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面那个年轻的官员听到,转过头来,冷笑一声道:“你以为本官不知道,你去年京察时就因为科学技术相关不达标而被记了个下等考核,等下次要还是被记下等,肯定降职,急了吧?”
“你……”孔德斌一听,刚恢复正常的脸色又一下红了,只是,官位对方高一点点,力气没人家年轻人大,说话也没对方那样伶牙俐齿,让他有种憋得慌的感觉。
如今是早朝时候,类似这样的冲突,多在文官队列中。不过到底是严肃场合,不管是当事人还是边上的人,都会有克制,否则换了地方,就可能群架了。当然了,也可能是有希望在。
因为这种类似的冲突,往往是顽固的那一方,有人用“小不忍则乱大谋,千万不要影响了衍圣公的大事”类似的理由劝解,才算平安无事。
那些因循守旧之徒,都把希望寄托于衍圣公的面圣上。好面子一点的,则威胁他的对手道:“本官牢记圣人教诲,当紧随衍圣公,向陛下劝谏。”
又或者,是这样给自己争取面子:“维护儒家大道,乃义之所向,吾所愿也,成仁取义,在所不惜。”
“……”
反正有衍圣公在前面顶着,这些人什么话都敢往外丢,无外乎有一种天塌了也有高个子顶着的想法在作祟。
当然了,这些说话冲突的官员,基本上是排在后面的。队列前面的大佬,则基本上都没有交头接耳,只是默默地等着皇帝驾临。
“皇上驾到!”随着内侍的喊声响起,皇上终于登场了。
崇祯皇帝就座,文武百官见礼完毕之后,他扫视着底下这些臣子。都不用刻意去感受,他都能感觉到底下有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前面的重臣,一个个严肃着脸,似乎正在憋大招的样子。
他自然心中有数,内阁辅臣、六部尚书等重要职位的官员,就算衍圣公改了主意反对,这些人也不会跳出来反对。因为那些因循守旧的老酸儒是不可能位居高位的。就算有,理念不合,自己也不可能让他坐在高位上。如今这些高官,不说强烈支持科学技术的推广,至少不反对是底线。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又特意瞅了下那位衍圣公,见他在自己过来的时候,似乎精神了一点,好像在做准备说话了。这是顺从还是不顺从?这个有点不好判断!不过没关系,管你公开说什么,朕都等着便是!
这么想着的时候,边上的轮值太监高时月往前几步,大声喊起了“有事奏事,无事退朝”的惯例开场白,早朝,正式开始。
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首辅温体仁,全都看向了衍圣公。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天的早朝,无非就是这一件大事:衍圣公面圣,维护儒家道统,驳斥科学技术这种歪理邪说!
果然,高时月的声音一落,就见衍圣公再度整理了下自己的仪容,显得很庄重,而后咳嗽一声,跨步出列,大声奏道:“臣有本奏!”
“准奏!”崇祯皇帝就那么看着他,波澜不惊地说道。
虽然这种“臣有本奏”“准奏”地对白,在这紫禁城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可这一次,当这个对白一落,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几乎屏住了呼吸,竖着耳朵,要听衍圣公接下来的奏对。
很多人,甚至还偷偷瞄一下皇帝的反应,看看皇上是什么样一个态度。等待会衍圣公一奏对,会不会恼羞成怒?
那些写了奏本的官员,则偷偷捏了捏自己收在袖子里的奏本,感觉一下存在,考虑着等一下的行动。
在万众瞩目之下,只见衍圣公抬头看着崇祯皇帝,大声说道:“前汉武帝之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学一道,传承千年。而千年以来,未曾反复,由此可见,儒学一道,乃我华夏之大道也……”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眉头微皱一下,好像这衍圣公,并没有按自己所说的去做。既然这样,自己也不会客气,只是他不配合,就会多一些麻烦。不过麻烦就麻烦了,朕好歹是穿越而来,位面之子,还会怕这点麻烦!
而底下文武百官听了,也大概听明白了衍圣公要表达什么。果然没有出乎他们所料。顿时,有人失望,但有更多的人则是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了。他们摸着自己的奏章,恨不得第一个冲出去,附和衍圣公所说,拿下这道统之战的首附之名,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
而温体仁等人听了,则眉头都皱了起来。虽然他们同样是儒生,可他们却深深体会科学技术带给大明的影响,哪怕他们不是作为崇祯皇帝的心腹,也是不愿意科学技术被衍圣公一棍子打死的。
徐光启同样摸了摸自己袖子中的奏章,就盯着衍圣公,准备他一说完,就站出来反对。
衍圣公仿佛是豁出去了,谁也没看,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态,在那里侃侃而谈。他年纪虽然有点了,还舟车劳顿,可此时的声音,却还是很响亮,显然是准备多时,就为了这一刻:“……但到了本朝,臣这几年虽不闻窗外事,可终归是听到了风声,特别是到了去年更甚。有科学技术一说,凭空而出,传遍天下,只短短几年,便隐隐有和儒道正统相提并论之势。臣由此非常吃惊,特意打听之,方知此学说乃源自于陛下,是为陛下之学说也。臣因此特意看了科学技术之说……”
来了,来了,衍圣公怼上皇上了,高潮到了!听到这话,那些带着吃瓜群众心的武官们,纷纷在心中大声喊着,隐隐有些兴奋。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看看在慷慨激昂的衍圣公,又偷偷瞧瞧面无表情的崇祯皇帝,不敢错过一丝精彩场面。
而那些因循守旧的文官们,也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个个都做好了准备。要是万一皇上恼羞成怒的话,他们就立刻声援。有衍圣公在前面顶着,人多势众了,看皇上还能怎么处理!
这个科学技术,要不是皇上著书立说,那还用等到衍圣公出面,他们早就开喷了。谁提出来,就喷死谁!
只是没办法,皇上编写的科学技术,皇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对手太强,特别是皇上开疆拓土,灭建虏,灭蒙古,威望一年高过一年,让他们有自知之明,没敢上去喷皇上。如今可好了,总算盼来了反击的时候。这些人心中想着,脸色都激动地通红了。
东厂提督王承恩站在崇祯皇帝的身后侧,一直盯着衍圣公,听到他奏对的这些话,不由得眼睛冒火,心中直骂娘。之前唯唯诺诺,没想到临到头来,却狠狠地咬上一口。亏了自己事前向皇上打了伏笔,知道皇上大度,不会因此事怪罪自己。要遇到一个心眼小的皇上,办事不力的罪名就逃不了,这位置估计也坐不了了。
他娘的,好你个衍圣公,等着瞧!王承恩盯着衍圣公,心中发狠。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已经有所预期,并没有一厢情愿到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衍圣公那么多没骨气的,偶尔来一个硬气点的,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涉及到了家族利益,关系到孔家千百年的荣华富贵!
不过如此一来,他终归是有点不高兴的,目光便冷了一分。
孔德斌在文官队伍中一直盯着前面,他发现不少人跃跃欲试,就在等着衍圣公说完之后出来发言。不管是和他一样的志同道合者,又或者是道不同的那些,比如吏部尚书徐光启肯定不是,看徐天官的样子,也想抢着出来了。
孔德斌心中清楚地很,这一次的朝会,必定会全国瞩目,今天朝会上的一切,必定会传遍天下。而第一个去支持衍圣公的人,也必定为所有人所铭记。可是,这一点,别人也都知道。
他这么想着,忽然看到崇祯皇帝看着衍圣公的眼神有点变化,似乎有想发作的意思,顿时一个想法就冒出来了。
如果皇帝先发怒,很可能会不给别人机会,就一棍子打死,毕竟皇上肯定不是傻子,知道不这样做的话,回头百官都支持衍圣公,皇帝就会骑虎难下了。
如果抢在皇帝发怒之下就表态支持衍圣公,不但能抢了第一个支持衍圣公的名声,还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在皇上发怒之前表态,如此一来,就很可能皇上就是有意见也得憋在心里。
心中这么一想,孔德斌便不管了,如此好刷声望的机会,决不能被别人躲了去。因此,这个时候,他忽然大声咳嗽一声,也不等吩咐,就大步出列,打断了衍圣公的话,大声奏道:“陛下,衍圣公为儒道正宗传承,德高望重,臣深服之。是以,衍圣公对科学技术之说,臣亦赞同之!”
他这么一搅合,很是有点突兀。负责秩序的锦衣卫堂官一见,立刻大声喝道:“大胆,还不退下!”
马得利在边上见此,那还猜不到孔德斌的心思,心中暗自后悔被孔德斌抢先,因此,毫不犹豫地也咳嗽一声,跨步出列,跟着说了类似的话。
不止是他,其他已经准备的那些顽固的文官,也纷纷跟着出列奏对,锦衣卫堂官喝斥,就当耳边风了。
第1211章 又见廷杖
看到这个情况,徐光启有点急了。有衍圣公带头,外加这么多官员支持,这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皇上要是顶不住压力怎么办?难道刚推广开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又要重新被冷藏的可能?
对于徐光启来说,他年龄已经大了。这个时候,他的心愿就是能推广这些科学技术知识,为大明造福。他以前的时候,为了学习这些科学技术知识,甚至都不惜改变信仰去信西夷的教,由此可见,他对这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视。因此,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有倒退的可能。
这么想着,他便也想出列来反对。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见崇祯皇帝皱着眉头一拍龙椅扶手站了起来,厉声喝道:“够了!”
皇帝发怒,朝会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他们可以无视锦衣卫堂官,但还做不到无视皇帝的程度。
“尔等一个个自以为是地跳出来打断了衍圣公的奏对。”崇祯皇帝扫视着站出来的那些臣子,怒声喝道,“对衍圣公尊重否?对朝堂礼制尊重否?眼里可有朕否?一个个胆大妄为,是觉得尔等人多势众,朕就治不了你们?”
底下已经站出来的官员,至少有一百九十来位,将近两百人了。站在队列的中间,也算是黑压压的一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人多势众的。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站出来的这些官员,多是职位较低的,从四品已经是最高的了。再高的那些官员,对科学技术知识有抵制的,其实已经被崇祯皇帝换掉了。只是底下低品级的官员过多,他也不可能操心到很细,因此也不可能去为了这个事情换人。
而原本,这些低品级的官员,所谓人微言轻,他们也不敢冒头抵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廷在一步步推广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如今衍圣公来了,衍圣公在前面顶着。他们这些人,要还不趁着这个机会站出来,万一衍圣公人孤势单的,说不服皇上,那以后基本上就难以压制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了。
因此,在孔德斌等人的带头下,本着法不责众的念头,全都站了出来,连锦衣卫堂官,甚至负责御前礼仪的御史都跟着喝斥,也一点用都没有。
此时,崇祯皇帝发怒了,衍圣公自然也是先闭嘴了,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既没有抬头看着崇祯皇帝,也没有转头去看身后的支持者,只是低着头。
崇祯皇帝扫了他一眼,而后眼睛继续看向那一大群人,怒声喝道:“朕看来平时对你们太好了,朝堂之上竟然也如此无礼。对衍圣公无礼,对朕无礼,呵呵,这一次,朕要你们长长记性,记住朝堂上的规矩!每人赏十记廷杖,可好?”
将近两百来个臣子,每个人都要挨廷杖,这可是大手笔了!一般皇帝,还真不敢这么打!哪怕是嘉靖皇帝,当年的大礼仪之争,也就打了一百出头的臣子屁股而已。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话,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愣住了。两百来个臣子,去午门外排开打廷杖,这规模可要创开国之最了啊!
底下没有一点声音,春风带着寒意,刺得每个人的脖子都是缩了缩。
崇祯皇帝看着底下没有一个人回答,当即又是冷笑一声道:“怎么,你们刚才有胆子不顾朝堂礼制,不顾锦衣卫堂官、监察御史喝斥而要无礼打断衍圣公的奏对,藐视衍圣公,藐视朕,这会却没有人说话了?是不是觉得朕给尔等的教训太轻,还不长记性?既然如此,每人赏二十记廷杖,可好?”
所谓雷霆雨露,皆为君恩。皇帝要打他们屁股,按圣人教导,那也得谢恩。他们这些人,就只是发了一会呆,崇祯皇帝就把廷杖翻了一倍,顿时就吓到了好多人。
看崇祯皇帝这样子,法不责众的事情,怕是不存在了。如果再等下去,要是廷杖再翻倍怎么办?更为关键的是,皇上还扣了帽子下来,这个廷杖不是为了儒道正统而打,而是打断了衍圣公的奏对,罔顾朝堂仪礼,御前失礼所致。
想到这里,顿时,这些出列的臣子一个个肚子感觉到委屈,同时也对抢着出来的孔德斌和马得利骂开了:抢什么抢,等衍圣公奏对完了再说不好么?现在好了,对衍圣公不敬,这是读书人该有的事情么?这传出去了,其他读书人怎么看?最为关键的是,还得平白无故地挨廷杖!这廷杖,打了都是丢人啊!
有几个机灵地,看到崇祯皇帝带着怒色,似乎又想说话,这时候也不管了,连忙奏道:“臣领旨谢恩!”
要是崇祯皇帝再把廷杖翻个一倍的话,那真要人命了!就这样冤屈地被打死,那就太不值了!
不要以为皇帝不敢,要知道,皇帝可是御驾亲征,把凶残的建虏都灭了的人。当年建虏围城,说上城墙都上城墙的主。再瞧瞧,那些内阁辅臣、七部尚书的,那个有出来求情?
这么想着,就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怒骂孔德斌、马得利等人,一边不得不跟着奏道:“臣领旨谢恩!”
崇祯皇帝可不是和他们客气,见他们认罪就会放他们一马的。很快,大队的锦衣卫上前,押着这群官员出午门而去。
而在午门这边,之前就聚集了很多读书人、匠人之类的,他们一边等着朝议结果,一边在互相打嘴仗。当然了,打架是打不起来,双方都是读书人为多,要讲脸面的。最关键的是,有锦衣卫校尉在不远处看着,敢在皇城根下打架,信不信去吃牢房,那就不值得了。
正在这时候,忽然就看到紫禁城里出来了好多人。定睛看去,却是一队队的锦衣卫压着一群官员出来了。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午门这边这些读书人的想象。于是,这边的人全都静了下来,好奇地看着那边,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只见那些官员一字排开,排了整整四排左右,脱去裤子,露出一个个白花花地屁股。一声令下,“噼里啪啦”地声音顿时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直到这个时候,那些关注着这边的读书人才回过神来,一个个都惊住了。
“廷杖,这是在打廷杖啊!”
“崇祯朝一共也没打过几次廷杖,没想到这次见到了!”
“不但见到了,而且还这么多官员一起打廷杖,这是怎么了?”
“……”
有些人立刻担心起紫禁城中的早朝,便大声问了起来,想要了解下情况。
锦衣卫这边显然是有得到过吩咐,没有不理他们,当即告诉这些人说,这些挨廷杖的官员,都是对衍圣公无礼,罔顾朝堂礼制而挨罚的。
一听这话,顿时,那些酸儒就怒了,竟然敢对衍圣公无礼!这些人,就立刻大声怒骂了起来。
“亏你们也是读圣贤书出身的,竟然连朝廷礼制都不顾,打得好!”
“对,衍圣公乃我等读书人心中楷模,尊重都来不及,竟然还敢无礼,往死里打!”
“……”
这些酸儒能在这里的,本来就是比较偏激的人,骂顺口了,就开始羞辱了。
“这么多白花花的屁股,真是难得一见,比小娘子的还白!”
“老朽会丹青,这等盛况,一定要回去画下来!”
“……”
那些官员一边在挨打,一边心中更是委屈,我们是友军好不好,你们骂错人了啊!等他们听到那些酸儒后来的刻薄话时,顿时一个个羞红了脸,把这些酸儒也恨上了。
我们在前面拼死拼活,为此还不小心挨廷杖,你们倒好,不鼓励也就罢了,竟然还说风凉话,还要羞辱,还要画画,猪啊!
大明朝的这个廷杖,想打死人,其实是不论棍数多少的。好在这一次,崇祯皇帝没想着为这事就打死他们,因此,一个个打得屁股开花,却也没死人,不过受罪是肯定的。
才打了几下廷杖之后,就有官员忍不住而喊叫了起来。等十记之后,大部分养尊处优惯了的官员,都忍不住喊叫了起来。原因无他,这么多人都在喊了,那自己喊了也不丢人,谁也别说谁。喊出来,至少感觉屁股上传来的痛都能减轻一点。
午门处的廷杖,打完之后,也不耽搁,略微一收拾,这两百来个官员就又被架着重新回去参加朝会了。
早朝所在,依旧很安静,所有臣子都在那静静地等着。崇祯皇帝坐在那里喝茶,另外还赏了衍圣公一杯御用的热茶,以显示对衍圣公的恩遇。
按理来说,这还是有些冷的天气,喝上一杯热茶,润润嗓子,驱驱寒气,应该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而且满朝文武,就衍圣公有,这就更是荣耀了。
然而,衍圣公的表情却有点奇怪,听着午门那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哀嚎声,衍圣公这杯茶,硬是喝到那些挨廷杖的官员被架回来,也没有喝完。
不过两百来个官员被架回来,这动静有点大,衍圣公终于忍不住看了一眼。当他看到这些被架回来的官员,虽然已经收拾过了,可屁股被打,那悲惨怎么都掩盖不住。很多人甚至都没法再站着,只好趴在那里上朝,也算是奇观了。人数之多,更是大手笔。
衍圣公不敢多看,很快就收回了目光,只专注喝茶。这一次,他几口就把茶喝完了。
等所有官员重新就位,朝堂之上重新安静下来时,崇祯皇帝便微笑着对衍圣公说道:“这些人对衍圣公无礼,朕已经教训过,相信已经长记性了。衍圣公可再奏来,朕倒是很想知道,衍圣公对朕所编写的这些科学技术学识是如何看待的?衍圣公放心好了,此次应该不会再有人打扰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衍圣公怎么听着,感觉崇祯皇帝这话里有话。就这么短短地几句话,皇上就衍圣公衍圣公的,说了好几次,该不会,是有什么暗示吧?
他往这个方向一想,就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他又想到刚才皇上的威风。天子之怒,不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刚才两百来个官员被打廷杖,也是够厉害的!而朝堂之上,诸公都没有一个反对。由此可见,当今皇上的威望,已经是非常之高了!
衍圣公在想着,吏部尚书徐光启也在心中想着事情。他有点拿捏不准,要是刚才自己也出列奏对的话,会不会陪着这两百来个官员一起挨廷杖?他看着正微笑和衍圣公说话的崇祯皇帝,最终也没想明白,会,或者不会,两者在五五之间吧!
等崇祯皇帝说完之后,朝会上所有官员的目光,甚至包括那些大汉将军,全都注目着衍圣公,都很想听他接下来的奏对。
衍圣公似乎忘记了之前说到那里了,他好像想了一会,才躬身大声奏道:“臣观科学技术学识,真乃名传千古之作也!臣以为,如果陛下这科学技术学识,要是出现在汉之武帝之时,定能和儒道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臣以为,这科学技术学识,当在大明大力推广之。臣以为,如今当务之急,当革新科举,纳科学技术学识,与四书五经并重,是为大明读书人之福也!今后我大明有科学技术学识和儒道相辅相成,是为我大明万世基业之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也!”
说到这里,他深深一躬身,声音又提高了一分奏道:“此乃臣之肺腑之言,臣不吐不快,亦是臣此次进京觐见之目的。革新科举,已是迫在眉睫,为大明读书人计,为大明江山计,陛下如若不纳臣之谏言,臣长跪不起!”
说完之后,衍圣公竟然真得就跪下了。不过挺直了上身,直直地看着崇祯皇帝,一脸决然的样子。
他的这一番话,他的这些动作,几乎完全出乎了早朝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当他说完跪下之后,这次早朝的人数虽然有那么多,可却非常地安静,静得真是只有风声了。
第1212章 一派宗师
说实话,衍圣公的这番回答,有点出乎崇祯皇帝的意料。
原本他只是指示王承恩,让他去见衍圣公的时候,要求衍圣公明确表态支持科学技术的推广。可是,衍圣公竟然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开场白,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到了和千百年来的儒学一样的地位,甚至还说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强烈要求改革现有科举,加入科学技术知识。
在某个时候,崇祯皇帝甚至还有所怀疑,这个衍圣公该不会也是从后世穿越而来,因此明白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才说出了这么合情合理的陈述。
不过,等他回过神来,他又立刻洞悉了这其实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原因很简单,这个老家伙肯定不愿意衍圣公换人,在这个的前提下,一路而来,应该见识了科学技术的影响力。
虽然一路之上,有那么多秀才之类的读书人都跟随他上京,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科学技术知识泛不起什么浪,能有那么多读书人吃饱了撑的跟着上京?
而且在朝堂之上,吏部尚书这个七部最为重要的职位上,是科学技术推广最坚定的徐光启。天下官员要想官路坦途顺畅,就肯定要按照吏部天官的想法来。还有大明在礼制方面最为权威的礼部尚书,是徐光启的学生,也是很有名的坚决拥护科学技术的孙元化。还有太子的师傅,也是如此。
太子是皇帝的接任者,是下一轮大明皇帝,太子的师傅选为拥护科学技术知识的这些官员,这也意味着,下一个大明皇帝,有很大的可能性,一样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拥护者。
而在这次的早朝之上,四品以上官员,对于皇上突然借口廷杖之事,没有一个人出来劝谏。固然是皇上的借口找得好,可何尝不是证明,这朝堂之上的高官,并没有一个是孔家的死忠。
如此一来,衍圣公立刻强调儒学和科学技术学识并重,就可以保住儒学该有的地位,不会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出现独尊科学技术学识,摆儒学一道的情况。这么算起来,他衍圣公又是有功于儒道,有功于孔家了。
崇祯皇帝想了那么多,不过在首辅温体仁这里,却只是简单地三个字评语:“识时务!”
然而,很多人听到衍圣公的话,就有点懵了,他们是完全想不到啊,特别是那些屁股挨打了的官员。对他们来说,衍圣公不是应该维护儒学道统的么?怎么能说出这样不要脸的话来,以后归天了,怎么去见孔圣人?亏了自己还准备了奏本,等着一起来维护儒学道统的呢!难道自己的廷杖是白挨了?
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却不管其他人,看着衍圣公微笑着说道:“朕去年在南巡应天府的时候,记得是在一家酒楼内,就曾说过,孔孟之学,在于思想;科学技术知识,在于技艺,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如今孔卿这番话,正和朕不谋而合。朕心甚慰,如此,卿之所奏,朕准了!”
说完之后,他又伸手示意道:“孔卿平身!”
衍圣公一听,连忙谢恩后站起。这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踏实了。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前说了,孔孟之学,在于思想,而科学技术知识,在于技艺,两者并不冲突。这也就是说,孔府地位无忧也!
而底下那些臣子,对于其中那些武官来说,科举考试的内容,加不加科学技术学识,对他们来说,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因此触动并不大,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顶多有些深谋远虑的,能考虑到科学技术学识得到重视之后,对他们可能会带来的改变而有所欣喜。
但对文官来说,他们听到衍圣公和崇祯皇帝的奏对之后,就都吃惊了。哪怕是一些已经有预感的人,当这个事情,在满朝文武面前有了定论之后,也都是很吃惊的。
这个事情,前朝历代,都是从未有过的。科举内容加入科学技术学识,这将给大明,给以后的读书人带来最直接、最深刻的变化!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又开始了新一次重大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出现,允许读书人“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打破了世家门阀对官场的垄断,给寒门学子有了一条走上官场的道路,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了可能。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寒门学子,也并不是真正的寒门,穷苦百姓。那个时候,读书是要很多钱的。这些寒门学子,只是相对于门阀世家而言,生活水平处于中下,但能读得起书的。
科举制度在大明朝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八股文的出现。由多名大臣建议,最终在前代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格式严格要求的八股文。
这个八股文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阅卷,尽量减少人为地评判那个时候考试时候文章的优劣。这种形势的要求,哪怕到了后世,其实也是存在的。比如后世的论文,还有一些公文,都是有具体要求的,只是没有像八股文那么严格。
八股文的出现,也是深刻改变了大明读书人的科举相关。
而如今,应衍圣公的提议,崇祯皇帝已经拍板定论,科举要加入科学技术知识的考试。如此一来,科举制度便又到了一次重大变革的时候,这点,毋庸置疑。
文官们正在想着这个大变革的时候,崇祯皇帝却又已经在说话了。就听他严肃地对着底下臣子说道:“虽然已经定了科举加入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考虑到如今的现状,朕决定,今年开始,只是县试、府试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内容。其他级别的科考暂时不变。等明年之后的童试,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考试,后年之后的乡试,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考试,如此类推。钦此!”
乡试开始的科举考试,是每三年才举办一次的。这也就是说,那些秀才级别的,考举人以及之后的考试,还有不少缓冲时间。崇祯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怕秀才造反。不是有句话说了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他是考虑到,科学技术学识的推广,之前并不是强制,除了在童校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接开始往考试内容里面加科学技术知识,有点说不过去。也因此,就只有童校那些学生,在县试、府试的考试中强制考试科学技术知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