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多铎终于不敢再分辨了。
多尔衮一见,觉得多铎还是年幼的原因,自己作为哥哥,还是得多包容一下。于是,他的语气缓和了一点,又开口说道:“还有,就算你想出兵,可粮食呢,大军出征不吃饱饭,哪来的力气打仗,粮食从哪里来?”
朝鲜这边也是没有粮食,不过也亏了建虏强势,甚至把兵力都分到了汉城的家家户户当中去,只要这些人家有开火做饭,那就一定少不了建虏军卒的份。要是偷偷地吃,你靠饿肚子能活下去?这样的后果,就是满门抄斩,不会给你客气。如此一来,城中藏有粮食的这些人家,不得不养活多一些建虏。
至于城中饿死人的事情,也有,不过和建虏无关。除非朝鲜人都死光了,才可能饿到建虏。
不过你要说是领兵出征的话,携带的军粮就无从去凑集了。实在是上一次多铎压迫地太厉害,把朝鲜的粮食都搜刮完了。只是谁也没想到,最终是便宜了明军。
听到这话,多铎就彻底打消了领兵出征的念头。
多尔衮见说服了弟弟,就不再说话,而是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后,忽然重重地叹了口气。
“哥,不要担心,大不了就不回辽东了,皇太极难道还派兵来朝鲜抓我啊!”多铎以为多尔衮是在为他的未来叹气,就带着点无所谓的表情宽慰道。
这么久下来,皇太极都没派人过来抓他回去,这让他心中有了底气,知道自己有多尔衮护着,皇太极一时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谁知多尔衮闻声,抬头看了他一眼,却是摇摇头道:“我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辽东的局势啊!”
“辽东的局势?”多铎听得有点纳闷,那边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又不是自己兄弟俩的事情!
多尔衮的脸色沉重,紧皱着眉头缓缓说道:“盖州那边的明军,从时间地点上推断,很可能是在金朴镇出现的那支明军。这支明军的精锐,估计比关宁军还要精锐。突然出手攻占了盖州。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御驾亲征,恐怕也难以打下盖州!”
首战失利,但结果未知,之前多铎倒是没多想,此时一听多尔衮的分析,不由得沉默了,也皱着眉头在想着这事。
见他没有说话,多尔衮也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说着:“攻城原本就非我大清所长,只要攻不下来,一直耗着,我们大清必定是耗不起的。盖州战事,对我大清最为有利的,乃是速战速决!但是……唉……”
后面的话都没法说下去了,多尔衮认识到大清的局势,已经到了一个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危机局面。虽然他乐得皇太极被打击,可也不愿大清的国力受到损失。
兄弟俩相对无语,情绪因为辽东那边战事的原因,都很是低落。信使给他们禀告的话中,其实还没有透露建虏和蒙古人之间的龌龊关系,否则的话,只会更担心!
第二天,多尔衮亲自执笔,写了封解释信,说因为没有粮食,无法出兵,而后派了人送往辽东。同时也交代了,辽东那边的事情,都了解一些回朝鲜。
看着信使快马加鞭而去,兄弟俩都默默无语。抬头看天,多尔衮一声长叹道:“老天都不作美,眼看着要下雪了!”
说着,他看向明国京师方向,心中想着那边是快过年了,很开心吧?
他们两人都有点意气消沉,不过刚回去,外面就有亲卫一脸喜气地冲了进来。
第767章 英俄尔岱回来了
多铎的心情很不好,看到他这样子很不开心,就带着点恼怒问道:“干什么?”
“贝勒爷,主子,回……回来了!”亲卫激动到有点结巴道,“刚英俄尔岱将军已经进城了!”
“什么?英俄尔岱回来了?”多铎大吃一惊,连忙问道。
多尔衮听到,也不淡定了,马上跟着追问道:“带了多少粮食回来?”
英俄尔岱前两个月的时候,奉他们俩人的命令,前去倭国购买粮食。说句实话,如今这种情况,多尔衮对于英俄尔岱的倭国之行,是寄了很大希望的。要是真能买来粮食的话,大清最为致命的缺陷便能补上,很多事情上就不会被动了。
“奴才……奴才没见到粮食!”
亲卫的回答,不由得让多尔衮两兄弟为之一愣,那惊喜的脸色顿时就难看了。
“带了这么多钱财过去,竟然买不到粮食?真是没用的奴才!”多铎不由得厉声骂道。
多尔衮皱着眉头,原本想出迎的心思也没了,只是吩咐道:“让他立刻过来见我们!”
“喳!”亲卫领命退了出去,过了大约一刻多钟后,亲卫便带着满身是雪的英俄尔岱出现了。
“奴才英俄尔岱见过主子,贝勒爷!”英俄尔岱一进来就打千跪地见礼道。
多铎黑了脸,正要破口大骂时,多尔衮抢先一步开口道:“起来吧,你一路辛苦了,事情办得怎么样?”
英俄尔岱起身,看到多铎的脸色,就知道他压抑着怒火,如果不是多尔衮在的话,估计肯定第一时间爆发了。
他也不以为意,恭敬地回答多尔衮道:“为主子、为大清办事是理所应当,不辛苦!”
说到这里,眼睛瞄到多铎黑着脸似乎要开口说话,便连忙补充道:“奴才这次去倭国,只带了一船粮食回来。实在是倭国粮食也不多,最为关键的是,倭国有银矿,他们不缺银子!”
一听他说带了一船粮食回来,有总比之前认为的一无所获要好,顿时,多尔衮和多铎互相看了一眼,两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点。
其中,多尔衮的脸上算是挤出了一点笑容,语气也好了些说道:“能带回一船粮食算一船粮食!你先去休息吧!”
多铎觉得英俄尔岱此行算是失败了,可看他的样子,似乎一点都没有这种自觉,好像还带着兴奋,这让他很是恼火!带了这么多银钱过去,结果就只有一船粮食而已,你还要不要脸了?
因此,他在多尔衮说完之后,见英俄尔岱似乎并没有听从,不由得大声喝道:“还不滚?”
英俄尔岱听了,稍微一愣,不过随即回过神来,知道自己这位主子就是这个脾气,也就只能认了。他恭声回答道:“这次奴才从倭国带了个人回来,主子和贝勒爷最好是见上一见。”
“什么人?”多尔衮一听,稍微有点惊讶地问道。
多铎却是不满地回答道:“见什么见?”
多尔衮听到,不满地转头看了眼多铎,见他闭嘴低头,便回过头,稍微严肃了脸问道:“什么个情况?”
英俄尔岱知道只要多尔衮在,就是他做主,便恭敬地回答道:“回贝勒爷,倭国现在做主的是德川将军,不过他是从丰臣秀吉将军那抢来的……”
他把目前倭国的背景做了介绍,主要讲了倭国之前是诸侯争霸,连年战乱,最后是丰臣秀吉把所有诸侯都打服了,成为一个完整的倭国。而后丰臣秀吉想要有大陆上的国土,瞧上了明国领地,就悍然发动朝鲜战事,企图以朝鲜为跳板,最后打下明国。
这个事情,多尔衮等人都知道,最终倭国没有得逞,打了两次之后最终撤军了。
英俄尔岱又介绍了之后的情况,说丰臣秀吉在第二次战事的时候生病死了,这才让倭国的兵马不得不退回去。而后丰臣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继位掌权,和丰臣秀吉手下大将德川家康争夺天下,最终被打败切腹自杀,因此才有了现在的德川家控制倭国的情况发生。
此时的德川幕府,其实有两个人当家做主,一个是之前的将军,叫德川秀忠,类似太上皇,还掌握着权力,一个是现任的将军,叫德川家光,名义上的掌权者。
德川幕府怕重蹈丰臣秀吉的旧路,因此不想对外发动战事,只是想着如何巩固德川家的统治,压迫防范各路诸侯。甚至如今还下令全国各地不得和外国通商,所有通商者,只能去长崎和平户才可以交易,因为这两个地方是幕府将军直接管辖的地方。这样一来,和外国的贸易利润,其他诸侯就享受不到了。
英俄尔岱到了倭国之后,尝试着沟通,想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理论,和倭国沟通,使得大清能和倭国结盟。不过那两位幕府将军都没有兴趣,直接回绝了。
多铎听到这里,听得有点不耐烦道:“说了这么多,没一点用!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原本在他们的预估中,倭国和明国是死敌,大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和倭国结盟,一起对付明国。可是事与愿违,这让他们两人都感到很是失望!
不过相对多铎来说,多尔衮却明白英俄尔岱说这些和大清似乎并不相关的事情,应该不是在解释自己出使失败的理由,而是在解释背景,和他之前所说带来的那个人必须要见一见,肯定是有关系!
因此,在多铎埋怨了之后,他却伸手一拦,不让多铎接着再说,而后他盯着英俄尔岱问道:“那你带回来的那人是谁?能改变如今这种情况,能给大清带来好处?”
英俄尔岱听到这话,终于又出现了之前消失的那丝兴奋,用力点点头道:“贝勒爷英明,我大清和倭国的关系最终如何,和奴才带来的这人关系甚大!”
说到这里,他终于回答最初的问题道:“奴才在倭国大肆宣扬我大清对明国的胜利,最终让不少人暗暗联系奴才,这个人,是其中份量最重的一个!”
第768章 这个主意好
“是谁?”多铎听了很是好奇,一下忘记了对英俄尔岱的不满,连忙追问道。
这一次,前面该说得都已经说了,主子也已经不止一次问了,英俄尔岱没敢再拖着,连忙回答道:“他叫丰臣国松,是丰臣秀吉的孙子,已破腹自杀的丰臣秀赖的儿子。”
听到这话,多尔衮不由得大吃一惊,他那脸上明显带着不信的神情,立刻发问道:“这么重要的人,那德川将军能放过他?”
“回贝勒爷,德川将军不知道。”英俄尔岱立刻解释道,“大坂夏之战,也就是德川家和丰臣家的决定性战事中,丰臣家战败后,他和其母乳被人举报并抓获,一起在京都的六条河原被斩首,葬于京誓许愿寺;不过那人其实是个替身。真正的他,被其家臣护送逃走,免于一死。”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喘了口气后立刻继续解释道:“他逃到萨摩的岛津家,原本以为这辈子复国无望,就有点绝望了。没想到奴才去了倭国,又给了他希望,因此秘密随奴才前来朝鲜了!”
多铎一听,双手猛地一拍,发出“啪”地一声,很是响亮,显然他很兴奋,就听他说道:“这人不错,该见他一见!”
多尔衮却没他这么兴奋,沉思了一下后又问道:“他多大了?庇护他的人实力怎么样,倭国内部又如何?”
听到这话,多铎立刻就明白自己太激动了,要是这什么丰臣国松是个小孩子,那就白高兴了,有个屁用。
“回贝勒爷,丰臣国松今年二十有三,很快就二十四了!”英俄尔岱自然明白他们担心什么,连忙回答道,“倭国目前并不怎么太平,这也是丰臣国松找上门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哦,怎么个不太平法?”多尔衮听了,心中一动,连忙问道。
他其实心中也明白,类似倭国那样改朝换代的话,特别是这种谋朝串位的,一开始肯定有一段动乱期。
英俄尔岱知道这是关键,便又详细解释了起来。
德川幕府就怕其他诸侯学他们造反,和他们抢权力,因此不但在经济上打压各地诸侯,不让他们通商,而且还规定,各地诸侯必须要亲自去朝见德川将军,任何敢找借口不去的,都是心怀不轨之徒。
因此,各路诸侯,不是德川幕府亲近的那些,日子都比从前难过。特别是那些有实力的,更是因为德川幕府防范的对象,日子就更难过了。
另外,德川幕府对于外来者的防范也非常严厉。之前的时候,各国西夷都有和倭国通商,这些如今也被禁止了。更为重要的一点,为了维持德川幕府的统治,清除外来者的影响,德川幕府对于西夷的天主教越来越反感。实在是因为教徒太多了,有将近十五万人,且分布在倭国各地。
后来发生了冈本大八事件,德川幕府查得天主教干涉影响其统治,最终下令禁教,并且力度很大,任何公开的传教信教都不被允许,否则一律镇压。
介绍到这里,英俄尔岱的脸色严肃了不少道:“据奴才了解到的情况,和丰臣国松告诉奴才的差不多,倭国的天主教徒数量太过庞大,在德川幕府如此严厉的打击之下,很可能会爆发冲突,这是可以利用的一点。”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确实如他们所说,在一六三七年发生了岛原之乱!这次的战乱,是德川幕府时代最为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
十五万人左右?这个数目让多尔衮和多铎都听得吃了一惊:倭国才多少人,难怪德川幕府要禁教!
多尔衮在英俄尔岱说完之后,沉思了片刻后问道:“这丰臣国松随你来朝鲜的意思,是要我大清帮他复国?”
其实,此时的倭国,远比清国要大,人口也要多。不过对于多尔衮等人来说,他们相信自己的战力,倒也没觉得一定不可能。毕竟他们现在的对手乃是明国,明国比起倭国,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英俄尔岱听了点点头道:“丰臣国松确实是这个意思,他说只要大清能借给他一支强军,他打出自己的旗号,必有诸侯会响应他。再利用好了天主教徒这股力量,复国不难。到时候,他愿与大清结为兄弟之邦,一起对付明国!”
说到这里,他又解释了一下道:“他听到我大清能打得明国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把朝鲜都掌握在大清手中。他就觉得,我大清比起他爷爷那个时候还要强大。因此只要从大清借到强兵,他复国的信心很大!”
“呵呵,他想得美!”多铎听了,不由得嘲笑道,“空口白话地说了几句,就想让我大清为他卖命?”
这事情关系重大,不过多尔衮对于多铎的说法,并没有持反对意见。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后,就对英俄尔岱说道:“限制他的活动,不能让他乱逛。我让人准备下,让他看看我大清精锐军卒的实力!”
“什么意思?”多铎一听,不明白了,转头问多尔衮道,“哥,你不会真同意借兵给那倭人吧?”
多尔衮听了,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我就是要让他确认,我大清确实是强兵!而后,他要想借兵的,先要拿出诚意,比如说,支援我大清粮食。至于最后是不是借兵给他,就以后再说!”
一听这话,多铎不由得又“啪”地一声,双手用力一拍道:“好,这个主意好,我赞同!”
英俄尔岱听了,脸上也露出赞同之色,显然他们其实都没把这个丰臣国松看得太过重要。
不过英俄尔岱稍微犹豫了一会后,便又提醒道:“这个事情,是否要禀告给沈阳那边?”
“禀告什么?”多铎一听,顿时不高兴地说道,“皇太极自己都一脑袋包,那还有什么心思去搞其他事情!这事就这么定了,不要多做主张!”
他说这话,其实是藏了私心的。一如之前的打算,他丢失了那么多粮食,如果在眼下这种时候,大清如此缺粮的情况下,他这边能搞到粮食,那说不定之前的事情就能免于追责了!
第769章 大清的霉运
多尔衮对于自己这个弟弟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他正想着法子要给多铎脱罪,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更何况这个机会是他自己找出来的。因此他也吩咐道:“就按你主子说得做吧!”
英俄尔岱听了,不敢违背,连忙答应下来,只是他心中有点奇怪,不知道辽东那边发生什么了,皇上怎么会是一脑袋包呢?
事实上,多铎确实没说错,皇太极确实是一脑袋包,刚回到沈阳。此时的他,再没有心思去装腔作势,把坏事变好事了。不是他不想,实在是盖州一战,不但建虏损失惨重,而且蒙古诸部的盟友都跑了,这样的后果,他也没法把坏事变成他的好事。
看到他领着残兵败将,带着一群伤卒回来,迎出沈阳城的太子豪格和重臣阿敏都大吃一惊。有心想问个明白,怎么会这样,可皇太极阴沉着脸,压根就不说话,让他们也不敢当面问。
不过纸包不住火,这么多人回去,盖州战事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在沈阳城传开了。
听说皇太极亲自领军去打盖州,不但没有打下盖州,反而损兵折将,狼狈而回,顿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原本他们看到皇太极回来时,以为虽然损兵折将,损失有点惨重,但肯定是把盖州打下来了。如今才明白,原来盖州还是明军的盖州,竟然没打下来就回来了!
这一下,沈阳城内的声音,私底下就有点多了。
盖州城并不大,远不是宁远锦州这种坚城可比。大清皇帝可是御驾亲征,带走了那么多粮食和精锐兵力,结果竟然打不下盖州,这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基于建虏以往的战绩,觉得此战有点不可思议!按他们的想法,此战肯定是要胜了的啊!可最终竟然是败得如此之惨,盖州还在明军手中,那这中间,到底是出了什么原因,才导致大清如此惨败?
“要我说啊,明军本来就善于守城,这支明军的火器又多,能守住也就不奇怪了!”
“火器多又怎么样?我们大清将士可是一个打明军很多个的啊,这种大战怎么就输了呢?想不通,我想不通!”
“对,我也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吧,明军有火器又怎么样了,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以前那套做法,把他们的火器消耗掉啊!”
“什么做法?”
“我们以前和明军对阵,他们不是全都鸟铳么?我们假装进攻,引得他们纷纷射击,把装好的火药耗掉,然后不就可以发起冲锋,一战而胜了!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你们说怎么样?”
“对了,还有那个,明军结阵在那里,怎么都要先打破他们的阵型再攻吧?别的没有,我们大清和蒙古人的弓箭手不少吧?压上去射上几轮,就不信那些结阵的明军还能继续站那,估计早已四散而逃了!”
“……”
私底下的议论纷纷中,大部分人都觉得明军之所以能守住城池,完全是自己这边指挥不当。他们代入指挥角色,用以往的经验,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感觉这仗打得很是窝囊。
阿敏在自己的府里,听到了具体的战况,知道了外面人的议论后,心情大好,私底下不顾皇太极的禁令,摆了一大桌子酒菜享用。
之前的时候,他被皇太极打压得没脾气,看到莽古尔泰被监禁的下场,让他觉得以后只有臣服皇太极这条路可走了。没想到,这一年,竟然出了这么多事,他那颗不甘心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综合他收到的消息,如今这一次大败仗,有很多人对皇太极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大清怎么样都不可能输得这么惨!
就阿敏自己来看,他一下就看出了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皇太极太心急了,想着速战速决,结果战术上接二连三地出错,才造成了如今这个结果。
自己乐呵了一阵后,阿敏便对垂手而立的管家吩咐道:“你悄悄去散布消息,不要让人知道是我们这边散布出去的。”
“奴才明白!”管家连忙答应一声,然后静听是什么消息!心中想着,主子这是要编造谣言,浑水摸鱼了么?
阿敏整理了一下思路,而后缓缓地说道:“皇太极登基为帝之后,大清先后有朝鲜之败,秋收之败,金州之败,盖州之败,一场比一场败得惨,大清的损失一次比一次大。这是老天在警示,我大清违背了先汗传下来的规矩,坏了我们大清屡战屡胜的基础,没有了八王议政,让皇太极一人独裁,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稍微再想了想后又补充道:“这个情况不改变,我大清还会败下去,会很危险!这样的情况,连蠢如蒙古人都看清了,知道我大清这样下去会很危险,他们都不认可,都跑了!任何有血气,有担当的女真族人,一定要站出来改变这个情况,挽救大金的国运!”
管家听得不由得吃了一惊,好像这一次主子说得很是在理。自从皇太极登基为帝,把女真改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之后,就发生了一连串的败仗。而以前先汗在的时候,那是打一仗胜一仗,最终打下了整个辽东!
越是愚昧未开化的民族,对于神神鬼鬼,气运之类的东西就越是相信。其实,不但是建虏了,在这个时代,这种事就算发生在大明,都有人会这么认为的!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局限了。
因此,阿敏的这个说法,让管家深以为是,也觉得大清接连发生这么多坏事,十之八九就是这个原因了。
于是,他见阿敏没有其他交代,就立刻躬身领命,去办理这事了。这一次,他不认为自己的主子是在争权夺利,而是一心为大清着想,要改变大清的霉运!
皇宫内,布木布泰听到皇太极在盖州吐血的消息,都有点吓坏了,连忙前去看望。对于她来说,打了败仗没有多大关系,可要是皇太极的身体出了问题,对她的影响就大了!
第770章 怀念晋商了
皇太极回到沈阳后,自己一个人关在御书房内,谁也不见。那些服侍的宦官宫女都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可又不敢打扰。布木布泰过来的时候,这些人犹如见到了救星,连忙上前禀明情况。
“陛下说,他只想静静,谁也不能打扰,也不能去打扰别人。可这都快一天了,滴水未进,粒米未沾,这可如何是好?”
听到这话,布木布泰很是吃了一惊,不过她知道,越是这种时候就越是不能慌。多年的后宫生涯,已经教会了她怎么处理各种突发事情。
于是,她显得很淡然,吩咐宦官宫女道:“向陛下禀告,就说我过来了,想见陛下!”
有她出头,这些宦官宫女自然很高兴,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连忙去禀告了。可很快,就失望地回来,摇头说道:“陛下说了,他只想静静,谁也不见!”
布木布泰听了,秀眉一皱,脸上很快出现了决然,断然说道:“你们让开!”
说完之后,她就迈步往里走了。
那些宦官宫女一听,就急了,连忙拦住道:“刚陛下说……”
“陛下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你们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布木布泰脸色严肃,厉声喝道。这让那些宦官宫女听了,都没人敢接话。实在是这个责任,他们谁都扛不起!
布木布泰见自己的这番话震住了他们,便又和缓了点语气道:“一会见了陛下,本宫会说你们已经尽到了责任,是本宫一定要闯进去的,不关你们的事!”
说到这里,她不再啰嗦了,立刻迈步往前走。
那些宦官宫女脸上都是苦笑,虽然布木布泰是这么说了,可要是皇太极真要追究的话,他们知道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不过眼下皇太极的身体情况很不好,再拖下去的话,真要出事他们确实也扛不起,只好默认放行,由着她进去了。
“吱呀”一声,御书房的门打开,傍晚时分,光线已经是有些暗了,可御书房内更暗,里面竟然没点灯!
“谁让你们进来的?”皇太极透着疲惫的声音,忽然厉声喝道,“真以为朕是人见人欺,不会杀人了么?”
“陛下,是我!”布木布泰听了,柔声回答一声,而后关了门,点了蜡烛,缓步循声走了过去。
皇太极听到是她,便没再发声了。而布木布泰也没有解释外面的宦官宫女为什么没有拦住她的事,直接忽视掉了。
光线映照,让布木布泰看清了瘫坐在御座上的皇太极,顿时,她大吃一惊。
只见皇太极的神色很不好,似乎憔悴了很多很多。以前身上的自信,那股英明神武的气质全都不见了,此时看着,就像是个快死了的死胖子而已。
皇太极对布木布泰的到来,似乎也无动于衷了,不理不睬,似乎他真得只想静静,不想和任何人有沟通。
布木布泰很快回过神来,吃惊的脸色很快隐去,脑子急速转动后,她也不劝解,缓步走到皇太极面前,蹲下,而后伸出两手,力度刚好地捏着皇太极的双腿什么的,同时,柔声说道:“陛下,你我夫妻,休戚与共,陛下好了,妾身才能好!您有什么事情,给妾身说说好么?”
她一开始就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在皇太极这边,是利益共同体,这让皇太极听了,终于低头看向她。
人是群居动物,沟通是天然的需求。有什么事情,不能一直憋在心里,要有一个倾述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男女老少,也可以是亲朋好友,又或者是满天神佛等等。
皇太极一肚子的事情,没有人可以倾述,因此才把自己关在御书房内。此时看到自己的福晋过来关心自己,还提醒了她的身份。想想也是有理,他等了一会后,就缓缓地开口了。
“朕这次是真得打了一个大败仗,无从辩驳,无可解释。这一仗之后,大清将来所面对的局面会更糟糕,朕都有点难以想象!”
皇太极说到这里,注意地看了看布木布泰的脸色,见她脸色一如之前,还是很温柔那种,只是在倾听,并没有丝毫变色,不由得心中好过了一点,就又继续说话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朕发现这一仗,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大清必败!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大清缺得就是粮草。还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大清对明国的情况一无所知,明军什么时候有这么厉害的一支人马,他们的火器为何如此之多,他们的将领是怎么样一个人,这些统统全都一无所知。这两个最为决定胜负的条件都没有达到,此战又怎么可能会胜?”
皇太极说到这里,倾述了不少话,似乎通气了一点,人也精神了一点,就坐了起来,摸着布木布泰的头,而后继续说道:“经此一事,朕算是真正明白了。朕没了那些晋商,就没了粮草,也没了明国消息的来源,才会有了如今的局面。说起来,今年特别的不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了晋商!”
说到这里,他忽然叹了口气,带着遗憾说道:“朕想过要解决这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可是,我们大清所在乃是酷寒之地,物资匮乏,想要靠大清自给自足,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皇太极停了停,感觉着腿上传来被揉捏的舒服感觉,稍微沉默了一会后,才又继续说道:“有关明国的消息,朕其实也努力过了。派人去了关内,却没多少用处。实在是派去的人,没有晋商那么大的能耐。又出了晋商这样的事情,让明国有了防备,有山海关隔着,有大海隔着,消息的传递,实在是太困难了!”
“对了,也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导致我们大清无法从繁华的明国获得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