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艾曼儿部和胡尔特部的族长一见,双双大喜,连忙感谢。
  曹文诏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又用马鞭一指道:“来啊,交接他们他们,当场验收,本帅也能给阁老交差!”
  于是,立刻有军卒上前,主动和两个蒙古部族交接,为了表示没有猫腻,甚至随即拆开粮袋,拿出正儿八经的粮食给他们检验,一切核验无误之后,这粮车算是交接出去了。
  艾曼儿部和胡尔特部族长很是欣喜,脸上的笑容怎么都抑制不住,连忙殷勤地表示,他们来帮明军卸粮,打下手。
  曹文诏一听,冷着脸喝道:“你们蒙古人除了会放牧,还能干什么?”
  这话说得这两个蒙古部族的族长一愣,不知道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不过立刻,曹文诏的说话,就解了他们的疑惑:“这些粮食,是建虏势在必得的,也是最重要的诱饵,因此必须好好放置,让建虏不能那么容易地搬走,如此才能给我军又更充足的时间歼灭他们!”
  说到这里,他又用马鞭一指道:“你们退后,自有本帅的儿郎们来布置!”
  艾曼儿部和胡尔特部的族长听了,讪讪而退,就准备看明军怎么做。
  只见明军找了山谷中靠后的一块平整的空地,先清理杂物后,便开始从粮车上一袋袋地搬运下来,井井有条地垒了起来。这其中,有一个兵卒不小心,一下摔倒在地,抗在肩膀上的粮袋摔了出去,粮袋破裂,里面的粮食都洒了出来,看得蒙古人很是心疼。很自然地,也引来了曹文诏的喝骂,让他们必须小心,谁要是再弄洒粮食的,军法从事!
  还真别说,这道军令传下去之后,明军兵卒再无一个人摔倒在地,全都小心翼翼地,终于搬完了粮食,垒得和小山一样,不但井井有条,还在周围围上栅栏,小心地保护起来。
  看到粮食堆放完毕后,曹文诏又叫来艾曼儿部族长和胡尔特部族长,冷着脸,用马鞭指了下那些粮食道:“这些粮食,如今还不属于你们,只有你们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让本帅立下大功,这些粮食才归你们。因此,在这之前,如果你们胆敢来动一动这里的粮食,不要怪本帅不客气!”
  对于他的无礼和傲慢,还有言谈举止间带出来的轻视,两个族长都视而不见,表面连声称是,心中却在暗道:“且让你嚣张,等着瞧!”
  曹文诏吩咐完了之后,便转身离开,领着他的人马往回走,要从山谷西面那处山的背后上山。概因这座山的这边是悬崖,而那边却是个平坦的斜坡,犹如一个直角三角形。
  两个蒙古部族的族长想送一送,却被曹文诏的亲卫喝住:“尔等要干什么?是想偷窥我关宁军的布置?”
  “不敢不敢,绝对没这个意思。”艾曼儿部族的族长连忙止住脚步,同时赔笑道。所谓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堂堂一个部族的族长,也不得不接受明军中区区一名亲卫的喝斥,还得陪着笑脸。
  谁知这还没完,那名亲卫竟然又喝斥道:“最好离我们的粮食远一点,否则就当你们想偷粮食。到时候,就别怪我们山上失手丢个什么下来。”
  说完之后,甚至还用手一指前方,示意了下又道:“最好别超过那里,哼!”
  继续忍,两个族长连忙答应的同时,按捺住自己的脾气,告诫自己道。因为他们也发现,曹文诏肯定听到他的亲卫说话了,却没有管,他的态度自然就很清楚了。
  亲卫转身,追上曹文诏,抱怨着说道:“大帅,我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多,还给他们这么多,真是想不通!”
  这话的声音有点大,两位族长都听到了,心中也就恍然,为什么这亲卫会如此出言不逊,原来是因为这!
  他们两人注视着曹文诏远去,忽然发现,明军队伍的远处,还携带了火炮,用马牵着,被明军步卒的身影阻挡,隐隐约约地,都数不过来有多少门炮。能看出来,这一次的伏击,关宁军显然是志在必得。
  两名族长相视一眼,便转回去吩咐自己的心腹,拉着明军给的那些粮车回转草原去了。等出了山谷很远后,护送粮食的队伍中,又脱离了几个人,飞驰向沈阳方向。
  留在山谷内的两名族长,都很听曹文诏的话,不敢靠近那些粮堆,或者说是不想多生是非,倒也安份得很。只是听到远处山后,不时传来明军的动静,甚至山头上,也有明军在修整工事,这些都表明,这里将会有一场恶战。


第835章 胆小如鼠
  再一次的八百里加急打破了沈阳城的冷清,不过这一次,疑神疑鬼的人少了一些。毕竟上一次八百里加急的信使来了之后,却没发生什么事情。想想也是,大清军力还是很强大的,只是缺少粮食而已,那那么容易会次次都是坏消息的。
  皇太极也很淡定,因为他知道这个八百里加急大概是什么事情,传见之后,果然是关宁军的事情。
  消息得到核实,关宁军带着粮食已经到达大黑山那里。皇太极把奏章丢给范文程,笑着问道:“如何,如今范卿可还怀疑否?”
  在这次的奏章中,更是具体禀告了明军的兵力情况,还有确认后的粮食更是不少。
  范文程捡起那份奏章,仔细地看了起来,只有看完之后,他才好回答皇太极的话。
  皇太极面露笑容,似乎就像便秘了很多天的人,此时此刻突然拉了出来,有那么一种畅快地兴奋。这种情况发生在老奸巨猾的皇太极身上,还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他确实非常地需要一场胜利。
  “曹文诏领着四千左右的骑军,这估计是关宁军中所有的骑兵了吧。孙老儿倒也豁出去了,很可能是把何可纲那边的骑军也调拨给曹文诏了。”皇太极自言自语地猜测道,“还带了那么多火炮,关宁军为了有一场胜利,也真是拼了啊,呵呵……”
  不知道为什么,想着关宁军和他一样想要一场胜利,如此的拼命,最终结果,却只可能是关宁军败,大清胜,皇太极的心情就忍不住很好,甚至都笑出声了。
  范文程看完之后,收好奏章,同时还是略微皱眉,发出他的疑问道:“陛下,为何交粮地点选在大黑山这个地方?按理来说,这两个蒙古部族要把粮食转交给我们大清,那大黑山并不是合适的地点吧?”
  这大黑山大概和辽阳平行,相对来说,到锦州的距离,远比到沈阳的距离更近。就大清的军力分布来说,倒是离海州要近一些。最为关键的是,那两个蒙古部族的牧地离大黑山也有点远。从常理上来说,移交粮食,完全可以在某片草原上。
  皇太极一听范文程的质疑,笑容不变,立刻就回答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大黑山离我大清实际军力所在有些远,反而离锦州近。范卿信不信,关宁军和我大清打了多年,早就被我大清打怕了!他们恐怕是藏了心思,发现不对,就立刻逃回锦州。要不然的话,这次的伏击,他们也不会调集了所有骑军参战,而不是带有步军!”
  听到这话,范文程再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一直以来,大清打得关宁军一直只能据城而守。如果不是东江军和盖州的明军打赢了几次战事,估计关宁军还没有胆量出城和大清交战。对于这点,皇太极有自信,范文程也有自信。
  这么想着,他就没有疑意了。于是,皇太极立刻召见与他关系亲近的几个将领,开始就大黑山一战研究打法。得知情况的代善、岳托、阿济格等人无不大喜,讨论战法也很是热烈。
  终于,在这沈阳的崇政殿内,近期以来,难得出现了一次带着兴奋,带着高兴热烈讨论的场景。
  根据蒙古人禀告过来的情况,要想歼灭曹文诏所部,也并不是很容易,主要的困难,就是这大黑山的地势,确实有利于关宁军那边。为此,皇太极好不容易找来了熟悉大黑山那边的汉奴,威逼利诱之下终于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大黑山山脉往北,有一条较为平坦的路一直延伸到草原上。也就是说,从这里可以绕过那个山谷,从远处草原那上山。于是,皇太极最终决定道:“曹文诏所部骑军,乃是关宁军中的机动力量,只要歼灭了这支骑军,关宁军就只有步军,对我大清就再没什么威胁!因此,朕意已决,一定要歼灭这支骑军,不让片骑逃回锦州!”
  建虏头目和汉奸都静静地听着他说话,宣布最后的结果。
  说到这里,皇太极开始点将道:“阿济格领军从山谷正面进攻,假装前去领取粮食,记住,山谷地势对我军不理,每次进去少部分兵力即可。”
  阿济格虽然和多尔衮、多铎他们是同父同母,可从小就和那两人不对付,一直紧抱皇太极的大腿,因此,虽有昌黎惨败,如今过去了一年,却又被皇太极提到了实权位置,手中握有兵权。
  阿济格得令之后,皇太极又看向岳托吩咐道:“你领大军就从草原那边绕过去,兵力分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攻击大黑山山头,另外一部分多绕一些路,务必截住关宁军的退路,不得放走一骑关宁骑军!”
  绕过去截断明军退路的话,所用时间就有点长了,大概要多花费一天时间,毕竟那边都是山峦。不过为了歼灭关宁骑军,就算绕再多的路,也是值的。
  作战计划全部安排下去后,几个建虏头目的兴致都很高。他们知道,皇太极把这场基本必胜的战事交给他们去打,就是因为他们是心腹。此事证明,只有紧抱皇太极的大腿,才有好果子吃。呵呵,一次出动了六千多兵力,这也是大清最近难得大规模出动,兵力比起关宁军还多,只要一打起来,管叫关宁军有来无回!
  不过他们还没来及出发,又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使赶来沈阳。说是曹文诏等着等着,有点疑神疑鬼起来,对两个蒙古族长有点出言不逊,开始怀疑了。还放话说,他再等三天,要是三天后没见到大清前去运送粮食的军队,他有理由怀疑,是那两个部族中有人走漏了风声,为了安全,不能再等,要撤。
  皇太极一听这个情况,心中一估算时间,顿时就有点急了,一边大骂曹文诏胆小如鼠,一边立刻重新召集手下商议最新军情。他们这些人一合计,发现要绕道截住关宁军退路的话,时间上就来不及。


第836章 小目标
  对于大黑山这一仗,大清好不容易把握了情况,有了打胜仗的希望,皇太极又岂能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曹文诏溜走而错失一场大胜的机会!
  于是,会议的重点,就是讨论如何赶时间,防止曹文诏溜回锦州。一旦被他缩在城里,大清目前的实力,是没法去攻城的。
  这些建虏都是打仗的老手,看着地形,把握敌我动态,立刻就有了一个主意。就听到阿济格先嚷嚷道:“陛下,可以让海州那边出兵,只要能堵住曹文诏那厮逃回锦州,就一定能歼灭他们!”
  如果从海州出兵的话,就能直插大黑山和锦州之间,路程比沈阳这边出发要缩短一倍以上,而且不用翻山越岭,走得是以前大清进攻宁锦的大路。从时间上看,如果曹文诏真得是按他自己所说,三天后撤军的话,就完全来得及。
  但阿济格这个主意一提出来,范文程就立刻反对道:“不可,海州乃辽阳门户,又有盖州强敌虎视眈眈,那里的兵力可不能抽调!”
  “你这条汉狗,有你说话的份么?”阿济格一听,横眉冷对,一脸鄙视。似乎是把明国带给建虏的郁闷,全转移到他身上来了。
  范文程被他这么一训,脸色一红,可他没胆子驳回去,只好低下头去。
  “怎么说话的?”皇太极看不下去了,有点不高兴地训斥阿济格道,“范卿乃朕的臣子,是个文武双全的好奴才,你要有他一半聪明,朕都会很高兴!”
  阿济格被他一训,没敢再说话,只是瞅了一眼范文程的时候,眼神中带着一丝恨意。
  这时候,代善不得不开口,转移开这个有点让人难堪的话题道:“海州之兵力,确实不宜乱动,还是应当谨慎一点为好!”
  他这话说完,他的儿子岳托却提了反对意见道:“之前的时候,不是有说盖州明军兵力有限,不敢离城太远。只是探马巡视盖州附近,明军就不敢出城么?”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皇太极,见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便继续说道:“或者可以让海州那边派出精锐骑军,只要堵住曹文诏一日,我军就能赶到,一举歼灭关宁骑军,而后迅速返回,大概也就两天到三天时间而已,不会超过四天。这短短几天时间内,盖州明军又怎么可能如此凑巧,刚好来攻?”
  “就算他们去打海州,有探马警惕,海州也不会有什么事!”阿济格听着,连忙补充道。
  岳托一听,灵光闪动,又立刻接着道:“要是盖州明军还真敢来攻海州的,到时候大军刚好回师,就能把盖州明军堵在海州城外,又能歼灭盖州之明军!”
  ……
  这几个建虏头目,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说下去,越说越兴奋,就好像能一下解决辽东明军,说什么克服盖州,而后兵发金州,定能打下金州。还有什么关宁骑军覆灭,东江军覆灭,建虏又能过上从前纵横无敌的好日子了。
  倒是皇太极没有被他们的描述冲昏头脑,但情绪还是有点乐观的,点头说道:“不要说那么多,先定一个小目标,就是歼灭曹文诏所领的关宁骑军。这战,朕势在必得,一定要赢!”
  既然他有了这个结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海州那边出兵了。就见皇太极对范文程微笑着说道:“打仗原本就没有一定能赢的道理,但只要战事有六成以上的把握,就可以搏上一搏了,更何况这次的战事,朕以为至少有九成的把握。盖州明军那边,让探马严密监视,并破坏道路,没有火炮可用,明军想要短时间内攻下海州,那也是做梦的事情而已!范卿以为如何?”
  还能以为如何?范文程露出一脸受教的样子,恭声奏道:“陛下英明,奴才不及也!”
  这些都是打惯了战的人,他们的分析,范文程也找不出错来,提出过质疑后,也就随大流了。
  于是,为了争取时间,皇太极一边向海州那边的济尔哈朗发出旨意,一边集结兵力,由岳托和阿济格领兵,快速赶往大黑山那边。
  蹄声隆隆,人喊马嘶,对于沈阳城来说,是久违的热闹。一时之间,都让人忘记了之前的白色恐怖,都在讨论这次出兵,到底是去打哪里,会不会赢的问题。
  这么大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有心的钱富贵,他立刻进入聊天群,点了普渡众生的图标,私聊禀告道:“群主,沈阳发兵了,大概六千左右的骑军,由岳托、阿济格领军,往草原方向去了。”
  ……
  大黑山的山顶,明军的帐篷四散而扎,不少明军兵卒都在砍伐树木,做滚木礌石,动静很大。而在其中一处帐篷外面,却坐着一名矮个兵卒,无所事事的,东看看西看看地,似乎有点不安。边上有一名比他个子高的,似乎是他的随从一般,就陪伴在左右,也有点不安的样子。
  在不远处的悬崖边,曹文诏放下望远镜,不再观察山谷里的动静,转身返回,看到那名矮个兵卒的动静,不由得笑道:“放心,没事的,陛下此策乃计中计,套中套,以建虏的性子,绝对会上当的。等我们返回时,本帅只会让人护送你们回宁远的。”
  这名矮个兵卒其实就是刘王氏,没法子,缺少“人肉发报机”,只能让刘王氏过来了。她看了一眼身边的丈夫,略微有点尴尬地回答道:“以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让大帅见笑了。”
  刘衙役也有点尴尬,陪着笑笑。说句实话,他也有点害怕,这种两军厮杀的事情,他也同样没经历过。就算是之前的昌黎之战,好歹是据城而守,心中有个依仗的。
  曹文诏可不敢笑话刘王氏,客套了几句,便转身准备离去。可他刚走几步,就听到刘王氏在他身后突然出声道:“大帅,陛下有旨意,说沈阳建虏出兵了。”
  一听这话,曹文诏立刻转身,点了点头道:“好,还有消息,立刻禀告给本帅!”
  说完之后,他立刻开始传令。


第837章 精忠报国
  没多久,一名曹文诏的亲卫下到谷地,巡查了粮食山包之后,气势汹汹地找上艾曼儿部族长和胡尔特部族长,带着训斥地口吻说道:“怎么建虏还没有来?我们山上都已经准备好了!不要以为伏击不成的话这粮食会给你们。告诉你们,我们自己粮食也不多,要是伏击不成,我们不嫌麻烦,会装上车子运回去!”
  艾曼儿部族长和胡尔特部族长一听,都有点急了,连忙陪着笑脸,说已经派人去联系了,建虏一定会派军队过来接粮食的,因为建虏也很缺粮,肯定来。
  看到那名亲卫生气地离开,他们两人又商量开了。事情都到这一步,无论如何不能让明军离开,特别是把粮食再运回去。于是,商议的结果,是又派出信使去催大清快点过来。
  而那位曹文诏的亲卫一到山的北面,蒙古人不可能看到他的时候,那脸上很凶的表情顿时不见了,匆忙上山向大帅做了禀告。
  曹文诏一见,又下令全军转入休息,不用再装模作样的搞出动静了。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皇上那边传来的第二个消息。当然,时间一到,不管第二个消息能不能有,都必须撤军。
  而在离海州不远地一座的高山上,一条官道从海州出来,一直往西边延伸,从这高山下面经过。山上高处,积雪并未融化,白茫茫地一片。
  在这山上朝着海州的一边,有一处悬崖附近,有一个身上披着雪白披风的壮汉走了过去,对着空地上说道:“定国,吃饭了!”
  这话音一落,就见那处空地上有了动静,雪地上一个人翻身坐起,在他趴着的地方,铺着干草军衣,身上同样披着一件雪白的披风,半大小子一个,手中拿着望远镜,微笑着说道:“那麻烦李哥了。”
  这人正是原本在京师初级武备学堂学习的李定国,因为能信任的“人肉发报机”缺乏,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崇祯皇帝就早早地派他到关宁军中报到,如今在一队关宁军夜不收的护卫下,前来监视海州的动静。
  李哥听了,笑着说道:“客气什么,托你的福,我们兄弟才有机会用用这千里镜。”
  他们都知道李定国的前程远大,而且李定国小小年纪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让他们这些做惯了夜不收的人也是佩服,因此,虽然此时李定国没有任何军衔和职位,但他们一个个都刻意和李定国交好。
  李定国走回林子里的宿营地,这里还有一伙明军夜不收在休息,看到他过来,纷纷和他打招呼。李定国对此很自如,毕竟正要说起来,他在军中待得时间也不短,早就学会和当兵的相处了。
  一边吃饭,他们一边小声交谈着,忽然,有一名夜不收问李定国道:“定国,这么久了海州没有一点动静,他们会不会不敢出来?”
  听到这话,其他夜不收也停止了交谈,都想听听李定国怎么说。因为他们发现李定国年纪虽然小,可谈吐间却经常让他们感到新奇,有些话,有些观点,哪怕他们当了一辈子夜不收的,也是从未听过的。
  对于这次战事,他们这些身处其中的,自然想多知道一些。因此,也想听听这个李定国的回答,这海州的建虏到底会不会出城?
  李定国听了,稍微沉吟片刻,显然是认真想了想后才回答道:“这个不好说,必须从这次战事的全盘考虑,还要再考虑建虏主事人的脾气、个性,还有他们所处的背景这些。要是都知道的话,就容易分析出海州会不会出兵。”
  “厉害,定国考虑得真是全面,真有名将的风范了!”一名夜不收一听,立刻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他倒不是拍马屁,而是他原本的想法,就是在想着海州建虏是不是会出城,却没像李定国一般,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回答出乎了他的意料,却又是最好的答案。
  其他夜不收听了,也都纷纷点头,他们感觉,李定国考虑事情的时候,比他们考虑的起点都要高,也都要全面,或者,这就是将军和小兵的区别吧!
  李定国听到同伴的夸奖,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少年人的青涩显然已经被他历练掉了,就听他继续说道:“不过我比较了解皇上。既然皇上做出了如此的安排,肯定是有把握的。皇上那边,肯定能知道我刚才说得那些,至少比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要强。因此,我觉得,大概有七成的可能性,海州是会出兵的。”
  听到他这话,这些明军夜不收不由得很是羡慕。他们自动忽略了原本想问的问题答案,焦点集中在李定国说得比较了解皇上这点上。
  他们长这么大,当了那么久的兵,就有幸在之前凯旋到京师时,作为勤王军的一部分曾看到皇上检阅军队。他们只能是远远地看到了下皇上而已,就这,回到关宁后,就和留守的吹了不少天的牛。可李定国却被皇上特旨从地方调到京师学习,肯定是和皇上接触很多,得圣宠的人啊!
  李定国看到他们的反应,心中不由得很是感激崇祯皇帝,他自己都有点奇怪,按理来说,自己刚进入聊天群的时候,对崇祯皇帝说话很不客气,可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皇帝一直对自己不错,到了后来,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崇祯皇帝是要培养自己。
  这事,他私下其实想过很多次,可每一次,自己拿出的理由都无法说服自己。实在想不明白,唯有心中暗暗发誓,此生一定要精忠报国,回报崇祯皇帝的厚恩。
  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忽然听到有动静传来。几个人一愣后,都是大喜,纷纷往悬崖那边而去。那个李哥看到他们过来,连忙说道:“你们快来看,海州北边飞驰而来的,是不是信使?”
  说完话的时候,他手中的望远镜不给别人,就给了李定国,让他先看。


第838章 答非所问
  其实,以这群夜不收的经验来说,他们比李定国更容易分辨来人是不是建虏信使。毫无疑问,结果肯定是建虏信使了。
  望远镜到了李定国手中,他一直关注着海州城的动静,心中不断期待着,海州出兵。因为如此一来的话,回头大军攻打海州,就会轻松很多了。
  如今在海州城主事的是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他接到皇太极的旨意时,很是诧异。一直以来,他都盼着皇太极能派援军过来,没想到最终过来的旨意,却还要这边派出精锐。
  对于沈阳城内发生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相比建虏的其他头目来说,他更有政治头脑,也因此,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始终没站错队。
  他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哪怕到了后来经历过多尔衮夺权,历经风风雨雨,最终却成为满清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满清太庙。其实相比来说,多尔衮死后被清算,如此一来,高下立判。
  因此,对于这道旨意背后的那些事情,济尔哈朗可谓心知肚明。他知道大清太需要有一场胜利,大清皇帝皇太极也太需要有一场胜利,更不要说这场战事,要是真打赢的话,能把关宁军的骑军全部歼灭,这个意义也是很重大的。
  海州派出精锐的话,自身会有丢城的风险,但这个可能性很低。济尔哈朗在这段时间内和盖州明军的交手中发现,盖州明军的骑军很少,大部分是步军。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自己是盖州明军主将,如果刚好在海州出兵的时候想起攻打海州,那也要准备粮草物资,又要留人驻守盖州,还要考虑攻打海州不是旦夕可下的风险,要面对大清的援军等等……
  算了,想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结论:只要盖州明军主将不是丧心病狂,喜欢孤注一掷的人,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兵。
  想到这里,济尔哈朗也放心了。事不宜迟,他立刻调集手下精锐,除了盖州方向必要的探马之外,全部派了出去,两千多骑军,他亲自率领,务必要保证堵住曹文诏所部,不让一骑逃回锦州。
  海州城内,人喊马嘶,兵马往来调动,最终一队队的骑军,蜂拥而出海州,往西部官道飞驰而去。
  李定国在看到骑军出动的时候,就立刻进入聊天群,联系崇祯皇帝,做了禀告,发现崇祯皇帝没有回复时,就立刻点了刘王氏的图标,直接传达了消息,说海州建虏大约三千骑军,刚刚飞驰出海州。
  刘王氏听得惊喜交加,这边原定撤离的时间还没到,就等来了这个好消息,说明可以提前走了。她出了聊天群,连忙对身边人说道:“孩子他爹,快去通知大帅,就说海州三千左右的骑军,在主将济尔哈朗的统领下,刚刚出城!”
  如今的刘衙役在家中已经没有什么地位,充当了家庭主男的角色,听老婆大人一说,也是欢喜得很,立刻跑腿,把消息传给了曹文诏。
  曹文诏闻报,不由得大喜道:“皇上料事如神,海州的建虏真被调动了!哈哈,好!”
  这次的事情,从头到尾演了那么多戏,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夺取海州,进而威胁辽阳重镇,等于是一把匕首插到了建虏的心脏附近,一个不好,就是致命的威胁。当然,就算这事不成,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调动建虏大军,让他们动起来。大军一动,钱粮消耗就大,就可以进一步削弱建虏的物资储备。反正耗国力而已,以大明目前的实力,怎么都能耗过建虏的。
  他脑中闪过事情经过,就马上下令,全军悄悄下山,溜到后面战马所在,立刻转移。
  “阿嚏”崇祯皇帝正在船上看着两岸风景,忽然之间打了个喷嚏。吓得田贵妃连忙说道:“快,传御医!”
  她虽然如愿以偿陪着皇帝出巡,可临行前,周皇后把她叫了去,那是千叮万嘱的,如果皇上出了什么事情,她绝对不会好过。因此她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喝住,笑着说道:“朕好好地,要传什么御医?一个喷嚏而已,可能是有人想朕了吧!”
  虽然他为了避免耽搁军情,已经有过交代,聊天群中,除了钱富贵不能让人知道,他亲自联系之外,其他人之间如果没看到自己回复消息,可互相传达消息。
  崇祯皇帝心中终归是牵挂着辽东战事的,因此开了个玩笑后,就进入聊天群去看有没有消息了。
  果然,进入聊天群之后,就看到李定国传来的消息。他不由得大喜,再一番其他私聊,发现李定国已经通知刘王氏,曹文诏开始安排撤离的事情了。而高应元这边,李定国也已经通知了,谋划海州的战事,正式开始。
  于是,他把李定国、高应元、刘王氏和魏木兰拉到了一个临时群里,而后吩咐道:“有什么军情,在群中说,大家都能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