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李愔听后却是摇了摇头,一脸苦笑道:“业诩兄,在座的各位兄弟虽然都是勇猛过来,个个都是大将之才,不过我这里的情况你们也都知道,现在就算是想攻打倭国,可奈何手中实在无兵可用啊!”
李愔倒不是撒谎,他当初去新罗时,手中只有一万五千人的捕奴队,后来又陆续向张俭借了两万,不过在灭了百济之后,那两万人也就陆续还回去了,手中也只剩下那一万五千人,现在镇守在三韩州,程怀亮他们现在就在这支军队中担任将官,所以他们也都知道,李愔说的是实话,毕竟三韩州这里才刚刚平定,仅仅那一万五千人就已经十分勉强了,更别说抽调出去攻打倭国了。
想到这里,程怀亮他们也都是一阵沉默,虽然他们都自信自己是个好将军,可是再好的将军,手下没有士兵让他指挥也没用啊,总不能让他们单枪匹马杀到倭国吧?
看到一时间想不出办法的众人,李愔却是心中暗笑,咳嗽一声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这才开口道:“各位兄弟,我这里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手来,不过这些天我考虑了一下,倒是想到一个可行的办法,只不过却需要各位的大力支持。”
一听李愔如此说,最熟悉他的李敬业眼珠一转,似乎是猜到了什么,立刻站起来道:“六郎,你就别卖关子了,既然你把倭国有金银的事情公布出来,肯定也就想好了办法,所有只要我们能办到的,绝对不会推辞!”
李敬业的话倒是提醒了程怀亮等人,一个个也都站起来表态,同时还笑骂李愔又和他们玩心眼,而李愔一听也是嘿嘿一笑,大声说道:“各位,其实不是我卖关子,只是这件事的确需要大家的帮忙。”
李愔说到这里,停下来扫视了一下殿中的众人,然后开口道:“诸位兄弟大都是将门之后,家中肯定养着不少的家将部曲,另外各位兄弟家中的长辈在军中效力多年,肯定也有不少当年的老部下,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军中后,肯定有过的不如意的,所以我就想让各位兄弟回去后,将家中的家将部曲、以及退伍的老兵召集起来,能有多少是多少,然后送到我这里,想必到时最少也有上万人军队,有了这些人,灭掉倭国可能还稍显不足,但是占领那处临海的银山还是十分容易的。”
程怀亮等人听到李愔的话后,却全都是面面相觑,谁都没想到李愔竟然把主意打到他们家中的部曲头上,甚至连那些退伍的老兵也不放过,简直可以称的上是刮地三尺。不过若是仔细想想的话,这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家中的部曲养着也是养着,他们本来就是为主家效死力的,至于那些退伍的老兵,也的确有些过的不如意,若是花钱把他们请来的话,不但可以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而且又能发挥他们长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看到程怀亮他们还在考虑这件事的得失,李愔忽然再次说道:“各位兄弟,倭国的银山只有一座,咱们虽然都是兄弟,不过却也要明算账,所以我不得不把话说到前面,这次若是将银山打下来,那就按各家出兵的比例来分,哪家出的兵多,哪家的兵员质量最好,那就可以占据更大的股分!”
听到李愔都如此说了,程怀亮他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开口同意了这件事,同时打定主意,今天晚上就给家里写信,让家中早点做好准备,争取抢在所有人之前,尽量招揽更多的人手。
谈完了如此重要的事,程怀亮他们都有些心不在焉,所以酒宴也就草草结束。不过第二天他们就又全都找上门来,借助李愔与长安的通讯系统,帮他们给家中带一封信,至于信的内容,不用看也能猜的出来。
迁移百姓、抽调新罗军队、组织昆仑奴练兵,再到说服程怀亮他们出人。这是李愔到达泗沘城后做出来的一连串事情,除了第一件事外,其它几件全都是为了对付倭国,虽然李愔是用倭国的银山诱使程怀亮他们出兵,不过在他的心中,却并不满足于仅仅占据一座银山,要打就一战而平,拖拖拉拉可不是他的风格。
南韩州百姓迁移的事进行的十分顺利,这件事一开始是由王安负责,后来步入正轨后,王安就和陆洪一起,开始往返于登州与泗沘之间,帮着李愔组织征伐倭国的粮草物资。
繁忙无比的登州港口,头尾相连的海船在港口中进进出出,每艘船上都装着满满当当的货物,另外还有一些专门载人的海船,这些海船固定在两个港口之中穿行,一般只要装满了人立刻就出发。
只不过相比往日,这几天的登州港却更加繁忙,这主要是从海对面的泗沘城传来消息,南韩州本地的百姓被都被齐王殿下迁到了北韩、中韩两州,现在南韩州已经对大唐商人完全开放,也就是说,以前不能在南韩设立的工厂,比如船厂、钢铁厂、兵器厂等重工业,现在完全可以去开办了。
这个消息一出,惹的不少工厂主都红了眼,特别是以前经营钢铁厂的商人,登州周围虽然也有煤铁等矿产,但是产量却不是很多,倒是安东都护府那边,发现了不少的煤铁矿,所以登州的钢铁厂一般用的都是海对岸运来的原料,现在若是能把钢铁厂迁到南韩州的话,离原料产地也就近了许多,如此一来,就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的运输费。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登州城的钢铁厂主们纷纷跑到南韩州实地考察,甚至有些动作快的,已经开始向那边运输人和建厂的物资了。不过动作最快的,却还是齐王府名下的钢铁厂,南里州那边已经开始动工建设,而且连煤和铁矿石都已经从安东都护府那边运到南韩州,只要工厂一建成,立刻就能开工炼钢铁。
钢铁毕竟不是登州的重头产业,所以掀起的风浪并不算太大,而且南韩州虽然完全开放,但是当地的百姓却全都没有了,所以想要在那里建厂的话,就要迁移一部分工人去,这对于离原料产地近的钢铁厂来说,自然没什么,可是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就不太划算了。
不过登州的商人们注定是幸福的,因为很快他们就发现,齐王府开始大量收购各种物资,从粮食、罐头到武器、铠甲,全都在收购之列,这下立刻引得无数商人为之疯狂,拼命的催自己名下的工厂生产货物,甚至恨不得让工人们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呆在工厂里,毕竟对他们来说,现在的时间就是金钱。
不过有些感觉敏锐的商人却从中嗅到一丝熟悉的气味,好像当初齐王殿下对新罗和百济动手时,也是如现在这样收购物资。而有一些有心人发现,这些物资被收购之后,立刻就会被装船送到泗沘,这更引得不少人纷纷猜想,齐王殿下是不是又要对哪里动手?
也正是在这种繁忙的气氛中,王安带着一支船队从泗沘回到登州,这次他主要是来运输一批刚刚铸造完成的武器,用以武装那批从南方运来的昆仑奴军队,这些昆仑奴经过周龙的训练后,虽然整体战斗力方面还不太强,但是胜在作战凶猛,若是放在战场上的话,倒是一批绝好的跑灰。
王安下了船之后,乘着港口的火车直接进到登州城,然后找到赵复交办了文书,接着连茶水都没有喝上一口,立刻又跑到武器存放的地方检察了一遍,直到发现武器合乎要求后,这才总算放下心,吩咐仓库的人好生看管,自己这才回到齐王府旁边的家中。
王安是齐王府的王傅,可以整个登州除了李愔外,就数他的品级最高,所以李愔就给王安建了一座府邸,位置就在齐王府的旁边。王安只有一位妻子,就是崔玉的那位堂姑,儿子王况则在台湾经营种植园,儿媳孙子也跟着一起去了,所以府上只有王安他们老两口。
不过让王安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府上竟然早就有一位帮人在等着他,而且这位故人一见到王安,立刻跪下来高呼道:“王先生救命!”
第三百五十七章 草原形势
“杜尔,你怎么来了?快点起来,咱们到厅中说话!”王安见到在府中等候多时的故人,立刻一脸惊喜的道,只不过看杜尔一见到自己就下跪相求的样子,估计他们的部落肯定又遇到什么难处了。
来找王安的人名叫杜尔,是个草原胡人,当初王安还是太原疯子之时,就只有这个草原胡人对王安十分尊敬,因为王安曾经指点过他,让他们的部落躲过数次大灾难,所以无论有多少人骂王安是疯子,但是在杜尔老爹眼中,王先生都是一位天下间少有的智者。
相比上次杜尔带着上百部族年轻人到太原卖奴隶,这次杜尔老爹却是只带了两三人来到登州,四处打听到王安的住处,然后登门拜访,而王夫人当初也见过杜尔几面,所以就让他们住在府中好生招待,直到今天才等到王安回来。
杜尔站起来随王安回到厅中坐好后,犹豫了一下再次哀求道:“王先生,我们落云部八千五百多人,这次又要求王先生您救我们一族的性命了!”
王安听后却没有露出太过惊讶之色,而是看了看杜尔道:“杜尔,当初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我让你们真正内附到大唐,不要再有什么反复之心,现在看来,你们好像并没有照我的话去做?”
杜尔一听,脸上也露出羞愧之色,当初王先生给了他两个建议,一是让整个部落真正内附大唐,若是头人不准,王安就让杜尔带着一家人逃到太原,然后注册个户籍,真正的成为一个唐人,如此就算是部族有难,他们一家也能得以保全,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两个建议杜尔都没有做成。
“王先生,当初您让我们部族真正内附,本来是有不少人支持的,只不过当时我们刚刚灭了最强大的出云部落,所以头人和一些年轻人野心勃勃,根本不想做大唐的附庸,所以最终这件事还是耽误下来,至于我……”杜尔说到这里,脸上却露出一种不舍之色。
王安看到杜尔脸上的表情变化,摇了摇头接着说道:“唉,我早就应该猜到,杜尔你为人忠义,对部族更是忠心耿耿,绝对不会舍下部族而独自逃生,现在你把你们部落的情况详细和我讲一遍,若是能帮我也不会推辞。”
“是~是!王先生您一定能帮我们的!”杜尔听到王安肯帮忙,立刻大喜的说道。他虽然是个草原上的胡人,但是却也听说过大唐齐王的大名,而现在王先生则是齐王的老师,只要他愿意帮自己的部族,那就肯定能帮到。想到这里,杜尔就将自己部落面临的困境向王安讲解了一遍。
杜尔所在的草原部落名为落云部,是北方草原上一个实力中等的部落,因为离太原不是很远,周围又没有什么太强大的部落,所以落云部的生活过的一向十分惬意,靠着与太原的贸易,哪怕是在灾荒年,他们的部落也很少死人。特别是两年前,在王安的指导下,落云部落联合另外一个名为东山的部落,将当地最强大的出云部,同时也是落云部的宿敌给吞并后,落云部落的实力出现一个暴涨期,一越成为当地最强大的部落。
本来这是件好事,落云部落的实力强大后,周围的部落再也不敢招惹他们,而且也有大唐的商人主动跑去与他们交易,部落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惜千不该万不该,他们这部落里的人被这种强大蒙蔽了双眼,不肯听众王安的建议,真正内附成为大唐的一分子,结果落云部的这种逍遥生活没能持续多久,大唐终于对草原露出了獠牙。
大唐的獠牙最开始是从修路开始的,水泥的发明,不但使得大唐处处变成通途,而且在国内的几大动脉修建完成后,李世已和手下文武的目光又投向了草原,北方草原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从春秋一直到隋唐,草原对中原的威胁一直没有间断,幸好中原王朝也不是好惹的,前有强汉击匈奴,后来盛唐灭突厥,李世民将东突厥灭亡后,草原上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能与大唐相抗衡。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李世民却并不放心,毕竟突厥虽然没有了,但却还有铁勒,还有回纥,还有薛延陀等等,这些游牧民族就如草原上的野草一般,杀之不尽,屠之不绝,谁也不敢保证,数十年后会不会再出现一个突厥?
也正是抱着这种戒备的心理,在国力强盛,财政充足的情况下,又有水泥这个利器在手,所以朝中的有识之士就上书李世民,请求在草原上修路以及堡垒,水泥路修到哪里,堡垒就建在哪里,而且以堡垒为中心,还有不少关中大贵族划分草场,他们在草场上开设牲畜场,牛羊肉还是其次,主要是想收获羊毛,毕竟随着毛纺业的发展,羊毛变得紧俏起来。
水泥路和堡垒的修建,使得汉人在草原上步步进逼,再加上他们背后站着强大的唐帝国,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招惹,而且也招惹不起,一不小心可能就是灭族之祸。面对咄咄逼人的汉人,不少部落开始真心内附,进入到堡垒与堡垒之间的草场,真正的成为大唐的一员,毕竟在堡垒环立的草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唐的监视之中,看似是自由的,其实和整个部落已经进入大唐为他们打造的牢笼,再也难成气候。
上面就是现在草原上的形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进入堡垒之间生活。杜尔他们部落本来离太原很近,从太原修建的数条水泥路刚好将他们圈禁在其中,而且大唐官方也与他们进行了接触,主动拉拢他们,要他们真正内附,为周围的部落做出个榜样。
不过很可惜的是,落云部落的许多人都沉浸在‘强大’的假象中,之前连王安的话都不肯听,现在自然也不会答应大唐的拉拢。而大唐开始时还再三派人与他们接触,想用这种不流血的办法说服对方,可是这在落云部落看来,却以为是大唐软弱的表现,不但言语十分强硬,甚至还敢主动挑衅大唐的威严。
落云部落的种种举动,最后终于激怒了大唐,派出大军征伐落云部落,结果这次总算让落云部落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一战之下折损了上千战士,总人口也由一万多人跌落到八千多人,并且不得不向北逃窜,一直到达薛延陀控制的草原边境才停下来。
本来落云部以为大唐不会再追上来,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随着水泥路和堡垒的修建,大唐层层推进,很快就要到达落云部所在的草原,面对这种情况,落云部是进退不得,薛延陀与大唐的关系时好时坏,现在正处于好的时期,没有出兵灭了落云部就不错了,根本就不会让他们进到自己的领地,而大唐对于敢于敌对的部落,一向都是屠灭的政策,所以落云部夹在大唐和薛延陀两大势力之中,随时都会被推进而来的大唐战国碾成碎片。
在面对这种绝境之下,落云部的人终于后悔了,也再次想到了当初屡次帮他们逃脱困境,并帮他们强大起来的王安,所以部落的头人厚着脸皮去求杜尔,恳求他再次去找王先生,让他给部落指一条求生之路。毕竟当初在与唐商的交易中,他们早已经得知,王先生已经成为大唐齐王的王傅,以他现在的地位和权势,若是肯替他们向大唐求情的话,很可能会得到大唐的原谅,而且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任何的代价。
王安听完杜尔的讲述后,眉头也紧紧的皱了起来,落云部落现在面对的情况,已经不是计谋能解决的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求得大唐的谅解,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虽然是齐王府的王府,但是影响力却只局限于王府内部,对于大唐的影响力并不大,除非……王安忽然想眼睛一亮,想到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当下转过头对杜尔开口问道:“杜尔,你们部族现在还有八千多人,那么我问你,你们最多还能出动多少战士?”
杜尔听后也是一愣,没想到王先生竟然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不过他想了想立刻老实的回答:“启禀王先生,我们部落上次与大唐战了一场,损失上千战士,再加上一路逃亡,又死了不少人,不过生存下来的大都是年轻人,若是全都组织起来的话,估计能出动近四千战士。”
“四千人?有点少啊!”王安听后自言自语的道,虽然草原胡人的身体强壮,但是战力却比不上大唐的正规军,四千人的实力实在有些不值一提。
杜尔耳朵尖,听到王安嫌少,立刻眼睛一亮道:“先生,若是您想要多一些的战士也很简单,像我们这样被大唐赶出来的部落还有许多,若是先生能帮我们的话,那我们部落和那些部落的战士加起来,恐怕也不是个小数目!”
“太好了!”王安听后拍案而起,“杜尔,你准备一下,这两天我把登州的事处理完之后,你和我一起去泗沘见齐王殿下,只有他才能救你们的部落!”
第三百五十八章 安置胡人的海岛
“草原骑兵?”李愔有些疑惑的看了看书房中的王安。今天王安刚从登州回来,就立刻跑来告诉自己,说有一支草原骑兵可以为自己所用,这让李愔一时有些不解,想不明白王安怎么忽然和自己提起草原上的事了?
看到李愔疑惑的表情,王安微微一笑,将之前与杜尔见面所了解的情况详细的讲了一遍,特别还重点提到了那些被大唐所不容部落的惨状。而李愔越后也是大为兴奋,最后猛然拍了一下桌子道:“王傅,这件事我答应了!”
不过李愔的话音刚落,却又想到一个问题,立刻皱着眉头又道:“我现在手中的确缺少兵力,这些草原人倒是一把不错的战刀,只不过他们肯定不能再呆在草原上了,如此一来,想要安置他们却也是一个麻烦。”
杜尔他们的部落阻碍大唐的草原计划,所以草原上再也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而且李愔想要用他们做为自己的战刀,也绝对不会容许他们的部落再呆在草原上,只有将这些部落完全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李愔用起来才放心。
而王安却是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只见他笑呵呵的开口道:“殿下,这件事对您来说简单之极,海外的岛屿众多,只要将那些草原部落放到一个适宜生活的海岛上,任其繁衍生息,却不许他们掌握任何的造船行船技术,只有男子成年后,立刻就将其征召入伍,每隔一段时间允许他们与家人团聚,其它时间必须呆在军队之中,如此一来,殿下就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兵源,而且只要海岛在我们的掌握之中,那么就不用担心他们有任何的反噬!”
嘶~,李愔听后倒吸了口凉气,看向王安的目光中也有些怪怪的,人家都说最毒妇人心,不过现在看来,最毒的却是王安这种读书人的心。他提出的这个办法实在是太毒了,简直就是将这些草原人当牲畜一样圈养起来,只不过与牲畜不同的是,他们却要向主人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主人浴血奋战。
看到李愔脸上表情,王安立刻猜出他心中在想些什么,不过他却没有露出任何不好意思的表情,而是微笑着开口道:“殿下,草原胡人一向是我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千百年来与我汉人早就结下了不解之仇,现在朝廷想要一举灭掉这个世仇,所以只要敢于反抗者,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哪怕是薛延陀那样的大部也不行,所以杜尔他们的部落的灭亡可以说已经成为必然,而现在殿下若是能救其一命,自然要索取一些应得的报酬!”
李愔听后也是点了点头,反正杜尔那些部落迟早都要灭亡,他还不如废物利用,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柄战刀,借此将他们的部族延续下去,况且到了海外之后,说不定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草原上还要好的多,至少不用担心动不动就遭遇的大雪灾了。
想到这里,李愔终于心安理得起来,开始和王安商谈起到底该将依附来的草原人放在哪个岛上?这可是大问题,想要让草原人没有反叛之心,那么这个岛就不能距离大陆太近,可是太远了又不利于李愔的掌控,而且面积也不能太小,毕竟那些草原人可不仅仅只有杜尔他们的落云部,还有其它的一些草原部落,这些人加在一起,恐怕也不在少数,面积太小的话,根本就装不下他们。
如此多的要求,这让李愔和王安一时也没想到合适的地方,最后两人把地图拿出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讨论,首先台湾肯定不行,那里是李愔预定的大本营之一,根本不会容许这些草原人上去生活,而吕宋倒是个大岛,但那里的地位位置太重要,以后肯定有众多的船只往来,将草原人放到那里不太安全,万一对方反噬的话,可以立刻控制住大量的船只,其它南洋的几个大岛又都有些太远,这样算下来,好像没有一处是合适的地方。
这下李愔和王安都有些挠头,最后王安的手指移到倭国上时,忽然有些遗憾的道:“倭国倒是个安置他们的好地方,可惜离大陆太近了,与三韩州仅仅只隔了一条海峡,天气晴朗之时,一条舢板就能横渡,实在不适合安置那些草原胡人。”
嗯?李愔听到这里一愣,王安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倭国倒是有一个地方十分适合安置那些胡人,确切的说,那里并不能算是倭国的领土,应该称其为虾夷。
虾夷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那里是日本四岛中面积仅次于本州岛的第二大岛,位于日本列岛的最北端,后世也是日本最主要的牲畜业产地,而且虾夷离大陆也有相当一段距离,若是封锁住虾夷与本州岛之间的海峡,那么那里就几乎成为一块与世隔绝之地,再加上位置偏僻,很少有船会去那里,可以说是一块十分理想的安置地。
“就是这里了。”想到这里,李愔忽然一拍桌子,指着地图上倭国最北端道。不过那里却是一片空白,因为虾夷现在还属于倭国,甚至大唐都很少有人知道,在倭国的最北端,还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岛屿,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安在提到倭国时,却没有提到虾夷。
王安看着李愔指的空白却是疑惑不解,心想难道殿下想把胡人全都扔到海里去?如果那样的话,那还不如不管他们,让杜尔这些人自生自灭呢。
看到王安的表情,李愔不由得意的大笑,所谓知识就是力量,任王安再怎么有智慧,可惜却不知道倭国之北还有一座大岛,所以哪怕他想破脑袋,却也想不出安置胡人的地方。
而当王安听到李愔的讲解后,当下也有些意外之喜,本以为安置胡人是个难题,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在倭国极北之地竟然还有一个大岛,看来连老天也在帮齐王殿下。
商议完安置草原胡人的事后,李愔又召见一下杜尔,询问了一些他们部族的情况,另外还将自己对他们的安排也大概讲了一下,告诉他们若是想要活命,就必须听自己的安排离开草原,至于他们以后要去虾夷的事,却暂时没告诉他们。
杜尔是个极有自知之明的人,对部族所面临的困境也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李愔提出的条件,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毕竟在他看来,与灭族之祸相比,这位齐王殿下提出来的条件无疑是极为宽厚的。另外杜尔还表示,将尽一切力量联系其它走投无路的部族,尽量说服他们追随齐王殿下。
对于如此识趣的杜尔,李愔也十分欣赏,十分直白的告诉对方,只要他们落云部能召集到十万人,那么他将任命落云部成为这些部族的头领,代他管理这些部落。
听到李愔的这个保证,杜尔立刻精神一震,跪下保证会尽全力召集人手。而王安也是微笑以对,心想殿下的手段果然厉害,这个许诺一出,落云部一定会拼命的拉拢其它部族,毕竟到时人越多,他们落云部落管理的人也就越好,而他们从中获得的好处自然也就越大。
杜尔这些草原部落对现在兵力紧缺的李愔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军队,而且这些胡人与新罗、百济,以及买来的那些奴隶都不同,这些胡人的战斗力比新罗和百济士卒的要强的多,而且家眷又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李愔可以充分信任这些人,将他们当成自己向外开拓的一把战刀,就好像后世俄国沙皇手中的哥萨克骑兵一般。
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李愔自然不能只让杜尔的落云部落去做,而王安也明白这件事对李愔的意义,所以他主动请缨,故意和杜尔回一趟草原,有他这个王傅在,落云部落在说服其它部落时,也能更加的有底气。
虽然李愔很舍不得王安的这个臂膀,但身边确实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毕竟他们太原王氏本来就在草原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王安对草原上的形势也十分了解,所以由他出面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于上面的考虑,李愔最终还是同意让王安杜尔去草原,不过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李愔将身边的王府护卫分出五百人。这让王安十分感激,准备了一些东西后,第二天就乘船离开了泗沘,直接进入黄河河道向太原而去,然后再经太原达到草原。
而与此同时,李愔又亲笔给李世民写了封信,将自己想面临的兵力困难,以及对杜尔这些草原部落的打算解释了一遍,希望皇帝老爹给提供点方便,暂时不要再攻击杜尔这些部落。
李愔将信写好之后,立刻让人送到登州,然后用飞鸽传书的方式送到长安,以这样的速度,想必当王安到达草原时,李世民的命令也会下达给草原上的唐军,并不会耽误王安对草原部落的招安。
至于李世民会不会同意这件事,倒不在李愔的考虑之中,一来自己那位皇帝老爹对自己十分支持,二来自己将那些草原部落招走,也算是帮大唐解决了一个麻烦,毕竟若真的举兵攻打的话,大唐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现在能不花一文钱的把那些草原胡人送走,李世民根本没有理由拒绝。只不过李愔并不知道,长安却已经因为一件事而吵翻天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李佑的反叛闹剧
“混帐!畜生!”李世民将手中的奏折狠狠的向桌子一摔,全身气的都在微微发抖,本来坚毅的脸上满是狰狞,好像要择人而噬一般。
两仪殿中的几位文武重臣看到李世民暴怒的样子,全都低头不语,若是其它事他们还有发言的余地,可是这件事却是关系到皇家的家事,所以像李靖、房玄龄等人全都眼观鼻、鼻观口,如老僧入定一般。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像李靖和房玄龄这样淡定,只见几个重要文臣的一方站出来一人,黑着脸大声说道:“陛下,权万纪本是陛下派去教导蜀王之人,虽名为长史,但实与师长无异,蜀王李佑胆大妄为,竟然意图袭杀之,实属无父无君之举,请陛下一定重处!”
站出来说话的是个干瘦的老者,一身倔犟的正气,也丝毫不为这件事牵扯到皇家而退缩,整个大唐有如此胆量,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除了魏征再无第二人了。
李世民本来就在火头上,整张脸都气铁青,现在听到魏征要求严处儿子的话,脸色都已经变得青中变黑,两道剑眉立起,整个人已经愤怒到极点。只不过连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气儿子不争气,还是气魏征不给面子?
其实也难怪李世民生这么大的气,本来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对外征战也是攻无不克,不但亲自灭了高句丽,而且儿子李愔也灭了新罗和百济,这个消息传到长安,让李世民感觉比亲自灭了高句丽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