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17-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文澜此人,经略地方还是颇有一套。”洪承畴看了一会,脸上露出些敬佩之色,他由衷的道:“虽然不能清楚查点多少人自新平堡冲口出关,但学生以为一天最少都是有四五千人,这阵子听说每日都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出关,预计可能最会四五万人出边墙往北。”
第577章 断流
张慎言喟叹一声,说道:“郑巡抚上奏说是拓地百里,朝廷为之欣喜,不过并没有太当回事,招募一些流民出口屯垦,亦是无人想到是这般规模。如果学生为此上奏,朝廷必定又起纷争,老实说,学生没有出口去亲眼看,也不好说他们隐瞒事实。”
张慎言和洪承畴并不是傻子,他们在新平堡这里住了三天,借口是张慎言身体不适,在此休养,其实就是在观察冲口这边的情形,结果不仅发觉了大量百姓拖家带口的出冲口,还发觉了新平堡地方的异常。
官府的作用几乎忽略不计,在组织百姓出口方面洪承畴和张慎言只看到和裕升的人,那些穿着青色吏袍的和裕升中人肯定不是官府的人,然而这些人组织能力之强,叫洪、张二人感觉就是一群进士出身的官员,或是积年的老吏才有的水平。
和裕升在沿途有登车的车站,人们凭着木制的对牌上车,核对好人员籍贯姓名后车子装满额定人数就出发,另外在道边有茶水和食物供给,还有医疗点,头疼脑热什么的可以随时医治,也并不收费。
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一小队骑兵或步兵与出口的人流一起向北方行进,这些士兵都是气质雄壮,身上铠甲坚实,手中兵器明显制作精良,更难得的是每个士兵脸上都有昂扬奋发之气,他们在百姓两侧,明显负担着保护的责任,在普通人随着人流步出长城之后,难免都会有心慌意乱的感觉,而有了士兵的保护之后,想必百姓的心情会安定很多,也能杜绝被意外伤害,比如零星的马贼,或是狼群一类。
除了这些,在好几个冲口外都有桌椅,青袍吏员们端坐执笔,不停的记录出冲口的人员名单,似乎是在做核对工作,洪承畴注意到几乎每个吏员都能熟练的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在文案上头没有任何困难,这也是很叫人惊奇的事,而更叫他惊奇的就是每个点都有士兵在帮手,那些士兵也能执笔而写,并且翻录档案核对人员姓名,一两个士兵识字还不算奇怪,可这几天在洪承畴眼里,最少临时抽调了几百个士兵,却是人人都能书写阅读,这就叫人感觉十分惊奇,甚至是有一种诡异的感觉了!
大明的识字率肯定没有明确的统计记录,不过后人估算是在百分之五左右,由于中国人重视教育,识字的人总会赢得几分尊重,如果能熟读书籍,能书能写,就算不是童生秀才也就很难得,很多穷人家把子弟送到商行当学徒,所求的不过就是能书写和计算而已。
想到这里,洪承畴轻笑一声,说道:“这一次学生也真是长了见识,没想到一个商人,能将地方经营到如此模样。”
张慎言大为皱眉,半晌过后才轻声道:“只盼他真如自己奏对中所说,书香门庭,世代忠良,绝不会有异志。否则的话,以我看会比现在的奢、安之乱还要厉害的多!”
奢安之乱已经闹了很久,叛军一攻成都,再攻贵阳,都是两省的省会,可想而知叛军起事之初给地方带来多大的扰乱,现在南方明军才刚开始调集,以大明地方官员和明军的效率,还不知道要几年才能平安下来,而以张慎言的评价,张瀚的实力恐怕还在奢家和安家这两个千年的土司世家之上,一旦生乱,恐怕要祸及整个西北和北方了。
“学生见解亦是如此。”洪承畴低声道:“朝廷派学生和老先生前来,当然不是要逼反张瀚,而是要镇之以静,变有事为无事,若能成功,则国家多一良臣和良将,北边有张瀚这类人防备,北虏套寇均无计可失,现在朝廷南有奢安之乱,东边则有建虏为患,实在也不能再生事端了。”
张慎言随身带着有信,是他临离京时叫徐光启手书,上面是左光斗在天津屯田需要助手之事,孔敏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农学专家,主要是这两年来孔敏行在大同做出了很多实绩,名声因此远扬至京师,现在朝廷因为有百万以上的辽东难民流离失所,对地方和朝廷都是极大的负担,因此左光斗和张慎言等人畅言在天津一带屯田,后世的天津是特大城市之一,在此时却只是一个普通的港口,而且因为多年没有经营,一直不曾设立地方官府,天津一带地广人稀,加上京郊的一些土地,安排一部分辽东难民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仔细想了一想,张慎言感觉自己还是为了孔敏行好,安插辽东难民,并且大规模屯田垦植这是朝廷层面都支持的事,主持其事的是东林党的实力派人物左光斗,孔敏行如果入了左光斗的法眼,又做出实绩来,以举人身份几年内升任四品或五品的地方正印官也不是难事,放着正途不走,在这里替一个商人和武臣操持屯田的事,大好前程也耽搁了。
“学生省得。”心里有了定论,张慎言也不与洪承畴分说此事,只淡淡的一拂袖,说道:“彦演兄,我们已经看清楚这里的情形,不妨继续赶路吧。”
“也好。”洪承畴微笑道:“学生也该先去太原,然后再赶回来主持大同各地学校诸事。”
洪承畴这个提学佥事主要是负责大府各处的秋闱,那是第一等的大事,平时他也可以抽查抽考各地的秀才生员,看看各处的学官和地方官对儒学教导是否出色,提学佥事的职司十分清贵,只要认真做出实迹来,别人就挑不出毛病来,只要不和张瀚牵扯上,洪承畴的任期还是会很愉快的。
当几十个护卫护送着两乘绿呢大轿和马车经过的时候,不少往北方的人流被负责交通管制的军法司的人拦了下来,不管是百姓还是和裕升的车队,或是负责护送的军人都是一样,所有人都停了下来。
几千人行走的道路,一下子就从中间断住了,几乎毫无困难,只有百姓的队列中有一些混乱,但很快也平息下来。
洪承畴坐在轿子里,感觉到外边的一片寂静,他忍不住挑开轿帘,向外面打量了几眼。
看到交通断绝,所有的人流都一下子停住,并且没有陷入混乱时,洪承畴又是忍不住皱了一下眉。
他对张瀚已经完全没有了敌意,洪承畴是一个对力量对比感觉很好的人,如果张瀚给他有可乘之机的感觉,那么洪承畴也不介意拿张瀚当一个立功受赏往上爬的跳板,不过到目前为止,和裕升的一切都是叫洪承畴感觉无计可施,有一种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无力之感,洪承畴隐隐有一种感觉,张瀚所行所为虽然看起来奇诡荒诞,然而却隐含天道,这叫他感觉十分吃惊,也有些抗拒,就象眼前的情形一下,如河流般的人潮突然一下说断就断,就如同人力使河流断流,虽然叫洪承畴吃惊,却也叫他更为抗拒了。
在洪承畴眼前,有一群穿着元青或天青色袍服的人,有几人似乎还做举人或秀才的打扮,他们坐着有琉璃窗子的马车,交通阻断之后,这些人纷纷从马车上下来,站在原地说笑谈天,洪承畴注意到他们的马车里似乎有红色的光芒,再看他们没穿大毛衣裳,料想车子里有取暖的物事,这种车洪承畴在京师里曾经试坐过,知道内里十分奢华,眼前这种人不知道是何身份,除了那几个象读书人的中年人之外,有几个气质明显不是读过书的,甚至有一些粗鄙不文的感觉。
好象感觉到洪承畴的目光,那些人停住说笑,也看向轿子这边,那几个叫洪承畴感觉象读书人的纷纷作揖,另外那些人便是拱起手来。
洪承畴轻轻一叹,摇头道:“唉,荒唐。”
眼前这些人压根没下跪的打算,有功名的就算了,其余没有功名的也是一拱手就完事了,倒是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粗壮汉子,被众人围在当中,就算向这边大轿拱手时,那帮人也是对那个汉子一脸尊敬,至于对大轿里的洪某人,也就是打个招呼的感觉,并没有平时百姓看到高官时的那种仰慕和敬畏。
……
向大轿拱手的是灵丘商会的马化先和李大用等人,被洪承畴感觉有些粗鄙的是老蔡,蔡九等人,众人众星拱月般尊敬,被围在当中的当然就是孙安乐了。
除了蔡九从遵化赶过来,老蔡直接从新平堡出发外,眼前这一群人都是自灵丘而来,他们已经算是来的最晚的一群,其余各地的商会成员或是军司中奉命北上的都是早就出发了。
眼前这绿呢大轿和其中的官员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官员在大同这里真的不算什么了,现在的灵丘县就毫无存在感,几次试探过后,灵丘知县感受到和裕升和商会的庞大实力,已经不敢再做丝毫掣肘,那个知县也就是每天诗酒自娱,地方上的事除了学政仓储这些和裕升不曾插手的事情之外,其余事真是一律不稳,连地方刑名都是交给刑房加地方士绅来运作,反正该有的贽敬不少他的就行。
此消彼长,官员的权威性一旦下降,在人们心中的神秘和强大也就荡然无存,就算眼前的洪承畴坐在绿呢大轿之中,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高品官员,众人仍然不怎么在意,这也是和裕升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第578章 迎接
在官道上两乘轿子离开之后,负责交通管制的军法司的人挥舞旗帜,人流和车马又是继续向北方行进起来。
“这一次动作还真是大。”李大用皱眉看着眼前的情形,大声道:“不过从头到尾,这一次似乎也没怎么叫商会协助啊。”
孙安乐微笑道:“此番是雇佣长工去北边开荒种地,那地都是和裕升打下来,军费也是和裕升自己出。咱们商会此前的费用,是折算在贸易的利润里头,有多少投入,有多少收入。”
李大用和马化先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忧虑之色。
近几个月贸易额急剧下降,当然原因众人都知道,东虏攻占广宁,对财货的要求必定下降,这是神仙也没办法的事,各人也怪不到张瀚与和裕升头上,生铁和铁器收入倒是直线上扬,弥补了北上贸易不足的损失,然而商人重利,没有人会嫌钱多,和裕升北上之初,各地的商会不算看好,后来出了王心一的事,更有不少小股东直接选择了退股,等张瀚搞定了王心一,成功翻盘,并且进京陛见,受到当今皇帝召见不说,还因为辽东之功被升为山西行都司的都督同知,成功晋级为高级武官,以张瀚现在的级别,稍微运作一下可以直接任参将了,如果要讲资历的话,最少也能做个游击将军,掌管一方的军政大权。消息传开之后,当初退股的当然是肠子都悔青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就算有在和裕升这里也不管用。
李大用等坚持下来的当然十分开心,再传来北方战事获胜的消息,更是重大的利好,民间舆论好一阵沸腾,要是张瀚在大同府开个股市的话,估计和裕升的股票直接要涨停板了。
在各种利好消息传扬开之后,又传来张瀚要在北方开发和屯垦的消息,对这个消息百姓几乎没有犹豫和迟疑,等真的榜文贴开来之后,报名的人一下子就排成了长龙。
要是往南边点,可能当地的百姓还会迟疑或是不愿背井离乡,但这里是大同,就算主事的不是和裕升也会有不少贫困无地的农民举家报名,更不要说是实力背景强盛,形象上佳的和裕升在主持这样的事了。
以大明边防之严,这二百多年还有大量人丁逃往北方,从各个冲口偷偷出边去到草原种地,青城附近的板升地极盛时可是有近十万汉人,其中有一部份是北虏强掠过去的丁口,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汉人是自己跑过去的,对北上种地的各种传闻在大同这样的边防军镇流传甚广,这一次北上拓地垦荒又不是给北虏种地,而是和裕升主持,各地的百姓自然是趋之若鹜,十分积极。
李大用和马化先等商会理事郁闷的就是此事完全是和裕升一手主持,并没有叫商会参与其中,那么方圆几百里的大片土地的开垦,岂不也是和他们完全无关?
“我想,还是北上之后,见到文澜再说吧。”孙安乐的表情十分平淡,他原本就不是贪婪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把东山会的矿全交出来,再说他只有一女,现在嫁给了张瀚还怀了身子,难道他和未来的外孙去争财产不成?
李大用和马化先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他二人都是一脸郁闷,各人见交通恢复,便又重新上了车,车夫挥鞭一响,马车又继续向北而行。
数日之后,孙安乐一行抵达了集宁堡北边的兵站。
所有人下车之后,都被眼前的情形所惊。
大片大片的帐篷区一眼看不到边,帐篷区分成好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大约住两三千人,按一家五六口人来算,每个区域大约住四百到六百户人家。
这种居住密度在山西抵得上一个小的镇子或是三四个村落,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居住却是丝毫不乱,每个帐篷住一户人家,与另外的帐篷隔十步左右的距离,几十顶帐篷是一个小区域,与其余的隔开,每个小区域都有相关的生活设施,打饭的地方和茅房都有,隔几个区域就有一个提供饮水的水井,这些井当然是辎兵打出来的,虽然水源地距离集宁堡不远,但那只是相对的不远,也隔着好几里地呢,要叫百姓每天走几里路去担水就实在太辛苦了些,虽然大多数官员肯定不会理这种事,但在和裕升手里如果这种事也考虑不到,张瀚就会直接把负责此事的军政司官员给撤换掉的。
前来迎接孙安乐的是李慎明,论身份李慎明只在张瀚之下,和孙敬亭孔敏行等人平行,论私谊更是张瀚寥寥无已的好友之一,现在的和裕升家大业大,李慎明的身份地位很高,前来迎接这种事当然轮不到他来做,唯一的原因就是孙安乐是孙敬亭的叔父,又是张瀚如夫人的父亲,算是半个岳父。
“孙老叔几年不见,身子骨看起来越发硬郎了。”李慎明是一个擅长和人打交道的人,说话的口气随意中带着明显的亲热。
孙安乐的身体确实比以前强的多,毕竟这几年灵丘矿场的事业蒸蒸日上,东山会的矿工被吸收后薪饷丰厚,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矿工们和原本的东山会的股东都很开心,孙安乐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又没有杂务缠身,平时打熬身体练练拳法,身体想不好也难。
孙安乐哈哈大笑,拉着李慎明的手好一阵寒暄。
李慎明自是问及玉娘,他道:“时间差不离了吧?老叔应该是经过李庄了?”
“是经过。”孙安乐脸上也显露出一抹担心之色,玉娘是他的独女,这年头妇人产子就是过鬼门关,没有人能侥幸。
“快临盆了,”孙安乐定了定心神,笑道:“肚子已经坠下去,说生也就生了。医生和那些稳婆都说玉娘习过武,利于生产,叫我不必太担心。当然,这些话他们也肯定和文澜说起过,想来他也不会太担心。”
孙安乐的话里隐隐还是有些不满的,怎么说玉娘不是妾侍,张瀚在打仗时没话可说,现在仗打完了,居然还是在集宁堡不回李庄,这有些说不过去了。
李慎明是何等人,当然听出了孙安乐话语中的不满,他满脸是笑的道:“老叔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你不知道,文澜这里暂时实在是脱不开身,和裕升就要和大动作,所以不仅他不能走,各地的人只要能抽开身的不都是叫过来了?等这里的事处理好了,文澜定然快马加鞭返回李庄,毕竟玉娘怀的不论男女,都是文澜的第一个孩儿,他岂能不上心?每天傍晚,文澜都是要登上集宁堡的南边,往李庄那边望一阵,我们都笑他快成个盼夫回家的妇人了,人家是望夫石,他呀,是望妇石。”
望夫石的故事人人都知道的,张瀚在人们心中一向是政治和商业强人,现在又是军事强人,李慎明居然用这么有趣的口吻来打趣张瀚,不仅孙安乐心中的不满消失了,一旁的其余众人都微笑起来。
“闲话不说太多。”李慎明又笑道:“老叔和我赶紧回集宁堡吧,人差不多都到齐了,顺利的话,今天应该可以召开会议了。”
“此次会议,到底商讨什么?”李大用忍不住打听起来。
李慎明瞟了李大用一眼,随口道:“进堡之后,会给每个参会的人一份文件,到时候李东主就知道一切了。”
对李慎明这种态度,李大用当然有些不满,不过形势比人强,李慎明不仅在和裕升体系内身居高位,这一次在与北虏的战事中还独领一路,指挥过万人马立下大功,李大用自知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远,当初灵丘铁场之争时又有些积怨在,此时也只能忍下这口气了。
李慎明倒也不是故意给李大用难堪,只是近期过来的商会理事多半是怀着一样的心思,只要扯下去就定然说个没完,不如直接堵回去,倒也省事。
以李慎明今时今日的地位,倒是真的不必忌惮太多了。
“对了。”孙安乐等人知道集宁堡的戒备等级高,就算是现在没有北虏的威胁,但和裕升的规矩大,定下来就一定要遵守,所有人都在兵站下车,一起改换马匹向军堡进发,好在人人都会骑马,这一层并没有困难。在马背上坐稳之后,孙安乐看了眼与他并骑的李慎明,开口问道:“孝征是不是很忙?”
孙安乐的疑问很正常,按理来说是该孙敬亭来迎接,毕竟叔侄关系要亲近的多,说话也随意些。
李慎明降低些声音,对孙安乐小声道:“台湾那边出了些乱子,这边要派援兵过去,我们军令司的职司是调配军队,军政司就是要负责协调参谋和军需,在最短时间内使调发的军队成行。”
孙安乐微微一惊,不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和所有内陆的人一样,台湾这种化外之地,隔着几千里路远,还是孤悬在外的海岛,大明只在澎湖设了巡检司,台湾在这个时候的大明人心里完全不算是自己的国土,况且此时乡土和宗族情节才是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都很薄弱,要等几十年后,台湾的福建和广州移民达到十万人以上的规模,并且大规模屯田开垦,郑氏父子又先后赶走外来的殖民者,台湾才正经算是华夏的国土,就算这样,郑经当政时也是向清廷提出请效朝鲜的例子来归附,只是清廷忌惮明郑是华夏一脉的延续,并不是朝鲜那样的自成体系,最终拒绝了郑经的请求,最终清军水师击败明郑水师,完成了一统,并且在台湾设立府县,台湾从此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国土的一部份。
第579章 计较
“出什么乱子?”孙安乐态度有些随意的道:“如果太麻烦,不如叫常公子退回来算了,他的安全也要紧。”
常威是张瀚母族出身,属于十分亲近的关系,在张瀚和蒲州那边关系十分冷漠的情况下,对母族这边总不能再有什么意外,常家的人,张瀚亲近的只有两个舅舅,一个在新平堡帮着周逢吉主持大局,另一个是正经的岳父,在李庄主持水利,名声极大,也很受人尊敬,在孙安乐的立场来说,提起常威就一定要表示出足够的关心,不然很容易被人说成是别有用心。
李慎明微笑道:“不能退啊,我们在台湾已经直接投入已经是二十万两以上,前个月那边还截留了十几万的银子,往下去对倭国的贸易收入也是多半贴补在台湾和买船使了,那边从现在到明年,最少要投入百万两白银了,这么多银子砸下去,还能退的回来吗?”
孙安乐听了这话只能惊叹不已,他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对着李慎明道:“我看文澜做事,向来是大手笔,但没想到他对一个孤悬于外的海岛也是这么下本钱。我是老了,文澜经略台湾之后,我也看过一些军政司发下的介绍和地图,不过实在想不通,这个海岛争下来经营下来到底有什么用?”
李慎明哈哈一笑,说道:“文澜做事,我也多半能理解,也跟的上,台湾一事,倒是真的从头到尾不大能跟上。不过,海外贸易的利益不小,有台湾这个基业在,我们在海外的人可以进退自如,这是实打实的好处。另外这银子也不是光砸在台湾,辽东那边的一些岛屿也有份,我们在那里和东江镇也有利益瓜葛,另外就是天津港口那边,我们也在不停的买船和修造,台湾的造船厂更大。文澜说,如果台湾弄好了,其利应该是在这里之上的。”
“原来如此,是我太浅薄了。”孙安乐由衷的感叹一声。他眼看四周,到处是人流和营地,这里的基业在他看来已经是万世不移,只要经略好了,这里等于是唐宋时好几个州的地盘,也是属于唐时单于都护府的地盘,如果能再把北虏按磁实了,恢复整个单于都护府也不是不可能。这种功业,孙安乐感觉不在当年的中山王徐达之下了,毕竟徐达等开国诸将虽然驱除了北虏,也收复了大都,并且多次北伐草原,不过毕竟大明的边境线只是止步在沿长城这一条线上,唐时的单于都护府在短期占领后都放弃了,如果把这一块方圆数千里的地盘抢下来,这是何等功业,足够青史留名,谁料张瀚居然感觉这里还在台湾之下!
众人谈谈说说,几里的路程,马匹没注意就跑到了,接下来李慎明带着众人进城,他虽然有护兵,并且人人认得,守备城门的军官和士兵照样验看了出入对牌,然后才敬了个军礼,放李慎明领着孙安乐等人进入堡中。
对这些东西在场所有人都很清楚流程,没有人不满,更没有人焦燥,不知不觉间,张瀚手创的和裕升的这些规矩,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了。
城中的人流较孙安乐等人想象中的要少,不过想想也不奇怪,毕竟现在是深冬时节,草原上白天还好,风不算很大,但到处都有残留的积雪,如果遇到暴雪,很可能方圆千里之内到处都是白雪皑皑,顶着齐膝深的积雪,骑乘战马跑到这边来偷袭,蒙古人还没有这么疯,在极端天气下,人类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
所以尽管和裕升的戒备等级不低,规矩还是很严,真正的防御中心当然还是小黑河堡和兴和堡,如果可能的话,明年会出现集宁西和集宁东两个军堡,也会出现尚义堡和兴和东西堡等多个军堡,这样更进一步控制住北虏的活动范围,以集宁堡为中心,到大黑河和兴和堡这样的中心地带,几乎就不太可能被北虏威胁到了。
军堡中驻军很少,炮兵因为训练需要场地全搬走了,骑兵也不适合在不大的军堡中驻扎也移驻出去了,只有少量的步兵,主要以战兵为主,仍然在军堡里驻扎训练,另外就是各军司的直属人员和张瀚的护卫人员,再加上在城中进行修补和装修工作的辎兵,也就只剩下这些不多的人了。
孙安乐等人进堡后直接被带到安置的地方,军政司的工作效率当然不用质疑,各处来的人员都是早就被安排好了地方,所有的应用物品齐备,直接入住就可以了。
军堡的设计是以军队为最主要的服务目标,军营区最大,还有个小型的训练用的校场,另外就是仓储区,商行区,也有娱乐用的酒楼聚集的区域,不过还没有投入使用,在大战连连,烽火连天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人跑过来开酒楼,孙安乐等人被安排的住处就是在酒楼区,各人对这个安排都很满意,毕竟酒楼的装修不错,因为没有投入使用,里头都是床铺和一些起居应用的家俱,住起来很舒服,登到三楼的话和堡墙差不多齐高了,可以看到城中的大半风景。
“张文澜这军堡,虽然周长三里,不过一应俱全,看起来清清爽爽,各个区块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同的用处……”马化先入住后,略微休息片刻,洗了手脸后换了衣袍,闲踱到三楼窗边,正好与李大用相遇,两人目光一遇,彼此都知道了对方的想法。
李大用也是一脸沮丧的道:“这样的军堡有六个,还要修筑更多,听说明年就扩军了,张文澜的基业算是立起来了。历朝历代的人主,创业之初无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张文澜以商人身份冒起,崛起太速,所以在各地广设商会,招揽吾辈帮他的手,这几年来,虽然我们借着张文澜的势也发了财,但也等于在各地帮他的手,和裕升冒起之速,不夸口的说我们也是出了力的。现在这一路行来,和裕升从南至北布局已成,现在就算和大明朝廷正面相抗也未必就抗不住,要知道北虏在这里可是抗了大明二百多年,以张文澜之能,岂能比北虏差了?这样已经等若在化外之境为王,我等的用处是不大了,况且我听说朝廷对张文澜四处设立商会之事颇有忌惮之心,就算为了暂且不与朝廷反目,恐怕我等也要被放弃了。”
这些话也是李大用一直想说的话,他憋了很久,这一次地方合适,最少不必担心被别人听去,木质的楼梯有人登上来就会有响动,而听的人也很合适,李大用早就想和马化先做这样的交流,最少马化先心智和经验都不弱于他,两人一起考量此事,可以得到最优化的选择。
“李兄所见,也是我考虑很久的事。”马化先没有沉吟太久便是答说道:“历来人主都是这样,鸟尽弓藏并不是凉薄,而是实际的做法,张文澜已经走到现在的地步,不管从哪一方面考虑都可以甩开我们自己发展了,这样会少很多掣肘,也不会分薄了自己的利润……换了你我也是一样的做法,既然自己已经能做的来了,又何必和人搭伙,凭白把银子分给别人呢?”
两人面面相觑,最终李大用道:“此番各地商会都没有接到配合北上的通知,已经把我们抛在此事之外,就算有收益亦是与我们无关,恐怕下一步就是退还我们所有人的股本,从此两不相关。”
马化先点点头,冷笑道:“此事当属必然了,不过张文澜也有顾虑,他虽然在大同各地财雄势大,更是有无人能比的军力,就算大同镇也远远比不上他了,不过凡事又不能光凭武力来做,否则他一开始就养着不少穷凶极恶之徒,又何必要和我们合作呢。”
李大用道:“既然如此,也不必多说,就是以马兄之见,我们应当如何?”
马化先道:“他做这样的事当然还是理亏,毕竟经营草原需要实力也需要好名声,若是和我们闹翻了脸,不帮他的手还给他捣乱,他岂不是要事倍功半?所以此次召集大伙前来,也算是散伙前给众人展示一下实力,顺道塞些好处,免得咱们散伙之后和他捣乱,既然如此,咱们就坐地起价,叫他落地还钱。”
“着!马兄真是算无遗策,在下佩服!”李大用目光灼灼,表情十分兴奋,他感觉和马化先的谈话还是十分值得,果然是一个十分值得合作的聪明人。
“小道而已。”马化先并不是自矜或是故意谦虚,他的话语中藏着几分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