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6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面夜禁!”
  一个小吏懒洋洋的说道,眼中多了警惕之色。
  另一个小吏悄然走进了阴影里,然后消失。
  那人说道:“今夜不该禁。”
  他当先出去,身后的十余人紧紧跟着。
  二楼那些僧道都在看着,有人说道:“这人在找死,等被那些巡夜的军士抓到,又恰逢册封太子的时候,多半是要被流放了。”
  “刚才都提醒他了,可还要出去,可见是不把规矩当回事,那是自己作死,怪不得旁人。”
  “少了个大人,多半是去通报五城兵马司的人了。”
  “城外是巡检司吧?”
  “不,听闻这边以后还要修外城,所以还是五城兵马司的人。”
  “咦!那以后这边可就大了,想想那外城要扩到什么地方去。”
  “……”
  出家人不关注世事是不可能的,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有了教派赋予他们的身份。
  僧道!
  “谁!站住!”
  这时外面传来了厉喝,那些年轻的僧道都跃跃欲试的想出去看热闹,却被师长给呵斥了回去。
  “伯爷……”
  “是是是,小的定会注意这一段的巡查。”
  外面的喧哗起的快,消停的也快。
  几个老道在一起窃窃私语,然后出了客栈。
  “居然是一位伯爷?”
  “哎呀!刚才真是看不出来,你看他吃面条唏哩呼噜的,和那些苦力差不多,哪像是一个伯爷的模样。”
  几个和尚在一起商议了片刻,稍后就有三个和尚出了客栈。
  这是什么意思?
  那些僧道都在看着,觉得师长们的举动有些诡秘。
  ……
  今夜的星光灿烂,空气中传来阵阵泥土的味道。
  “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吗?”
  方醒问道。
  刚被盘查了一番的一个道士愕然道:“夜风的味吧。”
  春风吹拂着,微冷。
  方醒说道:“春耕了,泥土被翻了起来,这是泥土的味道。”
  两个道士尴尬的笑了笑。
  “兴和伯,此次册封太子殿下……以后会是个什么章程?”
  一个道士看着方醒问道。
  那队巡夜的军士已经远去,家丁们在周围看似懒散的巡查着。
  “你们是什么章程?”
  方醒反问道。
  两个道士相对一视,面色严峻的道:“兴和伯,我等在乡野自然要导人向善。”
  这话太过空洞,正好来了和尚,方醒就问道:“方某只是长夜无眠,诸位大师这是为何?”
  一个和尚近前道:“可是兴和伯当面?”
  方某,伯爷,这些方外人就凭着这两个就确定了方醒的身份。
  所谓的方外,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宁静之地。
  方醒点点头,两个和尚合十为礼。
  “兴和伯,明日我等就要为太子殿下祈福,为大明祈福,这是应当。归程之后,我等自然会青灯古佛,只是不知以后……”
  老朱家大抵是偏向道家的,所以给了龙虎山那家人真人的称号,虽然没给天师,不过相对于佛家来说,已经很是优待了。
  不过随着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姚广孝对宗教的影响力就显露出来了。
  庆寿寺的存在一直是个异数,大报恩寺的重建更是佛家重新出世的预兆。
  可在朱棣的眼中,能帮助自己的教派才是好教派。
  所以道家依旧靠着当初的主动投靠过的很滋润。
  不过佛家虽然不冒尖,可日子依旧不差。


第2472章 告诫
  一般情况下,僧道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
  星空下,僧道却在京城之外共同面对着一个男子。
  “……你们能做些什么?”
  方醒还是把那个问题抛出去。
  宗教本就是安抚人心的作用,但是经常会错位,然后就是灾难。
  比如说蒙元时,全真一时无两,风光到发紫。
  但一家独大不符合蒙元的利益,所以一巴掌就被压了下去。
  随后就是龙虎山为首的那一派。
  那一派历来都比较低调,深得历代统治者的心,蒙元人慨莫能外。于是乎蒙元人就开了勋章铺子,从开始的一直封到现存的,堪称是封号大批发。而且还得以掌管南方的道教,就这么开始火起来了。
  而所谓的天师,官方给的封号就是在蒙元,到了大明,也就是给个真人的封号。
  方醒看着那个道人,说道:“全真这是探路的吧。”
  那道人正色道:“兴和伯此言差矣,天下都是一家。”
  这里的天下指的是道教。
  方醒笑道:“那个儒释道本是一家的说法,出自何处?”
  两个道人默然不语,而和尚却是抚须微笑。
  方醒只是敲打了一下,见和尚欢喜,就说道:“听闻东南那边的田地不足以供奉?”
  两个老和尚的笑容瞬间就变成了惶然,然后一人说道:“兴和伯……出家人只是虔诚罢了,至于饮食……”
  两人支支吾吾的无法回答。
  道人见状就心中一松,然后就说道:“兴和伯,供奉都属自愿。”
  另一个道人见方醒漠然,就整整华阳巾说道:“兴和伯,我等不是武当山。”
  朱棣在靖难时几番起伏,为了军心士气,装神弄鬼是免不得的。
  而鼓舞士气最多的就是玄武神。
  登基后,为了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点,神话一番靖难之役的必要性肯定是要做的。
  于是玄武神就在武当山上。
  几十万民夫,十余年的工期,大量的钱粮……
  这个浩大的工程和修建北平城是一起的,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下,居然能同时进行两个超大型工程,还要频繁北征。
  大明居然没被拖垮,方醒觉得夏元吉首当其功,其次就是军屯还未彻底糜烂可当第二。
  想到这些,方醒就说道:“要分清自己在哪里,应当要做些什么,分不清的,那就沉寂下去。”
  “道统啊!让人头痛。”
  方醒负手看着漫天星海,说道:“国在前,弄不清这个,你们就算是能晴空祈雨也是枉然。”
  左边的和尚说道:“兴和伯,贫僧等不管是在寺里还是在外,从未忘记宣扬圣天子。”
  道人自然不甘落后,说道:“当今天子圣明,大明国势之雄浑,古之未见。我辈自然要为圣天子,为大明宣扬,让乡间,让那些信众知道这个道理。”
  僧道看似都服软了。
  方醒微笑道:“大皇子为太子,这是天道。”
  僧道几人交换了眼神,起身应道:“是,圣天子当世,嫡长子当是太子殿下。”
  对玉米成为太子的忧心忡忡并非只在俗世。
  此时的方外更像是一个隐居之地,文人骚客都以和僧道交好为荣,出现了不少诗僧、神仙中人。
  所以他们对朝中之事也了如指掌。
  方醒摆摆手,转身回来,说道:“天下早已稳固,三五小丑跳梁不足为惧,本伯今日见你等,只是为了一件事。”
  他目光缓缓看向这几人,说道:“方外之人,首先是人。世上无没有父母的神仙,所以不管是哪路的神仙,都要记得自己的父母,这样才是好神仙。”
  几人齐齐应了,知道这话里是在敲打他们。
  神仙也是大明的神仙,莫要做了别人的神仙。
  方醒看着那几个和尚说道:“少和百姓争些地,可否?”
  两个老和尚满头大汗的应了。
  方醒微笑点头,然后看着道人们说道:“方外就是方外,你等当自勉。”
  几个道人面色大变,其中一人脱口而出道:“兴和伯,这是陛下的意思吗?”
  方醒皱眉道:“本伯还未进城。”
  几个道士就轻松了下来。
  方醒微微点头,然后在家丁的护卫下往客栈去了。
  和尚们面色难看,但却知道躲过一劫。
  道人们也是微笑着,觉得从前宋开始道家在中原根深蒂固,一介伯爵当真不知天高地厚。
  “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
  这时前方的方醒说了一句话,和尚们面面相觑,而道人们面如死灰。
  当年蒙元人的马蹄踏破中原时,忽必烈派出使者去龙虎山。结果龙虎山那位告诉了忽必烈的使者: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
  忽必烈得了这话如久旱逢甘露,马上就叫人传了出去。
  前宋笃信道教,可道家的神仙在告诉大家:这天下就是蒙元人的了,最多二十年就会被他们统一。
  这是压倒南方的一根稻草,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后的一根。
  方醒回到客栈后,才进房间,就见到了黄钟。
  “可是家中有事?”
  黄钟起身拱手道:“伯爷,今日有人来家中,让大少爷明日进宫观礼。”
  方醒想了一下,说道:“那我明日就不去奉天殿,在文华殿或是午门外面看看就算了。”
  黄钟知道方醒这个举动的意思,就说道:“大少爷还年轻呢!陛下此举大概是想着让大少爷以后和太子殿下……”
  方醒点点头道:“我们终究会老去,土豆和玉米……这两个名字倒是妥帖。”
  黄钟笑道:“是啊!缘分。”
  方醒神色轻松,看来并未为了皇帝的这个决定而恼怒。
  黄钟说道:“伯爷,您今日并未进城……”
  方醒说道:“正好遇到了僧道来了,就想和他们说说话。”
  黄钟觉得方醒此时却插手错了:“伯爷,历来宗教在帝王心中都是您说的双刃剑,该远离啊!”
  “难道你以为真有神仙?”
  方醒微微摇头道:“长生不可觅,仙道不可凭,皇帝还年轻。”
  黄钟想起解缙最近几年的举动,不禁就笑道:“解先生这几年也迷恋上了修道,可见人一老就怕死。”
  方醒点点头道:“此事不可小觑,当年太祖高皇帝还是吴王时,就经常派人请见龙虎山,就希望那位能再说一次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可惜没有。”
  此事黄钟也清楚,他说道:“后来太祖高皇帝显露真龙模样,那边就急匆匆的来求见,两边掉了个个。太祖高皇帝也不为先前的事发作,只是后来却不肯再给天师,也不肯给蒙元人给的重赏和诸多名号。”
  方醒笑道,“每逢乱世,他们总是出山挑选自己看中的真龙。方外方外,方到何处?外到何处?所以此次我本想劝阻为皇太子祈福之事,可想到宫中的那位,只得退了。”
  外面渐渐的多了鼾声,方醒说道:“你也去歇息吧,明日早些回去坐镇。”
  黄钟起身道:“是。只是伯爷,稳住国本才是根本。”
  “我知道。”
  等黄钟走后,方醒出了房间。
  他在二楼看着下方的大堂,微微一笑。
  下面有几个僧道,都是年纪不小了,但大多面带忧色。
  有人无意间抬头见到了方醒,急忙稽首,然后僧道一起行礼,倒也是让人觉得时空颠倒。
  方醒点点头,然后转身回了房间。


第2473章 母后,今天我乖乖的
  天色微明,残余的星宿闪烁不定。
  整座乾清宫灯火通明,那些太监宫女们都在进进出出的,很是忙碌。
  就在乾清宫的下方,辇舆已经准备好了。
  “太子如朝阳,所以册封太子就该早。”
  朱瞻基站在乾清宫外的平台上,看着远方的黑夜,说道:“都准备好了吗?”
  俞佳一夜未睡,此刻打起精神道:“陛下,宫中一切都妥当了,您该进早膳了。”
  朱瞻基点点头,俞佳回身瞪了几个太监一眼。
  两个大锅贴,里面填满了粉丝和蛋皮,卤味细微。
  朱瞻基吃完后,有宫女奉茶,他只喝了一口,就说道:“去谨身殿。”
  “陛下旨意……驾临谨身殿……”
  一个太监厉声喊道。
  只是一声喊,整座皇宫仿佛都活了过来。
  无数太监宫女纷纷列队于旁,然后跪下。
  “陛下万岁!”
  朱瞻基漠然看着这些,知道应该是俞佳弄的。
  他身着衮衣,头戴帝王冕,脚步稳健。
  冕的前后有十二道旒,每道旒上有十二颗玉珠。
  珠子之间轻轻碰撞在一起,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朱瞻基的视线就在这些玉珠之间穿过。
  他看到了那些孔武有力的太监在下面列队,这是戒备。
  京城也在戒备了吧。
  他微微点头,左脚下到了第一个台阶上。
  他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开始!
  ……
  午门外,百官渐渐聚拢。
  金吾卫在午门外排列整齐,气氛肃然。
  能有资格出现在这里的,不管是垂垂老矣,还是年轻气盛,此刻都纷纷觉得浑身重了几斤。
  杨荣看着午门,喃喃的道:“来了啊!”
  他身后的杨士奇低声道:“是啊!让人想起了当年文皇帝册立太子时的场景。”
  “本官想到的是仁皇帝册封当今陛下时的场景。”
  一阵窃窃私语后,那些老臣都有些唏嘘。
  ……
  而在坤宁宫,迷迷糊糊的玉米被人穿戴好了太子冕服,只是九梁冠和九章服。
  九道旒垂下,叮叮当当的,加上玉珠冰冷,落在玉米的脸上,让他再也没法打瞌睡。
  “母后……”
  玉米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端端已经拿着毛巾往他的脸上盖了下去。
  温热让玉米又想睡了,只是毛巾很快离开,他觉得脸上有些冷,就抱怨道:“姐姐欺负人。”
  胡善祥一夜未睡,此刻见玉米这般模样,就说道:“我的儿,好好的醒来,你父皇都开始去谨身殿了。”
  端端低声道:“好弟弟,你今日乖乖的,回来姐姐就让你吃你最爱吃的。”
  玉米睁开眼睛,一下就精神了,认真的道:“姐姐不许骗人!”
  端端眨着眼睛道:“姐姐不骗人,你回来就有了。”
  “好!”
  怡安大步过来,低声道:“娘娘,陛下提前了半个时辰去了谨身殿,这大概是要给殿下些准备。”
  胡善祥点点头,心中却觉得这是在催促。
  可玉米还是个孩子啊!
  她再看了玉米一眼,狠心道:“去吧!”
  怡安过来牵住了玉米,说道:“殿下,咱们去见陛下。”
  玉米慢慢的想起了最近天天被叮嘱的事,就说道:“好。”
  怡安牵着他往外走,等到了门边时,玉米突然止步。
  怡安皱眉,担心时间不够。
  胡善祥和端端心中一急,就催促道:“玉米赶紧去。”
  玉米转身过来,看着自己的母亲和姐姐,用那娇嫩的嗓子很认真的问道:“母后,今天我乖乖的,以后就没人欺负你了吗?”
  瞬间胡善祥就失去了自制力,她捂住了自己的脸,泪水奔涌而出。
  端端有些无措。玉米见母亲痛哭,就以为自己说错了,就走过来,和上次一样,用一双小手去捧着她的脸,用力的往上抬。
  ……
  整座京城从昨夜就开始戒严了,所有人家都不许出门,违禁者被抓到了,五城兵马司会马上转给东厂和锦衣卫。
  家家无事可做,于是睡懒觉的人多了不少。
  鼾声在京城上空盘旋着,这是一座暂停的城市。
  城墙上全是军士,望远镜的视线内,只要敢于冲击城门的,都会变成尸骸。
  “有人!”
  一个军士尖声喊道,让所有人都把视线转了过来。
  清冷的凌晨,在视线内渐渐多出了十余骑,后面跟着两排步行的人。
  像是军队!
  薄雾中,望远镜也暂时看不清。
  “戒备……”
  弩箭上弦,号角就在军士的手中,一旦军令下达,雄浑的号角声将会惊醒京城。
  这时那十余骑加快了速度,城头的守将见了就松了一口气,说道:“查验,没有旨意,凭他是藩王也不得进来。”
  吊篮被放下去,很快就拉了人上来。
  “兴和伯奉旨回京观礼。”
  守将验过身份,说道:“为何现在才入城?”
  上城头的是小刀,他说道:“有旨意在你就别管,许多事就是好奇才会给自己招祸。”
  今天可是太子册封的日子啊!
  守将悚然而惊,挥手道:“开城门!”
  ……
  城门开了一条缝,方醒当先进来。
  “伯爷,这些方外人是……”
  昨天城门关闭,把一半僧道都挡在外面,他们要想进城,那么还得要等半个多时辰。
  方醒回身看着鱼贯而入的僧道们,说道:“他们要为皇太子祈福,陛下许了他们。”
  这是一次和解的机会。
  皇室对这些僧道都抱着警惕,所以此次放开他们进京为太子祈福,这就是一个机会。
  哪怕昨晚方醒的表态有些负面,可这是务实的表态,很坦诚。
  城门开了一半,一边僧人,一边道士缓缓进城。
  守将见那些僧道泾渭分明的各自往街道的一边靠过去,就问道:“还没开始吧?”
  “大人,差不多了吧。”
  “大人你看。”
  就在前方,道士稽首,僧人合十,诵经声骤然而起。
  一边是道家经文,一边是佛家经文。
  声音肃穆低沉,渐渐的合在一起。
  那些鼾声渐渐止住了,无数人趴在自家的门窗后面往外看着。
  诵经声渐渐雄浑,渐渐的唤醒了这座世界最大的城市。
  天边渐渐的有些云彩漂浮着,星空散去,仅余启明。


第2474章 大明皇太子殿下
  启明星在东方微微闪烁着,渐渐暗淡。
  孙氏站在殿外,看着闪烁着的启明星,说道:“长庚微暗,天将明。玉哥起来了吗?”
  身后的王振低声道:“娘娘,陛下没让殿下去行礼……”
  册封太子的仪式很繁琐,宗室作为亲戚自然是要参加的,而且还得觐见刚册封的太子。
  可朱瞻基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竟然没派人通知这里。
  孙氏微微笑道:“陛下宽宏,咱们却不能骄纵了,去唤醒玉哥。”
  王振心中叹息,然后使个眼色,有人去了后面。
  “娘娘,现在就低头吗?”
  王振还抱着些许幻想,他靠近一步,低声道:“娘娘,别忘了汉武……”
  孙氏的身体微微一颤,说道:“玉哥是个乖巧的好孩子。”
  王振微微低头道:“是,殿下乖巧。”
  随即有人就去传话。
  ……
  “开始了吗?”
  太后已经起来了。
  今日没有她的事,可她还是习惯性的穿戴整齐。
  李斌说道:“娘娘,陛下已经到了谨身殿,大殿下已经在路上了,稍后就到奉天殿。”
  太后难掩伤感的道:“这是本宫第三次见到这等事了,心中虽然欢喜,却也难受。”
  一次是她的丈夫,一次是她的儿子。
  而现在她的孙子将会被册封为太子。
  过往如烟,一幕幕飞快闪过。
  她缓缓起身道:“今日不可出错,让人去看看。”
  ……
  午门外,文武百官相对站立,
  这时宫中传来了乐声,杨荣微微抬头,身后的杨士奇说道:“是雅乐,陛下已经到了奉天殿。”
  杨荣眯着眼睛道:“殿下还小……”
  杨士奇说道:“这都是命,若是再小些,那就让人代了也罢。”
  杨荣木然的道:“希望一切顺畅,别无差错。”
  “百官进宫!”
  有礼官大声喊道。
  ……
  奉天殿里,朱瞻基就位。
  俞佳疾步从外面进来,禀告道:“陛下,殿下就位。”
  那个乳臭未乾的小子啊!
  朱瞻基的嘴角微微翘起,说道:“开始吧。”
  俞佳又急匆匆的出去,对外面的一个太监点点头。
  那个太监对边上的四个导引官点点头。
  四人脚步从容的往奉天门而去。
  玉米在奉天门外等候着,他睁着眼睛,尽力驱散着睡意。
  怡安就在他的身边,在看着前方。
  当四名导引官出现时,她低声道:“殿下,记得那些规矩。”
  玉米点点头,忍住了一个哈欠。
  “恭迎殿下……”
  有太监大声的喊道。
  “咚!”
  鼓声骤然而起,随即乐声盈耳。
  “咚咚咚!”
  鼓声雄浑,玉米想了想,对怡安垂下的手视若无睹,然后迈动着小短腿,大步向前。
  四名导引官本以为他需要嬷嬷牵引,见状就瞪了怡安一眼,然后赶紧当先而行。
  “咚咚咚!”
  鼓声沉沉,传遍了整座皇城。
  玉米走进了奉天门,见到了宏大的广场。
  他没有犹豫,而是大步走着。
  怡安静静跟在他的侧后方,见他的脚步虽然略有些不稳,身体有些微的摇晃,但却没有怯场,不禁心中赞了一句好个皇子。
  就跟着那四个人走,他们会教你在哪停,这是最近玉米天天都要听到的话。
  他牢牢的记得这些话。
  他的脚步渐渐的稳定了下来。
  前方的四个导引官担心皇子年幼,脚下不便,所以速度放慢了许多。
  等被玉米追上后,四人又急忙拉开了些距离。
  可不能再快了吧?
  再快的话,要是把皇子丢在后面,那他们回家就可以等着旨意下来,回家去啃老米饭了。
  快不得,慢不得,而且还得要时常注意身后玉米的速度,偏生还不能回头的太明显。
  宽敞的广场走到了最后,四名导引官的身上都湿了一半。
  四人缓缓上了台阶。
  怡安上前牵住了玉米的手,带着他从东边的台阶缓缓走上去。
  “殿下,这里。”
  有礼官指引着玉米和怡安到了丹陛位。
  玉米站定,鼓乐声戛然而止。
  怡安回身的瞬间,看到文武百官悄无声息的已经到了丹墀位。
  人不少,但却悄无声息。
  此刻天色微明,若是胆小的见了,怕是会被吓掉魂魄。
  赞礼官分列在玉米的左右,当百官就位时,齐声喊道:“鞠躬……”
  乐声突然而来,玉米楞了一下,然后鞠躬。
  赞礼官大声喊道:“兴!”
  玉米站直了身体,乐声停止。
  里面很快走出来承制官,他在门外站定,喊道:“有制!”
  赞礼官齐声喊道:“跪……”
  不用怡安教,玉米就跪了下去。
  承制官向前几步,目光缓缓转动,最后定在了玉米的身上,然后他深吸一口气。
  ……
  方醒策马在没有行人的街道上缓缓而行。
  他的身后是两排人,左边是僧人,右边是道人。
  两边的经文不同,僧人那边的声音低沉些,道人那边的声音要高亢些。
  两股声音汇拢在一起,竟是意外的和谐。
  无数目光在门窗后看着这两支古怪的队伍。
  巡街的军士站在边上微微低头,听着那肃穆的声音在街上回荡着。
  方醒看着前方的皇城,说道:“该开始了。”
  后宫之中,太后跪在佛像前,喃喃的念道:“列祖列宗,今日乃是太子册封的大事。大明开国多年,筚路蓝缕到了现在,终于见到了盛世,请列祖列宗护佑吧,多多护佑那个孩子,为大明开万世太平……”
  坤宁宫中,胡善祥依在门外,虽然知道仪式才刚开始,但依旧望眼欲穿的想看到那个喜欢奔跑的儿子……
  孙氏听到了鼓乐,当鼓乐停止时,她面上多了一抹红色。
  那是要册封了吧?
  鼓乐停止,王振听到的是叹息声,看到的是颓丧。
  作为宠妃的身边人,谁不想跟着一起飞黄腾达?
  可现在大皇子却已经跪在了奉天殿前的丹陛上,而这边的二皇子也已经出发,被抱着去了文华殿,就等着觐见太子殿下。
  这是何等残忍啊!
  王振微微退后一步,从侧面看着孙氏。
  孙氏的目光淡然,双手收在袖里,身体稳定。
  可就在袖子里,指甲已经深深的陷进了掌心之中。
  整座皇宫都在等待着那个声音。
  承制官大声的喊道:“册长子朱祁钰为皇太子……”
  怡安站在玉米的身侧,神思恍惚的看着周围。
  赞礼官大声的喊道:“册长子朱祁钰为皇太子……”
  声音悠悠,下方的百官心中肃然,稍后才发现这是礼仪之外的叫喊。
  不等有人细思,外面猛地传来了炮声。
  “轰!”
  这不是号炮!
  这也是不符合规矩的东西!
  百官心中还在转着各种念头时,玉米已经俯伏在丹陛上。
  稍后就是兴,乐声起,再跪。
  “轰!”
  炮声就在皇城的侧面遥遥传来。
  乐声在这战争利器的轰鸣中显得格外的单薄。
  礼部的官员们面色发黑,都看向自己的老大胡濙。
  胡濙却百感交集的在看着天边……
  小名玉米,大名朱祁钰的皇太子殿下已经起身,跟着进了大殿。
  就在进大殿时,一个礼官回身看了一眼,然后就惊呼道:“七彩……”
  玉米闻声就回身,怡安也跟着回头。
  百官们纷纷回头看去……
  东方的启明星已经消失,天地间正处于光明前的黑暗之中。
  就在这黑暗的背景下,无数紫光冲向了天空……


第2475章 天生异兆(感谢书友:“当年、驸马爷”成为本书新盟主!)
  “欧……”
  百官,包括礼官都在看着那片光线,目眩神迷……
  那紫光宽窄不一,轻轻波动间,竟如湖水微微荡漾。
  只是瞬息间,那片紫光开始了摆动。
  一道道紫光向两边移动着,然后开始汇聚成光束。
  光束之中,无数紫光在纠缠着。
  玉米本来有些瞌睡,可见到这等神迹般的紫光后,不禁嚷道:“好漂亮!”
  就在他的身后,原先该高坐殿上的朱瞻基已经站在了那里,正目光复杂的看着那光束。
  为何朕册封时未曾有这等吉兆?
  “轰!”
  炮声连绵而来,
  那片紫光仿佛和炮声在应和着,骤然大盛。
  无数紫光在空中纠缠、分开,摆动……
  宁寿宫中,太后正在虔诚祷告,外面突然冲进来一个宫女。
  于嬷嬷的眼中闪过厉色,疾步过去,准备封住这个宫女的嘴拖出去。
  这等时刻,只要皇帝不废掉仪式,那么什么都是枉然。
  那宫女被吓到了,但想到自己看到的事,就喘息道:“娘娘,天有异兆!”
  太后睁开眼睛,于嬷嬷喝问道:“什么异兆?若是胡言乱语,打杀了你!”
  宫女看了太后一眼,眼中闪过得色,说道:“娘娘,就在陛下册封太子的旨意出了之后,东边竟然出了紫光,好多……”
  太后愕然,然后欢喜的说道:“快说说。”
  ……
  “老天爷……”
  太后是听别人转述,而胡善祥和端端一起倚在门外,直接目睹了这场视觉冲击。
  “老天爷啊!”
  那些宫女和太监们都被惊动了,大家看着东方的紫光,震惊的浑身颤栗。
  “娘娘!”
  雀尾哽咽着说道:“娘娘,殿下……天生吉兆,殿下千岁!”
  端端仰着头,这段时间她一直在陪着玉米,给他打气。
  玉米很乖巧,而且也聪明,所以那些仪式走了几遍之后,他就记得七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