京师为期一个月开始选拔新军的前一日,在陕西固原三边总督府,从朝廷赶来的天使宣读完圣旨,下去休息了。
第289章 洪承畴的忧虑
等天使一走,总督府大堂内,在场的官员纷纷向一名额下养着黑色长须的中年人祝贺。
“亨九兄,恭喜恭喜啊!”
“三十七岁就成为一方巡抚,亨九老弟,真是年轻有为!”
“亨九这是有本事的人,朝廷赏识,总督大人推荐,这巡抚一职,自然是跑不掉的!”
“末将参见中丞大人!”
“……”
文官武将,都纷纷恭贺。整个大堂上,皆是喜气洋洋,至少表面上大家都很高兴。
主位上的那名绯袍官员,须发全白,正是三边总督杨鹤。他微笑着看着堂下这些人,过了好一会后,才出声说道:“好了,诸位散了吧,本官还有话要和亨九说。”
三边总督,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延绥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手握军政大权,是陕西官场第一人。
他这一说话,除了亨九,也就是洪承畴之外,其他人全都向杨鹤一礼,告辞离去。
洪承畴等同僚走了后,未等杨鹤说话,便双手作揖,深深地一躬身,异常恳切地说道:“总督举荐之恩,下官没齿难忘!”
杨鹤坦然受之,而后才笑着道:“亨九啊,本官知道你的本事,由你替本官镇守陕北,本官才能放心一些!”
说到这里,他又感慨道:“陕北受灾最重,民变最多,还要防备草原部族入关,形势严峻。但本官相信,以你之才干,必能处理好这些!”
“下官必尽力为之!”洪承畴听了,立刻严肃地回应道。
杨鹤又是相信地点点头,脸色也有点严肃地说道:“亏了皇上圣明,知道那些流贼皆是灾民无粮而被迫做贼,支持本官以招抚为主。你到陕北后,凡俘获之灾民,一律集中修建水利基建。”
这一次,洪承畴略微沉吟片刻,而后给出了不同意见道:“大人,朝廷之意,乃是从河南诸省购粮过来。这些地方离陕南倒还好,可陕北就有点远了,路途遥远险峻,怕是到陕北的粮食还不够在路上消耗的。下官认为,可否从当地乡绅手中收购?”
杨鹤听了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洪承畴所说从当地乡绅手中收购,乃是按朝廷所定价格强制平价购买。可陕北受灾严重,那些乡绅早就囤积奇居,价格远高于陕南和其他省份,如果要强制平价收购的话,必然会导致强烈反弹。
想到这里,杨鹤摇摇头道:“地方乡绅乃大明之基石,如招惹他们不满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朝中与之关联同僚的攻击。你我在外为官,最忌被朝臣在皇上面前进谗言。且万一逼反了乡绅,那民变之势更大,朝廷那边就更难交代,此事……算了,等朝廷之粮吧!”
也就是说,杨鹤不同意,这让洪承畴心中很是失望。他都不用等,就知道朝廷所购的粮食,能到达陕北的肯定没多少一点,而且陕北又是流贼最多之地,要招抚他们,没粮之下又怎么可能?
或者是看出洪承畴心中的为难,杨鹤又马上笑着说道:“朝廷旨意中说了,边军军饷很快便到,这可是最大的好消息,至少让那些兵卒再没有闹事的理由,能稳住他们,这便好办了。”
一听这话,洪承畴不由得有点佩服远在京师的皇帝,竟然在建虏入侵京畿之地这等危机之下,变危为机,暗中布局,掌握通虏罪证,不声不响地一刀砍向那些富得流油的晋商,连根拔了晋商在朝中和地方上的势力。
朝廷有了那么多钱,终于要给边军补饷。这是好事!不过不知道其他剩下的钱怎么花,会不会被人想着法贪腐掉?
“亨九,亨九?”
洪承畴回过神来,见杨鹤有点不满地看着自己,便知道自己走神了,连忙躬身一礼道:“下官在想朝廷之意,到底给边军补饷是折本色还是折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不知大人可有确切消息?”
一听这事,杨鹤的眉头一皱道:“本官也不知,朝廷似乎就是为了此事,才让天使先行过来传旨。消息到了后,至少能先稳一稳秦地局势!”
说到这里,他郑重地对洪承畴说道:“亨九,你明日便赶去陕北吧,之前勤王军卒需要安抚,朝廷选拔新军之事亦得督办,这些都是刻不容缓之事。”
“下官遵命!”洪承畴立刻答应一声,便向杨鹤告退。
陕北那边,朝廷选拔新军这事,他倒觉得不用操心,毕竟对于那些总兵来说,有封爵的诱惑和降级的威胁,不管怎么个心思,都会选拔军卒派往京师的。只是陕北粮食?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在心中叹了口气,还是无解啊!
朝廷要编练新军,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要是不严加监督的话,那些编练新军的钱,很可能会被漂没,到时候所谓新军,终归只是个笑话。这样的例子,光是崇祯朝,就已有过一次了。不知道这一次,会如何?
洪承畴想着朝廷的旨意,没等第二天,就领着亲卫赶往陕北就任去了。
天色将近傍晚之时,远在辽东沈阳的皇太极,正趁着严寒未过,不用多操心什么事情之际,和最敬重的哲哲大福晋共用晚膳时,忽然亲卫闯入,神色很是有点慌张,向他禀告道:“大汗,贝勒回来了!”
“哦,回来得挺快的,押了多少粮食回来?”皇太极一听,心中一喜,转头看着亲卫问道。
他知道,这个贝勒肯定是自己的儿子豪格。不过他问完话后,看到亲卫的脸色不对,不由得心中冒出一丝不妙的感觉。
“并无粮食,贝勒说有紧急情况禀告。”亲卫低着头回答后,又补充道,“好像就回来了十余人。”
“什么?”皇太极一听,顿时坐不住,一下站了起来。不过他还不忘强颜向大福晋一笑道:“本汗先去看看,回头再来陪爱妃。”
没多一会,他便见到了豪格。只看一眼,他心中就“咯噔”一声,沉了下去,暗道不好。这时候,只要是个人,就能看出豪格要多狼狈有多狼狈,肯定是出了大事,才会如此!
“怎么回事?”皇太极的声音很冷,也不就坐,就走到豪格面前站定问道。
第290章 皇太极的震撼
“皇阿玛,非儿臣之罪啊!”豪格面对皇太极跪倒,悲愤地说道,“晋商被明国抓了,然后明国白杆军假装晋商诱儿臣进埋伏,幸亏儿臣发现得早,要不……要不儿臣都见不到皇阿玛了!”
“这不可能!”皇太极却一点不信,两只小眼睛冒着冷光,居高临下盯着豪格,冷声说道,“别说白杆军远在四川,得到勤王令后到京师要多久,光是晋商,呵呵,你以为晋商就真的只是做做生意的那几个商人么?”
豪格听了,愣了愣,而后眨了眨眼,有点想不明白父汗所说是什么意思。可他肯定一点,自己说得是事实。于是,他一磕头又道:“父汗,儿臣所言,句句属实。千里追杀儿臣的,就是白杆军的那个独眼马祥麟,绝不会有错。父汗要是不信的话,可以去问其他人!”
皇太极听到这里,心中一咯噔,知道不妙。自己这个儿子,有可能会因为害怕自己而撒谎,可其他人绝对不敢。如今这儿子如此自信,那说明十之八九是真的了。
这么想着,他立刻传来其他人,一定要当面核实清楚。
当他正在问话的时候,忽然外面传来杂乱地脚步声还有阻拦和喝斥的声音。皇太极不由得眉头一皱,能这么毫无顾忌地闯进来,除了那两个和硕贝勒之外,再无其他人。
果然,他的亲卫没有拦住,跟在两人身后一起进来,脸上很是尴尬。
代善看到皇太极不善地眼神,有点尴尬地解释道:“我在外面正想让人通传的时候,他先闯了。”
“废话什么!”莽古尔泰一声大喝,而后迎着皇太极的目光大声问道,“怎么回事,有人看见你儿子狼狈逃回,可是打了败仗?”
说完之后,他扫视了一下面前的一群人,盯上了狼狈不堪的豪格,不由得冷笑道:“看这样子,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啊!”
皇太极没理他,一挥手对那些亲卫道:“都去自领十军棍!”
“扎!”那些亲卫甩了袖子单膝跪地领命,而后退了出去。
皇太极自己则转身坐到主位上,看着代善道:“情况不妙,晋商似乎被明国连根拔起了!”
“连根拔起?”代善一听,吃了一大惊,也顾不得之前的尴尬了,快步上前,走近皇太极追问道,“这怎么可能,那些晋商背后利益错综复杂,不但地方,而且明国朝廷里面也都有人,怎么可能会突然连根被拔起呢?”
这里的人,除了皇太极之外,就是代善最了解政治了。也因此,他最是不信这个结论。
“本汗也不知道那个明国年轻皇帝是怎么做到这点的!”皇太极严肃着脸,皱着眉头,似乎有点迷惑,“想想就觉得不可能,这才过去多少时间,要解决朝廷中和晋商相关的人,还要解决宣府军政大员,还不能走漏风声,真想不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做到这点的?除非……除非早就在谋划了!”
“你们唠叨什么,怎么就肯定这事一定是真的?”莽古尔泰欣赏了一阵豪格的狼狈相,而后大步走近,跟着插话问道。
这一次,皇太极没有不理他,而是皱着眉头回答道:“如果不把晋商连根拔起,白杆军断然不会出现在宣府,而晋商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消息传出来,或者逃走一部分人。”
代善是相信皇太极的判断的,他脸色同样严峻,看着皇太极问道:“那以后我们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莽古尔泰满不在乎地说道,“我大金少了晋商,就打不过明狗了?”
皇太极没理他,只是看着代善道:“当务之急是粮食问题如何解决!而后,必须向关内派人,否则我们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明国动向,今后的仗就不好打了!”
“阿敏不是去朝鲜要粮了么,这还用担心什么?”莽古尔泰见皇太极不理自己,心中来气,当即插嘴又显示自己存在道。
原本让阿敏去朝鲜要粮,只是一招辅助的棋子而已。没想到,如今最为倚重的晋商这条路突然断了,那朝鲜这边要粮的事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皇太极想了一下,对代善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