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资本大唐(老鱼)-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杨暕的病再无治好的希望,李愔也就不再白费那个力气了,干脆把城中的事务全都推给别人,自己专门陪着杨暕父女,毕竟再怎么说人家也是自己的亲舅舅,而且又和母妃的关系不错,自己这个做晚辈的,当然也要尽一份孝心。
今天杨暕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出去钓鱼,李愔询问对当地比较熟悉的人后,这才带着他们来到基隆河边,一来这里风平浪静,不像海边的风那么大,二来淡水鱼也比较好吃,至少李愔的口味就是如此。只可惜他钓鱼的技术实在不怎么样,连采儿都比不过。
李愔无心钓鱼,干脆和采儿斗起嘴来,采儿这丫头十分乖巧可爱,再加上从小在海边长大的缘故,性格也颇为开朗,和李愔这位表兄相识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混的十分稔熟,毕竟李愔可是出了名的有小孩缘,比如皇宫里的那帮弟弟妹妹们,若问他们最喜欢谁,肯定众口一词的说喜欢六哥,连李世民都被他顶了下去,由此可见李愔是多么的受孩子欢迎。
不过说着说着,采儿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忽然转了两圈,一脸甜笑的抱住李愔的手臂问道:“二表哥,我知道大表哥已经成婚了,你年纪比他小,现在应该还没有成婚吧?”
李愔听后一愣,不明白这小丫头怎么会问这种问题,不过他还是实话实说道:“我虽然比大哥小,不过也早就成婚了,而且有个嬬人都怀孕了,算算日子再过几个月就生了,只是不知道是男是女?”
李愔说到这里,心中也想到了长安城中的文心和惜君,特别是惜君肚子里的孩子,更让他牵挂不已,同时心中也不禁有些着急,流求这边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可是离惜君生产也没几个月了,真担心到时自己会赶不上。
“哼~,真讨厌,你们都成婚了,那以后采儿该嫁给谁?”小丫头一听连二表哥也成婚了,立刻满脸的不高兴,撅起嘴巴不满的说道。
李愔一听这小丫头的话,立刻是哈哈大笑,原来这小丫头是打的这个主意,没想到她年纪不大,心眼倒是不小,竟然都在考虑嫁人的问题了。而旁边垂钓的杨暕一听女儿的话,也是笑着扭过头说道:“采儿,嫁人的事你就不用担心了,到时让你姑母替你找个好人家,有你两个表哥在,无论对方是谁也不敢欺负我们的小采儿!”
“舅父说的不错!”李愔也笑呵呵的劝道,“若是采儿你看不上普通的王公贵族也没关系,表兄可还是有好几个没有成婚的弟弟,到时我带他们让采儿见见,只要你满意,我立刻让他们等着你长大,然后再给你们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
李愔的话自然有些开玩笑的成分,不过采儿听后却是撇撇嘴,一脸不屑的说道:“我才不嫁表哥你的那些兄弟呢,虽然其它人我没有见过,不过基隆城可就有两个,一个是胆小鬼,另一个只知道喊打喊杀,从他们两个身上就能看出,大唐的皇子除了两位表哥外,估计也没什么像样的了。”
采儿来基隆也有几天了,李恽和李贞她也都见过,却不太喜欢他们,不过她对两的评价却十分中肯,李恽就不用说了,胆小是人所共知,至于李贞,年纪虽然不大,脾气却十分不好,而且可能受李愔前段时间说的那些话影响,现在竟然对军队感兴趣了,天天和席君买等人混在一起舞刀弄枪,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李愔一听采儿的话,心中也是哭笑不得,不过仔细想想,他这些兄弟之中,的确没几个像样的,老大和老四依然为皇位争的你死我活,老五李佑更是个二百五,老七老八刚讨论过,至于老九李治,这家伙更是个腹黑正太。其它几个弟弟年纪都还太小,现在还看不出来什么。
“采儿说的不错!”正在这时,杨暕也放下钓竿站起来说道,“六郎,最是无情帝王家,想必这一点你也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也绝对不希望采儿卷入你们李家的纠纷中,甚至对于采儿未来的夫家,我也对他们没有什么要求,只要衣食无忧,能一心一意对采儿好就行了。”
杨暕说到这里,忽然仰起头长叹一声,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他早已经将世事看透,什么荣华富贵在他看来,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只要女儿能平平安安的过一生,他也就知足了。
李愔听后却也是一阵苦笑,自己这位舅父可是吃够了皇家身份的苦,也难怪会有如此想法。不过他的话倒也有些道理,毕竟皇家事事非非最多,嫁给皇子可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想到这里,李愔也点头称是,反正大唐这么大,给采儿打个好夫家也不是件难事,更何况她年纪还小,等过几年再考虑这件事也不迟。
既然出来游玩,自然少不了野餐,中午时他们三人就在这船上升火,杨暕还特意露了一手烤鱼的手艺,吃的李愔和采儿是满口流油。不过在吃过饭后,杨暕却忽然开口对李愔问道:“六郎,对于流求大岛,你打算如何治理,总不能还像现在这样,把一切都交给那个陆青吧?”

第二百五十五章 李愔的后续计划

杨暕的话虽然看似问的很随意,不过却指出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日后对流求的管理。开始的时候,是李愔提供后勤,由陆青及他的手下为前锋,将流求上的势力整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流求大岛,而且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不过陆青虽然是个人材,以前也是南梁的旧臣,不过他毕竟只是一个武将,对于行政方面的事并不拿手,身边的人也都没什么行政经验,所以对于流求的管理,还是当初海盗窝的那一套,非但不正规,甚至可以说十分混乱,毕竟地方大了,很多问题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而且将流求的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一人,也不是上位者所为。
“那舅父的高见,外甥该如何治理流求?”李愔听后笑呵呵的问道。虽然对于这个问题他早有准备,不过还是想听听杨暕的意见。
“你这个小滑头,明明早就胸有成竹,却又来套我的话。”一看李愔的反应,杨暕立刻明白自己是白操心了,不过既然外甥想听,那他就干脆把心中所想先讲起来。
想到这里,杨暕整理了一下头绪后,这才开口说道:“首先流求现在的管理方式肯定不行,一定要成立正式的官府等机构,然后将流求划成几个县一级的区域,以方便进行管理,另外对于流求本地的发展,首先就是粮食和人口的问题,粮食的重要性就不用我来说了,流求岛上土地肥沃,气候也十分适宜作物生长,所以只要有人肯耕种,粮食的产量肯定不低,因此说到底,还是一个人口的问题,而且这些人口可不是你掳来的那些奴隶,必须是认同你的汉人才行,岛上的汉人实在太少了,根本无法满足要求,所以你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移民,可是这些人该从哪里移,你父皇会同意让你从大唐移民吗?”
杨暕的话虽多,但除了那个正式成立政府机构外,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人口的问题,毕竟发展流求的前提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人才是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人口什么也做不了。
李愔听后却是淡定的一笑道:“舅父有所不知,当初我提出放弃皇位,准备向海外开拓时,父皇也给了我许多的支持,其中之一就是移民的问题,许诺我可以从大唐的任何地方移民,前提是不能强迫,所以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先搭起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然后发展岛上的经济,使之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富饶之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定居!”
李愔的话倒是提醒了杨暕,自己这位外甥可是出了名的财神爷,只要他到哪里,哪里就能成为一块聚宝盆,虽然这个世上并不是人人都是逐利而生,但至少绝大部分人都有逐利的天性,若李愔真的能将流求变成登州那种繁华之地,的确可以吸引不少人来定居。
“这倒是个手段温和的好办法,不过六郎,我倒是很好奇,你想如何把流求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聚宝盆?”杨暕笑着开口说道。他是个濒死之人,可以说对世间一切都已看透,不过对李愔这个外甥,他却总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
“嘿嘿,其实发展经济的办法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比如流求虽然多山,但是可耕种的土地也不少,所以可以先发展种植业,现在暂时以甘蔗种植为主,另外岛上森林遍布,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材,再加上四面环海,有着无数的优良港口,因此造船业和海贸也将是发展的日后发展的重点,比如基隆这里,就是一个十分优良的港口城市,只不过现在还缺少造船业,这个我已经派人去福州去招募造船的工匠了,先在基隆这里建一个造船厂,有了基础之后,再慢慢的向其它地方发展!”
听完李愔的话,杨暕却是紧皱眉头,等李愔的话音刚落,立刻迫不急待的开口问道:“那粮食呢,甘蔗虽然可以制糖,以此来换取大量的金钱,可甘蔗毕竟不能当粮食吃,若是万一有什么意外的话,岛上的人总不能挨饿等死吧?”
杨暕的话虽然没有说明白,但意思却也很明确,粮食毕竟关系到一个地方政局的稳定,总不能一直停靠从大唐运输吧?虽然李愔是大唐的皇子,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但若是将粮食这种命脉放在别人手中,总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舅父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只不过与中原传统的种植不同,对于粮食的种植,我也打算用种植园的方式种植,而且流求岛上虽然也会划出一些粮食产区,但对粮食产量,我只要求能供岛上吃上半年就行,其它缺额,我会从其它地方运来,不过并不是大唐,而是两个还没有被我掌控的地方。”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哪里?”杨暕有些惊讶的问道。
“吕宋和林邑!”李愔伸出手指,一脸淡笑的说道。
“嘶~”杨暕听后倒吸了口凉气,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外甥的胃口还真大,流求大岛还没有彻底掌控,就已经开始将目光放到更加遥远的吕宋和林邑了。
“六郎,你知不知道吕宋和林邑到底有多大,那里可不比流求,无论吕宋还是林邑,都有统一的国家,你若是想要掌控这两个地方,必须做要打一场大仗的准备啊!”杨暕显然还不太相信李愔的实力,毕竟那也是两个不小的国家,想要灭了他们,以李愔现在的这点实力来看,实在有点难以想象。
“嘿嘿,舅父你别着急嘛,我又没说现在就去灭了他们,毕竟我自己的实力我心中有数,在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前,绝对不会贸然行动的,怎么着也得先把流求初步发展起来,而且我在北方还有一摊子的事,那里也要花费一些时间处理一下,所以我给自己留了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力量。”李愔笑呵呵的说道。
他也深知贪多嚼不烂的后果,所以吕宋和林邑那里还只停留在纸面上,若不是今天杨暕问出来,他根本不会向别人提起。而且吕宋和林邑这两个地方,他可不是只单单做为粮食产地来用。
杨暕听后也是点了点头,的确,现在李愔的首要目标是把流求发展起来,至于粮食的问题,可以从内部种植一部分,若是不够还可以从大唐购买。况且在初期时,流求的人口肯定不会增长很快,所以只靠流求岛上的粮食,估计也足够食用了。
“六郎,你不愧是心思慎密之人,事事都想的十分周到,只可惜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杨暕拍着李愔的肩膀,一脸感慨的说道。
杨暕本以为自己看破生死,除了女儿之外,再无可牵挂之事,只是没想到今天听到李愔的雄心壮志之后,却忽然想亲眼看看自己这个亲外甥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可惜老天不会再给他时间了。
看到杨暕又提到这自己时日无多的事,李愔脸上也是一阵黯然,采儿虽然对他们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过倒也一直听着,现在听到父亲的话,小嘴立刻一扁,看样子就想哭出来。
李愔一看,急忙岔开话题道:“舅父,林邑和吕宋的事有点远了,咱们还是说一下眼前的事吧,流求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机构,对此我还真没有什么经验,不知舅父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暕也看到了女儿要哭的样子,一听李愔的话,立刻反应过来,笑着将自己想到的一些建议讲了出来,并且还将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陈宫推荐给李愔,告诉他此人是个行政方面的高手,有他帮李愔的话,肯定能省不少的事,对此李愔也点头称是,同时心中打定主意,找个机会一定单独召见一下这个陈宫。
就在李愔和杨暕的这场对话结束没几天,李愔苦苦等候的王安终于回来了。王安做为李愔的第一智囊,这次之所以要他亲自出马,而且一去就是这么久,主要就是带着人围着流求大岛转了一圈,当然这可不是去观光,而是拿着陆青等当地势力提供的流求地图,实地去勘察一番,看看有没有错误,顺便再大概了解一下当地的地形、土质、气候等问题。
这些事情看似并不是件难事,而且也不需要王安这位齐王府的王傅亲自跑一趟,不过这却关系到流求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毕竟这么一个大岛,自然不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全权管理,必然要分成数个县区,可是流求好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没有人能提供当地的资料,所以只得派人亲自跑一趟,并在地图上大致标出各个行政区域的边界,以此做为李愔划分的参考。
王安带着人回来了,相应的资料也全都带回来了,李愔也终于可以开始对流求进行一些军政方面的重大改革,不但重新划分各个行政区域,而且对于流求的行政及军事机构,也将进行极大的调整,其中虽然有许多地方都是参照大唐的那一套,但也有不少创新,特别是李愔自己想出来的一些机构和措施,让杨暕、王安和燕北这些人都有些看不明白。

第二百五十六章 行政与司法

流求和登州虽然都在李愔的管辖下,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流求并不是大唐的领土,确切的说,这里应该是李愔的私人领地,完完全全的属于李愔。可以说他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谁也管不了他,如此一来,李愔就不必再像登州那样束手束脚,只能在大唐体制内进行改革。
王安回来之后,李愔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流求这个名字虽然不错,而且认同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却有一个歧义,那就是在流求大岛以北有一条岛链,也就是后世的琉球群岛,不过在大唐这个年代,也被人称为流求,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汉人的眼中,后世的台湾岛和琉球群岛是一个地方,这显然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所以为了区别这两个地方,李愔决定将台湾这个明朝才出现的名称提前,定为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有乱改地名的恶趣味,一个地方从古至今,可能有不下七八个名称,因此李愔将流求改为台湾的举动在王安和燕北这些诗书人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况且李愔还拿出了正当的理由,所以倒也没有人反对,以后李愔治下的所有官方文件中,统一用台湾代替流求这个称呼。
名称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了,台湾全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顶多也就比大唐的一些上州面积大一些,所以最后还是将台湾定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域,下辖着台北、台南、台东、澎湖等数个县,这些县名称虽然和后世的一样,不过每个县的面积却要大的多,毕竟现在岛上人口极少,大部分都是荒芜之地,根本没必要划分的那么精细。
行政区域划分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律法的实施,这点根本没有什么困难,大唐的律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拿过来修改一下就能用,关键的则是官员的任命。和大唐一样,台湾的最高行政长官依然是刺史,不过现在这个刺史之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个崔巍虽然表现不错,但在台湾这个地方却没什么资历,若是贸然提拔成刺史的话,恐怕会让陆青手下的人不服,所以最后还是由李愔暂时兼任台湾刺史,然后任命崔巍为别驾,李愔不在台湾的时候,就由他代理刺史之位。
其实说起来李愔在近两年内,估计很少时间会来台湾,所以崔巍这个别驾几乎就是刺史了,不过只要没有正式任命,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台湾的治所暂时定在基隆市,刺史府就是李愔暂时居住的地方,另外刺史之下的司功、司仓、司户等曹也一应俱全,县级的行政机构也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不过在整个台湾的行政机构中,李愔却做出一个根本性的改革,那就是消除了官与吏之间的差别。
所谓官,有品级者才是官,从一品到最低等的九品为止,每一品又分为正与从两级,而自四品以下,每一品又分为上下两等,也就是说,大唐的官员一共有三十级,每一级与上下两级都是差别极大,可谓是等级森严。不过李愔感觉这样的分级制度实在是太麻烦了,干脆把那些正、从、上、下等全都给去掉,只剩下一品到九品这九个级别。
而除了上面的正式官员外,一个行政机构想要运转起来,就需要另外一个不是官员的官员,那就是吏,说起吏这种官府里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说一下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统,以大唐为例,最小的行政单位就是县,县里设有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加在一起也就四个有品级的官员,可是一个县想要运转,四个人肯定不行,所以就要进行招募,其中一些文书、六房管事之类的人,就是所谓的吏了,地位相当于后世的那种中低级公务员,衙门里办事的主要就是这些吏员。
只不过吏与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禄也是由朝廷发放。可是吏就不一样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报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这些,而且这些吏的俸禄也是由地方官发放,与中央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中央朝廷会默许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税收,做为这些吏的俸禄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费用。
可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就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后世的明清两代贪污成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地方官对税收有截留的权力。另外吏在政治上也颇受歧视,比如和商人一样,后代不能参加科考等等。
李愔一开始还真不知道古代的官和吏还有这么大的区别,直到在登州做刺史时,才慢慢的搞清楚其中的差别,当时他就想对这种现象进行改革,可惜登州毕竟是大唐的领土,他虽然是皇子,但也依然没办法改变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政体,所以只得作罢,直到现在有了台湾这么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他才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首先,李愔将官与吏的俸禄发放权全都收回,统一由齐王府发放,对吏的招募也由齐王府统一招收,同时也消除了对吏的一些歧视政策。另外最重要的是,李愔以台湾读书人少为由,将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做了改变,不再学习大唐的科举制,则是直接从吏中选拔官员,打通了吏与官的升迁渠道。
其实大唐也有由吏升迁到官的做法,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流外入流内,流外就是指吏,流内就是指官,其实就是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而,而且由吏升为官的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职无法担任,不能进入三品等等,可以说颇受歧视。不过现在倒好,李愔直接将吏升官做为一种主要的选拔机制了,虽然这让崔巍等一些传统官员有些不满,但因为大唐也有先例,所以倒也没有坚持反对。
由吏中选拔官员的好处是,提拔上来的官员大都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像那些死读书之人,做官之后根本不知如何行政,还要向身边的吏员请教。当然了,这样做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文化水平不一,而且也容易结党营私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李愔也做了相应的准备,那就是在台湾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这就是台湾都察院,院长由杨暕推荐的那个陈宫担任。其实说新也不算新,这个都察院的功能其实和大唐的御史台差不多,都是监督考查官员之用,只不过它的功能更加单一,只有调查取证权,想要抓人的话,必需交由刺吏批准,再由专门的机构去执行,而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新的部门,那就是警察院。
前面已经说过,行政机构中的吏也由齐王府统一任命,不再由地方官招募,而除了吏之外,还有衙役这个特殊的阶层。吏虽然没有品级,但好歹也是正式的官方人员,而衙役则不同,几乎是属于贱民一类,与奴婢的地位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身上的责任却一点也小,身负着治安、收税、征粮等等繁杂的工作。
对于这个特殊的阶层,李愔做的改动更大,直接将衙役最大的工作职能,也就是治安职能剥离出来,专门在基隆成立一个警察总院,每个县里设有分院,统一管理全岛的所有警察,这些警察身负治安的职能,分院的院长虽然名义上是县令的下属,但却有独立执法权,甚至若是接到刺史签署的逮捕令,可以直接将治下的任何人当场拿下,包括县令本人。其中警察总院的最高长官称总长,与都察院的院长平级,仅在别驾之下,现在暂时由杨暕推荐来的朱猛担任。
其实说到底,李愔成立的都察院和警察院,就是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开来,与一州六曹之中的法曹形成一个完整的司法机构,而之所以让陈宫和朱猛分别担任两院的最高长官,也是为了与崔巍和陆青这些原班人马形成牵制。本来李愔还想成立法院的,不过后来一想,台湾的才只是一州之地,本来就有法曹,若是再设立一个法院的话,权利就有些重合了,所以只是加强了一些法曹的职能,等日后地盘扩大了,再设立更高一级的司法机构也不迟。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导致原来政府机构的权利都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其中有不少部门的权利都被消减了许多,若是放在大唐那种政治机构成熟的体制内,肯定会遇到无穷的阻力,而台湾这里本来就是一穷二白,甚至原来在陆青治理之下,好多机构根本没有成立,所以李愔上面的那些改动,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也只有崔巍和那些被流放来的官员提出一些异议,不过全都被李愔压服下去了。
行政和司法的事搞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改革,这可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为此李愔还特意将陆青、虎力和周龙三人叫到一起,一连商议了几天之后,最后终于有一个大概的结果。

第二百五十七章 请杨暕回长安

军队是统治者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统治的基础,对于这方面,李愔自然是十分万分重视,和陆青他们商量了几天,最后终于敲定一个方案,那就是先海后陆的原则,毕竟台湾这种岛屿,发展陆军基本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只有海军才是正途。
本来陆青手下就有一万多军队,再加上在岛上吞并了其它势力后,又有杨暕手下势力的加入,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
不过这三万人里的水分可是极大,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甚至还有一些年纪都已经严重超标,对此李愔不得不和陆青他们将军队淘汰一部分,最后挑选出一万五千人的精锐,这些人都是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将官的年龄可以适应放宽,而且这些精锐全部都被编入海军之中。
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后,编制完全被打乱,然后进行统一的划分,现在暂时分为营、队、什三级单位,长官分别为校尉、队正、什长,其中每什十人,十什为一队,十队为一营,每营也就是一千人。至于营以上的编制,则暂时没有设立,因为按李愔的描述,以后就算是有战争发生,最多也只是与小股敌人战斗,太大的编制也没什么用,营这个编制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在校尉之上,还设有郎将、将军、大将军三个更加高的军职,其中郎将可以统领五营,而将军则没有统军数量的规定,至于大将军,则只是一个虚衔或临时设立的职位,一般只有大规模的会战或有人立下天大的功劳时,才会被李愔任命为大将军。
一万五千海军被分成十五个营,现在由周龙和陆青两人负责操练,其中陆青被李愔任命为流求将军,统领着自己手下的第一支海军,而周龙虽然负责操练,但却和虎力一样,都没有正式在海军中担任职务,因为他们一个擅长练兵,一个擅长陆战,在海军中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所以暂时还在李愔的亲卫之中任职。其中周龙还好,他对练兵十分的有一套,所以倒是可以帮上忙,这次估计会在台湾多呆一段时间。
另外海军虽然是发展的重点,不过台湾岛上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卫力量,毕竟岛上还有不少土人,所以在被淘汰的一万五千人里,挑出一万相对不错的,分别驻扎到各个县内,剩下的五千人中,大部分都被分配到行政和司法部门,或为警察或为驿卒等等,反正都有固定的去处,每月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却足够养活一家几口人了。
相比较而言,军队的改革还是十分顺利的,毕竟军令如山,只要李愔吩咐下来,陆青等人没有异议的话,立刻就能得到执行。倒是在政事上的改革有些麻烦,虽然反对力量弱小,但这些毕竟牵扯到台湾民生的各个方面,而且李愔又搞行政与司法分离,他自己却又没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下面的人一时间都十分不适应,开始时自然是一团糟。
对于这种情况,李愔也是没有丝毫的办法,毕竟他也只是参照后世的一些行政机构,可是对于这些机构的运行方式,他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根本不适用现在的情况。幸好李愔总算是找对人了,代替他行使刺史大权的崔巍做了二十多年的官,行政经验丰富无比。而做为都察院长的陈宫也是个奇才,很快领会了自己都察院的职责和工作方式。
有这两个人在,台湾新政府从那种一团乱麻的状态,慢慢的被他们理清了条理,并且一点点的走上正轨。其实对于行政与司法分离,李愔也没有什么信心,只不过他知道一点,将行政与司法权放在同一群人手里,必然会滋生腐败,毕竟自己监督自己,每个人又不可能都是圣人,不出问题那才是怪事!
其实说到底,台湾这里不但是向海外开拓的第一步,也是他在行政上种下的一块实验田,趁着他现在还年轻,不但有时间,而且有资本犯错,所以无论在台湾这里的政体是否成功,对他来说都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而且在慢慢的改进中,总有一天会将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政体完善起来。
李愔他们在二月间来到流求,除了与杨暕相见后,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台湾的军政体系进行改革,一直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军事上的改革总算是完成了,剩下就是在陆青和周龙的带领下,使新整合的军队产生战斗力了。
不过在政体上的改革,却才刚刚走上正轨,而且这才仅仅是基隆这个首府附近,台湾刚划分的几个县却还没有开始正式的改革。不过现在已经是四月份了,李愔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