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外!”
皇太极听了点点头,他自然也想到了这个。之前不让任何蒙古人过来觐见,包括他最信任的科尔沁族,就是不想再让蒙古人觉得大清要败。
不过他还没来及说话,就听到了外面好像传来什么动静。仔细一听,似乎是有马蹄声。
难道是明军骑军冲阵?皇太极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如此,这么想着,他的脸上便出现了一丝狞笑,要真是这样,来了就不要走了,真当大清是土鸡瓦狗了!
帐内众人还没有动作,外面就闯进来一个惊慌失措的亲卫。
第762章 此战祸根
只见他连最基本的打千跪礼都忘记了,站定身子后指着外面,结结巴巴地禀告道:“陛……陛下,蒙古人跑了!”
听到这话,中军大帐内的所有人都听呆了,他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现在这个点,蒙古人竟然会跑?
等回过神来,建虏头目们都顾不得皇太极的威严,一个个赶紧钻出了中军大帐去看情况。包括皇太极自己,也匆匆赶出去要看个究竟!
出了中军大帐后,杂乱无章的马蹄声已经很清晰地听到了,建虏营地上,越来越多的建虏也都出了营帐看动静。
只见蒙古人大营那边,果然看到蒙古人连营帐都没收,就那样骑马往北跑了。就只刚才一会功夫,最先跑的那些蒙古人已经看不到身影了!估计再要不了多长一会时间,蒙古人就会跑得一个不剩了!
反应过来的建虏头目们,一个个都愤怒了。
“陛下,末将领军去把他们追回来!”
还有更狠一点的,则是这种态度:“陛下,临阵脱逃,末将去追杀了他们!”
“……”
皇太极呆呆地看着,转头看看自己营地这边的情况,又去看了下盖州城方向,最后才又看回蜂拥而逃的蒙古人这边,并没有表示。
只是一会的功夫,蒙古人大营跑了个精光,只有帐篷还留在那里。不过也不对,似乎还有蒙古人没跑,看样子,是科尔沁族的,正有人往这边骑马飞驰过来了。
“陛下,其他部族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都跑了,一下跑了个精光!”布和匆匆赶到,慌里慌张地禀告道。
有建虏头目怒目盯着他,厉声喝道:“为什么不拦住他们?”
“我那点人,怎么拦?”布和倒也没有示弱,立刻回应道。
听到这个回答,另外有建虏头目再次问道:“为什么不提前过来禀告?你难道就没有事先听到一点消息?”
“他们知道我科尔沁族和大清的关系,早就和我科尔沁族保持了距离,他们要跑,难道会通知我?”布和似乎被他们质问地怒了,转身用手指着蒙古人大营那边大声回应道,“连个营帐都没收,全部丢弃在这里,事出如此突然,他们隐瞒我科尔沁族的情况下,我怎么可能知道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看到还有将领要质问,皇太极忽然带着一种深深疲惫的神情,挥手阻止道:“都不要说了,派人过去查下!”
说完之后,他再次看了盖州城头,而后转身就回中军帐了。
济尔哈朗等人也跟着看看盖州城头,再看看自己营地的情况,愤怒之中带着一丝无奈,也跟着皇太极走了。
他们都明白,不是皇上不想派人去追,而是没有这个条件去追。刚才打完一仗,大清军卒都已疲惫不堪,连饭都没吃上,哪有力气去追?
另外,大清原本有一万多人马,可之前攻城的时候折损,这次土山之战又折损,加上岳托又领着两千精锐骑军离去,如今大营内的兵力就只有六千左右了,这些还包括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人。不要说去追了,如今最为重要的是,要先安抚住蒙古八旗的人。
这些建虏头目,包括哪些看到蒙古人逃走的兵卒,一个个士气都非常低落。仗打到这个份上,连盟友都不管不顾,一声不吭跑了,谁都知道,盖州怕是打不下来了,至少短期内是打不下来了。
盖州被明军守住了,等到来年春天,大海解冻之后,明军的补给便会源源不断地通过大海补给,那接下来海州怎么办?更甚者,以后都没法再大军出动去打宁锦了。否则盖州这边的明军出兵,夺取了海州的话,就会切断大军后路。
大清军队原本就不多,这次的盖州一战,前前后后损失了两千多人,而盟友又跑了,看样子,以后肯定不会再听大清的了。如此一来,以后大清可用兵力大减,对上明国东江军、关宁军、还有这支新出现的军队,兵力很可能捉襟见肘!
这些其实还不是他们最为在意的,他们最在意,打击最为沉重的是,明军竟然出城后的野战,对上大清竟然取得了大胜!以前对阵明军,连续胜利所建立的心理优势,在这一仗中被击溃,已是荡然无存了!
反正想来想去,似乎大清光明的未来,一下变得黯淡无光!
中军帐内,皇太极和其他建虏头目,包括自以为足智多谋的范文程,全都默默无语,对于眼下的困境,实在是难有良策。
好久之后,皇太极才叹息出声道:“从一开始想着速战速决,就埋下了此战失利的祸根。攻城,非我大清之长啊!”
看到他终于说话,代善也是愁眉苦脸地问道:“陛下,我军接下来该如何为好?”
还能怎么办?如今这个情况,根本就没什么可以选择的!皇太极正想说话时,范文程进言了:“陛下,奴才以为,盖州之明军,不但装备精良,火器层出不穷,还有戚家军的军阵等等可以看出,绝对是明军中最为精锐之军。如今我大清粮草匮乏,不宜再攻,可留部分人马看住盖州,而后集合全军堵截东江军,歼灭之,除我大清一心腹大患!”
柿子还是要捡软的捏,盖州明军是动不了了,东江军与之一比,就弱多了,更何况眼下东江军竟然还敢大摇大摆地一路往北进攻,脱离了乌龟壳,确实是个歼灭东江军的良机。
这么想着,皇太极点点头道:“范卿言之有理!”
而后,他便吩咐济尔哈朗挑选两千精锐出来,继续驻扎在这里,监视盖州之明军。而后又让代善领一千骑军前去支援他儿子岳托,务必围剿掉登莱巡抚的骑军,除大清之心腹大患。
最后,皇太极领着伤残之兵,返回沈阳休整了。至于科尔沁族这边,他倒是安抚了下,重申了双方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让布和领他的老弱回草原去了。不过也有叮嘱,让他把草原上的动静,查明之后禀告给到沈阳。
轰轰烈烈地盖州战事,最终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第763章 五年平辽
盖州战事告一段落,崇祯皇帝也汇总了手中的相关信息。
盖州前后几战加起来,新军将士战死一百五十六人,伤四百六十人,估算打死建虏两千人,伤无数,没法统计,蒙古人死五千左右,分不清哪个部族死的人多。
看着这个数据,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据说戚家军以前打仗的时候,很多都是零战死,还是有差距啊!
这么想着,他便下旨召见在群里的几个心腹大臣。如首辅温体仁,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锦衣卫指挥使刘兴祚,东厂提督王承恩。
等他们一到齐,便对他们说道:“盖州战事基本上结束了!”
底下几个臣子一听,都非常关心,温体仁更是立刻问道:“陛下,战事如何?”
“唉,不是很好!”崇祯皇帝摇摇头叹道,“只能说一般吧!”
温体仁听了,先是一惊,而后听着好像是赢的意思,不由得松了口气,能赢就好了。
他这么想着,便又再问道:“不知详情如何?老臣也好未雨绸缪,做个准备!”
于是,崇祯皇帝把统计情况说了遍后道:“希望下一次能再少死一些将士就好了!”
“……”所有人听得无语,这还说一般?您还不满意?您要怎么样才能满意?
这样的大捷,远非天启时候所谓的大捷可比,这是真正的大捷啊!
他们还没说话,崇祯皇帝就又开口了,总结性地说道:“给了你们权限,都可以去看下。朕以为,这一次准备充分还死了不少将士,这和建虏悍不畏死有关。不过朕觉得经过这么实实在在的一战,建虏不会再有以前的士气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底下这几个臣子都呆在那里,心中便明白,这几个臣子怕是迫不及待地去看现场图片了吧!
真是,一个个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沉不住气!算了,让他们先看看吧!
过了一会后,曹化淳首先退出了聊天群,满脸笑容地奏道:“陛下,此乃大捷也!奴婢看着死那一地的建虏尸体,心中就高兴得不得了!”
听他说话,温体仁和刘兴祚等人也从聊天群中退出来,一个个眉开眼笑地恭喜皇上。
崇祯皇帝向他们摆摆手,脸上终于有了些微笑道:“朕对此战果早有预料,并没有多大惊喜。不过此战胜利所带来的影响,却超出了朕的预估,呵呵,算是不错的过年礼物,应该可以在太庙说上一说了!”
温体仁总感觉皇上似乎太冷静了,这样的大胜竟然还有点看不上眼,他不由得有点好奇,是什么影响让皇上真正地高兴了?
这么想着,他就立刻带着笑容问道:“陛下,不知您所指影响是什么?”
“对啊,陛下,说出来,奴婢也好再高兴高兴!”曹化淳跟着要求道。他心里其实明白,皇上就在等着这句话的。
王承恩倒是一直没开口,不是不想说,而是这里他的资历最低,不好插嘴。
崇祯皇帝当然是要说的了:“建虏经此一战,不但耗掉了他们原本就不多的粮食,还损兵折将,朕预估,很可能会有内乱。”
听到这话,刘兴祚便点头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皇太极登基为帝,有不少人是不服气的。以前的莽古尔泰是一个,还有阿敏也是一个,另外多尔衮和多铎这两兄弟很可能也会有动作。”
他在建虏那边干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建虏内部的关系,可以说是最有权威性的。因此,他这一开口附和,顿时让温体仁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一分。
崇祯皇帝也是微笑着点点头,而后继续说道:“其二,蒙古人在战事一结束就不辞而别跑了,从今以后估计再也不会和建虏混了。另外,朕有在他们之中散布消息,如果不想灭族的,就只有学察哈尔部一条路可走!”
这个又是意外之喜,在照片中是没法看到的。少了蒙古部族的助力,建虏的实力必将大减。而且蒙古部族投降大明的话,大明这边的实力确是增加了。这时候,要是说五年平辽,可信度就大了!
温体仁想着明清军事实力的变化,想着灭掉建虏算是看到了希望,不由得那胡子都在激动地一抖一抖了。要知道,建虏之祸,可是从万历年间以来,一直越来越严重的,结果在自己当首辅期间,竟然看到了灭掉建虏的希望!
说真的,温体仁感觉有点难以置信。就感觉自己并没有干多少事情,一直是皇上在远程指挥,不知不觉就这样反转了!
细细想来,以前的时候,钱粮耗费无数,战事却一败再败,如今好像钱粮的事情,自己这边却并没有多少操心!
钱财来源,是皇上不声不响调查清楚了晋商通虏之事,抄家出来了不少银子,没让百姓增加一分负担就解决了。
粮的事情,是从安南那边运过来的。还有就是东江军和新军前后几次从建虏手中抢来了大量粮食,也没让朝廷这边操心多少,更没曾加百姓负担。
这些钱粮的事情,要是换成以前的话,又不知道会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皇上坐在紫禁城中,却把最难的事情解决了。
想到这里,温体仁忽然又有了一些惭愧,感觉自己这个首辅,在对辽战事中并没有出多少力气,以后青史留名,怕是受之有愧啊!
这时,崇祯皇帝把那些影响说得差不多了,而后说出了他这次召集群臣过来的目的道:“有几个事情,朕需要卿等去做。”
“请陛下下旨!”温体仁等人一听,立刻躬身待命。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缓缓地说道:“朕估计,总有几个蒙古部族会为了活下去而投降大明。不过由此带来的负担,就是粮食问题。这个事情,温卿牵头,和归化总督那边进行合计,看现有粮食情况如何,能支持多少部族来降,如果粮食不够的话,又从哪调拨才会不耽搁事情?”
这是未雨绸缪,温体仁立刻便答应了。
第764章 计划
“第二,朕要卿等现在就开始注意,各地能干实事的地方官,等到以后大军平辽,这些官员能第一时间调拨过去进行战后重建。辽东那边,朕不打算再单独设置都司,将设置省府县的机构。”
大明的行政制度,一般在汉人居住的地方实行省府州县或者省州之类的地方机构,而在边界地区或者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则设置了军政合一的边疆管理机构以及土司制、都司制等不同形式的机构。
比如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所辖地域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不过当地的统治,其实还是少数民族自治为主,需要定时朝贡,类似赋税性质。
听到崇祯皇帝的第二点要求,温体仁不由得眉头微微皱了下,而后开口奏道:“陛下,建虏肆虐辽东,各族深受其害,确实已经不复以前,等我朝廷大军光复辽东,不再按以前单独所设都司,似乎也是容易。”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后问出他的疑惑道:“但辽东那乃是酷寒之地,又何须如此劳师动众?”
言外之意,不外乎东北那疙瘩太穷,不值得朝廷花大力气!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摇摇头。不过他也明白,这个时代的人,自然有着他们的局限性,看不到东北的好处,便耐心地对温体仁说道:“温卿此言缪也!不要看那地方现在是个酷寒之地,可那地方乃是一块宝地,必须纳入朝廷直接管辖之内!”
“宝地?”温体仁有点疑惑地确认道。
刘兴祚也听得纳闷,他是辽东人,在辽东生活了那么久,也没听说过辽东是宝地的说法。不过温体仁已经在问,他就没说话了。
另外两名太监不是辽东人,也不熟悉辽东,就更不知道了。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道:“是宝地,会是大明的粮仓,还有铁油树木……呃,等以后你们会知道的!”
他感觉现在解释有点麻烦,所以就不解释了。作为皇帝,就有这个权力。
温体仁听崇祯皇帝说得一本正经的,虽然他不明白什么铁油,不过既然皇帝已经认定是宝地,从过往的经历看,应该就是宝地吧!
于是,崇祯皇帝说得第二点,温体仁也答应了下来。
“另外,朕以为,军制革新必须得提上议程了!”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新军经过实战,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不但能单独坚持在辽东,还能打败建虏,朕以为,可向全国军队推广!”
“陛下所言之军制革新,是指?”这一次,是刘兴祚开口问了,他是武将,对于这块比较有发言权,可他还是不明其意,其他几个人就更不知道了。
崇祯皇帝看向他,脸色稍微有点严肃地说道:“就是汰弱留强,并在军中设置各级监军,和军事主官的职责有明确划分。以后所有大明军队,都要进修考核这些。”
大明的很多军官都是世袭的,比如戚继光就是。这样的做法,在古代讯息不发达的时候,其实也算是有好处的。毕竟将门世家出身的,总比普通老百姓更懂得军伍中的事情。当然了,世袭军官要世袭之前,是要去京师考核,只有通过之后才能具备世袭资格。
军制改革,非同小可。崇祯皇帝说完之后,大殿内一时没人说话,都在想着这事的方方面面。就算是平时惯会拍崇祯皇帝马屁的曹化淳,也是低头不语。
崇祯皇帝也不催他们,只是等着他们想好了说话。
过了一会后,温体仁首先开口奏道:“陛下,新军这种模式,老臣是赞同的。军队,必须得有监军,这样才能掌控在朝廷、陛下手中。不过汰弱留强的话,一直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这个心,可却没多少人能真正实行。究其原因,还是这淘汰下来的兵卒如何安置,这是个大问题!”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对于这点,他自然是有过考虑的,立刻便说道:“朕打算接下来一些年,将大搞基建,就是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等。淘汰下来的兵卒按身体情况进行分类,或者转为专门从事基建的军队,或者……”
听他说到这个,温体仁脑中立刻有了对应的一个名词,不由得脱口而出道:“宋之厢军?”
宋朝时候的厢军,其实就是承担各种杂役的军队,包括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等等,待遇比禁军要低不少。因此,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的描述,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这个。
崇祯皇帝事先自然了解过,因此明白温体仁所指,便点点头道:“差不多,大明卫所军制,朕觉得已不适用。因此打算把全国军队按目的进行重新划分,即类似宋之禁军、厢军分类。”
这有前例可循,温体仁等人倒也能明白。其实,就大明来说,也有按用途进行划分的军队,就是运河两岸分布的漕军,专门从事漕运。
温体仁想了想回答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乃大事,还需细细研究才好!”
不反对就可以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点头应道:“卿等乃朕最为信任之股肱之臣,因此朕这个想法,只是先向卿等提上一提。这几个事情中,有什么困难,都先去想想,等年后上奏章给朕,朕会慎重考虑之!”
其实,他心中已有腹稿,不过并没有说出来,准备看看再说。按他的意思,他还想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把收税这个权力从地方政府中划出来,让地方官员专职治理地方。
毕竟大明之所以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税收不上来。专门成立的税务部门,研究、制定符合大明国情的税赋,并负责收取,应该能改善这个情况。人手方面,低级跑腿的人,就可以从淘汰下来的军卒调拨过去。
不过这个事情关系太过重大,因此,崇祯皇帝并没有透露一丝消息。
第765章 无用功
另外,从军队中淘汰下来的人中,还有另外一个去处,就是都察院这条线。
在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明确下旨,御史言官不得闻风奏事,杜绝御史言官的这个权力被用来党争。
不过如此一来,御史言官要想查明事情真相,握有真凭实据才进行弹劾的话,就有点难为他们了。因此在那个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增添御史言官能用的人手,扩大编制,使之能有人力去查明真相。
大明这个时候,都察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只有省一级的提刑按察使司,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下设到县。有官的地方就有监督,而不是派个人巡查巡查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原本还有想法,就是把地方案件的判决权,也从县官这里剥离出来。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县官掌握警察,检察,法院的职能于一身,实在是太不合理了。这里的分拆,还能再安置人手。
不过他也明白,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因此,这一块内容,准备再往后拖。
由盖州战事胜利所召集过来的讨论,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才算结束。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和内阁首辅温体仁两人先告退,这两个内廷外廷一把手带着崇祯皇帝布置的任务,先去准备了。
文华殿内,就只有锦衣卫指挥使刘兴祚和东厂提督王承恩了。崇祯皇帝看着他们两人道:“之前朕要你们观察拟定的名单,朕要在年前看到看到,能做到么?”
其实就是要求他们两人观察聊天群中的成员,看那些具备发展为厂卫的条件,而后要去调查,把详细情况记下来,连同名单交给崇祯皇帝定夺。这个事情,并不是随便搞搞就能搞定的。
这时候,已是深冬,离过年并没有多少时间了。刘兴祚和王承恩互相看了一眼,而后一起领旨。
看着他们两人离去,崇祯皇帝也累得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坐久了腰会疼的!
军制革新的事情,对于监军的需求很大。暂时还可以从宦官中去选拔,之前已经有过前例,后续操作起来也会简单不少。不过一旦军制革新扩大到全国范围的话,监军肯定不能只靠宦官了。但文人怎么和武夫相处,是个问题,这个要好好考虑下。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事情,便进入聊天群去看看情况。发现有一条留言,是高应元发过来的,说代善的旗号,有一千骑军左右往东而去。
崇祯皇帝看了,便点了魏木兰的图标问道:“你们现在到哪里了?”
“回陛下,已经过了小黑山,差不多就快回到金州了!”魏木兰马上回道,“是又有情况么?”
“嗯,建虏又增派了一千骑军过来,看这个样子,搞不好朝鲜那边的建虏也快过来围剿你们了!”
看到崇祯皇帝的回复,魏木兰不由得乐了:“没事,让他们在寒风中多晾晾好了!”
回完之后,她又补充了一句道:“辽东这边的天气,好像要下雪了!”
“哦?”崇祯皇帝一听,带着惊讶道,“终于要下雪了,这好啊!是个吉兆!”
小冰河时期,不但天气冷,而且北方多干旱。这到了冬天,就表现为下雪的天气不多。要能下一场大雪,对来年的北方干旱,也能缓解一二。而且,辽东下雪后,对于行军打仗的影响也会很大,建虏如果要继续展开军事行动的话,所耗资源会更大。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心情不错,就对魏木兰道:“马上也快过年了,就不折腾了,安心在金州过个好年吧!”
不管是新军,还是东江军,又或者是关宁军,在年关将临之际,打了胜仗,都可以高兴的过年了。
而建虏这边,却是还在苦逼着。
接近傍晚,登莱巡抚卢象升率领的骠骑营进入金州城的时候,新金城外,一大堆骑军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这支军队,就是岳托的两千骑军。
岳托就看到新金城早已被烧毁,在破落的城门附近,吊着一个个的脑袋。因为天气的原因,并没有腐烂,一看就能看出,这是大清原本留在新金的兵卒。在城门边上,还有一排大字写着。
岳托认得那些汉字:“以人为食,禽兽不如,血债血偿,誓灭恶虏!”
字里行间中,有着浓浓地愤恨!
岳托正在看着,他的亲卫就问他了:“主子,我们要不要去金州看看?”
岳托一听,转头看了他一眼,摇摇头道:“去了又有何用?皇上让我们去剿灭东江骑军,这事可不能耽搁了。”
“东江骑军会不会已经逃回金州了?”另外一名亲卫也跟着问了句。
岳托一听,立刻否决道:“不可能,我军获悉消息,立刻兼程赶来,东江骑军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知道我们会立刻赶来堵他们!去城中歇息,明日继续往北赶路!”
如果是以前繁华时候的话,还可以去周边抓些人来问问。可这个时候,汉人都被大清军队抓了,而不是汉人的,又被东江军给屠了,周围压根就不会有人,也没法问,只能这么估计了。
“喳!”
宿营之后,建虏按惯例派出的探马,果然没看到一个人影。岳托也就不多想了,等第二天早上继续冒着寒风领军北上,去寻找东江骑军的踪迹。
不久以后,代善带着一千骑军也到了新金,然后也北上,跟着去做劳心劳力却最终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事情。
说起来,他们之所以会做这些冤枉事,还是因为建虏自己做得孽。
按计划,要围剿东江骑军的建虏中,还包括朝鲜的多尔衮和多铎所部。信使在寒冬腊月里,累得吐血,终于赶到了汉城,把皇太极的旨意传达给了多尔衮兄弟。
接完圣旨后,多尔衮向信使询问了辽东情况,得知东江军夺取了金州,攻陷了新金,如今还领军一路北上攻城拔寨;另外一拨明军更是不得了,竟然攻占了盖州。皇太极会同蒙古盟友御驾亲征,却首战失利,损失惨重。
第766章 惆怅
问明情况,屏退了信使之后,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都是一脸震撼,相对无语。
他们两人再怎么想也想不到,只是短短几个月时间,辽东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明军怎么就一下强势,接二连三地夺取了大清的城池,而以前一直英明神武的皇太极,却一筹莫展!
“哥,我们怎么办?”多铎先开口问道,“要不我亲自领军前去围剿那该死的卢象升吧?”
多尔衮听了,抬头看了他一眼。明白他是想趁这个机会表现,争取将功赎罪的机会。毕竟他战败的责任,一直没有清算,拖在那里的。
心中叹了口气,多尔衮看着多铎反问道:“你以为你领兵出征,那卢象升就一定会被你剿灭?辽东那边都要让远在朝鲜这边的我们出兵,说明那边围剿卢象升的事情很没有把握,你明白么?”
“可……”多铎想辩解一下,对于之前的败仗,他一直有点耿耿于怀,实在是有点不服气。他认为之前败仗的根本原因,是他不知道明军的真实情况,自己又有粮食拖累。否则的话,不见得打不过卢象升。
多尔衮没给多铎开口的机会,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立刻打断了多铎的说话道:“就算退一步说,你去了还真侥幸让你建功,抓住或者击败了卢象升。他能否放过你,也还是取决于他,而不是你立下了功劳与否!这其中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么?”
多铎听了,还是有点想不明白,觉得多尔衮说话有点危言耸听,就加快语速,快速表达自己的看法道:“哥,如今辽东正在打仗,正在用人之际,皇太极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搞我?”
一听这话,多尔衮就火了,一拍案几,厉声喝道:“你蠢么?就是因为如今的辽东,打成了那个鬼样,你觉得皇太极会自己把责任杠下来?你信不信他把所有的罪责全都推到你头上,说是你之前战败失利导致了如今的局面,不杀你对得起族人么?”
“怎么可能是我……”多铎听到这话,震惊了!
多尔衮有点恨铁不成钢,自己这个弟弟,对于打仗是有点天分,可对于这种政治斗争实在是太弱智了。他努力压下心中的怒火,耐着性子解释道:“要是你没有打败仗,粮食运回辽东,你说结果会怎么样?我跟你说,两地明军的粮食,十之八九就是从你手中劫走的。大清和明国之间的粮食,一减一增之间,会影响两边多少实力你知道么?”
听到这话,多铎终于不敢再分辨了。
多尔衮一见,觉得多铎还是年幼的原因,自己作为哥哥,还是得多包容一下。于是,他的语气缓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