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财迷抗日记-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中才在接下来的国大党五届代表大会上讲话,表示要着手结束训政,实施宾政。说这是他的政府向民主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抗日政策方面,他也说了一些“如果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抱定最后牺牲决心,而为和平最大努力”等等。表示虽然现在忍让,但如果把我们逼急了,就只有牺牲、反抗。

而南京政府还决议要发展重工业,对重工业进行政策倾斜。例如对造一条大船,政府就给多少钱的补助等。

大家都知道,这时,共济会在马鞍山的船厂正好开始生产船了。而没什么人知道的是,在这个船厂的一个秘密分厂中,我国第一条柴电动力潜艇也就要下水了。

共济会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了浙江省的地盘,以及对潜艇生产的支持费用,安徽等地的势力也更巩固了。另外,共济会的名气、地位,都得到了提升,很多地方势力,都来与共济会拉关系。共济会与日军是明显的敌人,但与国内的主要实力派都没什么大的矛盾,自己的实力在事件中得到了展示,所以各实力派也都想结交这样一个朋友,而不会去树这样一个敌手。

另外,共济会内部也消除了隐患,会员们更加团结。在对才弥先生作追悼式报道时,共济会做的好多事情也同时被高度评价,很多国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对共济会的印象也更好了,于是就加入了共济会,这使共济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些政治人物、猜到才弥先生绑架案内情的人,见到蒋中才结束训政和改变抗日的态度,是在与才弥先生作了会谈后作出的,于是觉得共济会才弥先生真的让人佩服。

各地的实力人物在看到抗五军与中央军的仗不打了、蒋中才也表态要结束训政之类的后,他们都没有说再要成立以他们为首的抗日全国政府了,而是改口为:既然蒋中才能听从他们的劝告,改变政策,所以他们暂时让蒋中才继续执政,对其政府今后的情况“听其言、观其行”。

…………………………

不过在他们谈判和国大党开会期间,日军也看到抗五军与中央军的内战是打不起来了,于是他们开始对热河等抗五军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进攻。另外,他们搜罗的一些汉奸,也在河北粉墨登场了更新,更快,尽在16k文学网,;全文字阅读让您一目了然,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首先是河北香河汉奸武宜亭(振茂)等人受东洋人煽惑,组织“国民自救会”,号召“反蒋倒党”,围困县城,声言要自治。

然后,天津的汉奸组织了一些流氓泼皮,自称“华北民众自卫团”、“农民自救团”代表,由日人引导游行,向巿政府请愿,要求还政于民。也就是说,他们自称是民主人士,他们要进行“地方选举”,然后就不用中央管事了。

另外,天津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民间自发组织”,有”中华民主同盟会”,“国民自救总会”,“河北各县代表联席会议”,”山东人民自治协会”,“绥远军政自治协会”,“河南全省人民自救会”,“察绥商民联合会”,“天津工商业联合会”等等一大堆,也不知道怎么冒出来的,也就是联合发了一个通电,请中央开放政权,他们要“自治”。

不过真正有动作的是在通县的汉奸。在日军特务的操纵下,汉奸殷汝耕的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在通县成立,池宗墨、王厦才、张庆余、张砚田、赵雷、李海天、李元声、殷体为委员,殷汝耕为委员长。看来,甘愿当汉奸的人也不少。

这时,宋哲元也看到中央并不想与日军马上对抗,而且他们自己也想在河北能维持下去,并不想别的部队介入。从一些报纸上消息来看,才弥先生好像与蒋中才达成了一致,也没要蒋中才马上发动全国抗日的样子。这样的话,他们的部队只要能掌握河北大局,就不能牺牲实力去与日军对抗,也没有能力与日军对抗。所以他们对通县汉奸的这样搞,没有去阻止。至于那些与浪人们一起喊口号、发通电什么的小汉奸们,更是不会去管他们了。

第七卷 1935年 第二百四十章 又是新年

不过二十九军的这些态度,让华北的日军特务觉得宋哲元他们还是可以争取的,于是东洋特务一天到晚来找宋哲元和商震,要他们宣布河北自治。只要他们宣布河北自治,日军将对他们怎么支持,包括军事和经济。商震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装病,来躲避这些特务说客。

而日军的直接军事行动也挺快,他们的部队向抗五军根据地进攻,受到根据地留下的部队的抵抗,不过还是让他们占领了一些原来是抗五军管辖的城镇。日军急进派又开始宣传他们在东北“剿匪”的胜利,另外又派了一些部队,向山海关和古北口逼近,以威胁河北的二十九军,并阻止已经入关的抗五军回到东北。

总的说来,日军利用抗五军与中央军的内战,还是捞到不少渔人之利。他们打下了一些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也拨掉了一些他们的眼中钉。这些军事上的据点,要恢复还是要花不少代价的。他们宣传了军事上的胜利,让一些汉奸认为日军的势力还是大,就被他们拉了过去。于是在政治上,他们也搞利用这些汉奸闹事,把势力伸入华北和内蒙更新,更快,尽在16k文学网,;全文字阅读让您一目了然,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日军让这些汉奸的闹事,发起的比较仓促,时间还不久,共济会与蒋中才的谈判就达成结果,并可以北上了,所以,影响总算还不大。

这样,汉奸们的好日子并不是很长,这儿共济会与蒋中才的谈判基本确定后,财迷就让抗五军、敢死大队等马上北上。不过现在抗五军要北上,可比当时南下要难得多,二十九军虽然没有说阻止抗五军的北上,但他们怕日军以此事作为借口,在河北制造事端,所以让抗五军不要大张旗鼓地北上。而到了长城北面更加麻烦了,日军控制了山海关和古北口,更别提利用东北到北平的火车了。

财迷等人商量后决定,先让敢死队先去天津一带,打击东洋人的走私和那些汉奸的胡闹。共济会与各地经济界、商业界的关系是很好的,自己也有不少工商业在各地,现在这些受害的老板们来找共济会,共济会当然是要出手的。而且这走私要是不压下去,让东洋人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就等于是让他们有钱来造子弹对付我们。

而且敢死队的人不多,化妆又是本行,他们悄悄回河北,是没有任何困难的。等他们在河北有了行动后,能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也可掩护大部队的北上。

而在抗五军回热河的行动上,他们还是听从二十九军的要求,因为目前抗日的基调已经定了,还是要拖延日军入侵华北的时间,那就分小批量、化妆成百姓,绕道慢慢进入热河和东北好了。日军是占领了一些原来是抗五军根据地的地方,不过日军很快就会知道,占领这些地方,他们每天都要付出代价的。

敢死大队的人回到天津、河北沿海后,又开始了老本行。打击走私。这对他们是熟门熟路的,而且这次人手比以前更多了,一些从东北撤出来的队员,现在还没去东北,就先在河北先拿东洋走私分子练习一下。还有一些新训练的队员,以及在这次徐辉绑架事件发生后招收的敢死队员,也都一起北上。没有到北平的训练基地去,而是分到队里,跟着缉私了。

海路上的走私很快取得了效果,走私分子的不少货物在海岸线上被敢死队拿下了。但已经到了天津市的走私货就麻烦了,走私分子把这些货一点一点地运到全国各地,这就很难打击了,特别是走私分子把这些货物混在正常货物一起运输。

没办法,敢死大队与情报大队一起,搞走私货屯放、运输的情报,动用几十人的“大部队”行动,去打、烧走私货仓库。要知道,平时敢死队的行动,最多也就十几人,这几十个人一起行动,真的是算大部队了。不过没办法,这东洋走私团伙保护仓库的人也很多,武器也不错,都是日军的军用手枪和步枪,不过三八式步枪太长了,不便于携带,所以走私分子把刺杀拿下来不说,还把枪柄给锯掉一截。光从这一点上看,就能知道,与日军正规军比,他们的水平还是要低了一些。与装备有无声手枪、侧把子枪,训练有素的敢死队员比,他们的素质就差了好多。

敢死大队打仓库的行动得手了几次,开始有偷袭成功的,他们就调了人手去,把仓库里的货都给搬走。这些东西拿到西北的贫困农场去,作为扶贫用还是挺好的。

当然,对仓库的袭击也有偷袭不成,变成强攻的。东洋鬼子也不是傻瓜,在一些仓库被袭击后,他们甚至让日军部队穿了便服,来保卫仓库。那样要运走货物是不行了,但悄悄潜入,放上一把火,然后在大量东洋人来之前就撤走,还是可以的。尽管东洋人救火后,能保住一点货物,不过多半的货物已经损失掉了。

接下来,东洋走私分子都开始担心起他们的仓库来了,于是,采用了集中货物,武装护送到内地去;以及把仓库里的货分散到周边地区,放到军营里先藏匿起来。而共济会敢死队也相应改变方法,如打探到走私货押运的路线后,用军队拦截等。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不少走私货进入了内地,打击走私,只能让走私的成本高了一点而已。

这反走私的行动,也是一个持久战。

日军与罗苏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这也是他们为了避免国际其它列强反对他们侵略大华的需要。所以,所谓的“满、蒙”双边谈判,没有成功,在十一月份,双方不欢而散。

抗五军敢死队又北上了!这消息马上传遍了华北,那些汉奸们马上收敛起来。只有在通县的那个什么自治政府还聚集了一些汉奸,让东洋浪人等组织了一些武装,来守卫。不过几个有名的汉奸还是不敢住在通县了,殷汝耕等人就跑到天津,住到日租界去了,毕竟还是有日军直接保护更安全一点。

虽然难度增大一点,但敢死队要在日租界刺杀他们并不是不可能的。不过现在共济会采取避免做这种影响大、但实际效果不大的事件,觉得这样的小泥鳅杀了也没多大的作用,就让他们躲在那儿了。

结果这些家伙还来劲了,像模像样的把自己当一个独立的政府了,还向宋哲远要钱,说要政府开支,又与伪满州国签订什么合作协议。宋哲远怎么可能给他们钱?于是他们就向过路的火车收过路费,抢走了境内火车站的票款。看来接下来,他们再搞一个全县的“全民公投”,然后就可以把这火车站改为“通县共和国海关”了。

在一九三六年到来之前,抗五军在山东的部队一半到达了热河,另一半到了涞源的抗五军基地。冬天已经到了,东北的仗也不太打了,行军也困难了,所以这一半的部队就在河北涞源这儿休整了。

新年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中到来。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四十一章 高朋满座

每年的新年,财迷总是从圣诞节起就进入应酬的高峰,各方面的人物轮流来见面、或自己出去拜访,而今年的规模又胜往年!不断有人来祝贺才弥先生大难不死,庆贺共济会的龙头大哥逢凶化吉!

各地实力人物,现在知道共济会的实力,也知道这次共济会与蒋中才结了冤,不过共济会是看在国家大局上,不想打内战,逼蒋中才答应了一些条件,才算了罢了手。这一方面说明共济会的实力大,另一方面说明共济会从此在我国的政治舞台上更上了一层。所以说,与共济会拉好关系,是很重要的。

外国势力也看到了这一点。美国等欧美国家说才弥先生符合西方民主精神,有经济和科学背景,虽然没有现在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将来有可能是政治新星。欧美国家都是喜欢找一个亲他们国家的代理人,如果能服从他们的游戏规则的人,就更好。至于是不是民主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的。

这才弥先生,曾经被欧美国家说是带有帮会性质的组织的头子,这种半地下的组织,是欧美人所厌恶的,就像一般人对黑社会的感觉。从义和团以后,他们就最讨厌华人中这样的组织,最不愿意与这种人物打交道。不过现在共济会有点像是政治团体了,所以除了日喷和英国,其它如美国等国家对才弥先生和共济会的态度都好了(奇#書*網收集整理),就把民主的帽子送到才弥先生的头上了。

英国对才弥先生的态度不好,是因为在东南亚一带,好多原来的帮会组织,现在都并入到了共济会中,本来当地华侨只有经济优势,而当地土著有人数优势,双方势均力敌,都要求他们殖民统治者来调解矛盾,这样,他们就可以从中渔利。但现在华人向一些地区聚集,这些地区形成了华侨的优势势力,而且殖民当局挑动当地土著向华人闹事,都被华人的帮会组织自己摆平了,当局要想压华侨,也因为这些帮会组织而压不动。这样,殖民地当局就难以管理了,或者说是难以大捞好处了。对当局的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华人提出了“不分民族、人人平等”的口号,甚至私下避税。如果从欧洲派更多的军队警察去,那是要增加管理成本的;如果按华人的合理要求改政策的话,让华人更加坐大,以后不就更难管理了?但他们要与已经有目标、有组织、有武器、有游击作战经验的华人作战,要加入多少军队去?殖民当局开始说要加多少武装,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们评估了一下,按日军与抗五军的战斗情况比,英军不知道还要加入多少部队!

所以,现在英国方面也是以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看怎么加大力量打击东南亚的华人,另一方面与才弥先生拉一下关系,看能不能通过谈判,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对财迷这儿还是来应酬一下,大面上要过得去。

德国人对财迷的关系,表面上有点冷淡,这倒不是因为共济会在抗日,而是因为德国与日喷正在谈合作的事。

说起来,德国与日喷的关系在前几年是相当差的,原因是一次大战中,日军给了德国一刀。现在他们走到一起,主要是日喷与希特勒政治理念的相同,他们都把自己说成是反对赤化的尖兵。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恐怕也一样,就是希望这样就可以让英美等国家不去干涉他们发展军事力量。这个,他们“要恢复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嘛!

不过,政治理念这东西,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分量不是很重的。德国也提出口号,要反对赤色国家,实际上就是说要打击罗苏。所以,只要是能帮他们打击罗苏的国家,才是最重要的。大华与罗苏边境线这么长,两国不久前也打过仗,所以也是可以考虑作盟国的国家之一。

而日喷也一直在叫喊要反赤,与罗苏已经算有点摩擦了。华日这两个国家都可以是德国潜在的盟国,至少在近期内不会是敌国。不过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打仗,如果华日战争不能停下来,那么,德国只能从中选一个强一点的。如果日军比较强,即便从感情上德国对日喷要差一点,但也只能选择他们。不过现在还挺难说,因为从情报分析,华国的军队,例如抗五军这样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一点不比日军差。而且华国的经济再要上来,综合力量可是不能小看的,毕竟这是个大国,资源丰富,人力多。这让德国对这个选择题有点举棋不定。

至于共济会接走了一些犹太人,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确实,开始他们让一些犹太人把财富带走了;不过德国政府发现了以后,现在只是放人而不让他们带走财产。可共济会还在接走人,这就没什么关系了,也许真的是如共济会所说的,他们只是好心,想救一些臭哄哄的犹太人而已。虽然很多有钱的犹太人在最早就溜了,不过剩下的犹太人的财产让德国留下,收获也不小。这些人有什么用?要关他们、杀他们,还要浪费资源呢。

所以,德国现在与共济会的关系也要保持一下,也要派人与才弥先生打一下交道的。

连正在与抗五军打仗的东洋人,也还是派了一些号称是对华人友好的“朋友”,来与才弥先生“友好”一下。这个时空,东洋人与一些华人的关系还真是多,这些“东洋朋友”本身财迷是不想见的,但他们都有很硬的介绍人,这些介绍人的面子是要给的。而且他们号称是为大华好,为了“日华友谊”,所以还是见一下吧。

连东洋人都要应酬,这国际国内的(奇#書*網收集整理),要应酬的人得有多少?

还有自己的兄弟们,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也是要聚一下;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曾经支持过共济会的朋友们,到了年底也要来往的。这儿说的给过支持,不是指那些给他写过悼词的、口头上说要为他报仇的一批人物,而是指真正出力过,或者在暗地里与共济会联系,说要派兵与抗五军一起打中央军的人。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四十二章 内务管理

既然德国等国家的人也来与共济会拉一下关系,罗苏当然也有人来与抗日先锋才弥先生交朋友了,一方面是进行一些商务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拉一下感情。现在有些罗苏的货物可以从新疆进入内地,或者经海参威船运到上海,再把上海的商品运回国。

说起来,科辉集团现在是我国国际贸易的最大商家了,欧洲、美洲,阿拉伯国家,都有科辉的商业公司。以前是人才少一点,现在自己学校的毕业生也出来了,加上犹太人中招了不少做商务的员工,驻到各地去,而当地的华侨也成了科辉驻各国的公司员工的一个来源。而国内有些小的公司,本来是与上海的各洋行打交道、销售商品的,现在也改到与共济会来做生意,由科辉的商业公司代办进出口了。不光如此,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商人也通过科辉集团来经营他们的商品。任何产业,有了规模经营,成本就低了,而决定价格的力量变得强了。对桐油等主要由我国出口的产品,科辉就决定了价格,让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而不像以前,国内的小商家互相自己压价,把价格压低了,利润都让外国商人赚取。

因为科辉商业网络比较大,又有一定的运输船队,所以,他们不光做国内与国外的贸易,还做国际倒爷,例如帮罗苏从美洲采购货物,

而财迷也不是全部时间精力用于这些交际方面的事。共济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也一大堆的事呢!

共济会是有点帮会的习惯,一直是有点秘而不宣的组织,现在组织的地位不同以往,是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政治组织了,于是又有人提出,要怎么公开挂牌,全部会员要挂胸章什么的标志,最好会员有统一的服装之类的(像蓝衣社都穿蓝衣服?)。这事财迷不同意,现在与各派的人也都是一种说不清的关系,而且国内的各派别以后谁上谁下都不知道,天知道以后还有什么事要发生。现在共济会中只有一些如国货公司、平安联运和一些农场中有一些公开的会员,各地的共济会分会负责人都多半是半公开的。财迷觉得这样很好,还要让更多的会员成为秘密的、地下的会员,以应付可能的变故。公开了,除了显示实力外,没有什么好处的。而处在这样地下组织的样子,有一点好处,就是让人有一种神秘感,外人对共济会的实力的估计不准。

另外,从财迷被绑架事件来看,共济会要加强对国内相关组织的情报,以及对自己内部人员的审查管理。国内情报的收集是情报大队的事情,而且他们以前就有相关的组织,做过相关的工作。不过现在是加了点人手和目标,并希望在一些别的组织中找一些人,成为共济会的情报员,或者当共济会的朋友。

财迷指示,对共济会内部的人的监控,要以相信会员为出发点,情愿放过混入来的人,绝不能冤枉人。共济会自己办事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行得堂堂正正,除了对日军的军事行动和一些秘密武器要特别保密外,对外也没什么可以遮遮掩掩的,像杜丝娜那样潜入共济会一段时期后,被共济会干的事感动而向共济会坦白的打入者,已经有了好多个了。总的说来,也就是在共济会内增加了一个监督内部纪律的部门,加强对会员的考察而已。

在组织对国内的情报机关时,财迷提出要他们去找一下那个在看押他时对他透露了杜小姐和叶队长出逃消息的蓝衣社特务。而三龙他们也想到寻个打电话给他们,说才弥先生还活着的人。他们以为这两件事是同一个人干的。不久他们就找到了看守过徐辉的那个特务,那个人很快答应留在现在位置上,当共济会的卧底,有什么情报就通知共济会。但他说他并没有出去打电话,不是他不想这么做,而是他这个级别的人,那个时期根本不可能出去打电话。能够做到出去打电话的,只有非常有限的三、四个高级特务。

根据他的情报,共济会又让接电话的人设法找机会听一下这几个人的讲话,马上就确定了打电话给他们报信的人。于是在一个夜晚,三龙找机会,悄悄带了礼物到这人的家中,说是感谢他为才弥先生案报信。这人见到共济会的人能这么快就找到他,也挺吃惊。他对共济会和才弥先生的爱国爱民是挺钦佩的,最终答应与共济会的人做个朋友,予以合作。不过他说不加入共济会,也只是提供对抗日等有用的消息。

至于杜丝娜,戴笠那边说杜丝娜是上了那个叛变了的上司的当,被利用了,但毕竟参与了才弥先生绑架案,所以,开除出特务队,但不追究刑事责任,交由共济会发落。

财迷知道她确实也是受了骗,后来又反戈一击,还救出了叶队长,将功赎罪了,不光没有作任何处理,还说如果她愿意,欢迎到共济会来,做她愿意做的任何工作。不过杜小姐自己说先要回家安静一下,以后再做决定。实际上她还是想到徐辉身边的,不过现在她自己也不好意思来,更看不得徐辉与聂洁雯两人亲密无间在一起。于是,她先回到南京家中去了。

聂小姐这一阵子当然是天天与财迷在一起,这些应酬场合,她就是一个女主人了。聂小姐在这类场合并不怯场,英语、各方面知识也能应付一点,但也不能像交际花那样应付自如。不过聂洁雯有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她发自心底的微笑。这是她自从又与徐辉在一起,而且与徐辉的关系确定以后,她一直是这个样子的。这让宾客们看了觉得心里很舒服,也觉得才弥先生的夫人就是要这个样子的。

孩子们本来对聂小姐关系就不错,经过这一个来月在南京一起为徐辉悲伤、一起等待徐辉的消息,更是让他们关系变得更近了。所以,财迷与聂小姐确定关系,家里人都很高兴,叶大娘她们对门弟观念挺强,觉得以聂家的门弟,比起什么杰西卡、杜丝娜,都要好得多,更加配得上才弥先生!聂家到底是大户人家。而才弥先生现在虽然没公开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但只要看看这天天来找才弥先生的人,和他们对才弥先生的态度,就知道他们的“东家”是多么有地位!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四十三章 永田铁三

在一九三五年中,田中曾男的地位也上了几个台阶。首先,他主持设计的火箭筒,已经大批量生产,并发到部队进行训练。日军中从热河战场上逃回去的机械化部队士兵看了这种武器的演示后,从弹道和射击距离上看,认为抗五军用的就是这种武器,打坏了他们的野田一型坦克。

而且他们情报部门还从我国搞了一些当时在东北被打坏的坦克照片,发现装甲钢材的爆炸口也与他们模拟试验是一样的。就是说,由于有田中,他们不光知道了抗五军的秘密武器是什么,还能够制造出来了。日军中的军官都对田中特别佩服,这田中的水平太高了,就从一些士兵从战场上看到的一些情况,就能设计出敌人用的武器!

田中设计、生产的火箭筒,最大可击穿二百五十毫米的钢板,这比当时任何坦克的装甲都要厚!而且日军从沙盘演习,以及从模拟战斗演习上看,装备了火箭筒的一个连的反坦克步兵,可以打败一个连的坦克部队。这虽然有陆军原机械化部队的人略为夸大了火箭筒的作用,以表示当时他们打了败仗不是他们的无能,而是共济会的新式武器利害,所以在沙盘推演时故意说是有火箭筒的步兵怎么利害。不过如果在坦克部队不知道步兵有这种武器,而且步兵预设了工事,甚至设了埋伏时,步兵消灭这个时空水平的坦克部队,是没完全可能的。

这装备了火箭筒的步兵与机械化部队的装备的价格,相差多么悬殊!日喷是个资源小国,历来注重这经济上的对比。这样分析下来,他们有了一个结论。就是装备坦克等,太不合算了。以后要停止重型坦克的生产,改为生产火箭筒。

以日喷现在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作出发展火箭筒而停止发展坦克,是完全正确的。相对而言,对于大华,更应该如此。这个时空的我国,工业基础、钢铁产量、经济技术水平,连东洋都不如,更加是应该发展如火箭筒之类的武器,而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搞坦克之类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特点,我们贫困而人多,就只好发挥这样的特点了。这样人的牺牲可能要大一点,没办法,穷人命贱!至于有些YY小说上,什么人穿越时空去了后就造了世界一流的坦克飞机的,怕是与当时的背景不太符合。

日军有了火箭筒后,对付罗苏就更有把握了。他们以前对罗苏军比较害怕的是苏军的坦克装备比日军强。可现在经过军事上的推演,以及他们与抗五军实战的经验,觉得苏军反而不可怕了,倒是抗五军还更麻烦。

不管怎么说,这田中曾男的功劳大大的!让日军也掌握了抗五军的秘密武器,以后不怕苏军了,而且对抗五军也可以有所相应的防备了。于是,对田中曾男又授了功、升了官。

说起来,这也是因为田中的资历也比较深了。在日军中,在刚进部队后,你就算做出一点成绩,大家也不会破格让你升官,不过已经的一点基础了、有资历了,升起来就快了,所以,这次田中也升到了少将。田中因为设计制造了野田一型坦克而升任大佐,又因为设计制造了能打败坦克的火箭筒而升到了少将。这大佐升少将说是一级,但这一级意义不同,一般要过这一关不太容易。不过田中有个优势,他人属于海军,但造了不少武器是为陆军生产的,所以,各派的势力都是对他放一马的。

日军军队里的派系也挺多。田中是属于海军的,是海军中比较稳健的一个小团体的。这并不是说他们是反战派,只能说他们属于比较稳健的一派,从大的派别来说,属于“统制派”。

在都是要以扩张手段来使亚洲、甚至整个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