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豪杰[精校]-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煌闻言一愣,疑惑地望了一眼戏志才,纳闷他为何会有此一问。
可能是看穿了张煌的心思,戏志才毫不隐瞒地笑道,“奉孝行事向来不拘礼法、规章,不过,在下却希望他能所遇明主……”
戏志才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无非就是打算替郭嘉先把把关。
听闻此言,张煌顿时收敛了心神,徐徐说出心中的抱负。
“抱负嘛……就是做出一番事业来吧,成为天下闻名的大豪杰,唔……锄强扶弱,什么的……”
说到后来,张煌的声音逐渐变小,因为他发现戏志才用惊愕的眼神瞅着他。
“戏兄,莫非在下的抱负……有什么不对?”
“唤在下表字志才即可。”戏志才轻笑了一声,继而语气莫名地说道,“小张兄的抱负嘛,不能说不对,只不过听起来有点渺小……另外,即实际又有点理想化……”说到这里,他见张煌表情略微有些异常,遂开玩笑说道,“在下亦曾相识不少武家子弟,小张兄可知他们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
只见戏志才摇了摇头,语气不明地说道,“他们说,平生志向乃冠军侯也!……嘿嘿!”
张煌自然晓得冠军侯指的是谁,闻言错愕问道,“霍去病,霍大将军?”
“然也!”戏志才略有些惊讶地望了眼张煌,似乎有些吃惊于张煌竟然晓得前朝(即西汉)的霍大将军。待眼中惊讶一闪而逝后,他捉狭地问道,“比起那些人的志向,小张兄的抱负可谓渺小否?”
张煌无言地点点头,毕竟比起霍去病那等几度出征草原的威武大将军而言,他那所谓的锄强扶弱的志向,确实十分渺小。
“不过目标定地远,却十有八九很难实现。”戏志才摇摇头叹息道。
“目标定地远不好么?”张煌试探道,他隐隐有些领悟戏志才的想法了。
“小张兄以为呢?”戏志才戏虐地望了眼张煌,轻笑说道,“世人仅知卫大将军与霍大将军威武,力挽狂澜扭转我汉室对阵草原的不利,却不知,其中关键人物乃是武帝!”他口中所指的武帝,便是汉武帝刘彻。
张煌点了点头。想想也是,若不是汉武帝刘彻鼎力支持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位大将军先后对草原用兵,后两位又岂能冠名于青史。
“而武帝所凭仗的又是什么呢?不过是文景之治所积攒的国力罢了!”戏志才摇了摇头,略带几分痛心地说道,“出征塞外确实扭转了前朝汉室对草原的羸弱局面,可代价却是文景之治所积攒的国力……在在下看来,这并非‘武’略的至高体现!”
“何谓‘武’略的至高体现?”张煌很识趣地搭话道。
“武,止戈也!”戏志才意有所指地说道。
张煌愣了半响,这才意识到戏志才这是在劝他,有些时候,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好还是依靠智略。
“志才兄莫非是想让在下劝说元直继续留在颍川书院学习?”
'这小子……才思敏捷啊!'
戏志才闻言微微一惊,打着哈哈说道,“经小张兄这一说,在下倒是还真生此想法……”
'少来了你!'
张煌一脸不相信的表情。在思忖了一下后,正色说道,“张某可以保证绝不干涉大福……啊不,是元直的决定。至于元直究竟是去是留,恐怕张某也不能决定。”
话说到这份上,就算戏志才希望徐福能留下来,也不好过于地要求张煌。他点点头,叹息说道,“在下也就是随口一说,元直脾气与家师相似,绝不肯轻易低头……罢了!若是元直最终还是决定离去,还望小张兄代为多加照顾,他,总归是手无傅鸡之力的文士……”
'大福?文士?就算把你们颍川书院的学子全部绑到一块,也不见得打得过大福好吧?'
跟在戏志才与张煌身后的黑羽鸦闻言翻了翻白眼,也只有他们这帮人才晓得如今徐福的实力,虽然还打不过黑羽鸦中的其他人,但是凭借着日渐精熟的刚体,担任伯长职位搓搓有余,哪里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志才兄放心,元直亦是张某兄弟。”见戏志才一脸担忧之色,张煌自然不好过于解释什么,点头应了下来。
见此,戏志才稍稍有些放心,手指前方说道,“小舍内并无客房,不过元直曾经在这里的小屋,家师并未分派给他人,虽然略小,但也足以你等居住。在下且先行带你们到元直的小屋……你等歇息一番,以便明后日观摩我书院内的盛事。”
“盛事?”张煌想起荀爽适才也提过此事,不解问道。
只见戏志才轻笑说道,“无他,不过是一场文人相轻的好戏罢了。……荆州襄阳书院,对阵我颍川书院!”
'荆州襄阳书院……等会!这岂不是说……'
张煌闻言面色微变,胸膛不禁为之起伏。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回可真是来着了!”
在戏志才不解的困惑目光下,张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
第八十八章 荆襄龙凤
就在戏志才领着张煌等人来到了徐福曾经居住的小屋后不久,荀彧便拽着怏怏不乐的徐福过来了。
看得出来,似乎在经过了荀彧的开导劝说后,徐福的心情稍稍好了些,不过眼眶微微有些泛红,似乎哭过一般。对此,张煌与黑羽鸦们很识趣地假装没瞧见。
“这里……好多的书啊。”李通目瞪口呆地打量着屋内,加起来认字不过百来个的他,在那密密麻麻摆放着书籍的书橱前,隐约有些要窒息的错觉。
可不是么,说起来徐福曾经居住的小屋,其实比他在长社的家要宽敞地多,不过屋内的摆设却也十分简单。多的是书橱,几乎摆满了屋内所有的墙壁。不过书橱内所摆放的书籍却是不多,基本上都是手工抄录的手抄本。
“这些是我曾在书院里学习时所抄录的书籍。”见张煌面露纳闷之色,徐福轻声解释道。
“难道书院不发放些书籍下来?”张煌纳闷地问道。
徐福闻言苦笑一声,旁边戏志才摇摇头感慨道,“首领可不知书本的珍贵,想我寒门弟子若想获得一本先贤的书籍,那是何等的艰难。……书院内的书籍基本上都存放在孔庙旁边的藏书阁,若有学生需要,则按需要前往借阅……咱们当初都是一连借上好几本,然后花几天功夫将那些书全部抄下来,然后再细细研读。”
“手抄?为何不用印刷的方式呢?那样不是更快捷么?”张煌疑惑问道。
此言一出,荀彧、戏志才、徐福无不转头惊愕地望向张煌,这让张煌心中一凛,待细细想了片刻后这才暗暗苦笑起来。因为他这时才想起,活字印刷出现于宋朝,距离这个时代何止数百年。
“印刷?”戏志才似有深意地打量着张煌,问道,“却不知小张兄所说的印刷所指何物?”
张煌哪里敢说活字印刷,只好含糊地将雕版印刷的技术简单解释了一遍。毕竟活字印刷那可是四大发明之一,不难猜想它的提早出世将会给东汉的文学界带来极其强烈的冲击性,为了防止有人追问他从何得知,以此暴露了他的身世,张煌情愿暂且将这门跨时代的技术烂在心底。
“原来是雕版拓印之术!”听闻张煌的解释,戏志才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雕版印刷已经问世了?'
对此并不了解的张煌心里有些吃惊,试探着问道,“志才兄听说过?”
戏志才闻言哈哈笑道,“小张兄这可是太小瞧在下了。如此影响重大的事,在下如何没听说过?……早在熹平年间,便有墨儒研究出雕版拓印的技术……唉,子张之儒还是落后一截啊。”
'又是墨儒?'
张煌闻言心底一愣,继而又听到戏志才的感慨,心中更为纳闷,疑惑问道:“墨儒……不也是儒家分支么?听志才的口气,似乎对子张之儒未能领先墨儒而感到惋惜?”
戏志才还未来得及说话,屋内荀彧正色问道,“张兄从何得知墨儒乃我儒家分支?”
见荀彧表情严肃,言辞毫不客气,张煌顿时就愣住了,诧异说道,“难道不是?”
可能是想起张煌并非儒家子弟,荀彧绷紧的面色稍稍放缓了一些,摇头说道,“我儒家正统仅八支,具体前边已向张兄解释过。至于那墨儒……是隶属于我儒家不假,但却又不算我儒学……”
'你猜我听懂了么?'
张煌眨巴地眼睛望着戏志才、荀彧、徐福三人,满脸疑惑不解的表情。
见此,戏志才朝着荀彧摆了摆手,说道,“文若,我来解释吧。”说着,他转头望向张煌,正色说道,“墨儒,乃墨家败落后向我儒家靠拢,并在此之后被我儒家吸收的学术,虽仿佛我儒家学术,然其中本质,却还是墨家。因此,算不上我儒学正统。还有兵儒、法儒等等,这些由外学吸取合并过来的学术,我儒家学子是这样称呼的,儒家杂学。只不过,世人大多都将两者混为一谈罢了。”
张煌想了半天,总算是明白了戏志才的意思。戏志才的话是说,墨儒其实可以理解为儒家吸收合并了墨家的学论与门徒而新设的一种学派,与像子张之儒等儒学正统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只不过是挂着儒家的名义做着墨家的事罢了。
不过从荀彧的反应中张煌也不难看出,儒家正统的学子对儒家杂学,即墨儒、兵儒、法儒等外学吸收合并过来的学术与学子,有着十分强烈的排外情绪,拒绝承认那些为儒学,只是勉强归于儒家杂学的范畴内。
'文人相轻啊……'
张煌借戏志才适才所说的一句话在心底暗暗感慨道,同时,为儒家竟然已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而感到震惊。
'这么说,剑儒也属于儒家杂学?'
张煌不由地想起了天剑恢恢与地剑输耳那两个对待他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大汉剑儒。
“因为是墨儒提出的技术,所以儒学正统不屑用?”张煌试探着问道。
荀彧闻言皱了皱眉,正要解释,却见戏志才摆摆手笑着说道,“小张兄这话就太小瞧我儒学子弟的气度了。不错,我儒家正统学子与杂学弟子确实有较劲,但也不至于傻到弃明珠不拾。……之所以不用雕版拓印这门技术,只是因为这门技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
“弊端?”
“唔!……首先,雕版雕刻不易,一笔雕错,整块雕版皆废。以至于有时候,一整日的辛苦,顷刻间白费。其次,雕版在反复用过几回后,表面容易磨损,致使印出来的书页字迹模糊,难以辨识……”戏志才一阵见血地列数雕版印刷术的弊端,只听得张煌震惊之余,哑口无言。
“总之,不堪大用!”荀彧摇摇头总结性地发言道。
张煌闻言犹豫一下,忽而咬咬牙试探性地说道,“那……如果是活字印刷呢?想来应该会比墨儒的雕版拓印术更巧妙吧?”
他这算是豁出去了,毕竟在他看来,既然雕版印刷术早已出现,那么再出现活字印刷术倒也不算太过突兀,至于他为何要提出这项影响重大的技术,想来多半是为博取颍川书院内众学子的好感吧。
然而在解释完活字印刷之后,张煌这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因为他发现戏志才脸上的笑容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小张兄果然晓得活字拓印术……”戏志才眯着眼睛打量着张煌,笑眯眯地说道,“在下本就觉得小张兄并非寻常武夫,果然如此!”
他口中的武夫,虽然解释起来与孙坚、张煌等人自称的武人大致意思相同,但是从文士口中说出来,却带有几分轻视。
“何以见得?”张煌微微一愣问道。
戏志才笑而不语,在沉默了片刻后,忽然摇头说道,“不管小张兄是如何得知活字拓印术的,这份好意,我儒家学子也心领了。不过很遗憾,墨儒已经研究出活字拓印术,只不过秘而未发罢了。”
'什么?墨儒连活字印刷术都研究出来了?那不是得等到宋代才会问世么?'
张煌闻言难掩心中的震惊,愕然问道,“既然已研究出活字印刷,为何不用?”
戏志才轻笑一声,反而表情怪异地问张煌道,“小张兄以为该用那活字拓印术来印制什么呢?”
“当然是书……”说了半截,张煌的声音戛然而止,他这才意识到,汉朝可不是文学盛行的宋代,想来这个时代的天子,依旧还沿用着‘愚民’的教化方式,根本不会愿意治下的百姓懂得太多的东西。
戏志才似乎也注意到了张煌的表情,赞许地点头,说道,“小张兄想必也想到了吧?若是圣贤经典广印分发天下,虽有利于教化,却亦有种种弊害。首先,皇权难以统御百姓……具体在下不好细说,小张兄仔细琢磨便知;其次,我儒家学子地位受到挑战,唔,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儒家学子中出身于世家的那一群学子的地位受到挑战,各地方书院的地位亦岌岌可危……”
“咳咳!”荀彧表情古怪地故作咳嗽。
张煌望了一眼荀彧,心下顿时明白过来。想想也知,颍川书院之所以聚集那么多的学子前来求学,难道真的全部是因为荀爽的名声么?从适才戏志才与徐福的话就不难猜到,学子们之所以聚拢此地,极大原因是因为只有书院才藏有丰富的书籍,可供他们观阅。若是活字印刷术问世,并且印了大量的书籍出来,使得无数生活窘迫的寒门子弟也能够轻易得到拓本,他们还会跋山涉水来书院学习么?若是这些人不来,那书院的存在又还有什么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活字印刷术真的问世,首先受到剧烈冲击的应该是像颍川书院这种儒学正统书院,连带着,像荀氏这种开设了书院的世家的势力,亦会大受损失。想想也是,如今像郭嘉、戏志才这等世间妖孽之才,头顶上可是顶着‘颍川书院学子’、‘荀氏门徒’这种种记号的,而一旦书籍贱到人手一本,那么,颍川书院岂不是会损失许许多多像郭嘉、戏志才这样的寒门子弟?要知道一个强大的世家,可不是只凭本族子弟就能兴旺起来,更多的需要门徒、门客等外姓人员。
而其次受到影响的,那才是皇权的统治力度。
想到这里,张煌总算是明白墨儒为何没有发布活字印刷术了,因为他一旦发布,儒家这个在当今文学界独树一帜的庞然大物,恐怕第一个就要拿墨儒开刀。而墨儒作为儒家的外派杂学、附庸学派,又岂敢去损害儒家这颗他们所依附的大树的利益?
'儒家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啊……'
尽管可以理解儒家的做法,但张煌还是暗暗叹了口气,略有些疲倦地问道,“即便不广印书籍,那么稍微印一些发给书院里的学子又何妨?”
因为不再是关乎整个儒家利益的事,或者说荀彧生怕戏志才口无遮拦地又爆料出什么来,他抢先解释道,“这是家叔的意思。一来,学子抄书,本来就是我孔儒传统,先贤传统岂可作废?其二,学子在抄书时,远比口诵书本要仔细许多,像奉孝、志才、元直,有过目不忘本事的他们,只要抄过一遍,甚至可以背诵全文。至于其三嘛……只有经过自己双手辛劳的东西,才会更好地去保管,不是么?”
荀彧这番话说得张煌心悦臣服,回想后世那些学生们毕业时对待课本的做法,再比较历史中像‘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寒门子弟苦心研究学问的事迹,张煌不得不承认荀彧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好了,天色不早了,诸位且在此歇息吧。……待用饭时间,彧到时会过来叫诸位。”
丢下一句话,荀彧拉着戏志才走了,可能是戏志才那一通毫不顾及儒学颜面的解释,让荀彧生生地感到后怕吧。
他们这一走,张煌这才注意到徐福已有好些工夫没有插嘴说话,转头一瞧,却见他正漫不经心地抚摸着摆在屋内中央的桌子,神色复杂地思索着什么。
“看得出来经常有人打扫。”张煌笑着说道。
徐福闻言一惊,下意识地转过头来,见张煌满脸的捉狭笑容,他面上微微一红,继而长长叹了口气。
“你其实很尊敬荀慈明,对吧,大福?”
“荀师待我等如亲子……可正因为如此,我实在无法接受荀师明哲保身的做法……”
张煌很能理解徐福的意思,天底下有哪家儿子从未幻想过父亲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呢?若是当初荀爽决定入朝为官,去做那一朝污秽当中的一席素白,恐怕徐福会更加引以为傲,甚至于,跟随侍候左右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很可惜,荀爽在分析利害后,还是决定不入朝为官,任凭朝堂昏暗,在野伺机而动。或许这种对‘父亲’的失望,才是徐福决定离开颍川书院的真正原因吧。
“首领,倘若我没猜错的话,志才兄方才也向你提过,让你来劝说我继续留在此地吧?”徐福沉声问道。
张煌自然不会瞒骗自己的兄弟,点头说道,“不错!……我的回答是,一切由你自己来决定。”
“我不会留下的!”徐福摇了摇头,捏紧拳头坚定地说道,“我要闯出更大的名望,做出更多的建树……叫那个老匹夫,有朝一日即便在这颍川书院一偶之地,亦能听到我徐元直的赫赫威名!……连我这样的人都能闯出成绩来,那个老匹夫……”
徐福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张煌却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若‘不学无术’的学生都能做到名扬天下,饱读诗书的老师又岂会在朝中碌碌无为?是这样么?……原来大福并不纯粹是因为斗气才离开书院的啊。'
张煌哂笑着摇了摇头。他感动于荀爽与徐福之间那‘怪异’的师徒之情,但是一点都不向往,因为这种羁绊实在是太累了。
老的是,小的也是,两个不擅长透露自己内心想法的家伙。
待用过晚饭后,黑羽鸦们便在徐福曾经居住的小屋里歇息下了。
半夜,待张煌起来方便时,犹听到徐福在床榻上辗转反侧,这个家伙,这一宿注定是难以成眠了。
'何必呢?'
暗暗叹了口气,张煌自顾自睡觉去了,毕竟徐福心中的心结,可不是他能够解开的。
可能是有好一阵子没有睡过温暖的床榻了,次日黑羽鸦们到日上三竿还未醒来,一直到戏志才过来叫他们起床。
“起来起来,小张兄?元直?……襄阳的那些贵客们可是已经到了。”
张煌一听顿时困意全消,至于黑羽鸦们陆续也苏醒过来,包括徐福。那僵直的双眼与微微发黑的眼眶,张煌毫不意外这家伙昨日肯定是没有睡好。
“志才兄,不知来的都是哪几位?”张煌有些心急地问道。
“这我哪知道?”戏志才哭笑不得,耸耸肩解释道,“除了庞德公、司马徽这两位在下倒是认得外,其余他们的学生,在下就所知寥寥了。”
“不知那些贵客现下何处?”
“在孔庙前招待宾客的厢房里安歇……”有些意外于张煌那迫不及待的神色,戏志才笑着说道,“先去用饭吧,不用着急,待下午才开始双方学子的比试呢。”
在领着张煌等人前去用饭的途中,戏志才向张煌介绍起‘主导’了双方学子比试文采的人物,司马徽、司马德操。
张煌这时才知道,原来司马徽也是颍川郡出身,而且还是郭嘉的同县老乡,颍川郡阳翟县人士。
“既然是同出一支,为何有这场比试?”张煌疑惑地询问戏志才道,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他可不相信司马徽此番带着学子兴师动众地过来,仅仅只是为了与颍川书院来一场‘友谊’比试。
“天晓得!”戏志才耸耸肩,隐晦地提及道,“想来那个时代颍川的大儒们,没有几个乐意活在荀氏八龙的光环照拂下吧?……小张兄那是不知当初‘荀氏八龙’在我颍川郡的地位。”
“哦。”张煌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同时对戏志才再次爆料己方书院的隐私而暗暗感觉好笑:难怪荀彧昨日不怎么乐意他继续留在大福的屋子里。
没走多久,张煌一行人便见到了负责迎客事宜的荀彧,在费了一番口舌后,张煌顺利地从荀彧手中接过了一张荆州襄阳书院前来拜会的拜帖,上面清楚写着此番一同前来的襄阳书院学子的名讳。
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为是挑战贴。
庞德公……略过。
司马徽……略过。
向朗……略过。
韩嵩……略过。
崔钧……略过。
石韬……略过。
……
诸葛亮……
庞统……
在‘略过’了数十名襄阳书院的学子名讳后,张煌双眉一挑,终于在见到了他期待的名字。
未来的卧龙与凤雏……
【注:历史这个时候诸葛亮还在徐州琅琊当他的小少爷,并且只有三岁。而庞统在襄阳出生也只有四岁。这里剧情需要,设定诸葛亮为十一岁,庞统为十二岁。其他几人亦同剧情需要酌情修改岁数。】
第八十九章 贵宾到访
吃过午饭,张煌兴匆匆地就来到了襄阳书院与颍川书院准备比试儒学才艺的场所,即孔庙。
结果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戏志才所说的‘午后开始’,其实指的是午后开始搭建台子以及比试场地,真正的比试,要等过一两日后。
这让张煌不禁有些泄气,不过转念一想倒也是,毕竟人家司马徽、庞德公跋山涉水从荆州襄阳赶过来,就算是来找荀氏书院晦气的,但是作为东道主,荀家自然也要好生招待,总不至于人一到就开始什么比试吧?更何况襄阳书院的学子中有几人因为长途坐车精力憔悴,张煌才不相信极重面子的荀家人会立马开始所谓的比试。
看看荀彧与他六叔荀爽就知道了,典型的刚直不阿的儒士,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也难怪,毕竟视名声重于命,这是所有正统儒士的通病。
眼瞅着那些荀家的家仆们不紧不慢地搭建着两书院比试所需用到的台子,张煌恨不得上前去搭把手,哪怕他的帮忙仅仅只是让比试能提早片刻。毕竟他迫不及待想见到诸葛亮与庞统这两位才智足以匹敌郭嘉、荀彧、荀攸的顶尖谋士,尽管他们如今还年幼,还未真正展露锋芒。
张煌其实也想过偷偷去瞧瞧诸葛亮与庞统,看看他们俩究竟长什么模样,但很遗憾的是,自打荀彧招呼着荆州襄阳书院的学子们在东苑的厢房住下后,便勒令禁止闲杂人等去前往打扰。可能荀彧的本意是想让襄阳书院的学子们好好歇息,以便于双方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试,只可惜此举却断了张煌偷偷想去观瞧诸葛亮与庞统二人的念头。
无可奈何,张煌只好耐着性子等待着。好在荀氏一族家财殷实,款待张煌等人的饭菜每餐都十分丰盛,因此除了张煌外,其余黑羽鸦倒是也没想着要走。毕竟他们下一阶段的旅程张煌还未定好目标,何不趁此机会在荀家好好过上一段舒服日子呢。至于徐福,他或许也想见识一下颍川书院与襄阳书院双方学子比试文采的宏达场面,因此倒也没有提出要立即离开的意思。
就这样过了三日,即到了十一月十八日,颍川书院与襄阳书院众学子比试文采的事才正式开始。
这一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一连下了大半个月的雪,偏偏就在此时停了。
而对此张煌十分意外,他还真怕天气会影响到两个书院学子们的文采比试。
因为就在清晨他早早起来的时候,外面还有呼啸的北风与随之刮落的雪花,可是待巳时前后时,天空却已不再刮风,只是天色依然显得阴暗。紧接着,颍川书院的前院长、荀彧的六叔荀爽身穿着庄肃的黑色的祭祀所用儒服,于高台之上诵读了一篇文章。其文章大意是告诉上苍,这两日他们颍川书院与襄阳书院双方的学子将会展开一场浩大的才艺比试,希望天公作美,方便学子比试才艺,之后几日莫要大风大雪,再之后便是一长篇赞颂苍天的歌赋。
说来也奇了,待荀爽从高台上下来后不久,天空中的乌云便徐徐散开,久违的冬阳终于突破云层,照拂在大地。
“难以置信……”
张煌简直看傻了眼,半响也没等回过神来。
不可否认,道家玄门的确流传有能改天换日的天象级法术,施展之后能叫人行云布雨、偷天换日,但是张煌从未听说过儒家也有这种‘法术’。倘若眼前的这一幕果真不是巧合,那么,恐怕就连唐周也比不过那位荀爽、荀慈明。要知道唐周可是张煌自认为所见过的道家门徒中最厉害的一位了。
“祭天颂文而已,小张兄何以如此震惊?”
身旁,‘闲人二人组’戏志才与郭嘉注意到了张煌脸上的惊容,疑惑问道。
“你……你们没瞧见么?”张煌惊地连说话仿佛都有些不利索,指着天空结结巴巴说道,“方……方才还是阴云密布,可这会儿就晴空万里了……”
“凑巧罢了。”戏志才与郭嘉恍然大悟之余,不以为然地哂笑道。
'真的只是凑巧?'
张煌惊疑不定地望向天空,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荀爽上台诵读祭文直到他又走下台,期间张煌并未感觉到丝毫的道法波动迹象,换而言之,那一幕异常的天象改变并非是因为道术,仿佛真的只是凑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煌暗自将这个疑惑深埋心中。
继荀爽祭天之后,颍川学子与襄阳学子还分别在荀爽以及司马徽的带领下,先后进入孔庙拜祭了儒家圣人孔夫子,仅此便可以看出双方对这场才艺比试的看重。
而期间,张煌终于有暇打量司马徽这位日后被襄阳人士尊称为水镜先生的大儒。天庭饱满、长眉细眼。头顶竹冠、身穿祥云纹路儒袍,略显偏瘦的身子骨给人一种仿佛道骨仙风的感觉。此人的文人气质与荀爽那种仿佛威压般的气势不同,仿佛润物春雨,一看就知道是极为和善的人物。
'这人到底是儒家大儒还是道家门徒?'
张煌心下暗暗称奇。
只能说张煌不了解其中缘由,要知道,儒家显学本来涉及东西都十分之广,儒家中的颜氏之儒,本来就与道家思想靠得极近,同样是希望学子能‘安平乐道’、‘清净归隐’,只不过它推崇的是在此基础上一门心思地研究孔子的仁德思想,而不是像道家一样,讲究达到最终的‘天人合一’。简单地说,颜氏之儒与道家思想在过程上颇为一致,只是要求的结果不同而已。
另外的原因嘛,就是因为道家的没落。道门的没落使得道门内许多的秘典都流落到了民间,其中有大部分是被儒家所吸收了。因此,儒家门徒研究道家思想来补充、完善颜氏之儒的思想,逐渐被儒家其他门徒所认可。要问儒家为何能够接受道家思想却排斥比如墨家等思想,想来也是因为道家比儒家地位更高,渊源更深吧。(这里所指的道门,指的黄老道,即相传是黄帝留下的道法。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其实也只是黄老道的分支而已。而在黄老道出现之前,道门正统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