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鞍山驿堡的城门打开,吊桥放下,一队六十余骑飞驰而出,往南消失在城头建虏的视野之中。这一队骑军,能明显看出是两支不同的军队混合而成。一队是正儿八经的建虏探马,另外一队却是穿着草原服饰,一看就是蒙古人。
只见为首的一名年轻建虏忽然勒马停住,其他人一见,也纷纷跟着停了下来,有点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环境,不过却没有任何发现?
一名看似蒙古人的头目,有点紧张地看向那年轻人问道:“额真大人,是有何发现?”
这个年轻人,却是一名牛录额真,名叫图答拜。在以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建虏探马,经常担任监视盖州明军的动静。但经过这几个月的斥候战之后,当初的那些老人早已战死,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支探马的首领,一名牛录额真了。
图答拜听了,摇头说道:“没有。”
而后,他在马背上转身,扫视身边的这些人,郑重地又交代道:“明军夜不收中悍勇者已有靠近这边的了,我们务必小心,都睁大了眼睛盯着,要是能前出到海州,探得军情回去便是大功一件。”
他这话一说出口,就见他身边的人中,有的顿时兴奋了起来,可更多的,却是露出紧张之色。
图答拜感觉士气有点不对,便马上又补充道:“以前我们和明军夜不收的交战,大都是因为他们人数比我们多。可就算这样,我们和他们之间也是有输有赢。如今有科尔沁族兄弟加入,人数已经超过明军夜不收的人数。他们的一队夜不收,大概也就五十来人而已。因此,大家放心,要是遇上了,当奋勇杀敌,一颗明军夜不收的首级,可换得不少粮食的!”
越是临近秋收,建虏的粮食就越是紧张。因此,城内的兵卒,基本上都吃不饱肚子,也是这些探马出城的时候,才能吃顿饱饭。就目前的建虏来说,粮食是比那些金银珠宝还要宝贵的东西。所以,图答拜才有此一说,来激励手下的士气。
果然,一听粮食这两个字,不少人的眼睛就亮了。鞍山驿堡到海州的距离,其实和到辽阳差不多,也就是六十多里而已。要是没有意外的话,纵马奔驰,当天都能有个来回了。
士气明显提高了很多,这让图答拜心中稍微安心了一点,而后又看看自己这边的人数,又是放心了一点。按照军规,只要能出色完成三次任务,就能轮调到其他地区,就不会有这边这么激烈的斥候战了!
他这么想着,便带着手下往海州而去。不过不敢走官道。因为双方都曾在官道上设陷阱,目标太明显,危险性太高。
然而,他们就算在荒野山间行军,最终该遇上的还是遇上了,也幸亏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双方几乎是同时发现了对方。一如图答拜所说,明军夜不收大概也就五十来人。不过不像这边服饰不齐,明军那边,都是统一服饰。
仗着人多欺负人少,图答拜见了,立刻大声鼓励,领着手下向明军夜不收那边冲了过去。按照他的想法,这次该明军夜不收要逃了,毕竟这边人多。
可没想到,明军夜不收那边看看这边,竟然没有一人想跑,全都迎了过来。到了近处,有一些夜不收下马用步弓开始招呼,当然,这边也不例外。
明军夜不收那边,却有十来骑并不下马,继续逼近这边,随心所欲地控制胯下战马,配合下马夜不收的战术。与此同时,让图答拜意外的是,那些骑马的明军夜不收,却忽然往这边,用蒙古话大声喊了起来。
图答拜倒是能听懂蒙古话,一听之下,顿时吃了一惊。
第907章 攻心之战
“科尔沁族兄弟,建虏恩将仇报,杀了多少同盟?别执迷不悟了!”
“我是巴特族的,大明好吃好喝还有战功可领,投降吧!”
“建虏就是早晚灭亡,科尔沁族跟着建虏没有未来的!”
“蒙古人不打蒙古人,建虏才是我们所有人的敌人!”
“……”
这些话,喊得那叫一个响,喊得那叫一个溜,喊得那叫一个脆,张口即来,还不带重复的,互相之间还不干扰,你喊完我接着喊,我喊完他接着喊,听得都是很清楚。
听到这样的话,图答拜不吃惊就怪了。紧张神情中,他连忙瞧向那些科尔沁族。发现这些人明显没有了战意,有点惊疑地盯着前面那些骑马的明军夜不收。或者也只有蒙古人自己能容易分辨出来,北方汉人和蒙古人在外表上的区别。因此,科尔沁族的这些探马一个个互相看看,显然有点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在马上要交战的要命时候,竟然发生了这么的事情,这仗还能打么?
如果换成前几年的话,建虏自然是信心满满,你明军再鬼叫什么,那也没个屁用!
可如今,建虏已经丢掉了沿海的辽东城池,东部蒙古部族的那些盟友,不是被建虏自己灭掉了,就是投降了明军,也就剩下了和建虏关系紧密的科尔沁族了。如今连个斥候战,都已经被明军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图答拜能有信心就怪了!
这仗还怎么打?
那些正在准备交战的建虏也没法全部精力去对付前面的明军夜不收了,不少人心中担心,就怕身边的这些科尔沁族人反水。
“走!”图答拜之所以能一直活下来,就是走得毫不犹豫。他这一声令下之后,立刻调转马头就走。那些下马的建虏一听,也慌了,为了快速上马,甚至有几个把步弓都扔了,就想着快跑。
然而,还是有些迟了,明军那边蒙古族的夜不收瞅准这个时机,突然驱马加速,立刻就追了过去,那些跑得慢的,后背交给了他们,马背上照样箭无虚发,一下就交代了十来个建虏。
建虏首级是个好东西,那些蒙古族夜不收也去追敌人了,纷纷下马割首级。这让明军夜不收总旗很是恼怒。他是新军出身,在新军中,是有强调,遇敌只管杀敌,首级记功这事,有随军的监军记录。这种方式,在大明开国之初,特别是明成祖时期,也是这么计算军功的,因此当时的宦官都是很强悍的,随军冲在最前面。
就算在戚继光的军队中,也是有一名专职割首级,可那是和倭寇的步战中,有这个时间去割。在北方这边,动不动就是马战,要是有人专门去割首级,其他战兵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而如果不按首级报功的话,就容易虚报军功,甚至整队兵卒合起来骗取军功。也是因此,大明计算军功的方式,来来回回换了好多种,一种就没有合适的。
而新军中则不同,各级监军在军卒中有很高的威信,不但是上官,还是老师,又是开导思想什么的,由他们计算军功,各军卒也不怕自己的功劳被别人冒走。可如今,夜不收是有多方人马组成,主帅还不是新军师将,而是关宁军的曹文诏。因此,这夜不收出战,就只是认首级而已。
这种方式很有弊端,一个是容易让敌人跑了,第二个是敌人要是杀个回马枪,很容易胜仗变败仗。这也是之前,明军夜不收虽然比建虏探马要人多点,但却是互有输赢,全靠了人数以及后勤的优势,才慢慢取得了整体的优势。
也幸亏现在建虏的军心不稳,就没想过杀回马枪,否则蒙古族的夜不收绝对要死伤几个。一次不算正式的交锋,就这么快结束了。
图答拜一直跑到鞍山驿堡附近,才稳住了队伍。他阴沉着脸,看着科尔沁族这边,冷声问道:“你们该不会是被明狗说动心了吧?”
“没有,不可能!”科尔沁族的一听,纷纷回话表示,可他们的心中,却想起了临行之前,族中流传的那些让人丧气的话,甚至连族长都有过。
那些投降明军的蒙古人情况,也有流言说他们过得比以前好了。要说刚才听到对面的说那些话,对他们一点都不影响,那就怪了。只是在建虏面前,他们又怎么可能承认!
图答拜损失了手下,很是生气,又不能立刻回去,就整军再战。可这一次,他把科尔沁族的这些人都放到了前面,让他们开路。这样的命令,很显然是不信任他们,要拿他们先去耗明军夜不收。这种事情,傻子都不愿意干。科尔沁族的人见了,都互相在用眼神交流。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这对建虏探马再次和明军夜不收相遇。一如之前那样,明军中的蒙古人立刻又开始了攻心喊话。等看到科尔沁族在前面时,喊话又变了变。
“我们都是蒙古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科尔沁族兄弟,你们刚来,要是敢杀一个,那就绝了自己后路了!”
“杀了建虏过来吧,土地、牛羊的赏赐随便挑!”
“……”
一边喊话,一边手下却不停,立刻做好了交战准备,并开始逼近建虏探马。这些喊话,让科尔沁族的又犹豫了,而明军夜不收的弓箭,就往那些建虏身上招呼。一来二去的,有明显落到明军夜不收攻击范围内的科尔沁族人就投降了,但更多的是往后跑。这次的交战,又不出意外的结束了。
图答拜很恼火,严明了军法,再有这事,绝不手软。可结果倒好,第三次的时候,不少科尔沁族的投降了,甚至还想杀建虏立军功。
图答拜倒是溜得快,最终出去六十多人,结果回鞍山驿堡的时候,就只有三十人不到了。一进城之后,他立刻让人拿下剩余的科尔沁族人,并把战况禀告了上去。
基于科尔沁族和满洲族人的关系,虽然最终放了这些逃回来的科尔沁族人,可双方之间的不信任种子却埋下了。于是,在随后的斥候战之中,建虏探马更是不堪一战,又损失了不少建虏探马,投降了不少科尔沁族人之后,明军夜不收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鞍山驿堡的外面了。
第908章 皇太极的转变
“陛下,该从其他地方调集探马精锐才行。”代善严肃了脸,对皇太极说道,“没有探马传回军情,我军将对明军的动向一无所知!这样的战事,实在太危险了!”
皇太极听了,并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御座上沉默不语。对于这个问题,他在听到阿敏派来信使诉苦之后,就已经在考虑了。
代善见他一直沉默不语,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犹豫了片刻之后,还是说道:“陛下,阿敏确实不可能真是无探马可派。但其损失确实是有不少的。眼下已是我大清前所未有之困境,该当齐心协力……”
听他说到这里时,皇太极忽然猛地抬起头来,盯着代善。
这动作,让代善吃了一惊,顿时住口不说了。
皇太极依旧盯着他,冷冷地问道:“你是这么想朕的?朕就这么一点肚量?”
“……”代善听了没有说话,回视了皇太极一会后,便低下头低声说道:“是臣想错了,请陛下责罚!”
说句实话,之前一段时间,皇太极所做种种,都是众目睽睽之下,谁不知道?莽古尔泰的暴毙,莽古济格格的谋反案等等,当时沈阳城内的白色恐怖,至今还记忆犹新。虽然有些人一开始不觉得什么,可到了最后,谁不知道皇太极做得那些事情,就是要排除异己,巩固皇权!
如今,大清国力明显弱了很多,要说以前放弃金州只是一个陷阱而已,如今却真是处于全面防御了。这种战况的转变,已经让不少族人感觉到迷茫和愤怒。皇上如今断然否认,是不想背这个锅吧?
代善这么想着,眼睛看着地面,心中叹了口气。
皇太极听了,并没有接这话,只是缓缓地说道:“我们大清如今最为要紧的是北方所种之粮食,只要能渡过粮荒,则我大清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各旗精锐的探马要屏蔽明军对辽东腹地的探视,不好调动……”
听他说到这里,代善稍微愣了下,又重新抬头看向他,显然对他说得这话有点意外,难道真是自己想错了?
“……海州离鞍山驿堡太近,就算侦知明军的动静,给我大清可用空间太少,无法发挥我大清军队的长处。”皇太极说到这里,顿了顿,像是下定了决心道,“传旨,彻底封死鞍山驿堡南门,加固城防,就算明军重炮轰击,也要能固若金汤!”
代善一听,知道皇太极这是要放弃鞍山驿堡以南地区了。想想确实是没办法,就算再调遣各旗精锐探马过去,可明军也能增派精锐。明军可是有上百万之多,又占据了河套地区,有无数的战马可挑选,还整编了蒙古部族,又能挑选弓马娴熟充作夜不收。就这样耗得话,大清确实是耗不起!
想到这里,代善有点想不明白,要说人力的话,明国以前就比大清要多,要说国力的话,明国以前也比大清要多。可为什么,以前的时候,大清是压着明军打,而如今,却是耗不起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还在想着,皇太极又下了第二道旨意道:“科尔沁族已是我大清唯一的盟友,不能让其寒心,中了明国粗陋的离间计。传旨下去,各军中务必善待科尔沁族。”
听到这话,代善倒是同意。以前的时候,东部蒙古诸部都和大清结盟。那个时候,倒没觉得这些盟友有多重要,灭他一个部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如今却只剩下了一个科尔沁族,现在想来,草原部族的战力一直是大清军力的一个重要补充,实在是不好少。对于剩下这个科尔沁族,不管那两位后妃的出身,也还是要好好笼络才行!
这么想着,他便附和赞同了。
皇太极略一沉吟,就又对代善道:“朝鲜那边,多尔衮私自和倭国有联系,还得到了不少粮食,可却没有给朕提及一点消息。朕以为,该派人去一趟汉城了!”
代善并不清楚这事,这第一次听到时,很是吃了一惊。随即他也想起来了,倭国不是和明国有仇么!这其中,或者真有机会!
他见皇太极看着自己,便明白了他的用意。多尔衮和多铎两人在朝鲜,派普通钦差过去,份量太轻,也只有自己去,才能真正了解到情况。皇太极看着自己,应该就是让自己主动能去一趟朝鲜。
“陛下,臣愿往朝鲜去看看什么情况!”代善想明白了,倒也没有犹豫,立刻奏道。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在皇太极的旨意下去之后,鞍山驿堡的建虏探马便不再有出城,甚至城里用土石封死城门的动静,也被城外的明军夜不收所侦知,于是,消息传回去之后,很快通过聊天群直达天听。
崇祯皇帝见到这条私聊之后,不由得开心地笑了。如此一来,辽东沿海的土地,倒是可以利用上了。至少在山海关到金州这一条长廊,应该是没什么危险了。
于是,他立刻把这个消息通报给孙承宗,并令左应选组织逃出来的辽东汉民,开垦宁锦这条线上的粮田。如此一来,就能减轻朝廷对辽东的后勤压力。
除了这个之外,崇祯皇帝传旨温体仁,问他选拔辽东县令之事。最终从温体仁所给的候选者名单中,选了一名举人前往宁远,设县开始地方行政管理。
这个事情,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或者是一点都不起眼。可对辽东来说,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朝廷开始设县,那就意味着将在辽东实行府县制,而非以前的辽东都司管辖。
在崇祯皇帝暂时把精力放在辽东这边时,远在大明东南沿海的某座岛屿上,目前大明的头号海贼头子许香,一下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带着愤怒喝问他面前的报信人道:“什么,郑一官那贼子竟然要对老子动手?”
要是放在年前的话,他才不会担心这事。甚至郑芝龙不去找他,他都想去歼灭郑芝龙部。可经过大年三十那一闹,他的实力大损,他对上郑芝龙,已经没有信心了。
第909章 说客
“回大当家的,他的动向,就是在整军备战。”那人禀告道,“岸上的也说,我们妨碍了开海,郑一官一旦动手,肯定是向我们动手的!”
许香一听怒极,厉声喝道:“他娘的郑一官,老子岂会怕他,要战便战!”
这话说得声严色厉,内心地无底暴露无遗。
“大当家的,我们可以联合其他人一起,把郑一官干掉!”那人见此,便又建议道,“岸上说,光靠我们一家,有点难?”
许香一听,有点意外,刚才表露出那种凶悍的气势一下没了,有点急切地问道:“哦,联合谁?”
五天之后,台湾荷兰人驻地,突然有一人,说有大事拜访,最终被带到了荷兰总督汉斯普特曼斯面前。
“大人,你们想要的湖丝、丝绸、瓷器等等,我们可以提供给你们,且价格比福州的要低,如何?”这人一见面,就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
普特曼斯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看了这人好长一会,而后忽然指着他,有点诧异地喝道:“你……你就是那个上次挑拨离间,被明国通缉之人?”
“正是在下!”来人被认出来,一点都不惊慌,依旧不慌不忙地说道,“送上门的买卖,大人不考虑一下么?”
很明显,这人对这些红夷很了解,不说废话,只谈利益。
普特曼斯听了,果然没有进一步行动,开始想这人刚才所说这话。
虽然明国开海,也允许自己这边能去贸易,可价格却不低,而且还要收税。特别是最近,常驻福州的艾碧阁刚有派人回来禀告说,明国在陆地上大肆收税,如今他那边所购买的东西,已经进一步涨价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压根不提被通缉不通缉的事情,直接问道:“你能给多少量,价格又低多少?”
“在下就直说了吧!”那人很干脆地说道,“我是许香许大当家的人,我们大当家劫掠到的海货,还有岸上偷运出来的海货,都不贩卖去日本、南洋,而是直接卖给你们。如此一来,不但价格,而且数量上也绝对能保你们满意,怎么样?”
其实,在以前的时候,岸上就有人会主动走私到台湾,把货卖给荷兰人的。但自从大明开海之后,孙传庭到任,加强了陆上的稽查,许香又通过吞并成了海上霸主,这让那些走私的人大为减少。如今听到这人的提议后,普特曼斯立刻心动了。
不过他也是老奸巨猾之人,知道这人开出这么好的条件,肯定是有目的的,因此,他考虑了一下后便直接问道:“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偏要把利润让给我们,说吧,你们还有什么要求?”
“我们联手,把郑一官干掉!”这人带着点恨意说道,“我们许大当家的实力,已和郑一官在伯仲之间。但为了能保万无一失,宁肯少赚点,也要把郑一官干掉。如此一来,这大明的海上,就是我们的天下,明国出海的那些船,就全被我们控制了!这其中,天大的利润可都归我们了!”
“哦?”普特曼斯听了,转着眼珠子想了一会,就又关心地问道:“那这以后的利润,是怎么个分法?”
“我们许大当家的收税,而后勒令那些海船把货卖给你们。如此一来,我们两家就都赚钱了。”
普特曼斯听了,却是摇摇头道:“这个不行,你们要是收了税,那他们卖给我们肯定会贵了。这么担风险的事情,我们直接在福州买卖也是一样,不行,不行!”
“那些从明国缴税后出来的船货,虽然价格是差不多,可你们贩卖的话,一样是有赚的。”那人点了点其中的关键道,“但那些没缴税出来的船货,只要我们能控制这海上,不一样会卖给你们,这价格可就低多了!”
普特曼斯听了,没有再说话,显然是心中在衡量,过了好一会后,就见他还是摇摇头道:“不行,我们是正经生意人,是来东方做生意的,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干!”
“……”那人听了先是无语,而后盯着普特曼斯忽然大笑起来,那似乎非常好笑的“哈哈”声,甚至传出了会客厅,让外面站岗的荷兰兵卒都忍不住转头看向会客厅,不知道里面在谈些什么鬼,有这么好笑么?
普特曼斯听了,脸上微微红了一下,而后若无其事地任凭那人笑着。
过了好一会后,那人似乎还笑出了眼泪,不着痕迹地擦了下后,脸上带着点嘲弄之色对普特曼斯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到底干些什么,我们一清二楚。”
说到这里,他忽然又变得郑重起来,再次对普特曼斯说道:“不要对朝廷包有幻想!就跟你说了吧,一旦我们许大当家战败,我是指可能战败的话,郑一官势力必定大涨,等到那时候,朝廷就能腾出手来了,你难道会以为,你们能一直占据这里?”
一听这话,普特曼斯大吃一惊。说句实话,他一直在担心这事,艾碧阁在福州和明国官员交涉的过程中,就已经听到了风声,说这台湾是明国的台湾,不许自己这边继续这样占着。
他还在想着,就又听这人说道:“以前时候,朝廷精力只在北方建虏和防范草原那边,而且朝廷没钱,国内灾害不断,因此根本顾不得东南沿海。可如今,朝廷已经宣布开海,且朝廷刚有旨意公布,言开海所收之海税,将有各种大用途。如此事关重大之事,朝廷必定会把精力都投入到东南沿海。到时候,你们这些外来者,包括佛郎机人,都会被朝廷针对!”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立刻补充道:“朝廷在辽东已经连番胜仗,看样子,建虏被歼灭的时间已经不远,到时候百万大军南下,说句不好听的,郑一官有这么大的后台,这海上还有我们说话的份么?”
听着这些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普特曼斯忽然又想起了艾碧阁之前和明国交涉的事情,不得不说,这人所说,确实不是吓唬人。
第910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来,普特曼斯羡慕葡萄牙人能在陆地上得到一块地方,也就是澳门,和明国的贸易就方便了很多。因此,他授意岸上的艾碧阁也向福建巡抚府进行交涉,也想要一块地方驻扎。但没想到的是,艾碧阁回答说明国那中丞大人一口就拒绝了。还说西夷往来大明做生意,必须遵守大明的规则,商人可以来,兵船却不得停驻!
这些天来,普特曼斯其实一直在考虑这个事情,看到底怎么样才能让明国官员松口,使得荷兰能得到和葡萄牙人一样的待遇。
然而,他们这些荷兰人对于明国并不熟悉,此时听到这人对于明国内政侃侃而谈,似乎很了解官方的事情,他就很好奇,便不由得打听了起来。
那人听了,也不拒绝,把大明的情况说了一遍。只是基于他的目的,自然不会全部都如实说了。
“大明北方,多有旱灾,饿死无数,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因此,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就造反了。这个乱局波及得省份至少有两个,这是大事情,因此朝廷第一时间便下令镇压。”
“明国东北方向,明国被建虏打得连连败退,丧失了很多土地,前年低的时候,甚至都被打到了京师城下,也就是皇帝在的地方。北方被建虏掠去了很多财富和人口……”
普特曼斯一直听得有点疑惑,好像和刚才所说有点不同,当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眼睛亮了下,很想插话问句,不过最终还是按捺住了心思,继续听着这人讲述明国的具体情况。
“朝鲜知道么?在北方和大明东北交界的,以前是大明的藩属国,曾被倭国攻击,大明派兵救援,打退了倭寇的。可如今,朝鲜被建虏占领,强迫朝鲜改建虏所建立的清国为宗主国,并对大明宣战。”
“还有,朝廷西北、西南从天启年间,也就是前些年开始,就一直有土司造反,朝廷也派了大军在镇压,就算到了现在,也没有彻底平息!”
“另外,刚刚发生的,长江下游被洪水淹没了好几个城市,哀鸿遍野,就是死了很多人,还有很多人没有家了……”
普特曼斯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打断了这人的说话,一脸疑惑地问道:“刚好像你还说过,明国在东北连续打了胜仗,很可能要百万大军南下,可你又说明国种种困境,到底哪句话是真的?你什么意思?”
这人听了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鄙夷,就见他丝毫不慌乱地说道:“其实,在下所说,并不矛盾。刚才所言,只是要告诉大人,朝廷并没有大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明白么?虽然看着大明好像很大,可其实内部有很多问题,外强中干而已……”
普特曼斯听到这话,轮到他露出一丝鄙夷之色,国土大就强大?这是哪里来的谬论?从本土来到这东方,一路上看到的大国也不少,还不是一样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任由欧洲人说了算。有这些例子在,你以为我无知么?呵呵!
那人显然没想到他的内心想法,又在继续说道:“可要是被朝廷把那些事情都处理好了,那朝廷的强大,就不是说说了。知道刚才在下为什么说朝廷在辽东连番胜利,很有可能会解决建虏问题,而后转首南顾么?”
“为什么?”普特曼斯还是对明国的内情不了解,自然不会知道,就问了一句。
那人听了,嘴角微撇,带了一丝冷笑道:“因为你们在帮朝廷!才让朝廷有缓过来的机会,去镇压解决各地困境!”
“哦,是么?”普特曼斯一听,实在有点惊讶,不由得诧异地问道。在他看来,哪有这样的事情?
那人一见,就知道这些西夷的脑子不好使,便直接回答道:“粮食,明白么?粮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懂不?”
说到这里,见普特曼斯似乎还有点意外的样子,他就又立刻补充解释道:“北方旱灾,易子而食,说到底就是没粮食,没吃的。建虏连续吃败仗,据在下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因为建虏没有粮食,军队吃不饱饭,自然不可能打赢战事!西北、西南的土司之乱,明军要是有足够的钱粮,早就平定了!还有长江下游的洪灾,又是要急需粮食的时候……”
看到普特曼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就又点醒道:“现在,大人应该知道,朝廷为什么要特意要求你们从南洋运粮食过来了吧?你们运来的粮食,还有从安南起运的粮食,让朝廷缓了口气。要是再继续运粮食过来的话,信不信朝廷有了足够的粮食,很快就能解决那些心腹之患。”
说到这里,他站稳了身子,眼睛就盯着普特曼斯道:“你们和朝廷做生意,是希望朝廷这个生意伙伴是强大的呢,还是软弱可欺的呢?”
这个答案,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该怎么选!
普特曼斯也不是傻子,否则也不会被本土调来台湾,试图打开东亚的生意。他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你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我和刘大当家联手,敲掉朝廷的水师,断绝明国从南洋获取粮食。又或者这么一来,明国开海无望,就又禁海,然后你们就能继续走私,赚取暴利了,是不是?”
“但你可知道,我的使命,就是要从东方运回去足够多的货物。明国要是重新禁海了……”
听到这里,那人直接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