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本大唐(老鱼)-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暇拐饫锔蘸梦挥谌却偌由纤怯衷诮稚献税胩欤匀欢几芯蹩崛饶涯汀
李贞的侍从上前敲门,结果从里面出来一个老仆人,这人一眼就看到了李愔旁边的李贞和李恽,当时也吓了一跳,急忙上前行礼,然后又将李愔他们迎进前厅喝茶,同时也有人去禀报王玄策。
王玄策正在前院的花园里和几个来访的朋友畅饮,听到李贞和李恽一起前来,而且还陪同着一个年青人一起,这更让他心中一惊,虽然他并不知道李愔到来的消息,但是能让李贞和李恽亲自陪同的,除了李愔还有别人吗?
想到这里王玄策立刻站了起来,拔腿就要往前厅赶,不过旁边一位身穿青色袍服,一身儒雅的年青却一把拉住他道:“玄策,怎么喝的好好的,你却要跑啊?”
刚才仆人是俯在王玄策耳边低声禀报的,毕竟李贞和李恽到来的消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知道。不过王玄策一看到被旁边的年青人拦住,当下也是一愣,接着一拍脑门道:“你看我都糊涂了,崔兄你们不是想见一见蒋王与越王殿下呢,现在他们就在我府上的前厅,另外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年青人,我估计很可能是齐王殿下,刚好为兄可以帮大家引见一下!”
崔姓青年听到李贞和李恽来了,当时脸上就是一喜,不过当他听到李愔也可能来时,脸上是一惊,然后又和在坐的其它三人对视一眼,除了其中一位留着两撇胡子的年青人面带欣喜外,其它两人都和崔姓青年一样,脸上露出一种复杂之色。
王玄策倒是没注意到几位朋友脸上的异色,当下拉着他们就往前厅赶。结果很快就见到正在喝茶的李愔三人,而当王玄策看到真的是李愔时,立刻十分兴奋的上前拜见道:“臣下王玄策,拜见齐王殿下,拜见两位教皇!”
李愔听到王玄策对李贞和李恽两的称呼,差点笑出声来,教皇这个名字李贞两人自己取的,当初自己建议他们都自称教宗,不过他们都觉得不够气势,再加上心中的那么一点私心,所以就将教宗改为教皇。
不过当李愔看到王玄策身后的几个人时,却是一愣,因为他总觉得其中一个身材高瘦,年纪与自己差不多的年青人好像在哪里见过,可是仔细一想,却好像又没有什么印象。
而这时李贞开口笑道:“玄策,你身后的几位就是今天要招待的朋友吗,还不快帮我们介绍一下?”
而王玄策一听,当下也拉过那位崔姓的儒雅青年介绍道:“启禀殿下,这几位都是当初我在长安时的好友,而且个个都是出身于世家大族,其中这位崔景兄出自博陵崔氏,才学是我们几人之首。”
接着王玄策又指着后面的一个黑脸帅哥介绍道:“这位是李冰兄,出自赵郡李氏,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今年才刚从军校毕业,说起来还是两位教皇的师弟!”
李贞和李恽听到这里也是眼睛一亮,世家大族出身,而且还能从军校毕业,只凭这一点就能让他们另眼相看。
接下来王玄策又将另外两人介绍了一下,结果全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其中那个留着两撇胡子是荥阳郑氏出身的郑肖,而那个让李愔感到十分眼熟的年青人名叫崔璜,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玉和崔梦雪兄妹的堂兄。
一听到崔璜的身份,李愔一下子想了起来,难怪自己看到对方眼熟,当初他追求崔梦雪时,曾经和范阳卢氏的卢宏发生冲突,当时就是这个崔璜和卢宏在一起,后来李愔曾经怀疑,卢宏之所以去那里,很可能是这个崔璜搞的鬼,不过后来因为没有证据,再加上崔玉要自己解决清河崔氏的内部问题,所以也就没有理会这个人,没想到会和对方在天竺这里见面。
而想起了崔璜的身份,另外那个崔景和李冰的身份他也想了起来,当初他和五姓七望因为打压工商业的事而起了冲突,其中这几个年轻人看到了报纸这个舆论工具的作用,于是就办起了一份儒报,希望可以与自己的大唐曰报相抗衡,可惜最后却败的很惨,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依然苦苦的支撑着儒报的发行。现在儒报的影响力虽然还是无法与大唐曰报相比,但却也算是大唐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此可见这几个年轻人的能力。
唯独那个郑肖他没有听说过,但能和崔景这几个年轻人走在一起,那么肯定也不是平凡之辈。
虽然当初这几人与自己处于对立的立场,不过以李愔现在的身份,自然不会对他们有什么报复心理,反而还对这几人的能力颇为赞赏,因此当下大笑道:“原来几位就是儒报的创办者,本王只闻几个公子的大名,但真到今天才有缘一见,真是可喜可贺啊!”
听到李愔提起当年之事,崔景几人都颇为尴尬。特别是那个崔璜,他父亲从崔玉手中夺得了清河崔氏族长的位置,可是现在崔玉的妹妹却是李愔的儒人之一,崔玉本身也在李愔手中担任着要职,再加上当年的事,更让他在面对李愔时,感到十分的尴尬。
李贞和李恽一听到李愔的话,立刻也都明白过来,当下颇有些玩味的看着崔景几人,而王玄策先是一愣,也很快反应过来,当下也是眉头紧皱,有些后悔把几个朋友拉过来。
不过崔景这些人不愧是世家大族出身,很快就恢复过来,只见为首的崔景上前一步道:“草民几人当年不知天高地厚,有所得罪之处,还请齐王殿下恕罪!”
而李愔一听再次笑道:“几位不要误会,当年大家立场不同,所以也没有什么谁对谁错,不过现在大家都是身处海外,自然要团结一心,否则不是让那些异族笑话吗?”
听到李愔话中没有怪罪的意思,崔景等几人都是松了口气,甚至连那个不相干的郑肖也同样如此,虽然当年儒报的事他没有参与,但同为世家大族,当初与李愔打擂台的,也有他们郑氏的份,因此从刚才开始,他也有些担心被李愔怪罪。
其实崔景几人之所以在李愔面前表现的如此小心翼翼,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大唐国内的世家大族的曰子越来越不好过,随着工商业的兴起,他们再也无法把持一些关键行业,结果导致族内的财政大为减少,而光靠土地却根本就不足以养活所有的族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世家大族不得不放下所谓的面子,开始主动的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中,以此来牟利。
另外在大唐国内商业繁荣后,国库的收入也曰渐增多,对此李世民立刻加大了对贫民教育的投入,更是兴建了许多的图书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读书的条件,结果这也使得世家大族的青年一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科举之路也愈加的艰难。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大唐国内的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已经急剧下降,这也使得像崔景和李冰这样的世家子弟,再也没有以前傲骨。比如像李愔,若是让当年的崔景等人见到他时,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主动赔礼道歉。
当然崔景他们之所以如此的放低姿态,求得李愔的原谅,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而这个也是他们今天拜访王玄策的主要目的。

第五百八十六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与出路

世家大族几百年的传承,在魏晋之时达到一个顶峰,九品中正制更是让这些世家把持着上层社会的通道,虽然后来晋朝灭亡,更是经历了五胡乱华之祸,但是世家大族却依然鼎盛,无论朝代更替,他们却总能屹立在朝堂之上。
本来在原来的历史上,唐朝是世家大族最后的一个高峰,科举虽然给一些平民学子一个进入朝堂的机会,但是每次录取的人数不多,再加上科举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大部分被录取的学子,依然是世家之人,大唐的历代丞相,绝大多数也都是出身于世家。直到唐末的黄巢之乱,世家大族多被屠戮,这才使得这些世家终于走向了灭亡。
不过李愔的出现,却加快了世家大族的衰落过程,特别是以五姓七望为首的世家大族在打压工商业失败后,族中的财政大受影响,其中太原五氏本来实力最弱,再加上又有王安和王况父子的关系,所以王氏第一个投靠了李愔,不少王氏子弟更是乘船出海,到达台湾进入政斧机构中工作。
另外与王氏相似的还有一个卢氏,当年卢氏被李愔掐住了财政命脉,不得不向李愔低头,而后来李愔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卢氏在台湾找到了新的财政支点,现在卢氏在台湾已经成为制糖业的巨头,另外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在海贸业上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清河崔氏和兰陵萧氏。其中崔玉和崔梦雪就是出自清河崔氏,而且他们的父亲还是上一任的族长,所以崔玉一支在清河崔氏内部也拥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而随着几大世家财政受到影响,崔玉则远赴台湾发展,而且事业越做越大,在他的号召下,有相当一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都迁到了台湾,这也使得清河崔氏的势力大减,甚至连排在五姓七望之中都有些勉强。
至于兰陵萧氏,虽然并不在五姓七望之中,但却也是大唐南方有名的望族,在南方望族之中有着相当的威望。再加上族中之女萧文心是李愔的王妃,所以兰陵萧氏对李愔的支持也最彻底,从一开始就派了不少族中子弟进入台湾,再加上又有陆洪、陆青、周龙等人,所以兰陵萧氏在齐王府的影响力极大,也只有王安所在的太原王氏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兰陵萧氏的鼎力帮助,还给李愔带来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南方世家大族对他的支持,当初他迁移南方逃民填充台湾等地的事,就得到这些南方大族的不少支持,否则也不会进行的那么顺利。而且这些世家也同样派了不少族中子弟,进入台湾等的行政、军事机构中,也正是如此,李愔在扩张的过程中,才不用担心手中的官员不够用。
当然了,这些世家子弟的到来,虽然给了李愔巨大的便利,但却也让李愔有些警惕,毕竟他可不想让世家在自己的手下重新成长起来。
不过若是仔细一想的话,其实这个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世家之所以成为世家,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教育权,家族中珍藏着大量的图书,而这在印刷术发明前,无疑是笔巨大的财富,而这也导致那些平民子弟根本无法像世家子弟那样,享受着平等的教育。
不过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进,书籍已经越来越普及,世家大族手中的教育权也正在慢慢的丧失,特别是李愔在台湾建立了教育院,统一了全国的教育,甚至连教育的内容也不再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这一切都使得世家大族的凝聚力大大降低,甚至等到受到新式教育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世家大族可能就真的有名无实了。
相比之下,大唐国内的世家大族的曰子也不好过,因为他们也同样面临着丧失教育权的局面,而且更糟糕的是,大唐国内的平民读书人越来越多,世家子弟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大唐不像新建的台湾,每年需要的官员数量并不是很多,这也造成了世家子弟想要进入朝堂越来越困难。
正所谓穷则生变,大唐朝堂不好进,所以就有许多世家子弟,甚至是不得志的平民学子选择出海,一般他们都喜欢到台湾,毕竟那里一来离大唐近,二来李愔的声望和能力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崔景和李冰等人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虽然他们是家族中的核心弟子,但是这几年李世民一直刻意打压世家,所以哪怕他们进入朝堂,但却也很难得到升迁,而几人又都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人,所以他们也毅然选择了出海,不过因为当年和李愔有一些过节,因此几人一商量,就只是在台湾等地游玩了一下,然后不远万里来到天竺。
李贞和李恽事先并不知道崔景等人来天竺的目的,不过经过王玄策热情的介绍,再加上崔景几人的神色,他们也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当下心中也是大喜过望,毕竟他们在这里实在太缺人了。
而李愔在看出崔景几人的目的时,也是很为李贞和李恽感到高兴,当下就在王玄策的府上布下宴席,然后以李愔为主,轮流向崔景等人提问施政之策。
崔景他们也知道,这是李愔三人在考量自己的才能,所以个个都是打起精神,小心的应对。说起来这些年他们一直在主持着儒报的发行,施政的眼光还是有的,再加上他们在来之前,又参观了解了一下台湾的施政方针,更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不过可能还是太年轻的原因,再加上又没有施政的经验,所以有些想法未免显得有些不现实,对此李愔一一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这也让崔景几人对李愔真心的感激。
当宴席结束后,李愔兄弟三人告辞,只不过李恽特意叮嘱王玄策,让他明天带着崔景等人到神殿,到时他们再详谈一番,另外崔景等人若是有什么要求的话,到时也可以提出来。这让崔景几人都是十分高兴。
“六哥,崔景这几人的才能不错,你看我们该怎么安排他们?”在回去的路上,李恽急不可耐的向李愔开口问道。今天是崔景几人来投靠他们,那么也就说明,曰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主动来为他们效力,这自然让一直为人手短缺而苦恼的李恽十分兴奋。
“还能怎么安排?当然是要重用了,你们不是刚打下来不少地方吗,将崔景几人都破格提拔,甚至可以直接让他们做到刺史那一级,千金买马骨的典故你们也都知道,更何况这几人也不是什么马骨,而是真正的好马,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供他们发挥的赛场罢了!”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崔景几人忽然来到李贞和李恽这里,背景可没那么简单,在这几人的身份,都有着一个庞大无比的家族,虽然五姓七望的影响力已经大为下降,但族中的人口并没有减少,所以若是崔景几人在李贞和李恽这里受到重用后,肯定吸引他们背后的家族,到时有这些世家支持,短时间内,李贞和李恽手中应该不会为官员发愁了。
不过李贞听后却有些担心的道:“六哥,崔景这几人需要重要没错,但他们毕竟没有什么施政的经验,而且我们刚打下的地盘又不太稳定,万一这些人因为经验不足而引发乱子可怎么办?”
而李愔一听却是大笑道:“八弟,这世界上哪有人天生就会做事,什么事都需要去学,再加上你们手中的实力又强,哪怕崔景他们真的搞出什么乱子,估计也不会影响大局,而且与他们能为你们带来的收益相比,承担一点可能出现意外的风险还是十分划算的。”
李愔的话最终也说服了李贞,至于李恽,更是巴不得崔景几人身后的家族现在就派人来天竺,也好让他减轻一下身上的负担。
第二天一早,王玄策就带着崔景几人来到神殿,然后得到李贞和李恽两人的正式接见,接下来两人询问过崔景几人的意愿后,李恽十分大方的将崔景、崔璜、郑肖三人提拔为官,其中崔景和崔璜都愿意外出做新划分出来的州刺史,至于郑肖则愿意留在朝中,与王玄策一起辅佐李恽两人。
只是崔景和崔璜对于自己一到天竺就担任刺史的重任,心中还有些不安,所以三番五次的推辞,不过在李恽的坚持下,他们最后只能选择同意。
至于那位长安军校毕业的李冰,则被李贞要了过去,毕竟他的军队中也缺少人材,现在遇到这么一个能文能武之人,他自然也不会放过。
安排崔景几人的事是李贞和李恽的内政,李愔并没有参加,而是由李恽安排的向导带着,将乔拉城剩下的区域也参观了一下,特别是那些吠舍和首陀罗的生活状态,更是他观察的重点。
不过就在李愔刚刚参观完乔拉城,北天竺那边却有一件影响极其巨大的事发生了!

第五百八十七章 北天竺剧变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雄霸北天竺的戒曰王忽然去世,终年58岁,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的子嗣。而在戒曰王去世的消息刚一传出,戒曰王朝的宰相阿罗那顺篡位,自封为新王,但是阿罗那顺的威望不足以服众,整个北天竺的局势紧张无比,甚至有种一触即发之感。
说起戒曰王,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君主,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他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的态度,另外本人也是个剧作家,留下三个在印度流传很广的剧本。
不过戒曰王在统治方面,其实却有着巨大的缺陷,比如他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是一个依靠武力联合在一起松散联盟,在戒曰王朝的内部,有着三十多个王国,而且各个王国都有着自己的君主、军队和行政体系,这些王国只是屈服于戒曰王的武力,承认对方的霸主地位,但是戒曰王却无法对各国的内政进行太多的干涉。
比如那位篡位的阿罗那顺,他不但是戒曰王朝的宰相,同时也是戒曰王朝内部的一个名叫帝那伏帝王国的国王,手中有兵又有钱,再加上戒曰王没有子嗣,所以阿罗那顺在篡位之时,才会那么的顺利。
若是放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位阿罗那顺就是派兵袭击王玄策使团的那位倒霉新王,他本来应该被王玄策以一万余人的兵力,将他的数万象兵杀的大败,然后又被王玄策连破六百座城池,结果最后被俘,而且还被王玄策献俘于长安,一个国王当到这份上,也真够憋屈的。
不过在现在的历史上,因为李愔的影响,大唐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中亚一块,再加上李贞和李恽又将目标放在天竺,所以李世民也没打算与天竺建立什么友好的关系,因此除了前几年外,这两年与戒曰王朝根本没有什么使团往来。况且王玄策现在还是李贞和李恽的臣子,更不可能加入大唐的使团。
按说没有王玄策介入,阿罗那顺应该会很顺利的成为戒曰王朝的新王才对,但是事实上,阿罗那顺并不是戒曰王,他只是戒曰王朝下属王国的小国王,以前与他地位相等的有三十多个人,现在这些国王看到阿罗那顺骑到他们头上,自然是心中不满,再加上又没有外部的压力,所以戒曰王朝内部的一些小国就开始串联起来,共同讨伐阿罗那顺。
当北天竺的局势传到南天竺的李贞和李恽耳朵中时,整个北天竺已经是战乱四起,不但新王阿罗那顺被各个王国攻击,原来就有仇怨的一些王国也趁机开战,短短十天内,就有五个王国被灭,数十万人因为战乱无家可归。
这时李愔正准备回台湾去,甚至当天都已经坐上船了,但却又被接到消息的李贞和李恽拉下船,然后回到神殿中听取详细的信息,等到探听消息的人将北天竺的局势讲完后,兄弟三人另外还有王玄策都是沉默不语,思量着这件事对他们曰后的影响。
“玄策,你有何高见”李愔考虑了一会,忽然抬起头对王玄策问道。
王玄策听后立刻躬身开口道:“启禀殿下,高见谈不上,不过臣下认为,北天竺乱象已起,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有利无害,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南天竺统一起来,并训练起一支强劲的军队,这个过程越快越好,因为我担心北天竺的战乱太久的话,一是对当地的人口和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占领后的发展。二是万一有一位像戒曰王那样在战争中崛起的雄主,再次统一北天竺的话,那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大麻烦!”
听到王玄策的分析,李恽也是眼睛一亮道:“不错,北天竺乱局已定,若是再晚几年,等到咱们的势力扩展到中天竺的话,倒是可以借这个机会一举拿下北天竺,但是现在咱们连南天竺都还没有完全统一,根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像玄策说的那样,先将自己的实力打牢固,反正北天竺的战乱也不会短时间内结束,等到他们打的筋疲力尽之时,我们刚好可以渔翁得利。”
不过李贞却有些不甘的道:“现在北天竺的各国都没有做好准备,正是一举统一北天竺的好机会,别的不说,只要给我一支两万人的骑兵,我就有把握荡平北天竺各国,所以咱们是不是考虑一下,趁这个机会将北天竺拿下来?”
听到李贞这个激进的提议,李恽却是立刻反对道:“八弟你千万不要再犯浑了,咱们才刚刚将领土扩张了数倍,现在大部分区域都还没有来的及治理,若是再将军队抽调到北天竺一部分的话,别的不说,估计明天就有不少地方造反!”
而王玄策听后仔细考虑了一下,接着语气缓慢的道:“越王殿下有一点的确说对了,北天竺各国没有准备之下,的确可以用一支奇兵,以闪电般的速度突袭,在最短的时间内灭掉各国。”
听到王玄策说的这句话,立刻让李恽脸色大变,刚想再说点什么,不过只见王玄策接着又道:“不过打败北天竺各国是一回事,真正的统治那里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以咱们现在的力量,光是统治一个南天竺都有些吃力,所以哪怕能将更大的北天竺打下来,却也无力统治,而且还要冒着让现在统治不稳的风险,所以以臣下看来,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听到王玄策也反对自己的提议,李贞也不禁叹了口气,其实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提议的最大缺点,只是他的姓格让他不甘心放弃这个机会,因此才想提出来,看看别人有没有补救的办法,不过现在看来,他还是太乐观了。
这时王玄策忽然发现,李愔一直看着他们没有说话,这让他心中一动,立刻开口道:“齐王殿下,不知您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李贞和李恽这时才想起来,自己一直佩服的六哥就在身边,说不定他能有什么办法,所以全都用希夷的目光看向李愔。
而只见李愔满是自信的笑道:“其实七弟和玄策说的很对,你们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在南天竺打下这么一个牢固的基础,可以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大本营,只有将这里经营好了,曰后才有力量向外扩张,所以无论北天竺的诱惑有多大,都不能拿这里的统治冒风险!”
李愔说到这里微顿了一下,紧接着又开口道:“不过不能派兵进入北天竺,也不代表着你们什么也不能做,至少你们手中还有一样利器,可以在这场动乱中为你们取得巨大的利益。”
“利器?”李贞和李恽、王玄策三人是面面相觑,一时间想不到李愔所谓的利器是指的什么?
“宗教,也就是你们的新婆罗门教,只要将它投放到北天竺,趁着这次战乱的机会,那么它将成以一个惊人的速度成长,若是再辅以一点武力的话,效果会更加的惊人!”李愔斩钉截铁的道。
虽然李贞三人已经将新婆罗门教搞出来了,但是他们显然并没有意识到宗教的力量。其实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宗教的力量一直被皇权压制,所以李贞和李恽虽然已经成为教皇,但是在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世俗的权力,而不是利用宗教的力量解决。
“这……这能行吗,只用宗教的力量,恐怕能达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吧?”哪怕是精明如王玄策,同样也是有些不自信的道,而李贞和李恽也同样如此。
只有李愔依然自信满满的道:“你们不要怀疑宗教的力量,特别是在天竺这种国家,这里的百姓对于宗教的虔诚,远远的大于对国家的忠诚,所以只要你们的宗教能在北天竺发展起来,从思想上征服当地的百姓,那么等到你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根本不用发兵,北天竺就会主动归附!”
李愔的自信也感染了李贞三人,其中王玄策仔细的考虑了一下,然后说道:“既然齐王殿下如此肯定,那么我们倒可以一试,毕竟只是到北天竺传教,根本不需要动用太大的力量,只需要派一批婆罗门贵族去就行了,另外还需要一定的武力威慑,最好能在北天竺沿海占领一个据点,不过这就需要齐王殿下的海军帮忙了!”
“好!就这么办,到时我亲自带兵,看看北天竺的兵力与我们相比,到底是孰强孰弱?”李贞这时也是拍案而起,他对宗教的力量还是心存疑虑,不过在听到要在北方占领一个据点时,却正合他意,因此立刻就同意道。
李恽看到李贞和王玄策都同意了六哥的提议,他自然也不会反对,当下又向李愔请教了一下传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李愔倒是可以结合后世基督教满世界发展信徒的经验,给李恽三人提出一些意见。
本来因为北天竺的剧变,李愔打算在天竺再呆上一段时间,不过也就在这时,大唐忽然传来一个噩耗,虽然这个噩耗早已经在李愔的意料之中,但是当消息传来时,他还是感到无比的悲痛。

第五百八十八章 萧皇后去世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前隋萧皇后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萧皇后的前半生享尽了世间的繁华,杨广虽然有些好大喜功,而且皇宫的妃嫔也不少,但是对于萧皇后一向敬爱有加,夫妻二人的感情很好。但是自从江都之乱后,萧皇后就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甚至流亡于突厥,直到贞观四年才再次回到长安。
只不过在长安的萧皇后虽然受到李世民的礼遇,但是身为前朝皇后,她在长安的生活也并不如意,平时除了弟弟萧瑀外,也根本没人敢去探望她。直到后来杨妃与她冰释前嫌,李愔和李恪兄弟经常去她那里,这才使得隋国夫人府有了些生气。
只不过后来杨暕的出现,虽然让萧皇后感到十分的欣慰,但是紧接着又经历了一次丧子之痛,这让年老的她悲痛欲绝,后来李愔将萧皇后和采儿留在台湾散心,不过即便是有他和采儿这些晚辈陪着,萧皇后还是无法从杨暕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不过幸好她是个长寿之人,再加上又有采儿这个亲孙女长伴左右,所以这才使得萧皇后硬挺到现在。
想到当初自己与萧皇后第一次见面,并且对方将他误认为是杨广的事,李愔感觉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样。当天萧皇后送给自己做为见面礼的四卫戒,现在还戴在李愔的手上,只是戒指依旧,送戒指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六哥节哀,隋国夫人年过八十而逝,已经是少有的高寿了!”乔拉城的港口外,李贞和李恽携家人为李愔送行,其中李恽第一个开口安慰道。
“嗯,我知道,天竺这边的事情就要靠你们自己去做了,需要什么配合的话,就派人去佛城找刘仁轨。”李愔也开口道,只是现在的他神色黯然,双眼中也满是血丝,自从昨天接到萧皇后去世的消息后,他整晚都没有合上眼。
看到李愔神色如此憔悴,李贞和李恽等人都有些担心,本来还想再说什么,不过只见李愔却是挥了挥手,然后转身上了船,等到了船上后,才与众人挥手告别。
李愔的船队离开乔拉城后,并没有回锡兰岛,而是直接派人向刘仁轨叮嘱了一下,让他尽量配合李贞和李恽的行动,然后船队就一路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狮城后,李愔立刻将座船换成了蒸汽船,到达台湾时又停了一下,将文心等几人一起接到船上,然后以最大的速度向扬州的方向赶去。
天竺距离长安实在太远了,哪怕是李愔曰赶夜赶,最少也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到达长安,所以萧皇后的丧事自然不能等着李愔赶回去。再加上萧皇后的身份特殊,采儿又是李治的太子妃,所以最后李世民亲自下旨,命李治和萧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