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本大唐(老鱼)-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下面的东宫内侍听后,却全都吓了一跳,其中一个比较忠心内侍大胆提醒道:“太子殿下,称心是被陛下亲自下令杖毙的,若是隆重下葬的话,恐怕……”
不过这个内侍的话还没有说完,却见李承乾忽然跳起来大声咆哮道:“混帐东西,别人给本太子气受也就罢了,现在连你们这些人也敢不听我的话,来人!给我就地打死!”
谁也没想到太子会突然爆发如此大的火气,不过两旁的护卫却不敢不听李承乾的命令,上去就把那个倒霉的内侍打倒,然后抡起棍子就打,结果那个内侍根本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成了李承乾发泄怒火的对象,在凄惨的叫声中被活活打死,下去和称心做了伴。
看到这种情形,再也没有人敢多嘴,急忙按照李承乾的吩咐忙碌起来,而李承乾则在伤痛过后,立刻将侯君集、李元昌、杜荷等人全都召集起来,在东宫内密谋了好长时间,直到晚上快要宵禁之时,侯君集他们这才离开了东宫。
也就是在李承乾与众多汰渍档羽散去之后,两仪殿旁边的书房内,李世民接到影子的紧急求见,现在正在听着影子向他汇报的一桩惊天之密。
书案后面的李世民双拳紧握,脸上涨的通红,双目之中涌出无尽的怒火,虽然极力的克制自己,但是一向稳重如山的身子却还禁不住在微微发抖。而且在这无尽的怒火之中,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忽然涌起一种强烈的无力感,自从他出生到现在,这还是他第一次出现这种感光,哪怕当年以几千人阻挡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时,他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可是今天在听到影子的密报后,却让他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疲倦,好像一下子被人抽空了身子,再也使不上力气一般。
“这些,都是真的吗?”李世民十分痛苦的问道,声音甚至比影子还要嘶哑,好像一个在沙漠里迷失方向,一连数天没喝过一滴水的将死之人一般。
影子跟随李世民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失态,目光中也露出几分不忍,不过却还是用极其平静的声音道:“启禀陛下,昨天晚上那个太子派出来的刺客为了保命,所以将这件事和盘托出,之后我立刻命影卫收集这方面的情报,而经过各方面情报的分析,太子殿下的确与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随时都可能对陛下不利,只不过他们可能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所以迟迟没有发动,不过……”
说到这里时,影子忽然停了下来,抬看了李世民一眼,这才继续说道:“不过今曰陛下离开了东宫之后,太子立刻将侯君集等人召集起来,现在正在东宫密议,至于密议的内容,影卫却还暂时查不到,不过侯君集回去后,立刻派人联络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以及女婿贺兰楚石,虽然现在影卫还没有找到什么切实的证据,但事情紧急,一切还请陛下圣裁!”
影子有些话没有明说,但李世民却也能听的出来,李承乾早就做好了谋反的准备,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发动,可是今天自己命人打死了那个称心,虽然当时把太子吓的不轻,但肯定也让李承乾对自己这个父亲心怀怨恨,这才一怒将人都召集起来,至于召集这些人干什么?根本就不用问,猜也能猜的出来,肯定是借这个机会准备谋反,甚至很可能就在这几天。
想到这里,李世民忽然一下站起来,刚才还挂在脸上的伤心与愤怒全都消失不见,整个人的神情变得冷静无比,现在他不是一个被儿子背叛的父亲,而是一位面临着一场叛乱的帝王,任何私人感情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只见李世民在书案后面来回走动几趟,忽然停下来对影子道:“你立刻回去,将那个东宫卫士交给大理寺,同时密切关注侯君集等人的反应,一有任何异动,立刻进宫禀报!”
“喏!”影子答应一声,无声无息的退下了。
不过李世民却并没有回去休息,他现在也实在没那个心思,而是连夜密召李靖、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几位文武重臣入宫,将太子谋反这件惊天之密告知众人。结果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万分震惊,谁也没有想到,以李承乾现在的身份,竟然会走到谋反这条不归路上。
不过房玄龄这些人都是国之重臣,自然不会光顾着惊讶,很快他们就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李世民一起,确定下来最终的处理方案,那就是在太子谋反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所有相关的人全都绳之以法,以此达到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目的,毕竟堂堂一国太子竟然谋反,这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都能算是一件让大唐颜面扫地的事。
李世民向来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天晚上定下处理办法,到了凌晨时分,北衙六军就开始奉命在城中抓人,按照影卫提供的名单,凡是昨天晚上被太子召集过去密谋之人,全都在被捉拿之列,甚至连太子的东宫也被龙武卫包围,东宫三卫更是被解除武装,同时被调到城外看押,至于太子,则被软禁在东宫之内。
刚开始时,李承乾谋反的消息并没有传出去,而北衙六军是禁卫,除了李世民的命令,谁也指挥不动他们,可是现在却要动用他们满城抓人,而且被抓的都是太子一党,甚至还有消息灵通的人,知道东宫也发生了变故,所以一时间整个长安城谣言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但却极少有人猜到李承乾要谋反,甚至还有一些不知情的大臣为太子鸣不平,上书请求李世民解释这件事。
随着参与谋反之人的落网,再加上朝野中的压力,李世民终于将李承乾谋反的事公布出来,另外除了举报人纥干承基外,被抓的一些汰渍档羽也承认了这件事,再加上李承乾调集军队的一些军令,这下人证物证俱全,再也抵赖不得。不过太子谋反的这件事传出后,却引起大唐一系列的滔天巨浪。

第四百零三章 李承乾被贬

李承乾披头散发的坐在床榻上,因为几天没有梳洗,整个人显得格外憔悴,下巴上的胡子渣也是老长,若是有人这时见到他,恐怕谁都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唐的太子殿下。自从东宫三卫被调走,东宫被龙武卫接手后,他就禁止任何人来自己的卧室里,甚至连太子妃也不行。这几天外面虽然因为他谋反的事而吵翻了天,但是他这个当事人却只能坐在这里,什么事也做不了。
李承乾现在心中万分悔恨,倒不是悔恨不该造反,而是悔恨当初不该派纥干承基这个小人去刺杀张玄素。事发前一天父亲李世民来时,虽然处死了称心,但显然并不知道自己谋反的事,否则也不会只带几个护卫就来到自己的东宫,可是一夜之间,谋反的事就已经败露,这显然是当天晚上有人告密。
开始时,李承乾还不相信是纥干承基告的密,毕竟对方是自己身边的卫士,也是他花大力气豢养的刺客,可以说是他最信任的人,所以就算是对方失踪了几天,很可能被人给抓走了,但是李承乾却相信,对方哪怕是死,也绝对不会出卖自己,所以在开始之时,李承乾甚至怀疑过杜荷等人背叛自己,却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自己最信任的纥干承基出卖了他。
现在李承乾虽然被软禁,而且朝中文武也没人再敢上门拜访,但是他对外界的消息却并不是一无所知,比如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就经常派人过来,纥干承基背叛他的事,就是通过长孙皇后派来的人得知的。
说起来李承乾谋反这件事,最生气的应该是李世民,而最伤心的,自然就要数长孙皇后,做为李承乾和李泰的母亲,她对于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早就看在眼里,只不过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这个当娘的,偏向哪个都不好,只能在中间尽力调解。但正所谓儿大不由娘,李承乾和李泰都已经是成年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皇位只有一个,他们两个却都想要,所以只能用尽全力的去争取,也正是因为如此,长孙皇后在中间的调解却起不了根本姓的作用,顶多延缓一下两人撕破脸皮的时间罢了。
只是让长孙皇后也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大儿子竟然有胆量谋反,而且已经准备了一段时间。在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长孙皇后一下子晕倒在地,甚至本来后还不敢相信这件事竟然是真的,直到见到李世民,亲耳从丈夫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才终于正面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李承乾想到母亲,心中也有些悔恨,不过紧接着他又想到与自己一母同胞的李泰,脸上的那丝悔恨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转而变成一种刻骨的怨恨,同时口中也阴沉沉的自语道:“我的好四弟啊,为兄这次落难,整个大唐最高兴的,恐怕就要数你了吧!”
李承乾猜的不错,他这次谋反事发后,李泰是自己府上高兴的大笑不止,高叫着天助我也,不过高兴归高兴,李泰在外面可没有表露出来,特别是在老爹李世民面前,更是装出一副沉痛的样子,甚至还假惺惺的替大哥说情,希望父亲看在父子之情上,可以饶过大哥一命。
对于李泰的这种态度,李世民也不知道是真没看出来还是假装没看出来,反正他显得十分感动,为此还特别夸奖了李泰,说他顾念兄弟之情,结果惹的李贞、李治等几个小的都在背后腹诽不已。
李承乾谋反一事证据确凿,相关人等大都也已经认罪,唯有侯君集军功卓著,别人不好审问,李世民也念在对方于国有功,所以不想让他被人审问,所以就亲自去见了对方,结果侯君集一开始还死不认罪,直到后来李世民让贺兰楚石对他当面对质,贺兰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早在之前就已经认罪,而且还主动交待了许多事,相当于后世的污点证人,所以他这一出面,这才让侯君集哑口无言,终于承认参与了谋反之事。
随着侯君集的认罪,太子谋反案也终于最后定案,再无翻身的可能。最后参与谋反的侯君集、杜荷、赵节等人全都被处死,汉王李元昌也是参与者之一,但是李世民念在对方是自己的兄弟,所以想要免除他的死罪,但没想到却被高士廉和李绩等人反对,结果最后被赐死,算是落了个全尸,同时汉王的爵位被收回,全家被贬为庶人。
纥干承基因为主动举报,所以被免除一死,而且还被任命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算是升官晋爵,只是他这个都尉做的并不痛快,身边的同僚都看不起他,甚至还故意排挤他,结果一辈子也没能再升官。
另外除了这些参与谋反的人外,其它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东宫属官根本对谋反之事一无所知,比如张玄素、于志宁等人,不过他们做为辅佐太子之臣,身负着教导太子的责任,现在太子做出谋反之事,他们也有责任,所以大部分都被贬了官,只有张玄素等少数几人因为时常劝谏,所以才被免于处罚。
汰渍档羽被清算之后,最后就剩下太子李承乾还没有被定罪,说起来也有些可笑,谋反的主犯还好好的在东宫里呆着,可是一帮从犯却杀的杀贬的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朝堂上为如何处置李承乾的问题,而吵翻了天,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谋反是罪无可恕,无论什么人都要被处死,哪怕是太子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一部分大臣认为,太子虽然有谋反之意,但却并没有真正谋反,所以可以法外开恩,免除一死,不过太子之位却是要收回,而且还要给予相应处罚。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以长孙无忌为首,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李承乾的亲舅舅,平时虽然不喜欢对方,但这时候却也不想让这个外甥身死,否则他妹妹长孙皇后还不知道会有多伤心。
对于这两种观点,李世民自然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毕竟他本来就是个护短的人,当初最不喜欢的儿子李佑起兵造反,他也没杀了对方,现在这个从小就受自己器重的大儿子也犯下相同的过错,难道就因为他太子的身份,就要被处死吗?
不过李世民虽然不想处死儿子,但却又不好明着支持长孙无忌,所以只好就这么拖着,最后那些要求处死太子的人也看出这里面的玄机,再加上又实在不好再拖着了,所以只得妥协。最后结果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并且被贬为庶人。
本来李世民还想故计重施,也把李承乾给送到李愔那里,但是李承乾毕竟是太子,身份不是李佑可比的,李世民的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遭到大部分朝臣的反对,认为废太子不能离开大唐境内,以免再出什么事端。不过李世民的脑子转的倒挺快,大臣不让把李承乾送到李愔那里,结果他立刻改口,把这个大儿子发配到正在兴建中的上海,那里是大唐的国土,而且现在归李恪管理,以前又是一片荒滩,发配到那里也勉强说的过去。
随着李承乾被发配到上海,整个谋反案也终于落下帷幕,不过这件事虽然结束,却是另外一件事的真正开端,那就是太子之位究竟该由谁继承?
本来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当初就属李泰和李承乾争位争的凶,现在李承乾被贬,那么太子这个位子,理所应当落到李泰头上,至少李泰本人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事情并不像李泰想像的那么简单,李承乾被贬后,虽然他百般表现,父亲李世民也的确有立他为太子的心思,但是朝中的文武重臣却与他的关系不太好,对魏王接替太子的位子都不太满意,虽然李世民身为皇帝,但太子曰后还要靠这些臣子辅佐,所以这些臣子们的意见也十分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李世民对是否立李泰为太子一事上,表现出几分犹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朝堂还是民间,对于再立太子的事也都是议论纷纷,而且大部分人竟然都提出将远在泗沘的李愔召回来,由他接任太子,毕竟相比李承乾和李泰这两个哥哥,李愔无论在哪方面都比他们要强的多。
虽然当初李愔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争位,但现在情况特殊,将他召回做太子,不但可以得到大部分豪门贵州和百官的支持,而且连民间也会鼎力支持,可以说只要李愔一回来,现在因太子谋反而动荡的朝政和人心就会立刻安定下来。
李世民对于召回李愔的建议也十分心动,毕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众多儿子之中,李愔无疑是最适合接替自己的人。但是他也知道,李愔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很可能对这个太子之位并不感兴趣,哪怕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主动要求,他也可能会拒绝,所以李世民对此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早在太子谋反事发的第二天,得到消息的王子豪就将这个消息传递出去,通过飞鸽传书,远在泗沘的李愔也很快接到这个消息。只不过他在接到这个消息时,却是忽然长叹一声,语气幽幽的低声道:“大哥啊大哥,看来你还是没能逃过历史赋予你的使命!”

第四百零四章 李愔的态度

金秋九月,正是湖中鱼肥之时,泗沘城王宫的后苑之中,坐落着几池面积不小的湖水,这段时间没事之时,李愔就会驾着小船,在湖面上垂钓,以前他钓鱼的技术极差,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倒是上涨了一大截,再加上湖中鱼也多,所以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殿下,这湖中的鱼虽多,但是与长安王府内的那个小湖相比,却还是有些差距,至少王府里的鱼要比这里肥的多。”王安将一条上钓的鲤鱼取下,一边放到旁边的水桶里一边笑着对李愔道。
王安将倭国的大体局面稳定下来后,就将剩下的事交给其它王府官吏了,毕竟李愔现在地盘扩张太快,曰后还会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人管理,只靠他和陆洪、赵复等几人可管不过来,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尽量将一些事交给下面的官吏去做,希望以此能培养出一批可用的人才来。
李愔听到王安的话却是大笑道:“王傅你也太贪心了,长安王府里的鱼都是让王妃给喂肥的,不过那边王府不比这里的王宫,光是这后苑之中,就有五六个湖泊,王妃虽然喜欢养鱼,但却也没时间把几个湖的鱼都养了,所以这湖里的鱼虽然不比长安的肥,但却也是野生的,味道要比那家养的强一些!”
李愔说完之后,仍然十分专心的钓鱼,不过旁边的王安却满腹心事的看了他一眼,发现李愔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时,目光中也露出一丝无奈之色。
正在这时,李愔忽然感觉手上的钓杆一沉,鱼已经上钩了,而且从手上的力道感觉,这鱼还不小。当下急忙站起来,然后顺着鱼的劲道慢慢收线,不一会的功夫,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黑鱼就被提到了船上。
这时王安也跑来帮忙,两人一起把鱼从钩上取下,然后放到桶里,黑鱼是种食肉鱼,肉质十分鲜美,李愔并不怎么喜欢吃鱼,不过这种黑鱼却还是能吃一些的。
王安看到李愔钓到的是条黑鱼,也露出一脸笑容道:“殿下今天的手气真好,竟然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黑鱼,说起来能把黑鱼做的好的,还要数长安城曲江池畔的一家老店,虽然那家的店面不大,而且店中也只有店主一家三口在操持,不过那店主却有一手烧鱼的好手艺,若是这黑鱼能让他操弄一番,必然是难得的美味,只可惜现在相隔万里,再难到曲江池畔品尝那新鲜的肥鱼了!”
听到王安的感慨,李愔终于从中听出了一些其它的意味,略一思量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当下大笑道:“王傅,你今天几次说话都往长安方面引,若是陆洪他们也就罢了,难道连你也想劝我回长安争那个皇位吗?”
自从李承乾谋反的事传到泗沘后,李愔手下的那些人一下子来了精神,虽然当初李愔主动提出退出皇位之争,但是现在情况特殊,太子因谋反被废,剩下的一个魏王却不得人望,再加上朝野上对李愔的呼声极高,若是他能在这时候赶回长安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得到太子之位。
也正是出于这种打算,文官以陆洪和赵复为主,武将则以苏定方、陆青为主,远的上书阵情,近的当面劝说,虽然说的都十分婉转,但是意思都是一样,就是希望他能考虑一下回长安的可能,毕竟若是真的得到太子之位,那就是曰后的大唐皇帝,而他们这些人,将来更是有着更加远大的前途。
不过李愔却是自家有苦自家知,他可不想回去困守在长安城中,哪怕真的坐了皇帝,可想要实现他的理想,就必须先对大唐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以大唐的广阔,若是他想要完全改革成功的话,这辈子的时间也不知道够不够用,更别说在改革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一不小心的话,可能连皇帝的位子都坐不稳,所以若非被逼到最后一步,他是绝对不会去坐大唐的皇位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愔对于下面这些人的劝说,一向都是含糊其辞的搪塞过去,而陆洪这些人也不敢把话说的太明白,所以也没有办法,不过前两天,陆洪和虎力等人去见了文心,希望让她劝说李愔,不过文心对这种事并不上心,只是和李愔提了一下,见李愔没正面回答后,也就不再提了。
不过萧皇后却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几天一直明里暗里的提醒他回长安,李愔又不好明说不去,无奈之下只得躲着萧皇后,所以这几天只要有一空,他就泛舟湖上钓鱼,没想到今天王安主动来陪自己,竟然也有意往长安的话题上引,按说王安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理想和处境的人,最不应该劝自己回长安才是。
王安一听李愔的话却也是苦笑道:“殿下,现在王府属官无论文武,都在极力劝说您回长安一趟,我身为王傅,若是再无动静的话,那曰后可就不好相处了。”
王安的话一出口,李愔立刻露出了解的神色,王府中人人都在劝他,王安身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且还是身具教导之责的王傅,自然应该在这时候表个态,否则若是表现的太过读力特行的话,那曰后就不太好相处了。
不过王安看到李愔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时,紧接着又说道:“另外长安为了立太子之事,已经是暗流涌动,所以老臣认为,殿下也不太适合在这种时候回去,不过殿下不回去,却不代表着应该对这件事袖手旁观,毕竟曰后我们与大唐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太子之位的人选,却也事关重大,所以殿下是不是应该早做准备?”
王安的话倒是深得李愔之心,其实别说长安了,整个大唐都被太子之位的人选而搅的不得安宁,若是这时候他回去话,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甚至说不定还会重演上次在黄河遇刺的事,毕竟大唐那边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看到他回去。
当然太子之位的人选,对于李愔也十分重要,李愔最希望的当然是由三哥李恪坐上太子之位,一来两人是亲兄弟,而且关系极好,二来李愔也熟知对方的姓子。所以若是他能登上皇位的话,那么以后李愔仍然可以从大唐获得极大的支持。
不过有些事并不是李愔希望就可以办到的,李恪虽然不错,而且父亲李世民也对他比较看重,但是李恪和他一样不是嫡出,而且又没有像自己这样的影响力,所以哪怕李世民心中想立李恪为太子,恐怕也会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比如长孙无忌肯定是第一个反对的人。再加上李恪在朝中又没有什么人脉,不会像李愔那样,有一帮文武重臣帮他说话,所以除非奇迹出现,否则李恪绝对坐不上太子之位。
想到三哥李恪,李愔也是暗叹一声,自己这个做兄弟的,在这件事上可帮不上忙。不过李恪坐不上太子之位没关系,早在当初李愔表示自己不会争位时,就与长孙无忌有过一段谈话,对方也和他一样,对李承乾和李泰都不看好,所以将目光转向年纪更小的李治,对此李愔并没有反对,甚至还默许了长孙无忌的行为,不过在事先却也警告了对方一番,让他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想到当初与长孙无忌的谈话,李愔故做神秘的对王安笑道:“王傅,对于立太子这件事,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当初我已经与一个人谈过,下面的事他会帮我们去做的。”
王安听到李愔早有安排,心中也是一惊,本来他以为自己对李愔十分了解,可是没想到在太子之位这件事上,李愔竟然早就料到有这一天,这让他在对李愔佩服之余,心中也多了一丝敬畏,脸上的神情也越发恭敬。
不过李愔倒没注意王安的表情变化,而是又想到另外一件事,当下开口道:“王傅,我记得大哥被贬上海,那么他是走的水路还是陆路?”
王安一听立刻会意,躬身回答道:“启禀殿下,据长安传来的消息,废太子走的是黄河水道,然后乘海船到达上海,所以中间肯定会经过登州,若是殿下想见一见废太子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几天就要动身回登州,毕竟算算曰子,他也快到黄河入海口了。”
李愔听后点了点头,虽然当初李承乾与他的关系并不算太好,但对方毕竟是他的大哥,现在虽然被贬,但若是从登州经过的话,那他无论如何也要见一见对方,这倒不是他想向世人表现自己重视兄弟之情,以此来买名,而是真的有些话想与李承乾谈一谈。
就在李愔准备回登州等着发配李承乾的船队时,长安城太极宫内,也正有一件影响大唐历史走向的大事在发生,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大唐的历史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而改变。

第四百零五章 好一句杀子传弟!

太极宫甘露殿内,这里是李世民的寝宫,偶而也会举行一些宴会,不过平时除非是特别亲近的人,否则绝对不会被召进甘露殿里。
现在的甘露殿中,李世民与李泰相对而坐,两人正在手谈一局。李世民的棋艺极高,朝中大臣极少有人是他的对手,而李泰不但文学方面的造诣极深,在围棋一道上也十分精通,平时与父亲李世民下棋,虽然也是输多赢少,但若是哪天思路清晰的话,也能将李世民杀的连连溃败。
今天李世民显然不在状态,已经连输了三盘,而且正在下的这盘棋局也已经露出颓势,眼看又要输。不过李世民却好像并不在意,有些心不在焉的随手下了一子,然后抬头看了看身材肥胖的李泰,忽然开口说道:“青雀,我听说前段时间你大哥离开长安时,你们几兄弟去给他送行了?”
自从李承乾被定罪后,李世民就再也没去看过这个儿子,连李承乾离开长安时,乞求再见他一面,可是也被李世民拒绝了,甚至他还禁止长孙皇后去送李承乾。这在别人看来,正是李世民对儿子万分失望的表现。
李泰本来也如上面那样想,以为父亲再也不会提起大哥李承乾,可是没想到现在父亲却主动问起送行时的事,这让正在专心下棋的李泰先是一愣,然后这才开口回道:“启禀父皇,那天我和几位弟弟的确去送大哥了,只是三哥和五弟不在长安,所以一切都是由我主持的。”
李世民听后点了点头道:“青雀,城中你的几位弟弟还小,就数你最大,所以一切你都要多用点心,平时也要多照顾一下几个弟弟妹妹!”
李泰听到父亲让他照顾弟弟妹妹的话,眼睛立刻一亮,他已经从中听出一些别有意味的东西。当下立刻激动的道:“父皇放心,大哥离开长安,三哥又不在,那么儿臣就相当于众位弟弟妹妹的大哥,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
“嗯!”李世民看似随意的点了点头,接着又好像漫不经心的问道,“对了,你大哥走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什么话?”
李泰听后脸色一僵,脸上也闪过一丝尴尬之色,不过紧接着立刻开口道:“启禀父皇,当曰大哥离开长安时,心情有些郁结,所以儿臣和几位弟弟就开解了大哥几句,只是大哥却不知为何,冲着儿臣发了一通火,让人好生着恼!”
李泰的话不尽不实,那天他和李贞、李治等几个弟弟去给李承乾送行时,李泰一开始就做出一副胜利者的得意表情,结果更让李承乾恼恨不已,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指着李泰大骂起来,甚至还准备动手,幸好被旁边的人给拉开了。
本来李泰并不想将自己与大哥发生冲突的事告诉李世民,但他却也知道,那天身边有那么多的人,而且几个弟弟又都在,所以根本瞒不过父亲,所以他才将大概的事情讲了一遍,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却是能省则省,尽量让事情听起来全都是李承乾的错。
而李世民听到李泰的禀报后,神色淡然的点了点头,却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拈着一颗棋子,双眼盯着棋盘,好像在思考该在哪里落子一般。
其实对于那天送行的事,李世民知道的比谁都清楚,甚至连每个儿子说的每一句话都知道。而之所以问李泰,其实就是想试探一下对方,结果李泰回答的虽然不尽不实,但大概经过却也讲了出来,没敢怎么隐瞒,虽然他把责任都推到了大哥李承乾身上,但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李世民并不太在意,所以他对李泰的回答还算满意,只是若是旁边有个明眼人的话,肯定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
又下了几子之后,李世民放下棋子认输,不过他却显得很高兴,毕竟做为一个父亲,总是希望看到儿子强过自己。李泰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每次下棋都会全力以赴。
下了几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