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是因为山海关城头上这些文官武将感受过建虏的肆虐,如今对比起来,才份外感慨万千。也是这个原因,孙承宗才愿意站在城头上,想着看到御驾出现在视野中的那一幕。否则以他的四朝元老,天启帝师的身份,足以让他等皇上到山海关城下时,才出来迎接,也没人会说什么闲话。
  此时的孙承宗,白发白须,城头上的风有点大,吹得他那额下白须都在飘动。如今的他,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如果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已经因为大凌河之败而解甲归田,不久后满清入关,攻打高阳,他领着家人和城中百姓抵抗。城破后全家一起殉国。当然,在这个位面上,他的命运已经被彻底改变。
  忽然,左应选用手指着官道,大声说道:“咦,好像御驾来了!”
  孙承宗毕竟年纪大了,定睛看了好一会,才看到官道上,有快马正疾驰而来。如此快速,肯定是御驾已经离得不远而赶回来禀告了。
  果然,那骑快马,飞驰而至,还未到山海关城下,就在马背上直着上身,大声喊道:“皇上所领之军,前锋离山海关已不足五里!皇上所领之军……”
  听到这话,城头上的文官武将,不由得都兴奋了起来。皇上,终于要到山海关了!他们中的很多人,要是正常情况下的话,都没有机会见到皇上的,如今终于要见面了。这么想着,他们就更为迫切地想第一时间见到皇上。
  这倒不是说他们见到皇上,就会升官发财。而是当今皇上,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们非常想看看,这位只手反转辽东局势,把建虏压制地没有反抗之力的年轻皇帝,到底是长得什么模样?
  哪怕是已经见过皇帝的孙承宗,也存了同样的心思。位置的不一样,他了解到的事情,远比他的手下要多。也是如此,哪怕他历经四朝,又博览群书,也照样非常地敬佩这位年轻的大明天子。
  辽东局势最为关键的一招,其实就是断了辽东建虏的军需物资和情报来源。这事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也只有具备大魄力、大智慧的皇上才能做成此事。哪怕以孙承宗自己的老资格,也是做不到这点的。
  想起皇上不动则已,一动之下,从朝廷之上到山西地方,尊贵如首辅、左都御史,低贱到那些晋商、边关守卒,暗中调动了千里之外的白杆军,把他们全都一起连根拔起。这手段之高,历朝历代都未曾有过。
  要知道,这么大的事情,一个环节不处理好,这些人的反扑也必将是非常厉害的,就算是皇帝,也不一定能承受住这些人的拼死反扑。
  不过,终归是让皇上做到了,不但收获钱财无数,暂时解决了边军欠饷等问题,建虏也由此成了瞎子,聋子,还缺吃少粮,而皇上的目光如炬,就紧抓这一点,这几年来,连续抓着建虏的这些弱点进行打击,事半而功倍,才有了如今辽东的大好局面!
  孙承宗正在回忆着往事,就听到了身边的人在惊喜地说着:“来了,来了,看到没有?”
  闻声,他回过神来,定睛看去,果然看到官道远处,一支军队正往这边开过来。当前迎风飘扬的那杆大旗,虽很远,却能看清,正是皇上钦定的大明国旗。在国旗之后,则是皇帝御用华盖。明黄的颜色,虽老远亦能见之。
  “走,都随老夫下去迎接!”孙承宗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后,便迈开大步而走,就这走路的速度,甚至都让身后有的年轻文官都不得不小碎步才能跟上。这时候的孙承宗,不比任何年轻人差!
  从出了京师之后,崇祯皇帝的御驾,就一直在军队的最前面。当然了,他的前面,自然有夜不收警戒行军。不过也是由此一来,沿途城池,都知道了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
  京畿之地,被建虏狠狠地祸害过一次,也是因此,京畿之地的百姓,对建虏可谓是深恶痛绝。听说皇上御驾亲征辽东,一时之间,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百姓,全都跑到官道两侧等待,他们要亲眼看看御驾亲征的军队,更要看看他们的皇上!
  原本地方官是害怕的,就怕人多了出现不可控的场面。不过崇祯皇帝又岂会允许他们禁止百姓旁观,最终由地方军队,衙役维持秩序。
  崇祯皇帝虽然没有拿出皇帝仪仗,可一个华盖,已经能说明他的身份了。而他,更是穿了金盔金甲,一看就犹如天神一般威风凛凛,和身边其他人一对比,显得份外夺目。老百姓只要不是瞎子,当能知道谁是他们的皇帝!
  由此,这一路之上,崇祯皇帝收获了无数的成就值,甚至他都有怀疑,成就值的显示会不会因为位数不够用而导致溢出。看着聊天群左下角的海量成就值,崇祯皇帝放心了,这一仗,成就值可以随便用了。
  远远地看到天下第一关,崇祯皇帝骑在马背上,不由得也是感慨:虽是天下第一大关又如何?防御敌人入侵,保家卫国,从来不是只靠防御就能解决的事情。在原本的历史上,满清最终也是从此关而入中原,最终荼毒天下。由此,华夏沦陷将近三百年,不管是科技、军事还是其他,都被整个世界所抛弃,最终连倭国这样的小岛国家都能骑在华夏头上作福作威,真是可叹可悲!
  这么想着,离得近了,崇祯皇帝的目光便看向山海关城下,官道一侧站在那里的文官武将,为首那人,须发全白,但精神矍铄,身穿一身大红绯袍,最是引人注目。他自然认得,这位老人就是孙承宗了。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领着辽东文官武将,都在打量着崇祯皇帝。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词:英明神武!特别是皇上年轻,穿着金盔金甲,骑在高头大马上,实在是人中之龙也!
  “老臣孙承宗,恭迎万岁,万岁,万万岁!”孙承宗带头,恭迎皇上。
  “微臣辽东兵备道参政左应选,恭迎……”
  “末将宁远总兵何可纲,恭迎……”
  “……”
  孙承宗不用报官名,其他人则纷纷报着自家官位,一起向皇帝行礼。
  崇祯皇帝见了,带着微笑,矫健地一跃下马,快步走到孙承宗的面前,伸出双手扶道:“孙卿快快请起!”
  扶起孙承宗之后,他又向其他人吩咐道:“众卿平身!”
  孙承宗没想到皇帝竟然下马亲自来扶他,自然不敢矫情,连忙随着皇帝的手势起身后,便又奏道:“陛下军马劳顿,老臣已安排行营所在,请陛下好生歇息,保重龙体!”
  “朕身体好得很,无妨无妨!”崇祯皇帝听了,笑着看向孙承宗说道,“倒是孙卿,朕想知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听这话,孙承宗也跟着笑了,当即昂首回奏道:“陛下但有所命,老臣都能提刀上马,杀进沈阳城内,要了奴酋的首级!”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笑了,其他臣子也跟着笑了。不知不觉间,君臣两人的几句对话,把这些臣子初见君王时的陌生感一下消融掉了。
  崇祯皇帝接着看向左应选,微笑着说道:“左卿虽是举人出身,可朕却经常得闻左卿之才,朕心甚慰啊!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手段而已,却并不能决定国之栋梁。左卿就是例子,等这次战事结束,朕不会计较出身,必定会论功行赏。”
  说真的,举人的出身,让左应选感觉平时在见进士出身的同僚时,就低人一等。与此同时,那些进士出身的人,虽然官位可能比他低,却也有他们的自傲和圈子。
  虽然他因昌黎保卫战的功劳而升任兵备道参政,也感圣恩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举人的身份,终归是心中的痛。但他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孙阁老之后就找上他说话,且言词话语间,丝毫不在意举人与否,甚至还如此地鼓励他,顿时,他感觉自己的努力就值了,管举人出身干嘛,有皇上知遇之恩,此生足矣!
  这么想着,他又想感恩见礼,不过被崇祯皇帝阻止了,就听他又笑着问道:“朕之前派了一批举人秀才过来,随卿学辽东地方治理。如今,朕要问卿,可能用否?”
  这话语中,透着浓浓自信,此战一定能收复辽东,这批官员,要用上了。


第1056章 天大的好消息
  “报……”一人单膝跪地,向堂上坐着的那人禀告道,“这两天奴才所部探马损失俱增,奴才以为,明狗加大斥候力度了!”
  堂上这人,须发几乎全白,咋一看,怎么都有五六十岁的人了。他虽然坐在威严大堂上,周围亲卫持刀林立,听着军情禀告,可总感觉他似乎提不起什么劲来。
  他就是镇守辽阳的奴酋,满清四大贝勒之一的爱新觉罗阿敏。虽然他实际年龄才五十不到,可镇守辽阳后的这些日子,显然不怎么好过,以至于原本还有野心觊觎帝位的他,都老相了很多。
  此时的他,听到军情禀告后,已经有点麻木了,挥手不耐烦地说道:“这都多少次了,明狗又在吸引我大清注意,想要在什么地方搞出什么幺蛾子了吧!”
  一直以来,鞍山驿堡和辽阳之间的斥候战从未停过,有的时候,明军突然有加强斥候,不知多少次,让辽阳这边以为明军要准备攻击辽阳,不得不同样调兵遣将,加强戒备。可精神高度紧张了一番之后,明军又偃旗息鼓,什么事都没有干,让辽阳这边很是惊慌了一阵。
  虽然后来的几次,也确实有过动作,可明军在辽阳这边加强的斥候战,却只是为了吸引大清的注意力,而后在其他地方行动。就比如最近的一次,就是在镇江堡劫粮。
  这么搞来搞去,时间长了,阿敏真是麻木了。虽然他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告诉他,这样不好,可没办法啊,大清的实力就这么一点,又打不下鞍山驿堡,只能这么耗着。
  这耗着耗着,也不知道在那一次明军突然加强斥候战后,就真得对辽阳动手了。以前的时候,他还非常在意这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紧绷着的神经,绷久了之后,一直没见明军对辽阳有真正的攻击。次数多了,粮食物资,还有兵力的持续消耗,实在是让他振作不起来了。
  一如这次,阿敏都没什么紧张了,挥手说道:“让各部加强戒备即可,另外,照旧例,往沈阳发一封军情奏报。就这样!”
  说完之后,他站起来升了个懒腰,精神头实在有点不济了,还是去休息吧!
  辽阳到沈阳的距离,不用一日快马就能赶到。同样老相了很多,也瘦了不少的皇太极,接到阿敏的军情奏报时,同样感到无奈。
  不知道明军的具体情况,只靠斥候战的烈度做出判断,实在是没法判断!
  感觉到情报的匮乏,皇太极就忍不住想起自己派往关内的人。
  最开始的时候,是派了宁完我去,结果只让江湖中带了一次消息回来后,就再无音信;原本以为范文程比宁完我要有本事,可没想到,他进关之后,竟然过了这么久,都音讯全无。
  那关内就仿佛是一个无底洞,他感觉再派人过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如今这种没有消息的情况,真的是聋子、瞎子,空有一身战力,却全然用不出来。这被动挨打的滋味,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
  因为朝鲜过来的粮食再次被登莱巡抚卢象升给劫走,如今大清的士气格外低落,这死气沉沉的样子,完全不像刚开国几年应有的现象。想想几年之前,还不是这样的,这转变也真是太快了!
  如今这些情况,皇太极还在努力避免,一直在宣传,告诉他的大清子民,只要熬到秋收,大清就不会再缺粮了。可是,这种宣传的效果并不好。
  至于原因,皇太极其实心中也有数。一年年,一次次地说着这事,可最终一次次都没有成为现实。次数多了,这话就没人信了。
  想到这里,皇太极也丢了那封军报奏章,斥候战的烈度增加,又不是第一次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准确的消息,他甚至都不敢派动一兵一卒。
  叹了口气,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徒步走出殿外,看着天空的云彩,有点呆呆地出神。他的心中,不断地在向老天爷发问:“大清的出路在哪里?”
  鳌拜就随侍在皇太极的身后,默默地看着昂头看天的主子,心中对此感到非常憋屈。明明大清的战力强大,以前打得明军都不敢野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可如今倒好,明军斥候在嚣张,大清却有了避而不战的意思。还有,大清国内的死气沉沉,就犹如垂死老人一般,这也让鳌拜这个大清第一勇士感到份外的不适。
  正在这时,皇太极忽然说话了,就见他指着宫外方向说道:“以前的时候,朕不时还能听到宫外传来的喧哗声,那个时候,朕觉得有点吵闹,那些人不懂礼仪,禁止皇城周边再有喧哗之声。可如今,朕不知为何,却很想再听听宫外传来的笑声,还有那充满自信地豪迈声音,无所畏惧地嚣张声音。朕……朕这是怎么了?”
  鳌拜听了,心中感同身受,此时的他,感觉自己也很想听到主子所说得那些声音。大清如今的暮气沉沉,实在太让人难受了。
  他正在想着要说什么来回应下主子的话时,就听到宫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如今这宫里都非常安静,那声音就有点响。外面说话的声音,也不实传进来,隐约能听见。
  “……朝鲜……”
  “……殿下让八百里加急传消息过来……”
  听到隐约地话,顿时,皇太极的脸色变得很是难看,就算自觉无所畏惧的鳌拜,也同样脸色一变。实在是这几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八百里加急,每次收到的,都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坏消息。这次数久了,在皇太极等人的心中,八百里加急和坏消息,几乎是等同了起来。
  这个时候,又是八百里加急,这会是什么坏消息?联想起从辽阳阿敏那送来的军情奏报,皇太极忽然心中一惊,该不会是明国发兵去攻打朝鲜了吧?要真是这样,大清是救还是不救?派兵去救的话,辽阳、沈阳怎么办?粮草物资又从哪里来……
  一个个头疼的问题冒出来,皇太极都感觉自己要站不住了。那些人时刻惦记着这位置,你们可知道,如今在这位置上,每天有多难熬?
  皇太极这么想着,此时甚至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都不想听这从朝鲜发过来的八百里加急的奏报。
  然而,就在这时,庭院那边,转出了一名内侍,脸上并无一点难看之色,急匆匆地过来。
  “主子,主子,好像不是坏消息。”鳌拜眼尖看到,心中一喜,连忙上前一步,靠近皇太极之后,献宝般地提醒道。
  皇太极的视力可没鳌拜好,原本都想转身回崇政殿内,不过得到鳌拜提醒,心中顿时一喜,连忙定睛过去。
  此时内侍急匆匆地过来,又离得近了一些,连皇太极都能看清了。果然如鳌拜所言,真没有以前报信时候的慌张。
  这一下,不自觉地,皇太极竟然往前走了几步,就恨不得能第一时间听到这次朝鲜过来什么好消息,竟然是用了八百里加急传递过来?难道……难道是朝鲜那边又得到倭国的大批粮食了?
  “陛下,朝鲜八百里急报,倭国大捷,并有意外收获!”内侍说着,双手奉上加急文书。
  一听这话,皇太极那颗激动地心顿时就冷了好多。不是粮食!倭国大捷,这和大清又有多大的关系,对大清目前处境的改善,又能有多大的帮助?
  这个时候,皇太极忽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步下台阶。于是,他连忙止步,拿着加急文书,也不急着打开了,转身缓缓踱步到崇政殿内后坐下,才抽出加急文书看了起来。
  鳌拜一直跟在他的身边,看着主子的动作,他心中涌起的期待之心,也落了下去。倭国?倭国关大清屁事,又不是送粮食过来!
  这时候,在满清上下的眼中,粮食才是第一位的。
  鳌拜正这么想着,忽然就看到皇太极的脸涨得通红,一下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似乎有点急不可耐的样子,手中握着那份加急文书,口中忍不住在说道:“太好了,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
  看到这情况,鳌拜有点意外,主子一向稳重,怎么会如此地表现?他心中好奇之下,连忙问道:“主子,有什么好消息么?”
  皇太极一听,似乎是心中喜悦有了发泄口,立刻转头看向鳌拜,脸上满是笑容地说道:“倭国大捷,靠近朝鲜的倭国九州岛,已基本在丰臣国松的控制下。以后我大清从朝鲜出发去倭国的话,将会容易很多。最为关键的是,没想到此战,还和西夷联系上了。英俄尔岱甚至和西夷已经谈好了联盟条件,只要我大清信奉天主教,只要我大清能继续帮倭国天主教夺取天下,那西夷将全力帮我大清。”
  说到这里,他甚至有点失态地一把握住鳌拜的手说道:“明国的火器,全是西夷所教,还有,我大清一直没有水师,西夷也承诺,只要大清肯和西夷联盟,也定会派出水师来帮大清。信中还说,明国的水师,在西夷的舰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我大清对明国的短板,有了西夷的帮助,很快就能补上。到时候……”
  皇太极兴奋地说到这里时,鳌拜忍不住插嘴问道:“主子,那粮食呢?”
  对他来说,主子刚才说得这两个事情,都还很远,目前大清最需要的,就是粮食!粮食!粮食!
  听到他的体型,皇太极激动地情绪终于冷静了一点,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竟然抓着鳌拜这个奴才的手,失态,太失态了。
  他连忙收回自己的手,不过脸上还是带着激动,笑着一拍手中信道:“只要我大清继续往倭国派兵,为丰臣国松打下更多的江山,丰臣国松也承诺了,必定会收集尽可能多的粮食回报大清。呵呵,英俄尔岱在心中说了,倭国德川幕府的军队,其实和以前的明军差不多,大清军队打败他们,并不困难!而且倭国还不如明国,他们地方上分什么大名,就是各路诸侯,各有各的算盘,并不齐心。”
  说到这里,皇太极感觉自己说得有点多了,就没再说这个话题,只是吩咐鳌拜道:“快,传朕旨意,朕要开朝议!”
  所谓的朝议,压根不能和大明的朝议相比。满清朝议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王公贝勒而已。沈阳城也不能和京师相比,很快地,人就都到了崇政殿内。代善原本想不来的,可听说是有好消息,就也过来了。
  他们见到皇太极的第一面,就好奇地问,是有什么好消息?
  对于他们来说,这几年来的好消息,简直就如凤毛麟角一般,太稀少了!如今听说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又如何不好奇!
  这一回,皇太极已经刚兴奋过,倒也没那么激动了。他好不容易才有一个好消息,自然要拿捏一下。先说些他的先见之明之类的,布局朝鲜,加强和倭国的联系等等,这听得底下的豪格一肚子的不高兴,英明个屁,把自己亲儿子的太子之位废了,封了仇人为皇太弟,这是人干的么?
  现在还说这决策英明,还在夸多尔衮,你知不知道,阿济格在镇江堡失败后,逃到朝鲜拒不回来,这眼中只有那多尔衮而没有你了,你这是养虎为患,懂不懂?
  真他娘的猪脑子!
  御座上的皇太极不知道自己儿子在想什么,要知道的话,估计会劈了豪格。此时的他,终于在说完自己的先见之明后,把加急文书中的消息说了一遍。
  最后,他带着兴奋,又异常郑重地说道:“只要大清熬到今年秋收,我大清又能补足军器和水师这两块短板。如此一来,朕就不信了,明国还能如此嚣张?”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后又斩钉截铁地说道:“西夷的火炮比明国的还厉害,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造他个八百十门,一字排开,把明国的坚城,一座座都轰塌了!”
  尝过被红夷大炮轰得滋味,如今他就想着,把这滋味还给明国,还给明国那个年轻的皇帝!


第1057章 关键时刻
  一听到这话,除了豪格之外的满清王公贝勒,一个个都兴奋了。明军什么厉害?
  火器!以前不觉得,总觉得明军的火器就是个样子货,很容易破!可在被红夷大炮平推之后,说句实话,他们其实没有信心,大清还有什么城池能经受得住明军的红夷大炮不停轰击?他们的心中,一直隐隐都在担心,不知道明军什么时候发起总攻?真到了那个时候,大清又用什么来抵挡明军的进攻?
  特别是他们了解到镇江堡之战中,明军又出现了新的火枪,不用火绳,射击速度快了不少,威力也很大。这让他们忧心忡忡。沈阳城内变得死气沉沉,被劫走粮食是个原因,而明军变得越加厉害,又有更厉害的火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西夷,这些满清的王公贝勒,身处高位,自然是有所耳闻的。他们都知道,皇太极所说没错,明军的火器,就是学自西夷。当徒弟的,又怎么可能超过师傅?也是这个原因,在前两年的时候,皇太极甚至都派出了白养粹,试图去联系西夷,只是一直没有音讯,该是没指望了。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尽早促成。”代善的精神头也好了不少,立刻奏道,“西夷的这些要求都不是问题的!”
  “对,陛下,我们可以承诺西夷,不止是我大清可以改信什么天主教,以后我们大清打下任何地方,都可以迫使当地也信天主教!”平时一直比较沉稳的济尔哈朗,这时也激动地奏道,“西夷肯定在倭国见识了我大清的战力,如今只要让他们明白一点,他们和大清结盟后,大清将如虎添翼,能打下更多的地方,也能让他们的天主教传播得更远。合则两利!”
  ……
  面对下面一个个臣子的积极发言,感受这久违的热烈气氛,皇太极的感觉好极了,他稍等了一会后,便迫不及待地打断了底下的积极发言,意气风发地说道:“这是我大清最重要的转机,我们大清一定要牢牢抓住。由此,朕以为,第一,立刻同意西夷的要求,和西夷结成真正的同盟关系。倭国不是还需要大清勇士么?没问题,立刻派兵增援倭国的丰臣国松!”
  派兵过去,这部分的大清军队能吃饱饭,也不用大清再操心他们的粮食,也是个好事。这个最基本的好处,每个人都在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纷纷点头。
  皇太极看着他们,立刻继续说道:“第二,要求倭国再挤出一些粮食,能让大清在秋收之前的粮食压力得到缓解,能应付有可能的明军大举来犯,如此,我大清能保平安,西夷也就能得到我大清的全力相助!要让西夷明白,此时帮大清,也是帮西夷自己!”
  “对,再运些粮食过来,帮大清,就是帮他们西夷自己!”代善立刻点头附和道。
  其他人也在跟着点头,如果说以前倭国那边,和丰臣国松的联盟,他们还不觉得怎么样的话,如今有了西夷的加入,能和西夷结盟,他们就非常重视了。对于他们来说,改信什么天主教,这事儿不要太容易,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而西夷的火器,水师等等,却是他们最需要的。
  皇太极扫视着底下这些臣子,又高兴地宣布一个消息道:“据朕所知,朝鲜那边,皇太弟也在积极农耕,汉城一带,所种粮田也是不少,秋收之时,就算我们辽东这边可能会损失一些,但有朝鲜粮食的补充,以后都不会愁粮食不够了!”
  一听这话,众人又是一阵兴奋。粮食啊,真是害苦了大清,让大清空有一身战力,却一点都施展不出来。想想未来,有了粮食,有了比明军还厉害的火器,还有水师护住沿海,这前景……真是想想都要流下泪水了!大清,这几年过得太不容易了!
  就在崇政殿内一众满清王公贝勒感慨万千的时候,皇太极的笑容收了起来,变得郑重起来,严肃地说道:“不过在秋收之前,在倭国的粮食运过来之前,我大清还有一道坎要过!”
  说到这里,他扫视底下众人,异常郑重地说道:“如何避免这段时间内明军大举进犯?如何在明军大举进犯的时候,我大清能挡得住?只要过了这道坎,我大清的前途将无限光明!”
  “陛下,明狗占据鞍山驿堡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他们来大举进犯过!”有一名满清贝勒带着点不信说道,“他们总不可能,刚好在这个时候来进攻我大清吧?”
  “对啊,明狗又不可能知道我们马上会迎来转机?”另外一人也跟着附和道,“不可能这么凑巧!”
  皇太极听了,立刻摇头,断然说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另外,朕有一个感觉,明军似乎对我们大清的动作了如指掌,以前的时候,科尔沁族为他们的内应,倒也能说得过去。可上一次,为什么朝鲜的粮食刚好运过来的时候,明军能准备妥当,一举把粮食劫走?这一点,朕一直想不明白!”
  “这还用说,肯定是多尔衮那边有明狗的奸细!”豪格一听,二话不说,立刻诬陷道。
  “嗯,不得对皇太弟无礼!”皇太极一听,立刻喝斥道。如今正是用多尔衮的时候,自己这蠢儿子竟然还想把火往多尔衮身上引去,这简直是猪脑子一个!大清要真交到他手中,那才是要完了!
  豪格不服,立刻顶撞道:“难道儿臣有说错么?他们那里朝鲜人都向着明国,运粮这么大的事情,肯定瞒不过明国的。”
  他们谁都想不到,天底下竟然有神奇的聊天群存在,更想不到,皇太极的亲儿子,为了报复剥夺他的太子之位,更是暗中投靠大明,要搞掉满清。除此之外,他们想着,似乎觉得豪格这次说得话,未尝没有道理!
  这一次,皇太极沉吟片刻后才说道:“朝鲜那边,当去信提醒皇太弟注意。另外,朕感觉,明军肯定会在秋收之前有所动作。他们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大清收获粮食。换作是朕,也不可能白白放过这个机会。所幸现在离秋收还远,明军应该没有那么快有动作。因此,和西夷联盟这事,尽快进行。另外,对于明国,求和以拖延时间!”
  “什么,求和?”代善听了,当即摇头说道,“之前不是试过,没用么?而且明军还趁机占了我们大清不少地方!”
  刚发生过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因此,都不觉得这办法有什么用。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感觉,明国皇帝要消灭大清的决心很大,一点都没想着议和。
  对此,皇太极其实也知道,甚至他都还记得,那个年轻的皇帝,当年在京师城头上向天发誓,一定会御驾亲征,誓灭大清的。
  怎么又想起了?皇太极揉了下脑袋,努力让自己不去想。这段时间来,已经有几次做梦都梦到这个事情,这真不是好事。他放下揉了脑袋的手,脸色严肃地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这次议和,明国的条件,我们都可以先答应。如此,卢象升必定不能自己做主,信使往来京师,这时间就拖过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