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位爱卿,朕让你们开开眼,这火车能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绝非朕危言耸听!”
  说到这里,他又看了一眼温体仁,而后还是微笑着说道:“这火车要是没改进,朕也拿不出手,如今既然让诸位爱卿一观,就已经可以推广,能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便转身,大步走进了御花园。
  那些死太监们,基本上都看了一眼文官那队列,而后一个个带着那种高人一头的神情跟进去了。
  反而是文官们,都愣了下。因为皇上刚才所说,和他们想到的结果,似乎不一样!可是,他们仔细想想,也想不明白,这蒸汽马车会是如何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么夸张么?
  想不明白,便不想了。实际上,也是没时间了,皇上已经进去,他们总不好一直待在这御花园门口想事情。
  以温体仁为首的文官,刚进御花园,抬头一看,在皇上的面前,有着一个庞然大物,和他们所想的蒸汽马车,竟然完全不一样。
  只这么一看,他们就都知道,怕是自己想错了。再怎么想,也没想到,这蒸汽马车,不不,是火车,竟然能这么长!
  崇祯皇帝看到自己的臣子都进来了,便吩咐早已候着的几名侍卫道:“烧火,准备开动!”
  而后他才转头看向那些盯着火车看得臣子,兴致颇高地给他们介绍道:“诸位爱卿应该已经能看出来了,这个火车,可不只是马车一个车厢而已,只要蒸汽机的动力足够,就可以拉动尽可能多的车厢!”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一指地面上道:“诸卿看这里,这个火车是在这铁轨上滑动的,这就尽可能地减少了摩擦阻力,能让同样的动力拉动尽可能多的车厢,而且火车在这铁轨上移动,会很平稳。准确地说,火车其实是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机车,二是铁轨。先不说别的了,诸卿都上车,先来体验下这火车吧!”
  这火车的车厢不是封闭的,而是观光的那种。崇祯皇帝把第一条实验性的火车放在御花园,也是有一个目的,家里的一大堆老婆平时闲着没事,可以一火车拉着在这御花园内转圈圈,增加一个娱乐节目。
  不过此时,却是崇祯皇帝先上了火车,而后曹化淳等人紧随其后,在惊讶之中回过神来后的文官,才一个个都跟了上去,依次上了火车。
  这么多人,其实也就占了一个车厢而已,后面还挂着三节车厢,都是空着。
  没一会,火车便开动了起来,速度不快,缓缓地沿着御花园中预铺好的铁轨前进。
  火车上,崇祯皇帝微笑着看着这些古代人,并没有说话。而这些大明最高级别的官员,也都一个个没有说话,只是在体验坐火车的感觉。
  一圈完成,火车徐徐地又停在了御花园的门口附近。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这门口,已经站了几百个内侍。众多文官有点不解,该不会是喊来这么多人,要抬这火车?
  崇祯皇帝等火车停稳,便又带着微笑对他的臣子说道:“诸卿,再来一圈如何?”
  说完之后,他也不等臣子回答,就一挥手示意下,那么多内侍,便依序登上后面空着的车厢。他们就没有这些大臣优待了,一个挤一个,挤满一个车厢才继续去挤下一个车厢。那么几百号内侍,最后竟然都装进了车厢里。
  而后,火车再次开动了起来,依旧是缓缓地,平稳地开动。不少臣子见此,脸上都带着惊讶,转头看向后面的车厢,心中在默默地估计着这火车,到底一次能拉动多少人!
  这个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有点明白,为什么皇上说这火车,能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孙承宗心中抹了把汗,亏了自己没说话,否则岂不是要被打脸了!这么想着,他看了看温体仁,发现他竟然没有一丝脸红。再转头看向薛国观等人时,倒是终于发现了有脸红的迹象。
  其实,温体仁脸不红,心红。此时的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死太监在听自己这边说话时,会有那样的表情了。不过幸亏自己比较聪明,没有劝谏。这薛国观也是,差点就被这货给坑了一把!


第1190章 宗室藩王大会
  等火车再次转完一圈之后,崇祯皇帝没管那些内侍下车离开,而是在车上,对他的臣子说道:“这辆火车,朕放在御花园内,乃是给朕的爱妃们游玩用的。不过诸卿应该也都能看出来,一旦我大明各城之间,各繁华之地都修建了这火车的话,如果这蒸汽机的动力够大,那一次性可以拉动多少人,从一地到另外一地?如果换成货物的话,那又有多少能从一地到另外一地,诸卿想想,这和如今的交通相比如何?”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这还没完,看着沉思中的这些文官大臣,崇祯皇帝又继续补充道:“而且这火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日夜兼程不耽搁。如何?”
  这些大明高级官员都不是傻子,崇祯皇帝已经把火车的优点说得如此明白,他们自然能从中知道,这会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
  此时听到皇帝问如何?他们一个个诚心实意地恭声回道:“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看到他们这样子,不由得笑了。他也是有成就感的,捣鼓了那么久,好歹把几百年后的东西提前捣鼓出来了。至于火车的缺点,当然也有一大把,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一如温体仁所说,有问题,去克服就是。
  这么想着,他便看着温体仁,眼角带着笑意说道:“温卿刚才在路上说得也没错,蒸汽马车,只要持续改进,也总有一天,能给大明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听他这么一说,温体仁难得老脸一红。皇上确实是听到了,这样当众说出来,这到底是夸自己还是损自己啊?
  没有等温体仁回应,崇祯皇帝又继续说道:“等到将来,这蒸汽机再改进,或者干脆说,出现一种新的动力,能代替蒸汽机驱动马车前行。没有蒸汽机的这些缺点,成本也不高,那现在的马车,必然会被淘汰。那时候,满大街的,就都是那种新的马车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崇祯皇帝在心中默默地补充了个词“汽车!”。
  随后,他的声音提高了不少,也不再有笑容,而是严肃地说道:“……朕在应天府的时候就说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我大明一直推广科学技术知识,朕就相信,我大明的聪明才智之士,必定在将来某一天,把我们所想到的这些,都做出来!”
  借着这个机会,崇祯皇帝又一次给自己的这些臣子灌输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真是做到了,只要有机会,就不断地灌输,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推销员了!
  “陛下圣明!”众人齐声回应,事实俱在,也不可能再说别的了。
  回到文华殿内后,崇祯皇帝看着底下的臣子说道:“朕之前给路桥公司批阅道路规划时,其实已经留了铺设铁轨的地方。因此,这火车之事,也划归给大明路桥公司……”
  说到这里,他忽然觉得这说法好像不妥,就又改口道:“火车就作为资产,注入大明路桥公司,当然,这得增发股份,具体事宜,等回头由毕卿和路桥公司的刘卿协商,再呈送内阁和司礼监,奏于朕审阅!”
  这又都是钱啊!户部尚书毕自严高兴地连忙出列领旨。
  这些东西,如果只靠国家来推广的话,说句实话,成本很高的,而且还牵扯很多事情,比如贪腐之类。倒不如在朝廷的掌控之下,自己的监督之下,用商业化手段进行运作,才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的推广手段。
  等毕自严退回队列之后,崇祯皇帝看着底下这些臣子又把话题拉回了最初,已经有点被他们遗忘的话题道:“草原不能独立于关内,包括天山,漠北,又或者归化城等等,必须和关内建立紧密的联系,而交通就是重中之重。火车的运量非常大,就能很好的成为草原和关内的联系纽带。因此,朕决定,喀尔喀部族的那些俘虏,在天山那边筑城之后,就用来修路!不管用多久时间,几代人时间,这些路是一定要修出来的!”
  “陛下圣明!”温体仁等人听了,一起回奏道。
  同时,他们也在心中感慨,敢情皇上发明的一样又一样的东西,其实都是和当前或者未来的局势环环相扣!也不知道在皇上的脑子里,究竟还有多少好东西?
  至此,这次的朝议,算是结束了。不过其他臣子虽然退去了,但首辅温体仁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却被留了下来。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两人说道:“那些宗室早已赶到京师,被朕晾了好久了。如今草原大战结束,朕该可以和他们见见面了!诸卿以为如何?”
  听到这话,温体仁首先苦笑着说道:“陛下,您一直避而不见,老臣家门口,都快挤满了藩王的人了!您要再不召见他们,老臣都不敢回了!”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笑了下。这个情况,早有厂卫报到他这里了。那些藩王急啊,不但在首辅这里找关系问情况,甚至还送礼给司礼监掌印太监打听,不过曹化淳是个会做人的,转手就向自己做了禀告。
  “陛下,他们确实已经等得很急了!”曹化淳也恭声奏道。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他自己也觉得火候已到,便吩咐下去,两日之后,召开全球分赃大会,不,是全球分封大明藩王通气会!
  大明共计实封藩王六十五位,追封藩王二十二位,到崇祯朝时,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藩王绝嗣而除封,因事被废、除封,共计还有藩王三十四位;另外,藩王的儿子除了长子世袭藩王之位外,其他儿子都是要封郡王,而且也是世袭的。大明朝的郡王,一共有九百二十四位郡王。
  当然了,本次宗室大会,够资格来参加的就只是藩王,否则的话,文华殿内估计是站不下了。
  大明的藩王,按照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是分封各地,有兵有权,和西汉开始的藩王差不多,相当于自领一国,却是国中之国了。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不怕儿子们造反,无所谓。可当他孙子建文帝一登基的时候就怕了。因为那些叔叔藩王们,大都跟着他爷爷一起打天下的。说起兵精粮足也不为过,而他自己,则只是法统上继位而已,根本压不住那些叔叔。
  又有西汉七藩之乱的例子,大明朝的官员也都支持削藩,于是,就削出了个成祖出来,而建文帝自己丢了皇位,下落不明;
  朱棣上位之后,就对其他藩王不客气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形成了大明王朝的宗藩制度为: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俗称的圈禁当猪养。荣华富贵不缺,但只能待自己王府里,连外出祭祖都难。
  大明的宗藩制度,在明神宗的时候,因为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对各级爵位,比如藩王、郡王、镇国将军等有过一些限制,但总体来说,大的制度方面还是保持不变的,宗室问题,依旧是大明朝最大的问题之一!
  终于,到了崇祯朝的时候,宗藩制度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初有唐王封洞吾,唐王一脉,全都搬去了新的唐国。从此之后,就拥有军政大权,再次成为了真正的藩王。而对于大明本身来说,从此之后,朝廷不用支付唐王一系的俸禄,由唐王自负盈亏。且唐王在国内的封地等等,都拍卖后不再属于唐王,相当于把唐王在国内的权利义务,都打包丢到洞吾去了。
  对于大明藩王来说,这当然是有风险的。第一,分封到国外,首先得要打下来吧?万一钱财耗尽,打不下来怎么办?
  不过这个问题,崇祯皇帝起码在最初的三位藩王上,是给他们包办了的,保证能就藩,藩王的钱不够,朝廷可以补贴,藩王未来的收益可以抵押。
  第二,藩王封到海外,对于藩王来说,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至少没有大明富裕,这样的情况,对于有的藩王来说,也是不乐意的。
  不过从前面三位藩王的例子上看,崇祯皇帝又允许藩王在百姓自愿的前提下,能带走多少大明百姓都可以,包括文官武将,只要愿意跟藩王去的,都会放行。不但如此,还会大力支持藩国的建设,给其规划,抵押贷款,鼓励国内商贾去藩国互通有无,甚至还派兵驻守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比如和邻国相邻的地方,或者临海的地方,由朝廷来治理,抵御风险。
  就从目前的情况看,崇祯皇帝对于藩王封建海外的事,是非常重视,非常支持,表现出了非常大的诚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每天无所事事,只能待在自己藩王府里的藩王们心动了。
  就算有个别还是愿意混吃等死,可他这一脉的宗室就不愿意了。大明宗室,不但藩王被圈养,其他的郡王,镇国、辅国和奉国将军,以及镇国、辅国和奉国中尉,皆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就这,对于郡王和将军来说,或者还能过个安逸日子,但是,对于那些中尉来说,就惨了。
  宗室人口太多,就是把一年的税收全部用来支付宗室俸禄都不够,因此朝廷就干脆找各种借口拖欠,甚至不给你登记玉蝶,不承认你是宗室成员,而他们又不能参与士农工商这些,没有收入来源,那叫一个惨啊,有的过得比乞丐都不如。
  特别是奉国中尉,按朝廷律法,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就是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世袭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这奉国中尉就多了,也是最苦逼的了。
  虽然到嘉靖时期,对他们的政策有所松动,可以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参与士农工商,可他们的基础太差,也很难和别人竞争,过得日子还是很苦。
  于是,当他们听到朝廷的宗室政策有了巨大的改变,听到可以去藩国去了,自然不会再过这样的苦逼日子,至少能当个小官吧?再不济,也能从事正当职业吧?因此,他们对于朝廷最新的藩王封建海外之策是最为拥护的。
  如果自己这一脉的藩王对于封建海外之事表现的不积极,甚至不想外封的,他们就会去藩王府闹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么多人,都是藩王这一系的子孙后代,藩王府都能塞满。
  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明地方官员自然是有意纵容了。你藩王不想海外封建,你的日子就不好过!
  而那些对海外封建比较积极的藩王,他这一系的宗室也没闲着,自然开始积极地为海外封建一事准备了起来。人力、物力、财力什么的,都开始规划。在很多藩王府所在的地方,他们自发地去拉拢那些乡里乡亲的,诱惑他们一起去藩国什么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明朝第一次大规模的藩王宗室会议便在京师紫禁城文华殿内召开了。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唐王、福王、益王竟然也到场了。
  这三位藩王,唐王已经就藩两年左右了,福王刚刚就藩几个月而已,而益王,连自己的封地吕宋都还没去;他们三个,分别代表了藩王的三种状态,有着三种心态,对于其余未分封的藩王是个很好的咨询对象。
  于是,这次的藩王宗室大会,崇祯皇帝没有长篇大论,温体仁和曹化淳也只是当个看客,主角就成了唐王、福王和益王。由他们三人分别讲述自己的海外就藩心得体验,而后其他藩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这三个藩王提问。
  可以说,这一次的藩王宗室会议,是非常热烈的。
  一开始的时候,各地藩王还有节制,可到了后来,三个藩王,都被其他藩王给围死了,你一言我一语的,一张嘴至少要对付十来张嘴,让三个藩王痛并快乐着。
  要不是就藩海外,哪有这么受欢迎的时候!
  当然了,崇祯皇帝事先也交代过,三个藩王自然也不会在崇祯皇帝的眼皮底下,说一些就藩不好的话,否则的话,崇祯皇帝分分钟能有许多办法让他的藩国穿小鞋。


第1191章 还有这操作?
  一直说到三位藩王口干舌燥,实在不想说了。这种情况,真是一辈子第一次遇到,这也真是太受欢迎了!
  崇祯皇帝一直在听,感觉三位藩王也说得差不多了,便叫停了自由提问。而后,他看着底下那么多的各种年龄段的藩王说道:“藩王分封海外,有利于大明,也有利于藩王,可谓双赢局面!因此,朕就打算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把大明的藩王全部封出去。当然,也包括朕的儿子。”
  看着一双双注目自己的眼睛,他知道这些藩王最关心的是什么,便又继续说道:“至于各藩王封到什么地方,暂时不好说。毕竟就各藩王府目前来说,是没有能力去打下藩国的。因此,朕决定,也就按照唐王、福王等人的模式来。对此,诸卿可有异议?”
  皇帝说得在理,藩王们互相看看,都齐声回应道:“臣等没有异议!”
  说完之后,这些藩王又欲言又止,眼神瞄着其他藩王,似乎都想别人先提。
  崇祯皇帝自然知道他们还想问什么,不过他并没有马上说,只是点头示意下,便有两名内侍推着一个屏风到了诸位藩王面前展开,只见屏风上面挂着一张地图,是前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出来的《坤舆万国全图》。
  众位藩王一见,就立刻盯上了这张地图。他们的眼珠子转动,瞅瞅这里,瞧瞧那里,看他们的样子,就好像眼前的是一个蛋糕,这些藩王再想着自己吃哪一块!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忽然想到了后世教科书上的一个事情。就是满清末年,各国列强盯着中国的地图划分势力范围,后来出了个漫画,叫《时局图》,就是用来讽刺这个事情。
  呀,真是一个不小心,现在变成大明在瓜分别人的地盘了,罪过,罪过!
  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表情却没什么变化,很显然,他不在意。或者说,与其如同原本的历史一样,让别人来瓜分自己的地盘,不如现在强大一点,去瓜分别人的地盘!
  至少,如今的大明,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而现在,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都生活着原始落后的部族,他们,需要大明去解放!
  咦,好像这个理由,貌似另外一个位面的那些列强也会用吧?
  想了一会,崇祯皇帝没想出个什么,便也不再多想了。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大明皇帝,就要为大明百姓负责,如此而已!
  等那些藩王都看了一会后,他便站起来走了下去,来到屏风前面,而后看着已经退后几步的藩王说道:“这个世界地图,大概是准的。如今……”
  他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指给藩王看。
  “这里是唐国,这里是福国,这里是益国!”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指着老挝说道,“就目前来说,朕已经收到南掌百姓恳请大明分封藩王过去。因此,朕决定,下一处分封藩王之地,就为南掌。”
  听到这话,福王明显有点失落。在这之前,他还一直在打着主意,看这块地方能不能并到福国来。这次来到京师,他就是怀着这个目的,想单独求见皇上,说说这事。可是没想到,皇帝已经当众说出来了,有关南掌的打算,那就是没得商量了。
  他却不知道,分封在大明邻近的藩国,在原则上,国土疆域不能太大!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看到不少藩王的眼睛开始冒绿光,他便又说道:“不过南掌归根到底,还是朝廷出兵打下来的。这出兵的费用,还是要所封之藩王来付的。”
  说完之后,他又一指南洋道:“接下来,为了解决益国、福国的风险,朝廷很可能会和西夷在南洋决战。如此一来,南洋这边,应该还能分封几个藩王。至于到底几个,朕还没想好。而后是这里……”
  说着这话,崇祯皇帝又一指非洲、南北美洲道:“这些地方,离大明就有点远了。不过都是好地方,西夷已经在几十年前就派人去征服当地的土著部落。”
  然后,他还简要介绍了下西夷,也就是欧洲的情况,还有莫卧儿王朝、波斯王朝等等的情况,几乎是把全球情况都说了一遍。而后他转身回到御座坐下后,看着底下的藩王们说道:“太远的地方,暂时不用考虑,等时机合适了再说。就目前来说,主要是南洋那边,倒是可以分封。朕刚才已经说过,第一个,是南掌,和大明临近,背靠母国,可以得到朝廷的有力支持。”
  这个情况,其实都不用崇祯皇帝来说,这些藩王也都是有眼睛的。对于他们来说,越早分封出去,就越早能享受真正藩王的权力。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好处。比如说早点分封出来,国内能招到的人就多一些,否则都被其他藩国挑剩了,那成本肯定会高很多。还有,早点分封出来,国内的资源也能早点利用上,比如互通有无,藩国能早日繁华起来。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和大明临近的地方就那么一些,要是晚了,就要分封老远去了。比如像那南北美洲、还有那非洲什么的,这些藩王其实是不乐意的,感觉好像去天边了一样。
  因此,这些藩王都眼巴巴地看着崇祯皇帝,就希望崇祯皇帝下一句话,就是说让自己分封到南掌去。
  但是,崇祯皇帝之所以要召开这宗室大会,又岂会没有目的。就听他在上首说道:“不过卿等都是大明的藩王,朕也不好厚此薄彼,直接指定谁先谁后的,有失公允,对不对?”
  听到这话,不少藩王心中有点失望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在大众广庭之下,当皇上的,总不能太过偏袒!皇家,也是要脸的。
  那这样一来的话,这么多藩王,肯定要有一个去就藩的啊,选谁?
  难道是抓阄?这是这些藩王们心中不约而同地猜测。
  然而,他们又猜错了,就听崇祯皇帝又接着说道:“朕也不瞒众卿,有的事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南掌百姓要求大明分封藩王过去,实际上还是朝廷大军去打下来的。这一点,应该众卿心里也有数!”
  什么南掌百姓要求大明分封藩王,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明面上的借口而已。文华殿内的这些人,还没傻到真相信这借口。什么时候,普通百姓能做这样的主了?
  因此,当崇祯皇帝说这些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老成,或者不是那么幼稚,藩王们都不约而同地在点头。
  一直旁观着殿内情况的温体仁和曹化淳等人互相看了一眼,便知道这些藩王掉到皇上的坑里了。
  果然,看到藩王都确认了,崇祯皇帝便严肃了一点道:“诸卿不要觉得现在国库的钱多了,其实恰恰相反。如今打,南涝北旱,自然灾害还是很多的。而且北方又刚和蒙古人打仗,南方还在打仗,包括唐国那边,朕又派了军队去唐国新打下来的孟加拉行省驻军。还有,朕还想着在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三年,让大明所有的孩童都能有书念。可这种种一切,都需要钱,朕缺钱啊!”
  听到这话,不少藩王心中有了明悟,所料不错的话,皇上怕是要捞钱了。
  他们没有料错,崇祯皇帝紧接着,话锋一转道:“因此,打下南掌的军费,牺牲将士的抚恤金等等,还是需要就藩藩王来付的。这一点,其他已经分封了的三个藩国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时,他的声音提高了一分道:“因此,朕决定,哪位藩王出的钱多,就由那位藩王先行就藩南掌。这么做,朕也算对得起在前线厮杀,为众卿打江山的将士了,对于众卿来说,也算是一种公平之举!”
  听到这话,众多藩王不由得面面相觑。不少人在心中喊着:“陛下,我们要抓阄,我们宁可抓阄,这样才公平!陛下,我们要抓阄……”
  然而,这个心底的呼声,他们最终也只是在心中想想而已。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就没在文华殿呆了。拍卖这种掉价的事情,哪能让皇帝亲自主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都在,由他们看着藩王竞价就得了。
  以后,这个事情要形成一个定制。
  朝廷出兵,打下某地,要分封藩王,就由藩王竞拍,价高者得,而后再由朝廷进行治国之培训。
  这个培训,包括治理藩国,处理大明百姓和土著的关系,还有发展藩国经济(当然了,这个得由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点),如何和母国沟通有无,如何处理和母国的关系等等。
  至少在崇祯皇帝在位的时间段内,分封出去的藩国,要由大明统一调控,不管什么方面,有形无形地,牢牢掌握在大明手中。至于在死后怎么着,反正这基础就这样打好在这里,子孙无能,那也没办法了。
  作为一个从后世穿越过来的人,才不会幼稚到以为某种制度能万万年!
  一直持续了大概两个时辰左右,曹化淳才回宫禀告崇祯皇帝,拍卖的事情有了结果,出价最高的,是封在开封的周王。
  大明藩王中的周王,乃是老牌藩王。第一任周王是朱元璋嫡五子,经过这么多代的积累,其财富自然是所有藩王里面实力最雄厚的人之一了。
  当然,老牌藩王也不止周王一个。不过这一任周王朱恭枵,倒也不是小气的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开封几次被闯王攻打。都是朱恭枵拿出自己的银子充作军饷。有史记载,朱恭枵亲自拿出库金五十万,饷守者军士,并悬下赏格,杀一贼给五十金。他还自己出资来加筑开封城,以防御流贼。也正是如此,闯王几次都打不下开封,最后丧心病狂,掘开了黄河,淹了开封城,才算是“打”了下来。
  当然了,这个都是另外一个面位的事情了。这个位面上,李自成并没有当上闯王。他还在闯将的时候就投降朝廷,并且还自动请缨前往极北之地,宣威大明,打死打跑了不少沙俄人。如今,正携美,押送漠北战利品回归化城。
  对于藩王来说,虽然他们就藩的时候,还能把藩国的有价值东西抵押给大明建设银行贷款,但终归是要付利息的。因此,他们的银子,还要留一些到藩国当启动资金的,不可能竞价的时候就花干花净。
  但不管这样,用这种竞拍的方式,还是能拿到最多的一笔钱。
  一如崇祯皇帝所说,他也确实缺钱。光是义务教育,如今只是因为服舍违式的资金开了个义务教育的口子,只是惠及很少一部分人而已。要想真正实现全国儿童的义务教育,那所需要的银子也是海了去,远远不嫌多的。
  义务教育三年的有了,那就来四年,五年,六年……反正不管如何,大明的读书识字,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必须达到尽可能的多才行!
  次日,唐王就急急地上奏请辞,他要赶回唐国去。离去之前,甚至还特意请求觐见。
  “陛下,莫卧儿帝国的沙贾汗那边,该怎么处置为好?”唐王心中没底,在殿辞之时,向崇祯皇帝确认道。
  崇祯皇帝听了,不以为意,当即回答道:“那沙贾汗肯定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