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会改制,还不一定呢!你没看见,国子监里有多少人反对啊!”
  “呵呵,他们反对有什么用!”王德乐听了冷笑一声道,“这科学技术知识的用处这么大,乃是大势所趋,皇上迟早就把这么重要的学问纳入科举之中的。”
  说到这里,他看了宋时归一眼,用手指着他,笑着说道:“我就不信,宋兄会不知道这点。你父亲是科技清吏司郎中,你也在里面帮忙,应该是最清楚的了,对不对?”
  听到这话,宋时归笑呵呵了一下,走了几步,似乎是欣赏了下街上的热闹景象,而后才转头低声说道:“我私下问过我父亲,估摸着不是明年,那就是后年,肯定在这几年内,科举是会改制的。贤弟,你对科学技术知识也有研究,到时候一改制,必然也能胜过其他同年了!”
  王德乐一听,和宋时归相识一眼,而后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朝廷的动静很明显,只有那些食古不化的酸儒才抱着四书五经不放。如今这种大势,又岂是那些酸儒嚷嚷就能阻止得了的?真是幼稚!
  他们两人一边说着和自己重要的事情,一边在街上走着,倒也惬意。
  走了一段路之后,王德乐有点羡慕地对宋时归说道:“马上就是大年三十了,宋兄却是不错,一家人在京师团聚。不像我,千里迢迢地,远在京师求学,这过年就冷清了。”
  “对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时归对此也是感慨,“你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想我奶奶了!”
  说到这个,气氛多少有点影响,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两人都沉默了一会,只是往前走着。
  忽然,就见前面围了一大群人,很是热闹的样子。
  两人好奇,皆抬头看去,却见很多人在那议论着,隐约听着,“不可能吧”,“真假”之类的话。
  两人一听,有点好奇,脚步都加快了一点。正好有围观的人,似乎是两个书生往这边走过来,王德乐就双手抱拳请教道:“请问兄台,这前面何事如此热闹?”
  “朝廷成立了个新衙门,刚开衙呢!”其中一个书生摇头回答道,“什么即时通讯衙门,听着真别扭!”
  宋时归和王德乐一听,互相看了一眼。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好科技,很可能就是和科学技术有关的衙门。这一下,别人怎么样不知道,他们两人就立刻来了兴趣。当即谢过之后,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离得近了,果然是一堆人在那围着,讨论着,怀疑着。
  “我在这里说句话,应天府那边就能收到,这是不是太离谱了,这样的事情也能有?”
  “谁知道是不是骗钱,我们又不知道应天府那边是不是真能收到口信!”
  “这是衙门,总不会骗人吧?”
  “太贵了,一两银子一次,还只局限在应天府城里,要不然的话,倒是可以试试看?”
  “……”
  听着边上人的讨论,宋时归和王德乐也挤了进去一看,果然就如同听到的一样,这衙门口贴着一张布告,上面写着的内容和他们讨论的差不多,有个衙役站在那里,有点不高兴地大喊道:“没事的人就不要围着了,都要过年了,该去哪的去那!”
  宋时归仔细看了布告之后,不由得叹道:“要是南昌府也有这个就好了,一两银子而已,总要试试,给我奶奶一个问候,祝我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科技清吏司的待遇,在众多同等衙门中是算高的。宋时归在清吏司帮忙,也同样领着一份俸禄,因此自己也有点小钱钱。
  他说完之后,转头看向王德乐道:“贤弟,你家不是刚好在应天府么?要不,去试试看?”
  边上的人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不由得都停止了议论,转头看向他们。衙门开张到现在,还没有人去试过。如今听到有人想试试,一个个都很好奇,也开始怂恿了起来。
  相比其他人的没信心,宋时归他们两人却对和科技有关的东西很亲近。王德乐听宋时归这么一说,也正好思念远方的亲人,便笑着说道:“好,我来试试!”


第1206章 周皇后的心思
  听到王德乐说他要试试,顿时,围观的人都让开了一些。那名衙役也露出了一丝笑容,迎着王德乐说道:“这位公子,这边请进,很简单的,您只需要把想说得内容写下来即可!”
  一边说着,他一边用手示意,扔下外面的人不管,带着王德乐走进衙门。
  宋时归就跟在王德乐的身后,一边走一边打量着这个新衙门。
  刚进衙门,一如其他衙门一般,有一个照壁挡着视线。注目到这块照壁上,和其他衙门也有所不同。上面只是写着几个字,仔细看去,却是“即时通讯一出,再无鸿雁传信!”
  宋时归看得眉头微皱,感觉这口气好大,似乎有点像最近在驿站那边正在说书中的“东方不败”的味道。
  转过照壁,是一个院子,两侧是厢房。沿着回廊走过去,就见厢房外面挂着不少牌子,却是各省的简称。前面带路的衙役,把王德乐直接引进了最靠外侧那一间门。
  宋时归跟进去,发现这里的布局,有点类似当铺那种,不过没有那么高,里外人都能平视之,且有座位。这处应该是厢房内隔离出来的隔间,有两个位置,不过此时,只有一个位置有人坐在那里,似乎正在忙碌,提笔写着什么。
  王德乐按衙役的示意,就坐到了忙碌那人的对面。他刚坐好,那衙役又从边上拿出一张纸,而后对王德乐说道:“一看公子就是个读书人,那就不用小人代劳了,有什么想说得话,写在这里。收件人,也就是收您信息的人姓名、地址写在这里,发件人,您本人的姓名写在这里……”
  衙役很热情,用手指着那张纸,在给王德乐详细介绍着。宋时归听见,也伸头看了下,发现那张纸已经事先定好格式。就算衙役不说,看着那格式内容,自己应该也能填写。
  王德乐自己也是一看就明白的,不过他还是有个问题道:“如果想说的话多一些,这里写不下怎么办?”
  那衙役一听,便笑着回答道:“这位公子,这是一两银子格式,如果公子要多说一些都没问题,那边还有另外一些格式的纸张给公子写,但收费肯定要贵些!”
  “这么说,这收费是取决于字数?”王德乐有点好奇,便又问道。
  衙役一听,摇摇头,对这第一个顾客又热心介绍道:“不是,还要根据收件人地址的远近。比如说,如今刚开的这点,对应应天府麒麟门那,方圆差不多三里路的一个价格,城里城外又是一个价格。还有,如果是急件,需要马上送达,而不只是当日送达的,那价格又是不一样!”
  “这是为何?”宋时归听了有点奇怪,插嘴问道。
  衙役看了他一眼,知道他和这位公子是一起的,也是他提议之下,这位公子才来尝试,因此,他也很有耐心地解释道:“如果只是要求当日送达的话,等消息多了,才会有信差出一趟门就全部送完,能节约人力和物力。”
  说到这里,他指了下自己,又笑着介绍道:“小人就是信差。”
  他正说到这里,就见柜台里面的那人一边放下笔,一边说道:“这里有个急件,马上送达!”
  说完之后,他递出来一个信封,口子是封住了的。
  那信差一听,连忙答应一声,接过来看了下信封上写的地址,而后就离开了。柜台里面那人似乎有点不放心,喊了一句道:“记得要签字画押才算是收到了,否则就是你失职!”
  “知道了,知道了!”信差连声应道,匆匆出门。
  柜台那里面的人此时才招呼王德乐,笑着说道:“第一次,可不能出差错了!”
  这个时候,王德乐也已经写好了,也是笑着点点头,把那纸伸手递了过去。
  那人接过纸之后,似乎就看着纸发了一会呆,而后回过神来,就微笑着说道:“好了,消息已经发到应天府的即时通讯衙门了。这位公子请拿好,回头也可以做个凭证!”
  这么快?王德乐和宋时归都有点诧异,互相看了一眼,有点将信将疑的样子。
  那人看出来了,只是笑着说道:“这两天只是刚开张,还有好多人手没有到位。不过虽然如此,但请公子放心好了,你的消息绝对会在今日传到的。喏,就如同刚才一样,会有邮差送去的。等回头,你可以拿这个凭证和你家人对下,绝对是一个字都不会错!”
  王德乐的家底也是有的,一两银子,对别人来说可能有点多了,但他还是不在乎的。听到这人介绍,便点头回应,同时有点好奇地问道:“那这银子?”
  “今天自然是由我来收了。”那人笑着伸手接过一两银子的纸币,同时又解释道,“等人手齐了之后,公子就得去边上填单子,而后去正堂那边交钱,交了钱,就会有盖章,然后再拿过来我这边处理。”
  ……
  过了好一会后,王德乐和宋时归都走出了衙门,两人相视而笑,其中宋时归先说道:“看那样子,以后可是会在全国各地都铺开的,呵呵,真要这样的话,还真是方便了。特别是对那些大商人就更甚了!”
  王德乐也是点头,有点感慨地说道:“谁要是闭门读书个几年,而后再走出门来的,怕是不认得这是大明了吧!”
  有过一份体验,他们两人对这即时通讯衙门都是深信不疑,不但因为这是官府衙门,而且看那布局,也不可能骗人。
  在衙门外围观的人看到他们出来,纷纷围上来问东问西,或者是心情不错,或者是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德乐还颇有耐心地解释了一番,并为及时通讯衙门说了不少类似保证的话。
  这一下,终于有人也忍不住进去,也想着尝试一下了。
  不过,就年前这几天,进去真正尝试的人,终归是不多。但是,这即时通讯衙门的事,却是在京师传开了。
  终于,过年了。
  大年三十,过了这一夜,就告别了崇祯七年,要进入崇祯八年了。
  过去的一年,在原本的历史上,陕西、山西又是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饥。
  但是,在这个位面上,虽然同样是小冰河时期,虽然同样发生了大旱,可灾民却分流去了河套平原。又得益于高产作物,特别是土豆的产量开始增加,这个大旱,基本上对大明就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真要说有,那也是归化城治下又多了汉人的人口而已。
  过去的一年,在原本的历史上,流贼已经肆虐中原,关外建虏征服草原,顺道再突入关内,兵围宣府,掠大同,攻陷得胜堡,京师再次震动。
  但是,在这个位面上,流贼中的那些首领,早已投降朝廷,并为朝廷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其首脑人物之一的李自成,甚至还娶了个卫拉特蒙古的公主回来当媳妇。而关外的建虏,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残余建虏逃到了倭国,才苟全性命而已。
  ……
  随着成就值消耗地越来越多,崇祯皇帝对后世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他想着这一切,心中满满地都是成就感。如今的大明,有朕在,谁与争锋!
  西夷?呵呵,等着吧,朕必将大明的国旗都插去欧洲!不但欧洲,还有其他洲,反正朕还能活很多年,插满全球是肯定的了!
  想了半天,崇祯皇帝回过神来,发现宫里大大小小的人都在看着自己,他不由得一笑,大声宣布道:“赏!”
  随着他这一声开口,宫里面顿时又沸腾了。
  随着大明一年比一年强盛,宫里也一年比一年富裕。这大年三十的赏赐,不管是嫔妃,还是宫女,不管是太监,还是内侍,全都得了一份大大地赏赐,而且也是一年比一年重。
  反正从去年开始,宫里面代代相传的赏赐,哪怕从太祖时候算起,也没有一位皇帝能比得上当今皇上大方。平时日,不少宫女内侍都在私下里讨论,都说自己撞到了好时候,遇到了一位能体恤下情的圣明天子!
  又是一个大年三十,崇祯皇帝一如以前,玩了几手之后,便躺在躺椅上,在这有火龙烧着的宫殿内,看着自己的妃子在斗地主的斗地主,搓麻将的搓麻将,还有三国杀,剪刀石头布等等,自己则想着明年的计划。
  摆在自己的面前,首先一个就是要赚取成就值,要够买断拍照片的成就值才行。虽然这段时间内自己多次出宫微服收割成就值,可还是有限的很。必须要开大型集会那种,才能大量收割成就值!
  有了成就值,人口统计就必须要尽快开始了,这是统治的基础。
  全国的童校,还要再大力推广,争取做到除新设省份之外,其他省份都要有,且免费两年学制。光是用服舍违式的钱,局限性太大,照顾不到欠发达城镇,这就需要国库来出钱了。
  这过去的一年,除了原本预想的税收来钱之外,云南那边的商税已经开始贡献了。由闵洪学阁老坐镇,加上唐国已经稳定,大量商品的流通,商税已经达到了两百万两,且来年应该更多。另外三个藩国这边,如果按照唐国这边来算的话,等明年稳定了,也差不多会有这个数。甚至福国因为可以利用船运,货物的吞吐量更大,商税说不定能更多。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有点遗憾。虽然消息的传播,因为有了聊天群的存在,变得快捷无比。可实际交通情况,却还是相当落后,对于大明经济的发展,还是严重拖了后腿啊!来年,得重点关注交通部这边才行!
  科学技术知识这块,已经在童校、县学,甚至连国子监都有了。当然了,除了童校强制要学之外,如今的县学和国子监其实还类似后世的课外读物。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就是他在微服南巡遇到的应天府国子监祭酒。没想到他还真是识趣,竟然大力在国子监推广科学技术知识,甚至还上书,最终迫使京师国子监也允许监生自由浏览科学技术丛书。
  有的时候,不看人的好坏,而是要看着人是否有用。
  崇祯皇帝想到这个心得的时候,不由得又想到了另外一位相似的人,就是山东的那个。年后得让王承恩亲自去走一趟,进一步推进那个事情吧!
  还有南洋那边,要是明年决战的话,就一口气可以封出好些个藩王了。接下来还有澳大利亚,还有南北美洲,非洲,中东,欧洲,貌似藩王好像不够用了!难道要朕加紧造人,多来一些藩王?
  想到这个,崇祯皇帝又不由得一笑,摇了摇头。
  正巧这时,一直关注他的周皇后看到了,便不打牌了,过来在他身边坐下问道:“陛下,刚才您摇头是什么意思?可是看到妾身打牌不好?”
  “呵呵,想哪里去了!”崇祯皇帝一听,笑着低声说道,“朕在想着,朕的儿子还不够多,回头要加紧了!”
  听到这话,周皇后不由得一愣,随即脸色一红,不过她转头看了眼一堆在玩的妹妹,心中有点忧虑,犹豫片刻,便低声问崇祯皇帝道:“陛下,慈烺过完年就六岁了!”
  崇祯皇帝一听,看了她一眼,知道她心里想什么,便认真地对周皇后说道:“朕如果现在封太子的话,会害了他的。”
  如果封为太子,那就要学习帝王应该学的,学治国之道。但问题的关键是,恐怕这个太子当了一辈子,也用不上那些学到的帝王之术。
  周皇后听了,当即就皱着眉头说道:“可陛下,如今您让他学那什么科学技术知识,也不是他该学的啊!”
  崇祯皇帝听了,没再说话,而是闭上了眼睛。这让周皇后心中有点忐忑,该不会是皇上因此生气了吧?
  忽然,这个时候响起了海兰珠欢喜地声音:“田妹妹,你真是好人啊!送来让姐姐胡了。”


第1207章 去山东
  崇祯皇帝听见,睁开眼睛抬头看去,却见田贵妃略微有点慌乱,或者有点尴尬的神情。包括其他妃子,也都有一些慌乱的表情,看到自己看过去,都连忙又装着在打牌的打牌,打麻将的打麻将。很显然,这些妃子,都在关注自己和皇后这边。
  崇祯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到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便有了决定。虽然自己知道,太子基本上是一辈子的太子,但是别人不知道,很多人都会惦记太子之位。与其让人心乱了,还不如早点砍断根源便是。
  崇祯八年,当群臣休沐完后上朝的第一件事,崇祯皇帝便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立嫡长子朱慈烺为太子,且给太子找了几位师傅,是为吏部尚书徐光启,礼部尚书孙元化,工部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应星。
  这个事情,顿时天下震惊。当然了,更多的是官场和读书人之中震惊。
  第一个,是当今皇帝终于立了太子,这个没有意外,从法理上来说,也都是嫡长子为太子。但是,教导太子的师傅,却很有名堂了。不管是徐光启、孙元化还是宋应星,都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作为未来的帝师,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去年末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就有流传讨论的一些消息,再度疯狂流传开来。讨论的范围也好,烈度也罢,比起去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兄台,看这趋势,皇上应该是下定决心了,迟早有一天,这科举的内容就不再是四书五经了!”
  “其实,这个早就该知道了。你们想想,这科学技术知识可是皇上亲自编写出来且加以推广的,徐大人任吏部尚书,考核官员的时候,都要懂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的常识,这其实已经在暗示了,对不对?”
  “可不是,你们看,朝廷在这两年所建的童校,都是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要学的,还有县学,国子监都开始有了,这要是以后科举内容没有变动,我脑袋摘下来给你们看!”
  “……”
  不管是先知先觉也好,还是后知后觉也罢,在大明读书人之中,大部分人都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将来某一天,科举内容将不再是四书五经,很大概率会加入皇上所编写的科学技术知识了。
  如此一来,自然有很多专注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就不甘心了,纷纷聚在一起抱怨这个事情。
  “自有科举以来,儒学一道,乃是王道,科学技术知识只是匠人之学,怎么可以和四书五经相提并论呢!”
  “对啊,半部论语治天下,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么?雕虫小技也!”
  “朝中有奸臣啊!一个个过河拆桥,朝廷怎么不让他们也重新考一遍科学技术知识呢!”
  “不行,决不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上书如何?孔孟之道,绝不容杂学侵占!”
  “对,就不信了,我们所有读书人都一起上书反对,要求朝廷正式给个说法!”
  “……”
  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类似的讨论很多。事实上,有关孔孟之道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争论早已存在了。一开始的时候,科学技术知识的地位并不高,多是一些匠人拥护而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和为官者都改为支持了,也因此,这争论就愈演愈烈。
  在这些争论中,还有一些其他声音,特别是在争论最激烈的江南地区。
  “你们别做梦了,朝廷肯定会在这几年改科举内容,最好现在就多读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吧!”
  “大明的科举内容必改,但是藩国那边可没听说啊!而且那边对读书人非常优待,求贤若渴,只要是读书识字的,一般都有官做!”
  “对啊,现在几个藩国都在抢人呢!哼,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我说啊,我们一起去藩国得了,到哪当官不是当官啊!”
  “……”
  在这些言论中,还真别说,确实有些读书人动心了。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能当官么!如今看这情况,在大明肯定是会有改制,如果自己不能在改制之前考中进士的话,那就必须要从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如此一来,优势全无,还真不如去藩国当官得了!
  崇祯八年初,有关科举改制的讨论,随着立太子的消息,讨论得如火如荼。也就在这个时候,山东衍圣公府这,有一行十多人到达孔府门口。
  孔府,乃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圣地,是孔圣人的嫡长子孙的世袭地。从宋至和二年开始,衍圣公这个封号就开始一直沿用下来,历经宋、金、元、明等朝代。其实,孔圣人之后,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就已经被朝廷册封,享受荣华富贵,只是衍圣公这个封号是从宋开始。也就是说,孔子后人,从汉高祖开始,就因为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而得以享福。
  当然了,之所以能一直历经几千年而长存,不管王朝更替,始终保持超然地位,也和其没有脊梁骨有关。否则的话,早被某个帝王干掉了。当然了,也可以换个说法,孔家不在乎一家一姓,而在意华夏的儒道传统而已。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可是有不少蛮夷入主中原的时候。
  衍圣公这个爵位,在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就孔府来说,在大明朝也是相当受重视的。
  大明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敕建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到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于是,在弘治十六年皇帝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孔府遂又改建。到了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皇帝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孔家的地位,是越来越高。
  孔府占地面积达约一百八十亩,各类建筑四百六十三间。府内楼堂厅轩栉次鳞比,长廊曲径,扑朔迷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除大明南北两处皇宫之外,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号称“天下第一家”。
  不得不说,大明朝对孔家算是恩遇有加的。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入关,孔家立刻改旗易帜,拥护满清统治,从而继续得到了满清的敕封。
  话说回来,孔府门口的兵丁见十来个人都是骑马的,连忙上前拦住,大声喝斥道:“此乃衍圣公府,尔等什么人,胆敢骑马而至,快快下马,不得无礼!”
  这十来个人压根就没兵丁的训斥,直到门口,才各自下马,其中一人,伸手掏出腰牌,就往迎面怒气冲冲而来的那兵丁面前一亮,同时喝道:“前面带路,我们要见衍圣公!”
  那兵丁稍微一愣,定睛一看,顿时就没了刚才的气焰,连忙点头哈腰,引着这些人进门了。另外一个兵丁,一看这情况,都不用看那腰牌,就猜出是什么人来了,连忙往里面跑去,先行通报去了。
  这孔府的兵丁,平时喝斥一些读书人,哪怕是当多大的官,都没问题,那些人都会乖乖地听话。不过对眼前这一行人,压根就一点用都没有。这一点,在这些人上一次来孔府的时候,已经受到过一次教训了。上一次轮值的兵丁,据说伤势到现在都没好呢!这些人一个个如狼似虎的,衍圣公见了都得恭恭敬敬,谁敢得罪!或者说,天底下,就没人敢得罪他们!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一行人还没走到前厅,就见衍圣公匆匆领着手下一班官员迎了出来。
  “不知哪位天使驾到,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衍圣公脸上带着笑容,还未迎上,就已经开口打招呼了。
  这一行十几个人都是便服,不过一个个气势十足。见到衍圣公带人迎出来,其中一人便低声对他们簇拥着的那个年轻人说道:“厂公,这衍圣公经过上次的事,果然识时务了!”
  这年轻人,就是如今皇上面前的红人之一,东厂提督王承恩。他听了,只是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鄙视之意。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在此,还不快来见礼!”一名番役冷声喝道,算是回应了衍圣公的问话。
  在天启朝的时候,东厂提督可是赫赫有名的九千岁魏忠贤,虽然他已经完蛋了,可东厂的威名却还在。再者说了,这个位面的厂卫,可没有历史上一样,被崇祯皇帝勒足不得出紫禁城的。在这崇祯朝,厂卫也同样威名赫赫,办过得大案也有好几个了。
  比如,当年山西晋商通虏一案,当时让整个山西的商人都躲在家里慑慑发抖;还有江南通贼一案,也杀了个人头滚滚。
  厂卫,是皇帝手中的一把最锋利的刀。如果说孔府对文人有天然的压制,可对这些厂卫来说,没个屁用!
  衍圣公一听这次是东厂提督亲至,心中吓了一跳,感觉没什么好事,心中更是着紧,姿态放得更低,连忙说道:“原来是厂公亲至,失礼失礼!”
  王承恩冷眉扫了他一眼,一言不发,大步便往大堂走去。他所带的番役,连忙跟上,毫不客气地先进去了。
  这个衍圣公的事情,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听着以仁义礼智信传人立于世间的一个人,平时所作所为,和凡夫俗子有何区别?在这当土皇帝一般的日子,倒是过得潇洒!
  但是,这是皇上给的恩赐,不思忠君报国,反而还想联合复社的那些酸儒抵制皇上的科学技术,真是狗胆包了天!这些东厂番役,包括王承恩在内,能给这衍圣公好脸色看就怪了。
  对此,衍圣公极其下属压根没有办法,对此的不满,甚至都不敢露出来,只是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跟进去了。
  到了大堂上,王承恩大大咧咧地往主位上一坐,两边簇拥着番役,都冷眼看着跟进来的这些人。
  衍圣公陪着笑脸,走近几步问道:“不知厂公亲自大驾光临,是有何指教?”
  王承恩没有说话,依旧摆着谱,他的一名手下跨前一步,大声喝道:“除了衍圣公,无关人等,全都退下!”
  其他人一听,不由得互相看了一眼,一时都没动。看着来势汹汹的样子,东厂是要干啥?
  衍圣公听了,见手下这些官员还没动静,连忙挥手道:“没听到么,还不赶紧退下?”
  这时候,他的手下都回过神来了,连忙施礼退下。只一会功夫,就走了个干净,只剩下衍圣公一个人面对一大伙如狼似虎的东厂番役。
  大堂内安静了下来后,王承恩才从袖子里摸出一卷纸,往前一伸,同时冷着脸,用宦官所特有的带点阴阳怪气地声调说道:“就这几日,衍圣公就按这上面的意思,亲自去京师一趟,向皇上上奏,请求恩准。”
  边上一名番役见此,立刻躬身接过,转交给衍圣公。
  这衍圣公一听,心中就是一咯噔,虽然没看到那纸上写着什么内容,但他心中却隐隐有了猜测,不由得暗暗叫苦。
  等拿到手里,展开之后仔细一看,心中顿时叫苦不迭。自己果然没猜错,怕什么就来什么,看来皇上是铁了心,可自己的身份……
  之前的时候,已经有来过这一出。不过那时候,好歹不是公开表态,只是私下传言,这边不否认即可。那样的话,就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也就得过且过了。可如今……
  这么想着,他再次看了眼手上这份东西,感觉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