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辽阳、鞍山驿堡被偷袭后,沈阳就发下训令,说东江新任巡抚勇武过人,其手下标营善于冲阵,各地不得轻敌大意。如若丢城失地,一律严惩不贷。
也因此,在上次明军前来攻城的时候,巴罗什也是据城而守,直到确认明军实力后,才开门出击,把明军杀退了。此时虽然看到还是普通的东江明军,但他还是谨慎了一些。
城外的那些渔民,并没有躲进他们的茅草房。因为一旦明军攻打旅顺,那些茅草房肯定会遭殃。他们这些渔民,大多躲在港口,或者干脆上了自家渔船,远远旁观。只要不是被战火波及,一般来说他们就不会有事。
此时,远处的明军更近了一些,大概也就三百多明军而已,队伍不整,就算是观战的渔民,也不由得摇头。
“朝廷到底派了些什么军队来打旅顺啊,就这样的?我都能看出来不咋的嘛!”
“上次好像比这人还多吧,看着来势汹汹,结果建虏……清兵一出击,逃得比什么都快!”
“……”
很显然,这些看热闹的渔民,没有一个看好这些明军。之前那名老渔民也在,叹了口气道:“旅顺这么重要的地方,朝廷就只派这样的人马过来,是敷衍了事,不想要旅顺了么?难道我们要一辈子被建虏欺压……”
他正说着,边上的儿子连忙拉着他低声说道:“爹,小心有人去告密!”
第609章 抢粮
听到他这话,边上的人顿时就不高兴了:“你说谁呢,去告密有什么好处,建虏是能给吃的还是给喝的?不就骂了他们几句么,就他们做的事,骂了都是轻的!”
老渔民连忙向邻居道了歉,而后转移话题说道:“朝廷军队这次还不是从海上来,这要是败了,估计逃都没得逃,死伤要多了!”
“是啊,死伤一多,估计以后连这样的进攻都不会有。”邻居接了话题道,“要是以后明军再不来,建虏没什么顾忌了,估计我们以后的日子更难过了!”
“……”
他们讨论着,都不看好来攻的明军,更不看好自己的未来。讨论的结论,却是引发了渔民中的悲观气氛。
当然了,这也和他们始终生活在旅顺,和外界闭塞有关。否则知道登莱巡抚曾经直袭沈阳,更是拿下过辽阳、鞍山驿堡过的话,他们就不会这么悲观了。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三百多明军到了离城一里左右,就离旅顺外围的茅草房不远时,就不走了,只是站在那里,指着旅顺城在大声说话,隐隐约约地,他们似乎在骂建虏。
“……”一众渔民看得无语,这一次来的明军竟然比上一次来的明军还不如,至少上一次明军还好歹攻过一次城,只是看到攻不下就赶紧撤了。这一次倒好,竟然离城这么远就停下了,就光在那里骂,能骂死城里的建虏?
旅顺城头上,巴罗什看着城外明军的动向,不由得皱眉问道:“他们在干什么?”
“好像……好像是在骂战!”那汉人手下仔细听过一会,才禀告道。
巴罗什一听,不由得脸上露出了不屑之色。按照他对东江明军的了解,怕是这些明军迫于上司的压力前来攻城,却又怕有伤亡,不敢来攻,只敢站远处骂骂而已。
想到这里,他便下令道:“不管他们,看看再说。”
就这么着,双方竟然相安无事,旁观的渔民都看得有点无聊,甚至有几个人又窜回自己的茅草房去拿些东西,或者有的干脆在渔船边钓鱼,好歹能多点吃的。
那些明军骂了一阵后,似乎骂累了,纷纷乱七八糟地坐地上休息,根本没个阵型。
但巴罗什却看得皱眉起来,这些明军打又不打,骂完了又不走,他们是想干嘛?
他这么想着,有点疑惑地观察城外,忽然想起一事,不由得大惊道:“该不会这些明军就是在这里拖住我们,而后去抢地里的粮食了吧?”
如今这个季节,正是田里要收获的时候。这些明军这个时候上岸来,又不来打,按照他们的那穷酸样,肯定是来岸上抢粮食了!
旅顺虽然地处偏远,是在辽东突出的部分上,可也有一些良田,不过不在城下,是在山那边。这些良田,自然会有汉奴耕种的。
一想到这个,巴罗什顿时就待不住了。他知道,明军肯定不会只有眼前这些。甚至很有可能,他们的大部队都在那抢粮食。而眼前这些,只是来监视旅顺城的而已。
粮食不容有失,否则上面必定会怪罪下来。这么想着,巴罗什立刻传下命令,让城里各家出人,上城头协防。而他则调集了手下人马足足六百多人,准备出城。
他骑在马上,大声下令道:“明军必定在抢收粮食,击溃这些监视的明军后,听本官号令,抢粮明军人少杀之,人多骚扰之,等金州援军一到,再全歼了这些抢粮的明军!”
发布完命令后,他又特意交代心腹手下,五骑快马出城杀退明军后,不做停留,直奔金州求援。
如此布置完了之后,旅顺城门大开,一队队的建虏便拥了出来。
“看,快看,建虏出来了!”一名渔民钓鱼无聊,抬头一看,不由得惊讶道。
其他人一听,纷纷转头注视,果然,从旅顺城门洞里源源不断地拥出无数建虏。甚至还有三五十地骑军,可以说,几乎是倾巢而出了。
老渔民看见,有点紧张地说道:“这下不好了,那些明军怕是要死不少人了!”
这么说着的时候,渔民们又纷纷看向明军那边。果然,那些明军也在第一时间发现建虏出城,全都慌张起来,纷纷往回跑了,甚至还有一部分明军,竟然偏离了官道,蹿入官道边上的山上去了。
“唉,以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吧,指望朝廷收复旅顺,怕是这辈子都看不到了!”老渔民看罢,叹了口气道。
他的邻居听了,似乎也是在安慰自己道:“不管怎么样,随便吧,反正明军在这里的时候,我们也没少被欺负!”
他的意思,不外乎左右都是欺负,不管谁在这,都无所谓了。
但老渔民听了,却还是摇头反驳道:“明军哪有建虏来得狠,要有的选择,当然是明军在更好了。只是可惜……”
“我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不,明军没那个能耐,那有什么办法,只能这么说了!”邻居说着,看着官道上不再说话了。
大部分渔民也都在观战,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娱乐节目,就当是消遣了。
不过他们忽然发现,建虏大军似乎压根不管逃往山上的明军,而是沿着官道匆忙而去。这种情况,又让渔民们惊讶了。
“怎么回事,建虏这么匆忙,像是赶着去投胎一样!”
“赶着去投胎就好了!”老渔民接过话,忽然想起什么,不由得失声说道:“该不会是去抢粮了吧?”
“抢粮?”有渔民重复着,而后马上附和道,“对,肯定是抢粮,以前的时候,是建虏来抢粮,现在建虏占着,明军来抢粮,肯定是这样!”
“可是,明军打得过建虏么?”老渔民的儿子终于憋不住,插了一嘴道。
一听这话,渔民们的热情顿时减了不少。是啊,建虏野战无敌,他们来抢粮,明军就只能待在城里眼睁睁地看着。可明军来抢粮,建虏一出动,那粮食还能抢得成么?
答案是明摆着的,渔民们摇头叹息,看了一会后又各做个事。可是,他们没想到,过了小半个时辰都没有,官道那边就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往旅顺而来了。
第610章 绝望
这动静有点大,顿时吸引了所有渔民的注意。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看向声音来处,即官道那边。
“这是金州那边的骑军吧,这下那些明军估计都完了!”老渔民摇头叹息道。
之前搭话的邻居似乎有点恨铁不成钢地接着道:“就在前两个月才来打过一次,人家建虏肯定有防备了,这不,出动骑军了吧……”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官道那边已经转出了骑军的影子,旗帜飘扬,红色铁流,滚滚而来,让他剩下的话一下憋住说不出来了。
“咦,难道是我老眼昏花了,怎么看着像朝廷的骑军呢!”老渔民眨眨眼睛,又紧接着揉了揉眼睛,而后继续睁大眼睛诧异地说道。
他儿子脸上同样非常吃惊,不过却肯定地回答他爹道:“没错,红色军袍,是明军,是朝廷的骑军!”
其他渔民这时也已看清楚了,顿时异常吃惊,注意力顿时全在官道上,甚至有一鱼竿被鱼拖走都没发觉。
旅顺城头上,留守的建虏一开始也以为是金州援军过来了,毕竟牛录额真当时就说过,要去金州求援的。可很快他就发现,来的不是金州援军,而是明国骑军。
顿时,他一下紧张起来,城中人马几乎被抽调一空,可以说防御力极低,转头四顾,手下人人侧目,个个紧张。
于是,他立刻大喊起来道:“不要慌,都守住了,来得是明国骑军而已,肯定不会有多少人的!你们看清楚了,他们是骑军,难道能用马攻城么?都不要慌,守好了等大人回来!”
一听这话,城头上惊慌的清军顿时都稳住了。他们当然知道,明国在辽东的骑军能有多少,而且自己有城可守,还能怕明国骑军不成!
果然,没多少工夫,就看到骑军没了。虽然有上百骑之多,可终归只有上百骑而已,难道还能攻下旅顺城不成!这情况,让他们的心又稳了一分。
卢大领着一百来骑直奔旅顺城,离城一箭之地时,勒马停住,而后手中提着东西大声喝道:“你们主将的首级在此,快快开门投降,可免你们一死!”
在他说话的时候,城头上的清军听到,就已经惊呆了。他们没想到,巴罗什大人竟然被明军杀了。
城头建虏头目有点慌了,不过还是强自震惊,大声喝道:“大家不要慌,大人领着六百多人马出城,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说杀就杀了的。那个首级肯定是假的,是来吓我们的,不要怕!”
而卢大的声音洪亮,同样有不少渔民听到了,他们倒是希望那首级真是巴罗什的。不过也有点怀疑,这不是真的。毕竟他们这辈子,还没见过明军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干掉建虏的,倒过来却是有的。
卢大看到城头的动静,冷笑一声。只见他用力一夹马腹,驱马蹿出,没几个呼吸便到了城头附近,用力一甩,手中首级便甩向了城头。
“如若不降,城破之时,就是你们的死期!”卢大大声留下这句话后,丝毫不惧城头的弓箭,拐了个弯,跑回了本阵。
“真是一条好汉!”有渔民见到,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够胆!”
“不会这次来得是朝廷的精锐吧?”老渔民也激动了,“以前可没有明军有这胆色的啊!”
“就是有点可惜,这来得人太少了,否则的话,旅顺肯定能打下来!”另外一人马上接着叹息道。
而在城头上,却有不少人慌了,甩上去的首级,不少人看到了,确实是他们牛录额真的,那圆睁的双眼,似乎死不瞑目。
城头建虏头目也慌了,可要他投降,大清可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只好大声鼓着气道:“不要慌,明军待不了多久的,等援军一到,就是他们败逃的时候。他们人少,我们只要守住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官道的远处,又有了动静,一队队红色战袍的明军,正在乱七八糟地行军,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人数很多,很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似乎是无穷无尽。
这一下,城头的清军顿时连恐慌的感觉都没有,全都惊呆了。
还有那些港口的渔民也是,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冒出来的无数明军,感觉像是在做梦。就算上一次明军来攻,似乎也没有这么多人吧!
忽然,在寂静声中,老渔民的儿子失声惊呼道:“快看,快看海上,快看海上……”
老渔民等人闻声转头看去,只见海上不知何时,出现了密密麻麻地战船,正缓缓靠近港口。这一下,顿时又惊呆了他们。
忽然,“噗通”一声,却是老渔民的邻居一下没站稳,掉到了海里。
被这个动静一搞,渔民们都回过神来。这时候,他们可以非常肯定,旅顺又将被朝廷收回。
“快,快让路。”老渔民回过神来后的第一时间,便大声指挥着儿子道:“快把船划到边上去,不要拦在这里,小心船毁人亡!”
明军虽然比建虏要好一些,可这大军行动,明军的军纪也只是一般般,要是有个意外,还能找谁哭去!
渔民们都懂这个理,在听到老渔民的话后,一个个都慌乱地忙了起来,纷纷驾船远离偏于战船停靠的港口。不过对于他们的茅草房,却是无可奈何了。那些可搬不走,朝廷大军一到,估计要另外找地方再重新盖一间了。
这一刻,在旅顺城头上的清军就都绝望了。原本还寄希望来的明军很少,可谁知来的人数却是前所未见的多,而城内兵力又是最空虚的时候,还怎么打?
只是一会的功夫,那些汉军八旗的人就互相瞅瞅,开始用眼神交流,到了最后,一个个都站了出来,逼向那些满洲人。
当卢象升所在的旗舰出现在旅顺港口时,旅顺的城头上,已经插上了大明旗帜。他当即下令道:“命令水陆两军,严守军纪,如有扰民者,严惩不贷!”
说完这话之后,他又特意交代一声道:“福建友军也是如此,通传下去!”。
第611章 新的战机
旅顺的渔民们,都挤在港口的一个犄角旮旯里,也无心做事,甚至都忘记了肚子饥饿,就那么呆呆地看着朝廷水师源源不断地开进港口,卸人卸物。
“你们说,我那个小茅草房会挤多少明军,我猜十一个总有吧!”有一个渔民自嘲般地聊了起来,“再多的话,怕是要撑破了!”
听到他说话,另外有渔民接着开口道:“算你走运,如果明军走了说不定你的窝还在。但我那个,还有他家那个房子,估计会被他们扒了,挡着他们的路了!”
老渔民的儿子听了,也插嘴道:“这么多明军,要是不走了,我们怎么办?”
听到这话,所有渔民又不由得沉默了。是啊,要是明军不走了,那自己怎么办?自己这些渔民会被赶到什么地方去安窝呢?
他们正在想着,忽然有人有点惊慌地说道:“快看,似乎有官老爷过来了!”
一听这话,他们转头看去,顿时发现有个大官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正往这边而来。顿时,他们一个个都不安起来。有心想躲,可又不敢,想要驾船离开,更是念头都不敢有。
等到那群人离得近时,所有渔民都在自家船头,跪伏在地,连粗气都不敢喘。
“诸位乡亲父老,都起来吧,本官有几句话要说!”
听到这话,语气中带着和蔼,让不少渔民心中好奇,便大着胆子抬起头来。
“中丞大人说话,你们没听见么?都起来!”徐敷奏看他们没起来,便大声喝道。
什么?中丞大人,是巡抚?老渔民等人听到,惊讶地嘴巴张得大大的。
卢象升听了,倒是喝退了徐敷奏,和蔼悦色地让渔民都起来说话。
要说明末朝廷官员,有谁会亲民的话,卢象升当数第一。其他的比如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等人,都没有卢象升这份心。他的表现,让渔民们都非常诧异,便高喊着青天大老爷后才站了起来。对于他们来说,青天大老爷,就是他们对官老爷们最尊敬的称呼了。
只听卢象升对他们说道:“想必那些茅草房都是你们的吧,那边要被征用推平,暂时你们先歇息到城里,等过几天,本官会让人给你们统一建房,如此可好?”
之前这些渔民就担心自己的房子,可此时一听巡抚的话,顿时一个个忙不迭地点头答应,心态和之前完全两样了。
卢象升接着又问道:“你们可知,金州建虏多久会派人过来一次?”
这些渔民都住在城外官道和港口两边,要是金州建虏过来的话,他们肯定能知道。卢象升亲自过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自己虽然封锁了消息,可要是金州建虏派人过来的话,消息还是会走漏。
渔民们互相看看,而后由那个老渔民回答道:“回大人的话,按照以往惯例,金州建虏怕是在麦子成熟收割那段时间,就会派人过来的。”
听到这话,卢象升不由得一愣。收割麦子!对啊,如今正是辽东收获的季节,自己怎么把这事给忘记了呢!
不过这其实也不能怪他,除了农民,又有多少人心中会时刻记挂着农事。而卢象升又很忙,且注意力多在军事方面,就更不会注意了。之前的时候,他还有点纳闷旅顺的建虏为什么倾巢而出,可此时却一下明白过来,他们恐怕是为了粮食吧?
这么想着,他立刻转头对自己身边的人问道:“辽东麦子会在什么时候收获?”
刘兴治听到,第一个回答道:“大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都能收了!”
“中丞大人,麦子收割季节的时候,建虏会出动骑军,严防我东江军的。”毛承祚久在毛文龙麾下作战,立刻就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说了出来。
对于原本的东江明军,骑军是少得可怜,大部分都是步卒,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而且战斗力奇差,几乎可以说,就是拿起刀枪棍棒的农民而已。遇到建虏出动骑军,那时候打,打不过,逃也逃不脱。因此,每年为了抢粮食,几乎都要死伤无数,然而,最终能抢到的粮食,却是寥寥无几。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前的东江明军,如果不是实在没粮食吃,也很少去内陆的建虏地盘抢收粮食。这种事情形成了惯性思维,以至于这段时间,就没人提醒卢象升,辽东的粮食马上到收割季节了。
得知这个情况,卢象升立刻就意识到了战机所在。他让人安排了渔民,甚至看到他们骨瘦如柴,没什么吃食,就还让人给了他们一些粮食,才回转设在旅顺城内的巡抚府。
水陆封锁消息的事情,之前已有吩咐,如今又根据实地考察到的情况,又加以调整。对于那些俘虏,按照皇上的要求,一如在辽阳城内一般,准备明天开公审,建虏里面不管是谁,如果民愤大的,一律交由百姓打死。其他人,则会安排干些重力活,要整顿港口,以迎接从登州过来的大军。
而后,他的脸色便沉了下来,让人传郑芝虎和李芝奇。边上的魏木兰瞧见,便知道中丞大人是准备发火了。之前通过聊天群,得到李德明那边的禀告,说郑芝虎运粮到皮岛时,和李芝奇发生了冲突,两边人马险些打起来,亏了岛上还有其他将领,及时加以制止。而后接到军令,运送兵卒来旅顺,才没有继续开打。
大堂两边的将领难得看到中丞大人的脸色这么差,都知道中丞大人这是要发大火了。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引来中丞大人的怒火。
郑芝龙虽然不清楚皮岛发生了什么,可一听卢象升传令他弟和李芝奇一起来见,便知道不妙,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肯定是两人打起来了。
他在这段时间内一直跟着卢象升,已经大概了解了卢象升。知道他治军常常以身作则,还能和兵卒同甘共苦,就算治军很严,可手下都很服气。如果他要杀人的话,怕是谁也不敢去拦,也不会去拦!
第612章 处罚
这么想着,他的一颗心便提了起来。这时候,他有点恨自己明知道芝虎脾气不好,还让他带船队去皮岛了。
正当他在想着时候,郑芝虎和李芝奇被带到,双双向登莱巡抚见礼。他们两人被一起传唤的时候,就知道大概是什么事情。心中鼓着劲,打着输人不输阵的念头!
可谁知,卢象升却是冷冷地盯着他们,就是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大堂内静得有点诡异。这种气氛,让郑芝虎和李芝奇心中鼓着的劲,不由自主地消掉了不少。隐隐地,都带了一点不安。
又过了好一会后,卢象升才冷声开口说道:“本官不管你们以前的私人恩怨,如今你们皆为朝廷将领,为皇上效命,哪怕分属不同水师,一样都是同袍!”
大堂内还是很安静,只有卢象升的声音在回想。
忽然,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也变得严厉威严了点:“你们在皮岛的事情,在军中按律可斩!”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扫视着底下众将而后才又说道:“不过念你们多有功劳,又是初犯,且未造成实质伤害,本官便网开一面,令尔等二人,认真写上一千个同袍二字。如有糊弄,不认真者,有一词便是一军棍!”
“中丞大人,我不会写!”李芝奇一脸不安地立刻抬头回道。
“我不识字,中丞大人!”郑芝虎几乎和李芝奇同时一脸为难地说道。
“嗯?!”卢象升一听,一声重哼。他心中早就知道这两个海盗出身的人,几乎就没读过书。也因此,粗鄙不堪,才有此意让他们通过写字来加深认识。
边上的郑芝龙听了却是大喜过望,他没想到中丞大人的这个处罚竟然会是这样。可以说,这个处罚,对他弟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一听郑芝虎的回话,他就连忙出列喝斥道:“闭嘴,不识字就照着字一笔笔地临摹。这是中丞大人的恩典,还不快点谢过!”
说完之后,他转身向卢象升抱拳说道:“多谢中丞大人,末将一定会严加督促他,一定认真写完一千个同袍二字!”
边上的李芝奇看着他们兄弟俩的表现以及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也是明白。这一关,怕是过不去了。要是有可能的话,他宁可挨军棍也不愿去写字的。可一千军棍,他想想都有点绝望。
于是,在郑芝龙说完之后,他又马上改口向卢象升再次回道:“但末将一定会认真临摹同袍二字的。”
想想要写一千个词,李芝奇又觉得肝疼。其他将领听了,特别是那些不识字的将领,也觉得自己隐隐有点肝疼。他们不由得暗自提醒自己,千万别犯事到中丞大人手中,否则就太要命了!
大战来临之前,卢象升也不可能真得杀人立威,如今这做法,也能让他们记住军法,还能让郑芝龙欠下一份人情。如此一来,福建水师在这次的战事中,也绝对会尽心尽力做事,可谓一石多鸟。
处理完了这个事情,卢象升便又开始安排新军过海的补给问题。因为这一次的人数之多,涉及事情也很多,几乎方方面面都是一个考验。
也幸亏了跨海途中,有各岛屿可以停靠补给。而这旅顺,又轻松拿下,短时间内,应该不用担心金州的建虏发现,可以让大军有个上岸休整的机会。这里作为中转站,而后再前往皮岛。
等安排了相关事情之后,卢象升转回后帐,坐在那里仔细想了一会之后,对跟随过来的魏木兰说道:“有最新战机需要禀告陛下,你帮本官联系下。”
于是,一条长长的私聊,很快便发给了崇祯皇帝。此时天色已黑,崇祯皇帝并不在线,到临睡之时,他登陆聊天群才看到。卢象升发给他的信息,其实就是有关辽东地里的粮食收割事情。
崇祯皇帝一见,不由得也是暗自摇头,这个事情应该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但自己却没想到,还只是想着去朝鲜抢粮食,真是搞笑了!
于是,他立刻回复魏木兰道:“确实不能任凭建虏把地里的粮食都收割了!”
信息一发过去,魏木兰便马上回复了:“卢中丞以为,正好我军缺粮,当可抢建虏的粮食为我军之用。只要朝鲜那边一直监视着,应该也不会耽搁原本的计划。”
这样就最好了!不过崇祯皇帝从来没有轻视过皇太极这个对手,因此,他马上问道:“辽东粮食收获的事情,对于建虏来说也是个大事情,他们不可能没有应对措施吧?”
魏木兰收到这话,转达给卢象升后,就回复了以往东江明军遇到抢粮的困难。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一皱,而后让魏木兰那边等下,他点了刘王氏的图标,让她问孙承宗有关宁锦这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刘王氏一家就住在督师府内,不过这时原本已经睡下,听到皇帝的旨意后,不得不立刻起床,前去找孙承宗,耽搁了一点时间。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有点好奇。魏木兰这边,这么晚了还在卢象升身边,不会他们两人在一起了吧?
他正无聊地想到这里,魏木兰那边却又发来私聊,是卢象升把他的想法进一步做了细化,说他可以领东江人马,先示敌以弱,攻敌必救,引诱金州建虏出城,而后他领骠骑营断其后路,能歼灭多少是多少,最后抢收金州附近的所有粮食,应该能得不少粮食。
等到建虏反应过来,再派大军前来的时候,新军也应该在旅顺休息的差不多,到时候,所有人都可以坐船离开,让建虏大军扑个空。
崇祯皇帝看了,皱着眉头仔细考虑这个方案时,刘王氏那边有回应了:“孙阁老说,以往粮食收割季节时,宁锦一线都是未等粮食熟就开始抢收,只留离城最近的会留在最后。而建虏则也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派兵前来抢粮……”
崇祯皇帝看完孙承宗的信息,不由得无语。宁锦这边,一直是大明军队的精锐。可一直是守势,从未想过主动进攻。
第613章 高瞻远瞩
也因此,都是建虏抢关宁明军田里粮食的份,而没有出现过关宁明军主动去抢建虏粮食的事情。这也是关宁明军为什么要提前收割粮食,而只有城池边上的粮食会一直留着。因为建虏来攻时,有那个示警时间,足够抢割城池边上的粮食。
而以前的东江明军,也是饿得要死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去抢建虏的粮食,却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综合这两种情况,崇祯皇帝忽然觉得卢象升的作战方案还得改改。考虑了一会后,他又私聊了锦衣卫指挥使刘兴祚,详细问了辽东的一些情况。
而后,崇祯皇帝还私聊魏木兰,让她转告卢象升,让卢象升尽量收集辽东粮田的分布情况。不但如此,他还私聊了聊天群中所有知道一些辽东情况的人,当然,也问了现实中的一些人,比如祖大寿等。
等到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一份在这时期,最为详细的辽东粮田分布地图便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
在这份地图上,大部分地方注释着兵力未明,或者大约是多少到多少人马,只有极个别地方,是有明确的建虏驻军数量。
崇祯皇帝看着这份地图好长一会后,便拍照录入聊天群中,给了刘王氏、高应元和魏木兰权限。此时,他忽然无奈地发现,不管是刘王氏还是高应元,都不会画画。没法和魏木兰一样,能把这份地图原样复制出来,摆在孙承宗的面前。
幸好这不是画画比赛,要求不是特别高。他就让高应元和刘王氏都依样画葫芦,画了两份让孙承宗参考。
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在京师的崇祯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