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吏-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抒出胸中这份不平,二三子随吾等兄弟大闹两月,转战十县,也算轰轰烈烈,让天下侧目。可惜时也势也,眼下仅剩数百人,面临上万秦军进攻,必死无疑,可有人后悔欲降?”
“若有,请斩田儋之首,去献给那秦将黑夫,不但能活命,更能得赏!”
一阵沉默,但随即,向田儋发出质问的乐扁最先呸了一声,说道:
“相邦,事到如今,怕死的人,后悔的人,该逃的早逃了,能跟相邦到这里的,都是宁可死,也不愿降秦的,相邦说这番话,是看不起吾等轻侠技击么?死便死,只愿能多杀一二秦人陪葬!”
“然也!”众门客、轻侠大声应和。
田横壮其志,也忍着身上的伤,拍胸脯道:“兄长,田横能死在齐地,死在先祖起家的高唐,亦无悔矣!”
“吾等亦然!”
跟着田横从沙门岛归来的海寇也大声赞同,他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相邦、左司马,秦军来了!”
示警声响起,田儋、田横站在内城上向外看去,却见高唐外郭的街道上,秦军终于出现,还是玄色的旗帜,人人手持盾剑,结成阵列,缓缓向前推进。
秦人已经控制了外郭各门,肃清了零星的抵抗,正准备奉黑夫之命,将这场叛乱彻底平定……
这内城,其实就是田齐时的高唐行宫,墙高不过两丈,众人眼下是退到里面的“高唐台”上,秦军只要平推过来,破墙而入十分容易。
众人沉默了下来,但与先前的踌躇不同,此刻的他们,已心存死志。
“吾等还剩多少人?”
田儋一边问,一边亲自点起人数来,随后有人告诉他:“仅余五百……”
“能与五百士同死,儋之幸也!”
田儋看向浑身伤痕的田横:“横弟,还能战否?”
田横大笑:“兄长曾告诉我,刑天断首,尚能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何况我只是坏了条腿?”
“好!”
田儋深吸一口气,看向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秦人,下达了他作为“齐国相邦”,最后一道命令。
“开门,迎敌!哪怕是死,吾等也要力战而亡!”
没有人反对,内城大门缓缓被推开,高唐台上的众人,皆持兵刃,直面秦军的强弓劲弩。
田横虽然嘴上说自己能战,可实际上,他的伤入骨,往前走了几步,差点一个不稳摔倒,还是田儋扶住了他,将他搀了起来。
“兄长……”田横有些哽咽,他的亲哥田荣已被斩首,但从兄田儋,亦如亲兄。
没有更多的话,像小时候一样,兄弟相互扶持,一个拄着矛,一个握着剑,红着眼看着十倍二十倍于己的秦兵包围过来。
田儋忽然笑了。
“吾等虽死而无悔,然此情此景,无歌相和,真是可惜。”
“谁说无歌?”
田横却扶着矛杆道:“吾等在那小岛上,别无他事,唯独慷慨悲歌,能打发些许时辰。但那是一曲为人送葬的歌,兄长要听么?”
“葬歌?再好不过!”
田儋抚掌大笑,秦军更近了,几乎能看到他们甲胄的纹路,事到临头,他看到旁边不少人仍然止不住地发抖,直到田横那豪迈悲怆的歌声响起。
“薤上露,何易晞……”
从沙门岛上归来的海寇们张开了嘴,用沙哑的嗓音,跟上了田横的歌声。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
悲怆豪迈的歌曲,在高唐仅存的高台上响起,也传到了黑夫的耳中。
齐人的歌,黑夫听不懂,让人将伪军翻译晏华、莱生喊来,问那些将死之人在唱什么?
晏华听了听后,脸色发白,良久无言,莱生则垂首说,唱的是: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他解释道:“齐地之人以为,人死精魂归于泰山左近的蒿里,那里不分贤愚贵贱。将军,这是一首葬歌……”
黑夫闻言,诧异道:“彼辈是在为自己而歌么?”
方才见内城洞开,手下们或以为是诈,或以为那田氏兄弟要投降,但一听此歌的含义,黑夫便了然了。
这负隅顽抗的数百人,已心存死志!
鬼伯催促得是多么的急啊,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这群复齐的叛军已不再踟蹰,而秦军,便是催命的鬼伯!要送反叛者去往蒿里!
战场上,容不得半分同情,随着黑夫挥手,进攻的鼓点已然敲响,秦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五兵相杂,齐齐向前,它们像是时代的巨浪,要将一切磐石碾碎。
可那磐石,却也岿然不动,迎接这猛烈冲刷。
高唐台上的数百叛军,这却齐齐发出了呼喊,他们朝着秦军,发动了最后一波进攻!
这是送死般的进攻,在秦军的弩机下,一个个鲜活生命,魂归蒿里,如同被太阳蒸干的露珠,消失得飞快……
但薤露、蒿里之歌,却久久未绝,伴随着戈矛起落,箭矢飞驰,萦绕在高唐城头,但却越来越轻,越来越轻……
直到,最后一个活着的“叛贼”被斩掉了人头!这歌声,才戛然而止!
此情此景,连本以为自己看惯了诸国灭亡,沙场征战,已经心如坚铁的黑夫,也不由为之动容。
“齐非亡于齐王建投降入朝之时……”
方才毅然高歌赴死的众人,此刻却只剩下遍地尸骸,了无生气。
黑夫纵马上前,环视死人盈城的高唐,又抬起头,长太息曰:“齐亡于此地,此刻!”
……
PS:《薤露》《蒿里》是历史上,田横门客为其所作的葬歌,但我实在喜欢,就让它们提前出现了。
第0570章 我愿世间少英雄!
高唐城的厮杀声停了,残垣断壁安静了下来,唯有高空闻到死人血肉味道,盘旋而至的鸦群发出难听的叫声。
身披黑甲绛衣的秦人老兵,也像是在死尸间觅食的乌鸦,走在倒地的轻侠、海寇之中,对未死者补刀,手脚麻利地割下他们的头颅,将头发打结,拴到腰间。
有人腰上已挂了三四个头,走动时相互碰撞,像是酤满酒的酒囊,深色的血从断颈往下流,沾满鞋履。
秦人老兵却对此熟视无睹,相互说笑着干活,对经历过一统之战的人而言,这一幕是司空见惯的,地上的不是头,而是钱袋、地契,他们也像割庄稼一般,不断弯腰,手起剑落……
来自东郡、河内的新卒就有些接受不能,他们已经在旁边吐过一遭,战战兢兢地站在写有“胶东守尉”的大旗下干看着。
擎旗的人,便是正在重新蓄须的刘季,作为黑夫亲自指定的擎旗官,他没有参与战斗,看向战死轻侠的目光,十分复杂。
十多年前,刘季也是乡间的无赖轻侠,偷鸡摸狗,任气好义,崇拜信陵君,也会为了酒肉之恩,为张耳打仗,还在外黄之战里,杀过一个秦兵……
“若那时我死于外黄,便是与这些被杀的齐地轻侠,一个下场,没了头颅,无葬身之地。”
想到这,老刘有些后怕,他是个聪明人,若就这么轻易死了,未免有些惋惜。
但另一方面,刘季也做过很长时间的秦吏,身为亭长,手持绳索和尺牍,在乡间抓贼,对本地人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遇上外地跑来的亡命轻侠,犯了法,刘季也少不得带人去捉,将其格杀当场,砍了头颅,喜滋滋地报功。
双重的身份,让他在这场仗里,很不好过。
但比起一般秦吏秦卒“杀贼立功”的心态,刘季更多的,却是对田氏兄弟的敬佩惋惜……
田横虽然废了一条腿,但十分悍勇,又有一身武艺,奋勇而战,在断壁残垣里游走,躲避箭矢,连杀数人,最终才被同样勇猛的曹参近身刺死。他的头颅已经被斩,献到黑夫面前,尸身留在原地。
但直到死,直到被斩了头颅,田横依然手持兵刃,秦兵试图松开他的手,却根本掰不开,只能作罢,此刻看去,他仿佛真是猛志常在的刑天……
至于这场动乱的发起者田儋,他也死了,死于乱箭之下。
为了守住田儋的头颅尸身,剩余的数十名轻侠门客无不奋死而战,最终全部覆灭,尸体倒伏处,是“灵姑”大旗,这是齐国执政的标志,那上面画着的两条交龙,如今染了点点红色,仿佛泣血。
方才毅然高歌赴死的众人,此刻却只剩下遍地尸骸,了无生气,人若有魂魄,他们或许正在上空集合,听田氏兄弟号令,一起赶往齐人的“黄泉”蒿里吧……
回想那悲壮的一幕,刘季不由暗赞:“田氏兄弟能得士,有高节,宾客轻侠慕义而从死,岂非至贤!皆英雄也!”
虽然他们不识时务,在不该举事时首义,孰为不智慧,刘季赞其志气,却不赞同他们的方略。
但在刘季看来,不平则鸣,奋起而战,纵然失败而死,却轰轰烈烈,让天下侧目,也好过窝窝囊囊,终日惴惴如鼠!
刘季说的正是自己!当初黑夫派人以万钱贺他新婚时,他本有机会窜逃入野,可最终思虑再三,在萧何提议下,选择了最可能得活命的路——主动找上门,向黑夫请罪。
按照刘季的设想,换了一般人,自己这种小人物既然请罪,大人物很大可能会释而不咎。但黑夫却有些不同,虽然饶了刘季不死,却也不放他回家,而是留在胶东,指使他做这做那,要么是马前卒,要么是擎旗官,总之就是放在眼皮子底下。
若非这位郡守是有妻有子的,刘季还以为,他对自己有什么特殊要求呢……
这种猫爪下老鼠般的日子可不舒服,刘季倒是想走,但胶东人生地不熟,更有黑夫的门客监视,苦于没有机会,只能忍着。
田氏兄弟,做了他想做却没做的事,所以刘季才会心生佩服,赞一声“英雄”!
此时此刻,秦卒忙着砍头,秦吏们则在秋后算账,网罗造反者的过错,给他们定罪,诸如谋逆、杀吏、抢劫、奸淫掳掠,但是在刘季看来……
诸田为家族而战,何错之有?
轻侠为自己而战,何错之有?
自私自利?祸害齐地?连累百姓?
“呸!”
老刘对秦吏们的批判,心里不屑一顾。
谁不是自私自利!
这天下人,谁不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战!?
满口仁义道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这也不该那也不是。
到底是诸田虚伪,还是你们虚伪?
大家说话,都只是看屁股不看脑子而已。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于我有利者对,于我有害者错,我喜者便是正义,我厌者便是邪恶。
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又不是墨者,哪来那么多“为了天下苍生”。
在刘季眼里,天下苍生,那是胜利之后考虑的,这之前,屠则屠之,杀则杀之,手段都不重要,只有结果才是唯一!
当然,他现在身在黑夫爪中,自己都不得自由,也就只能扶着旗杆,心里想想罢了。
但光是这小小的愿望,也不行啊……
“你莫非在想,田氏兄弟是英雄?”
可怕的声音在旁响起,刘季顿时头皮发麻,握紧了旗杆,站直了身子!
是黑夫,他带着两个亲信卫士,纵马从刘季旁边经过,停在了他前方一步处,亲卫持刃,分立左右,黑夫则看着满是尸骸的内城,笑道:
“有位做警……嗯,做亭长的前辈和我说过,这人呐,一撇一捺,两条腿,一条行善,一条作恶,而归于一头。谁也不是纯白,谁也难能纯黑。”
“这些轻侠,过去彼辈不事生产,任气一方是无赖,因不是辖区,我管不着。后来随诸田举事,让齐地糜烂是叛贼,我奉陛下之命讨定。近日连遭败绩,举步维艰,也开始作奸犯科掳掠百姓,成了恶徒,我身为秦吏,必绳之以法。”
“但现在,他们直面死亡不丧胆,虽螳臂当车,但我看在眼里,亦要道一声勇士……”
刘季不敢说话,心里狂跳,这黑夫,仿佛会读心术,每每能看透他的想法。
黑夫背对刘季,刘季看不见他表情,只能垂首听其话语。
“我承认,田儋、田横兄弟是诸田的英雄,是他们自己的英雄,但却不是齐人,更非天下人的英雄!”
兴亡百姓皆苦,黑夫他从军十年,统一战争流的血,已经够多了。
一将成名万骨枯,这世上出一个“英雄”,生出的野心,创建的事业,就足以让生灵涂炭,何况短短十年内,要涌出来十几二十个“英雄”?
觉得群雄逐鹿壮丽好玩的,多是坐在书斋、戏楼、电视机前的闲人罢了,至于现世之人?
他们宁为太平犬!
“故我只愿,这世上,少一些这些所谓的‘英雄!’”
黑夫回过头,看着为自己牵过马,擎过旗的刘季,这个历史上“总擥(lǎn)英雄,以诛秦项”的大英雄,笑道:
“刘季啊,你想做英雄么?”
第0571章 鼎之轻重
黑夫率各郡尉平齐乱,围困高唐城,打得热火朝天之际,南边数百里外的泗水郡彭城,也已集结了五万大军,他们是来自关中的部队,交由王贲统领,名义上,他才是这次平齐乱的主将……
但秦始皇却没有急着让大军开拔入齐平叛,而是令他们驻扎彭城,终日演武,每天都会有一场浩大的演练,皇帝偶尔会露面巡视,虎贲奋勇,声势振天。这让听闻齐乱后,心里有些许想法的彭城楚人,立刻打消了作乱造反的念头。
不仅是彭城,周边的楚、梁之地,也收到了这样的讯号,秦始皇还在,秦朝扫灭六国的大军,也驻扎在四通八达彭城,哪里敢反,他们就会立刻水陆并进,前去围剿。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皇帝是故意按兵不动的,甚至不会往齐地派遣一兵一卒:他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胆敢造反的齐地诸田,那复辟的所谓“齐国”,根本不需要朝廷百战之师出马,光靠地方杂牌郡兵,便能轻松镇压!
果不其然,五月底时,此战的副将,“裨将军”黑夫派人来禀报,说田逆被截断了退路,去不了巨鹿郡了,如今被困于高唐,旦夕可破,齐乱可平!
“善。”
秦始皇只是淡淡的颔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时对群臣笑道:
“杀鸡刀虽小,却足够锋利,对付那群土鸡瓦狗足矣,看来通武侯这宰牛刃,不必出马了。”
既然齐乱已经不必担心,或许是为了不让彭城大军白跑一趟,或许是为了体现朝廷平乱的好整以暇,皇帝下令,六月初一这天,五万大军集结于彭城外的泗水之滨,在两岸排开了十多里,旗鼓喧天。再从中挑选上千名水性好的人,乘船到水中央,潜入水中,寻找数十年前,沉没在此的周鼎……
三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莫过于鼎。按照礼制,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鼎的数量有严格限制,士三鼎、大夫五鼎、诸侯七鼎,唯独天子才配用九鼎!
传说,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从此九鼎也成了天下权柄的标志,亦成了正统的传国之宝。
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被放置在东都洛邑,在西周灭亡的浩劫中幸免于难,但在周王室衰微后,却没逃过诸侯的觊觎。
春秋时楚庄王问鼎之轻重,世人耳熟能详,自不必说,就说秦,从秦惠王称王后,也有了夺鼎的欲望。
据秦始皇所知,当年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张仪的理由之一,便是消灭韩国后,便打通了前往周室的路,到那时,“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最后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攻打巴蜀,但秦国问鼎的时间,也不过推迟了十来年。
秦武王任用甘茂,夺取宜阳后,亲自带着一众大力士抵达周室,提出要“参观参观”。这一参观不要紧,体魄强壮的秦武王借着周王的地盘和九鼎,搞了一场举鼎比赛,颇有让大力士们将九鼎统统搬回咸阳的打算。
只可惜,举重比赛出了意外,秦武王举雍州鼎时,失手砸了腿,秦人只好仓促而归,没过多久,秦武王死了……
到了秦武王的弟弟,秦始皇帝的曾祖父秦昭王时,问鼎的执念也没停。伊阙之战后,秦国兴师逼近周都,欲夺取九鼎。眼看九鼎不保,还是周大夫颜率,鼓动处处与秦竞争的齐闵王助周驱秦,答应事后把九鼎献给齐国,才让秦兵退却,但最后,九鼎也没给齐闵王。
直到秦昭王逝世前夕,发兵灭了与诸侯合纵伐秦的西周公,遂取其九鼎宝器,将数代秦王心心念念的九鼎,搬到了咸阳宫中……
秦始皇记得,自己十三岁登基后,提出要看一看九鼎,于是尘封已久的鼎阁再度被开启,九鼎浮现于眼前。
对那时年幼的他而言,九鼎真的是庞然大物,每个鼎的色泽均有不同,而鼎上那些造型各异的奇怪花纹,更添加了鼎的古朴和神秘。有的是龟蛇朱雀青龙白虎等瑞兽,有的则是面目狰狞叫不出名字的山海经怪物,各自代表了所在州部的山川神兽传说……
秦始皇记得,十三岁的他一一抚摸那些花纹,回头问丞相吕不韦:“仲父,得了九鼎,当真就意味着成就王业么?若能,为何六国仍不入朝于秦,若不能,为何历代霸主,历代先君都对它们孜孜以求?”
吕不韦只是轻轻一笑:“九鼎?王业?陛下,它们,只是几只兔子罢了。”
“兔子?”秦始皇当时颇为惊讶,这是何意。
吕不韦给秦始皇一个印象深刻的回答。
“一只兔子在前面跑,后面有上百人追,不是因为兔子可以分成很多份,是因为,它的归属未定。”
在吕不韦的眼中,这五百多年来的诸侯纷争,说到底,不过是一群人在追几只名分未定的兔子罢了……
这种“群雄逐兔”的说法让年幼的秦始皇笑了好久,但吕不韦随即又严肃了起来。
“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他蹲下身,对秦始皇说道:
“陛下,六国之人,不会因九鼎入秦,便尊陛下为天子,而是只有当陛下成为真正的天子,名分已定后,才会承认这点!”
吕不韦是个好老师,他教了秦始皇很多,但秦始皇,也用学到的东西,让吕不韦倒台,让他去死……
往事历历在目,想到这,秦始皇却又摇了摇头:
“不,吕不韦,你还是说错了……定分,并不能完全止争,哪怕朕已身为天子,哪怕朕的功业,已超过了三皇五帝,超过也商汤周武,哪怕朕封禅泰山,仍有人不愿承认这点,仍然想要复辟!”
所以秦始皇便要用事实告诉他们。
“做梦!”
结束了回忆,斋戒沐浴后的秦始皇站在滔滔泗水边,他的舰船在泗水上连成了桥,他的兵卒将岸边站满,高呼着自从胶东夜邑率先喊出后,就忽然流行起来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千名勇士朝皇帝作揖,喝下一盏酒后,跃入水中,寻找起来周鼎来。
当年秦昭王灭西周公后,搬回咸阳的鼎虽号称九,可实际上,却有一个是假的。
秦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点,追问之下,原来是西周公之子偷偷将豫州鼎送到了东周国,秦昭王大怒,派人去索要,西周公之子已逃出东周,拉着那鼎,跑到了魏、楚之间。当是时,天下唯秦独强,魏、楚虽然贪图宝鼎,但皆不敢收留,于是西周公之子绝望之下,在彭城泗水上,将运送大鼎的船凿沉,他自己也投水而死……
到这一步,秦人也无法越境取鼎,只能作罢,可现在,秦始皇帝富有四海,既然到了彭城,手下人力充足,自然要捞一捞这大鼎。
虽然它说到底,不过是吕不韦口中的“兔子”之一,可毕竟是从秦惠王起,历代先君的执念,若能在这节骨眼上重现于世,对朝廷“定分止争”,是有很大裨益的。
只可惜,出动无数人手,捞了整整七天,找遍了数十里河道,鱼虾倒是捞上来不少,甚至有只背上刻着“宋公差三十年”字样的大乌龟落网。
皇帝召博学的张苍来一问,才知道这“宋公差”,乃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宋元公,距今两百多年了。于是这大龟被群臣和地方官员说成是“祥瑞”,龟策出于泗水,乃大秦鼎盛之兆。
但秦始皇依然皱眉,那丢失的大鼎,还是不见踪影。
遍寻不得,只能作罢,秦始皇未免有些扫兴,幸好北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赖陛下之明,高唐城已下,田氏逆贼尽死,田假与贼众万人被擒!”
……
到了六月中,那“齐王”田假,连带田儋、田横、田荣的首级,都被黑夫派人送到彭城,给秦始皇过目。
田假乃齐王建之弟,为自己辩解,说是被田儋、田荣所逼,本不欲反,希望能活命。
但秦始皇当年可是连真齐王都懒得见的,更何况这个“假王”呢,手一挥,下令赐田假和他兄长一个死法:置于松柏之间,饿杀!
高唐攻破后,除了田氏兄弟及其死忠门客党羽尽死外,其余人等,几乎全部落网,直接参与反叛多达万余人,各县从贼的黔首百姓也有数万。
对如何处置这批人,有提议不予区分,统统坑杀的,也有认为应该加以甄别,该杀的杀,该罚为刑徒的,就让他们做苦工去,骊山、长城、河西驰道,大秦需要人手的地方多得是。
倒是黑夫在奏疏里,提出了一个建议。
“贼首百人,可处以车裂,次者两千余人,以五寸木钉,钉其手脚于木架之上,置于齐地四郡各亭舍道旁,以震慑齐地。其余人等,皆黥其面,斩其趾,送往长城、骊山、河西为司寇城旦……”
廷尉叶腾称赞这个法子好,这些直接参与叛乱的人,其罪当死,刚好能让齐地四郡的两千余亭舍前,都钉上一个叛贼,让所有当地人、路过的人知道,叛逆者的下场。胆小的自然心生畏惧,再不敢生出叛逆之心,若是有心怀不满者,欲去营救,刚好让亭卒守株待兔,一网打尽!
秦始皇也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但更欣赏的,是黑夫的觉悟。
韩非曾经对秦始皇说过,奸臣有五种。
一是用财物贿赂君主及君主侍臣,让侍臣说好话,传递消息,以摸清楚君主行踪心思者。
二是通过赏赐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影响者。
三是以结交贤士的面貌出现,树立自己的形象,网罗亲信,结党营私者。
四是私自赦免犯罪之人以扩充自己势力,让别人对自己死心塌地者。
五是蛊惑人心,以奇谈怪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奇装异服搞乱人心,搅乱是非者。
以上五种,皆为奸恶,明主必察之!
对于封疆大吏,要尤其注意第二、第三、第四者出现,这些官员驻扎地方,常与当地势力勾结。遇上收买人心的好事,就归到自己头上,得罪人的坏事,就说成是朝廷、皇帝的意思,慢慢地,便尾大不掉,将地方当成了私邑领地。
先前黑夫解临淄之难后,秦始皇下令,让他亲自督斩数千叛贼家眷,这并非是他不信任黑夫,只是对他的一点告诫和敲打,因为黑夫在胶东郡的做派,让皇帝惊喜之余,也有一点不满。
他的风评,似乎有点太正面了……
士庶百姓眼里的好官,不一定是皇帝眼里的“好官”。
黑夫倒是很灵性,领会了皇帝的意思,此番平定齐乱后,便主动揽恶,提出这个会让齐人戳脊梁骨的建议。
言下之意很明显:“我黑夫对陛下忠心耿耿,不怕得罪人!”
“这才是忠臣该有的样子!”
秦始皇暗暗称赞,没有寻到周鼎的坏心情,也好了不少,但他随即,又问李斯、叶腾二人一句话。
“需要震慑的,只是齐地么?”
秦始皇此言既出,李斯、叶腾心领神会,将处死的人数改成整整10000人!
几乎将所有直接参与叛乱的人统统钉死!那些树立十字木架的亭舍范围,也从齐地四郡,扩大到了赵地、魏地、韩地、楚地、燕地……
每一个亭舍,都将竖起一座十字木架,上面钉着一个叛贼,木钉会贯穿他的手脚,亭卒会每天喂他一点水,苍蝇会在他身上产卵,乌鸦会啄食他的血肉,每天都是痛痒折磨,直到鲜血流干,直到蛆虫在皮肤肺腑间啃咬蠕动,才会死去!
这就是反叛的代价!
整个六国,三分之二的天下,每条道路,都会被恶臭和畏惧笼罩。
而提出这个惨绝人寰提议的黑夫,其恶名,也将从辽东到会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黑夫向秦始皇回馈了他的“忠心不贰”,秦始皇,也欣然给了相应赏赐!
“胶东守黑夫,以胶东兵入临淄,禁叛卒之暴,戢乱国之兵,安千丈之城,定万家之邑。又合诸郡之兵,破贼于高唐,诛首恶,擒伪王,平定齐乱。黑夫之功,可升爵两级,拜为大庶长!”
第0572章 君臣
六月底时,秦始皇的封赏,由谒者杨樛送到临淄……
黑夫谢过君恩,又恭恭敬敬,接过了刻“大庶长”字样的墨色玉圭。
大庶长是秦的第十八等爵,商鞅变法之前,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之后地位稍降,但仅次于侯……
谒者大夫杨樛亦朝黑夫拱手道:
“这样的玉圭,尉君可是换了十来枚了,从粗糙的石玉变成白玉,再变成稀有的墨玉、紫玉,从三寸到半尺,再变成现今一尺,距离一尺二寸的紫玉圭,仅有二寸之遥了。”
杨樛不由感慨,七年前,他奉命去给黑夫送“左庶长”玉圭,虽然他断定这个年轻军吏日后定成大器,却也没料到,他爬得这么快,这么高,不过七年时间,就完成了“卿”这一级别,从最低到最高的征程,迈过这一步,便能到达人臣荣耀的顶点:封侯!
最夸张的还不是七年八级,而是经常连跳两级。眼下黑夫的爵位,已经和他的老丈人,廷尉叶腾等同了,若非太过年轻,直接召回咸阳,担任九卿或者其副手,亦完全足够……
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过去了,胡须倒是长得老长,爵位却只升了两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都是托了杨大夫的福,每次黑夫升爵,皆是大夫来告知,实乃黑夫的赐福星官!”
黑夫仍旧满口谦逊,让杨樛很受用,但也不敢有过多交集,秦始皇最忌讳近臣与封疆大吏交往过密了,公事还是得公办的……
好在,黑夫也很懂,他这边才接过大庶长玉圭,又立刻让人将漆合端上来,里面静静躺着鎏金虎符,左右两边都在……
秦朝制度森严,为了防止将领坐大,除了长期镇守边关的大将外,每逢战前才给主帅、副将发放虎符,符不合,兵不发。战争一旦结束,就要立刻交还,如此一来,兵权便永远控制在君主手中。
所以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