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4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瞻基登基后,大家都知道他深受朱棣和方醒的影响,对军队抓的比较紧,万万不肯偏向文官。所以张本这无意中的一炮,却让朱瞻基要站队了。
  陛下,军阀啊!
  想想前唐、前宋,那些军阀最后如何?
  沐晟的出身可了不得,他老爹沐英乃是朱元璋的养子,他自己从大哥沐春的手中接过了西平侯的爵位,然后就开始在云南展示自己的军事能力。
  其后他征伐缅人,接着又和张辅平定交趾,受封黔国公。朱高炽登基后更是对他青睐有加,还铸了一方镇南将军的大印给他,可见信重。
  这样的一位武勋,张本堪称是虎口拔牙啊!
  不过死道友不死贫道,文官们都在旁观着,等着看好戏。
  朱瞻基面色如常,可放在扶手上的手却猛地一紧,然后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张本。
  张本心中大悔,他发誓自己当时没想过肢解沐家,只是想建议皇帝把沐家再往前挪挪,放到缅甸去。
  武勋那边却是在冷笑着,就在张辅准备出班时,外面有人进来禀告道:“陛下,兴和伯求见。”
  听到是这个煞星来了,张本连肠子都悔青了。
  群臣也不淡定了,这位当年在交趾可是和沐晟并肩作战过。沐晟回到云南后对方醒赞不绝口,双方的关系眼瞅着就是直线上升,就差联姻了。
  张本给沐晟下了眼药,这不人家的盟友来了,你咋应对?
  方醒大步进来,躬身后说道:“陛下,臣方才去了工坊那边,朱芳跟臣抱怨,说是地盘小了,人手也不够,工部给的铁料也差……呃!怎么都这眼神?”
  方醒看到大家都古怪的看着自己,就纳闷的问道。
  朱瞻基却岔开话说道:“那边确实是不方便,离城太近,周围弄的乌烟瘴气,有时候刮风朕都能闻到味道……诸卿看看此事如何处置?”
  皇帝岔开了话头,群臣大多遗憾,杨荣说道:“陛下,那个工坊臣知道,只是它归属于谁?”
  朱瞻基一怔,工部尚书吴中纠结了一下,可别人都在为工部出头,他再不出来,以后谁会为他说话?
  “陛下,按理……那个工坊是要纳入工部管辖……”
  吴中的话进可攻,退可守,堪称是官场老手的修炼成果。
  吕震今日难得在朝,他出班微笑道:“陛下,那个工坊臣记得以前是兴和伯家的,那个朱芳好像也是兴和伯的家人,后来就弄了火铳和火炮,还炼了不少钢铁……”
  吕震这段时间忙的不行,人也瘦了不少,三缕胡须微动,看着竟有些仙风道骨的出尘。
  说完他归班,还对着方醒微微一笑。
  金幼孜出班道:“陛下,这等工坊堪称是要害,臣请放到工部管辖。”
  张本脱离苦海,随口道:“陛下,这工坊如今越发的大了,军中的火铳和火炮不少都出自他们那里,还有那个轨道,如今各处矿山大多用了,没有说不好的。”
  他本是想弥补一下先前那话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心给金幼孜提供了炮弹。
  “陛下,火铳和火炮乃是军国重器,岂可置于私人之手?”
  “咳咳!”
  吴中突然干咳了两声,金幼孜一怔,就看了他一眼。
  吴中尴尬的冲他拱拱手,然后垂眸。
  金幼孜心中一凛,就赶紧回班。
  朱瞻基目光淡漠的看了他一眼,说道:“京郊以后必然会慢慢的被侵占,到时候多有不便,那就在靠近西山那边找个地方,再造一个工坊。”
  方醒拱手道:“是,那边地方多,随便圈一块地就成,只是人手却要工部那边调剂一二,还有就是那些工匠就在工坊中不得外出,终究有碍人伦,臣请在边上修建眷村。”
  君臣的话有些坦然,边上的人心中渐渐的有些猜测。
  那个工坊莫不是皇帝的?
  想起书院的旧事,大家看向方醒的眼神就有些不对了。
  这人莫不是从那时就开始谋划了这些?
  书院教授科学子弟,与儒家争锋。
  工坊打造利器,攻伐海外。
  这是奔着文武双全去的啊!
  而且他莫不是……皇帝的总管?
  有人恶毒的在腹诽着。
  进宫当大太监吧!


第1803章 西南战略的争论(为盟主‘如今已释然’贺,加更!)
  若说书院是笔,那么工坊就是刀。
  知行书院培养出的几批学生目前大多在各地奔波,都在默默的传授着科学。
  而工坊却是一个研究基地,朱瞻基曾经去看过一次库房,里面性能不同的各种钢铁样品让他眼花缭乱,心中振奋。
  这就是耗费了无数钱财和材料折腾出来的成绩,一旦以后需要某种材质的钢铁,只需到这里来寻就是了。
  那就是一个宝库啊!
  朱瞻基知道材料的难得,否则工部以前也不会步履维艰。在得到了火铳和火炮的制法之后就开始了疯狂发展,后来更是拿到了轨道钢的材料和制法。如今工部下面的各处工坊都已经排满了工期。外面等着拉货的牛马车每日络绎不绝。
  他也想过把朱芳的工坊归于工部,却遇到了难题。
  书院!
  方醒说书院的学生应当要学以致用,而工坊就是他们致用的地方。
  若是工坊归于工部,书院的学生们大抵就只能纸上谈兵了。
  还有……
  朱瞻基说道:“工坊是基于书院打造出了那些东西,若是归于工部,工部想要什么?朱芳?还是谁?”
  这话有些尖刻,吴中尴尬的道:“臣……臣惭愧。”
  朱瞻基皱眉道:“朱芳原先不过是一个工匠罢了,这些东西都是书院的师生和他慢慢的琢磨出来的,工部管着那么多的工坊,为何没有寸进?”
  皇帝转手就把炮火对准了工部,不管这是否是试探,他必须要还击!
  吴中免冠,口称有罪。
  这是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次!
  急了呀!
  方醒觉得这个立威急切了些,就说道:“那其实算不得普通的工坊,更多的是在探究一些物性,在火铳和火炮打造方法教给工部之后,工坊的产量一直在降低。工坊并无威胁,就像是诸位在家中探究学问一般的简单。嗯,并无威胁,方某也未曾在家中装备这些东西,诸位多心了。”
  啪啪啪!
  把朱芳和群臣并列,这耳光打的啪啪响,可却找不到驳斥的理由,让人难受之极。
  朱瞻基缓缓看向群臣,看到有人满面涨红,有人双拳握紧,显然都被方醒把自己和朱芳并列激怒了。
  而吴中跪在那里有些无所适从,朱瞻基说道:“工部起来吧。”
  吴中默默起身退了回去,方醒补充道:“工坊里的人大多都是工部原先调来的,书院的学生有时候会去做做试验,而且……看守工坊的人说过,有人在和外界沟通,后来他们悄然跟着,一路跟到了工部,若非如此,此人当诛!”
  群臣默然,吴中满头大汗,再次请罪。
  工部派人想去偷师的事方醒早就知道了,朱瞻基同样也知道了,只是引而不发。今日算是撞枪口上了。
  张辅趁机出班道:“陛下,黔国公那边的事……臣以为还是原地不动为好。”
  方醒一怔,沐晟和他的关系不错,所以他一听就问道:“敢问英国公,大明目前无战事,黔国公要去哪?”
  张辅说道:“有人说缅甸那边平定了,黔国公驻军于云南有些浪费,何不如直接调过去。”
  方醒瞟了一眼张本,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黔国公久在云南,若是调往缅甸,臣敢担保,云南的那些土司定然会造反,难道到时候又把黔国公弄回来?”
  为了利益而抛弃战略的蠢货们啊!
  “那边的土司反复无常,改土归流之策初行,没有武力压制,那就是一场空!若是谁觉着自己口舌无双,可自请去那些土司说服一番。若是能说服那些人,方某马上辞官归家带孩子,此生不履宦海!若违此誓,天人共诛!”
  方醒看着那些文官们,恼怒的道:“云南一旦动荡,西南瞬间就会风起云涌,再想挽回局面,那就是另一个交趾!”
  战火瞬间从朱瞻基那边转到了方醒这边,他开始和文官们争论着云南在大明的地位问题。从朱元璋的高瞻远瞩,到朱棣的一以贯之,再到朱高炽的坚持不懈,一句话,大明的历代帝王都在重视云南……
  方醒以一敌众,丝毫不落下风。
  “……缅甸那头此时需要的是安抚,修路要土人出力,收税要土人出力,调了大军过去,那是什么意思?军镇?那些土人地头熟,心中害怕了,随便带着家人往丛林里一钻,到时候谁敢去缅甸?去了就得随时准备防御着从丛林之中钻出来的敌人!”
  从开始有人和他争论,到现在大家都听着他一人在说,殿内仿佛就是讲堂,方醒就是老师。
  朱瞻基面色古怪的看着这一幕,等方醒口干舌燥时,就说道:“此事就此搁置,工部……”
  这是要处置自己派人去窥探工坊的事吗?
  吴中冷汗都出来了,朱瞻基却说道:“大明的路是个问题,水泥路面好,但水泥却不够,工部要多建些水泥窑,把路修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
  方醒随口说了一句以后熟悉的话,群臣愕然。
  说完方醒也觉得有些别扭,朱瞻基马上说道:“万事都难离钢铁,北边的铁矿已经开挖了不少,工部该扩建窑炉,户部。”
  夏元吉出班,朱瞻基说道:“和工部核算一番,需要多少钱粮,到时候报与朕知晓。”
  夏元吉应了,朱瞻基随即就散了朝。
  群臣走出大殿,外面的风一吹,金幼孜看着急匆匆出去的方醒,苦笑道:“被他给骗了!”
  大家看到吴中已经追了上去,就知道今日方醒的目的和沐晟根本就不搭干,他想的只是把工部勾搭上。
  主动和被动完全是两码事,就像是求人和被求。
  吴中追上了方醒,赔笑道:“兴和伯,那些事……本官知错,只是听闻朱芳那里弄了个老大的炉子炼铁,本官……兴和伯,都是为了大明啊!”
  方醒板着脸道:“陛下的意思,本伯自然是不能逆,吴大人自己去找朱芳吧。”
  方醒拂袖而去,吴中一跺脚说道:“兴和伯,工匠的事好说,好说!”
  方醒回身,笑容满面的道:“吴大人,一起吃午饭?”
  在朱高炽时期,方醒就想从工部弄些工匠来,可吴中这边多番推却,只说工部的工匠已经不多了,一个都舍不得漏。
  如今被朱瞻基和方醒弄个套子一钻,吴中算是被坑了。
  一顿午饭的功夫,吴中就被迫签下了条约,不但要出工匠,而且还得优先供应朱芳那里的原料。
  “兴和伯,你这是……哎!”
  吴中摇摇头,觉得自己算是彻底被方醒给坑了。
  方醒把筷子放下,说道:“吴大人,宝船要出航,那些工匠该召回来了吧?”
  吴中的面色一变,起身道:“兴和伯,此事请找金陵工部,本官管不着。”
  方醒不动声色的道:“我知道,可不止于此。郑和那边造了一艘新船,非常出色,吴大人,大明不可能就在南边造船啊!南北分开,以后就算是有何意外,大明的造船也不至于会停滞下来。”
  吴中坐下道:“兴和伯,陛下若是一力要派船出海,那肯定也能成,只是却和群臣背道而驰,这不是长久之道。你今日和本官说这些也没用,兴和伯……”
  吴中认真的说道:“对于不少人而言,海外就是靡费钱粮的地方,海外就是……让人畏惧的地方,但……科学同样也是,言尽于此,兴和伯,咱们两清了。”


第1804章 向我开炮
  “他们视出海为洪水猛兽,视科学为眼中钉,朕恨不能一下把他们全都拿下,可他们的力量庞大,他们足以掀翻大明!”
  朱瞻基有些焦躁,他在乾清宫前方的空地上踱步,方醒默默的跟在边上。
  “北方好些,南边几乎是盘根错节,此时朕终于知道为何父皇要派朕去南方的深意了,用心良苦啊!”
  “朕觉着自己就像是被困在了那张椅子之上,却不知道如何脱困,甚至连他们是如何捆住了朕的手脚都不得而知,这算是可笑吧!”
  朱瞻基自嘲道。
  “还早呢!”
  方醒说道:“这只是开端,就像是吴中所说的一样,只要你开了头,后面君臣之间就要开始暗中争斗。所以别急,宝船可以出海,但是扩大规模怕是会有一番折腾。”
  朱瞻基负手站着,喃喃的道:“道阻且长,关山难越,奈何!”
  方醒听到了些沮丧,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朱瞻基被文官压得没脾气。后来他用羞辱文官来发泄,甚至还弄了内书堂,让太监读书,然后和文官打擂台。
  这就是文臣给君王定规矩,定下潜规则!
  哪怕你是帝王,可你也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折腾,超过了?对不起,咱们有很多手段来让你妥协。
  若是这帮子文臣厉害能干有眼界也就罢了,方醒对此举双手赞成。
  可这帮人……一言难尽啊!
  朱瞻基还年轻,有些激进,被这些臣子一磨,慢慢的就被磨出了脾气。
  再然后,他的脾气就会慢慢的被磨掉,和光同尘,认同那个规矩,大家就在规矩里玩。
  “要见到好处!”
  方醒劝慰道:“比如说缅甸攻伐,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云南的外患,并可进一步拿到出海口,避开了麻六甲海峡,长期在那片海域保持存在。你别小看了这个,船队停泊在那里的话,几乎就是郑和船队以往航程的一半。能节省一半的航程,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朱瞻基也振奋精神说道:“是啊!而且船队停泊在那里,随时可以掌控那片海域,麻六甲之内将会变成大明的内海,好!”
  ……
  召回工匠,召回船工,召回水手,检修船舶,准备采购货物……
  朱瞻基的旨意一下,奏章自然飞进了宫中。
  ——海外宣慰靡费钱粮!
  无数奏章,但宗旨都是一个,靡费钱粮,毫无意义!
  朱瞻基强硬的全部扣留了奏章,解释都不带给的。
  于是群情激昂了,于是……
  “兴和伯在知行书院放话说了,谁敢阻拦船队出海,谁就是老鼠!”
  “老鼠?”
  “对,胆小的老鼠!而且兴和伯还说了,以后他必然是要出海去看看外面,还说什么那些反对出海的人都是鼠目寸光,闭关自守。那等人就该坐在家中等死,等着天塌下来,把自个给压死了。”
  “呃……这不是杞人忧天的典故吗?”
  愤怒了!
  皇城外情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指责皇帝,都把矛头对准了方醒。
  “羞辱太甚!羞辱太甚啊!”
  一位老臣站在皇城外,颤颤巍巍的说道:“海外有什么?一旦沾惹上了大敌,有的只是刀兵。耗费无数钱粮,却引得那些子弟不安心于学问,人人野心勃勃,就想出海博……博个富贵,这是什么?人心不古!道德沦丧!”
  这已经不是朝政之争了,而是站队!
  “听闻兴和伯还建议陛下开海,广开市舶司,这是要大兴商贾啊!”
  “陛下登基时曾经说过,在内则为提振商业……诸君,这是什么?这是商贾大兴啊!”
  那个老臣听到这里已经被气得满脸通红,几个官员在边上劝着,可有人却在边上**。
  气死了最好啊!
  气死了事情可就闹大了!
  “这些事都是谁鼓捣出来的?”
  一个官员在人群中喊了一声,顿时引发了一串答案,以及……愤怒。
  “是兴和伯!”
  “是方醒!是他蛊惑了君王!”
  “……”
  ……
  “这是想逼宫吗?”
  朱瞻基站在上面,杨荣注意到他的双手紧握,就赶紧说道:“陛下,外面那些人都在说兴和伯……”
  杨荣也觉得奇怪,出海这事朱瞻基就能敲定,哪怕反对的人再多,可却无法撼动他的意志。
  方醒为何要闹出这般大的动静?
  “陛下,兴和伯那番话有激怒群臣之嫌。”
  杨士奇摇摇头,诚恳的道:“陛下,兴和伯有些肆无忌惮了,这可不是臣子之道,臣请陛下下旨斥责!”
  这是个折中的建议,能尽快平息事态,并能竖立朱瞻基的权威。
  “陛下,先帝去了之后,兴和伯有些……张扬了些。”
  金幼孜觉得方醒现在越发的没有分寸了,听闻他和皇帝说话时也很随意,就像是两个好友,真真是跋扈之极。
  朱瞻基冷冷的道:“朕说了,这是逼宫!”
  船队准备重开的旨意一下,群臣进谏反对的不少。而这是朱瞻基登基之后的第一件大事,自然不肯妥协。
  若是照此下去,多半是群臣妥协,可君臣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
  新帝登基就和臣子闹翻了,固然可以彰显自己的强硬,可在他没有掌控住局面之前,这种举措显得很无谓,也很……急躁!
  于是方醒就冒头了,一番话把那些反对重开宝船的人骂成了老鼠,顿时火力全都转到了他那边。
  杨荣无声的叹息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宝船可重开,只是市舶司却要慎重思量。”
  金幼孜不敢相信的看着杨荣,嘴唇微动,声音虽然未出来,可从口型看却是两个字。
  ——叛徒!
  朱瞻基目前本就没有开市舶司的打算,可听到这话却说道:“开了又如何?”
  杨荣苦笑道:“南边本就有些自成一体的意思,若是再开市舶司,臣担心南边将会成为……另一个大明。”
  南方本就是富庶之地,一旦开了市舶司,一旦允许私人出海贸易,那就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而北方有什么?
  北方只有大雪和塞外的敌人!
  到时候南北差距越拉越大,有心人鼓动一下,怕是大明的内战就要开始了。
  这个担忧以前方醒也说过多次,他总说南北隔阂,若是不加以引导,以后会有大麻烦。
  朱瞻基点点头,郑重的对杨荣说道:“朕知道了。”
  “陛下,兴和伯在皇城外和那些人吵的厉害。”
  外面有人进来禀告,面色古怪,就像是在忍笑。
  朱瞻基愕然,随即吩咐道:“带他进来。”
  ……
  “方醒,你无耻!”
  “蛊惑君王,败坏朝纲,方醒,你这个佞臣!”
  “……”
  皇城外,方醒独自面对着这些群情汹涌。他看着这些堵在门外的官吏,皱眉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事还轮不到你们在这里装忠臣,闪开!”


第1805章 大明,不能没有海洋!
  “兴和伯,出……出海何等靡费,你为何一力鼓吹?”
  一个胡须斑白的老臣被众星拱月的推了出来,他戟指方醒,喝道:“还有市舶司,那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一旦南边开了市舶司,大明就必须要迁都!懂不懂?竖子!”
  这位老臣方醒认识,他是大理寺左寺丞倪舒文。
  老先生在大理寺堪称是活图书馆,经常引经据典的对案子发表看法,常常把上司驳斥的无地自容。最后只得把老先生安排去审核下面送来的案子,期间被他打回去要求重审的案子多不胜数。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出来指责方醒,方醒只能先行礼再回话。
  方醒躬身道:“倪大人此言不差,不过这里不是议事的地方,方某这就进宫,咱们有话就在朝堂上说。”
  倪舒文挣开搀扶着自己的手,冷笑道:“好,本官这就求见陛下。”
  等乾清宫的太监出来传方醒进宫时,倪舒文也仗着老资格跟了进去。
  ……
  “迁都?”
  朱瞻基听了倪舒文的话之后,面色微冷。
  迁都北平是朱棣做出的决策,当时反对的人多不胜数。
  可朱棣却用强硬的手腕压下了那些反对。
  在朱高炽登基之后,把京城迁回金陵的呼声又高了起来。
  “陛下,塞外的敌人都没了,南边富庶,若是迁都金陵,臣以为市舶司也开得!”
  倪舒文的话很诚恳,兼顾了各方的利益,堪称是老成谋国之言。
  “倪大人,这是坑!”
  方醒毫不犹豫的反击道:“迁都金陵,咱们不说耗费,单说利弊。”
  倪舒文很有风度的侧身,表示自己在倾听。
  “南方富庶这个不假,开了市舶司,受益最大的是南方人也不假,可咱们不能因噎废食吧?”
  方醒指指南边说道:“只要能出海贸易,方某敢担保那赋税能让夏大人从此坐在金山银山上。至于您说若是不迁都金陵,南边就有分裂的可能,方某认为您把南边那些人想的太能干了些。不是方某小看他们,大明有的办法来钳制南方,比如说赋税。”
  夏元吉出班道:“陛下,商税一直在慢慢收取中,从当前来看,南方的潜力最大。”
  倪舒文说道:“兴和伯,税收只是一种调和的手段,南北差异依旧存在。有朝一日南人吃肉,北人吃糠,敢问兴和伯,到了那时,如何调和?”
  “倪大人,北方并非一无是处,不信您问问工部的吴大人,北方拥有多少矿藏!”
  北方拥有工业发展急需的资源,而且北方也不乏不冻港,关键是北方以后必须要维持扩张的态势。若是迁都金陵,那几乎可以宣告大明的北方从此成为弃子。
  “倪大人,北边有大铁矿和大铜矿,目前已经在开了,只是人手差了些,所以产出不多。不过倭国的银矿和朝鲜的铜铁矿产出不少,这个夏大人知道。”
  吴中没有搅合这趟浑水的意思,简单说说,然后回班。
  夏元吉也是老资格,所以他直接说道:“北边的矿产就是大明的财富之地,没有那些铜铁矿,哪来的刀枪?”
  简简单单的话里却带着威胁:现在可是火铳和火炮的天下!
  朱瞻基此刻理解了朱棣为何收紧火器卫所扩建的用意。
  他心中微动,想趁机给以后开市舶司定个调子,随即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不是大讨论的时候,此时要是定调子,朱瞻基敢担保大家啥事都别做了,就等着扯皮吧。
  历史上这种扯皮的例子多不胜数,有的蔓延多年,活生生的把一个国家给扯垮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不到就起锅,不是生就是味道不对。
  朱瞻基目光幽幽,说道:“郑和来了!”
  ……
  郑和是来了,正在皇城外。
  “郑公公,敢问你所为何来?”
  围在皇城外的人群中有人问道。
  郑和也老了,但依旧步履从容。
  哪怕是风尘仆仆,可他的目光依旧锐利。他环视一周后说道:“咱家此来是为了出海!”
  寂静!
  郑和目光炯炯的道:“咱家早就上了奏章,只等朝中商议的结果。大明,不能没有海洋!”
  大明,不能没有海洋!
  这话掷地有声,大家都想起了郑和说过的话。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微微颔首,大步走到皇城前。
  “臣郑和请见陛下!”
  他有自称为臣的资格,只是在前几年有些韬光养晦,多半自称咱家。
  不过今日一声臣,说明这位太监中的传奇人物已经坐不住了!
  没多久,宫中来人,直接把郑和领了进去。
  ……
  “……海外多国,有大有小,肉迷人的俘虏说过,就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大小国家正在征战,他们也在觊觎着海洋,想从海洋之中寻找到财富!”
  “从秦汉开始,武器不过是刀剑弓弩罢了,可如今是什么?火枪火炮,看看大明的宝船,在海上就像是一座小山。咱们不能闭关自守!当年的前宋何曾不是想守住?还有开海带来的庞大财力,可最终如何?守住了吗?”
  “守是守不住的,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方醒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着,那个来禀告郑和在殿外的太监还没说话,朱瞻基就点点头,他赶紧回身去带人。
  “要敢于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些岛,那些大陆,都不比大明小。大明有的东西,那些地方同样不缺乏!若是被人占据了,要不了一百年,上面就会崛起一个个强国。到时候艨艟密布大明的外海,火炮轰开大明的国门,各位那时可能说什么?”
  黄淮说道:“兴和伯,你说的这些只是臆测,海外有大国,这个谁都知道,比如说汉时的大秦,可多少年了?那些人可曾来过?正如你所说的,万里之遥的攻伐,补给就能拖垮一个大国。大明如何能维持这个补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不少人在心中暗自为黄淮的话叫好,然后看着方醒,想看看这位恼羞成怒的模样。
  方醒笑了笑,说道:“黄大人却低估了航海能力的发展,不说别的,就说以前航海靠司南和牵星,后来书院又弄出了一个六分仪,航向会越来越精准。郑和在金陵打造了一艘船,效果如何不少人都知道,很快!等越来越多的航线被发现之后,诸位,沿途建造补给站不是问题!”
  方醒看了黄淮一眼,对他今日出来搅混水有些不解,说道:“那些地方有金银矿,有铜铁矿,有肥沃的土地和无数特产,诸位,大明为何要放弃这些?”
  方醒的目光渐渐锐利,环视群臣,沉声道:“这些都是大明目前唾手可得的财富土地,为何要放弃?为何?”


第1806章 跳梁小丑
  守在皇城外的官吏约有一百余人,更多的是那些读书人和闲汉。
  若是按照朱棣的性子,这等逼宫的行径早就被处置了。
  可朱瞻基却没管,守皇城的也没管,只是守好大门,随便他们在外面闹腾。
  两个中年读书人站在外面,冷眼看着那些人闹腾,其中一个低声道:“陛下才下旨重开宝船下西洋,兴和伯就大放厥词,怕是在为陛下担忧吧?”
  另一人轻笑道:“手段不错,却不高明。”
  “高不高明的不说,他和陛下堪称是你来我往,互相为对方遮掩,这便是佞臣啊!”
  方醒为朱瞻基吸引火力,拉仇恨的举措瞒不过那些聪明人。
  不过他也没想瞒过这些人!
  “我的仇人已经够多了,再多些也无惧!”
  方醒和郑和走出皇城,看着外面的人群,郑和说道:“咱家去说说。”
  说着他就想出去,方醒说道:“多谢郑公,不过……方某却从不会畏惧挑战!”
  “他出来了!”
  “佞臣!”
  “佞臣!”
  “……”
  “为何叫你佞臣?”
  郑和才回京城,有些摸不清政治走向。
  方醒说道:“宝船下海,以前带的货物大多是官办工坊做出来的,南方人并未得到多少好处。而北方人就更不用说了,下海和他们没有直接利益联系。既然没有好处,那谁会支持?没人支持我还在鼓吹出海,陛下一下旨之后,我就是最好的靶子,敲山震虎嘛!”
  说完方醒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