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争大唐-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猩彩芰饲嵘栓D―一支流矢射中了渊男生的左臂,好在伤得不重,匆忙包扎之后,渊男生依旧坚守在城头之上,指挥着一众手下拼死抵抗,战至卯时将尽,形势已是万分吃紧,渊男生手中的预备队几乎耗尽,不得不接连派人去自家府上求救兵,却不料救兵没来,坏消息倒是先来了――东城失守,唐军已冲进了城中!
“什么?尔再说一遍!”一听到哨探说出如此骇人听闻的消息,渊男生登时就傻了眼,愣了好一阵子之后,突地爆发了起来,一把揪住那名哨探的胸衣,生生将其提溜了起来,面目狰狞地瞪圆了眼,恶声恶气地吼道。
“少,少将军,是真,真的,杨将军战、战死,二少将军被擒,目下生死不明,唐、唐寇已大、大举入、入城了。”那名哨探本就在紧张之中,再被渊男生如此一吓,立马浑身哆嗦了起来,结结巴巴地将那震撼至极的消息再次复述了一番。
“混账,尔竟敢谎报军情,找死!”渊男生怒气勃发地将那名哨探举了起来,重重地往地上一掼,而后顺势一刀便斩了过去,但听一声惨叫,那名哨探已被斩落了头颅,一腔热血喷溅而去,硕大的人头在城上弹动了几下,骨碌碌地滚到了尸体堆中。
“少将军,东门既破,外城不可守矣,我等还是……”一众簇拥在渊男生身旁的将领见其一刀斩杀了哨探,人人都觉得脖子有些发凉,皆不敢多言,更不敢出言询问实情没,唯有早先曾与渊男生就要不要出兵救高泉生之事发生过争执的那名将领站了出来,在渊男生那要杀人的目光逼迫下,强行开了口,试图劝说一、二,却不料,没等他将话说完,渊男生已不耐烦地挥了下手道:“尔等休听那奸细胡言,我平壤城固若金汤,岂会旦夕便破,谁敢再乱说一句,那厮便是榜样!王彦,本将令尔率部坚守,务必将贼众打下城去,且待本将自去我父府上调兵来援,还不领命更待何时?”
“是,末将遵命。”官大一级便能压死人,更何况是渊家长公子这等赫赫权贵,比起一众守城将领来说,地位更是高不可攀,就这么着,那名叫王彦的守城将领虽明知道渊男生满嘴胡话,可却也不敢不应,只能是躬身应了诺,目送着渊男生率亲卫匆匆离去。
“王将军,怎么办?”
“王将军,城已破,我等如何守得?”
“王将军,您拿个主意罢,我等听您的……”
“王将军,这仗打不下去了,您快想个法子罢。”
……
渊男生在时,一众将领皆不敢多言,他这么一走,诸将全都憋不住了,也不去理会正在酣战的手下,将王彦团团围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嚷成了一片。
王彦在高句丽军中说起来只是普通一将,往日里声名并不算显,其本人也并无过人之武略,在军中资历虽老,可惜因个性耿直之故,始终难得重用,此番受命给渊男生打下手,对于渊男生的诸多举措都极为不满,此际见渊男生假借着去请救兵的理由,丢下众人自己先逃了,更是怨气冲天,再一看诸将脸上都露出了不想再战的神色,王彦心中猛地一沉,自忖在这等将无战心的情况下,压根儿就无法顶住唐新联军的猛烈攻击,心头战意一去,自是不肯再为渊家垫背,这便环视了一下众将,苦着脸道:“唐太子既有言只拿渊盖苏文,不灭我高句丽国祚,某以为当非虚言,况我等皆高句丽将领,并非渊老贼之私军,岂能为渊老狗陪葬,即如此,某决意开城请降,诸公可有异议?”
面对着生死存亡的大关,一众将领皆缄默失语了,面面相觑了好一阵子,终于有一员偏将冒出了头来:“王将军所言甚是,某等皆无异议,但凭王将军做主。”
“是啊,我等听从王将军之令。”
“王将军,您就下令罢。”
……
有人带了头,皆不想白白送命的诸将自是纷纷跟上,一大帮子将领中,竟无一人有殉国难之勇气,此情此景令素性耿直的王彦看在眼里,苦在心头,万般无趣地闭上了眼,一挥手道:“传令,竖白旗,开城请降。”王彦此言一出,本就无丝毫战心的诸将立马作鸟兽散,须臾,一面白旗在城头上升了起来,原本激战正酣的城头瞬间便出现了一个停顿,紧接着,无数的喝彩之声在唐新联军阵中响了起来,而随着北城门的轰然敞开,北城就此落入了唐新联军的掌控之中,十余万唐新联军呼啸着冲进了平壤城,沿长街向城中各战略要点弥散了开去……
守城之战重在城墙,这话可不是虚言,一旦城防被突破了一处,城中守军的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的――随着东城被唐军攻破,以及北城的投降,西、南二门的守军自是再无抵抗之心,也随即彻底溃散,整个外城很快便被汹涌而来的唐军所淹没,除了方圆不过数里之地的内城之外,城中各处的战火皆已平息,只余下一些小规模的零星战斗不时在街头发生,很显然,这些胆敢抵抗的高句丽军无一例外地全都被唐军一一扫平,至午时正牌,偌大的外城已彻底落入了唐军的掌控之中,近十万唐军遂列阵于内城墙之下,四面合围,随时准备投入新一轮的攻城战,最后的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一派肃杀的宁静之中,唐军阵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人群涌动间,大唐太子李贞已在一大群高级将领们的簇拥下来到了阵前。
耳听着诸军发自心腑的欢呼声,眼瞅着众军卒脸上洋溢着毫不掺假的崇敬之色,饶是李贞早已习惯了各种各样的胜利,可其脸上还是不由地露出了喜悦的微笑,不容易啊,半年多的征战总算是要结束了,虽说这一路可谓是连战连捷,看似顺风顺水,然则其中的艰辛之处唯有李贞自己清楚,为了此番之战事,李贞可是整整谋划了两年余,多少次彻夜不眠的推演,多少次食不知味的构思,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今日的胜利么,尽管此时内城尚未攻破,其上也还有着近三万的守军,然则对于强大无比的唐军来说,却不过是些土鸡瓦狗罢了,实难堪一击,胜利已是唾手可得!
“启禀殿下,诸军皆已准备停当,恭请殿下圣断。”一见到李贞出现在阵前,负责统领诸军的副帅李绩忙纵马赶到近前,躬身行了个礼,语气恭谦地请示道。
“嗯。”李贞不置可否地抬了下手,示意李绩免礼,目光却投向了城门楼,只扫了一眼,便即在乱军丛中找到了被一大帮亲卫团团围着的渊盖苏文,望着其铁青的面色,李贞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讥讽的微笑,一挥手,冷然地下令道:“攻城!”
李贞之令一下,凄厉的号角声立马响了起来,战斗开始了,最先发动的是列阵于城下的投石机部队――内城周边虽有些空地,可却绝无法容纳得下太多的部队集结,更别说需巨大空间的投石机部队了,为此,唐军一控制住外城,便由新罗军出面,大举驱赶内城周边的民众,强行拆毁民房,硬是在城中生生整出了宽达数百丈的无人地带,当然了,此举除了是因作战的需要之外,却也不凡故意加深高句丽民众与新罗之间的仇隙之考虑,此为战后部署的应有之义,却也无庸多言――唐军阵中的投石机威力巨大无比,第一轮发动之下,两百余架投石机轰然开动,将两百余枚火油弹砸向了城头,仅一瞬间,城头之上便燃起了冲天的大火,烧得守军狼奔豕突,惨叫连连,却又无处可逃,活活被烧死的守军不在少数,其状之惨,令城下的唐军看了,也不免头皮发麻,这还不算完,唐军投石机第二波、第三波的攻击全都对准了城内,瞬间便在城中引燃了大火,各处火头大起之下,不数刻,整个内城已是处处烟雾缭绕、火光冲天,热浪滚滚之下,令人窒息,数月前安市城那恐怖无比的一幕在这平壤城中再度上演,所不同的是平壤城比安市城要大了数倍,火势虽四处漫延,短时间内尚无法焚毁全城,可也令城中的守军阵脚大乱,守御无力之下,尚未接仗,军心士气便已彻底崩溃。
“父亲,火太大了,守不住了啊,快走,孩儿这就掩护您突围!”城头的烟熏火燎之中,渊男生再也顶不住了,眼瞅着火势越来越大,心急火燎之下,抢到渊盖苏文的身边,紧赶着叫了起来。
渊盖苏文先前曾听闻过唐军火油弹之事,可却从没想到火油弹的威力竟然如此之大,更没想到唐军一发动就是如此之多的火油弹一起上,虽众亲卫的掩护之下,他并没有被波及,可眼瞅着城头大火冲天而起,所有人等全都乱了手脚,自是清楚城已不可守,心灰意冷之下,已萌了死志,此时见一向稳重的长子渊男生也如此作态,更是了无生趣,仰天长叹了口气,一把抽出腰间的宝刀,便要往脖子上抹去。
“父亲不可!”
“父亲!”
一见渊盖苏文要自刎,渊男生与渊男产皆大惊失色,各自惊呼了一声,一人抱人抢剑,好一通子忙乎,总算是拉住了渊盖苏文,也不管其如何挣扎,兄弟俩将其架起,率领着一帮子亲卫将士便冲下了城门楼,各自翻身上马,喝令手下推开早已被大火烤得有些子变了形的城门,纵马穿过烟雾迷漫的城门洞,拼死向城外冲了出去,试图在唐军的重重围困下杀出一条生路。怎奈愿望是美好的,可惜现实却是残酷的,一众高句丽官兵方才刚纵马冲出内城,就听唐军阵中一声凄厉的号角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暴然炸响,密如飞蝗般的子弹四下横飞,织成了一张死亡的火网,所有落在了网中的高句丽官兵全都如同秋风里的稻草一般被射倒在地。
杀戮,无尽的杀戮,血腥而又恐怖,在这等猛烈的打击之下,高句丽官兵们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所有的勇气不过只是个笑话罢了,到了这等时分,逃又逃不了、退也无可退的高句丽守军除了投降之外,自是再也没有旁的出路可走,未时三刻,战事消停,平壤城被唐军顺利攻克,持续了半年余的第三次大唐与高句丽之战就此结束,是役,唐新联军以伤亡近六千的代价,全歼了城中十余万守军,渊盖苏文父子尽皆被擒,宝藏王率群臣投降,大唐边疆的一棵毒瘤就此被彻底拔除……
第五百五十八章 暮鼓晨钟(大结局)
十月,已是初冬时分,可天却不甚冷,日头暖暖地高挂在天上,风不大,轻卷着落叶翩翩起舞,山道两旁的枫叶艳红似血,枯黄的草叶随风荡漾如涛,景致分外迷人,然则纵马飞奔的李贞却无心去欣赏这等美景,不住地催马而行,数千紧随其后的亲卫队在山道上如旋风般搅起漫天的尘埃,如雷般的马蹄声惊得山林间鸟飞兽走,好一派慌乱。
“殿下,就要到蓝田了,时已近午,您看……”紧赶在李贞身后的燕十八一个打马加速,凑到了近前,先是偷眼看了看李贞的脸色,这才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一句。
“嗯。”李贞漠然的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仅仅只是不置可否地吭了一声,依旧纵马如故,燕十八见状,不敢再问,老老实实地退到后头。
天已近了午时,是到了该休息的时辰了,更遑论一众人等已狂赶了近一个月的路,皆已是疲惫至极,便是李贞自己也已是累得够呛,怎奈心中的牵挂与忧虑却令李贞不愿也不能就此停将下来——自打平灭了高句丽之后,李贞便即收到了京师传来的信报,知晓诸王皆已覆灭,心情大好之下,也就不急着班师回国,本打算亲自主持高任武登基高句丽国王之庆典,却不料噩耗竟接二连三地传了来,先是左仆射房玄龄病情恶化,于贞观二十一年八月二十日过世,接着又是李贞的恩师卫国公李靖突染恶疾,于贞观二十一年九月初一驾鹤归去——在李贞所来自的时空中,二者皆在贞观二十三年初相继去世,或许是因李贞的穿越引发了蝴蝶效应之故,二人竟在此等极为敏感之时分相携归天,再算上五月初去世的中书令马周,一年里竟有如此多的重臣相继离世,这等接连不断的噩耗令一代大帝李世民伤感万分之下,竟因此卧病在床,几无法理事矣,如今朝堂要务虽有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两位大佬在主持,然则形势却颇为微妙,为此故,放心不下的李贞不得不将大军撤防以及高句丽之事全部交给副帅李绩打理,自己则率三千亲卫提前返京。
李贞之如此急地要赶回京师,除了是担心李世民的健康,以及为恩师李靖奔丧之外,还有着政治上的考虑,其中的根由便出在司徒长孙无忌的身上——长孙无忌是何等样人李贞心里头有数,说起来此人倒是大唐的忠臣,对于李世民一向忠心耿耿,算得上治世之干才,只不过其政治理念与李贞相差太大,彼此间很难有个共赢的妥协,一旦李贞登了基,长孙无忌绝对无法再保持现如今的政治地位,这一条不单李贞清楚,便是长孙无忌心里头也有数,当然了,长孙无忌断不致于有趁朝堂空虚篡位自为的野心,也不见得会有趁机揽权的打算,然则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李世民尚健在,万一李世民要是去了,而李贞又远在高句丽的话,实难保其不会起了拥立诸王的念头,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算太大,但其后果却是李贞十二万分不愿见到的,故此,李贞这一路上赶得分外的急。
狂奔的骑兵大队一路急赶,如怒龙卷地般冲出了山道,蓝田县城便已遥遥在望,离京师就只剩下一天的路程了,然则李贞急于归京的心情不单没有稍缓,反倒是更急迫了几分,虽明知一众亲卫将领都已是强弩之末,可李贞却依旧不想在蓝田多加耽搁,这便回首扫了身后的诸将一眼,沉着声下令道:“传令:蓝田不歇,继续行军,夜宿七里坡!”
“是,末将等谨遵殿下之令!”燕十八、鹰大等将领虽说皆已疲惫不堪,但却绝对不会违背李贞的命令,各自高声应了诺,须臾,一阵凄厉的号角声在队列中响了起来,一众亲卫各自抖擞精神,快马加鞭地向京师狂奔而去,一时间宽敞的官道上尘埃漫天卷如龙……
贞观二十一年十月初四申末时三刻,京师郊外的五里亭前黑鸦鸦地挤满了人,纪王李慎、司徒长孙无忌、侍中诸遂良等朝中大佬排在了最前头,便是连已告病在家多时的中书令萧瑀也出现在人群之中,至于各部尚书侍郎,诸如李道宗、李千赫等朝堂显贵也全都赫然在列,观其阵容,便可发现留京的文武百官能来的全都来了,再算上警卫戒备的羽林军官兵以及各家各府的亲随侍卫之类的人等,足足有近万之众,生生将五里亭前的大道挤得个水泄不通,然则如此多人凑在一起,竟无一丝的杂音,一众人等皆翘首望向官道的远端,默默地等待着,很显然,能让如此多高官显贵们翘首以盼的只有一人,那便是从前线急赶回京的太子李贞!
“来了,来了!”
“是太子殿下回来了!”
……
就在众人等得心焦之际,远处的官道上突地冒出一股烟尘,须臾便隐约可见一队骑兵正高速向五里亭飞奔而来,当先一面明黄色大旗迎风招展,一众等候了多时的朝臣们全都激动了起来,原本排列整齐的队列竟因此而显得有些子散乱。
李贞一行人速度奇快,不数刻便已来到了五里亭前,不待马匹停稳,纪王李慎便激动地抢上了前去,双眼饱含热泪地望着李贞,哽咽着道:“八哥,您,您总算是回来了,小弟,小弟……”
李贞素知李慎之为人,也知晓其从不曾有过夺嫡之野心,此时见其真情流露,心中自是颇为感动,一哈腰,翻身下了马,伸手拍了拍李慎的肩头,感慨地说道:“十弟,孤不在京师,尔能恪尽职守,为父皇分忧,辛苦尔了。”
李慎一听这话,心中顿觉温暖,鼻子一酸,泪水忍不住便流淌了下来,也顾不得去擦上一下,哆嗦着开口道:“太子哥哥谬奖了,您扬威域外,小弟能在后方为哥哥作些事情,自是该当的。”
“嗯,十弟之言哥哥记住了。”李贞微微一笑,心中打定了主意,要保李慎一生平安,不过这话李贞只是埋在心中,却并没有表露出来,再次拍了拍李慎的肩头,而后大步向恭候多时的一众朝臣们走了过去。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一众大臣先前不敢打搅李贞兄弟俩的叙话,此时见李贞行将过来,自是纷纷躬身行礼问安不迭。
“诸位爱卿都请起罢。”李贞虚抬了下手,示意众臣平身,而后颇有深意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却并没有多说些甚子,只是笑着道:“众爱卿,孤心挂父皇,这便要进宫面圣,尔等都先请回罢,有事明日再议。”话音一落,也没管群臣的反应如何,翻身上了马,率领着一众亲卫绝尘而去。
李贞这么一走,远道来迎的一众大臣们可就傻了眼,然则在李贞的威严之下,却无人敢多说些甚子,面面相觑了好一阵子,也只好各自散了去,唯有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二人拖在了最后。
“司徒大人,殿下孝心可佳啊。”瞧着左右无人,诸遂良凑到长孙无忌身边,似有深意地说了一句。
长孙无忌先前被李贞的眼神一扫,到了此时心头依旧在突突地跳着,哪有心思去理会诸遂良的话语,满心眼里皆是忧虑——长孙无忌很清楚诸王造乱之时,他的所作所为很难瞒得过李贞的耳目,虽说他并没有参与到诸王的阴谋里去,可静观其变的心却是有的,这本就是大忌,再加上还有早些年的旧怨在,长孙无忌又岂能不有所担心,只是到了如今这么个田地,纵使担心又能如何?无奈之余,长孙无忌也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也没管诸遂良是否跟上,勾着头,拖着脚,径自向自家的马车行了过去,背影拖得老长,显得格外的萧瑟……
且不提长孙无忌如何惶恐不安,却说李贞一众人等一路急行,赶到了大明宫前,方才递上牌子不多时,就见新任内侍监刘和领着几个小宦官急匆匆地从宫内行了出来,到得近前,高声宣道:“陛下有旨,宣太子李贞勤政殿觐见。”
“有劳刘公公了。”李贞早已接到线报,知晓柳东河已告老返乡,这刘和便是新任之内侍监,倒也没失礼,笑着点了点头,客气地招呼了一声。
“不敢,不敢,奴婢恭贺殿下凯旋而归。”刘和久在帝侧,哪会不清楚李贞的性子,哪敢在李贞面前摆架子,忙不迭地退后一步,躬身赔笑道:“殿下,您可算是回来了,陛下这些天可是一直在念叨着您,每日里皆是扳着手指算您的归程呢。”
“父皇身体如何?”李贞边往宫门里走,边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陛下龙体稍有微痒,肖医正刚开了药方,理应无大碍。”刘和巴扎了下眼镜,话里有话地回答了一句。
刘和说得虽含糊,可李贞一听就懂了——“理应”无大碍之意就是在说李世民的病情只怕是不太成了,尽管李贞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可乍一听到此消息,心头还是不免猛地一沉,脸色变了变,也不再多言,快步向勤政殿行了去,方才一进大殿之门,入眼就见李世民正躺在胡床上,面容清瘦,脸色极为苍白,心头一疼,忙不迭地抢上前去,一头跪倒在地,磕着头,哽咽地道:“父皇,儿臣回来了。”
“好,好,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好孩子,快,快起来,来让朕好生瞧瞧。”李世民一见到李贞进了殿,心情激动之下,也不知哪来的力气,没用人扶,竟自坐直了身子,笑容满面地招了招手,示意李贞靠上前来。
“父皇……”望着李世民那憔悴的脸容,再一想起二十余年来的父子之情,李贞不禁凄然泪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痴儿,哭个甚,朕这不是好好的么。”李世民见李贞如此动感情,心头不禁涌起了一股子舔犊之情,伸手拍了拍李贞厚实的肩头,笑呵呵地道:“朕都知道了,尔这一仗打得好,算是帮朕复了仇,能居安思危,以夷制夷则更是大佳,朕很是欣慰,得子如此,朕无憾矣!”
“父皇过誉了,此仗能顺遂,乃托父皇之宏恩,皆三军将士用命之故,儿臣不敢自居其功。”李贞谦逊地躬身回答了一句。
“嗯,好,好,好,不说这个了。”李世民说到这儿,略一停顿,突地面色一肃道:“朕这些日子困于床榻,已无力政务,尔既归来,朕也就可以放心了,朕已选好了良辰,十月十八传位于尔,望尔能戒骄戒躁,保我大唐之万世永昌,尔可能办到否?”
“父皇,此事万万不可,您老龙体尚安康,些许小痒数日便可痊愈,儿臣愿为父皇打理朝政,求您收回成命。”李贞显然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如此说法,登时大吃了一惊,忙不迭地跪倒在地,磕着头劝谏道。
“痴儿不必如此,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苟延残喘罢了,能拖一日便算一日罢。”李世民豪气地一挥手道:“朕已是暮鼓,尔却是晨钟,大唐之江山交付于尔,朕放心得很,尔不必作小儿女态,是朕的儿子,就该拿出些霸气来,莫失了朕望!”
“父皇厚爱,儿臣自当励精图治,为我大唐之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一听自家老子如此说法,一股子豪情立马在李贞心头涌起,自是不再矫情,抬起了头来,目光炯然地看着李世民,慷声答道。
“尔之才能朕信得过,朕只有一言相告,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须心有百姓,时时不忘,事事不忘,方可保得永昌,这些道理尔自是知晓,朕也就不再多说了,朕这一辈子最足自豪的便是有了尔这么个儿子,至于其余,唉……”李世民一想起诸王的勾当,心头不禁为之一黯,话便说不下去了。
说起诸王的命运,李贞也不知该说啥才好了——老爷子所生的十四个儿子里,李宽、李嚣、李简三个早夭,李治死于非命,废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吴王李恪、魏王李泰、蜀王李愔先后起兵谋逆,剩下的赵王李福、曹王李明年岁尚幼,而稍长一些的蒋王李恽是个浑人,既无才也无德,早早就蕃去了,基本上就没回过京师,算来算去,除了李贞之外,也就只有纪王李慎身上没出过大岔子,这等事情落到谁头上都是件闹心的事情,更别说一向以英明神武著称的李世民了。
“贞儿啊,国祚托付于尔,朕自可放心,只是,唔,只是,唉,你那几位不成器的兄长朕实不知该拿他们如何才好,贞儿看这事该如何个了局?”李世民见李贞半晌不说话,无奈地摇了摇头,苦涩而又地开了口。
诸王自中秋之变后,皆已被幽禁在了大明宫中,成了阶下之囚,只不过李世民却始终不曾下令对诸王的罪孽进行惩处,其中的意味李贞心头自是有数,左右不过是老爷子舍不得已不多的儿子再遭杀戮罢了,可又怕李贞对此不满,索性就装糊涂地拖了下来,这会儿当着李贞之面提起此事,虽不曾明言为诸王求情,可话里却明摆着便是这么个意思。
对于这帮子狗屁兄长,李贞向无好感,也向来提防得紧,若是从皇位安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除掉了省事,然则面对着老爷子求肯的目光,这等话李贞实是说不出口,再一想,诸王的势力皆已被彻底铲除,就算他们想要接着闹,也没了闹的本钱,当然了,就算他们将来还要再闹,李贞也不放在心上,反倒是个借机斩草除根的大好机会,既然如此,李贞倒也不会因此事而伤了老爷子的心,这便略一沉吟道:“父皇明鉴,儿臣以为诸位哥哥虽是有错,然,既已受了惩处,在儿臣看来,定会就此悔过,只是此错太大,贸然开释恐伤诸臣工之心,不若就安置于各自王府中,着羽林军严加看管便好,此儿臣之愚见耳,望父皇圣断。”
李世民原本担心李贞会穷追诸王之罪,此时见李贞主动为诸王开脱,仅仅只是幽禁各自王府便算了结,心情登时为之一松,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朕既要传位于尔,这个家便该由尔来当,尔既觉得妥当,那就依尔之意去办好了,唔,待十八之后,尔自行处理罢,朕就不再过问了。”
“是,儿臣遵旨。”李贞倒也没推辞,躬身应了诺。
李世民见李贞答应了,自是开心得很,笑呵呵地点了点头,可接着眉头又皱了起来,犹豫了半晌之后,这才开口道:“贞儿,朕尚有一事要尔应承,只是……”
“父皇,您有事尽管吩咐,为父皇分忧乃儿臣分内之事。”李贞见状,心头疑云大起,不过脸上却依旧平淡得很。
“贞儿啊,朕总角之交不多,唯辅机一人耳,朕说过要保其满门荣华富贵,今朕已老,恐难再照看于其,尔可愿帮朕多加看顾?”李世民深深地看了李贞一眼,满是期盼之色地出言问道。
果然是这个问题!李贞作为穿越众,自是清楚来自的那个时空里,李世民也曾对继位的李治说过同样的话,先前李世民在迟疑之际,李贞便隐隐猜到了李世民将要说的话,心情不免有些子复杂了起来,略一思索,点头回道:“父皇有此心愿,儿臣自当保司徒大人满门富贵,请父皇放心。”
李贞这话答得虽爽快,可内里其实还是留下了个尾巴——保其富贵,而非荣华,其意思就是在说自己不会去伤害长孙无忌的性命,让其当个富家翁,却绝不可能似如今这般让其手握朝政大权,这话李世民自然听得懂,可也不好说些甚子,毕竟李贞打小了起便是个极有主见之人,他若决定的事情,旁人很难改变之,李世民自忖也做不到,再者,这个家既然要交给李贞做主,他自然要用自己的人,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这个道理,此时见李贞答应保证不伤害长孙无忌,也算是对自己与长孙无忌的君臣际遇有了个交待,李世民也不想太过为难李贞,这便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李贞的话。
“那好,朕相信尔能为朕办妥诸事,时候不早了,尔赶了一路,早些回宫休息去罢,明日起,朝堂政务就由尔打理了,尔须多加费心才是,去罢。”李世民该交待的话都已交待完了,心事一了,原本激荡的心情这么一平复,整个人的精神立马有些子不济了起来,靠回到了榻上,吃力地摆了摆手,示意李贞告退。
“父皇,您要善报龙体,孩儿先告退了。”李贞虽甚是担心李世民的身体,可也知晓此时不宜太过打搅李世民的养病,这便恭敬地行了个礼,而后缓步退出了勤政殿,也无心在宫中多留,出了宫门,即刻率众向城中赶了去。
得到了老爷子传位的许诺,如此多年的夺嫡之路便算是走完了,按理来说,李贞应该兴奋异常才对,可不知为何,李贞的心中却没有多少的兴奋之意,反倒有着一股子茫然在心头涌动,尤其是老爷子所言的“暮鼓晨钟”之言更是令李贞心酸不已,回望着这一路行来的艰难与苦难,再一想起李世民那衰老与憔悴的脸庞,万千的感慨、万千的叹息令李贞的心沉甸甸地难受着,一路走一路思索着,想得入神之余,人已到了东宫门前,兀自端坐在马背上,浑然忘了周遭的一切,直到一声脆脆的童音:“父王。”响起,李贞这才猛然惊醒了过来,定睛一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