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老先生,最近火气很大啊。”出门后走过叶府夹道往前庭,宋师襄一脸不爽的道:“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估摸着还是党争的事情。”方有度有些紧张的道:“就要图穷匕现了吧。”
  提起这事,在场几个东林党人心情都有些异样……不管他们怎样想,既然入了党肯定是一伙的,要是杨涟他们倒霉,这些东林小辈当然也落不着好,贬官外放很正常,免官回家也正常,削籍就惨点,要是有什么事被阉党惦记上了,一封诏旨拿进诏狱,那可就是惨不堪言。
  “唉,见步行步。”宋师襄有些郁闷,他再擅长党争,眼下这事却跟他没有太大关系,这一次东林党主要干将都上阵了,打头阵的是杨涟左光斗等悍将,韩爌等部堂大佬坐镇中央,上书的连国公侯伯都有,六部尚官,左都御史,地方督抚,都是有名望或是早就扬名的大佬级人物,他们这样的小字辈,确实还轮不着他们冲锋陷阵。
  未能扬名,若是东林惨败,他们却定然受到牵连,想来也是气闷的很。
  这时众人看到提塘官来到,宋师襄不便说话,方有度却没有什么避忌的,当下将那提塘官一把拉住,说道:“什么要紧事情,这个时候跑来师相府里?”
  “方大人,”提塘官道:“当然是大潘口那边的事了!”
  “原本也猜是如此。”方有度道:“北虏动静如何?”
  “吴总督塘报里说,北虏前来,却是要咱们将给土默特部每年的市赏,转移到察哈尔部那边去。一年十二万,少一两也不行。”
  “岂有此理。”方有度最基本的民族认同感还是有的,当下勃然大怒,说道:“大明给西虏市赏是因为俺答当年就抚,接受顺义王的册封,数十年间大同一带不兴兵戈,他插汉部这数十年来隔几年就犯边,如何有资格来领这市赏!”
  “话也不能这么说。”宋师襄道:“现在朝廷最担心的还是东虏,北虏只是要些银两的话,倒不如给他们,反正前两年也一直在给林丹汗银子。”
  方有度道:“我估计也会给,朝廷应该不会愿意节外生枝,而且林丹汗这一次率部直抵蓟镇之外,可见决心很大,惹恼了插汉部,又是多一层麻烦,每年备边防秋,多花的银子可比给的市赏银子要多的多。”
  短瞬间各人都是达成共识,不过对他们来说也只是闲谈罢了,毕竟只是言官,秉政掌权的又不是他们。
  ……
  第二天叶向高到了内阁就派人去大内,请求陛见。
  近来两党的党争已经严重影响到政务,叶向高感觉宫中气氛越来越不对,他已经有近月时间没有见到皇帝的面,在万历年间很正常,曾经有阁臣从上任到离任一年多时间也没有见着万历皇帝一面……但在天启年间还是很不正常的,天启经常见阁臣和大臣,而且皇帝也能坚持日讲,这在当时相关官员的笔记中也有记录,可是近月来皇帝连一次讲学都没有进行过,也没有召见阁臣咨询国事,这种中外隔绝的情形叫叶向高十分不安,也很容易叫人想起万历年间的往事来。
  此次北虏入侵是个难得的契机,叶向高希望皇帝能够警惕起来,并且召见阁臣商讨军国大事,而不是在内廷只听太监的意见,这不仅关系党争,也是事关军国大政。
  内阁大臣可以直接送入密疏,不出意外的话皇帝都会亲看,叶向高叫人送入奏疏之后,便是心事重重的坐在阁中,开始对每天的日常奏折进行票拟。
  看了一会之后,叶向高脸上显露出隐约的怒气,他轻咳一声,一个司直郎立刻进来,问道:“阁老有何吩咐?”
  “请汪中书过来。”
  司直郎应了一声,出门去请汪文言,其实司直郎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地位应该在汪文书这种白身中书之上,可是这个司直郎对汪文言简直毕恭毕敬,进了汪文言单独的公事房之后,说了来意便是叉手侍立,屏息静气的等候。
  “阁老面色如何?”汪文言并没有着急,而是先看了一阵自己眼前的几份奏疏,然后才态度随意的询问着。
  司直郎答道:“阁老似有不愉之色。”
  “呵呵,也很正常。”汪文言欠了欠身,伸展了一下腰部,站起身来,笑眯眯的道:“好罢,我就去见阁老。”
  叶向高一见汪文言,劈头便道:“不是叫你们暂且不要再攻,且守一下,在我见过皇上,揣摩过圣意之后再说吗?”
  叶向高面前摆着多份奏疏,多半是东林党人或是与东林党关系密切的大臣所上奏疏,此前已经有过一二十份,都是集中火力弹劾魏忠贤的弹章,送到司礼后便是石沉大海,当然是直接“留中”了事。
  叶向高感觉这样下去毫无益处,而且太久不见皇帝,心中无底,已经叫人致意汪文言,着他最近切勿再鼓动众人上疏,结果此人阴奉阳违,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这几日还是不停的有东林党的官员或是与东林关系亲近的官员在上疏弹劾魏忠贤,这两个月来,东林党和阉党已经撕破脸皮,东林这边已经不再满足于攻击阉党普通成员或是魏广徽,顾秉谦等人,而是直接将火力矛头对准魏忠贤本人,同时还攻击客氏,不少奏折里都是将魏忠贤和客氏的关系说的十分不堪,隐隐间说这两人污秽后宫,甚至谋杀皇子,到了这等程度,皇帝却将魏忠贤放着不管,东厂番子已经监视杨涟和左光斗黄尊素等人的住处,每日都可以看到穿着白皮靴的番子在这些东林党人的府邸之外转悠,不少人吓的不敢上门,这些被监视的倒是全部是硬骨头,根本无人在意这事,杨涟府邸外是监视的人最多的一户,他却浑然不当回事,每日正常入衙上值,回家读书喝酒,声响传出来,便是那些番役也敬佩的。
  局面到这种地步,叶向高感觉这一局已经入了死局,再顶下去也没有太大意义,他打算面对皇帝,也是想要开解此事,结果汪文言等人却根本不能体会他的这番心思,自行其事,叶向高看着眼前一脸云淡风轻的汪文言,突然感觉自己已经控制不了这些人了。
  “阁老切勿着恼。”汪文言笑着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说道:“这是侪鹤公的书子,前日派人送给我的,说是请阁老一观。”
  “哦?”
  侪鹤公就是赵。南星,其在东林党的资格比叶向高还要高的多,而且在东林党的派别中,赵。南星和高攀龙两人势力最强,掌科道的刘宏化,魏大中等都给事中都是其党羽,还有李腾芳,陈于廷佐铨,郑三俊,李邦华,孙居相,饶伸,悉置卿贰,四司之属,则是邹维廉,夏嘉遇,张光前,程国祥等人,可以说,内阁与六部还有地方督抚,叶向高为首辅经营多年,颇有实力,而吏部,科道,寺卿,这些地方则是赵南星和高攀龙等人实力更强一些。
  天启四年党争大乱斗的导火索也是赵南星引起,二月初,新年刚过不久,六年一次的京察开始,赵南星等人挥舞大棒,开始“尽去奸邪”的京察大计,旬月之间,将所谓“四凶”,也就是齐党楚党等三党党首和骨干列名其中,尽数以京察之名免官或是去职,一个月不到,京察黜退免职了三百多个官员,大明有史二百多年以来,京察黜退官员人数以此为最!东林党挥舞京察大棒时是爽了,赵南星把持吏部多年,科道也在掌握之中,被东林党攻击的人首先就戴一顶奸邪的帽子,然后找出借口黜退,爽快是爽快,可也是把三党中人全部真的逼到了魏忠贤的那一边,还是自大明有史以来,少有的大量文官投效太监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简单来说,党争是万历年间埋的根,主要原因是争立太子,因为万历长期态度不明,对是否立光宗为太子犹豫不决,文官因此分裂,拥立太子是主流,但也有相当多的官员支持郑氏和福王,以期图一个拥立从龙之功,时间久了,文官中裂痕十分明显,期间有梃击,红丸,夺宫三大案,更是使各党之争如火如荼,到了天启四年京察时,赵南星和高攀龙等人下手太狠,不给其余党派的文官活路,三百多京官被黜落,下手太重,导致大量的文官投奔阉人,简直也是大明二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奇事。
  后人说起魏忠贤权势滔天时,总以为是九千岁本事大过以前的太监,其实并非如此,最关键处还是文官自身分裂的厉害,党争大过一切,在东林的逼迫下,大量的文官投奔阉人,败坏国政,为了党争不顾一切,后人把明亡之责算在这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身上,其实道理就在这里,而不是所谓的什么抗拒征收商税这一类无厘头的理由。
  叶向高心情沉重,待他打开赵南星的书子时,只看到四个大字:除恶务尽。


第968章 开闸
  字迹苍劲有力,也是显示出赵南星一向的人生态度,非我东林则即奸邪,对奸邪则不必稍假辞色,务必要打击致死方可,不仅对敌人狠,对自己亦狠,哪怕是风向不对,皇帝心思难以揣摩,大量文官站在了魏忠贤一边,但性格向来强韧无比的赵南星显然是老而弥辣,一点儿收手的打算也没有。
  有赵南星支持,汪文言不听叶向高的指挥也就情有可原。
  甚至,近来上书的这些人,多半是赵南星或是高攀龙的示意之下才上书弹劾魏忠贤。
  叶向高心情十分灰恶,说道:“既是如此,你且退下吧。”
  “阁老,”汪文言反过来劝叶向高道:“侪鹤公还是对的,现在是生死关头,进则大获全胜,退则万劫不复。皇上圣学颇有进益,应该会明白治国还是要我们东林诸公,以阉人和那些奸邪治国,国有宁日乎?再者,有当年夺宫情份在,纵使皇上心有不满,最多也会对吾辈中最出挑的几个稍作惩戒,最少也会留东林大半人在朝,以保持朝局运转和大局的平衡……”
  “但愿如此吧。”叶向高心里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几乎没有心思和眼前这人多说什么。
  汪文言又轻笑一声,说道:“如果真的要决裂,吾辈还有一招……”
  “老夫不欲闻此言。”叶向高板着脸道:“你去吧。”
  汪文言近来一直在串连,几乎连续了二百以上的朝官,一旦出现天子明显的偏向魏忠贤的决断就去宫门哭门辩冤,万历年间廷仗便不如嘉靖年间狠,到了天启年间这些年并未仗过任何文官,汪文言不相信天启能对几百官员下廷仗,那是嘉靖年间才有的事……当今天子秉性仁厚,不会太过狠毒。
  眼见叶向高如此,汪文言潇洒一笑,转身离去……叶阁老果然是老了,胆气全无啊……
  “老夫写一封密疏,你送进去。”
  眼看金乌日沉,叶向高请求见面奏对,结果了无音讯,到了快下值的时候,一个奉御匆忙出来,送上叶向高此前的奏疏,说道:“皇爷说不必面奏了,那北虏所请不过银两,与他便是,要紧之事还是东虏之事,登抚既然一意求去,新人选要着意寻访,切不可大意了。”
  叶向高站起身听完,脸色虽然还是沉着,不过心中不乏欣慰……皇帝到底还是记得国事为重的,对辽事始终放在心上……
  “且将这封密疏再送给皇上,你奏给皇上知道,说老臣就在此等候回复,另外,你再奏给皇上知道,登抚已经定了武之望,此人一向在西边任兵备,节操好,也知兵。”
  “是,阁老且在此候着,咱家即刻就去。”
  宫中哪怕是太监,对内阁还是保有几分尊重的,说白了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司礼监是帮着皇帝对付外臣的高级家奴,而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渐渐又有宰相之实,虽然疏不间亲,内阁阁老也要对司礼太监尊重几分,但在内廷之中,寻常太监对阁老们还是很敬重,说话时也是多加了几分客气小心。
  叶向高点点头,也无心继续伏案工作,他召来一个司直郎,说道:“我有一封短简,你替我带给兵部那边,就说皇上已经允了给北虏银两,着户部筹措,数日内就发到蓟镇那边,然则兵部还是要小心戒备,事情未完之前,不得马虎松懈,而且银子一旦拨出来,需得急派人马解送蓟镇,十几万两银子不是小数,需得最少派出一个守备领队护送,这些事,都是应该早点筹划准备的……”
  原本这都是小事,阁老层级的大员不必过问,更不必事无巨细的去交代,但叶向高心中不安,总感觉这一次从京察开始的党争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外面斜阳正好,红墙黄瓦的宫殿群落沐浴在光辉之中,令人有一种金碧辉煌之感,然而在叶向高的心里却是晦暗无比,一场凄风苦雨,似乎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阁老,这是御批。”
  这一次回复很快,适才那个奉御小跑着赶过来,他不敢不快,再过一刻功夫就要关闭宫门了。
  御批字数不多,惯常的红字,但叶向高认得字迹不是天启手书,这也很正常,司礼监就是替天子批红的,大明皇帝的御批,多半都是太监代批,亲手批红的很少。
  回书有一百多字,开头就是拒绝了叶向高奏请放魏忠贤至南京为镇守太监的请求,相对于东林党人对魏忠贤喊打喊杀的态度,叶向高的奏请已经相当平和,然而天启还是断然拒绝了,另外天启在回复中极力夸赞魏忠贤公忠体国,是皇帝在内廷的得力臂助,大明的祖宗法度,原本就是内监可以在皇帝的允许下协理国政,所以天启的夸奖毫无保留,如果不是提及魏忠贤的姓名,叶向高几乎以为皇帝是在夸赞一个外廷积年老臣。
  “这御批非太监所能为!”叶向高沉着脸道:“恐怕亦非皇帝口谕,是何人所写?”
  奉御躬身道:“阁老这是为难在下了。”
  叶向高知道这人未必知道,纵是知道也定然不敢胡说八道,内廷之事,诡秘难言,外臣难以知晓禁中之事,眼下这事,朱批明显不是太监写的,遣词造句行文习惯都是文官积习,而且批复话语也是外廷文官惯用的,司礼监的太监虽然非普通太监,但他们接受的是文化课程和处理军政事务的训练,对这一类夸赞官员的官样文章,太监是作不出来的。
  暮色之中,叶向高心中泛起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眼前的一切就是庞大帝国的中枢,曾经叶向高以为自己能站在此处就是会当凌绝顶,天下政务皆由自己掌控,到了此时,他才赫然发觉,这个庞大的帝国千疮百孔,内廷被诸宦掌握,外廷陷于严重的党争,财赋用度不足,东事起后,数十年间积聚的财富一扫而空,现在已经是左右支拙,难以为继。
  “阁老?”司直郎对叶向高道:“宫门要关闭了?”
  “哦,走吧。”叶向高自嘲一笑,说道:“尽人事,听天命,老夫就不来多操这个心了……”
  ……
  “尽人事,听天命?”
  天黑之时,魏忠贤在十王宅与魏广徽,顾秉谦,还有徐大化,崔呈秀等心腹聚会,叶向高在内阁的动向,魏忠贤早就派人监视了,听到叶阁老临出宫前的最后一句话,众人脸上都是讥嘲的笑容。
  “说实话,”魏忠贤大剌剌的翘着脚喝茶,对众人道:“听到这话,咱家觉得叶阁老心里还是有谱的,另外,他劝皇爷把咱家放到南京,也不象别人对咱家喊打喊杀的,这人哪,敬咱家三分,咱家就敬他十分,叶阁老我是不打算为难的,只是他留在内阁,咱家就不好铲除东林,倒是为难了。”
  魏广徽和顾秉谦等人互相对视一眼,顾秉谦小意问道:“厂公,是不是皇上已经厌弃东林了?”
  “你们说哪?”魏忠贤笑道:“北虏数千人至大潘口,上下惊惶失措,而这时东林党那帮子还在攻讦咱家,皇爷看到这几日的奏疏,气的无可奈何,已经亲口同咱家说了,此辈但知以党争意气坏国事,留之无用,可尽数扫除出朝!”
  这真的是意外之喜!
  魏广徽大笑道:“到时候真想看看赵南星的脸色,看他还能摆出那副只有他对,别人都是错,只有他最正人君子,别人都是奸邪小人的嘴脸来!”
  上次的事,对魏广徽伤害极大,他的父亲和赵南星交好,魏广徽入阁为大学士,上赵南星府邸去拜会这位父执前辈,结果赵南星死活不见,并且公然说:见泉无子矣。
  这种话,等于正正反反在魏广徽脸上甩了几十个耳光,这仇可真的是结深了,魏广徽原本首鼠两端,并没有铁心跟着魏忠贤走,此事过后,就一心一意替魏忠贤效力,为他出谋划策。
  相同的还有徐大化,也是被东林党人逼至无路可走,成了魏忠贤的谋主之一。
  顾秉谦喜道:“这样说来,咱们可以还击了。”
  魏忠贤轻轻点头,说道:“皇爷原本对叶阁老的密疏还是要仔细看看的,今日密疏送入,皇爷只顾手头的木匠活,看也不看,只对咱家说,叫咱家自己个回个御批,把叶阁老的话驳回去就完。咱家又因为这几日攻讦的奏疏请罪,皇爷运斧不停,只淡淡的吩咐,叫咱家把这些人都扫除出京去。”
  众人都是颔首点头,天启这边算是正式开闸放水了,原本两边争斗,皇帝是打算居中调停的,对杨涟弹劾的所谓二十四大罪也就是驳回了事,怎奈东林党在京察之后气焰过盛,赵南星等人又向来是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一心要想着除恶务尽,杨涟和左光斗黄尊素等人也都不是善男信女,在他们的主持之下,攻魏忠贤的奏折摞起来快有一丈高了,过百官员弹劾魏忠贤,上到阁老下到科道,几乎是人人都曰可杀,动静之大,令朝野为之瞩目,魏忠贤在开始的时候也是吓的魂飞魄散,抱着天启的大腿哭着请皇帝救命,还跑到韩爌府邸请求和解,结果被韩爌拒绝,后来京察被整的文官纷纷投入其麾下,为他出谋划策,阉党实力急剧膨胀,魏忠贤才有了正面和东林掰腕子的本钱……
  应该说汪文言的自信还是有道理的,如果阉党是天启四年之前的阉党,以天启的成熟和聪明是不会把东林连根拔起的,朝政不能乱,不能影响到军政大计,所以东林怎么闹也没事。但汪文言忽略了一点,随着他们东林对三党的步步紧逼,已经有相当的朝官投效了阉党,阉党不再是一群由太监和锦衣卫加少数朝官的不成气候的小团体,而是一个相当大的政治组织,等于是在朝廷里又组了一套班子,天启之所以允许魏忠贤动手扫除东林,除了对东林印象大坏,感觉厌恶之外,也是想换一套班子做事试试看了。


第969章 和记
  “先拿掉汪文言。”顾秉谦杀气腾腾的道:“杨涟是东林文胆,赵侪鹤是东林之气,汪文言是东林之首,多少派系之间都是此人联络,行动也是此人居中指挥,若无此人,东林必定内乱。先拿掉此人,下一步便是请叶台山回家,他身为首辅,绝不能受辱,只要我们弄点叫叶台山难堪的事,他就非回家不可了。”
  “你们这些读书人……”魏忠贤大笑着道:“都说咱们当太监的是阴微小人,其实真正满肚子坏水,做事阴狠毒辣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哪!”
  在座的都嘿嘿笑起来。
  ……
  清晨时分,汪文言在鸡鸣声中醒来。
  窗外还是黑乎乎的看不到一丝亮光,他没有急着起床,而是躺在床上,醒了醒神。
  屋子里有从和记商行买过来的炉子,最高档次的那种,花了汪文言三百多两银子,一般的人家是断然用不起的,哪怕是京城的房价,这个炉子也抵一幢一进的一正两厢一门房的小院,而且位置还得是相当的好的那种。
  不过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算的,汪文言身形瘦弱,先天血气不足,京师的冬季足以要他的命,这才入秋后不久,汪文言已经叫人将炉子点起来,屋子里暖烘烘的,叫他感觉十分舒服。
  街面上隐隐传来僧侣的唱经和敲打铜木鱼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当当响声,这是报时兼化缘的僧人,汪文言的住处都是深宅大院,市井之声传不进来,只有早晨鼓楼的击鼓声和僧人沿街走动的响动会传进来,然后是等着进来伺候的丫鬟们的窃窃私语声和呵欠声……汪文言笑了笑,早起当然是苦差事,特别是往后去越来越冷的时候。可他是内阁的中书舍人,位卑权重,几乎有相当多的公事都是等他一言而决,不早起入阁办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他起身的动静,几个丫鬟一起进来,有个丫鬟端着精致的铜盆,汪文言看了一眼,说道:“这铜盆作工倒是真的不坏。”
  丫鬟笑道:“这是和记的铜盆,和记不仅有铜盆,还有五供,香炉,面盆,脚盆,每样做工都精细的很。”
  其实豪富之家,铜器数量很多,而且定然是请高手工匠精心打造,作工都不会差到哪去,只是和记的这些用品,不仅工艺相当的考究,难得的是设计十分精巧,不似中式铜盆,大而笨拙,眼前这丫鬟手中的铜盆就很有美感,流形型设计十分合理,雕花刻作也很精致,叫人一看就感觉是上等货色。
  这些当然都是杂项局的出品,铜矿那边出产铜料很多,做铜钱是一本万利,但有一些巧手匠人不利用也是浪费,铜器价值很高,特别是精巧的铜器价格远在铜料之上,这半年来和记铜器也渐渐打响了名头,在京师渐渐流行开来,不缺钱的当然是买整个的铜器,普通百姓也以买和记铜五供或是铜活为荣了。
  汪文言“嘿”一声,说道:“这帮山西佬,真是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什么钱都叫他和记给赚了,给别人活路不给。”
  几个丫鬟一边替汪文言穿衣,一边笑答道:“人家又不抢那些下等铜匠的活计,价格高,用料好,就是赚有钱的人钱,咱们家又不差这一点……”
  汪文言没出声,从情感上来说,他恨不得将和记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大街上去,但理智告诉他这事儿自己只能捏着鼻子从了,别的不说,就这屋子里的炉子,别家钱匠铺子也有仿造的,可是那质量和这能比?汪文言不是没试用过,那效果差到姥姥家去了……
  “老爷,这是新得的和记牙涮,象牙柄的呢,瞧这工,瞧这雕花……”
  “这是牙粉,也是和记出的,用的是各种中药配成了膏,配上牙涮使,不仅能洁牙,还有保护牙齿,我哥牙齿痛的厉害,狠狠心买了这么一套,花了八两银子,涮了七天,前两天尽出血,再涮下去,好啦。”
  汪文言一阵气闷,呆着脸由人伺候着,这牙涮和牙膏确实是好东西,他心里也是明白的,其实勋贵大户人家也有用牙涮和牙粉的,用青盐洁牙效果不如牙涮来的好,不过和记的产品一出来,各家各户都转用和记了,牙涮做工好也罢了,这牙膏是配制的真好,软白如玉,涮在嘴里有一股清香和药香,涮完之后感觉牙都白了几分,牙齿有隐痛的,洁牙之后也果然好了很多,现在不仅是有钱人家在用,普通人家也宁愿节衣缩食买上一套,好在和记的这种牙膏和牙涮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最便宜的也要四两一套,穷人是使不起,最低档次也得中产之家才买的起。
  等洗漱过后,又换了一身和记的棉布制成的衣袍,再配一根和记所制的皮腰带,汪文言怕冷,披的还是和记所出的毛皮,近年来先是东虏反,然后朝廷停了和北虏的互市,毛皮供应开始紧张,后来还是东江镇与和裕升都有门路搞到大量的毛皮,京师毛皮供给最少有一半是和记所出,不仅毛皮本身好,裁制的也很精致……
  汪文言已经无可奈何了,现在他隐隐明白,为什么自己以为很顺利很轻松就能搞倒的和记商行居然始终魏然不倒,就算是自己,现在穿的用的使的不都是和记所出?后花园和厨房的那些铁器,哪一样不是和记所出?
  倒是能赌气不用和记的东西,可是那样也是毫无意义啊……
  “王心一可惜了。”汪文言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来王心一也算是东林猛将之一,结果栽在大同,此前汪文言还责怪这人办事不利,现在转念一想,和记这种庞然大物,王心一斗不过岂不是很正常的事?
  等到了大门口,又是一辆黑色漆身,流线型车身十分漂亮的和记马车停靠着,汪文言已经面无表情了,到此时他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是得罪了一个什么样的庞然大物。
  更叫他心惊的就是和记不仅是这些东西,还有所谓的物流业和镖行,帐局,行诸北方,穿越千里之遥而能使商家平安无事,这两天更有风声,和记又开展了什么保险业,在昌平一炮而红,始作俑者就是史家的那个史从斌,汪文言因此大怒,已经写了书子给左光斗,叫他对史可法严加管束,并且叫史家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事还没有完!
  现在的情形,可是破天荒的叫汪文言感觉一阵无力,他这样的人物,哪怕是见了棺材也未必掉泪,意志极为强悍,但此时此刻,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袭上心头——
  “老爷坐好。”车夫见汪文言上了车,挥鞭打马,马车辚辚向前,四周的街景十分熟悉,汪文言闭上了眼睛,他每天的行进路线都是固定的,过长安左门,往承天门,过端门,午门,进入内阁,开始每天的工作日程。
  不过今日他的马车路线改变了,到了承天门左并没有继续向前,而是提前拐弯转向了。
  在承天门左,有六部等衙门,汪文言也是十分熟悉此地,车身转向不久他就反应过来,当下惊怒道:“老范,你这是往哪里?”
  车夫并不回答,而是从前窗回过头来,微微一笑。
  这笑容简直诡异到了极点,汪文言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看看车窗外,几个走路跟随的长随也不见了踪影!
  到这时他还不明白过来也就不是号称七窍玲珑心的汪文言了,当下向前一扑,骂道:“狗奴才,当初说是贫病交加,自卖为奴来救家人性命,老子向来都是用贫苦之人,信的过,但真没有想到,你这厮居然是番役!”
  老范也不理他,原本就是东厂番役伪装了身份到汪府去,他不是家生子奴才,只在外院赶车,平时也打听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情报,今日上头下令抓捕汪文言,指示再三不能闹出动静来,一旦早早叫文官们知道,要么跑来堵车救人,要么就会早早上疏营救,或是请内阁或部堂大佬救人,汪文言这人太要紧了,就算审不出结果来也要抓住此人严加控制,这样这一次党争就算赢了一大半。
  这么简单的差事,一定要做好,做好了,可以升为档头,老范心里想着升职受赏的事,哪里会管汪文言心里怎么想!
  大车一直驶入一个大院,汪文言并未来过这里,不过并不妨碍他能认得出来这是哪里……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锦衣卫北镇抚司,能叫人闻名而变色的恐怖所在。
  近年来锦衣卫威风大减,其实整个万历年间锦衣卫和东厂势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万历早年被张居正压着不能动弹,厂卫势力没有用武之力,后来张居正死,万历有过短暂的勤政期,那时候万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