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返大隋(木子)-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皆不如他,怎么反倒越过他去了?贺若弼不说不服韩僧寿,就是当年与他同立灭陈之功的韩擒虎,他都要争功一番。不过高颎却也有自己的想法,贺若弼确实资历高威望足,可贺若弼缺点还是不少的,尤其喜欢乱说话,骄傲自满。而韩僧寿虽然看似威望不如贺若,可韩僧寿的本事却不低,当年不过是因为有大哥韩擒虎身居重职,皇帝便因此刻意压制他,不让兄弟同居要职。而实际上,韩僧寿统兵多年,从不曾一败,在朝中,可以说仅有杨素有此相同战绩。且最让高颎看重的是,韩僧寿不管是为人还是统兵,都很稳重,由他统兵先行南下,高颎不用太担心。

只是他的这一番良苦用心,明显不被贺若弼接受。

贺若弼坐在那里,终于还是忍不住重哼一声,站了出来,“某觉得某比韩帅更适合统兵南下,太师难道觉得不应当是如此吗?”

高颎见他这反应,皱了皱眉头,还是好声道,“贺若元帅当然适合统兵南下,只是眼下只需要一位元帅而已,而老夫觉得留下来的也是职责深重。毕竟先期南下的只是十万兵马,枢密院可是统领着朝廷七十九万大军。”

贺若弼却是已经不顾这些了,根本不给高颎面子,冷笑着道,“既然留下来更重要,那就让韩元帅留下来好了。”

见到贺若弼越说越不像话,韩僧寿只得站出来道,“既然贺若元帅更愿意带兵南下,那某当让贤,就由贺若元帅领兵南下,某留守枢密院。”

易风笑呵呵的就在那看着,就是不说话,这样的场面他还真希望多看点。

等最后他们已经协商好了,易风才笑着出声道,“既然贺若元帅如此忠义,一心讨逆,那么就由贺若元帅担任讨逆军前锋行营行军元帅,由清漳王杨雄担任长史,屈突通将军担任司马,韦艺冲将军为前军总管。”

“韦冲还在营州,传旨调他前来吗?”刘文静问。

韦冲字世冲,幽州十总管之一的营州总管,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杨广次子杨暕的未婚妻的父亲,同时韦世冲也是大隋最顶级门阀之一的韦氏家族子弟,现在镇守辽西营州。也是幽州去年大清洗时,唯一一个没有被清洗撤换掉的总管。虽然他远在营州,可易风对于他还这个杨广的亲家还是有些在意的。尤其是营州守着幽州的东北大门,同时也是顶在高句丽最前面的边州,易风必须得小心谨慎,用一个可靠之人驻守营州。正好趁这机会,把他调回来,换一个自己人。

“嗯,立即调韦总管前来,营州之地,由原妫州怀安县令房玄龄为营州检校刺史,幽州镇将罗艺前往接任营州都尉之职,不再设营州总管之位。”上次的代北之战,怀安城一众人表现的都很出色,屈突通兄弟表现很好,房玄龄也表现的极好,这次易风干脆将他们提拔上来,幽州的罗艺他也是印象深刻,正好,一个检校刺史,一个新任都尉,然后营州总管直接撤消不再设立,也算是为设置行省提前试行。

“若是韦冲不奉诏呢?”刘文静又问。

“拒不奉诏,则视为叛逆,可发兵讨之。”易风毫不客气,他可不愿意看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拥兵据地的反对者。调韦冲南下,本就是给相互一个机会。如果韦冲真的要跟着杨广,那就不能怪他手狠了。“把这句话也写给房乔与罗艺的命令中,若韦冲不奉诏交出营州,就由他们调兵讨灭之。”

“明白。”

第497章我们的目标是洛阳

(感谢wu0811、richietuwei、天涯路******的支持,谢谢!)

易风对于韦冲确实有防范之心,实在是这个时代,在许多人的心里,尤其是那些门阀世族出身的官员们心里,家族给国家更加重要,确确实实的家族利益为上。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王朝兴衰更替不断,家族则千年传承。再说直白点,谁当皇帝不是当,给谁干不是干呢。韦冲是杨广的亲家,谁知道他究竟是会效忠于太原朝廷,效忠于他这个监国摄政呢,还是跟自己儿女亲家更亲近些。最可靠的还是早点把他从营州换下来,免得到时被背后一刀。迟早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免得韦冲为难嘛。

议事很快结束,会上确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将南衙十二卫中的关中籍贯十万府兵和两万突厥降骑组建为讨逆先锋军,由贺若弼任行军元帅,清漳王杨雄为行军长史,原妫州总管为行军司马,征调韦冲为行军总管。顺带着,易风把妫州和营州、武州三州总管给撤消了,以徐德言为武州刺史,高乙为武州都尉。屈突盖为妫州刺史,杨延勋为都尉。房玄龄为营州检校刺史,罗艺为营州都尉。会议上决定的第二件重要事情是南衙军除关中籍的十万兵马为先锋即日南下外,其余的各卫府兵则都将解散回乡,回家夏收秋耕,连带着军中的民夫们也都解散回乡。

两项决议一经通过。加盖了易风的太子监国印后,立即下发枢密院。由枢密院颁发调令。

命令下发,军队和民夫都开始调动。前往讨逆行营报到的报到,领令回乡的回乡。

刘文静站在易风身边,看着那一个个正在收拾行装的队伍,不由的担忧的道:“殿下一道命令,南衙军就散光了,这岂不是自废武功?”

“是啊,南衙军三十六万兵马,现在只剩下了十二万讨逆军,也还马上就要南下了。”裴寂也在一边配合着道。“一朝之间,太原就将少掉数十万大军,这也算是前所未有啊。殿下就不担忧万一杨广打来呢?”

“兵马又不是越多越好,几十万军队加上那么多民夫聚齐于此,你觉得需要多少粮草供应,这压力可是极大的。兵贵精不贵多,攻打关中,有十二万先锋军就够了。剩下的南衙军,乘着夏收解散。既省了粮草供应,也等于是直接解除了高颎等人的兵权,你们难道不明白?”说话的是李百药,当初被杨素赶出京城。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跟了杨林,确实是个不错的缘份。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李百药做为隋朝助杨坚夺位成功的重臣李德林之子,虽然平时轻佻了些。可对于朝争阴谋什么的,他真的是有天赋的。刘文静等都在盯着军队数目看。却没看到,太子轻轻一招,把南衙军三十六万弄到只剩下十二万,十足的自废武功,却没看到,南衙军本就是属于高颎等旧太子党的,太子杨林对这支兵马根本没有真正的控制权。现在太子把南衙军等于一下子减去了三分之二,可仔细算算,南衙军既然本来就不是太子掌控的,那现在减少了,跟太子又有半毛钱关系?太子依然握着他的北衙七卫十军和九衙九镇,那二十五万北衙禁军和十八万边军一个不少。真正损失了兵马的是高颎等旧太子党。现在南衙军只留下了十二万,还全都将派往南下,如此一来,高颎韩僧寿等旧党,手里可就一个兵都没有了。对于太子来说,对于新党来说,这不是好事?

至于说这样会不会因此对太原朝廷有影响,李百药觉得不会有多少影响。现在杨秀忙着守住关中,杨广争着要抢关中,谁有空来管关东?

易风趁着这空当,把高颎等旧太子党手里的兵马先是编入南衙,然后又给派出十二万关中籍的打回老家去,剩下的全解散回家收麦子种豆子去了,高颎等人手里的大军一夕散尽。利益最大的自然就是太子和新太子党了,他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安心的加强对太原朝廷的掌控,甚至他可以确定,太子下一步肯定就是要派兵去把河东河南河北各州一一接收占领了。那样,才是真正的掌控关东,那样,就算讨逆军抢不了先夺不回关中,可有了稳固在手的关东在手,不管是杨秀还是杨广,都将没有半点优势,太子将处于不败之地。

李百药对易风的猜测分析很准确,易风行事,不喜欢冒进,而喜欢脚踏实地,喜欢有个坚固的根据地。河北河南河东这么大片的地盘都没巩固好,就急着去中原三家混战干嘛。

易风当然也想要早点拿下关中,毕竟关中的地位不是关东可比的,那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如果由杨广先攻占了关中夺了京师,对于杨林来说肯定不是好事。只是易风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计划,先得真正掌控太原朝廷,把南衙军暂时解散支走,也正是为了解除高颎等人背后的依靠,然后他才能更好的推行自己的计划。理顺了关东之后,再兵进关中,也不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功。

“现在南衙军不再是掣肘,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河东河北河南三地,真正的控制在手,并进行撤总管设省的改革,把三地民政和军队都换成我们的人,让这三地彻底变成我们的地盘,就如怀荒一样,谁也不能再抢走,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易风望了李百药一眼,然后向刘文静等人揭开这最后一层面纱,把自己的目标告诉大家。

撤消总管制改推行省制,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改革,一切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权利服务的。总管制,大中小三级总管府三级总管,统兵管民,权柄极大,甚至跟唐代的节度使也没什么区别了,可以确定的说,后来的唐朝,一开始的都督府,正是总管府改了个名字而已。而都督府发展到了后来就成了节度军镇,最后便无可阻止的成了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彻底的被架空。远的不说,就看看如今,现在的这一团乱的局势,不就是因为亲王出任大总管,而大总管统兵管民拥州数十拥有极其的势力嘛。发现问题,自然就得改正,特别是得防范以后有人再因此起兵叛乱。这也是防范于未然,避免将来出现的威胁。

红朝的太祖曾经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赢得天下。

现在的太原朝廷,易风不打算先去改动朝中的诸省部的官员们,那些官员都是旧党,挪一挪动一动,弄不好就得是新旧两党的争斗。还不如干脆先从地方上开始,借废总管设省这一契机,把地方省州县的民政、军事都控制在手,到时,再来动中央的人事,高颎他们有什么想法也晚了,这也算是温水煮青蛙的一种了。

刘文静愣了愣,然后露出恍然的表情,“曲径通幽么,确实不错。”

其实易风还有些话没有说出来,如果能按目前的计划顺利进行,顺利的接收掌控了河东河南后,到时移师河南,东可攻关中,南可取扬州。到时有关中军攻关中,他直接发一支兵马去抄杨广的老巢扬州淮南,断了他的粮饷,杨广这仗还怎么打?

打仗可不是全凭数量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杨广数征高丽,甚至有次发兵一百多万,结果还是败在辽东的结果了。兵越多,意味着越来统一调动,越难的配合,越大的粮饷军械需要,越难的运输供应。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一旦缺粮那就是灾难性的,甚至有时往往其中一支军队败了,结果风声鹤唳,导致全线溃败的。朝廷为了北伐,花费了十几年的准备积储,动员了百万的民夫,才准备好了这一次战役准备。如果易风不解散掉那些府兵和民夫,几十万人聚齐在河东,太原就算是存粮再多,也顶不了多久的。

同样的道理,杨广现在已经从江淮调了十万兵马西进关中,沿路荆州和益州还会各派五万兵马汇合增援,当他们进攻关中的时候,他们有二十万军队。要维持二十万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就算从南方靠江河转运粮草,一样有极大的后勤压力。如果易风这个时候从洛阳乘船南下,直攻扬州,抄了杨广的老巢,断了他大军粮草的来源,他将怎么办?

这才是易风的真正打算,杨广急着去打关中,让他去,易风也派了十二万人去,足够了。他带着主力部队先把河东河南接管了再说,然后去打杨广的基地,基地没了,杨广还能不败?

而且就算杨广真的运气好能攻进关中,夺下京师,又有了一个基地。那易风大不了直接定都洛阳,到时杨广就守在关中那屁点大的地方,撑的了多久?

“准备一下,我们要尽快南下洛阳。”易风对一众心腹道。杨广你急着赶往关中,前面还有杨秀在等着你呢。而洛阳,却是对自己大门敞开的。

第498章反击

(感谢白胖子、革命、玄冰之狼、winnielu、写下一生诺言、随蜗牛去流浪、霜秋的枫叶、动中之动、oz飞雪zo、大写c、leo杰烙斯kissmedio、18991899诸位的支持,谢谢!)

关中,大兴。

皇宫内,杨秀正在查看地图,元衡慌张的求见。

“大事不好了,杨林派贺若弼统十万关中籍北伐将士以及两万突厥降骑,正离开太原向关中进发。又杨广统十万江淮兵马正水路并进西来,荆州杨弘、益州杨昭也各统兵五万往汇合。”

杨秀听闻,急忙展开地图,仔细研究起来。

“如果不出朕的意思,杨林并没有亲率所部怀荒军西进吧?”杨秀问。

元衡做为兵部尚书,对军情倒是掌握的很清楚,连忙点头道,“陛下说的没错,据微臣得到的消息,杨林并没有亲率兵马南下,只是派贺若弼统十二万关中兵马与突厥兵南下,杨林则还在太原,据消息杨林正准备南下洛阳。另外,微臣还收到一条没能确认的消息,杨林日前在太原将不下二十万关东府兵解散,让他们回家收麦子,又把先前征召的几十万民夫也都给解散放回乡了。这条消息还未能确认,不知真假。”

“多半是真的。”杨秀捋了捋自己的那副大胡子,闪中闪过一丝精明。

“可是这有些说不通啊,杨林为何要解散兵马,他应当趁势率大军南下西进关中才对啊?”元衡根本想不明白易风为何要这样做。

杨秀冷笑一声。“性格,观一人之性格就能知道他的思考行为方式。杨林这个人。狡诈,阴险。原来一直在杨勇和杨林之间左右投机。摇摆不定,又知道谄媚先皇,故能短短的时间内崛起,拥有极强实力。这个家伙最擅长的就是黄雀在后,很是耐的住性子,很难潜伏隐藏,等到最佳的时机才会出手,往往就是致命的一击。杨林刚打的那场代北之战,朕研究过。极为了得。再说他兵入太原软禁杨勇,更是非凡,绝不一般。控制太原之后,杨林等于控制了关东。不过杨林毕竟之前只是个马贼,他真正的心腹是怀荒兵马,连幽州府各州,他都还没真正捂热乎呢。杨林很清楚关中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尤其是还有一个杨广在一边的情况下。这家伙现在一如继往的狡诈,派出贺若弼与关中籍的兵马西来。一来能消耗我们的实力,二来也能消耗下高颎贺若弼等人的实力,这叫削除嫡系之外的异已力量。至于解散那些府兵,也很好理解。他肯定没有解散自己的怀荒军去收麦子,那么结果不就很明显了,他这主要是冲着高颎等人去的。这是太原伪朝的内部争权,杨林南下洛阳。更是一着狠棋。西可攻关中,南下取扬州。”

“杨林真的如此狡诈?或许杨林解散府兵。只是因为后勤粮草供应吃紧呢?”元衡有些难以相信杨林能考虑的这么全面。

“粮草再吃紧,坚持个一年半载总没问题的。朕觉得杨林绝不简单,朕看杨林是盯上杨广了,也许杨林根本没把朕和朝廷放在眼中。他是想先控制太原伪朝,然后先击败杨广,再来攻关中。被人轻视小瞧虽然很不爽,不过这样也不错,起码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杨秀冷冷笑着,为自己猜测到杨林的计划而得意,“杨林既然要先灭杨广,那咱们就配合一下他吧。你火速传旨,立即给西南诸夷首领们传朕旨意,让他们出兵。咱们先把杨昭这个小崽子给灭了,他还真以为当了益州总管,就真成蜀中之王了?不自量力,真当朕在蜀中多年就白经营了吗?”

“那贺若弼那边?”

“关中有山河之险,贺若弼虽来势汹汹可怕什么。派兵加强潼关与蒲津关的守卫,贺若弼还能飞进关中来不成。”杨秀冷哼一声,十二万兵马,并没有让他畏惧。不过他心里倒是对于处于西北的杨素和史万岁两人很有些忌惮,这两人太强悍了,刚刚在那场与突厥大战中,杨素与史万岁居然以十五万人马,正面与达头展开大骑战,还他娘的打赢了。还好杨素支持杨广,史万岁支持的是杨勇,两人现在互相防区。杨勇已经成了杨林的阶下囚,据说史万岁跟杨林有些不和,而更曾背叛过杨广,也许自己可以想办法把史万岁拉拢过来,用史万岁来对付杨素,保京师西面安全。

“遵旨。”

杨昭率领五万益州兵马出剑门,走金牛道入汉中。他接到杨广最新的诏令,是不再往襄阳会师,而是单独一路,直接出剑门,走金牛关入汉中,然后攻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以分散武关的守军,侧面掩护淮南和荆州兵攻武关。蜀中与汉中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与米仓道,金牛道是秦国伐蜀时所开,后来三国时钟会攻蜀汉,西魏时尉迟迵取梁朝益州,都是走这条路。

这条要道北起汉中梁州西县百牢关,南至蜀中剑州剑阁之大剑关口,中间越最高峰朝天岭,剑阁是最重要的门户。

在剑阁县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亦叫大剑山,东面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余里,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面一条隘路,就是剑门关。因为其山峭壁中断,两崖如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抵达剑门关之前,杨昭的一行兵马已经走了五百里路,经过了益、汉、绵、剑数州,都说蜀道难,可实际上一路行来杨昭的部队都走的很顺畅。蜀道难指的是出蜀入蜀的道路,而在蜀中,道路交通却还是很不错的。蜀中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蜀中平原富饶。气候宜人。五百里路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蜀人似乎天生擅长于行军。许多益州兵骑着蜀地特有的矮小滇马,行动迅捷,就算是普通的兵丁打着赤脚板行军,可也健步如飞。

兵马一直到进入了剑州之后,道路才变成了山路,速度减慢起来。

抵达剑门关前时,道路已经崎岖难行,大小剑山延绵起伏不断,两山之间一条小小的隘道。

剑关门的驻守了一千兵马。镇将乃是国朝初名将上柱国梁士彦之子梁刚。

杨昭主簿韦保峦望着那险要的地形,有些担忧的道,“剑门关守将可靠吗?”如此险要的雄关,虽只有一千驻军,可如果守将不肯放行,那么他们就算有五万兵马,也得被挡在这里不短时间,说不定要拿下剑门关还得付出很大伤亡。

杨昭笑了笑,“没有问题。孤已与梁刚早通过信,他也回复愿意效忠陛下。”杨昭骑着一匹高大的青海骢,这马是吐谷浑的名马,用吐谷浑良马与波斯马杂交而成。高大健强,能日行千里,对于长的有些白白胖胖的杨昭来说。这马正好合适。不过杨昭虽然长的很胖,不似父亲杨广那般英俊。可却也非太子杨勇那般的肥胖,杨昭的力气很大。能开的铁胎劲弓,事实上,他随身佩的弓箭,就是一把铁臂弓,还能娴熟的在马上使用马槊,很有几分杨氏家族的武风,同时学问也很好,这方面又有杨广的风范,以他不到二十的年纪,有此文武双全,已经是十分了得了。

“如此就好。”韦保峦轻笑。韦保峦是名帅韦孝宽的孙子,父亲韦寿是韦孝宽第四子。做为名帅之孙,韦氏在隋又是顶级门阀,韦保峦自小就是相当的顺利。去年秦王妃崔氏毒秦王事败,崔氏被赐死。杨昭原来的妻子正是崔氏的侄女,杨昭立即把自己的妻子休掉,然后由杨广出面,求娶了韦孝宽的孙女为妃,正是韦保峦的妹妹,因此当杨昭就任益州总管时,韦保峦也就做了他的主簿,算是为妹夫出力了。

剑门关的守剑梁刚,和韦保峦一样,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其父梁士彦,北周时为柱国,从武帝灭齐后升上柱国,又从周武帝攻拔北齐晋州,又以孤军守晋州,力抗齐军。灭齐后,封虚国公,进位上柱国。旋从韦孝宽攻陈取淮南。周末,复从韦孝宽破尉迟迥,取邺城。不过梁士彦入隋之后,却因为北周宿将而被猜忌,召还京师,闲居无事,郁郁不得志,乃与宇文忻、刘坊谋反,欲取代杨坚为帝,事泄被杀。梁家子弟多被杀,梁刚因为曾经苦劝过父亲,后来皇帝特免他一死。本来梁刚少时家族兴盛,弱冠就授仪同,后来以父亲平尉迟迵之功勋,加开府。又以击突厥有功,进位上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算是关陇集团中年轻一代中的俊彦。结果因为父亲谋反,虽然免一死,却也流放到了瓜州,后来好不容易才回朝,如今一步步的又做到了剑关门镇剑,五品官。

“梁刚怎么答应的这么痛快?”韦保峦在马上问。

“孤向他承诺,只要他效忠陛下,那么孤定会向陛下请奏,恢复梁士彦名誉,并让梁刚继承梁士彦的爵位。”杨昭说道,不过还有一个条件他没有告诉韦保峦,梁刚还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杨昭答应娶梁刚之女为妾。这算不上什么条件,他自然一口答应,不过没有必要跟韦保峦说就是。

从益州入关中,一路上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隘,一个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一个就是剑门了,如果被挡在剑门关下,那就将大大耽误父亲的大计。

走近关下时,杨昭特意戴上了金冠,又让将士们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全军顿时气势大增,威武不已。

关城在细雨中浮现,一石临空天府状,两山如壁剑门雄,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浑而壮观。

这座如一把剑又似一扇门堵住这座险要关隘的剑门关城,楼高大约六丈有余,以青石为座基,古拱劵门,兽吞衔环,金钉固门。关门采取三层歇山式屋顶的构造,四面轩窗,环廓通透,远远看出,顿时有一种敌楼高踞,堞垛森严的压迫感。

“真雄壮矣!”杨昭感叹,两面那悬崖峭壁陡立,使得这座关城的重要性无比突出。为了通过这道关城,娶梁刚之女也完全值得了,哪怕梁刚的女儿极为普通,也接受了。

韦保峦也感叹着关城的雄伟,“殿下,等我们入关后,一定得派自己人接管把守此关。”

“嗯。”

“殿下,此关对于蜀中的作用,可比之于潼关对于关中,如此重要之关城门户,绝不能轻易的交由他人把守。”

杨昭似乎觉得没有如此严重,笑道:“梁刚既已效忠我父皇,那他就是我们的人,况且,咱们可是有五万人马。不过如果你真的觉得有必要的话,也没有问题。梁刚也是员猛将,把守这样一座关城统领千卒,太过大材小用了。到时我就让梁刚做孤的先锋大将,由他统领前锋,替我们再拿下散关。”

说话的功夫,梁刚已经亲自率领关中的军官们出的关来迎接,梁刚生的高大威猛,和部下一样都穿着黄色的大隋战袍,腰佩着横刀,手持着马槊,背着弓箭。兜鍪之下是张饱经风霜的方脸,颌下留着短须。

“永固将军。”杨昭满面笑容的策马上前,向梁刚打着招呼。

“臣梁刚拜见太子殿下。”梁刚跳下马,与部下一起向杨昭行礼拜见。

“免礼,请起。还得有劳梁将军与诸位,为孤的讨逆将士们准备食物和热水。”

梁刚起身,“知道殿下率大军今日到达,臣早已经吩咐了关中士兵准备好了食物酒水,请殿下入关。不过关城狭小,难以容纳下如此大军,因此臣提议殿下不如只带卫队入关,大军就留在关下驻扎,臣会派人送来酒饭犒军。”

“将军想的真是周到,孤与将士们非常感激,走了数天的路,真是又困又乏了。”

ps:又是一个月开始了,炎热的七月,痛苦的七月啊。大家有保底月票的,请投给木子,给木子增添一些动力吧!

第499章太子薨了

(感谢hejin、昵称原味、老鼠爱mm、头疼也不行诸位的支持,谢谢。召唤保底月票!)

杨昭当即下令,五万大军就在关下扎营,自己与韦保峦及数十将领并百余侍卫入关。

梁刚迎杨昭入关之后,摆宴款待,又于镇将府前院摆十余桌酒席,派人招待安排杨昭侍卫们。酒至半酣,菜至五味,梁刚突然摔杯,立时从四面涌来大批全副武装的军士,持枪握剑,将镇将府团团包围。

杨昭惊起,问梁刚,“将军此是何意?”

梁刚并不理他,向左右大声喝道,“叛臣贼子在此,忠心将士何在?”

剑阁守军卫士上前,挺枪直刺,数名益州军将领避之不及,顿时被刺倒在地。杨昭抄起面前的几案猛挥,砸开几支刺到面前的长枪,高呼,“梁将军为何逆我?”

可他的响应根本没有人理会,剑阁守军齐齐上前,长枪不断的刺出收回刺出,小小的镇将府大厅里,根本没有杨昭等人闪挪腾移的空间,转眼间已经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杨昭虽勇猛力大,可出席酒宴,早已除去了刀剑,这个时候勉强支应了一阵,最终是被数支长枪刺中,倒在地上,血流不止。

“你怎能这样?”杨昭捂着不断流血的腹部,可捂住一处,另几处又流,血不能止。

梁刚身后走出一员白发苍苍的老将,手提一把大刀,刚才连砍数人。此时拎着这把带血大刀上前,“奉诏讨逆!”说完。猛的抡起大刀,刀落下。杨昭人头落地。他提刀打落杨昭头上金冠,从地上拎起杨昭人头,“公子,杨昭人头在此。”

梁刚点了点头,接过人头在手,走到还在抵抗的益州诸将面前,大呼,“梁刚奉诏讨逆,逆臣杨昭首级在此。其余归降者不问!”益州诸将连忙跪倒,皆呼归降。

这边杀了杨昭,那边外面来报,杨昭的一百侍卫皆已经斩杀。

“现在怎么办?关下还有五万益州军!”白发老者问。

“不用担忧。”梁刚说道,“一会我提着杨昭的人头出关,再宣读陛下诏书,相信事情自然解决。”

“太危险了,让我去吧。”白发老者道,这老者曾经是梁刚父亲梁士彦少年时的伴当。后来做了梁士彦的亲卫,家将,骁武绝人。梁士彦每次出征,梁默都为之冲锋陷阵。后来因屡历战功。得北周封为开府。入隋后,梁士彦领兵出征机会不多,他便又跟随梁刚。多次出塞北征突厥,一直升到了大将军勋位。梁刚流放。他主动跟着从行,这些年对梁氏父子可谓是忠心耿耿。如今。无官无职只以梁刚家将身份跟随在梁刚身边。虽然老了,可刚才一把大刀连砍数员益州将领,老当益壮。

梁刚看着手里杨昭那死不瞑目的首级,冷哼了一声,不过是一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族子弟而已,虽有些勇力才气,可若让他统领益州,还要带着数万兵马打仗?这就未免有些开玩笑了。他随便提几个条件,杨昭居然就真的完全相信了,带着百余侍卫就敢入关,这样的人真是死一万遍都不够。杨昭根本不知道,他早就投了杨秀了。

若是有可能,梁刚也是不愿意投杨秀的。但当年他父亲谋反被杀,梁家一门几乎灭绝,是杨秀的岳父出面保了他。后来他流放瓜州,长孙家又出面帮了梁家家眷。然后这几年,又是杨秀暗中运作,把他从瓜州调回,又安排他到了益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