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槿司奂谝黄穑匀皇且还杉蟮目驮础3缛史灰蛭驮诨食堑呐员撸墙箍旒嗽旱模谑瞧娇道锞统晌顺ぐ渤侵凶畲蟮暮斓魄
胜业坊在崇仁坊的旁边,也平康坊斜相对,因为大唐日报的严肃性,自然不能与设在平康坊这个红灯区,崇仁坊中政府机构太多,为了保持大唐日报表面上的独立性,所以也不好设在那里,于是与两个坊最近的胜业坊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胜业坊中的读书人也不少,而且又与东市相对,坊中最多的就是客栈,住的都是南来北往的商人,因此这里的也是各地信息汇聚之地。大唐日报的报社就设在胜业坊的中心。
本来李治想到报社躲避长孙无忌的逼迫,不过因为报社的事刚开始,再加上李愔有子嗣的事,府上一直有人拜访,所以一直等到几天之后,李愔才带着李治等一次来到大唐日报的所在地,而这时报社已经准备完毕,马上要就开始发行第一期的报纸了。
来到了胜业坊的中心的报馆所在地。报馆是一个不小的宅子,以前是个富商的住宅,只是对方因商业变动,离开了长安,所以就将宅子卖出,被李愔买下来当成了报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李愔对这个宅子也没做大改动,而且宅子的前主人虽然是个商人,但也算是文雅之士,宅子中建筑与山水搭配,看起来错落有致,很有股江南园林的味道。
进到宅子里面,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很快就到达了一整个宅子的正厅,这里是整个宅子最大的建筑,也是报馆的工作场所,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看到李愔,立刻躬身施礼,虽然是燕北在负责报社工作,但李愔也来过几次,所以这里的人也都认识他。
带着李治进到正厅,只见原本宽敞的大厅,已经被风格各异的屏风隔成一个个的小单间,单间里除了一张书桌和椅子外,就只有一个带锁的书柜,平时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小单间内工作,有事可以找其它人商量,不过若是谈的事情比较多,最好到外面的凉亭中去,以免打扰到他人。
在正厅的右边的角落,是两间用最大的屏风隔开的单间,分别是燕北和李恪的办公室,现在燕北是报社的主编,李恪对报纸这东西十分感兴趣,所以从一开始就在这里帮忙,于是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尊贵,实在不好担任什么实际的职务。
李愔到来时,燕北和李恪正在商量第一期报纸的版面与内容,看到他时也十分兴奋,也没顾得上与李治打招呼,立刻将商定好的报纸草稿交给李愔,让他先过过目。
李愔也有些激动的接过大唐的第一份报纸,不过当他看到上面的内容时,眉头却越皱越紧,脸上也泛起一股阴沉之色。
第一百三十章 报纸的影响力(上)
“啪!”李愔一下子将报纸拍到桌子上,斩钉截铁的说道:“不行,报纸不是这样办的!”
燕北和李恪满心高兴的请李愔观看他们这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却得到李愔如此一个回答,一时间都有些不满,只见李恪问道:“六郎,为何报纸不能这样办?”
“三哥,你们写的内容倒是符合要求,但是文章上却有极大的缺陷!”李愔毫不客气的说道,然后又详细的将第一期报纸上的缺陷讲了出来。
关于大唐日报第一期的内容,李愔早已经做出决定,那就是以余热为消的高句丽灭亡之战为突破口,历数大唐在此战中的得失,另外还对大唐近段时间来的朝政做出公正的评论,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做到直言敢谏,争取在读者的心中树立起一个大胆无畏的形象。
对于李愔的这些要求,燕北、李恪和报社中的众人倒是做的不错,大唐风气开放,更没有什么后世的文字狱,读书人私下之间,也会经常讨论朝政的得失,因此这期的报纸中就大胆指出,在此次对高句丽作战时,因为准备不足,让东北各州负担过重,使得不少州中的百姓怨言四起。另外对于战场上作战不利的将领,也进行了点名批评,可谓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不过内容虽然符合李愔的要求,但却有一点让他十分不满,因为报纸上所有的文章中,全都犯了所有读书人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虽然不像后世明清文人那么死扣字眼,但也让李愔看的十分吃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根本就看不懂,换句话说,若是没有满腹才学的话,就算买到报纸也得请旁人翻译。
听到李愔指出报纸上的文章用典太多,使得文章太过晦涩难懂时,燕北和李恪还有些想不通,对视一眼问道:“六郎,写文章就是这样,若是不用典,如何表现写文章者的文才?”
“三哥,连我都明白六哥的意思了,你们怎么还在钻牛角尖?”还没等李愔开口解释,旁边的李治倒是很臭屁的开口说道。
呃~,这时李恪和燕北才注意到人小个子矮的李治,李恪来不及想他为何在这里,一脸着急的问道:“九弟,快说说你六哥到底是何意!”
“很简单!”李治推开李愔,拿起桌面上的报纸说道,“六哥,燕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文章,能让我看懂的根本没有几篇,虽说我年纪小,但也读了好几年书了,却还看不懂报纸,那你们又如何保证买报纸的人全都能看懂?”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毕竟燕北和李愔都是第一次办报纸,有些事情难免有些遗漏,他们只顾着让手下的人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却忘了考虑读者的感受,毕竟报纸主要是一个信息载体,而不是为了表现个人的文采。
想通了这一点,燕北和李恪立刻改正,将所有文章全都打了回去,要求表达的思想不变,但要将一切晦涩难懂的地方全都改的直白一些,只要能让人看懂就行,不求有太多的文采。虽然这个要求让不少报社的工作人员有些排斥,但是在燕北和李恪的施压下,还是很顺利执行下去了。
正是在李愔的干预下,第一期大唐日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实的文风让读者看起来没有丝毫的障碍,很顺利的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而在第二期的报纸中,李愔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报社中的人员在得到新闻后,不要急着下笔,而要找到新闻的亲身经历者采访。
这点李恪以身作则,率先找到李永这个高句丽战场的亲身经历者,以他为第一视角,分成几期向读者介绍了这场伟大的征服之旅,并且不时的穿插作者的评论,这种类似讲故事一般的写法,立刻受到读者的强烈欢迎,而且通过李永的亲身经历,也更能唤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真实的了解战场上的情形。
也正是因为李恪的这篇报道,不但给他带来极大的声望,也让李永成为不少长安少女崇拜的偶像,甚至有人将他排在李愔之后,称其为大唐第二个浪子回头的典范。河间王妃这些天为了应付给李永说媒的人,也是忙的要命,不过听李永听,他老娘忙归忙,却每天都是笑的合不拢嘴,顺带着对李愔也不怎么生气了。
李恪与李永的出名只是报纸带来的附带效果,李愔的险恶用心,正随着报纸的传播,慢慢的被所有人接受。
长安城中登仙楼,因为这座酒楼的的大东主是王子豪,再加上有李愔的股份,本身的酒菜更是长安城一绝,所以很快就超过了原本长安城最大的君子楼,成为整个长安最大最豪华的酒楼。
马上就要到中午时分,登仙楼大厅中已经是高朋满座,不少想要来吃饭的人刚走进店门,就会被伙计告知,一楼大厅中已经客满,若是想要吃饭,只得到二楼的雅座,只不过那里的消费要贵一些,一楼大厅里虽然还有些空位,不过却是早就被人预先订下了。
随着中午的临近,厅中的空位飞速在减少,很快就只剩下一张空桌子,而就在这时,店外又走进来三人,而这三人一进来,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主要是三人的形貌实在有些特别,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个超级大胖子,腰围最少也有五尺,身穿一身俗气的宝石蓝员外服,举止也有些土气,一看就知道是个乡下土财主。这个胖子走过来时,将本来就不是很宽的通道堵的严严实实,而且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两边的桌子,只得不停的道歉,幸好这人虽胖,长的却是一团和气,倒没人故意为难他。
等这个大胖子走过来后,后面的两人才显露出身形,相比较而言,胖子身后的这两人长的还算正常,其中一个年长的身穿青色袍服,满脸花白的胡子,全身处处都透着一股子精明气,一看就知道是个商人。最后一个则比较年青,看起来顶多二十多岁,长的斯斯文文的,头戴蓝色纶巾,看样子应该是一个读书人。
一个土财主,一个精明的商人,再加上一个读书人,这三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走在一起,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过三人倒表现的很自然,在伙计的带领下,走到最后一张空桌子边坐下。
“老三,你今天急匆匆的把我和大郞找来,到底所为何事?”精明商人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性子却也很急,刚坐下叫过菜后,立刻对那个大胖子问道。听他话中的语气,他和胖子应该是兄弟。
“大哥,你不要着急吗,我既然将你和大郞找来,自然是有很重要的事,等菜上来咱们边吃边谈!”大胖子却没回答大哥的话,而是一脸馋相的说道。
“大伯,您也别太着急了,三叔好不容易来趟长安,若是不品尝一下登仙楼的美食,他怎么会甘心?”这时那个年青的读书人也大笑着说道。
听到这里,再看看他们三人的穿着打扮,周围关注他们的人总算明白了,这叔侄三人应该是个典型的小家族,读书人的大伯是商人,管理家族中的商业,而三叔则在老家管理家中的田地,读书人的父亲排在第二,但可能是病逝或其它原因,所以他们这一房由年青的读书人出面。
读书人对商人大伯说完后,转而又对胖子三叔说道:“三叔,不是小侄说您,您是不是也该忌忌口了,再这么胖下去的话,恐怕会对身体不好!”
虽说读书人的年纪小辈份低,但他是族中供养出来的读书人,以后家族的发展,全都要看他在仕途上的表现,所以在族中的地位比较高,在两个长辈面前也不显得拘束。
听到侄子的好心劝告,胖地主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嘿嘿,大郞不愧是读书人,懂的事情就是多,前些天我就感觉胸口有点闷,来到长安后,还特意找了个好大夫瞧了瞧,人家也说我这是因为太胖了,所以让我节制饮食,等我回去后,一定照办!”
胖财主只说回去照办,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好不容易来趟长安,肯定要大吃一场,减肥的事回去再说。对于胖财主的性格,商人和读书人也都十分了解,听后都是无奈的摇了摇头,也懒的再劝。
过了一会,他们点的酒菜陆续上来,虽然只有三人,但却点了满满一大桌子菜,而且全都是登仙楼的招牌菜,不过看胖子的体形,倒也不用担心这些菜吃不完。
酒菜上齐之后,胖财主放开肚子就是一顿大嚼,商人和读书人耐心的等着,好不容易等他将菜吃的差不多了,商人这才开口问道:“老三,现在可以说了吧!”
胖财主这时擦了擦嘴上的油腻,对大哥和侄子笑了笑,这才开口说道:“大哥、大郞,我想把咱们家的地给换出去一部分!”
第一百三十一章 报纸的影响力(下)
“换出去?”商人听后一愣,他这段时间到外地经商,前两才刚回来,所以对长安最近的事情知道的不多,根本听不懂三弟在说些什么。
年青的读书人一直在长安求学,知道自己三叔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也是一脸凝重的问道:“三叔,你可要想清楚了,虽说朝廷颁布了土地置换法,而且比例还极高,但是辽东和高句丽那地方的土地,可实在不好经营啊!”
“大郞,这件事我都想了好几天了,而且也算的很清楚,咱们周家的土地主要是在洛阳附近,加在一起也有五千多亩地,平时也雇着好几百农户耕种,可是现在的情况你们也清楚,许多农户都不愿意再租地种,而是准备进工厂做工,虽然平时累了点,但收入却比种地划算,咱们周家的佃户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人退租,现在都有好几百亩地因为没人种而荒着,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咱们周围的田地就只能赔钱经营了。”
听到三弟和侄子的话,商人却是似懂非懂,有些着急的问道:“三弟,农户减少的事我很清楚,我这边新开的工厂也一直在招人,但你和大郞说的那个什么土地置换,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到商人的问话,胖财主和读书人对视一眼,最后还是由读书人开口解释道:“大伯,土地置换法是朝廷新颁布的一个法令,前段时间咱们不是把高句丽给灭了吗,那边的土地现在都是咱们的了,可是那边人比较少,而且气候也差了点,使得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所以朝廷就在关内、河东、河北、河南几个人口稠密的道中,颁布了一个土地置换法,只要有人愿意将现有土地交给朝廷,朝廷就会在辽东或高句丽那里,划出一片土地给这人,而且以田地质量的不同,这片土地的面积也不同,不过最低也是十倍于原来的土地。”
“大郞,那这个置换的比例是多少?”商人立刻又问道。
读书人立刻答道:“大伯,这个比例很复杂,不过简单来说,就是上田为一比二十,中田一比十五,下田为一比十,不过因为辽东和高句丽那边的土地质量也不一样,所以中间也会有所变动,比如若是咱们拿上田换辽东那边最廉价的山地,可能这个比例就会达到一比三十甚至是更高。”
听明白了这个土地置换法,商人沉思了一会,这才开口说道:“老三,咱们家祖上本来就是靠着种地过活,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才攒下那五千亩地,虽说现在我负责的工商这块收入大增,已经不怎么看重那五千亩地的出产了,不过那好歹也是咱们的发家之本,你真的忍心就这么换出去?”
听到大哥语重心长的话,胖财主也沉吟不语,他们家兄弟三人,大哥因为不是嫡子,所以只能负责不受家中重视的工商业。二哥是嫡长子,但却极为聪慧,走上了读书这条路,做了一个八品的小官,只可惜前些年病死了,幸好眼前的这个大侄子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慧,小小年纪就已经考上秀才,说不定再过几年,他们老刘家还能再出一个官。而他做为父亲最小的孩子,也最受疼爱,家中的祖业就由他来继承,当然了,二哥家中的一切用度,都是由他和大哥承担,所以对于家中的土地,他是有绝对处置权的。
正在两个长辈都在沉吟不决的时候,年青的读书人忽然开口说道:“大伯,我倒是觉得三叔的打算不错,咱们的祖业虽然重要,但若是能换得更加丰富的家产,祖宗的在天之灵肯定也会同意的。”
胖财主听到侄子支持自己,立刻眼睛一亮,他是个没主见的人,听到大哥反对,立刻将自己之前的打算都给忘了,现在听到侄子的话,脑子一下子就清醒了,少有的露出一个坚定的表情说道:“大哥,我决定了,与其让祖宗留下的田地荒芜,还不如将其中一些换成辽东和高句丽那边的土地,说不定还能趁机发笔财。”
做兄弟这么多年,精明商人还是第一次看到三弟如此表情,心中也不禁有些惊讶,不过他也不是容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想了想还是开口反对道:“三弟,你想过没有,在辽东和高句丽那种鬼地方,就算有大片的土地又能如何?那里不但人少,而且气候也差,到时别说雇人种地,估计就算是找到人,每年的收成也是个大问题!”
“大哥,你先听我把话说完!”胖财主听到大哥的话,又看到侄子鼓励的眼神,于是鼓气勇气说道,“我是这样想的,咱们家里的五千多亩地,其中只有两成是上田,三成是中田,其它五成都是下田,反正现在也不好找佃户,而且下田的收成又低,那咱们干脆就把下田交出去,两千五百多亩下田,能换成两万五千多亩地,您想想那得是多大一块地啊!”
两万五千亩,也就是两百五十顷,如此庞大的一块地,不但胖财主一脸馋相,连精明商人也有些心动,只是想到这些全都是无用的荒地,他还是一脸坚定的摇了摇头。
不过只听胖财主接着说道:“大哥,至于你刚才说的收成问,这个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辽东和高句丽那里气候虽然差了点,但是春夏两季,还是可以种一茬作物的,无论是小麦还是大豆,都能长的很好,而且我还听说,那里土地极为肥沃,比咱们关中这地方可多了,若是种的好,一亩要比这里多打不少呢……”
听到三弟喋喋不休的讲述,精明商人有些不耐烦,开口打断道:“那人呢?”
说话被大哥打断,胖财主却一点也不生气,笑呵呵的说道:“大哥你别急嘛,人手也不是问题,您忘了高句丽那边离哪里近了?”
听到三弟的这么一句反问,商人也是一愣,他平时经商跑的地方多,高句丽那边虽然没去过,但登州却是去过,知道登州与高句丽隔海相望,而想到登州,立刻让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脱口说道:“三弟,你是想买奴隶种地。”
“大哥果然是做大生意的人,一下子就猜到了正点上!”胖财主一脸兴奋的赞叹道。
不过商人立刻又有些担忧的说道:“三弟,用奴隶耕种虽然是个好办法,但你那可是两万多亩,若是想要全部耕种,最少也要上千奴隶,这其中的花费暂且不说,就算是咱们有钱,可也不好凑齐这么多奴隶啊!”
“大伯,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现在朝廷除了颁布了土地置换之法,而且还推荐用粗种之法,对田地不用伺候的那么精细,耕作之时的环节能省就省,再加上多用畜力,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是以前的三四倍,算起来两万多亩地,也不过几百个奴隶罢了,而且三叔换那么多土地,并不仅仅是当成耕地的!”看到三叔解释的有点费劲,干脆自己抢着说道。
“哦,不种地那还能做什么?”商人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
看到大哥有些松动,胖商人和读书人对视了一眼,然后才兴奋的说道:“大哥,您可能没看最近的报纸,报纸上都说了,辽东和高句丽那里矿产丰富,特别是其中的煤矿和铁矿,已经被人发现了好几处了,若是咱们置换的土地上,也能发现一处矿产,那咱们家还怕缺钱吗?”
“开玩笑,人家说你就信?”对于报纸这东西,商人也听说过,只是还没来的及仔细了解。
“大伯,这你就不懂了,报纸可是齐王殿下办的,上面的话几乎字字真金,而且我还听说,齐王府的人已经在高句丽那里发现了一个大铁矿,而且是露天开采,储量十分的惊人,现在长安城的不少世家大族,都在与齐王殿下商谈合作开矿的事呢!”听到大伯诋毁报纸,年青读书人立刻一脸不悦的说道,他可是大唐日报的忠实读者,几乎是每期必看,而且他也一向将齐王李愔视为大唐皇位最适合的继承人。
“齐王殿下!”一提起李愔,精明商人立刻精神一震,毕竟这位王爷可是商人心目中的财神爷,无论什么生意,只要与齐王沾边,立刻就能大赚特赚。
“大郞,你既然知道殿下的招商,那能不能让咱们家也参上一股?”精明商人一脸狂热的拉住侄子的手问道。
一听大伯的话,读书人立刻一脸苦笑:“大伯,这个消息我也是听一个同窗说的,人家是官宦世家,却还没资格参与,以咱们刘家的那点家资,怎么可能参与到这种大生意?”
商人刚才也是高兴的过了头,一听侄子的话,立刻醒悟过来,急忙松开侄子,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不过还是有些犹豫的问道:“三弟,虽说辽东和高句丽多矿,但万一发现不了矿怎么办,最后不是还得种地吗?”
商人没有发现,他现在的语气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显然是已经同意了换地之事,而且想到换到的地可能有矿产,他已经不太满足种地的那点收入了。
“大哥,这点我也想好了,能发现矿产最好,若没有,那好田地就买些奴隶种,其它大部分的地,咱们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垦,而是建牧场,让奴隶放牧,然后你在那里建个罐头厂,牧场里出产的牛羊宰杀后做成罐头,然后运到内地销售,反正那里临海,走海路也便宜!”胖财主十分兴奋的说道。那么多的地,光放牧挣的钱,也比原来的两千多亩下田收入多。
商人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弟想的还真周到,无论置换来的土地做什么,好像都比那两千多亩的下田来的划算,这下他终于没有了反对的理由,想了想只得说道:“好吧,反正当初父亲把田地都留给了你,而且你又想的这么周到,那为兄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不过……”
说到这里,商业精明的眼睛扫了一下胖财主和年青的读书人,有点不满的说道:“不过大郞,这个主意可不像是你三叔能想到的,肯定又是你在捣鬼是不是?”
“嘿嘿,大伯不愧是大伯,就知道小侄的这点把戏瞒不过您!”读书人听后嬉皮赖脸的说道,这些天他通过报纸,了解了不少朝廷的政策,再加上报纸对辽东和高句丽的报道,使得他很快看到其中的机会,于是撺掇着老家里的三叔,将家中的田地置换出一部分,不过又担心大伯不同意,所以才和三叔合伙演了这么一场戏。
就在这叔侄三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在他们身后靠窗的那一桌,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的将他们的谈话全都听到耳中,而在青年的对面,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也听的十分认真。
“九弟,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要燕北他们在报道高句丽战争中,加入那么多关于高句丽和辽东风土人情的描写了吧?”青年忽然笑呵呵的问道,他自然就是我们的齐王殿下了。
“我明白了!”对面的李治点了点头,“报纸在报道高句丽战争之时,却费了不少笔墨描写辽东和高句丽的矿产与肥沃,这看似无用的描写,其实却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让那些读报之人,在被高句丽战争吸引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高句丽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那里能种什么粮食,又有什么样的矿产,这样在朝廷的土地置换法出台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辽东和高句丽丰富的矿产和肥沃的土地,如此一来,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土地置换中去!”
“哈哈~,九弟说的不错,不过在报纸报道的同意,我们还要坚定这些人去辽东的信息,所以我就派人探明了几座矿产,而且公开招人入股,如此一来,更让辽东和高句丽多矿成为事实,让那些心有疑虑的人,打消心中的怀疑,而愿意去高句丽那边的人也会更多!”李愔一脸得意的说道。
“六哥,辽东和高句丽那里真的有那么多矿产吗?”李治有点担心的问道。
李愔一听却是笑了说道:“这些你自己回宫后去领悟吧,现在你跟我走,六哥今天要带着见见真正的世面!”
第一百三十二章 采访(上)
“六哥,你这是要带我去哪啊?”李治满头大汗的问道。他们出了登仙楼后,李愔就带着李治一直向南走,两人今天都是一身便衣,身边也没带任何的护卫,更没有乘任何的车马,就这么一直用脚走。李治人小体弱,很快就有些禁受不住,再加上现在这天气也热的厉害,所以就这么一会的功夫,他身上的衣服都快被汗水湿透了。
“行了,咱们已经过了靖恭坊,要找的人就在前面的新昌坊里!”李愔也感觉热的厉害,不过目的地本来就不远,而且他也想让李治多体会一下底层百姓的生活,所以坚持没有乘车。
进到新昌坊里,经过一段七拐八拐的街道小巷,期间李愔还不停的向路人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要找的人家。本来李治听到六哥要带自己见见世面,心中十分的兴奋,不过越走他感觉越不对劲,因为周围的房屋建筑越来越破败,看起来应该是长安城的贫民区。
等到李愔在一座不大的小院子门口停住,李治有些疑惑的打量着眼前的院子,只见整个院子被一围低矮的土墙围着,坐北朝南是三间大的正房,正房东边有个低矮的棚子,棚子顶上有烟熏的痕迹,看起来应该是做饭的地方。
在与正房相对的围墙上开着一个木制的大门,两扇木门久经风雨,上面的黑漆已经掉的差不多了,裂开的缝隙像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嘴,有些裂缝甚至能将手指头伸进去,看起来十分的破败。
现在这两扇破败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院门向里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整洁的院子,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正有两个三四岁的光屁股小孩在玩耍,而在他们身后不远,一个老妇人正蹲在那里,手拿一柄菜刀在切草,然后用切碎的草喂旁边的几只老母鸡。
看着院子中的情形,李治更是满脸的不解,拉住正在向进院子的李愔问道:“六哥,你不是说要带我去见见世面吗,该不会就是这户人家吧?”
“小屁孩哪那么多问题?你只要带着耳朵跟我进去就是了!”李愔白了李治一眼,反手拉着他就进了院子。
“请问老夫人,这里可是张刘氏的家?”李愔进到院子,立刻对正在切草的老妇人行了一礼问道。
“是是!贵人快快请进,我儿媳去担水了,马上就回来!”老妇人看到进来的李愔,似乎并不感觉惊奇,十分热情的招呼道。接着又进到正房搬出两张凳子,请他们两人坐下,而那两个小孩则有些怕生,躲在祖母的身后不敢出来,只是偷偷的勾出头来,眨着两双乌黑的大眼睛打量着两人。
“老夫人,我是大唐日报的先生,昨天就和张刘氏约好了,今天要来采访她!”李愔坐下来后,笑呵呵的对不知该如何招呼他们的老妇人说道。
报社新建,内部分工并不十分明确,编辑与记者的工作其实都揉合在一起,本来按李愔的习惯,准备将报社里的工作人员统一称为记者,不过这个名字却遭到了燕北等人的一致反对,因为‘记’与‘妓’同音,听起来十分不雅,甚至连编辑的‘缉’也受到波及,两个名字全都被否决,最后让他们自己起,竟然一致通过用先生这个词,所以现在大唐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外面都是以先生自称,慢慢的也被不少人所认可。
“知道知道,昨天我儿媳就告诉我了,说是今天有贵人来,刚才老妇一见到贵人,立刻就猜到您就是她说的先生!”老妇人笑的满脸皱纹,十分热情的对李愔说道。虽然李治是和李愔一起来的,不过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人家根本就当他是个书僮,对此李治虽然十分不满,但也不好和一个贫苦人家的老妇人理论。
正在李愔和老妇人说话的时候,就听门外有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从门外走来,肩上挑着扁担,两头的水桶溅着水花,有些吃力的跨过门槛,不过当看到院子中的李愔和李治时,脸上先是一愣,然后立刻露出一个热情的笑容说道:“哎哟,这两位一定就是王管事说的报馆先生吧,小妇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