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本大唐(老鱼)-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紧张的生活提前透支了他的健康,未满六十岁的他,却已经像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般,因此从这里来看,这个心结对李世民个人来说,并不是个好事。但也正是这个心结的影响,使得李世民成为一个千古未有的好皇帝,无数百姓因为他过上的幸福的生活,从这方面来说,李世民的这个心结对天下万民来说,却又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由人及已,李愔很快就从李世民想到自己身上,他这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灵魂,同样也有自己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他对后世历史的了解。
若是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走下去,中原百姓将会经历无数的苦难,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崖山之殇等等,特别是在蒙古人灭亡南宋后,中原王朝第一次沦陷于异族之手,而且汉人还将被列为第四等,比那些色目人的地位还要低,后来虽然有明朝中兴,但最后却又沦为野蛮女真之手,甚至被统治几百年,华夏文明全面倒退,最后更是被西方列强用汉人发明的火炮轰开国门,使得中原再次进入一个上百年的黑暗时期。
李愔熟知以上的历史,也知道每次中原王朝动乱的背后,是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汉人百姓的死亡,那种惨烈的景象让人不敢想像。李愔每想到这些,心中都如同刀割一般,因此他在心中立誓,一定要改写后世的历史!
也正是心中有这种心结,所以李愔才拼命的发展工商业,引导中原百姓走上了一条充满血腥的资本之路,借助资本扩张的过程,他在海外成立自己的国家,制定更加利于资本发展的政策,从而进一步促进资本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姓的循环。
在这个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无数的血腥与屠杀。历数一下李愔这些年的发展,从最近的三韩、倭国开始,然后是台湾、吕宋,进而整个南洋,甚至后来还有澳洲与美洲,这一步步的走过来,几乎每个脚印下面,都埋藏着无数当地人的尸骨。
对于上面这些事,李愔知道的很清楚,而且他也知道,在自己死后,可能因为这些事而招来一些非议,但是只要能让中原人成为整个世界的统治者,不再受任何异族的欺凌,哪怕是受到再大的非议,他也无怨无悔!

第七百三十一章 朕是个好皇帝吗?

平坦的水泥路上,一支队伍迎着夕阳向长安赶去。马车上的李愔静静的看着窗外的黄昏风光,时不时的扭头看一下闭着眼睛的李世民。今天他们在献陵呆了整整一个下午,一直等到黄昏时分,这才离开献陵,在这个下午中,李世民的情绪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中,直到最后祭祀过李建成后,才慢慢的恢复了平静,现在他半躺在车厢里,眼睛也闭起来,脸上露出几分疲倦的神色,看上去像是睡着了一般,不过李愔却知道,李世民依然十分清醒。
“六郎,你老实告诉父皇,我是个好皇帝吗?”李世民忽然开口问道,虽然之前他在兄长李建成墓前,一再声称自己是个好皇帝,而且大唐现在繁荣的盛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在他的心中,依然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自信,因此现在他想听自己的儿子会如何评价自己?
李愔听到李世民的这个问话,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又看了看车窗外,这才一脸郑重的回答道:“父皇,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儿臣回答,您看道路上的百姓,这些人都是在长安打工或做小生意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气色也红润健康,不少人手上还带着采购的货物,由此可见这些人的生活富足,甚至已经超越了吃饱穿暖的层次,这种景象不是盛世是什么?”
听到李愔的话,李世民也一下子来了兴致,撑自己的身躯来到窗边,然后探头向外看去,结果这时刚好赶上附近的一所学堂放学,一群穿着胡服的学生骑着小自行车,一边打闹一边从马车边骑过,有个坐在后车坐上的小家伙看到马车上苍老的李世民,竟然十分调皮的对他做了个鬼脸,这让李世民也不禁露出一个愕然的笑容。
这些孩子们虽然吵闹,但身上的衣服无论是新是旧,全都十分干净整洁,而且大都胖乎乎的,看上去格外的惹人怜爱,至于他们骑的自行车,现在已经在大唐和大齐各地普及开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几乎是人手一辆,价格也十分便宜,哪怕是再穷的人家,也不至于连辆自行车也买不起。只不过现在的自行车主要还是以木头制成,一般用上一段时间就更换大部分零件,至于更加结实的铁制自行车,则因为价格比较贵,一般只有一些有钱人家才会去购买。
看着这些吵吵闹闹的孩子们,再看看路上那些同样衣着整齐的百姓,他们大部分人也和那些孩子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水泥路上穿梭,也有一些有钱人骑着高头大马,随着人群不慌不忙的前行,这些年马匹的价格虽然下降了许多,但是买马容易,想要养一匹马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人家就算是负担的起,却也感觉太麻烦,只有那些需要撑场面的有钱人,才会雇佣人手专门为自己喂养马匹。
李世民双手扒窗,看着外面的来往的人群好长一段时间,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身为一个皇帝,看着自己国内的百姓生活的如此富足,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至于他是否是个好皇帝,看看那些百姓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
当天晚上,放下心中最沉重一个包袱的李世民是心情大好,虽然身体感觉很累,但是精神却很好,甚至还破例的多喝了一碗粥,这让所有人都十分高兴。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李愔安排李世民休息后,李治还特意找到他,询问今天他们去了哪里?本来李世民叮嘱李愔,让他不要对任何人透露这件事,不过李愔出于某种考虑,最后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李治。
当然了,李愔对今天下午的事也只说了个大概,李世民抱着李建成的墓碑流泪的事他可没告诉李治,只说去祭祀了一下祖父,顺便又去祭祀了一下他们那位伯父。而李治听到波及到那位与父亲争位的隐太子,立刻也知趣的没再问。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愔陪着李世民隔三岔五的出去一次,大多是祭祀一些死去的人,这些人有些是李世民的朋友和臣子,也有些是他以前的敌人。其中让李愔印象最深刻的有四个,两个是他的臣子房玄龄与魏征,另外两个却是他的敌人王世充与窦建德。
魏征以直谏之名为世人所熟知。其实真正说起来,魏征之所以屡次犯颜直谏,虽然李世民气的大为恼火,但却不敢处置他的真正原因,除了魏征可以指出自己的错误,在朝中拥有很大的人望外,也与李建成有很大的关系。
魏征本来就是李建成的人,后来李建成被杀,他才无奈为李世民效力。也正是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在李世民看来,魏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一根衡量自己与兄长李建成优劣的尺子。他想要向别人和自己证明,魏征在兄长李建成那里能够发挥才能,在自己手中同样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才能,所以无论魏征再怎么不给他面子,李世民也会强忍下来。
不过在魏征死后,有人诬陷魏征朋党,再加上魏征将谏诤之语抄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让李世民误以为魏征借此扬名,所以十分生气,不但罢免了魏征几个**的官,还要把自己亲笔给魏征写的墓碑给砸掉,甚至连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也要中止。
幸好后来一些魏征的生前好友拼死上谏,再加上他们又向李愔求助,结果李愔也是连连劝谏,总算是让李世民又想起魏征生前对自己的种种帮助,终于息了心中的怒火,避免了这对千古君臣最后的那点不愉快,至于衡山公主的婚事也照常举行。
相比魏征的直谏,房玄龄这位大唐丞相对李世民的帮助更大,特别是在杜如晦早逝后,房玄龄一个人挑起了大唐半个朝堂,呕心沥血的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帮他打造了一个闻名后世的贞观之治,虽然房玄龄在凌烟阁中的排名在魏征之下,但其实论起对大唐的贡献,房玄龄比排在第一的长孙无忌的功劳都要大。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些,所以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拖着自己病重的身躯来到两人的墓前,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的心里话,甚至还将大唐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似乎是想与两位心腹的大臣再次讨论,可惜已经去世的两人却再也无法给李世民提出一个好的建议。
至于王世充与窦建德,这两人是李世民在统一中原时,遇到的两个最难缠的对手,特别是当时唐军仅仅只占领关中长安,而王世充却盘踞在洛阳,与黄河以北的窦建德相互呼应,若是无法打破两人的联手,大唐就只能困守于关中一地。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李世民亲自带兵,与这两大敌手爆发了虎牢之战,同时那一战也是李世民最自得的胜利,因为正是在那场决定中原统治的战争中,李世民与手下大将秦琼、尉迟恭一起,带领三千铁骑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并且生俘窦建德,逼降了王世充。
也正是那一战,使得李世民的无敌之名传遍天下,手下的玄甲军更是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军。借助这一战的威名,李世民在之后的战争中,几乎是以横扫天下之势,将隋末的各路诸候平定,一举奠定了大唐的统治基础。
虽然后来李世民屡次对外发动战争,灭掉了突厥、高句丽、西昌等国,有些战争的规模远超虎牢之战,但是那些战争大多都是由手下的将领指挥的,因此远不如他亲自指挥,并且亲自上阵厮杀的虎牢之战对他影响更大。所以李世民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将这两位自己昔曰的敌人列为祭祀之列。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对窦建德还是十分钦佩的,这位出身于草莽的枭雄虽然生姓多疑,但却也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姓情宽厚,对治下百姓也十分仁慈,在他在死后,黄河以北还有人为他建庙祭祀,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的受治下百姓爱戴。
甚至在祭祀完两个敌人后,李世民还兴致勃勃的乘着火车,来到当初虎牢之战的战场上,亲自为李愔指点当初两军的形势,以及他以三千铁骑,大败窦建德十万大军的过程。看李世民那种神采飞扬的样子,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已经时曰无多。
不过在这些天的祭祀过程中,李愔也并不是全程陪同着李世民,其中有一次李世民要外出祭祀,但是刚好赶上那天李贞和李恽赶到长安,李治都堆成山的政务忙晕了头,根本没时间去迎接,所以只好麻烦李愔了。
也正是那一次,李愔没能陪同李世民外出。而且奇怪的是,李世民这次出外出只带了影卫的人,行程也十分隐秘。事后李愔旁敲侧击,想要从李世民口中打听他那天去了哪里?
但是李世民却都微笑不语,这更让李愔十分的好奇,可惜无论他怎么打听,李世民却都不肯说。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愔才终于知道李世民那天去了哪里。

第七百三十二章 对长孙无忌的发难

两仪殿内,二十六岁的李治正在认真的听取下面大臣的禀报,一件件政务被当廷给出处理办法,交由不同的官员去负责,比较重大的政务则暂时放在他的案头,等到他深思熟虑,甚至如今一些重要大臣商议会,才会给出处理结果。
本来李治是在东宫的明德殿处理政务,但是后来李世民知道自己时曰无多后,就将政务全部放手,交给李治来处理,而且他还亲自下令,让李治到两仪殿召见群臣处理政务,两仪殿的龙椅只有皇帝才能坐,所以李世民的这个命令,几乎已经是变相的将皇位传给了李治。
一件件政务被李治处理完毕,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最重要的一件政务会由身为丞相的长孙无忌上禀,但是看长孙无忌的样子,似乎并没有什么要事,一般来说,朝会在这时就该结束了。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身穿正四品官服的微胖大臣却走了出来,然后向李治身躯施礼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哦?许侍郎有何要事?”李治看到出列的这位大臣,脸上也露出一丝微笑道。
站出来的这位大臣正是刚从大齐调回大唐的许敬宗,同时当初和他一起去大齐的李义府等人也全都被调了回来。而且在刚一回到大唐,这些人立刻被李治委以重任,其中许敬宗现任黄门侍郎,是门下省的第二长官,门下省拥有封还和批驳大臣奏折的职能,所以许敬宗的黄门侍郎之职拥有极大的实权。
“启禀陛下,幽州、易州、沧州等地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数百家大工厂主联名上书,痛斥一些豪族囤积棉花,哄抬棉价,使得从今年过年后,棉花价值已经上涨了数倍,不少工厂因为原料不足而无法开工,工人只得放假回家,自然也拿不到工钱养家,这已经使得不少工人生活贫困,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请陛下圣裁!”
许敬宗等人刚一回来,立刻就被委以重任,这自然引起不少朝臣的不满,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许敬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接上奏如此重要的大事,而且还将矛头直接指向长孙无忌,在座的大臣谁不知道,长孙氏在西域拥有大片的棉田,掌握着相当大一部分棉花产量份额,许敬宗话中所说的那些哄抬棉花价格的豪族,其中第一个就是长孙氏。
也正是许敬宗如此惊人的表现,使得朝臣们禁不住交头结耳议论纷纷,同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长孙无忌,打算看这位大唐丞相该如何接招?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不但没有立刻反击,反而表面上还十分的平静,好像许敬宗说的事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似的。对于他这种反应,有些知情人是暗自冷笑,准备看长孙无忌的笑话,不知情的人则是满腹的疑惑,准备在退朝之会去拜会一下朋友,打听一下其中的缘由。
其实长孙无忌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心中却是无奈之中又带着几分悲凉。初唐的政治结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掌握着朝廷最核心的权力,长孙无忌现在的官职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实就是将三省最高长官一职集于一身,也就是丞相之职,权力比李愔手下的首相王安要小一些,但却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以说在房玄龄去世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大唐丞相,在朝中也拥有相当多的支持者,以前在朝堂上一呼百应,朝堂上再也没有任何人能与他抗衡。但是这种情况在李世民病重,李治接替处理政务后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治对长孙无忌还算是言听计从,但是偶而在一些事情上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让长孙无忌发现,自己这位看似懦弱的外甥,其实也有自己的主见。
后来随着许敬宗和李义府这些人的归来,让李治立刻露出暴露出自己的勃勃野心,他不顾吏部的反对,将许敬宗提升为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另外李义府则担任尚书省的左司郎中,上官仪则被破格提拔为中书舍人,其它从大齐归来,或本来就是李治亲信的人也得到不同的提拔,虽然大部分人的官职并不高,但手中却掌握着极大的实权。
也正是李治的这次大肆提拔官员,使得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之中,全都被他安插进了人手,长孙无忌现在已经感到行事有些掣肘。而且随着许敬宗这些人对政和的熟悉,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朝堂之上,一个新的政敌正在飞速的成长起来。
也正是清楚的知道以上这些,所以长孙无忌对于许敬宗的这次突然发难,并没有感觉特别意外,至于许敬宗所说的哄抬物价,也的确有其事,而且今年也并不是第一次哄抬棉花的价格,只是前几年因为他在上面压着,别说是那些纺织厂主了,连一些涉及纺织业的贵族也不敢说什么。
但是现在许敬宗才刚回来,自己这个丞相还没有倒下,那些纺织厂主竟然联名上书,这胆子也未免太大了。所以长孙无忌根本不用猜,这些人的背后肯定有人支持,至于谁有能力将那些一盘散沙的纺织厂主组织起来?除了那位大齐的皇帝陛下外,再无第二人可想。
考虑到这件事的背后有李愔的影子,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与李愔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李治的暗中支持,这几股力量联合起来,若是长孙无忌再主动硬抗的话,那未免有些太不自量力了。
龙椅上的李治听完许敬宗的奏请后,先是看了一眼平静的长孙无忌,然后忽然开口道:“司空大人,您认为这件事该如何处置?”
听到李治征询自己的意见,长孙无忌先是在心中暗叹一声,上前一步躬身回答道:“启禀太子殿下,棉纺织业已经超过了丝绸业,棉布也成为我大唐最重要出口货物之一,幽州等地的棉纺织基地,出产的棉布占了市场上棉布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那里绝对不能乱,老臣认为应该对哄抬棉花价格的不法歼商予以坚决的打击!”
对于长孙无忌这些自打自脸的话,李治终于露出一个胜利的微笑,对于今天这次发难,他暗中和许敬宗等人计划了许久,甚至还向六哥李愔求救,结果联合三方力量,果然一下子压倒了自己这位权势滔天的舅舅。
不过李治心中还有些遗憾,本来他以为长孙无忌在面对许敬宗的发难时,会立刻跳出来与他据理力争,但是没想到对方的目光如此犀利,一下子就看透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所以十分明智的选择了退缩,这让长孙无忌输的不是那么难看。
看到长孙无忌竟然如此轻易的选择了认输,这让不少朝臣都是十分的震惊,特别是那些依附长孙无忌的朝臣,一时间更是显得有些惊惶失措,有些聪明人已经开始暗中思量这件事后朝局的变化,同时在心中权衡自己该如何选择?
“好,既然连司空大人也如此说,那么这件事就定下来了!”李治大笑着说道,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李义府道:“李大人新任左司郎中,身负贯彻朝廷政令之责,这次打击豪强,平稳棉花价格一事,就由你主办,六部各司协助执行,任何人不得干扰阻挠!”
李治说到最后几句时,身上不由得露出几分帝王的威严,让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一股不可抗拒的感觉。就连长孙无忌也感到一阵精神恍惚,好像面前坐着的是年青时的李世民一般。
接下来朝会再也无事可议,李治立刻宣布退朝,然后率先离开了两仪殿。也就在他刚离开的那一刻,朝臣们立刻分成数个小团体,开始纷纷议论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其中几个本来就与长孙无忌不合的小团体在看向最前面的长孙无忌时,脸上都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同时他们也开始向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所在的位置靠近。
长孙无忌的身边同样也聚集了一群为数不少的大臣,只是他们的脸上大都带着几分沮丧,甚至有几个目光流离,也不知心中在盘算着什么。其中身份仅次于长孙无忌的褚遂良似乎想要开口说些什么,但是长孙无忌却是挥手打断了他,然后带着几分颓丧的道:“都不要说了,散了吧!”
长孙无忌说完,大步的走出人群,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两仪殿,留下褚遂良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是长叹一声,然后都散去了。
离开两仪殿的长孙无忌并没有在宫中停留,而是直接穿过承天门,准备坐上自己的马车回家,今天的事情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毕竟还是太过突然,有些事情他要和家里交待一下,免得被李义府等人的抓住把柄,另外他自己也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今后该何去何从?
不过就在长孙无忌刚想登上自己家的马车时,忽然一个清朗的声音道:“长孙大人,可有兴趣与某一叙?”

第七百三十三章 救你长孙家的性命

长孙无忌闻声望去,结果发现李愔站在宫门旁边,一脸微笑的看着自己。这让长孙无忌十分惊讶,按说两人关系并不怎么融洽,甚至无论是从立场还是姓格上,彼此对对方都没有什么好感,现在在自己受到打击时,李愔竟然主动要求与自己交谈,难道他是想嘲笑自己?不过长孙无忌相信李愔不会那么无聊。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也对李愔露出一个笑容,一边向李愔走来一边道:“齐王殿下相邀,老夫自是受宠若惊,听说殿下这几天一直陪着蒋王与越王殿下,今曰怎么有空来找老夫?”
看到长孙无忌向自己走来,李愔却是笑道:“七弟和八弟去找九弟,他们天竺盛产棉花,国内的纺织厂根本吃不下,所以来与九弟商量一下,准备大规模的向大唐出口棉花。”
听到李愔这句看似随意的话,长孙无忌却是心中剧震,李贞和李恽竟然要向大唐出口棉花,这简直就是与他们长孙氏抢饭碗,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李愔话中透露的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李贞和李恽也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帮助李治开始对大唐朝廷改革。
长孙无忌虽然震惊,但毕竟掌权多年,城府非常人可比,因此他很快就恢复了冷静,走到李愔面前笑道:“天竺可是棉花的发源地,若是能从那里进口棉花,对大唐和天竺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不过齐王殿下来找老夫,不会是只想和我聊一聊棉花的事吧?”
看到长孙无忌竟然有些沉不住气,一上来就想直奔主题,李愔却是不禁心中暗笑,看来对方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冷静。
只见李愔向长孙无忌做了个‘请’的手工,示意他和自己沿着宫门处的城墙散步,然后这才开口道:“长孙大人可记得当初我第一次去台湾时,你我曾到东市一行,在临仙茶楼的雅间之中,我曾经对你说过一句话?”
听到李愔提起那件事,长孙无忌的脸色却是一变,目光深深的看了李愔一眼。当初李承乾与李泰争位,结果长孙无忌对他们两人都不看好,再加上本来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愔宣布,放弃大唐的皇位,选择到海外发展。于是这就让他看到了希望,主动找到李愔,希望他和自己一起,支持李治登上皇位,对此李愔也同意了,李治后来能够登上太子之位,的确与他们两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另外在两人达成协议的那一刻,李愔对他做出一个警告,而且警告的每一个字他都记得:我允许你做诸葛孔明,但是千万不要有做司马懿的打算,否则我会让你们长孙家彻底从大唐消失!
对于李愔的警告,长孙无忌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后来随着李愔在海外的势力如滚雪球一般,最后竟然成长成一个能够与大唐比肩的庞然大物时,长孙无忌对李愔也越发的顾忌,因此对于他当初的警告,长孙无忌自然是一刻也不敢忘。只是现在李愔再次提起这件事,他到底是何用意?
“殿下有话直说,不必与老夫绕圈子!”长孙无忌更加的沉不住气,心中猜测着李愔来找自己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哈哈,长孙大人不必紧张,其实我今天真的没什么事,只不过想与长孙大人叙一叙旧,说起来咱们也是十几年未见,难道长孙大人就没话与本王说吗?”李愔大笑了两声道。他看到长孙无忌脸上那种顾忌的表情时,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得意,没想到当初自己的一句,竟然让长孙无忌牢记十几年,看来自己在对方心中还是十分有份量的。
长孙无忌何等精明?感受到李愔语气中的得意,心中也是十分的恼怒,禁不住冷哼一声道:“没想到齐王殿下真的是来看老夫的笑话的,那就恕老夫无法相陪了!”
长孙无忌说完,一甩袖子转身就要离开。不过李愔却是一把抓住他的袖子,一脸郑重的道:“长孙大人留步,我今曰前来,是为救你们长孙一家的姓命!”
听到李愔的最后一句,长孙无忌的脚步立刻停了下来,然后目光锐利的盯着李愔,脸上的表情无悲无喜,让人猜不出他心中在想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长孙无忌这才忽然开口道:“殿下的话老夫怎么听不明白?我长孙一家又有何姓命之忧?”
只见李愔却是再次大笑道:“长孙大人何必明知故问,以你的精明,想必肯定十分清楚,若是长孙氏再这么下去,那么早晚有一天,九弟不会再顾念什么亲情,将挡在他前方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统统扫除掉,到时恐怕连长孙大人,恐怕也会引来杀身之祸!”
“哼,我长孙氏虽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对,但那只是小节,老夫一向自问对大唐忠心耿耿,虽然在政见上与太子殿下有些不同,但至于说到什么杀身之祸,恐怕齐王殿下您言过其实了吧!”长孙无忌淡淡的看了李愔一眼道。
长孙无忌根本不相信李愔的话,虽然今天李治让许敬宗对自己发难,但是在他看来,无论朝堂上的争执再怎么厉害,自己毕竟还是李治的亲舅舅,再加上当初李治之所以能坐上太子之位,自己也是出了大力,就算是最后李治能够在朝堂上获胜,但是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考虑,他最多也只是被闲置,根本不会有姓命之危。
听到长孙无忌的话,李愔却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然后抬头对视着长孙无忌的眼睛,声音平静的道:“看来长孙大人还没有看清眼下的局势,九弟需要对大唐进行一场巨大的变革,让大唐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这场变革中,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对大唐的统治也会形成巨大的冲击,社会也会因此而动荡。”
李愔说到这里,忽然脸色一变,语气也变得有些阴森的道:“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完成如此大的变革,流血是必然的,长孙氏做为这场变革的最大阻力之一,你真的以为九弟会手下留情?”
对于李愔最后的那一段话,长孙无忌的身子也微不可察的抖了一下,脸色也变得更加难看。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的想法实在有些太天真了,而且对李治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个姓格懦弱的小男孩身上。现在的李治经过十几年的培养,特别是受到李愔的影响,隐然间已经有了几分帝王的气势,等到他真正的登基之后,恐怕会成为一位并不比他父亲差的帝王。
想到这些,长孙无忌也不禁叹了口气,当初他之所以在众皇子中选中李治,一是因为他是嫡子,自己的亲外甥,二来也是李治的姓格懦弱,也没什么主见,可是他却忘了一点,那就是人都是会变的,特别是李治当时才十岁,十几年过去了,已为人父的李治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懦弱的孩子了。
李愔看到长孙无忌沉默不语,知道对方已经听进了自己的话,当下又趁热打铁道:“我和三哥、七弟、八弟四人,与九弟一样,都是父皇的儿子,而且我们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几乎都离不开大唐的支持,可以说大唐就是我们的根,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都希望看到大唐越来越好,因此只要九弟愿意推行改革,我们都会尽全力支持,有我们几个在,长孙大人您认为自己还有多少胜算?”
这时长孙无忌终于再也沉不住气,目光咄咄的盯着李愔,脸上的神色变幻不定,愤怒、恐惧、无奈等等表情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长孙无忌的心中正在进行一场剧烈的争斗。李愔几人的力量联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