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瀚答道:“正是。”
  孔敏行心中有些感动,知道今日之行是张瀚有意安排,为了叫自己足够安心,当然也是要直观的感觉一下,能屯垦的田亩有多少,占领的地盘有多大!
  而且现在和裕升占据的地盘又不止东西朝向,南北朝向也有近二百里地方,只有东边的兴和堡和西边的小黑河堡还算是战区,按和裕升的战备等级现在是二级战备,只有降到四级以下,才可以被划为屯垦区,目前来说,还早的很。
  就算现在的区域也是足够大了,就今天策马驱车,四五十里地下来,全部是平原地方,向南有一百五六十里,向北还有几十里,光是这一块地方,良田百万亩也差不离了。
  孔敏行又道:“近水田是粮田,余者皆为棉田?”
  “正是。”张瀚正色道:“有人隐约和我提过,要在草原上屯垦个几百万亩粮田,用来授给有功将士,把草原弄成什么‘塞上江南’,屯田是要搞,不过并不是粮田,而是以棉田为主了。”
  孔敏行有些不解的道:“文澜你不是向来说粮食才是重中之重?”
  “是啊,不过棉花也要紧啊。”张瀚笑道:“李庄一带的几十万亩地,全部是粮田,草原上最少也还有几十万亩近水的水田当粮田,加上我交代老周掌柜他们,粮食是一年到头的收,仓库不够就再盖,这还不算以粮食为最重?”
  “这倒也是。”孔敏行想起李庄情形,不觉微微点头。
  李庄那里的粮车是一年到头不见断绝,远到开封和怀庆府,西到府谷一带,东到张家口,和裕升的粮食是有多少收多少。
  以前,孔敏行以为张瀚收这些粮是为了和北虏还有东虏贸易,赚他们的银子,这半年来贸易萎缩了不少,但粮食还是有多少收多少,各地的中小粮商都是知道李庄这里一直持续收粮,价格也很公道,所以从年头到年尾都有人送粮食来,和裕升自己的骡马行在各处有分店,也顺道收粮食,隔一阵就是一个大车队带着满车队的粮食回来,李庄,天成卫,新平堡,这三个地方都修了大仓来装粮食,现在若论粮储,全天下除了通州粮食多外,恐怕就得数和裕升的储粮最多了。
  “文澜你很多事情就如未卜先知一样。”孔敏行一脸深思之色的道:“看你现在的行止,就象是算准了这些年的天灾不仅不会停歇,还会越演越烈。”
  张瀚道:“其实凡事都按坏处去准备,就算遇上了也不会措手不及。我听汤若望说过泰西人的一个理论,就是凡事有可能往坏处或好处发展的话,那么多半会往坏处发展。我大明的天灾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这天启二年比以往万历年间更加厉害,以前万历年间有人嘀咕说什么天人感应,皇上不理政务所以老天降灾,现在的皇上有什么错处?他十七岁还没到,首辅次辅都是东林党人,朝中都是所谓众正盈朝,这天灾是咋回事?按我的想头就是多准备一些不坏,没准再过十几年天灾还是不断。”
  “唉,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孔敏行一脸纳闷的道:“近二十年了,天灾不断,特别是北方,冬天冷死,大雪一场接一场,春夏过后就干旱,一场雨也不下,到处都减产或是绝收,北方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
  “我们没有办法左右老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顺应老天,在老天给的条件之下,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改变身处的环境,尽量获取更大的利益。”张瀚沉思着道:“以我今时今日的地位,要做的就是使和裕升更加壮大,收入更高,跟随我的人可以过的更舒服,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多种棉田就是为了此事,不吃粮食人会饿死,没有衣服穿人会冻死,粮食,布匹,这两样才是最要紧的物事,甚至比铁器和药材更重要几分。”
  孔敏行闻言动容道:“文澜的心胸丘壑真不是我能妄自揣度的,我还以为你就是因为布匹利大而动了心呢。”
  张瀚哈哈一笑,说道:“布匹利大也是事实啊,咱们的走私生意主要是面对东虏,东虏手头有的是银子缺的是棉花布匹,五钱本钱的松江布现在在辽东那里最少卖四两,一两五钱的卖八两,十两。还可能会更高,这银子不赚,难道去给别人赚?整个北方七八千万人肯定有的,用的全是东昌布和江南布,当然更多的百姓是买棉花自己纺土布穿,棉花却也是江南和东昌的,北方地面自己能种植棉花的地方,没了。这么大的市场,不抢下来岂不是浪费!”
  这时李慎明和孙敬亭等人都围拢过来,听了张瀚的话,所有人都大点其头。
  衣服不比铁器,铁器用省点,一把铁锹可以用好几年,铁犁铁锅等物也可以一用多年,特别是和裕升的铁器质量比以前要好很多,更是增加了使用时间。
  张瀚知道铁器出售从增长到下滑,最终稳定在一个接近铁器使用淘汰率的水准上面,除非开拓新的市场,比如南方和西南市场,不然的话铁器利润的下滑也是必然之事。
  衣服布匹却不同,穿的再俭省,一件夏布衣裳也最多穿一两季,然后磨损毁坏,不是穷困到家的人就会选择做新衣服了,穷人家缝缝补补的将就,但每年也得做一两身新衣服过年,布料棉花,每年的销售量十分稳定,加上有东虏这个新兴的有银子没衣服的大市场,未来的利润点就十分可观了。
  “现在的唯一问题似乎就着落在我身上了?”所有的人都是目光灼灼的看向孔敏行,而孔敏行摊着手,不动声色的道:“这就算赖上我了?”
  “不赖上你,找谁?”李慎明狞声一笑,说道:“谁叫你上了贼船来着?”
  孙敬亭也笑道:“这事我们倒是想做,毕竟对我和裕升的未来发展十分要紧,除了北方市场,布匹还可根据等级大量出海贸易,销量也是很大,不过我们在这等事上远不及至之兄你在行,只能劳烦大才了。”
  孔敏行也并不谦虚,他从李庄匆忙赶来就有预感,张瀚叫他来绝不会是只勘察屯田这么简单,现在果然也是给他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孔敏行思索再三,终于道:“草原上种棉花,还真没有人想过这等事。北方其余各地也有试种棉花的,不过规模始终不大,因为北方冷的早,在江南十月采棉正当其时,在北方已经落雪,棉花冻也冻死了。适才大家说棉花只在东昌府和江南种植,其实不对,从东昌府往南,两淮一带也有不少人种植棉花,往江西湖北等地,也有种植的了。北方确实是少,只因天气酷寒,不宜种植罢了。”
  孙敬亭有些担心的道:“草原这原本鞑子地界,就是冬天酷寒,不宜种植,他们才会放牧,我们屯田也罢了,最多一年收一季,再种些蔬菜和豆类,近水良田,收成不会差。棉花种植,我目前只听说这东西不喜雨水过多,喜旱,倒是没想过咱们这里下雪下的早。”
  张瀚笑道:“有至之兄这样的大才在,这些都不算什么事。”
  孔敏行笑骂道:“你这是把我当跳大神的了啊……”
  众人闻言都笑将起来,不过看着孔敏行的眼光,还是充满期盼。
  这个年头,全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主持这边棉田大计的人了。
  孔敏行也不谦虚,直接道:“不管怎样,既然是势在必行,总得先开垦一些试验的田亩,容我再派人到山东甚至远到两湖,多选取棉花良种,然后试种杂选,找到最合适的种子。”
  李慎明道:“何谓最合适?”
  张瀚与孔敏行对视一眼,一起道:“早种早熟,这就是最合适!”
  “原来如此!”
  李慎明恍然大悟,说道:“既然落雪的早,就选早熟的品种好了。”
  “你道这么简单?”孔敏行翻眼道:“最好还得是一次采摘,生长周期要较普通棉种最少短半个月,一旦挂霜或是下雪就完了,若是给我十年八年时间,慢慢儿来,问题倒不是很大,可你们有这份耐心吗?”
  李慎明嘿嘿一笑,说道:“我巴不得你明年就试种成功。”
  “明年肯定不行,再说开垦的新田最少要套种两年苜蓿和豆类,用来肥田除草。”
  众人都感觉有些失望,这样看来,棉花从试种到大规模种植,最少要三年,甚至更久一些才能大规模种值合适的种子,如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恐怕试种成功遥遥无期,毕竟在此之前,不要说在草原上了,连整个北方种值棉花的区域也是极少的。
  “你们也不必失望。”孔敏行笑了一下,说道:“给诸位提一下气吧,我知道草原上种棉是有一样好处。”
  张瀚也是精神一振,笑道:“至之兄不必卖关子,有话直说吧。”


第566章 铜矿
  孔敏行道:“我在赶路时已经有所感觉,草原上日照的时长较我们李庄那里要长的多,气候较干燥,这些都有利于种棉花。另外……”孔敏行看向脚下,笑着道:“棉花可以改良土质,本身对土质并不挑,只是对风,日照,雨水,要求较高,另外害怕虫害。眼前这些地,多半是盐碱地,种粮食不便,种棉花反而是好事,有充足的日照,病虫害也较少,这些地种棉花,可比你说的那些良田强多了。”
  张瀚听了,一时为之愕然。
  果然一行有一行的规矩和外人不懂的门道,今日一路往西,原本是叫孔敏行看良田的界限在哪里,然后李慎明和孙敬亭两人也自有用意,谁料那些近水的良田却是不及这边的山丘盐碱地,这可真是叫张瀚完全意想不到了。
  “初阳兄呢?”
  把棉田的事说开了,孔敏行心怀一畅,感觉到意气风发。
  在张瀚这里,做事都是百万亩以上的大事业,甚至关系到整个大明棉花生产和布匹纺织业的格局变化,每件事都与整个大明的国计民生有关,甚至用张瀚的话来说是影响到历史的走势,这种成就感不是考中一个进士可以比拟的,这时候孔敏行甚至有些庆幸,还好自己没有能够进场应考,不然的话,现在不是在六部当个小官,要么行取御史,在察院中做那些没用的弹劾奏折,要么就是放在地方上当知县,不论在哪里,所做之事都是肯定比不上在张瀚这里的重要,更叫孔敏行有成就感。
  心思一变,倒是发觉不对,五人一起出门,一起上门,刚刚孙元化似乎还在这,结果众人说棉田的事说的投入,半晌过后才发觉孙元化人不见了。
  “有护卫呢。”张瀚笑道:“不怕他被狼叼了去。”
  “说起来刚刚上山时我还真见着一头狼。”孙敬亭皱眉道:“护卫带的也不多,主要也撒在外围防鞑子了,孙初阳可不要真出什么事才好。”
  孙元化是军政司的宝贝,不过同在一个体系内,在场的人可真没人想着这个口出不逊不通人情世故的技术呆子给狼吃了。
  各人立刻分散寻找,张瀚又问了站在外围的护卫,这才知道孙元化一个人下山了。
  “孙初阳就是这样……”孔敏行苦笑道:“他定是对话题不感兴趣,自己下山转悠去了。”
  这里山脉绵延,土质也是大片的盐碱地,杂草灌木从生,找人的话还真不好找,各人慢慢下山,几个护卫不停的叫喊孙先生,外围的蒋义等人听到动静,也策马过来寻找。
  各人都感觉有些哭笑不得,这么出来是张瀚的意思,是对自己刚打下来的领地的一次巡视,跟出来的都是好友加伙伴的身份,张瀚并不以属下视之的好友,结果跟着孙元化这个愣头青,说起来这厮是兵学大家,杂学大家,制器大家,还是正经的徐光启这个大宗师的入室弟子,朝廷命官,结果做事居然这么孟浪随意,简直叫人无语。
  “在这里,找到啦。”
  几个护兵骑马绕了一圈,到底在东边的一个小山下头,看到了孙元化。
  众人都是怒气冲冲的赶过去,远远就看到孙元化蹲在地上,不知道在捣鼓着什么。
  “孙初阳,你弄什么鬼。”旁人不好说话,孔敏行上前怒道:“悄没声的就走掉,跑这里捣鼓什么呢。”
  “你们谈什么棉花,布,棉田,”孙元化抬头起来,翻着眼道:“我听不懂,也没有兴趣,下来随意走了走。”
  孔敏行气道:“那也总该说一声。”
  “我又不是三步稚童。”孙元化一脸不服气的道:“况且我出来转转,倒是真有大发现。”
  张瀚上前一步,问道:“什么大发现?”
  孙元化站起身来,手中拿着一块黄色的石头,说道:“这一片山脉,我看着就象是铜矿储藏丰富的样子,出来走走转转,果然如此。我手中这一块石,有一半是含铜的矿石。”
  张瀚神色一动,孙敬亭立刻转头道:“蒋义,叫人打一桶水来!”
  李慎明道:“打水做什么?”
  孔敏行道:“如果这块石头真是黄铜矿石,经水浸泡清洗后石块就呈‘胆色’,足可证明这一片山脉,很多裸矿石,如果在这里采矿的话,事半功倍。”
  “这可真是太好了。”李慎明搓手道:“这可真是意外的收获。”
  “这哪意外?”孙元化一脸傲然的道:“是我来了,这事儿就不算意外,原本我就打算在这附近勘探一下矿藏。”
  张瀚等人闻言愕然,接着都是大笑起来。
  过不多时,蒋义等人抬了一桶水过来,孙敬亭亲手把裸石放在其中清洗,只过了一小会儿,石头就有一半地方变成了绿色。
  孙敬亭站起来,脸上神色十分复杂的道:“亏我还是矿山出身的人,到这种山地,居然没想到派人来勘探一下,就算不是铜矿,也很有可能有铁矿石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确实,这一片地域山脉连结,一般这种地形很有可能出产矿藏,当然也很有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片的石头组成的大山。
  在内地地方,现有条件下容易发现和容易开采的矿藏,从两千年前就开始有组织的官方开采了,到如今大明境内储藏的各种矿藏易于开采的都在开采之中,只有一些不易发现也不容易开采的矿藏,要在后世经过专门的队伍去发现和开采。
  能在这北虏的地界发现这种易开采的铜矿,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幸运,在场的人当然不知道,集宁地方的铜储量极大,在后世的内蒙古自治区勘探过后发现有五十多万吨的储量,居于自治区第二。
  张瀚立刻道:“蒋义,立刻派塘马通知军政司的人,叫他们多调一些技术人员到这里来,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工程!”
  “是,大人。”
  所有在场的人都是喜上眉梢,各人都感觉无比振奋。
  “我要去另外几座山看看。”孙元化这时道:“地底下肯定有大量矿石,不过最好先弄清楚,容易开采的浅层矿石多不多,这一片山脉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铜矿区。”
  “有劳。”张瀚拱手,肃然道:“这一次真是承情之至,我们和裕升别的不缺,确实最为缺铜,这可真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大明的缺铜主要原因就是朝廷开发不够,开矿,特别是中国的铜矿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开采,一般已经很少有容易开采的浅矿层,都是需要打下深井,以竖井,斜井,坚巷道,斜巷道来进入人员和排水,开采不易,成本很高,而且最要紧的是一个矿最少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矿工,在管理上来说很不容易,而大明的管理水平只能说是比蒙元强,比起汉唐就差的远了,更是被赵宋甩了一百条街,动员不易,管理吃力,成本高昂,这些原因导致大明的铜矿开采十分落后,不仅仅是民间用铜缺乏,连朝廷的铜储量都是严重不足的。
  铜储量不足,导致民间铜钱缺乏,没有巨量的铜钱,民间一度是回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上去,后来银储量够了,民间开始大量使用白银,使用白银的弊端比铜币要大的多,不过大明朝廷也不曾明白这点,更不曾放在心上,民间的储铜一直很少,只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准线上而已。
  如果眼前这个铜矿储量很高又容易开采,对张瀚与和裕升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最少铸炮,海船需要的铜部件,各种机器需要用的铜件,这些都不必千辛万苦的到处搜购再运输回来了。
  如果数量足够多,还可以向外出售铜料或是自己铸铜钱,大明不禁私人铸钱,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财源。
  天黑之前,一脸疲惫的孙元化从另外几座山上下来,他头上都是钻灌木从时沾上的杂草,身上也满是黄色和灰色的泥土痕迹,看着张瀚等人,这个书呆子拍拍手,居然也是一脸欣慰的笑容:“好消息,附近这些山都蕴藏大量铜矿石,而且多是易开采的浅矿层,张大人,你这一次痛击北虏,不仅拓地千里,还得了这么大一注财源,真是合算的很啊。”
  张瀚莞尔一笑,李慎明拍起巴掌来,孙敬亭脸上也显露激动之色,孔敏行则是笑容中有骄傲和欣慰,不论如何,孙元化也是老师的弟子,而于杂学之上的成就,才使得他刚到这里就发觉了铜矿的存在,老师学究天人,自己和孙元化两人都能做出一番事业,将来千百年后,可能也会有人传颂老师之名!
  五天之后,军政司的李东学和王德榜等人都赶了过来,另外还有灵丘那边的韩老六也一并赶了过来,蔡九现在在遵化新铁场,那边才投入了十来万两银子,招募了不少矿工,需要甄别,训练,还要新立高炉,旧的炉子有的在使用,有的要改建或是修理,遵化铁场原本是官办铁场,官办铁场停止后,也有一些小规模的铁场在运行,现在当然都被和裕升吃了下来,蔡九他们在遵化等于是重新开辟,虽然出产了生铁,距离真正如灵丘那般的规模和出产量还早的很。


第567章 算账
  蔡九脱不开身,好在灵丘已经有运作纯熟的商会,技术上也是好手倍出,韩老六原本是个滥赌鬼,这几年下来,已经俨然是一个信的过靠的住的高级技术人员了。
  几十个技术人员加配套的助手,几百人在孙元化发现铜矿石的地方勘探,军令司还派了两千多辅兵在外围警备,顺道打下手,孙敬亭也吃住在勘探现场,就住在帐篷里等消息,灵丘来人他多半也知道根底,也算是和李东学一起在现场指挥了。
  张瀚和李庄赶过来的田季堂却是在紧锣密鼓的算账。
  “大人,我的帐向来是留有节余,不过,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签押房中,田季堂一脸苦笑,帐本上的数字也是一清二白,看过去是一目了然,和裕升现在确实是没有太多存银了。
  “我知道你喜欢打留手。”张瀚却是笑眯眯的道:“不过我估算着应该不到五万两,想不到是不到十万两,老田,你当这个家当的很不坏了。”
  田季堂苦笑着拱手,只道:“大人,我知道下一步肯定是要大规模开采铜矿,我算过,募集工人,建生活区,这一笔银子不算太多,财务上可以供的上。不过,我要提醒大人留意,大胜之余,向来要犒赏军人,另外要抚恤阵亡将士,这一笔开销过后,眼下这九万多两存银,可能所余就不多了。”
  田季堂垂头想了一会儿,又道:“现在是十月初七,距离京师等各处分店解来上月收入最少还有二十天左右,帐局的银子,咱们不能透支太多,眼下是透支了近二十万,距离下一次还款也只有二十来天,而各地分店,解来的银款,最多也就是二十来万,一来一去,存银最多三万左右,现在咱们各地的工场加上铁场开销极大,工人的薪饷,原料,日常开销,特别是军队的开销极大,还有各司部门的开销,三万两是怎么也不够的……”
  现在军队有战兵一万余人,辅兵三万多人,年前虽不会扩军,但军队连日常费用和薪饷,一个月的盐菜银子就得近五千两,在李庄时,一个月是不到三千,现在军队在北方,还要加上运输费用,成本当然更高了。另外日常训练和薪饷,每个月需要六万多两,光是军队这一块,现在的存银就已经不够使了。
  另外骡马行和帐局的收入,这一块几乎是回流最快的,不过这两个月这方面的收入全部拿出来修南北干渠,另外和民夫北上的费用也在其中。
  田季堂又道:“九月时,从倭国运回来三十多万两,台湾那边截留了十几万,除了备一些货和日常使费,多半的银子用来招募海员和造船的工匠,有一些听说是在南洋和澳门一带招募,得用的人才很少,所以开销颇大。”
  田季堂说的时候,张瀚也在看他带来的帐本,条目分明,以张瀚前后两世看过十几年帐本的水平,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田季堂最后苦着脸道:“还有收粮的储备金……”
  粮食因为是被张瀚视为军国重器,哪怕是和北虏开战,东虏又因为广宁之战收获甚丰,走私贸易大受影响的前提下,粮食收购并没有停止过,这一方面的开销当然也是很大。
  这方面的支出,是田季堂等财务人员按整年的收益提前划拨了出去,购粮储备金一直不低于十万,一旦到警戒线以下,就会立刻补充,不过以眼下的财政困局,似乎田季堂也拿不出银子给李遇春他们了。
  张瀚心知肚明,眼下的这财政困局主要还是因为军费的暴涨和走私的萎缩,这几个月是在打仗,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各处的消耗真是极大,这半年来,光是小样佛郎机就铸了过千门,全部以青铜铸成,每门炮不论铸炮的损耗和开销,光是用铜就是多少?一千多门要用多少铜料?
  还有相当多的盏口炮和虎蹲炮!
  还有红夷大炮,另外大量的火铳损耗补充,骑兵的马刀也要不停补充,每刀成本价在四两到五两,一场中等规模的骑兵战可能就损耗过百柄马刀,大规模的骑兵战打下来,打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田季堂已经算是做的不错了,各处的收入分配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是有这么个老账房把关,光是李东学他们,是不是能当好这个家,也真的是没准的事。
  “老田,”张瀚脸上似笑非笑的道:“你诉了半天的苦,我也知道你当家难,现在说说你的想法吧。”
  田季堂脸一红,不过还是咬着牙道:“大人,在草原上听说斩获颇多,最后拦腰一击,打的北虏大溃,想必有不少收获吧?”
  “倒是有。”张瀚告诉他道:“有黄金五千多两,白银十一万两左右。不过,这笔银子我打算拿来做犒赏和抚恤金,不能等你的银子过来,否则军心会受影响。另外,留一些做开矿的早期开销,这里你就不必发愁了。”
  田季堂闻言松了口气,这样他省下不少银子来,手头会宽松很多,但转念一想,财政窘迫的情形还是没有改观……银子仍然不够使的。
  这里头当然有原因,走私贸易萎缩,一个月少赚了十来万,这样规模的损失不是一下子就能弥补回来的,另外就是和裕升扩张的实在太厉害,不说草原上这等规模的投入,就是光在台湾已经投了近二十万两,这笔银子足够朝廷养一个内地军镇还绰绰有余,而在台湾那边,却只是建了一个初步的基地,距离大规模的基地建成,港口建成,舰队建成,造船场建成这些目标还差的太远太远。
  一想到这几年内,台湾和草原这两处地方的开销规模,田季堂突然手托着腮帮子,感觉一阵牙疼!
  他的眼光也变得诡异起来,虽然是半老的糟老头子,眼神居然真的有一点幽怨的感觉。
  眼前这位大人,赚钱是一般人拍马跟不上,不过这花钱的本事么,恐怕当今天子也不如他啊。皇帝现在最大的手笔就是把辽饷加派用在辽东,一年也就三百多不超过五百万两,这可是一个亿万人口的大帝国的最要紧的边防开销。而眼前的张瀚,现在一年的收入也近三百万,不过一钱银子的节余也没有,现在还倒欠着一些银子,这花钱的水平也真是叫田季堂在心里咆哮着写了一个大大的服字。
  “还有呢?”田季堂一脸不甘的问,不过他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北虏一个比一个穷,能抢来这些金银已经算是不错了,这还是把北虏主力打跨后的收入,要是陷入僵持,连这个收益恐怕也是没有的。
  “还有?”张瀚笑起来,他从椅中站了起来,说道:“那随我到城楼上看看就知道了。”
  田季堂满头雾水,不过也只能跟着张瀚出来,一路上行人颇多,很多商人都是行色匆匆的经过,战争已经告一阶段,最少在几个月内,大雪严寒,加上过冬的准备,没有哪个蒙古部落会疯狂到在冬天选择开战,商人们在几个重要的军堡重建了商会,并且在想方设法把手头积压的货物给卖出去。
  说来也是有趣,前不久蒙古人还与和裕升打生打死,战争一停,商会已经在筹划着派人到青城和套部,当然还有漠北,喀喇沁,哈刺慎等各部谈判,不管怎样,商人要出货,蒙古人需要过冬的物资,不管他们现在怎么穷,破船还有几斤铁钉,只要能拿出东西来,草原商会就会与这些该死的鞑子贸易。
  张瀚一出门,正巧就碰上了从小黑河堡赶过来的张子铭。
  “见过大人,”张子铭眼前一亮,赶紧上来施礼,起身后就道:“在下正好有事情要求见大人,讨个人情。”
  张瀚笑着还礼,说道:“子铭不必客气,有什么事请直言。”
  张子铭是草原商会理事会成员,而且是一个很有份量的理事,在和裕升最危急的时候,张子铭等汉商不离不弃,帮着做了很多事,也省了和裕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样的商人,张瀚在态度上其实是平等视之,当成伙伴一样看待的。
  张子铭脸上露出感动之色,他道:“有两件事,第一件,是理事会决定派人往青城去,时间不可拖太久,听说鞑子内部乱成一团,大人最终决定放过阿成所部,伏击习令色部,真是妙手天成,这一子落下,北虏实在难以统合了。”
  现在的局面就是蒙古各部一片混乱,习令色威望大跌,实力也损失的七七八八,阿成部的诸台吉也没有能推举出掌控全局的台吉出来,左哨一片混乱,右哨也好不到哪去,可以说土默特虽然还剩下七万丁口,近二十万全部人口的大部,其实已经是案板上的待人宰割的猪羊,只是张瀚这屠夫什么时候下手,什么时候就能将其宰了吃肉了。
  在下手宰割之前,倒是真不妨继续赚这些家伙的金银,蒙古的台吉手中,好歹还是有一些存货的。


第568章 体系
  “牛羊就不要了,近期我们要金银和皮货。”张瀚叮嘱道:“生意当然照做,粮食,布匹,干货,腌菜,都可以卖给他们,甚至兵器,铠甲,只要他们想要也卖,这些事还是商会牵头来搞,你们草原上的要和内镇的商会合作,利润分享,大家才能把事情做好。”
  各地的商会都是张瀚主导,大家按股分红,但各地的商会又是各自做自己的买卖,也是在和裕升的协调下进行,比如新平堡的商会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