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吏-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让扶苏和黑夫这个同龄人一路,或许能有些裨益吧……
  ……
  黑夫跪坐在君榻前,等了半天戏肉,孰料等来的却是秦始皇久久的缄默,搞得他心里都有些发慌,眼看秦始皇继续沉思,好似不想开口,只能下拜道:
  “长公子监军,臣与北地将士荣幸之至,只是怕军中寒苦,怠慢了公子……”
  “不然,扶苏在军中时,便是监军,而非公子,至于寒苦劳顿……”
  秦始皇看向了黑夫,悠悠地说道:“这恰是朕想要他历练的,只望归来时,少些悲天悯人,少些虚伪之仁,变成一位刚毅果敢的公子!”
  “臣知之!”
  因为对扶苏还不了解,黑夫将这句话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有点不确定秦始皇的用意,到底是贬斥,是历练,还是铺路?还想多听皇帝多吐露点,却不料,秦始皇却挥手让他退下了。
  “哈!这就没了?说好的戏肉呢!?”
  黑夫很是焦心,只感觉被塞了一一个烫手的山芋,只能道:“禀陛下,臣还有一事!”
  秦始皇有些倦意了,不快地瞪了他一眼:“何事?”
  “并非公务,而是私事。”
  “哦?且说来听听。”
  黑夫拱手,苦笑道:“臣敢言于陛下,再过月余,内人便要生产,然黑夫至今无氏。妇翁来信扬言,若子女出生时尚无氏,便要以叶为氏了!妇翁逼迫得紧,臣无可奈何,还望陛下赐氏!”
  秦始皇闻言不由大笑,倦意也没了:“好一个内史腾,果然强势干吏,竟想让北地郡尉做他赘婿?”
  但随即却脸一板:“你昔日不是说封侯乃氏么?这么快就将初心忘了?”
  黑夫道:“臣不敢欺君,黑夫本人无所顾忌,却也希望,子女能生而有氏……”
  秦始皇闻言,默然片刻后颔首:“生而无氏者,要么是至高的天子,要么是至贱的黔首……”
  这个理由,秦始皇是认可的,他回忆起了许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夜里,他狂喜地为扶苏取名的那一幕。
  只有当你拥有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也赋予新生儿别样的期望。
  很多旧的想法,也为之改变。
  因为扶苏的降生,他坚定了对母亲、吕不韦的反击。他戴稳了头顶的冠冕,握紧太阿宝剑,让它染血,肆意屠戮仇敌,只为让他的儿子,能免受自己幼年时的孤苦痛楚……
  世人常诟病,他残忍地囊扑杀死母后那两个私生子,却不知道,看到两具尸体那一刻,秦始皇想到的却是:
  “若孤失败,这血肉模糊的,便是我儿扶苏!”
  宁可残酷无情为刀俎,也不要软弱失败成鱼肉!
  看来不止是自己,连不在乎姓氏的黑夫,当他将拥有子女,为人父时,也变得格外在意起来。
  “好,姓万世而不可变,氏则时时刻刻可变,朕便先赐卿一氏,以解你燃眉之急!”
  说罢,一向正经的秦始皇,嘴角竟难得露出了一丝促狭的笑……


第0430章 天子命氏!
  秦始皇二十九年卯月(农历二月),云梦泽畔春暖花开,去年才砍过的甘蔗地也冒出了新芽。安陆县郊一栋被甘蔗田包围的宅院外,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安陆县令、县丞、县尉赫然站在最前头,身边是捧着礼物的家奴,其身后,则依次是主吏掾、狱掾、仓啬夫等官吏,远近十里八乡的乡三老、啬夫,甚至还有邻县来的乡豪县豪,都等在门外,翘首以盼。
  在安陆县,只有一个人的家有这样的牌面,那就是北地郡尉黑夫。
  几百年了,自从楚令尹子文后,安陆这小地方再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近几年却忽然崛起了一个黑夫,从区区黔首,做到了封疆大吏,比两千石的高官!听说还备受皇帝陛下信重,能时常面见天颜。
  黑夫家不仅贵不可言,还富至千金。多年前黑夫从云梦泽畔移回家载种的野甘蔗,有了楚王室在江陵、寿春留下的甜蔗品种做改良,如今已在整个安陆县,半个南郡,乃至于大江沿岸的各郡县扎下根来。
  许多无法耕种粮食的滩涂地,都被甘蔗林取代。它们吸收淤泥的养分,冬天里由隶臣、雇农大片大片收割,在工坊内被制成甜得腻人的红糖,在江陵、寿春、淮阳都十分走俏,若运到咸阳,更能卖不菲的价钱。
  这价值数百万的产业,归于黑夫之母名下,这位被商贾们尊称为“糖妪”的老妇人手中,甚至有人将她排在乌氏倮和巴寡妇清之下,认为她迟早会变成天下第三富裕的人。
  权与钱,黑夫家算是齐全了。
  而今日,据说是“糖妪”的寿辰,各级官员便不约而同地来为其贺寿。即便有觉得并无此必要的人,见同僚均往,自己若不去,好似和北地郡尉家有怨似的,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县君,今日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如何?”
  安陆县主吏掾是黑夫旧部,他自告奋勇地做起了今日筵席主进之吏,虽然主人家并没有拜托他。
  县令不置可否,这时候,由十数名门客看守的,紧闭许久的门扉终于开了,黑夫的兄长,皂衣黑冠的安陆县田啬夫衷诚惶诚恐地走出来,朝县令、县尉、县丞三人下拜道:
  “不知是何人乱传,说今日是家母寿辰,然家母出身卑贱,竟不知所生年月日期,更未曾办过生辰,竟扰得三位长吏前来,我家之过也。家母腿脚不便,不能外迎,下吏在此拜谢长吏及诸位同僚,诸君好意,我家牢记在心,但这礼物和贺钱,恕我家不敢收纳……”
  众人面面相觑,这件事也不知是谁最先传的,说得有鼻子有眼,也有同僚向同为县曹吏的衷打听过,衷当时糊里糊涂地承认了,谁料现在却又矢口否认。
  虽然县令等人心中有些不快,但他们对黑夫家巴结还来不及,岂敢得罪?便一起骂着那“谣言”之人,和衷推让了一番后,只得带着礼物铩羽而归……
  将门外众人打发走后,衷这才松了口气,让门客将大门紧紧关上,自己回家里向母亲复命。
  今日还真是他母亲的寿辰,正堂张灯结彩,到处都是忙碌的奴婢,衷经过时,都恭敬地朝他行礼。
  家里原本没这么多规矩,都是仲弟的妻子来时那半年立下的,最初时衷过不惯这人上人的生活,慢慢地也习以为常了。
  “老夫人在哪?”
  到了后院,母亲平日最喜欢待的菜圃却不见人影,衷便问给田浇粪的隶妾,被告知可能在鸡埘处。
  衷只能到了养了上百只鸡鸭的鸡埘旁,果然看到了母亲,她依然穿着一身简朴的葛布衣,手里捧着一个簸箕,将菜圃收集来的烂菜叶和着谷米麦糠撒给小鸡吃,一边撒,还一边露出了慈蔼的笑……
  “母亲。”
  衷连忙过去欲抢簸箕:“这些事,让下人做不就行了!”
  “下人下人,你如今便当自己是上人了?”
  母亲却一抬手,不让他碰,又问:“门外的县官走了?”
  “好不容易才劝退的。”
  衷苦笑:“其实他们来向母亲拜寿,也是一番好意。”
  “好意?我可受不起。”
  老太太却越老越固执,撇嘴道:“几年前,老妇我随便见了一个乡啬夫,都得下拜顿首,如今要县令这些大官来给我磕头祝寿,不是要折杀老妇么!到时候,到底是该我拜他们,还是他们拜我?”
  衷不以为然地笑道:“和仲弟郡尉比起来,县令也算小官了,再说了,长者为尊,当然是他们拜母亲。”
  他虽然是老实人,但水涨船高,现在他们家的地位,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是啊,那些人之所以来巴结,就是因为他们官比我家仲子小。几年前我家住在穷闾里时,怎不见他们去拜寿?”
  黑夫母亲眼睛虽然不好使了,心眼却还明亮着。
  她指着地上啄食的鸡道:“鸡每日要吃许多次,我之所以不让隶妾来喂鸡,因为她们嫌麻烦,懒得多跑,就放了很多谷米菜叶。鸡愚笨,哪里管饿与不饿,只要面前有,就埋头猛吃,结果撑死了!”
  “人就像鸡,若别人送上门的礼物就收,恐怕也要被撑死,到时候两眼翻白,后悔也来不及了。”
  她攒起一捧谷米,语重心长地说道:“不管是人是鸡,肚子有限,哪怕再多的钱财,老妇我一天吃三顿,用的也就那么点。如今你仲弟好好在北边做官,你堂弟打理蔗田工坊,我家衣食不愁,也能养活门客隶妾。也不稀罕那些礼物,好好闭门过着日子,勿要给你仲弟惹事即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母亲的这套处世哲学虽然话糙,理却不糙,衷肃然起敬。
  “若哪一年,汝等真心诚意想为我过寿。”
  母亲停下了撒谷米的手,看着老母鸡翅膀下,四只依偎着的毛茸茸小鸡仔,有些伤感地说道:“便兄弟姊妹四人团聚回来,在我身边吃顿饭,老妇就知足了……”
  眼下,却只有衷和二女儿浣在家。
  说着,母亲便要垂泪。
  衷连忙道:“惊请到了休沐的假,应是昨日坐船从豫章郡到了夏口,傍晚能到家中。”
  过去母亲是最疼小儿子,但如今,她更牵挂的,却是两年多未见的二儿子。
  衷又道:“北边眼看又要打仗,仲弟身为郡尉,要为皇帝陛下守边,恐怕是回不来了,不过他刚捎回来一封信……”
  衷从怀中抽出那封刚刚由门外黑夫在北地的门客骑士奉上,他还没来得及看的信,露出了微笑,这就是他给母亲的惊喜:“这便是仲弟给母亲的寿礼,母亲定会喜欢!”
  “快给我看看!”
  母亲连忙将手习惯性地往衣裳上擦了擦,接过信来。
  过去的家书,只是一块硬质的木牍,正反面都写满,也装不下多少字。
  如今的信,却是一张张薄薄的麻纸,能在上面倾诉的话,说的事,也多了不少,这是母亲最喜欢纸的原因,不止是因为,它是黑夫监制的东西。
  做母亲的,只怕儿子杳无音讯,哪会嫌他话多呢?
  满是皱纹的手在二儿子亲笔所书的字迹上摸了摸,仿佛这样能触碰到他后,母亲才又将信递给衷,板着脸道:“老妇又不识字!念给我听!”
  “唯。”
  衷搀扶着母亲,来到后堂,又让妻子将妹妹浣,儿子阳,女儿月喊来,每当黑夫来信,他们都会全家一起聆听。
  衷展开信后,不由面露喜色,也不念了,言简意赅地说道:“仲弟说,弟妇在义渠城平安生产,于上个月,也就是夏历一月初十,诞下了一个黑胖儿子!重七斤四两!”
  “母子平安?”母亲激动地问道。
  “母子平安!”
  叶子衿的生产日子,母亲是暗地里算着的,已猜到定是为这事,方才她的手紧紧拉着衷的妻子,紧张得一刻也不敢松开。
  听说母子平安,紧绷的身体才松了下来,手拍着胸口,复又露出了笑。
  等她缓过气来,便拉着孙男孙女,带着她们到院子里,朝云梦泽方向下跪,磕头道:“少司命庇佑,不枉我向她们祈求儿媳顺产……”
  少司命,是楚人崇拜的生命之神,亦主管人间子嗣。
  母亲决定,过几日,要请县里的巫祝,去云梦泽畔杀猪羊祭祀还愿。
  但她随即又忧虑起来:“七斤四两,是不是有些轻了?”
  衷的妻子点点头:“阳生时,借里中权衡,称得七斤九两。”
  “可不是!”
  母亲便喃喃念叨着:“老妇还要在湖边为少司命立一间祠,修一尊像,年年香火祭拜,让少司命一直护佑仲孙……”
  这也是母亲多年来的心愿,她一直觉得,自己能将三男一女拉扯大,活过了历次疫病、战争,且没有夭折任何一人,这简直是奇迹,肯定是冥冥中有神灵庇佑。
  “还有一事。”
  衷却还未说完,等家里人冷静下来以后,他才捧着信,双手颤抖地说道:“仲弟还说,皇帝陛下听闻他将有子嗣,便给他,也算是给我们家赐了氏!”
  “伯兄,你说什么?天子命氏!?”
  全家人惊愕之时,门口传来了惊的声音,他刚意气风发地回到家,迈入门槛,便被这句话惊到,双腿一软,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母亲更觉得双耳嗡嗡作响,老天,这份寿礼也太吓人了。
  “惊,这些话太拗口,你来念罢。”
  衷也稳不住了,连忙将信递给好容易站起来的惊,自己坐到了案后猛喝水,大喘气。
  对他们这个小家庭来说,皇帝,和苍天几乎就是同义词,用母亲的话说,就像是荆楚之人最崇敬的大婶东皇太一,有一天突然开口对自己说话,能不吓人么……
  惊吞咽了数次口水,总算结结巴巴地转述起了两个月前,秦始皇对黑夫说的话。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今黑夫祖辈虽无氏字,其人亦无胙土封邑,却有官职,为北地尉,可以效昔日梁人尉僚,官名为氏,赐氏‘尉’!”
  “尉!”
  惊读完之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也在官场里厮混过一段时间了,没少为自己无氏而困扰,如今,却沾了兄长的光,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他指着自己鼻尖道:“从此以后,我就叫尉惊!”
  “伯兄叫尉衷!”
  惊又拍着侄儿的肩膀道:“记住,你今后就叫尉阳!”
  “至于仲兄,他应该叫……尉黑夫!”
  ……
  “尉黑夫……”
  同一时间的北地郡义渠城,黑夫一边推着让工匠打制的摇篮床,一边对产后仍有些虚弱的叶子衿抱怨道:
  “陛下给我赐氏,我已十分感激。但这尉黑夫,读起来总是有些奇怪!同样是以尉为氏,尉缭子听上去就顺耳多了……”
  话虽如此,但黑夫回想起秦始皇那嘴角促狭一笑,当时差点没把他吓死,还以为皇帝要乱赐什么“公厕、犬、默”之类的怪氏。
  幸好秦始皇没逼他造反,找来礼官,查找上古赐氏的流程,给他赐了个四平八稳“尉”……
  嘛,什么司马、司空,这些氏也是从古代官职变来的。
  听黑夫这么一说,叶子衿已笑得花枝招展,好容易痊愈的小腹都笑疼了,顺便将熟睡的儿子惊醒弄哭。
  她最后只能无奈地对丈夫道:“良人,并非是妾无礼,只是良人之名,单独叫还顺口,但不论配上哪个氏,都有些拗口……”
  妻子未言之意黑夫听出来了,他却正色道:“我可以易氏,却不欲更名。”
  从古至今的人,改个名很容易,赵鞅可以改名赵志父,刘季可以改名刘邦,朱重八可以改名朱元璋,毛……额这个算了。
  但黑夫这个名,对他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他安抚儿子复又睡去后,轻声说道:“我脱下了褐衣,扔掉了草履,磨平了老茧,愈合了伤疤,离开了故乡。”
  “有时候看着铜鉴里的那个人,看着他锦衣玉食,手握大权,看着他宴宾客,起高楼,我甚至会感到陌生。”
  “若连这名也换了,我恐怕以后,会真的忘了……自己是谁!”
  他是穿越者,也是黑夫。黑夫祖辈八世野人,三代黔首,是被农妇织女含辛茹苦养大的二儿子。两个灵魂融合后的一个身体,他从苦难土地里站起来,扔掉了手中农具,在这个杀人盈野、命如草芥的残酷时代,努力向上攀爬。
  最初是为活命,为家人过上好日子,后来是为了带乡党部属回家,让他们避免历史上的灾难。直到进了咸阳,站在世界的中心,仰望权力的冠冕,他开始想为这个时代,这个以后要饱受轮回和苦难的国家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不能忘的。
  历史在被改变,他的初心,却不能变。
  “妾知之,妾再也不会提及此事。”
  叶子衿听得肃然,虽然不太理解黑夫为何如此固执,但也觉得,丈夫肯定有丈夫的理由。
  默然半晌后,黑夫才又笑了。
  “不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黑夫摸了摸妻子的秀发,又看向摇篮床里熟睡的婴孩,眼中满是喜爱,笑道:“我是没法子了,好在已经给吾子,取了个朗朗上口的好名!”


第0431章 御中发征
  “让乃公看看,诸吏都送了我多少路费?”
  秦始皇二十九年卯月(农历二月),泗水郡沛县郊外,与来为他送行的县中诸小吏告辞后,刘季便大咧咧坐上了什长周緤(xiè)驾驶的牛车,喜滋滋地开始拆怀中一堆葛布袋,里面放着诸吏赠送他的奉钱。
  奉钱,乃是秦朝官场一条不成文的惯例,若是有人远赴外地服徭、为官,同僚们就会以葛布包钱相赠,称之为奉钱,其实就是送行的红包。
  刘季已当上亭长三年有余,虽然时常利用职务之便聚众饮酒,还和曹寡妇生了个奸生子,私生活劣迹斑斑,但他亦是有几分本事的。利用昔日关系,能够约束本地轻侠,将泗水亭治安搞得不错。
  他的豪爽和干练,也帮助自己在沛县扩大了交际圈,眼下轮到刘季带人去咸阳服徭役,县中小吏,来为他送行的竟不少。除了上司曹参、老友任敖,每次路过都要停车与他说话的厩司御夏侯婴外,连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主吏掾萧何都亲自驾到!
  刘季感觉倍有面子,眼下打开众人的奉钱一枚地数着,心里别提多舒爽了,有了这些钱,一路上可以酒肉不愁。
  但数完萧何的赠钱后,他却愣住了。
  “五百钱!”
  刘季又仔细数了一遍,的确没错。
  县城小吏们并无多少工资,一年到头,所得俸禄不满百石,也就三千钱左右,哪怕是与他关系亲密的任敖、夏侯婴,也只送了三百钱,一个月的工资。
  “萧吏掾俸禄可不止斗食,至少两百石罢!”
  面对刘季的疑问,什长周緤嘟囔道:“再说了,萧氏更是沛县乡豪,多送两百钱,亭长何足怪也。”
  “话虽如此,但萧何与我大兄不算熟识,凭什么送这么多?”
  刘季的小兄弟卢绾凑过来,他此番也一同西行服徭。
  “没错,按理说,是我一直欠萧何几次人情。”
  刘季回忆起自己同萧何的往来,他和萧何认识很早了,萧何也是本地人,为楚吏,刘季跟着游侠老大王陵在沛县横行时,曾犯事,萧何放了他一马。
  数年后,萧何又做了秦吏,初为功曹刀笔吏,刘季当时尚是布衣,到县里考试为吏,萧何奉命考他律令,问的都是些简单的题。
  再后来,萧何官运亨通,在朝廷书同文字的浪潮中,最先精通秦篆,甚至能作隶书,在麻纸上所书公文无疵病,颇得新来的县令赏识,当上了主吏掾,管整个县的人事进退。
  正巧那段时间,刘季帮沛县狱史曹参破获了一桩盗牛案,擒住了没给他交足保护费的愚蠢盗贼,累功升爵一级至上造,萧何让他到县中领取凭证,又与刘季有一番谈话。
  身为尊者上司,却屈尊结交贱者下属,这不同寻常。
  但刘季性格使然,将一枚半两钱放进嘴里咬了咬,大笑道:“管他呢!钱是真的即可,或是萧何觉得乃公有本事,想要与我结交罢!”
  话虽如此,但刘季心里,却暗暗记住了萧何的情分……
  “等以后乃公富贵了,一定会加倍偿还!”
  他一挥手,将萧何送的这袋铜钱扔给车后背着弓,默然行走的材官什长周勃。
  “周勃,将这袋钱与二三子分了!让他们勿要因远行而逃跑,跟着我刘季,有钱一起花,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
  此言赢得了一阵欢呼,载粮食的马车之后,是一群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农夫。他们一行五十余人,均是县里按照名籍征发的徭夫,但和往常每年一次去郡城、县城干活不同,此番服徭,是要去帝国的首都,咸阳!
  刘季背过身子,给每人分到十文钱的徭夫们打气。
  “这叫御中发征,是去给皇帝的宫室做工,可以看看咸阳的风光,若是走运,还能看到皇帝的车驾经过呢!”
  ……
  别人家的秦吏押送戍卒徭夫,都小气得很,唯独刘亭长十分大方,反正不是自己的钱,一路上带着徭夫们可劲花。这不,三月中旬,众人才刚入函谷关,那两三千奉钱就被他花得一文不剩。
  喝干了最后一口酒,刘季将皮囊往身后一扔,开始追悔莫及:“在洛阳不该贪杯的,眼看就要进咸阳,听说那里的市肆才叫热闹,如今钱袋已空,该如何是好?”
  但就在众人在函谷关报到时,却接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他们这次服徭的地点改了,不是咸阳,而是先去郑县!
  不能看看首都长啥样,刘季和徭夫们不由大失所望,亦只能在秦吏的吆喝下,与其他郡县的人编到一起,加快脚步,赶在日期前抵达,不然他们可是要受罚的。律法规定,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主事者二甲。失期三天到五天,斥责;失期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
  刘季越走越发现不对劲:他们这群泗水郡徭夫已多达千人,而一路上,尚有十来支同样规模的队伍。除了身穿布衣的民夫外,还有套上一身甲胄的兵卒!士兵模样的人不断增加,他们脸上的表情既是兴奋又是肃杀,刘季暗道不妙,这不像是去做工,分明是上战场的前奏啊!
  但问题来了,要去打谁?是哪儿反叛了么?
  沛县众人怯怯地听着关中秦卒用他们听不太懂的方言兴奋交谈,休息时偶尔望向关东民夫,均满脸鄙夷,有人忽然说了一句什么,惹得旁人哈哈大笑,也回了一个词。
  刘季听懂了,他们在说自己是“楚人”,而那个词,是“亡国之人”!
  尽管朝廷一再推行律令,九州通贯,六合同风,但在他们彼此看来,对方仍是“非我族类”。
  放十年前,游侠儿的刘季定会拔剑而起,血溅三尺。但现如今,身为秦吏亭长的刘季只是打了个哈欠,假装没听懂,目光盯着队伍里那些因为担忧、害怕而面色苍白,有逃跑欲望的人。
  “别想着跑,若被抓回来,可就不是罚甲鞭笞那么简单了!”
  周勃、卢绾均颔首,一行人乖乖到了郑县,发现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军营,引导的官吏将他们交给一位校尉,安排他们住进简陋的土坯房里。
  泗水郡徭夫边上,是一群睢阳人,刘季是个自来熟,开始过去打听消息。
  走了一圈,他看到有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坐在营地里,用随身携带的针帮同伴缝补衣裳,便走过去套近乎。
  刘季也在魏地混过,二人三言两语就热络了。
  “弟叫灌婴,睢阳城贩缯之人,兄如何称呼?”
  青年是个商贾,商贾、赘婿,往往是服徭最先被征发的人。
  “沛县刘季。”
  灌婴低声告诉刘季道:“听说将关东徭夫集中于此,是要押送粮草去他处的,风传是要去打胡人……”
  刘季恍然大悟,郑县,并非此行终点!
  虽说去年朝廷改了服役的律法,让北人戍北,南人戍南,西人戍西,不必远迁徙。但位于中原地带的百姓,因其人口众多,仍是去往这三处的主力,今年更是将各郡“御中发征”的十万人,临时安排为运粮到北疆的役夫。
  “果然要去打仗。”
  本以为来咸阳干上一年活便完事,谁料却要被驱赶去遥远而陌生的北疆,大伙都有些担心,生怕自己死在那儿,尤其卢绾,更没来由地抖了起来。
  倒是什长周勃握紧了手里的弓箭,他也是沛县人,祖先是从卷地迁过来的,世代靠编蚕箔维持生计,还常在人家办丧事时,去吹箫奏挽歌,混口饭吃。周勃与父祖不同,长得人高马大,能拉开硬弓,射术极佳,听说要去边疆参战,不免起了乘机立功得爵的心思……
  “别想了。”
  刘季却给他泼了凉水,指着那群披甲戴胄的秦卒道:“打仗立功,是他们的事,吾等,只是运粮食,修路铺桥,在荒野上筑城挖沟,做苦活,如此而已……”
  次日清晨,负责众人的校尉召集所有人,给他们训了话,主题无非是北方有匈奴入寇,滋扰边境,皇帝陛下已令诸郡尉将军统兵出塞,击匈奴。
  “靖边御戎,非独边地之事,亦非独关中之事,乃天下冠带之民之事!”
  校尉叫张齮(yǐ),他在做战前动员,此人说话文绉绉的,给戍卒徭夫们讲了管仲、由余、司马错、李牧、秦开等人之事,言语慷慨激昂,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才怪。
  来自泗水郡大字不识的徭夫们,连这五人名字都没听过,都没怎么搞懂,明明是边境和胡人打仗,跟他们泗水郡的人有半文钱的关系?
  大道理不管说多少,都是鸡同鸭讲,但校尉也不管他们有没有搞懂靖边的伟大意义,言毕后,便宣布了众人今后几个月,要去服役的地方。
  “泗水郡徭夫,至上郡!”
  “吾等要去上郡啊!”刘季连连摇头,这路可远着呢。
  那张校尉接着又道:“砀郡徭夫,至北地郡!”
  徭夫们顿时议论纷纷,且不提沛县徭夫如何愁苦,他们旁边的砀郡徭夫中,和刘季交谈过的睢阳贩缯人灌婴挠了挠头,问伙伴道:
  “北地郡是什么地方?”
  ……
  四月初,北地郡尉黑夫,也来到了北地郡最靠南的泥阳县弋居乡,他要在这等待皇帝分配给他的一万五千名关东民夫,以及负责押送他们的监军,公子扶苏……


第0432章 公子扶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公子扶苏立于塬上,腰间环佩叮当,他看着山隘间绵长近十里,肩挑手扛,面容苦闷的关东民夫,不由念出了这首《豳风·东山》来。
  “我听说,漆县为南豳,北地郡为北豳,皆周之故土,周公旦率西人东征,西人徂于东山,怀念西土。而今东人西役,亦是同当年的周军一般,军旅辛劳,风餐露宿,睡在车舆边上,好似四月时暴晒在野的桑虫。”
  自小经历了母亲被冷落死去,母族的楚国外戚尽被打压驱逐,舅父昌平君甚至背弃秦国,最终惨死这些事情,使扶苏形成了容易悲天悯人的性格。
  此番他作为监军,押送万五千名民夫入北地,一路上,扶苏可算是见到了真正的役夫之苦。听着不同方言的抱怨,目观其痛楚,扶苏真正感受到了这场战争带给他们的烦恼。
  二月农忙大体结束后,民夫才从各郡召集,三月至关中集合,四月便要抵达边地。尽管扶苏忍不住向父皇进谏,说这实在太急,但在秦始皇眼中,只有即将到来的大战,只有那等待开拓的广袤疆土,对民夫的死活却并不在意,只当是必须的损耗。
  扶苏却暗自摇头,他不认为,人命可以像箭矢、牲畜那样,被简单地当成消耗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