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聊天群-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点点头,好像是确认了户部尚书的话,又似乎是在回答兵部尚书的疑问。他而后提高了声音,自信地道:“新军将士,原本就是真选拔之边军的精锐,如今又用戚大帅兵法练之,其师将曹变蛟向朕保证,绝不负朕望!”
听到崇祯皇帝再次这么肯定地说话,文华殿内的大臣们互相看看,脸上都是惊讶,他们没想到,皇帝竟然真能折腾出一支强军?
一直以来,都有过练兵、练强兵。可在崇祯初年,徐光启就曾奉旨练兵过,最后不了了之;在原本的历史上,孙元化也练兵过,最终却练出了一支叛军。所谓练兵,不是练了就一定是强军的!
众人这么想着时,就听刘兴祚说道:“孙阁老说,训练和作战完全是两回事,陛下之新军能否坚守一个冬天,阁老保留意见!”
一听这话,有几个臣子不约而同地点头,心中想着:还是孙阁老的资格老,带兵经验又足,才有这个威信能说出这些话来!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自己是相信新军,可这些大臣似乎并不相信,难道要自己乾坤独断?
正在这时,户部尚书毕自严又开口奏道:“陛下,新军远征辽东,要夺取盖州并坚守一个冬天的话,臣怕朝廷也拿不出那么多物资。”
说到这里,他看皇帝看向他,就马上又补充道:“主要是粮草,如今大明各地皆须粮食,实在是僧多粥少!”
第591章 互利共赢?
一听这话,底下臣子之间又低声议论了起来。
“大战一起,粮食消耗剧增,确实是个问题啊!”
“可不是,河套那边也是缺粮,正头疼着呢!”
“还有上次撤回我大明的辽东汉民,那么多张嘴,也是要粮食的,这部分,又是在计划外的。”
“……”
在这些讨论的人中,唯独司礼监的太监都静悄悄地,没有人说话。只是那些秉笔太监会偷偷瞧下掌印太监曹化淳,观察一下脸色。
崇祯皇帝听着底下的议论声,也明白这确实是个难题。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由得问道:“南洋各国,可有回信的?”
听到这话,温体仁知道皇上是问要求南洋各国朝贡粮食的问题,作为首辅,他出列奏道:“陛下,未见有回信!”
说完之后,看到崇祯皇帝似乎有发怒地迹象,便赶紧补充道:“陛下,南洋路途遥远,或许我大明使者尚未达到也未可知。不一定是南洋诸国不想朝贡!”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微皱了一下,他不否认,是可能存在这个情况。但具体如何到底如何,也难说啊!
正在这时,王承恩开口说道:“卢中丞说郑芝龙参将在他身边,说南洋海盗众多,又有西夷活动,我大明使者未必能安全到达各南洋国。而且就算南洋各国想朝贡,恐怕也会遇到劫掠。”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立刻想了起来,郑芝龙之前说过,安南半岛的最南端,黎朝叛将就是勾结了佛郎机人。算算时间,在这个时候,欧洲各国也已经开始殖民南洋了!
真是可惜,如今大明国内还未捋顺,只能看着那些欧洲殖民者在抢占地盘!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的思维又跳跃了起来。这些欧洲殖民者万里而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求财的!既然这样,大明又要开海禁,岂不是可以互利共赢?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再稍微一想,顿时感觉有戏,就马上进入聊天群,私聊孙传庭道:“开海禁的圣旨即将公示天下,孙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海外诸国运粮食来大明。这其中,卿可联系荷兰……就是红夷,还有佛郎机人,让他们运粮来大明,换取他们想要的丝绸、茶叶、陶瓷等物。”
说到这里,他怕孙传庭不够明白,就又着重强调道:“大明急需粮食,需要海量的粮食,明白么?”
孙传庭是即时知悉群主的私聊的,因此,第一时间回复道:“微臣明白,微臣立刻操办此事!”
不过崇祯皇帝还是心急粮食,索性就直接下旨道:“这样,红夷那边,郑家的人熟悉,你让郑家的人去联系,让他们派人去福建谈。另外,佛郎机人在澳门待着,卿亲自去一趟,要是他们不答应,或者想讨价还价,企图从大明身上吃肉的话,就统领当地官府,把他们赶下海,并禁止他们再到大明!”
孙传庭一听,有点意外,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让他亲自出马前往广东澳门督办此事。
正这么想着,就听到崇祯皇帝又叮嘱他道:“这些西夷中,应该都有传教士。朕之前的要求,那些传教士并为答应,就已被朕驱逐出去。他们的影响在西夷中很大。不过再大,也打不过财富的吸引力。这一点,卿要把握好尺寸。另外,朕可以告诉卿,大明之特产,如果运到西夷的国度,那是暴利,对于西夷,只要量大,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
这个时候的欧洲,政教应该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让他们反目成仇都不是问题。更何况那些殖民者,多是贪财的亡命之徒。
对于皇帝的亲自吩咐,孙传庭不敢怠慢,立刻答应一声,便开始安排这个事情了。
而这时,在文华殿内,因为崇祯皇帝似乎在发愣,一时之间,议论了一阵的大臣们,已经渐渐地达成了一致意见。觉得要让建虏在冬季不出兵,似乎有点难。
这不,刘兴祚就开口说道:“洪总督说,他尽量多派蒙古族的夜不收巡视东部草原,尽量防止建虏探听到归化城的虚实!”
这话的意思,其实不外乎洪承畴也明白朝廷这边没法能拖住建虏,因此,只能寄希望隔绝建虏的探马了。但草原无边无际,又怎么可能做到真正隔绝建虏探马。更何况皇太极的决心很大,那些探马肯定是千方百计地去查探了。
众人听了,有的沉默,有的微微点头,也只有如此了。温体仁更是考虑了一下后,便想奏对,要求减少秦晋灾民向河套地区的移民。
但就在这时,就见崇祯皇帝忽然开口说道:“朕知道,粮食是我大明最紧缺的物资。但辽东之战,必须要打,建虏的主力,必须拖在辽东。这样好了……”
听他这么说,文华殿内的大臣们纷纷注目。特别是毕自严,更是一脸的苦恼,皇上铁了心要打,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就要愁掉头发了。
“建虏也没有粮食,如果他们要远征河套的话,也是需要大量军需物资,特别是粮食。为此,奴酋还下旨,让朝鲜那边尽量凑集粮草送过去。”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微微一笑,忽然语气坚决地说道:“要是我们把这些粮食截下来,不但会缓解辽东军粮的供应,还能加剧建虏的粮食危机,诸卿以为如何?”
底下众臣没想到皇帝是说这个,他们一听之下都不由得点头。要真能截下这些粮食,那好处肯定是显而易见了。
王承恩马上开口说道:“卢中丞说,他定当尽力而为,立刻启程,领骠骑营前往东江!”
听到这话,兵部尚书申用懋不由得疑惑道:“建虏不是在朝鲜留了人马,就是用来防备东江军的么?而且卢中丞以前还截过他们的粮食,如今再去,建虏会没防备,能打败建虏截住粮食?”
很明显,建虏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再者说了,这些粮食对建虏非常重要,他们肯定是要防备东江明军的!
第592章 国战
底下臣子们也都明白这点,不由得微微摇头居多,不看好卢象升能再建奇功。
崇祯皇帝却是一笑道:“建虏在前几次的时候,最大的失败原因,乃是不了解我军的实力。因此,他们的护粮队,被卢中丞连续截了两次。去到辽东之后,又是因为不了解骠骑营的实力,因此又有骄兵出战,结果被卢中丞拿下了鞍山驿堡!”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见底下所有臣子都注视着自己,才又继续说道:“因此,这一次,还是要建虏低估我军的实力!”
他说完之后,文华殿内安静了一会,申用懋才带着疑惑之色打破这份安静道:“陛下是说……是说让新军去劫粮?”
从皇上所说前后的话联系起来,他第一个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对!”崇祯皇帝一声赞许,点头说道,“朕就是这个打算,明面上卢中丞出面,新军则埋伏之,不怕赢不了朝鲜的建虏,截获不了建虏的粮食!”
众人一听,先是惊讶,而后都露出赞同之色,纷纷点头。王承恩也适时开口道:“卢中丞说,此计甚好,只要新军实力够强,说不定能全歼朝鲜建虏。”
得到登莱巡抚的肯定,众人的信心不由得大增。也就是说,能取得多大的胜利,关键就在新军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上面了!
不过就在大家都高兴的时候,户部尚书毕自严却问道:“陛下,新军五千多人,加上后勤等,这需要多少船队来运?据臣所知,登莱水师可没有如此之多的战船啊!”
一听这话,顿时文华殿为之一静。真是高兴地太早了,人过不去,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啊!
不过崇祯皇帝却早已想过,立刻就说道:“福建水师正运粮过来了。他们的船只,比登莱水师还多。而且皮岛那边,之前有获得一些朝鲜战船,一样可以用。朕再让关宁那边的船只,也调集过来,这样就有不少船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着底下的臣子又补充道:“另外,新军也没有必要连带后勤,全部都去朝鲜参与战事。只让适合伏击的部队过去就成,新军其余部分,则从陆路开拔前往宁远,在那里等待即可!”
“陛下圣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尖声奏道。
温体仁一听,看了他一眼,一直不说话,这一说话就附和皇帝,还真不愧是大明内相啊!
这么想着,他也立刻奏道:“陛下此法,一举解决了刚才的困难,臣觉得妙也!”
其他臣子一听,也都纷纷表态,附和崇祯皇帝的意见。只有户部尚书皱着眉头,有点不解地问道:“陛下,新军其余部分去宁远干什么,难道……难道陛下还想让新军攻打盖州?”
“为什么不?”崇祯皇帝一听,反问了一句,而后说道:“朕说过,决不能让建虏分兵前去攻打河套!”
说了一句后,他便给底下臣子分析道:“如果能歼灭朝鲜的建虏,那定然会震动朝鲜逆贼,必定会向建虏求援。而建虏刚建国,一要声望,二来也不会放弃朝鲜,肯定会再次派兵,而且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被我大明歼灭的情况,必然会多派军队过来,如此,就分薄了辽东的兵力。”
“第三,新军在盖州又展现了实力,建虏必定不敢小觑,肯定要派重兵围困,如能歼灭就最合他们的意!据朕估计,他们如果要做这些事情,必然还会要求蒙古部族也出兵方可。如此一来,又哪有军力再往河套了?只是少数一点兵力的话,朕相信洪总督能击退来犯之敌!”
说完这些话后,崇祯皇帝停了停,扫视底下臣子,看到他们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点头,就又说道:“还有最后一点,也是老调重弹了。建虏出动大军,同样要消耗粮食,他们有这么多粮食么?就算有,消耗这么大,到了来年,建虏又该怎么过?”
小冰河时期可不会有大明和建虏之分的,大明遭灾,辽东同样遭灾,而且天气更冷。消耗了他们的粮食,又钉住了建虏,无法再来大明打劫,如今又没有了晋商的资敌,光是玩这些经济手段,就能玩得建虏国力大降!
听到皇帝如此具体的分析出来,还有谁能反对!
温体仁也算是知道了皇上之前所说的意思了,看来福建水师是暂时回不去了,那边的海面控制权,也等于是暂时放弃,多少会影响开海禁的事情。
毕自严则是暗暗叫苦,心中又开始盘算起来,除去朝鲜可能缴获的粮食之外,还要怎么筹备,才能满足皇上的要求。
他这正在想着,却听崇祯皇帝在点他的名说道:“毕卿,新军的粮草物资必须先行配齐,还有冬装,也要在出发前下发。说得严重点,这是关乎大明国运的一战,打好了,河套会平稳一些,好处多多;建虏会被我大明拖进无底深渊,对于来日光复辽东,将有很大的帮助!毕卿可明白?”
新军的一切,都是皇帝亲自过问,还有新军中的各级监军直接可以向皇帝密奏。因此,新军物资,在京师直接发放,不存在漂没一说,也不允许出现短斤缺两。如此一来,这个新军物资可是实打实地,让毕自严都顾不得马上答应下来,心中盘算着一切。
崇祯皇帝明白,打仗,其实打得是后勤。这点对于热兵器作战如此,对于冷兵器作战,同样也差不多。毕自严是大明管家,他没有马上答复,而是在盘算着,这是尽责,因此,他也没打算催他,就等他盘算之后的答案了。
焦点到了户部尚书这里,文华殿内其他人也都注视着他,都等着他的答复。
过了好一会之后,毕自严抬起头来,掰着手指向崇祯皇帝奏道:“粮食这块,周阁老督办的江南地区粮食已经起运,安南过来的粮食已经到了东江……只要朝鲜那边截获的粮食能供应新军一个半月左右,应该能差不多了。还有火药,军器局那边,兵仗局那边……”
说到最后,就见他有点发愁地说道:“新军的冬装,臣一时想不出好办法,也没足够的银钱去采购,除非陛下下旨,从大明建设银行挪用些银子出来!”
第593章 还很幼稚
崇祯皇帝一听,心中一叹,这些古人缺钱用的时候,终归是会把主意打到银行系统上了。如今的银行系统还很脆弱,要是利用权力去挪用资金,一来二去,银行的信用体系很快就会没了,一如当年宝钞的下场!
他这么想着,其他臣子却是在点头,他们自然有关注,大明建设银行成立差不多已有半年,已经有不少百姓开始往里面存钱了,特别是一些行走大江南北的商人,更是大笔资金存入,方便去另外一地取出来用。毛估估,眼下的大明建设银行中,应该有不少钱了。就给新军做冬装的钱,应该是九牛一毛吧!
“陛下,如此一来,新军的冬装就解决了!”申用懋有点欣喜地说道,“此次战事当无误也!”
要是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期间解决了辽东问题,那他必将名垂青史,自然就非常在意这事了。至少在崇祯皇帝分析之后,他觉得赢面很高。
其他人也都比较轻松,不少人还在点头。可谁知,崇祯皇帝却脸色严肃,断然否决道:“不行,大明建设银行的钱,除了定下的规则进出银两之外,谁也不能用权力去挪用!”
说出这话后,他感觉大明官员对金融的认知还是非常浅薄,有点担心大明建设银行的分行,会被当地官员用权力去搞破坏,就立刻严肃地吩咐温体仁道:“温卿,拟旨,把朕的这个意思,通传天下,严禁各地官员伸手到银行,朕绝不允许有人破坏初生的金融体系!”
说到这里,他又转头对御前站着的王承恩和刘兴祚说道:“厂卫在各地也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如有人敢破坏银行规则,一律先抓起来再说!”
“奴婢遵旨!”王承恩才不管别人,立刻就回应道。
刘兴祚比他慢了一步,不过也没有多少犹豫,只是有点想不明白而已:“末将遵旨!”
看到皇上竟然如此慎重,一时之间,让底下的大明高级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在他们的意识中,不觉得挪用一次就会有什么问题!在这事上,皇上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了?
崇祯皇帝能看出他们眼中的不解之色,便给他们解释道:“如果这次朕下旨挪用了银行银两,对于那些存银两到银行的百姓来说,他们会不会担心?”
“陛下,等朝廷有钱了,再还回去不就可以了么?”毕自严身为大明财物总管,涉及分内之事,总要问个清楚,“再说了,新军冬装涉及对虏战事,往大一点说,可是陛下所说的国战了!”
不少臣子听到,都在微微点头。就算没有点头的,那脸上的表情,也是赞同之色。应该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崇祯皇帝当即摇摇头,盯着毕自严问道:“那朕问你,朝廷何时有钱,何时能还回去?会不会出现以后朝廷有钱时,又有其他地方要用钱,想着银行反正是个钱库,不差这点钱,就先不还了?”
“……”毕自严一听,哑口无言,对于皇上的这几个问题,他感觉没法回答,因为答案很明显!
崇祯皇帝却还在继续问道:“还有,这次是新军冬装,涉及国战,那下次呢,会不会有其他理由,也很正当,也很重大,就又可以去挪用银行银两了?”
“……”毕自严继续无话可说,因为这问题他也不用答,要这一次可以,那下一次缺钱用的时候,肯定也会想到用这个办法的。
听着皇帝连续问出的这些问题,温体仁等人,终于意识到了不妥。皇上都不用再往下说了,他们自然能推断出,要是经常这么干,还不还钱,那又会有谁放心把银两继续存在银行了!如此一来,一段时间后,银行就不会再有钱了……
崇祯皇帝扫视着底下臣子的脸色,看到他们有所领悟之后,语重心长地说道:“银行的金融体系,将是我大明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今才刚开始发芽,务必要让他茁壮成长才行。等到有一天,银行足够壮大之后,我大明就能用银行来盘活整个经济,让大明百姓都富裕起来,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因此,朕决不允许有人破坏银行的规则体系!”
听到这话,文华殿内安静了好长一会后,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先开口奏道:“陛下圣明!奴婢今日方才茅塞顿开,对我大明银行体系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很显然,这一次,因为崇祯皇帝的讲话,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新颖,让他也思考了一会,才没有在崇祯皇帝说完的第一时刻就附和。
他这一开口,其他臣子虽然有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银行系统在大明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还是觉得皇上说得有道理,一起心悦诚服地奏道:“臣等谨遵圣意!”
这么一来,户部尚书毕自严就又犯愁了。既然不能从银行挪用银两,那新军冬装的钱从哪来?这可是关系到辽东战事,可不能像其他军队那样,可以暂时先拖着的。
其他人也意识到会议的主题,又回到了这事上,一时之间,文华殿内重新安静了下来。
崇祯皇帝也是发愁,不过他压根没再去动银行钱的念头,也没有去想着让中央银行多印一笔钱出来。这个时候,银行体系才建立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已,还在积累信誉中,还必须按照银本位的做法严格执行才行,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大明宝钞的旧路。
他想了一会没想出来,就从后世的经验上去想。想着想着,忽然,他眼前一亮,顿时想到了一个办法。
立刻,他进入了聊天群去问情况。过了好一会后,他才退出了聊天群,面带笑容,对底下的臣子说道:“好了,新军冬装的事情,朕已经解决了!”
“……”底下这些臣子一听,都是惊讶,抬头看着崇祯皇帝,一时有点不解,怎么说解决就解决了,这钱从哪里来?
崇祯皇帝看出他们的困惑,当即笑了笑,才给他们解释了起来。
第594章 派他过来太对了
文华殿内的臣子们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打赢了战事的好处,就摆在哪里,可谁都想不到这点,唯独皇上能想过去,真是惭愧啊!
如此一来,此次战略方面,关键的一些节点就都讨论出来了。剩下的细节,就不用开这么隆重的会议了。
远在归化城的李过,回过神来后,对坐在主位上的洪承畴说道:“御前会议结束,陛下有旨,令总督大人尽快去做那事。”
洪承畴一听,紧绷着的弦终于松了下来。这片河套地区经营的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仕途高度在那里!还有,如果能经营得好,让大明一直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那么他洪承畴的事迹,在大明史书上也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就是洪承畴最为在意的事情,他又怎么可能尽心尽力。
可如今,建虏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要派兵前来攻打。甚至这事的重要性,从皇上那边反馈过来的情况看,还是非常高的程度,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虽然洪承畴没有和建虏打过仗,可建虏威名赫赫,还能从大明手中夺走辽东土地,杀了无数大明百姓、军队、官吏,而大明却始终奈何不得建虏。从这些事中不难看出,建虏确实在打仗方面是把好手,洪承畴心中也没有把握,觉得建虏来攻,他就能稳赢建虏。
想到这里,他就非常庆幸自己遇见了当今天子。他没想到,皇上竟然比以往任何皇帝都要重视河套地区,甚至隐隐把河套地区的经营作为了大明头等大事。为此,不惜决定和建虏死磕,要把建虏牢牢地拖在辽东,使之无法影响到河套这边。如此一来,洪承畴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都轻了一些。
不过如今为了辽东那边即将开始的战役,自己必须要有力地支援才行。洪承畴如此想着,便前后思量了一会皇帝的要求,就开始发号施令了起来。
边上的李过,得益于是聊天群的成员,他在洪承畴麾下受重用的程度,远超李自成和高迎祥等人。而且,也因为这个原因,能让他直接参与到大明最高决策会议之中,虽然没法发表自己的建议,可至少有了旁听的机会,使得他的眼界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少的提高。
此时又在洪承畴的身边,听着他在发号施令,他的感触,就比别人更深,而他,则在默默地学习着。
在城外远处的一个蒙古包内,札木路是察哈尔部虎鲁克塞桑手下的一名牧民,战时为兵,如今则是牧民而已。此时的他,都和家人待在蒙古包内,吃着官府发下来的馍,还有一点点肉。
这个蒙古包内,一如其他蒙古包一样,气氛都有点低沉。原因无他,如今的局势,他们从未经历过,对于未来会如何,他们都很迷茫。
曾经辉煌的察哈尔部就那么没了,他们所有人都成了俘虏,牛马羊也是别人的了。明军会怎么对待他们?杀还是关,还是迁移关内或者其他?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点惶恐。
在这之前,他们原本都还带着一点愤恨。不过随着朝廷把王嘉胤和王自用的头颅送回来,并经多人证实,之前侮辱他们亲人尸体的罪魁祸首,已经付出了代价,那点愤恨也就没了。
至于如今的处境,他们其实也能接受。毕竟蒙古诸部之间,互相攻伐之事常有。有些小部族,指不定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部族的奴隶了。不过有点不同的是,如今他们不是在别的部族手下,而是在明国的手下当了俘虏。
之前的时候,已经有一批关内的汉人,似乎是秦地那边的,被送来了这里。札木路也远远看过,看到那些汉人似乎还很高兴的,正在搭建帐篷,似乎还听说要在这边开垦良田。难道汉人是要在土默川不走了?那自己呢,难道也会被明国人要求去拿起锄头,像他们汉人一样挖地种田?
札木路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感觉全身无力。要是有选择的话,他才不愿意去拿锄头,不是不想活命,而是实在对于那玩意,一窍不通啊!
他正在想着时,忽然外面传来“铛铛铛”的锣声,随后有人用蒙古话在大喊,是让他们去外面集合,说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一听这话,札木路一家顿时有点紧张起来,这么多天来,这么郑重地说要通知重要的事情,难道是对自己这些俘虏的处置要出来了?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札木路握着自己的妻儿,让他们跟在自己的身后,从蒙古包里出来,随着三三两两地人流,往集合地而去。他能感觉出来,几乎每个蒙古包的人都和他们一样,神情都有点忐忑。
唉,都是人家的俘虏,如今还能和妻儿老小在一起,还能怎么样,先去看看吧!
就这么想着,札木路来到了集合点。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塔子。上面已经有明国官员在了。领头那个,他认得,是明国在这边最高的官员。还有边上那名武将,怎么看就怎么像蒙古人,可他站得位置,似乎地位很高,他是谁啊?
正在这时,他边上有人小声却又带着惊喜说道:“满桂,他是满桂!我知道他!”
“什么,他就是满桂?”边上有人惊讶地确认道。
札木路听到,不由得也很是惊讶,他没想到,那人竟然是鼎鼎有名的满桂!
对于满桂,草原上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小兵干起,一路往上升,最后升到了明国总兵的位置上。据说后来进京勤王之后,还当了明国京营的总戎,甚至还被封为伯爵,是明国皇帝的亲信。
满桂的身份一经确认,这消息立刻传遍了集合地。这些蒙古人的精神头明显提高了不少,纷纷议论着的同时,还不时瞅向台上的满桂。这些眼神中,满满地都是羡慕。
洪承畴坐在台上,把底下的一切都看在眼里,不由得微微侧头瞅了眼满桂,心中暗赞,皇上派满桂过来,正是太对了!
第595章 就是这么容易解决了
洪承畴等人都已经事先在了,通知的官吏自然不会怠慢,催着蒙古人,很快都集合完毕了。
听着手下禀告,洪承畴扫视底下几万蒙古的男女老少。官威之下,集合地很快安静了下来。如同札木路一般,都有点畏惧地看着这个明国的高官。
洪承畴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上位者的气势,沉声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俘虏,按照你们草原部族的习俗,那你们就是我大明的奴隶了!”
他说完之后,自有底下的将士见他的话传达出去,让每个蒙古人都能听见。
听到他说得这些话,札木路等蒙古人都是心中一沉。奴隶是什么样个待遇,他们都一清二楚,可谁让自己这个部族无能,被明军打败了呢!看看周围那些明军,还有远处的明军大营,这样的军力在,又如何能反抗得了奴隶的命运!
这么想着,集合地的这些蒙古人,都意气消沉起来,不说绝望,可有那种类似的气氛,弥漫在集合地的人群中。
洪承畴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却当作没看见,继续沉声说道:“不过皇上有旨,在归化城设归化州,本官即为归化总督,这里,将直接是大明治下!而你们,只要能付出一点代价,为大明效力,以后你们就是大明的百姓,将不再是奴隶身份,和大明其他百姓一般一视同仁!”
听到这话,札木路等人不由得大喜,有点不敢相信,他们抬头看着那个总督,都为他们可以不是奴隶而欣喜万分。甚至,一时没有顾忌大明高官就在台上,低声议论纷纷起来。
“我们真得可以不是奴隶,就和大明普通百姓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