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里,孙传庭想着那日的煮酒论英雄,心里一下火热了起来,感觉身上充满了干劲。在退出了聊天群之后,立刻开始传令给郑一官和李芝奇,让他们两人按照皇帝的旨意行动起来。
有一点,孙传庭没有想到的是,有的时候,好运来了,怎么都挡不住,他所盼望的事情,比他所想得要来得早地多!
再说东厂提督王承恩,向崇祯皇帝禀告完退出聊天群之后,便立刻动身,带着所有手下前往福州府而去。
稍早时候,在福州某条大街上,有一人鬼鬼祟祟地走着,不时往后查看,好像在担心什么。走到一座府门前时,再次往四下看了看,似乎没发现什么,就闪身敲门,很快进入了那府里。这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斜对面大门的门缝里,有人一直在看着这边。
“老爷在哪里?”那人进府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休息,而是立刻问开门的门房道。
门房毫不废话,立刻回答道:“在书房!老爷早有交代,说你一回来就立刻前去见他。”
那人听了,没有丝毫停留,熟门熟路地往书房而去。
不要看这座府邸在外面街道上看着普通,可这府里,却别有洞天。不但占地面积大,有穿不完的院子,还有假山凉亭,奇花异草,名贵树种,比起皇宫估计都差不多了。
这人走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才终于到了地方,报名得入。
“老爷,一切顺利,刘大当家的决定暂时前往南洋了!”那人一进书房,就对里面的人禀告了一声,而后又立刻补充道:“老爷果然神机妙算,那刘大当家原本还不甘心走的,听到郑一官和李魁奇得到严旨,一定要剿灭他们的事儿后,终归还是改了主意。”
如果王承恩在这里的话,一定能看出,这人就是他这次奉旨出京,一直不得回京的那个罪魁祸首。
只见这人听了手下禀告后,叹了口气说道:“没想到朝廷如此重视海事了。李魁奇改名李芝奇,还一直在统领登莱水师这支大明北方唯一完整的水师。如今更是扔下了北方战事不管,直接南下要剿灭所有海盗。”
这个时候,在面对朝廷大势的时候,他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诚然,他自诩聪明,口才不凡,必要时候都甚至能说动西夷改变立场。可是如今看来,这些都是小道而已,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如果还妄想阻挡,只有被碾压的份。
他考虑了一会,又问了手下几个问题后,便挥手让他下去了。而他自己,则在书房中沉思,考虑着下一步动作。
海上巨大的利润,要放弃那也是不可能的。可眼下朝廷水师的势力太大,也只能暂避锋芒。等风声过后,登莱水师重新回去北方,那个时候,就可以先联系刘香派一部分船回来走私。只要这个渠道能有,利润照样巨大。
再说了,宦海浮沉,没有谁能一直好运的。政敌的攻击,利润的眼红,那冷面阎王肯定不可能长久待在这里。还有郑一官这个海贼出身的武夫,也肯定会有一天被文官收拾。
想到这里,他呵呵地笑了。在大明的官场上,肥缺所在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常青树,你们,且再嚣张一会吧!
然而,他做梦都没想到,两天后,他正在和一群小妾游戏于水中凉亭时,门口隐隐传来动静,而后,就有一名手下匆匆过来打扰,禀告道:“老爷,海上来人了,说有急事求见!”
“什么?”这人听了一愣,随即眉头皱了起来。
第975章 东厂办案
他之前和刘香有过约定,除非是非常大的事情,否则不能主动派人来联系他。刘香派人来了,那是有非常大的事情发生了?
这么想着,他又有点想不明白,按理来说,自己派去的人才刚回来两天,刘香那边,也已经在准备去南洋了,这种情况下,又会有什么事情呢?
想不通,他便皱眉吩咐道:“带到书房!”
说完之后,他从一群莺莺燕燕中站了起来,拍拍身边邻近的两个小妾脸蛋道:“一个个好好想想,怎么让老爷我开心,都有重赏!”
说完之后,在一堆撒娇声中,他大步走回自己的书房,同时考虑着事情。
没过一会,门外有动静传来:“老爷,人来了!”
“进来!”这人回答一声后,稍微坐正了点身子,转头看门口看去。
书房的门被人轻轻推开,他的手下先进来站在门口,伸手往里示意一下道:“老爷有请!”
门口的光线比较亮,走进来的人身材比较高,一时看不清楚。不过这人却一下从椅子上惊了起来,异常严肃地问道:“你是谁?”
“小人是刘大当家心腹!”那人在门口那看向书桌后面的主人,同时抱拳说道,“奉命前来,有急事禀告!”
然而,主人貌似压根不信,厉声喝道:“可有信物?”
说这话的时候,他一使眼色,门口陪着的那家丁感觉有点不妙,立刻盯住了来人,就看他拿不拿得出信物?
那人这时已经看清主人的相貌,就见他从怀里去掏东西,一边说道:“当然有信物,小人这就给您!”
一听这话,那家丁不由得松了口气。要是这人有问题的话,人是他引进来的,回头老爷肯定降罪他,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而书桌后那主人听了,却是露出将信将疑的神情。实在是刘香的几个最贴心的心腹,他都是见过的。其中一人,甚至还是他派出去的。刘香有急事要上岸来禀告,不可能不派那几个最贴心而他又认识的人,反而派了个从未见过的人。
正等着来人拿出信物的时候,这人却忽然倒退着快步出了书房,身手很是矫捷,掏向怀里的手缩了回去,不过却猛地向上一甩。就听到一声“嘀……”,尖锐且拖着长音,扶摇向上,非常地响亮。估计这尖锐的声音,能传很远。
一看这动作,书桌后的主人,本来听到说要拿出信物,就已经坐下去了,这时却犹如坐到了刺猬上,“唰”地一下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地看着门口。
而门口那家丁顿时暗道一声坏了,有点气急败坏地厉声喝道:“你干什么?”
“何挺,你勾结海盗的事犯了,乖乖束手就擒吧!”那人站在门口,面对着书房里,手中不知何时,又多了一把匕首,指着里面的主人,义正言辞地说道。
那家丁一见,立刻用身子挡住书房门口,指着门口这人大声喝道:“好大的胆子,你是哪个衙门的?你可知道,我家老爷是什么人?”
说完这话的时候,他又立刻大声喊道:“来人啊,抓贼,有抢到要杀老爷了!”
门口那人听了,丝毫没有慌乱,从容不迫地说道:“我劝你们最好不要负隅顽抗!何挺,你所犯之罪,任何人都保不了你!识相点,不要浪费我们的功夫!”
他刚说到这里,就见书房里面的何挺已经慌张地离开书桌,似乎要跑。于是,他立刻箭步冲出,门口站着的那家丁想拦,也不知道怎么一下,就被他给躲过去了,顺势还给了那家丁一推,直接一脚踢进了书房里面,摔了个四脚朝天。与此同时,书房外面,也拥过来了四五个拿着棍棒的家丁,闻讯往书房这种冲了过来。
书房内,何挺似乎按了个什么地方,有一个书架忽然自动移开,还没等移到底,何挺就迫不及待地有点想钻进去了。那人一见,只是一甩手,就见白光一闪,随即就听何挺“啊”地一声惨叫,摔倒在那书架露出的洞口。在他的小腿上,插着那把甩出去的匕首。
那人甩了匕首出去后,丝毫不停顿,几步就冲了过去,从脖子后面一把按住想往里面爬的何挺,熟练的动作,只是一下子的功夫,就见他已经把何挺的两只手撂到了身后,只用一只大手抓着,另外一只手继续提着何挺脑后的衣领,就这样提了起来,转身挡在他的面前。
直到了这个时候,门口的那些拿着棍棒的家丁才冲进了书房。当他们看清眼前的一幕时,不由得都大吃一惊。其中为首的一人指着这边厉声喝道:“大胆狂徒,知道我家老爷是什么人么?告诉你,我家老爷是三省总督何大人的侄儿,识相地快点放了我家老爷,要不然的话……”
他这威胁的话还没说完,刚翻身爬起来的那家丁插嘴解释道:“他是官差,来抓老爷的!”
“官差?哪个衙门的?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为首的家丁听了,勃然大怒,厉声喝道,“不要以为我家老爷平时为人低调就好欺负了……”
何挺被揪住后领子,勒得他说不出话来,可他眼神中的愤怒,却能表达出他的意思,眼前这几个家丁还在那威胁,人家要真是受威胁,还敢这么做?
果然,就听他身后那人一声厉喝道:“东厂办案,谁敢阻扰?”
“东厂办案怎么了,我家老爷可是三省总督何……”为首家丁的话还没说完,忽然回过神来,一时之间难以相信,实在是东厂也好,锦衣卫也罢,那不是北方的事情么,什么时候跑到这里来了?而且还是东厂,这在以前,更是没听说过有在这么远离京师的地方活动过啊!于是,他傻了,“东厂?是那个东厂么?”
他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外面又传来好大的动静。于是,书房门口的人转头看去,只见外面院子拥进来一群人,簇拥着为首一个年轻人,威风凛凛的样子,很霸气!
第976章 光明正大的第一炮
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这句话真是一点错都没有。这进来的一伙人,之所以威风凛凛,就是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一副传说中的东厂番役的穿戴。而且在这一伙人中,还有两个人戴着的不是尖帽,而是圆帽,是传说中东厂子丑寅卯十二颗管事的装扮。
而这两个管事又以那个年轻人为中心,簇拥着他走过来,显然地位更高。此时他虽然穿着是常服,但却是最威风的人。
一见这么多番子到书房外面,里面这几个家丁都吓瘫了,手中的棍棒再也拿不住,“哐里铛嘫”地掉了一地。
一群番役快步冲进书房,把那几个家丁都给抓了,其中有一个家丁,则迅速把书桌后面的太师椅搬了出去,伺候那年轻人坐在屋檐下,阴凉的地儿,又刚好是个通风的地方,倒也凉快。
何挺见此,同样吓瘫,虽然他也见过大风大浪,在各路衙门其实也都有人,都有打点,可这是传说中的东厂办案,看为首这年轻人的身份,绝对不会低。其实不要说这个了,就是普通番役捉拿犯人,也没那个衙门敢去管的。
换句话说,不要说自己只是何总督的远方侄儿,就是亲侄儿,亲儿子,落在东厂的手中,何总督也一样没有办法的。
天启年间的厂卫威风,可是深值大明官绅的骨子里的。虽然当今天子即位后消停了两年,可后来依旧照样声势浩大。不说别的,光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家人,就算远在辽东建虏的伪都受苦,皇上都一样让登莱巡抚亲自领军去救了出来。这样的恩宠,大明开国以来,有谁能得到过?
当然了,官方所通告的其他事情,比如刘母的高风亮节,深明大义等等,对于有心人来说,都是忽略了的,自觉以为是刘兴祚当了锦衣卫指挥使才有这个恩宠。
何挺不管如何吓瘫都没用,东厂番役把他架到了那年轻人面前,不管他小腿上的匕首在缓缓流血,令他跪下,而后单身进府的那人禀告道:“厂公,此人正是朝廷通缉勾结海盗,离间红夷的重要钦犯!”
说完话的时候,边上有人拿出以前画的那张通缉画像。不得不说,这时候的画像有点靠不住,如果不是这样面对面的比对,还真难以一下就联系起来,除非有非常显然的特征。
这时候,何挺已经不管这个了,他此时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盯着那坐在椅子上的年轻人。“厂公?”这人竟然是东厂提督?自己竟然惊动了东厂提督,千里迢迢,不,是万里迢迢跑来福州抓自己?
这人正是王承恩,此时他的心情很好,脸上带着笑容,比对了下画像,点点头,正要说话时,又见院子那边押进来一个人,到跟前跪了,并有一名番役拿出画像比对,展示给王承恩看,同时禀告道:“厂公,此人就是此次从海盗那回来的联系人!”
这张画像,是梁晓珍派来的人留下的。王承恩也是因为有了姓“何”的依据,知道和何乔远有关。恰恰番役查证得知,这个何府的主人,和何乔远有远方亲戚关系,生活低调奢华,平时更是深居简出,不轻易露面。
而之前的时候,从浙江和广东那边查证反馈回的信息知道,这个何挺在各地有多处商铺和农田,其中就包括很多大宗海货交易。在更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这人的关系广泛,不但在地方官府中有很多关系,甚至在江湖上也有不少道道。
因此,何挺很快就在东厂的监视之下。只是如今的东厂做事,已经没有天启年间那样肆无忌惮。不管如何,都要讲究点证据。
梁晓珍这次带回的证据,让王承恩觉得已经足够,可以收网了。刚好何府门口监视的番役,也证实了画像中那人进入了何府。因此,才有先前那人假冒刘香信使进府确认的事情。这么做,一是慎重一点,二是怕何挺不在府内,或者在府内逃脱。
王承恩看到这边又对上之后,便淡淡地吩咐道:“查封何府,所有人等,全都拿下,征用现付大牢,由我东厂看押。”
“遵命!”众番役立刻答应一声,其中一个东厂管事更是亲自带人,开始了查抄何府的行动。
就这样,东厂在大明南方,光明正大的第一炮打响,突然在南方的显身,更是让那些之前不知道番役在这里的官吏,吓得战战兢兢。
俗话说,拔起萝卜带出泥,何挺的被抓,在东厂的顺藤摸瓜之下,又查获了一大批官吏。聊天群中请来圣旨之后,由巡抚府派兵配合,顿时抄家拿人的事情,不时在浙江、福建、广东三地出现,甚至连江苏那边,也有两家被抄家问罪。
一时之间,东厂的威风,在大明南方这边,一下超过了锦衣卫的名头,让王承恩心中很是高兴,终于压过了锦衣卫一头。
不过让他有点遗憾地是,何挺的事情,终归和何乔远关系不大。或者说,何乔远是不知情的,是何挺借助了何乔远的官位以及以前众多的师生关系在搞事。而对何乔远来说,这个远方侄儿投奔他,不时送些东西孝敬,平时为人也低调,不求什么,他也就没多大在意。
要是揪下一个三省总督的官帽,那这事儿就更威风了,真是可惜了!王承恩如此想着。
何乔远的年事已高,原本就是因为这点,才不惜剩下这几年如何,接连上书要求开海禁的。崇祯皇帝也是因为他这份首倡之功,虽然知道他年事已高,但依旧任命他为负责开海的三省总督。而后,又派来能干的孙传庭来辅佐他。
如今何乔远知道了自己这个侄儿的事情,感觉很是愧疚,觉得自己拖累了朝廷开海大事,无颜再当这个有名无实的三省总督,就上书辞任。经过皇帝再三挽留无用后,终于给其加衔,使其荣归故里,能安享晚年。
由此,孙传庭终于正式接过了开海重担,成为三省总督,原本的福建巡抚权限,恢复当初,由洪云蒸接替。
第977章 返老还童
崇祯朝,第一大案就是魏逆案,这个大案,有其必然性,而不是一些后世的小白所谓的保魏就能让帝国更长久。
任何事物,过犹不及。魏忠贤等人在天启朝时,权势达到了顶峰,号称九千岁,对于这样的人,已经是威胁皇权的存在,是不正常的,任何皇帝上台后,都不会允许其存在。而魏忠贤拥有那样的权势之后,又怎么可能再恢复以前的平淡,过着失去那种权力的日子?
且不说这个,新任皇帝上台,他在潜邸的心腹宦官,陪伴他长大的宦官,必然是要掌权的,而皇帝也不可能去信任以前皇帝的心腹而不用自己的心腹。这里就会有官位、权势的冲突。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可能对于文官的影响还小一点,但对于皇帝家奴的太监、锦衣卫指挥使等等,就绝对是真理。宦官不说,锦衣卫指挥使这个职位,嘉靖皇帝就是任用他的奶兄陆柄,因为信得过,也是权势滔天。可是,嘉靖皇帝已死,陆柄就不可能再有以前的权势,也不可能再占着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
当然了,这些事情,对于后世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来说,其实并不相干。他认为的第一大案,应该是晋商通虏案。民间的传说,灭了晋商,富了崇祯,不是随便说说的。大明财政的缓解,完全可以说是取之于这一大案。当初的时候,查抄晋商的事情,还隐隐有扩大化,导致所有山西商人,人人自危,最终还是崇祯皇帝意识到这种查抄有点像后世运动般扩大化,才下令停止的。不过虽然停止了,那钱财却得了不少。
如今,又是一桩答案,勾结海盗案,由东厂提督奉旨秘密南下查办,查抄各地大小官员三十多人,富商二十多家,涉及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也是隐隐有扩大化迹象。毕竟各富商、官吏之间都有可能有什么来往,东厂的权势足够大,顺着这些线索查下去,一家又一家的,谁家没点破事,让南方诸省的官吏、富商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崇祯皇帝自有聊天群系统可以监控,听到相关言论之后,想了想,还是如同晋商一案一般,下旨到此为止。之所以下这道旨意,其一是首犯和主要从犯已经抓捕到案;其二,这次查抄的金额也同样数目巨大,晋商的富有和海商的富有,可以说不相上下,这次的金额,又大大缓解了朝廷日趋紧张的财政压力,刚刚定下的卫所军制革新以及相关革新所需的财政需要,刚好可以满足,或者还有多。
第三,这种非常规手段是不能滥用的,否则引起的反弹以及恶劣的影响必定会随之而来,不是所谓的想抄家就抄家,想杀谁就能杀谁。不管任何社会,古代或者后世,封建还是农奴,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安稳的社会背景才行,有一个明确规则,大家都在这个规则里面玩,才能大家都好。否则哪怕再有权势的人,一如皇帝,桌子掀多了都会引来恶果,这一点,历史早已证明了的。
也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不想这个事情影响开海大计,所以下旨到此为止。并且宣旨天下,任何触犯国法者,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只要时候一到,吃得再多,一样都要吐出来。而安分守己者,受国家律法保护,尽可安心过日子,绝不会受骚扰。
如有不实之情,官吏作奸犯科,都察院革新在即,大明百姓皆可到都察院告知。民告官者,只要不是诬告,且系重大案情者,都察院不得怠慢,必须重视之。
当然了,普通民事等,不是涉及官吏的那种,还是走正常的司法途径,该去县衙的县衙,该去府衙的府衙等等。改制后的都察院,从县一级开始,就是悬在各地官吏头上的一把正大光明的刀。而锦衣卫和东厂,则是悬在各地官吏头上的一把隐于暗处的刀。
崇祯皇帝的设计,以后锦衣卫会偏向军事这边,而东厂则是民事,双方的分工会有所不同,各有侧重点,以免职能重合而浪费人力物力。
各省查抄的金银珠宝田地等,数额巨大,崇祯皇帝下旨,充实银行资金本,就大部分沉淀在南方富裕的诸省,并按照一点五比一的比例,开始多印发大额纸币。
大明银行系统和纸币实施差不多快要两年了,经过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如今就算多印一些纸币,银行也能应付可能出现的挤兑现象。如此,多印的纸币,不但不会影响大明金融系统的稳定,还能促进南方各富裕省的进一步繁荣!资金得以进一步流通,商业便会更加发达,百姓的生活也只会更好。
有不少朝臣见到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时候,关系好的人,都笑着取笑道:“毕大人,看着好像白发少了,你这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竟然还能返老还童了啊!”
毕自严对于这一些话,总是乐呵呵的,心中却着实感慨万千。想想以前的时候,国库都能饿死老鼠,连最为紧要的边军军饷,都是一拖再拖,根本拿不出什么钱来,哪怕寅吃卯粮,一样是愁白了头发而没钱。他自然也知道再向农民征收辽饷的后果,可又不得不征,甚至亲弟弟都因为这事,被辽兵活活逼死了。
而如今呢,毕自严有自知之明,他并没有出什么力。都是皇上一手设计了大明的银行系统出来,并极力保证其正常运行,前后两次大案所注入的钱财后,这银行系统的威力就开始显示出来了。如今纸币多印一些,就是银钱了,而又不会影响纸币的价值,对于市面上压根就没什么冲击。
皇上的这种手段,毕自严就曾在睡前对他夫人说,不要说太祖了,就是古往今来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人也!而且就未来所看,大明的财政也会越来越好,这种情况下,要是毕自严的白发还多起来就是怪事了!
第978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毕自严的心情是很好了,但远在朝鲜汉城的多尔衮却心情很差。
随着倭国那边粮食不断运过来,正白旗、镶白旗的就食情况刚有好转,看着这个冬天应该能不错了。结果,一骑快马飞驰而至,把他的这个好心情完全破坏掉了。
“什么,我大清的老弱都来朝鲜了?”多铎在一边大声惊呼道,“到底怎么回事?老弱来朝鲜干什么?”
多尔衮在一边听到,皱着眉头,脸色很难看地说道:“还能干什么,这么多嘴,自然是来讨吃的了!”
“真他娘的去死!”多铎一听,顿时破口大骂道,“天底下哪有这种事情,他不是大清国皇帝么?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也做得出来?”
多铎骂完之后,感觉还是很不爽。好不容易有点粮食了,就出现这样的事情,不是来捡现成的便宜么?他忽然飞起一腿,把面前的案几直接踹倒,似乎这一脚,是踢在皇太极身上一般,厉声喝骂道:“这事我们不管,怎么来怎么回去,我们又不是大清国皇帝,凭什么要我们来养他们?”
那报信之人跪在那里,几次想说话,都被暴躁地多铎给吓回去了,此时听到这话后,终于逮住了机会,连忙补充禀告道:“主子,还有一个消息,说皇上已封主子为皇太弟。传旨的人,随着第一批老弱已经过了铁山!”
他是镶白旗的人,这话自然是对多尔衮听的。说完之后,或者皇太弟这三个字的威力有点大,殿内顿时安静了一会。
过了一会后,多尔衮先回过神来,带着惊讶之色确认道:“皇太弟?”
“回主子,是皇太弟!据说在崇政殿内议政时,由皇上亲口提了出来,当时豪格为此大闹,但没用,被皇上禁足,而后全体通过了此项旨意!”
多铎一听,不等多尔衮说话,便哈哈大笑道:“豪格那个蠢猪,要是他是太子,那大清才真是完了。他要是老子,老子第一个不服。不过这回皇太极倒是有眼光。”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着多尔衮,激动地说道:“听到没有,是皇太弟,以后这大清就是我们的了!”
多尔衮一开始确实也和多铎一样,挺激动的,不过此时却已经冷静了下来,听到多铎的说话之后,只是微微冷笑道:“这皇位原本就是我们的,如今也只是还回来而已!”
报信之人是他们的心腹,除此之外,就只有他们俩兄弟,因此他们说这话也没什么顾忌。
多铎一听,激动地心情也平复了不少,点头赞同道:“不错,皇太极之前把这位置给抢走了的,如今算是识时务,算是还回来了而已!”
“识时务?”多尔衮听了,重复了一句,而后冷笑了一声道:“他是迫于无奈而已,你以为他真心想这么做么?”
这时候,多铎联想起老弱进入朝鲜的事儿,便明白过来,当即也是冷笑道:“那怎么办?要不,这个皇太弟我们不当了,那些老弱,就让皇太极自己伤脑筋去,看他怎么办!”
听到这话,多尔衮却是摇摇头道:“不行,他早就知道,如果是和我们商量的话,肯定不会如愿,因此,他便直接派了老弱进入了朝鲜,又给我们皇太弟的封号,就是不容拒绝!那些可都是我们满洲族人,你已经是皇太弟,能见死不救么?”
“可……可那么多人,我们也应付不过来啊!”多铎有点傻眼,想了一下便争辩道,“现在还只是来了第一批人而已,后面还源源不断地,怎么搞?”
对于这点,多尔衮已经想过了,就听他回答道:“我们这里有皇太极的奸细,他知道我们和倭国那边丰臣国松的关系,自然是想让我们逼着那边多供应粮食来解决这事了。”
倭国那边其实并不富裕,而且又是要争霸天下,因此粮食也是不嫌多的。只是因为丰臣国松要依赖多尔衮他们,才不得不把手中的粮食不断地分过来。
对于这个基本情况,多铎和多尔衮一样,都是心中有数的。因此,这时候,多铎就为难了,有点发愁地问道:“要是族人在我们手中饿死,皇太极肯定会说我们不尽力;而要是我们对倭国那边索取过多的话,万一引发不良后果,很可能这条路就没了。”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脸色有点严肃地对多尔衮说道:“族人那么多,估计就算倭国那边被我们榨干,也不可能供应所有人吧?”
多尔衮点点头,忽然脸色显得略微有点狰狞道:“既然他把这个皇太弟的封号给封了出来,那别想那么容易收回去。在这朝鲜,我们说了算!这样……”
说到这里,他盯着多铎低声说道:“前来朝鲜就食的族人中,优先那些少年,施恩于他们,等以后他们成长起来,自然有一份恩情在了!”
不管皇太极怎么说,只要朝鲜这边,在给粮食的时候,多宣传鼓动,这舆论自然是能争取的。再者说了。小的比那些老的头脑简单,更容易被眼前事情说服,有利于多尔衮他们。
多铎明白了这点,脸上出现了一丝喜色,连连点头道:“好,就这么干!”
此时此刻,虽然是活生生的族人,可在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的对弈之下,也就是一颗棋子而已了。
商议出对策之后,汉城这边就先有针对性的行动了起来。
然而,不管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他们都没想到,之前一直销声匿迹的登莱巡抚卢象升,却已经赶到了辽东,率领他的骠骑营,再次展开了行动。
对于明国可能的动静,皇太极不是没有考虑过。也因此,他用诈降之计,主动接触鞍山驿堡那边,忽悠着明军,吸引明军的注意力。
而东江军这边,皇太极知道他们占据了金州,复州等沿海城镇,离大清转移老弱的路线很远,因此,就没有过多防备。或者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