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聊天群-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部试验下来后,结论一目了然。燧发枪因为不用担心点燃的火绳会戳到边上队友的火药,因此燧发枪兵能站得更为紧密,而不需要像火绳枪兵一样,互相之间要隔开一米左右。
  而这,就是燧发枪最大的优势所在。就算燧发枪比起火绳枪,或者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却足以把那些缺点忽略了。
  在场的几位将领都是有过实战经验的,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以后战争的形态很可能会发生改变。试想一下,一排排紧密的燧发枪兵打出去的铅弹,必然会如同瓢泼大雨般覆盖对手,这样的密集程度,敌人上来就是送死,而火绳枪是不可能做到的。当然了,这只是就火器论而已,真实战场上,自然也不可能就靠燧发枪就能包打天下了。
  崇祯皇帝最后给结论道:“很明显,虽然燧发枪和火绳枪相比,只是发火装置做了改进,可优势却是非常明显的。只是目前燧发枪的哑火率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毕卿在提高燧发枪产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燧发枪具有哑火率较高,扣下扳机后射击具有延迟性等等的缺点,但密集燧发枪阵却能弥补这个缺点。不过既然有缺点,终归是要改进的。
  毕懋康对于燧发枪的最终结论,自然是很欢喜的。军器局的拳头产品,终于得到公认了。对于崇祯皇帝的要求,他自然也满口答应了下来。
  这个燧发枪,还有一个优势,崇祯皇帝虽然不知道他们这些人知不知道,但他心中却是明白的。那就是燧发枪手没必要再像新军中的弓箭手,必须要抽调边军中的精锐,才能很快形成战斗力。以后的明军,几乎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燧发枪兵,当然,这个必须要燧发枪的产量跟上来才行。也因此,他才又对毕懋康特意提了下产量。
  而后,崇祯皇帝又转向祖大寿和茅元仪,吩咐他们两人道:“燧发枪这种武器确实会改变战争形态,但如何改变,怎么去用燧发枪阵,卿等要认真考虑之;而且还不止这些,卿等也要反过来再去想,这些燧发枪阵的弱点是什么?如果我们以后用来对付建虏,那么建虏又可能会采取什么对策?”
  说到这里,他加大了语气强调道:“从来就没有最强的矛,也没有最强的盾。而且,任何时候,任何年代,最为关键的都是人。记住,要用好燧发枪阵,却不能依赖燧发枪阵,知道么?”
  祖大寿和茅元仪听得脸上都稍微有些吃惊,他们连忙躬身静听,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他们两人都真心诚意地回奏道:“臣等谨遵圣意!”
  就算是边上的技术型官员毕懋康,也是诧异地看着崇祯皇帝。他之前基本上只是和皇帝讨论枪械,那个时候,他感觉皇上学识渊博,有些话甚至让他这个沉浸在军械上多年的人都听得耳目一新。
  此时再一听皇上的这番话,他都有点不敢相信皇上的年龄。这才多大啊,就有这么稳重的态度,对事物的认知如此深刻。有那么一个瞬间,他都闪过自己这辈子的年龄都活到狗肚子上的念头。
  当崇祯皇帝转头看向毕懋康时,茅元仪终于找到了机会,知道接下来是什么事情,就连忙问道:“毕大人带来的那个,可否拿出来看看了?”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笑了。他看着茅元仪这个帅哥,此时犹如一个好奇宝宝一般。就知道他被燧发枪虽折服,如今听说有这种燧发枪的改进型,就更期待了。
  边上的祖大寿在试验完后,知道这种新型枪械肯定是优先配置新军,他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好奇地关注着毕懋康,不知道这位大人会拿出什么更好的武器。
  毕懋康见崇祯皇帝点点头,便转身招来那名家丁,亲自过去打开了盒子,拿出了里面的东西。
  茅元仪和祖大寿一见,不由得面面相觑。他们两人有点不信,再仔细去打量,发现还是一样,就更纳闷了,这和刚才的燧发枪有什么区别?改进在哪里?
  不过,眼尖的茅元仪很快发现那盒子里还有一把木头做的小锤子。不过这让他更迷糊了,要锤子干啥?
  毕懋康却如同宝贝一般捧着那把燧发枪,笑呵呵地回应茅元仪道:“这把枪可是陛下指点之下才有的!”


第677章 怎么有划痕?
  什么,这又是皇上发明的?茅元仪和祖大寿都有点吃惊。俩人不约而同地上前,看着捧在毕懋康手中的枪,忍不住赞道:“不错,好枪!”
  毕懋康一听,不由得偷偷瞅了一眼崇祯皇帝,心中暗道无耻,一听说是皇上指点的,就跑过来赞好枪,有本事你说出来好在哪里?就不信了,那膛线拉在枪膛里面,你们俩一眼就能看穿?
  如果毕懋康真这么多嘴一句的话,茅元仪和祖大寿绝对要尴尬。不过他虽然是个技术型官员,这点做人的常识还是有的,也不道破,只是转头看向崇祯皇帝,等待旨意。
  崇祯皇帝也是心中笑了下,而后点点头说道:“毕卿,就让他们开开眼界吧!”
  从毕懋康能这么郑重地拿枪过来,他就知道毕懋康肯定是事先试验过了,肯定这枪有值得夸奖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知道的那些优点,应该是被验证了。既然如此,就试试好了。
  得到旨意,毕懋康又转头叫来自己的家丁,吩咐家丁开始操作。而后他转过头,微笑着对两位旁观的将领说道:“老了,年纪大了,非常肯定得亲自操作一番才行。”
  “大人说得哪里话!”茅元仪笑着摇头说道,“不过这等粗活还是让他们干好些。”
  嘴中客套着,眼睛却盯着那家丁的动作。看了一会,茅元仪忽然感到无比惊讶,怎么回事?那铅弹搞那么大干什么,竟然还需要用哪个锤子敲打通条把铅弹送到底部。这……这种装填方式,使得装填速度也太慢了吧?
  茅元仪不由得转头看向边上的祖大寿,发现他也正看过来。两人都看到对方眼中的疑惑,燧发枪的改进型就这样?
  茅元仪心中搞不明白了,再转头去看皇上,却发现皇上笑眯眯地看着那操作,似乎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装填速度奇慢无比。
  崇祯皇帝见茅元仪转头看向自己时那脸上的疑惑,不由得笑了下道:“茅卿不用急,看着吧!”
  “是臣心急了!”茅元仪有点不好意思,承认了之后便转回头去继续看着毕懋康那家丁的操作。
  从整个过程来看,这把所谓的改进型燧发枪和普通燧发枪的区别,其实就是那铅弹大了些,似乎比铳管孔还要大。这就是所谓的改进型燧发枪?改进了铅弹而已吧!可这铅弹变大一点,也能叫改进?
  这样的想法,其实不止茅元仪和祖大寿,其他人包括李定国等全都是这样想的。他们无比纳闷。但皇帝已经说过话,也就只能等着看这燧发枪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了!
  等毕懋康的家丁一切准备就绪,走到靶场站定时,边上列队站着的燧发枪兵和他们对面站着的火绳枪兵都好奇地盯着他,想要瞧出个花来,到底有啥不一样?然而,他们很显然都失望了!
  而在这边,见到崇祯皇帝点头示意,毕懋康便对随驾在侧的就近一名锦衣卫校尉说道:“去让他们把靶子挪远一倍!”
  随驾的锦衣卫校尉,自然是也有点见识的。一听毕懋康的话,不由得愣了下,心中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下意识地,他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转头看向崇祯皇帝。
  不止是他,边上站着的茅元仪和祖大寿也和他一个想法,挪远一倍,什么意思?难道还能打中靶子?这不可能啊!
  刚才燧发枪兵和火绳枪兵已经比试过了,就目前的射程,都是九中三、四的平均命中率,要是再挪远一倍,呵呵……
  然而,崇祯皇帝却一脸平静,似乎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对那锦衣卫校尉点了点头。
  既然皇帝都允许了,那锦衣卫校尉就不管这夸张的距离,立刻跑向靶场,对那边负责的一名小旗说了下。就算从这边比较远,听不清说什么,可从那小旗的表情上看,也能感觉到,那小旗也被挪远一倍的要求惊到了。
  而燧发枪兵徐文波等人,则更是把惊讶写到了脸上。甚至都一时忘记了皇帝在不远处看着这边,互相看了看彼此,都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那也就是自己没有听错了。
  挪远一倍,这怎么可能还射中靶子!这难道不是测准头,而是要演示其他内容么?
  火绳枪兵的纪律比起燧发枪兵这边要稍微差一点,其中有人甚至都质疑出声了。那名毕懋康的家丁听了,转头看了他们一眼,脸上明显带了不屑之色,另外也带着一点自得。
  没过一会,靶子离远一倍,一切准备就绪。毕懋康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而后看向茅元仪和祖大寿,带着一丝自豪笑着说道:“两位将军且看!”
  茅元仪和祖大寿心中狐疑,转头看去,就见一声令下后,那边开始了射击,而后再装填,再射击,一共也完成了九次射靶。
  这种燧发枪的装填实在有点慢,就算茅元仪和祖大寿都是一方大将,算是沉得住气的了。可他们此时却感觉这九枪打得好漫长,第一次感觉等待有点不耐烦。
  打完收工,靶子那边的明军士卒亮起了旗号,让在这靶场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靶子挪远了一倍,竟然还是九中六?这……这简直是亮瞎了眼!
  “陛下,末将想要验靶!”茅元仪回过神来,立刻躬身奏道。
  崇祯皇帝还没说话,边上的毕懋康却已经笑着说道:“茅总教习就是不说,我也会让人把靶子呈送陛下御览的!”
  这时候,崇祯皇帝的心情也不错,他笑着说道:“怎么,茅卿不信,要不朕和卿打个赌?”
  一听这话,以茅元仪对皇上的了解,他立刻就信了,自然不敢和皇上打赌。靶子拿过来之后,果然无误!
  这一下,茅元仪和祖大寿等人的情绪就立刻被点燃,他们两人纷纷要求把那改进型的燧发枪借他们观摩一番。对于这个要求,自然满足他们俩了。
  一番查看后,茅元仪终于发现了区别,他有点诧异地说道:“这铳管内壁怎么有划痕?”
  “呵呵,这燧发枪之所以能打得远,打得准,奥妙就在这划痕,也就是膛线上。”毕懋康笑着说道,“而这,就是陛下指点的!”


第678章 请陛下指点
  茅元仪和祖大寿一听,简直不可想象,就因为铳管内壁有那划痕,就会有这效果,这怎么感觉很不靠谱呢!
  可事实又摆在眼前,他们俩也没法反驳。看他们的表情,毕懋康笑着说道:“个中道理,陛下曾说过,我也还不是很明白。”
  说到这里,他向崇祯皇帝躬身一礼道:“还请陛下为臣等再讲解一番!”
  “请陛下指点一二!”茅元仪真心诚意地躬身一礼,马上跟进道。
  祖大寿也很好奇,而且能让皇上指点,这也是荣耀,便也附和了。甚至连李定国也眨着好奇的眼神,加入了这个行列,而没有觉察自己的身份似乎还不够格。
  崇祯皇帝一听,便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讲解道:“其实,这里面的膛线是螺旋形的,铅弹略微大于铳管的话,就能让铅弹变形嵌入膛线。因为气密性好,使得火药燃放所产生的能量能更多的转化为推进铅弹出膛的动能。又因为螺旋形膛线,使得铅弹出膛后,是旋转前进,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铅弹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和……”
  按照后世得来的经验,他洋洋晒晒地讲解了一大堆。说完之后,他忽然发现,眼前这几个大明官员都是一脸懵逼。得,看来是专业术语太多,让他们能完全理解,倒是有点为难他们了!
  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一会,毕懋康先回过神来,忍不住赞道:“陛下之学识渊博,实在是臣所不及也!”
  “末将简直听呆了,陛下这学识实在是高深!”祖大寿一脸钦佩地说道。
  茅元仪还没来得及跟进,拍下崇祯皇帝的马屁,一边的李定国又不识自己的身份插嘴问道:“陛下,何为动能?为何螺旋形膛线能让铅弹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还有……”
  他的这番问话,让几个臣子都不由得愣了下,转头看去,那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不过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难道能一般见识?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呵呵一笑,对于李定国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很是赞赏,当即回答道:“你问的这些涉及到物理等基础学科,朕已经编写了一部分,回头会试点一二,你有兴趣的话,朕可以让人给你讲讲!”
  内书堂那边,已经选拔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内侍开始在学了。等他们学会之后,就能当基础学科的老师,去培养更多的学生。就这些科学知识,离开了那些西洋传教士,自己一样能行!
  几名臣子听了,再次意识到这个半大孩子在皇上心中的份量,不由得都暗自留了心眼,准备以后好好关注下这个名叫李定国的孩子。
  崇祯皇帝身为大明皇帝,自然事情很多的,比如说要回御花园看田贵妃跳舞,和袁贵妃下棋,和皇后谈谈心里话等等。他不可能就这些细节再展开讨论。
  如今燧发枪试验完成,就准备回宫了。一边往外走,一边和自己这几名亲信臣子说着话。
  “从刚才的试验可以看出,燧发枪是一定要配备大明军队。这一点,军器局这边的产量必须要加大了!”
  毕懋康一听,答应一声,而后又略微有点犹豫,不过还是忍住了没说。
  “至于这燧发线膛枪,装填过慢,毕卿也再想想办法。通过了解原理后再看看怎么改进,能加快这装填速度!”
  “是,陛下!”毕懋康答应一声后,又是欲言又止。
  一边的茅元仪之前一直忍着,直到这时他看到皇上好像交代完了,他就连忙奏道:“陛下,能否直接给新军装备这线膛枪?就算装填速度慢,可只要量大,一样能在战场上发挥威力的。”
  他刚才过来的时候,已经想过了,三段式射击太慢,那就搞个五六七八段式好了。前面两排转职射击,后面多排都给他们装填总可以了吧!
  听到这话,毕懋康再也忍不住,不得不说道:“这线膛枪打造起来很是麻烦,花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几倍于普通燧发枪,茅总教习还想量大,这根本不可能!至少未来几年内都不可能!”
  一听这话,茅元仪顿时哑然。边上的祖大寿倒没有他这么受打击,毕竟他知道,这好的东西肯定是优先配备新军,还轮不到他京营的。
  看到茅元仪的样子,似乎被打击得有点大。想想也是,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在你最迫切想要的时候,忽然告诉你,不好意思,客观原因,你这要求没法满足,这感觉简直是呵呵了。
  崇祯皇帝笑着安慰茅元仪道:“军器局这边会想办法改进工艺的,另外,等到明年的时候,应该也能给新军配备一支小队的线膛枪队,可以当特种作战用,一开始在战场上用出来,也肯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茅元仪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便释然了,就回奏道:“是臣太心急了!”
  说着话的时候,已经到了京营门口。崇祯皇帝便离开回宫了,只有毕懋康还随驾在侧。直到这时候,他才向皇帝奏道:“臣按陛下指点,采用流水作业,又用水力来钻膛。如今有一个问题,似乎水力的力道还不够!”
  军器局中的水力利用,完全是人造出来的,这个崇祯皇帝事先去看过。如果要加大水力的话,就要利用水流落差,对于目前的军器局,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了。
  崇祯皇帝听了后也并没有往这方面多去想,而是立刻想到了蒸汽机。于是,他在吩咐毕懋康想办法解决之后,先转去了兵仗局。
  蒸汽机还是没搞出来,在打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主要是几个能量之间的转换。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决定这个冬季就多来兵仗局这边烤烤火过冬了。他的目标,在明年一定要拿出一台蒸汽机原型来。毕竟这玩意可是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只有搞出了这玩意,大明才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和崇祯皇帝劳逸结合的潇洒日子不同,建虏头子皇太极这些天简直快愁白了头发。这不,连中饭都顾不上吃,召了范文程在商议着事情!


第679章 范文程的出谋划策
  殿内就皇太极和范文程两人,就见皇太极在问范文程话道:“如今国内粮食如此紧张,其罪魁祸首乃是多铎小儿。朕深恨之!可其乃是正白旗旗主,又与镶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关系非同一般,朕有点顾虑,怕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大清发生内乱,局势必将雪上添霜。范卿乃是汉人出身,立场不会偏于任何一旗。对此事,卿可有何看法?”
  范文程听了,稍微沉吟一会,才慎重地回答道:“主子,粮食被明军夺取之事已经发生,奴才想着,如今我们大清应该以尽量渡过这个冬天的难关为主,对于多铎的处置,可往后拖延一些,以免大清国内生乱,发生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他说到这里时,看到皇太极的脸色有点难看,便知道皇太极以为自己是在给多尔衮他们说话,就连忙表明心迹道:“奴才和多铎之间的事情,奴才就是再怎么的,也不会为多铎去说话,主子应该明白奴才之心。奴才这一番话,全是为我大清考虑,为主子谋划……”
  皇太极一听,想起多铎当街调戏范文程的夫人,并还抢回了府上。这事虽然自己出面调停,可作为男人,应该确实不会还替多铎说话。
  想到这里,他便放了心,也认真地去考虑范文程的建议了。
  “……奴才是这么想着,多铎犯下如此大罪,多尔衮又到了朝鲜,必然会给主子一个交代。”范文程觉察到了皇太极情绪地变化,便继续往下说道,“多铎之罪,大清国内不管任何人都有目共睹,如果多尔衮给出的交代没有道理,那必然会引起国内的公愤,如此之时,主子再出手的话,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
  皇太极之前所说范文程汉人出身,不偏向任何一方的隐含意思,就是说他不会怀疑皇太极想从多铎和多尔衮那边夺占汗位,如今还想趁机置之死地这样的事情。
  范文程也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这点,也因此,他所出的主意,就替皇太极分忧了,使得满洲族人能避免想到这一点去。
  皇太极听得点点头,还没有说话,范文程就又继续说道:“还有一点,如今正白旗和镶白旗的主力都在朝鲜,可以说就食于外,多少都能减轻国内粮食消耗的压力,也不失为一种渡过这冬天难关的方法之一。国内这边,既然他们两旗的主力都不在,对于他们这两旗的人,所分粮食可再少些,也能说得过去。”
  这一点是皇太极所没有想到的,就食于外,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至于那么多军队在朝鲜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就不是自己需要操心了。相信以多尔衮的能耐和手中的力量,自然是能够解决的。
  至于国内少了两个旗的军力,倒也没有多大影响。毕竟马上就要进入冬天,明军就只有窝在城内不会出来了。而且大海一结冰,明国水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运着明军沿海偷袭。呵呵,反而是要担心大金用兵各岛报复他们!
  一想到这里,皇太极立刻又想起了粮食这个致命问题。如今不要说西征归化城了,就是冬季去清剿东江军,到时候消耗的粮食是否值得这样的事情,都要仔细掂量一下才行了。
  呀,粮食啊,朕需要粮食啊!皇太极非常无奈,心中呐喊道。
  正在这时,有内侍在殿外求见,说朝鲜多尔衮有奏折送到。
  皇太极一听,不由得看了范文程一眼,心想着正说这事,这奏折就到了,那就看看那多尔衮怎么说吧!
  拿到奏折后,展开看完,皇太极就不由得露出了一丝冷笑。在让范文程也看奏折的同时,他冷声说道:“多尔衮果然全无一点大局观念,编造理由,竟然说多铎病重,呵呵,是怕回辽东吧!”
  皇太极是一万个不信,就多铎那样的身体,怎么可能一下就病重呢!他当然也不知道,在原本的位面上,这位手中有着无数汉人鲜血的刽子手,正当壮年的时候,就是得了天花死翘翘的。
  “主子,奴才以为,可让诸贝勒都看看这份奏折,是非曲直,大家都不是傻子!”范文程看完奏折,立刻躬身建议道。
  皇太极也是这样想的,他当即点点头。自己那些兄弟,也都是人精,谁会信这个借口!
  范文程在说完之后,抬头看了下皇太极的脸色,稍微一犹豫,还是提醒道:“主子,奴才以为,多尔衮在奏折中所提之明军,应当引起重视为好!”
  说到这里,他看到皇太极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话题上,就连忙再解释道:“主子且看,这一次的战事,其实这新出现的明军才是真正的杀手锏。至于那登莱巡抚后来的反冲,是任何一支骑军都能做的事情而已。”
  不得不说,范文程是有眼光的,一下抓住了战事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没有新军埋伏着,就凭卢象升所领的东江军,那是不管用什么花样,都没法在建虏强大的实力面前有什么效果!
  “范卿所言极是,从奏折上看,这明国是又出了一支强军啊!”皇太极不由得皱着眉头感慨道。他心中可以肯定,那支新出现在朝鲜的明军,绝对不是他所知的关宁军。难道是从明国其他地方调来的?可自己没听说过还有比关宁军还强的明军啊!
  “主子,如今多尔衮找了借口,说要再查这支明军的虚实和动向。”范文程继续说道,“奴才觉得还是有必要的,今年以来,奴才以为,我们大清对明国的了解太少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明国动手屠了那些晋商所致。不但没有了军需物资的提供,而且还少了至关重要的情报,让大清成了瞎子,聋子!
  说到最后,范文程有点担心地说道:“奴才有点担心,明国会继续利用他们水师的机动能力,用他们这支明军继续给大清增加麻烦,这点不可不防!”
  一听这,皇太极顿时就头疼了!


第680章 放长线钓大鱼
  大清整个南部都是临海的,也就是在明军的攻击范围内。以前的时候,这些地方虽然也会受到明军的骚扰,可那些东江军的实力一般,只要出动骑军,就能击而溃之。事实上,那些明军根本就不敢和大清军队正面对决。
  可要是有了那支明军,那就不一样了。去少了人,很可能如同这一次的正白旗一样被他们打败而损失惨重,要是去多了的话,军队调动势必影响国计民生!除非是发现敌人后,一战而定,从此没有了这支明军,相信明国不可能再有这样的军队用于骚乱。
  他正想着,却听到了殿外传来动静,是八百里加急的信到了。
  一听是这,皇太极就觉得脑袋“轰”地一声,别又是出了什么大败仗了吧?大清国还能这样被折腾下去么?
  “陛下,金州发现明军踪迹,怀疑旅顺已经失陷,且有攻打金州的迹象,请速派援军。”禀告完之后,递上了一封鸡毛信,却让皇太极松了口气。
  还没打大败仗,只是发现敌情,那倒还好!皇太极想着,一边展开内侍转呈过来的信快速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他的脸上有了决断,一边把信给范文程看,一边对内侍吩咐道:“传旨,召各贝勒进宫议事!”
  “喳!”内侍回应一声,不敢怠慢,连忙出殿传旨去了。
  这时,范文程看完了信,略微沉思了一会后,忽然抬头看向皇太极问道:“主子,您这是要准备出兵?”
  “对!”皇太极咬牙冷喝道,“朕不用怀疑,旅顺肯定已经失陷。明军肯定是利用了旅顺作为他们水师的中转之地,搞不定那支新出现的明军也会在那,明军才有那个胆子敢明目张胆地攻打金州!”
  “主子,要是我大军出动,而明军坐船跑了呢?”范文程就顺着皇太极的想法,耐心地发问道。
  一听这话,皇太极先是一愣,随后脸色很是难看。金州就在辽东湾那尖角上,如果明军真要从海上溜走的话,倒也是容易得很,只要有足够多的船就行。既然他们能出现在朝鲜金朴镇那,就说明他们肯定有足够的船只运送,那难道大军出动,最后百忙一场?
  看到他有点犹豫了,范文程就继续耐心地分析道:“主子,如果我大军出动,能一举歼灭来犯明军,那倒是好的。可要是被明军跑了,那大军出动所消耗的粮食就有点多了啊!”
  听到这话,皇太极终于沉下心来,他知道范文程这么说,肯定是有更好的主意,便问他道:“范卿可有何招可用?”
  果然,范文程似乎显得胸有成竹,立刻回奏道:“主子,奴才以为,既然明军有图谋金州的意思,那正好,就把金州让给他们好了,那边的大清军队全部退回小黑山以北……”
  “什么?”皇太极一听范文程竟然给出了未战就退的主意,不由得有点意外,胖脸上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似乎想看穿范文程的内心,他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不用他去看穿,范文程就立刻解释道:“主子,奴才是这样想的。把金州让出去的话,我大清把军力收缩回来,就好比是把拳头收回来,这样才能用力打出去,这是其一。”
  皇太极一听这话,便按下了性子,脑中思考着,听着范文程继续解释。
  “其二,明国如果夺取了金州,对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拿下辽东的大城,是一件大功,明国上下必然为之振奋,或许会派更多的兵力驻守。同时,我们大清未战就退,也能让他们以为我们大清不行了,滋生他们的骄纵之心。”
  这是从人心上分析,确实说得也有道理,皇太极心中衡量着,继续听着范文程接着往下说。
  “其三,等到深冬之后,大海结冰,到那时我大清再集结重兵,重新扫荡金州那块地方,如此一来,海面结冰,水师不在,那些明军就是瓮中之鳖,再也不用担心他们逃走!”
  听到这里,皇太极终于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不由得心中大喜,这法子好啊!他正待表扬一下范文程时,却听他还有话说道:“另外,明军既然占领了金州那么一大块地方,可以说整个辽东湾伸出去的那些地方都被明军所占,他们必然要囤积过冬的物资。如果被我大清趁着冬天的时候收回来,如此不但能剿灭明军的有生力量,还能获取一批粮食物资,可谓一举二得。因此,奴才以为,不如暂时放弃金州。”
  “好,好,好!”皇太极一连三个好字,甚至站了起来,快步走到范文程身边,满脸喜气地说道,“好一个奴才,朕没有看错你!”
  “主子廖赞了,奴才只是想个法子而已,一切都还得主子英明决断。”范文程心中欢喜,表面却是谦虚地回道。
  “好就是好!”皇太极大声说着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