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六二一年的时候,就是皇太极领着五千兵马来攻打虎皮驿,当时的守将梁仲善吓得弃城而逃,从而为皇太极的功劳簿上轻松增添了一笔。
  皇太极之所以选择次日一早出发,就是步军一天的行程,刚好能到达虎皮驿,如此,不用野外扎营,安全不少。而后再以虎皮驿为依托,进可一天到达辽阳,退可以此为守。
  当然,虎皮驿肯定没有沈阳或者辽阳来得坚固,它毕竟只是一座驿站而已,承担的作用也不是御敌,而是交通要道而已。可就算如此,也是皇太极的最佳宿营之地。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这边同样一清二楚。此时的他,正在听着前方夜不收传来的军情禀告:“沈阳奴酋皇太极亲临两万人马,其中骑军两千,正前往虎皮驿。”
  “沈阳探马试图南下辽阳,被我军击退!”
  “我部夜不收已从虎皮驿收缩,虎皮驿北部的夜不收都已隐入山林。”
  “奴酋果然派出大量探马,悍不畏死,往辽阳突进。我部遵旨拦截,直到其望见辽阳城头时,便将其击退。”
  “……”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给了皇太极以救援的希望,这样就不会把他的胆子吓破。崇祯皇帝听得比较满意,当即对底下诸将说道:“今晚沈阳援军必定会在虎皮驿过夜了。就按计划,朕领新军出发,其他各军,皆由卢卿统领,围住辽阳,等朕回师。”
  他这话说完之后,卢象升还是忍不住,出列奏道:“陛下已是御驾亲征,没必要再去虎皮驿。奴酋亲临之军,非其他人可比。狗急跳墙,垂死挣扎之下,也得防备一二。臣愿为陛下出战,必带奴酋首级回来,献于陛下!”
  其他将领,都没资格劝谏。不过从他们的脸色上,也能看出,他们赞同卢象升的说法,觉得崇祯皇帝亲自前往虎皮驿,有点太过危险。
  不过很显然,崇祯皇帝决心已下,就见他看着卢象升,断然说道:“当年奴酋就敢亲自领军,在京师城下威胁于朕。如今朕御驾亲征,如此优势之下,难道还不如奴酋?朕就是要亲自去一趟,亲口告诉虎皮驿城头上的奴酋,朕没有食言,朕来了!”
  说到这里时,他看到卢象升似乎还想再说,便语速加快了一点,用斩钉截铁地语气大声宣布道:“朕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朕说过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实打实地真!谁要敢不信,敢挑衅于朕,奴酋就是例子!”
  听到皇上把这事提高到了君威的高度上,是要给天下人看的,卢象升便知道,自己没法再劝了。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前后几次的新军,加起来有一万出头。第一批新军都是各边军的精锐,以冷兵器为主。可后续补充的两次,全都是火器部队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只带新军出征,要消灭皇太极于虎皮驿,就是要借此为他自己,也为新军立威。毕竟大明的内政还没有完成全面革新,很多地方,比如盐政,关系巨大。刚才他对卢象升说得这番话,其实也是对大明国内其他人说的,这是他的誓言,谁要敢跳出来闹事的,尽管跳出来试试!
  而只带新军前去,就是因为新军是他一手组建,这支新军,是歼灭奴酋的军队,是天下强军。有这个依仗在,必定能震慑大部分人的心思。
  之所以这样做,他其实并不想在国内杀得人头滚滚。大明如今正在扩张之际,要和西夷争夺全球霸权,大明的人绝对不嫌多!能有抄家灭族资格的,都不是普通老百姓,丢出去和西夷博弈,为华夏文明的传播,绝对能出力不少。
  这时候的大明,虽然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可要是放眼全球,那这点人数,还是不够用的。解决了粮食问题,就该大力鼓励生育了!
  崇祯皇帝忽然发现,自己好像有点想远了。收回思绪后笑了笑,便进入聊天群,发号施令去了。
  傍晚时分,满清皇帝皇太极领着兵马如期到达了虎皮驿。顿时,小小的虎皮驿,几乎挤满了人。人声鼎沸,是为虎皮驿最为热闹的一天。
  皇太极还没来得及歇口气的时候,鳌拜右臂包扎着,鲜血透出,却浑然不觉,快步进去御营,单膝一个打千,带着一丝疲惫,大声禀告道:“陛下,奴才不辱圣命,探知辽阳依旧在我大清手中。”
  皇太极一听,心中顿时一松。不过想起一事,又连忙问道:“明军百门红夷大炮,还没有把城墙轰塌?”
  鳌拜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惭愧之色,低头回答道:“奴才领百余骑探马,拼死厮杀,可也只能望见辽阳城头,就不得不退回了。明军的红夷大炮,部署在城南,奴才并未得见!”
  他挑选出来的精锐探马,都是打着战死的决心去的。损失超过了一半多,实在无力再进,如果不及时撤退的话,他都怕没人会来报信,因此看到辽阳城头,还是大清守军,就连忙撤退了。
  这时候的他,虽然自认为是大清第一勇士,可面对蜂拥而来的明军夜不收,见识到了这些明军夜不收的英勇之后,不得不承认,野外斥候战,大清不会是明军的对手。当然,要是豪格没有把两黄旗精锐带走的话,他还是觉得有一搏之力的。
  皇太极听了鳌拜的答复后,看看他的伤势,心中微微叹息。他知道,鳌拜也肯定是尽了全力。于是,他稍微有点关切地吩咐道:“下去吧,把伤势重新包扎一下,不要留有后患!”
  “奴才遵旨!”鳌拜听了,才站了起来,躬身后退后离去。他的步伐,也不似以前那样大步而行,显然是疲惫不堪了。
  皇太极沉默片刻,便走出御营,登上虎皮驿的城头,借助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眺望辽阳方向。
  此时,在他的视野中,还能隐约看到大清探马的踪迹,在为虎皮驿警戒着。
  虽然没有看到明军夜不收的身影,可皇太极心中却还是叹了口气,明军的强势,比他预料的还要强。此战事关大清之存亡,能不能赢,他心底真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今天或者是看不到明军夜不收的身影,可这都是大清探马用他们的生命在捍卫着虎皮驿这边的安宁。可明天呢,说不定,明天早上的时候,明军夜不收就会出现在虎皮驿周边了吧!
  由于明军夜不收的强势,辽阳那边的情况不能实时掌握,这让皇太极很是忧心。边上陪着的济尔哈朗也明白他的担心,便开口奏道:“陛下,明日一早,臣领先锋当先开路,探明情况回报后陛下再做出决断!”
  皇太极听了,转头看了他一眼,不过却是摇摇头,没有同意道:“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大半兵力都在朝鲜,两黄旗的精锐又被豪格带走,如今我们手头的兵力不多,不能再分兵了。是死是活,大清是存是亡,就看朕领军的全力一击,希望阿敏那边能保存有实力,配合朕来个里应外合,一举击溃明军。”
  大清虽然拿出了仅有的存粮,可粮食也不多,不支持久战。兵少粮少,皇太极的选择并不多。
  济尔哈朗听了,便沉默不语,脸色沉重地看向辽阳方向,也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


第1072章 他来了
  夜深了,虎皮驿的满清军卒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可终归也是安静了下来。然而,不知道有多少军卒或者闭着眼睛假装睡觉,或者干脆就睁着眼睛,看着漆黑的屋顶,全都无法入睡。
  生死存亡之战,一旦失败,大清国灭,而他们个人的命运,也绝对不会好。对于这点,他们有自知之明。如果要是有可能,要是知道有一天大清可能会亡,或者自己就不会那么虐待汉奴,手中就不会沾满那么多汉奴的鲜血了吧?
  明天一战,将会如何呢?希望在皇上的带领下,真能打败那些明军吧!
  虽然是这么想着,可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明天……明天啊……
  这一夜,不知道有多少满清军卒,在心中暗暗地向所有满天神佛祷告。为他们自己,也为满清祷告。
  当黎明即将到来之时,紧张的满清军卒才刚刚睡过去。可当东边的天空露出一丝鱼肚白,当太阳的光辉,即将洒在这片辽东的土地上时,满清的军卒突然被吵醒,不是上官的命令,而是急促地马蹄声。
  虽然马蹄声不多,甚至可以说就只有几匹,可虎皮驿原本就不大,马蹄急促踩踏辽东大地的声音,对于老于军伍的满清兵卒来说,不要太熟悉了。
  虎皮驿城头下,两名满清探马从北疾驰而至,看着城门依旧关闭,便急拉缰绳,战马吃疼,“咴咴咴”地叫着直立而起,满清探马犹如黏在马背上,可见骑术了得。然而,这满清探马却丝毫没有一点自傲,反而满脸焦急,向城头上大声喝道:“禀告皇上,城北二十里发现明国骑军,大约有三千。”
  虎皮驿的城北,那是沈阳的方向,三千明国骑军突然出现在背后,不但是切断了这支军队退回沈阳的可能,还让他们意外的是,怎么会有三千明国骑军会出现在背后的呢?他们从哪里来的?
  城头上的满清轮值守将大惊失色,连忙派人去向皇帝禀告。
  然而,他才刚派出人去,就见城西方向,也疾驰而回几骑大清探马,绕到北边城门,一点没有顾及为什么会有同伙在城下。一如之前的探马一般,急停之后,向城头上焦急万分地大声喊道:“禀告皇上,城西二十里多,发现明国骑军,有四千左右!”
  城头上的满清轮值守将吓得差点没站稳,这一次,他没有立刻去禀告,而是满脸不信地大声喝问道:“哪来那么多明国骑军?是不是看差了。谎报军情,仔细你的脑袋!”
  “奴才敢以脑袋担保,四千明国骑军,只多不少!”那名从西边过来的探马指着自己的脑袋,几乎是吼着回复道。
  这一下,轮值守将不得不信,哪怕他想不通,也不敢怠慢,连忙又派人去御营禀告。只一会的功夫,就见济尔哈朗匆匆赶到,那脸色异常地难看,大声喝问道:“怎么回事?哪来如此之多的明国骑军?”
  这时,已经核实了城外探马的身份,城门打开,探马刚进了城。听到贝勒爷问话,他们也不知道,就只好复述了一遍之前禀告的消息。
  不过其中一名探马的年纪比较大,或者是见识多了,他补充一句回复济尔哈朗道:“贝勒爷,奴才猜想,可能……可能是投靠了明国的蒙古人!”
  或者也只有这个解释,才能解答为什么明军会有那么多骑军了。要知道,骑军可不是一般兵种。明国以前的时候,那可能有这么多战马!
  他们正在说着话,却又听到有急促地马蹄声响起,正诧异间,就听到在城头上的轮值守将带着一丝恐慌之音大喊道:“东边……东边的探马赶回来了!”
  济尔哈朗的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也不再管眼前几个探马,三脚并作两步,几乎是小跑着上了城头。就只这一会的功夫,城外的探马已经到了城下。
  济尔哈朗低头看去,就见那探马一脸慌张地大声禀告道:“快禀告皇上,东边三十里不到,发现明国骑军,有三千之多!”
  这都是上万骑军了,怎么可能!济尔哈朗第一个感觉,就是假的。可他很快,就想到了刚才那年纪大点探马的猜测。
  明国怎么都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军的,也只有蒙古人也来了,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骑军!可是……可是登莱巡抚卢象升,不是临时出战辽东,他有那个权力,有那个时间,把蒙古人也调过来么?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关键之所在,立刻厉声喝问城下道:“确认是明国骑军,不是蒙古骑军?”
  “千真万确,奴才所见,的确是明军军服!”探马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这一下,济尔哈朗又有点糊涂了,对于这个军情,他实在难以搞明白?不过军情不敢耽搁,他立刻派人回去禀告皇太极,同时又喝令,继续派出探马,去查探莫名其妙的明军骑军情况。
  没过一会,皇太极匆匆赶到,眼中都是血丝,很显然,昨晚就没睡好。他还没来及说话,另外一个方向,代善也匆匆赶了过来,那脸上,挂着两个大大的眼袋,很明显,一如皇太极,昨晚估计是失眠了。
  两人都没顾上什么君臣礼仪,纷纷逮着先到城头上的济尔哈朗问情况。
  “怎么回事,哪来那么多的明国骑军?”
  “明国怎么可能把九边骑军都集结了派过来?”
  济尔哈朗面对两人的问话,他也有点无奈,没法回答,只好强调自己发现的一点异常道:“按理说,那么多骑军,来得是蒙古人倒也解释得通。可臣已确认,这些骑军都是穿明军军服的!”
  一听这话,皇太极呆呆地站那片刻,忽然失声说道:“朕知道了,朕知道了,这是明国河套那边的骑军。如果真像你所说,那绝对是明国归化城的骑军!”
  听到这个猜测,代善就不理解了,立刻问出他的疑问道:“卢象升只是登莱巡抚,能统领明国前线各路人马,已是极限了,他又怎么可能有权去调动河套那边的骑军?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这时候的皇太极,并没有转头看代善,只是低着头。此时的他,脑海中闪现出了那个年轻皇帝的身影,站在京师的城头上,当着两军军卒,指天发誓:“有朝一日,朕必定御驾亲征,收复辽东!”
  这么想着,皇太极的脸色惨白地就像死人脸,就在那里喃喃自语道:“他来了,朕就知道,是他来了!对,肯定是他,他来了……”
  他这话,听得周边几个人都有点吃惊,一时之间,所有目光都转向他,代善更是忍不住问道:“陛下,谁来了?”
  他们能看出来,他们的皇上,似乎连胆子都吓破了,在他的身上,没有丝毫的斗志。这个“他”,到底是谁?他们非常地好奇!
  在代善连续问了几声之后,皇太极抬起头来,不过却不是去看代善,而是看向那边方向。不过他们此时都在北门,根本就看不到南门外边官道的情况。
  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在继续喃喃自语,同时也算是回答了代善的问题:“他来了,朕就看出来了,他当年在京师城头誓言之时,朕就看出来了,他绝对不可小觑……”
  听到这里,代善忽然恍然大悟,失声大叫一声道:“明国皇帝?”
  说出口之后,他也一下确认,除了明国皇帝御驾亲征之外,其他人,包括蓟辽督师孙承宗那个老头,都无法调动河套地区的兵马。而到调动河套地区兵马的程度,明国皇帝既然已经承诺了御驾亲征,那十之八九,肯定是明国皇帝真来了!
  济尔哈朗当时没有和皇太极和代善两人就近去和崇祯皇帝喊话,可他随后也知道了当时两皇的对话,此时一听这两人的话,顿时也明白过来,肯定是明国皇帝来了。皇上如此失魂落魄,也是因为他明白,明国皇帝御驾亲征而来,必定是携重兵而至,就是要一举收复辽东的。
  以明国的国力,消耗了大清的国力如此,这简直是一个壮年汉子和年老体迈等死的老汉过招,大清生死存亡之战,竟然没有一丝胜算。而且从目前来看,大清一出沈阳坚城,刚入这虎皮驿,明国骑军就四面包围而来,这已经说明,大清落入了明国皇帝的算计了。
  一时之间,城头上的这几个满清头目,都各怀心思想着事情,没人说话。城头上,便安静了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有雷声传来,隐隐约约,隆隆地声音,由远及近。
  但凡是满清的老兵,只要稍微一分辨,就吓得一个个相顾失色。他们听出来了,那隐隐约约传来的隆隆声,不是雷声,而是成千上万地马蹄声所合奏而成的。大清全部兵力至此,蒙古盟友早已背弃投明,都不用去看那些骑军会是什么人的骑军了!
  皇太极等在城头上的奴酋,包括城头上轮值的满清军卒,一个个都抬头远望,只见在天际的尽头,无论官道还是野地上,慢慢地拥出一条红线,犹如天边的惊雷,滚滚而来。
  离得近了一点,便能看到大红地鸳鸯战袍,无数的骑卒,卷起铺天盖地的尘土,直扑虎皮驿而来。
  东边、西边和北边的明国骑军似乎是约好的一般,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虎皮驿,上万不止的骑军围住了小小的虎皮驿,这气势先声夺人,光是马蹄声响,就已经震得满清兵卒毫无斗志。
  皇太极在城头上放眼望去,果然确认,在围城的明国骑军中,有不少人都是蒙古人。只不过他们此时穿着明军军服,很显然,是已经被明国吞并了的蒙古人。
  可从他们的脸色神态上看,一点都看不出那种被吞并后的不甘。他们每个人似乎都很满足,都带着自信,似乎为他们是明军而自豪!
  在这些军队簇拥着的,有一杠“洪”字大旗下,是一位身穿大红绯袍的文官,不用说,这人应该就是明国归化总督洪承畴了。对于这人,皇太极也曾听说过,知道他也是非常有能耐的人,明国皇帝派他治理新占的河套,也能看出一二。这洪承畴的身份,比起登莱巡抚还要高,能指挥得动的,就只有京师城头上誓言的那个年轻人!
  这些到达虎皮驿的明国骑军并没有攻城,也没有上前喊话,只是围住了虎皮驿而已。所有人就地休息,衣袍不解,似乎是在等待什么人。
  虽然明军不动,可这气势却似乎已经攻进了城内,攻进了每个满清军卒的心中。在满清军卒开饭的时候,原本是满清军卒最为期待的这个时刻,却格外的沉静。有的人反常地没有胃口去吃,而有的人,却在拼命的吃,就像是死也不愿当个饿死鬼那种。
  城头上的皇太极等人,也没有一点食欲,慢慢地移动沉重地脚步,往南边城墙而去。等确认了这次明军来犯的主帅,其实不是登莱巡抚,而是明国皇帝之时,他们这些奴酋就已经知道,从战事发起的一开始,大清就已经没有胜算了!
  不知何时,皇太极等人在那边城头上看到,城外明军主帅,那个身穿大红绯袍的洪承畴,也已经到了南边,没有关注虎皮驿,而是向南而望,不时还有夜不收到他跟前禀报,而他始终望着南边。
  看着这一切,皇太极便知道了什么,他也望向南边官道的远处。他就想看看,几年未见,那个年轻人到底如何了?
  这期间,鳌拜等侍卫,几次劝谏皇太极,想让皇太极去用膳,他都没理。到后来,哪怕代善和济尔哈朗相劝,他也一样没理。
  此时的皇太极,就想看看那个年轻的对手。大清最为强大之时,那年轻人一番誓言之后,却能扭转乾坤,把大清磨成如此,如今甚至到了要国灭之时,那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年轻人?


第1073章 代善的怒喝
  因为大明骑军的出现,虎皮驿城头上的满清军卒多了不少。虽然他们知道,骑军攻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这些事情,都用不着奴酋们吩咐。
  于是,虎皮驿这个地方,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城内城外敌对的两边,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翘首南望,都想着看看,那边出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没有让他们失望,在午后时分,快马来回越加地频繁。明国骑军开始绕城而过,集中到了城南,就在满清军卒的眼皮底下,列阵于官道两侧,悄然无声地等待。
  这时候的明国骑军,似乎一点都不在意虎皮驿内的满清会趁机从北门出逃。或者他们有这个自信,满清敢跑,他们就能追的上。
  事实上,虎皮驿也确实没有动静,几乎所有人,都是在等待着。
  终于,在官道的尽头,似乎冒出了什么,就如同海得尽头,有一轮红日逐渐升起一般。明军红色军服从官道的尽头冒出,而后越来越多,滚滚而来。
  在最前面有一杆大旗,迎风招展,十分独特。不管是洪承畴的归化军,还是城头上的满清军卒,都认得这面旗帜,他们知道,大明皇帝亲自下旨组建的新军到了!
  骑军、步军、车营等等,依次开拔过来的时候,让人有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人、马、车,不管有多少,全都整齐如一,就犹如迎面而来的不是无数的人,无数的马,无数的车,而是一个人,一匹马,一辆车而已。
  任何人,只是看到这些,第一感觉便觉得这支军队好威风!不过马上就会惊叹出声,好一支精锐的军队!当然,要是不幸成为这支军队的敌人位置,一如虎皮驿城头的满清军卒,心中就涌起不可战胜的念头。
  终于,那个万众期待地人,终于出现了。在飞鱼服的簇拥下,骑高头大马,身穿金盔金甲,犹如一尊天神降世。当他一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他所吸引。
  御驾还没到近前,上万骑军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没有理睬身后的虎皮驿,无视虎皮驿内的满清军卒,此时的他们,心中只有他们的皇帝!
  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在虎皮驿的上空,响彻在辽东大地的上空!
  这一刻,天地都为之失色,天上地下,唯有一处光彩,就是那位大明皇帝。
  这个时候,仿佛这片地方,不是一处战场,不是明清决战之所在,而是大明皇帝检阅自己军队的地方!
  虎皮驿的城头上,满清皇帝皇太极,心中长长地叹了口气。他能看出来,洪承畴所领的归化军,那军中的无数蒙古人,在三呼万岁的时候,在迎接明国皇帝的时候,都是带着虔诚!绝对地真心实意!
  想当年的时候,这些蒙古人也曾向他欢呼过。可他却知道,那个时候的欢呼,更多的是仪式而已,眼前看到的这种虔诚,基本上就不会有。
  皇太极实在有点想不通,这个年轻的明国皇帝,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这些蒙古人如此死心塌地地拥护,难道只是因为明国最为强大么?可大清也曾强大过,他们为何没有如此死心塌地?
  难道是天意如此,天意选择了明国皇帝,民心所向,所有人都被明国皇帝所折服?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皇太极有点迷茫了!人与人之间,皇帝与皇帝之间,真有那么大的不同?
  他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不是蒙古人的征服者,而是他们的救世主。是他,让蒙古人不用担心严冬的酷寒,不用担心暴雪的严酷,不用担心牛羊减少的饥荒,不用担心……在河套草原上,在这黄河流域最为富饶的地方,汉蒙结合,互为取长补短,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崇祯皇帝的手段、见识、胸怀、远见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又岂是他皇太极可比。有如此的区别对待,不要太正常了,只是皇太极不知而已!
  都不用看,崇祯皇帝便知道,自己的成就值又在不断地刷新了。此时的他,在接见了洪承畴之后,抬头看向小小的虎皮驿,自有人为他指出,城头上有满清奴酋在看着。
  想当年,建虏围城,皇太极在城下叱咤风云,趁势要挟。那时候的自己,却只能呆在京师城头,只能指天发誓,而不是出城而战。那时候的大明,压根没法对皇太极做出威胁。
  如今,是自己在城外,手握虎贲,而满清躲在城内,皇太极也只能待在城头,不敢出城一战。
  辽东跳梁小丑,大明一发威,就是如此下场,没有意外!
  他用手一指虎皮驿,指着城头上的奴酋。
  顿时,全军静悄悄地,就连战马都似乎知道皇帝要说话,一下无声。
  就听崇祯皇帝大声喝道:“皇太极,朕来了!”
  这话很普通,犹如邻里朋友见面之时所说,可此时,听到这话的人,绝对不会普通。
  大明将士们听到崇祯皇帝这话,一个个心潮澎湃,原本以为再也不可能踏足的辽东,如今已经在脚下;原本以为无法打败的建虏,如今只能龟缩在城内;原本以为再也无法向建虏报仇雪恨的,如今报仇在望。一切地一切,归为一句:我们来了!
  皇太极听到崇祯皇帝这话,心中满是苦涩。他做到了,当年在京师城头上的誓言,他做到了,他来了,就是来灭亡大清,收复辽东,来要自己的脑袋了!他……来了!
  虎皮驿城头上,寂静无声,没有人发声。崇祯皇帝见此,心中一声冷笑,而后环视自己的虎贲,忽然大声喝道:“大明万胜!”
  他的话音一落,身边的锦衣卫顿时齐声高喊:“大明万胜!”
  随后,所有的大明将士,跟着齐声高呼:“大明万胜!”
  吼声惊天动地,声震四野,气势如虹,或者连大明将士的战马都感觉到了什么,“咴咴咴”地叫声,跟着呼应起来。
  此时此刻,大明无敌!
  虎皮驿城头上的满清军卒,全都脸色惨白,一个个目光呆滞地看着城外。明军之精锐,平生之少见,士气如此之高,更是前所未见,这仗还怎么打?
  不止是他们,就是他们的皇帝,也是差不多,就那么呆呆地看着城外,看着城外那个耀眼的存在,在接受明军将领们的朝拜。
  终于,济尔哈朗先回过神来,他终于不再看城外,转头看向皇太极劝道:“陛下,明军的情况都已经看到,该去用膳了。”
  然而,皇太极犹如木头人一般,一动不动。
  “陛下,龙体为重,多少总要吃一点的。”济尔哈朗有点急了,转身上前几步,挡在了皇太极的面前,一脸恳切地再次劝道。
  皇太极没能再看到那个年轻人的影子,回过神来,抬头看着济尔哈朗的脸,盯着他的眼神,忽然一声苦笑道:“吃不吃,又有什么区别?”
  “陛下,朝鲜还有差不多大清一半的战力,我们大清还有机会的。”济尔哈朗诚恳地劝谏道,“微臣愿为陛下断后,在这里拖住明军!”
  皇太极听他愿意牺牲自己,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摇摇头道:“算了,城外的明国骑军又不是摆设,我大清的骑军只有那么一点,根本就冲不出去的!再者说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停了停,往侧面走了一步,看向城外那个身影,又继续意兴索然地说道:“此战,乃是明国皇帝苦心布局,对于他来说,只许胜不能败,不会给我们机会的!”
  皇帝御驾亲征,连河套地区的骑兵都派来这么多,事先又不露面,只是让登莱巡抚卢象升出头而已,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说明,这次的战事乃是早有谋划。对于这点,皇太极想得很明白。
  济尔哈朗听了,心中不得不承认皇太极说得对。可对他来说,眼见着大清兴起,难道真要看着大清在虎皮驿灭亡。他肯定不甘心。他可以死,但大清皇上不能死在这里。
  因此,他便又劝道:“陛下,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冲不出去呢?等天黑之后,微臣领死士向明国皇帝的营地发起攻击,扰乱他们的注意。陛下再领着骑军撤往朝鲜,说不定是可以的!”
  虽然这么说着,可这说出的话,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因此,这话听起来,都有点有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