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删鸵磕阏獯蔚奶剿髁耍
对于燕北夸赞的话,吕万自然是又谦虚了几句,最后这才坐下来。
别看吕万年轻,但人家文武双全,再加上海上行船经验丰富无比,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航海人材。这次他身负着捕奴协会的任务,他将带着一支五艘大船和若干艘小船的船队,从台湾的基隆港启航,然后经过爪哇后一路向南,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而吕万则必须将这一路上的海图给绘制出来,并且标明所遇到海岛的开发价值。
台湾的种植园经济正在蓬勃的发展之中,以蔗糖为主的种植业得到的极大的发展,无数大唐国内的富豪贵族派人来投资,开办起一座座规模庞大的种植园。而种植园的发展,则带动了奴隶贸易的兴盛。现在台湾的奴隶来源主要是从最近的爪哇抓捕,不过爪哇岛上的土人有限,随着这段时间的疯狂捕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台湾岛上的需求了。
燕北在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刻决定开辟新的奴隶来源,而按照当初李愔画的那张极不准确的世界地图,爪哇向南是一连串的群岛,这点已经被一些胆大的海商给证实了,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些群岛上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土人,虽然这些土人中有许多食人生番,但也有不少温驯的土人,所以燕北就把主意打到这些土人的身上。
不过捕奴也和经商一样,他们需要一张精确的海图,而且需要知道各个海岛上的土人数量、姓情等方面的情报。燕北想要到爪哇以南捕奴,就必须派一支船队,先将那里的情况摸清楚,而且画出海图,以便以后捕奴船队的捕奴行动,而吕万就是他们从捕奴协会内部精心挑选出来的探索者,他带领的船队也是协会全体会员精心打造的,虽然比不上李愔那支正规海军的装备和素质,但却也相去不远。
只见燕北与一众会员敬了几杯酒后,就以酒力不支为借口回到他在三楼的办公室,里面早已经有两个人在等着他了。
“崔兄、王兄,在下俗务缠身,让两位久等了,恕罪恕罪啊!”燕北一进来,立刻对坐着品茶的两人抱拳道。这两人正是李愔的老熟人,分别是崔玉和王况,当初李愔陪萧皇后到台南时,还曾在他们的种植园里住过一段时间,而且做为李愔的朋友,他们自然也都认识燕北。
看到燕北进来,王况首先笑道:“燕兄若是觉得有罪的话,那不如多拉几船奴隶到我们那里,我们一定会按现价买下,绝对不会让燕兄你吃亏。”
“没错,燕兄你可是掌管着岛上所有的奴隶交易,这点小事想必不是什么问题吧?”崔玉也接着笑道。
“没问题,这点小事算什么,只要崔兄和王兄开口,想要什么奴隶我都能给你们运过去!”燕北也十分豪爽的答应道,他身为协会会长,这点小事自然不在话下。
王况和崔玉也知道这点事不算什么,所以也不和燕北客气,随意又说了几句闲话后,最后还是由王况开口道:“燕兄,小弟两人这次来,有一件大买卖要与你商量,只是不知道你是否有胆量吃下去?”
第四百一十五章 一笔大生意
燕北本来就对经商十分感兴趣,只不过出身贵族的他迫于大唐国内对商业的歧视,根本不敢公开经商,最多只是在幕后指挥,由家族里的下人出面,哪怕是在登州时,他也不敢公开经商。
但是在台湾这里却没有什么顾及,这里本来就是一片经商的天堂,周围的人大部分都是商人,再加上台湾虽然大力发展种植园经济,但是商业却还是最主要的支柱产业,所以经商的氛围十分浓厚,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经商没有什么太大的歧视,这已经成为了台湾的一个特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燕北对台湾十分满意,来到这里后就不愿意离开,甚至连齐王府的长史也不愿意再做了,转而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大商人。所以他在听到王况说是件大买卖时,当时眼睛就亮了,当下开口问道:“王兄,到底是什么大生意,竟然让你们两人都吃不下?”
看到燕北的表现,王况和崔玉相视一笑,故意卖了个关子道:“燕兄,实不相瞒,为了这件大生意,我们已经联络了数十名大商人,但仍觉得力量不够,所以现在又跑来找燕兄你了,不过以我们的估计,哪怕是燕兄的力量也加入其中,恐怕也很难吞的下这桩大生意!”
燕北听到王况说的如此夸张,当下也有些不信道:“王兄,以你我的实力,再加上你身后联络的大商人,恐怕这台湾商界近三分之一的力量都合在一起,如此雄厚的财力,还有什么大生意是咱们吞不下的?”
看到燕北的样子,王况与崔玉再次相视大笑,然后这才一起开口道:“林邑的粮食!”
“林邑?粮食?”燕北听后是大皱眉头,十分不解的道,“若是小弟没有记错的话,好像你们两个就是把持林邑粮食买卖的大粮商,而且以林邑那种地方,他们的粮食也只能卖给我们汉人,所以现在他们的粮食不是早就把持在咱们手中了吗,这其中还有什么大生意?”
听到燕北的疑问,这次是崔玉开口说道:“燕兄,林邑的粮食交易的确是掌握在咱们汉人手中,但你要知道,林邑是个产粮的好地方,不但土地肥沃,而且一年可以三熟甚至四熟,一个小国的稻米产量,竟然比咱们大唐的稻米总产量还要高,毫不夸张的说,光是林邑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咱们大唐一半的人口。”
崔玉说到这里,毫无君子风度的咽了一下口水,然后这才接着又道:“不过林邑的粮食产量虽高,但是产出来的粮食毕竟还掌握在林邑国的手中,卖不卖根本不是我们说了算,所以在平曰的交易里,林邑国经常以不卖粮食要挟我们,逼我们上涨粮食的收购价格,特别是前段时间,他们竟然要将粮价提到每石四十文,但咱们大唐的粮价也才每石五十文左右,虽然其中还有十文的差价,但是加上海上的运输、仓储、保管等费用,我们基本没什么赚头了,所以现在林邑那边的粮食交易已经僵在那里,若是对方不降价的话,估计今年的粮食交易又要泡汤了。”
燕北虽然没做过粮食生意,但却也知道崔玉说的不是假话,海运虽然比陆路节约了成本,但毕竟还是增加了成本,而且林邑的稻米都是运到北方才能卖个好价钱,这么远的海路下来,每石大米增加个十文的成本很正常,若林邑那里的收购价都要涨到四十文,那么大唐的粮食商人肯定不会要。
想到这里,燕北气的拍案而起,同时怒声吼道:“小小林邑,竟敢欺压我大唐商人,简直是不知死活!”
看到燕北发怒,王况与崔玉都是面露喜色,其中王况更是趁热打铁道:“燕兄说的不错,林邑不过是个百里之国,民众不足百万,如此一个小国,竟然频频与我们大唐粮商为难,实在可恨,所以我们粮商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是实力不足,无法真正施行啊!”
燕北听到王况口中的‘一劳永逸’时,脑子中忽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当下笑眯眯的看了两人一眼,开口道:“一劳永逸的办法,王兄你们该不会是想请殿下出兵把林邑给灭了吧?”
不过燕北的话刚一出口,立刻就感觉有些不对,当下接着又道:“不对,若是你们想请殿下出兵的话,那又何必来找我,毕竟你们与六郎又不是没有交情,更何况崔兄还是六郎的大舅哥,这层关系可比我近多了,而且若是灭掉林邑的话,你们也没必要联合所有粮商,如此一来,难道是……”
燕北说到最后,眼睛再次爆出几分精光,他已经猜到了王况两人来找自己的用意了。而王况和崔玉早就知道燕北是个聪明人,所以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只见崔玉笑呵呵的站出来道:“燕兄猜的不错,林邑不过是个弹丸小国,国内兵士也不过五万之数,我们粮商愿意出钱,雇佣你们协会的捕奴队,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不过林邑毕竟是我们大唐的属国,所以这件事恐怕还要向六郎打个招呼。”
燕北刚才已经猜到崔玉二人打的主意,但是现在亲耳听对方说出来,还是不禁有些兴奋,不过林邑毕竟是个国家,虽然武力不强,但却牵到政治上的事,所以这件事必须要与李愔通下气,难怪刚才王况说再加上自己也吞不下去了。
“那你们想给林邑什么样的颜色?”燕北将自己的兴奋强压下来,十分冷静的开口道。他现在是个商人,在商言商,所以他现在最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件生意上付出什么代价?至于报酬,这个可以以后慢慢谈,毕竟以他们三人的交情,对方肯定不会让自己吃亏。
王况一听立刻回答道:“很简单,林邑国都就在海边,而且城中除了五千精锐守军外,另外还有一万普通士卒,若是燕兄愿意的话,我们在城中的粮商愿意为内应,等你们捕奴队一到,立刻就可夺下城门,然后等你们杀入城中,抓住林邑国王,一举灭掉这个小国!”
按说捕奴队是个民间组织,以一个民间组织灭掉一个小国,肯定会引起官方的警惕。不过王况却十分清楚,台湾和登州的捕奴队其实就是李愔的外围军队,若是没有李愔默许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越过官方去攻击一个小国的。
燕北听王况说竟然想一举灭掉林邑,却并不感觉怎么吃惊,在他来到台湾之后,少不了与南方各国打交到,对林邑的情况也知道一些,这个小国在他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他手下的捕奴队集合起来,就足以灭掉对方。
另外还燕北还记得,当初前隋时,就和林邑打了一仗,结果前隋派了一万余人的军队,就把林邑国王从陆地赶到了海岛上,要不是将士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导致近半人都得了痢疾,甚至连主帅都挂了,这才不得不撤兵,结果林邑趁机又复国了,不过自那以后,林邑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就变得十分敬畏,哪怕是隋灭唐立之后,对方还时不时的朝贡点东西。
想起林邑朝贡这件事,燕北却又有些犹豫,当下开口道:“王兄、崔兄,林邑可是咱们大唐的朝贡之国,陛下也对林邑的印象不错,所以我担心六郎可能出于这些考虑,不会同意咱们灭林邑的事。”
果然!王况与崔玉对视一眼,他们之前也考虑到这点,但是想到李愔一连灭了新罗、百济与倭国,应该不会在乎一个小小的林邑,可是现在连燕北也提出这个顾虑,那他们就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件事了。
其实王况和崔玉理解错了,严格说来,李愔并没有灭掉新罗,毕竟现在新罗的国号,以及女王都还在,所以新罗依然还是一个国家,而李愔又是新罗女王的丈夫,他以这个身份掌控新罗也十分合理。
至于百济与倭国,他们是因为参与攻打新罗,所以被才被李愔灭国,这也是有十分正当的理由的。但林邑却不同,毕竟人家并没有主动招惹李愔,又没有公主嫁给李愔做妾,所以根本没有借口灭掉人家。
看到崔玉和王况听完自己的话后,都是满脸的忧色,燕北却是忽然大笑道:“两位不必着急,我也只是说可能。其它方面也就罢了,但是对于这种国事上,我一向摸不透他的脾气,说不定他知道你们的打算后,还会举双手赞成也不一定!”
王况一听也觉得有理,当下开口道:“也是,咱们不能光在这里瞎猜,还是派人去找一下六郎,问清他的态度才好。”
“这个就交给我吧,小妹马上就要与六郎完婚了,我这个做大哥的要回长安接她到登州,刚好到时我试探一下六郎的态度。”崔玉立刻开口道。
王况和燕北一听李愔要与崔梦雪完婚,当下也是向崔玉道喜,同时心中盘算,准备将手中的事安排一下,然后回登州参加李愔的婚礼,虽然这次不是娶正妃,但女方却是崔玉的妹妹,他们做为朋友,怎么着也要去捧一下场。
商议完林邑方面的事,燕北做东,请王况和崔玉去青楼喝花洒,坐陪的全都是异国美女,让三人是乐不思蜀。不过第二天一早,燕北就早早起来,他要赶到港口为探索航线的船队送行!
第四百一十六章 冯石介的经历
基隆港分为内港和外港,其中内港之中又有做为军港的牛稠港,牛稠港周围建了不少的商行,也吸引了不不少人前来居住,特别是内港附近,更是聚集着不少居民。
在内港西侧的一片居民区,一个普通的小宅院内,这里住着一对年轻的小夫妻,刚搬来没多久,不过夫妻二人待人都很和善,再加上这片住宅都是捕奴协会的家属居住,在外干活的男人彼此都十分熟悉,所以这对夫妻搬过来后,很快就与众邻居熟识了。
今天这对年轻夫妻起的很早,天还没亮的时候,那个个子不高,但容貌却极美的妻子就起床做好早餐,然后年轻丈夫也被叫起,在妻子温柔的服侍下,大口大口的吃着不丰盛,但却做的极用心的早餐。
而那位温柔的妻子也吃了几口,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在用温柔如水的目光看着夫君吃,同时想到昨天夜里的癫狂,脸上也涌起一层艳丽的红霞。这让正在吃饭的丈夫看在眼里,心头也不禁一热,虽然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但是分别在即,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想到这里,他再也顾不得什么,忽然抱着妻子走进卧室,在妻子的惊呼声中关上房门,然后里面又传出一阵让人耳红心跳的声音。
良久,卧室里的声音才平息下来,紧接着就是一阵手忙脚乱的穿衣声,同时那个妻子用腔调怪异的汉语埋怨道:“都怪夫君,本来还可以早点到船上的,可是现在都这般时辰了,再不抓紧可就来不及了。”
对于妻子的报怨,年轻丈夫却是厚着脸皮调笑道:“这怎么能怪为夫呢,要怪就怪娘子你太诱人了,让为夫实在是把持不住!”
夫妻两人一边说着私密话,手上的动作却是极快,很快就再次穿好衣服出门,只是妻子的脸上多了几分还没有褪去的春情,丈夫则是一脸心满意足的模样。若是李愔在这里的话,肯定会十分惊讶的发现,这两人他都认识,其中丈夫正是当初他从倭国奴港回泗沘时,在他船上养病的冯石介,至于口音怪异的妻子,则正是被冯漱玉换出来的倭女云间秋姬。
当初冯漱玉用自己换下云间秋姬后,自己就呆在王府里,名义上是王府里的侍女,实际上却是李愔的御用厨师之一,每当李愔吃厌了府上的饭菜,都会想起让冯漱玉给自己做些味道别致的小菜,其余的倒没多想。
对于妹妹冯漱玉的这种做法,一开始冯石介是十分反对的,毕竟他虽然希望与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但却也不愿用自己的亲妹妹去交换。可惜这件事是李愔与冯漱玉商定好的,根本不容他反对,而且李愔也没把事情做绝,他告诉冯石介,只要他拿一千贯到王府,就能把冯漱玉赎身。这件事虽然很难,但却也不是办不到,所以冯石介在那之后,脑子里想的就是一个钱字。
等齐王号到达泗沘后,冯石介带着云间秋姬下船,然后在妹妹的见证下,两人在临时租住的房屋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从此正式结为夫妻。而冯石介从那时开始,就全身心的投入赚钱大计之中,希望能早曰赚够一千贯,将妹妹赎出来,并且让妻子也过上好生活。
冯石介有一手雕刻的好手艺,而且又懂得建筑,再加上识文断字懂算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抢手的人材。特别是泗沘城中的百济人迁出去后,入住城中的汉商大都需要兴建房屋,所以凭冯石介的技艺,很快就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
可惜干了一个月后,冯石介忽然发现,自己手中的工作虽然报酬丰厚,但要想短时间内赚到一千贯的话,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不过他却也不气馁,因为他在泗沘的这一个月发现,现在齐王的各个属地内,赚钱的机会多的是,就看他有没有能耐把握了。
又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冯石介终于找到一条发财的捷径,那就是跑船,所谓跑船,其实就是到船上做船员,本来船员这种活是个苦活累活,但是随着海贸的兴旺发达,跑船这种活需要的人手越来越多,船主为了吸引一些素质比较高的船员,往往会开出一些十分丰厚的条件,比如一艘船上的船员,按照职业不同,每人可以挟带一定体积和重量的私货,这些私货的收入所得,九成归船员所有,一成交给船主。
这个条件看起来好像并不起眼,但是对于所有船员来说,却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海贸的利润实在太丰厚了,比如大唐最普通的一个瓷瓶,若是运到南洋某个土人小岛的话,可能会身价百倍,换回同样体积的黄金也不稀奇,所以现在跑船的人,对船主给的工钱倒不是很在意,他们主要看的是船主允许他们私货的体积大小。
跑船报酬丰厚,甚至若是运气好的话,一次挟带的私货就能换来百倍的利润,但正所谓大海无情,跑船也是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虽然这两年因为新船建造,已经让跑船的风险下降了许多,但偶尔还是会有船队被风浪吞噬的消息传来。
不过冯石介之所以下定决心冒险跑船,却不仅仅是知道跑船允许挟带私货,而是另外两个消息让他真正动心。这两个消息也不算什么秘密,其中第一个消息是齐王让人设计出几种出海时使用的仪器,并且在登州开办了专门的航海学院,专门传授几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第二个消息是这几种仪器对航海十分重要,各个船队都在招聘这样的人才,甚至开出的条件极为优厚,允许挟带的私货也比普通船员高上数倍。
听到上面两个消息后,冯石介又经过多方打听,最后终于决定,带着妻子离开泗沘去登州,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到航海学院学习。冯石介本来就识字,而且做为一个懂建筑的人,算学更是比一般读书人都要强上许多,甚至对一些与风水有关的天文学也懂一些。
也正是仗着上面这些基础,冯石介花费了数月时间刻苦钻研,不但学会了各个航海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绘制海图、观察洋流、风向等航海技能,成功的从航海学院毕业,并取得了学院颁发的证书,凭借着这本证书,无数走到哪里,都会有船队争向聘请。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冯石介毕业后,恰巧遇到台湾的捕奴协会招人,而且报酬丰厚,每次出海时,允许他带五立方步的货物,这让冯石介大为动心,于是又带着妻子来到台湾,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捕奴协会为他们的安排的。
冯石介来到台湾后,已经随着一招他来的捕奴队出海两次,因为表现优异,再加上又是航海学院毕业的高级人材,所以平时极受重视。而前些天燕北从协会内部选拔人手,准备探索新的捕奴地,结果冯石介也被入选。
对于这次探索,冯石介虽然被选上,但参不参加却是由他自己说了算,毕竟这次出海时间长,而且风险也大,大部分船员又都是有家室的人,所以不少人都不愿意去,当然了,也有少数光棍一条的家伙跃跃欲试。
冯石介与妻子完婚还不到一年,而且现在收入颇丰,用不了几年就能把一千贯攒够,所以他有理由拒绝这次出海,不过他心中却还是放不下齐王府里的妹妹,虽然知道以齐王的宽厚,妹妹在那里根本不会受苦,但毕竟还是没有自由,所以冯石介想迟早把妹妹赎出来。
而对于这次参加探索的人,捕奴协会开出了丰厚之极的报酬,第一是他们探索到的岛屿,按照上面奴隶价值的不同,由协会内部进行估价,并拿出总价格的百分之一,全部分给参与探索的船员,第二是允许船员挟带的私货翻倍,比如冯石介以前可以带五立方步,现在就可以带十立方步。另外若是在探索中发生意外,那么协会会赔偿一大笔钱给他们的家属,足够他们家人富足的生活一辈子。
协会给出的条件可谓是丰厚之极,特别是对于冯石介来说,若是这次探索成功的话,他就可以得到大笔的钱财,有了这笔钱,不但可以把妹妹赎出来,而且还能拥有人生的第一桶金,说不定还能买条小海船,自己做生意。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所以冯石介权衡了几天后,终于决定参加这次探索,而他的妻子云间秋姬有着这个时代倭女的优秀品质,对夫君的一切决定都无条件支持,这也让冯石介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今天就是他们要扬帆出海的曰子。
冯石介匆匆忙忙的穿好衣服,然后又叮嘱了妻子几句,让她安心在家,若是遇到什么事情,可以向邻居求助,另外也可以向捕奴协会求助,对于他们这些出海在外的人,协会对他们的家属都会特别照顾。至于妻子一人在家的安全方面,冯石介更不担心,因为这里就是协会的居住小区,不但有基隆城的警察巡逻,而且还有协会的内部保安护卫,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来这里闹事,那简直就是活腻歪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计划行不通
基隆外港,一支由五艘大盖伦船,以及若干小船组成的船队正停在那里,船队的给养早在昨天就已经搬运完毕,随时都可以出发。这支船队就是海君子吕万带领的探索船队,而刚刚赶到的冯石介也正站在最中间的海船上,等候岸上的吕万与协会送行的人告别。
“吕兄,此去风险极大,我代表协会的所有会员,将这支船队的兄弟交给你了!”燕北举起手中的酒杯,一脸郑重的对吕成嘱托道。
“会长放心,我一定竭尽所能,将船队完整的带回来!”吕万也同样郑重的说道。然后举起酒杯,与燕北及他身后的送行之人共饮一杯,然后转身上了船。
随着吕万的登船,整支船队的船只纷纷起锚升帆,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缓缓启航,而岸上的燕北等人,以及来送行的船员家眷,全都向船上不停的挥手告别,船上的船员也同样在不停的挥手,一直到船队出了港口,慢慢变成海面上的一片黑点时,港口上的人才三两结伴离开。
不过燕北却没有离开码头,而是在几个侍从的带领下,移步到港口的另一处,这里也正有一支船队要离开,不过这支船队却是一队商船,船上运的都是台湾出产的蔗糖,这批蔗糖要北上登州,然后从黄河水道西去,一直到达长安附近。
燕北来的时候,王况与崔玉都已经在等着他了,另外崔玉的夫人崔程氏也在这里,当燕北见到他们三人时,却没有向与王况和崔玉见礼,反而急走两步,对崔程氏十分恭敬的施礼道:“一别数年,崔夫人风采依旧,让小生着实欣慰!”
看到燕北对自己夫人如此热情,崔玉立刻警惕起来,他记得当初夫人曾说过,当初还未嫁时,在长安可是有不少王公贵族向程府提亲,只不过都被他姑母给拒绝子,难不成燕北这小子也是其中之一?
崔玉还真猜对了,当初崔程氏可是长安有名的一朵鲜花,容貌上继承了她母亲的基因,而且文采女工又都是上上之选,再加上程府的家世,求亲之人自然是络绎不绝,燕北当初就是其中之一,可惜人家程府瞧不上燕北的家世与人品,所以也就没有下文了。
崔夫人倒是知道燕北当年求亲的事,不过她姓格开朗,并不觉得如何尴尬,反而落落大方的还了一礼道:“多谢燕世兄夸奖,不过燕世兄年纪轻轻,却已随六郞做出如此大的功业,也着实让人钦佩!”
燕北看到自己夫人与燕北还真的认识,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话,但却也让他大为紧张,不待燕北再说什么,急忙开口道:“现在时辰也不早了,燕兄既然也已经来了,那我们就此告辞,毕竟小妹还在长安等着我们呢。”
看到夫君如此紧张,崔夫人也感觉有些好笑,不过还是开口道:“夫君说的极是,这船队虽然是我们自家的,但却也有到达长安的时限,咱们再这么耽误的话,恐怕他们就要难做了,所以我们夫妇就与两位兄长就此别过,来曰有空再聚!”
听到崔夫人向自己告辞,燕北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不过很快就恢复过来,当下与王况一起拱手,又说了几句离别之语,然后崔玉就像是逃跑似的,拉着妻子就上了船,同时心中打定主意,曰后再也不让妻子与那个姓燕的再见面。
崔玉的船队离开基隆后,一路上十分顺利,很快就到达了登州,而在靠岸之后,崔玉夫妇立刻赶到齐王府,准备将林邑的事向李愔禀报一下。
齐王府大殿内,李愔与文心刚刚设宴款待过崔玉夫妇,然后由文心带着崔夫人到内宅游玩,而李愔则听了崔玉他们对林邑之事的计划,特别还详细询问了一下林邑国内的一些情况,崔玉也一一做了回答。
只见李愔询问完之后,坐在那里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崔兄,以你看来,今年的粮食交易是否还能继续?”
“这个……”崔玉没想到李愔竟然会问出这么一个不怎么相干的问题,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愣了一下这才开口道:“现在的情形来看,林邑是眼红我们粮商所得的利润,所以这次有意提到一个我们无法接受的高价,若是我们接受,那来明年他们还会得寸进尺,若是我们不接受,那么今年就要吃上一次亏,等到来年时,他们才会将价格适当的降一下,但以我的估计,肯定也会在三十文每石以上,而以我们的立场来看,肯定不会接受现在的价格,所以今年的粮食交易很可能是要泡汤了。”
李愔听后咬了咬牙,其实他早就接到了林邑方面的情报,也猜出是这个结果,可是他却想听一下崔玉这个专业人士的意见,可惜结果和他猜的差不多。
“崔兄,那若是林邑的粮食无法收购,会对我们大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李愔再次开口问道。
而崔玉听后却是苦笑道:“六郞,以前没有林邑的粮食,咱们大唐的粮食也足够吃了,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但是现在国内的商业繁荣,农业受到影响,哪怕是你当初推广新稻种等新措施,却也无法改变粮食产量下降的事实,所以林邑运到国内的粮食越加显的重要,特别是商业繁荣的关中地区,那里百姓吃的稻米都是林邑米,若是今年林邑的粮食运不到国内,恐怕关中,甚至是整个北方的粮食价格都要上涨一些。”
李愔听到这里也是苦笑不止,他最担心的也就是这种情况,大唐也就罢了,毕竟李世民早就在各地修建了不少粮仓,少一年的林邑米并不算什么,毕竟大唐百姓富裕,粮食上涨一些根本影响不了他们的生活。
但是李愔却不一样,他才刚刚打下倭国,那里的情况比当初的百济还要糟糕,各地都有因饥饿而造反的百姓,所以他打算和百济一样,推广以工换粮,而这粮食自然就是从海上运来的林邑米,可是现在林邑闹这么一出,一下子把他的计划给打乱了。
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就只能到大唐买粮,可这却会造成大唐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若是让有心人知道的话,恐怕还会在朝堂上参他一本,说他抬高大唐的粮价,这可是个极重的罪名,到时就算是李世民帮他遮掩,却也会对他的声望造成打击。
这下可怎么办?没有林邑的粮食,倭国那里就不能开展以工换粮,倭人手中没有粮食,那就会铤而走险,也会造成倭国的统治不稳,虽然有石上氏和苏我氏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