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财迷抗日记-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军的兵力只够维持从辽宁到长城前线的后勤线,没有能力来顾及其它地区,结果热河东北部的重要城市开鲁,也被抗五军与部分抗四军、抗二军等一起收复。或者说是日军为把军力收缩到辽宁与长城前线一带,而不得不放弃热河北方地区,包括开鲁。

实际上日军也就是扫过热河的北面,留有士兵驻扎的只是城市和较大的镇,这几个城镇的士兵后来还被抽走一半。抗日义勇军攻打时,他们没有军队可以来救援,只好放弃了。这些地方光复了,也就是大半个热河又回到抗日义勇军的控制下。全国民众欢欣鼓舞,似乎热河光复、长城胜利不远了。

对抗日军民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对何应钦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事使日军明白,他们在长城再这么下去,后方将越来越乱。于是,日军决定与何应钦谈判,他们也想结束长城的战事了。

日军必须把兵力从后勤困难的长城撤下来,把目标转向热河。他们与何应钦等人谈判,五月三十一日,在塘沽签了个停战协议。

这个协议把长城一线南北十公里设为“非军事区”,双方同时停战、撤军。

“非军事区”中,在长城南面,可以有华方的警察维持治安;在长城北面也由地方(伪)警察维持治安。

因为原来山海关北就驻有日军,现在好象日军北撤了十公里,由伪警察来驻扎,华方得到便宜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么约定,就是热河的长城北也由伪警察来管了,这怎么可以呢?

所以,这个协议看上去这个协议很公平的样子,但实际上有把长城当作伪满州国边界的意思。

而华方看上去有的可吹嘘的是,日军要从山海关南面撤回关内。

这个塘沽协定一公布,又被全国人民痛骂。说这不是承认了伪满州国?这不是放弃了热河和东三省?为什么不一鼓足气把鬼子打出热河、赶出东北?

协定签定后,日军方面宣称:他们对我国的中央政府他们是没敌意的,对华北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只要华方没有挑衅,华北的日侨利益能得到保证,日军是不会进攻华军的。所以,只要在华北的日侨没有受到威胁,日军就同意了停奇书…整理…提供下载战,并以主动放弃多伦和山海关这样的城市和重要关口,表示他们的诚意。今后,日华政府和人民之间要消除误解,加强友好关系,共同发展经济。

至于热河和东三省,是满州国的土地,他们受满州政府的邀请,派兵清剿土匪和反满抗日武装,但如果没有了反满抗日武装,日军也会撤出的。他们的目的是日华友好、相互提携、共同繁荣!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五十三章 长城停战

对于塘沽协定,何应钦也出来讲话解释,意思说在这次长城抗战中,他指挥的英勇的我军将士,前赴后继,作出了非常巨大的牺牲!全国民众也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五个月来,前方将士牺牲惨重,后勤也有不支(意思能守住长城是很侥幸的事),终于迫使日军作了让步,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日军已经不得不退回到山海关内,这是我们继上海战争之后,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这样的战争,对于我国和日喷,都是损失很大的事,而起因不过是双方的误解和不信任,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次停战谈判,不光结束了这次战争,还为将来避免误会、避免冲突,作出了贡献。

总之,这次是开了个好头,希望以后,华日双方都要以这种谈判的方式,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

而双方也都要注意避免再做出会导致出现双方误会的事情。一切武装力量都应该服从命令,在中央的指挥下行动,以免再生不必要的纠纷。

与日军的交涉,无论是军事或者外交,都是政府的责任,都应该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进行!主大家相信政府有能力收复东北,这次长城战争的结束,就是政府指挥下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嘛。

…………………………

抗日义勇军纷纷抗议,说要日军必须从热河撤军、从东北侵略的地方撤出,义勇军才会停止对他们的反抗。共济会、抗五军发表了日军不退出侵占的土地,就坚决抗日到底的声明。各界、各抗日团体都反对得很响亮,抗五军的声明等不久就在一大批声明和文章中被淹没了。例如冯大帅就发了好多讲话,批评政府的政策,要政府来个全国动员,派全部军队来抗日,乘胜追击,把日军赶出东北,收复关东州。不能浪费了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好抗日形势。刚刚回驻到多伦的抗四军也发表了一些坚决支持冯大帅的声明,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同意他的呼吁。

作为对长城抗战后勤工作完全掌握的财迷来说,他知道现在我军在后勤上确实是相当困难;但从敌后游击队和情报大队发来的情报看,日军现在也非常困难。我军的困难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差,物资贫乏,武器和工业材料很多要靠进口。而日军不仅因为很多东西要从国内越洋过来,更主要的是在辽宁到长城前线,很多运输队受袭击,运输成本很高;更别说运输队本身被袭击后,物资被毁,有部分甚至落到了抗日义勇军的手里。

可以说,现在长城抗战正处在拼消耗时期,双方都累,都想喘口气。如果说这时签个让日军从热河退出去的停火协议,是可以接受的,但日军只从山海关南面撤退,就得到了对热河北部地区进行攻击的机会,则是不合算的。

但一些对和平有一厢情愿的人也不少,他们希望与日军的战争少一点,可以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

对抗战不关心的人也是有的,东三省毕竟离自己比较远,长城能停战总比打下去好。

所以,中央政府方面的宣传也不是没有市场的。百姓不知道这个长城停战协议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热河的抗日战争变得更激烈的开始。

蒋中才、汪精卫,都出面讲话,同意塘沽协定,并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要求各部队执行停战协定的条款。说如果不听命令、继续军事行动,就是破坏和平、破坏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财迷就奇怪了:这到底是谁在破坏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

…………………………

日军去年在上海丢了面子,本想今年在北方找回来,并且搞乱华北,他们还收买了一些汉奸,准备打下华北后成立什么自治政府的。现在连长城打不下,热河又被夺回一半!如果不抽回兵力,重新把热河占领了,又要丢脸了。不过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便宜,在谈判上总能得一点的,这个停战协定,日方又得到了收缩兵力、集中攻击热河的抗日义勇军的战机。

对日喷国内,日军当然宣称他们又打了胜仗,教训了挑衅的华军,打下了热河省,达到了战斗的目标,现在划了长城为军事分界线,华军以后不敢再挑衅了。

之前黄琪翔和傅作义将军他们都感觉到了长城前面日军的困境,正策划了一个在长城反攻的计划,不过后勤物资一直达不到反攻所需的数量。现在就因为这个停战协议的签订,这个计划也泡汤了。

这一阶段的长城、热河抗战,历时五个多月,日军伤亡一万五千多人,我军的伤亡约二万三千多人。其中以中央军伤亡最大,西北军次之,还有就是东北军、晋军、抗五军。

…………………………

关东军签下这个停战协议的军事目的是很明确的,他们这样打下去太被动了,要改变这个局面,唯一办法是让国内再派部队来,可国内的部队已经非常紧张,要再征兵的阻力也很大,而且关东军对国内说他们打得非常顺利也不好意思说再要增兵。不能增加兵力,那就只能这样收缩一下,先集中力量对付热河的抗五军。

这个目的,蒋中才和何部长他们应该也是能看到的,不过,这他们觉得能让日军与抗五军互相消耗力量,是对他们最好的事情。

因为这次抗五军暴露的实力,比蒋中才他们之前想像的大得多,现在又接收了二万二千名东北军士兵,实力更加增大,这让蒋中才他们很担心。这会不会成为一个阻碍他统一国家领导的障碍?

抗五军不是打敌后游击战很有水平吗?让他们去消耗日军吧。政府在关内可以喘口气,把精力转到别的方面。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抗日同盟军

现在,热河的抗日主要就是抗五军的事了。财迷他们也看到了日军接下来是要对热河北部进攻了,就开会决定对策。

现在抗五军的部队数量是多了,进入热河的已经有七个大队一万八千多人;而在河北前线的有三个老大队七千五百人和已经训练了二个月并且打了一个月仗的三个大队七千多原东北军整编部队;在察哈尔有一万五千才开始整编的东北军部队,在涞源有一个老大队和一万二千名才训练了二个多月的士兵;在上海还有二个大队五千人。不计在东三省的部队,以及热河的民兵,也有六万五千人。不过,在上海还是要放上五千人,而涞源也至少要放上五千人,能够用于热河抗战的可以达到五万五千人。

问题在于这五万五千人中,有二万七千人是刚刚整编的部队或者新兵。

会议上,大家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以现在的编制,先让二万七千人的部队继续训练,一些老的大队和三个已经打了仗的东北军团先进入热河。第二个方案就是让除在热河的一万八千人之外,四万七千人都重新混编,全部再训练一到二个月,然后一起进入热河。

财迷觉得,收编的东北军中,现在有些官兵的风气还是不行,缺少干部,应该让一些老大队的人加入去,对以后这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所以他建议采用第二个方案,而且,他们判断日军也要经过一个月以上的休整,才能进攻赤峰等地。万一敌人提前进攻,只能靠现在傅保田带领的七个大队和民兵来对付了。

按徐辉司令的命令,抗五军把在热河内的七个大队补充一些当地民兵,组成两个师、八个团。关内的部队在上海留两个团、涞源放两个团,其余五万五千人马全部集中到密云至古北口一带,混编成五个师,加一个炮团,另外一个教导大队。每个师都是四个团,一万人左右。

到这个时候,抗五军的的编制情况日军也已经掌握,所以把大队也改称为团,纵队改为师。

财迷曾经想把部队搞成三三制,但章芝春和黄琪翔他们觉得没有这个时空的编制习惯,所以后来还是按每排四个班,每连四个排这样编了。财迷说,三三制可以在强攻冲锋时,一个班(排)进攻,两个班(排)掩护(这是他在另一时空学到的)。可是黄琪翔他们说,四个班可以分为两半,交替掩护,如果在困难的进攻,则可以一个班(排)前进,另三个班(排)掩护。轮流前进。四班(排)制的最大好处是:很容易分兵两队,每队两个班(排)。

财迷也想了一下,觉得这个时空的四班制是有道理的,进攻、冲锋时并不比三三制差,而其它时候,如均匀分兵时,比三三制要快得多。抗五军打仗中,冲锋强攻的有几次?所以财迷让他们继续用这个编制。抗五军一个班是十六个人(四个小组),一个排是六十六、七人,一个连是二百七十到二百八十人(连级就有专职卫生兵、炊事兵、通讯兵等),一个营(四个连)就是一千一百多人,而一个团只有两个营,二千五百人左右。别的部队还有一个旅的设置(两到三个团),抗五军就省掉了。

停战后,部队按中央的命令,撤离长城前线。傅作义的部队奉命撤回了绥远。

不过宋哲远的二十九军回撤察哈尔有了点波折。首先是蒋中才想另外任命察哈尔省长,另一方面叫二十九军暂时留在河北,不要回察省,因为宋的老首长冯大帅到了察哈尔。蒋中才派了庞炳勋等部队进入察哈尔。

冯大帅与蒋中才对抗战的看法正处于二个相反方向:蒋认为现在我们的国力是不可能与日军相敌的,所以要外国帮助、要国内打上五年以上基础,才有与日军抗衡的希望。而冯大帅认为就现在,只要凭着一口气,全国动员,每人一口刀,涌向东北,怎么也能把日军给灭了。

冯大帅可不光是发表讲话要抗日,他要做实际行动,所以来到了察哈尔,要把在察哈尔的部队都组织起来,组成“抗日同盟军”进行抗日。名字叫做“抗日同盟军”,是因为什么抗六军、抗七军的已经被人用了,现在这些抗N军的人,也要并入这支队伍,所以叫同盟军。

二十九军留守察哈尔的负责人是佟麟阁,他听从了老首长的话,留守的那个旅,就让冯大帅给组编到了他的“抗日同盟军”。这也是与宋哲元他们商量后的结果,庞炳勋他们来了,如果不并入抗日同盟军,他们就要退出察哈尔,到河北去。察哈尔这块经营了不少日子的地方,就算给了庞炳勋他们了。现在留在这儿,还可以再看一看有没有变故。

他们一个旅,编入抗日同盟军后就算是扩为一个师。另外还有一些从热河撤到这儿的抗日义勇军,也加入了同盟军。各地有原来西北军、现在已经在别的部队的人,也赶来参加,不过这样的人为数非常少。一些日军派来“打游击”的部队,如刘桂堂之流,以前曾经撒谎说他们是抗日武装,现在觉得被日军扔在关内了,也就去察哈尔,混入了抗日同盟军,甚至还有抗五军打多伦时,没有与日军一起撤退的伪军,现在也加入了抗日同盟军。

这个时候,蒋中才怎么可能让二十九军回察哈尔去呢?倒是冯大帅希望宋能带部队回去,不同意庞炳勋或任何别人替代宋当察省的省长。

宋哲远没有回到察哈尔,倒也不是说宋不听老首长的话,但现在他们的部队还能从政府得到后勤供给,如果去到察哈尔,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现在驻在察哈尔的那些部队靠自筹供给,现在最需要的是后勤供应,要粮食、武器、军装。但现在大家都很困难。共济会因为长城抗战和现在自己新的部队,后勤上也处在一个非常紧张阶段。

察哈尔本来就不是一个富裕的省份,还是一个小省,容不得这么多部队。

所以,宋哲远与财迷等人商量的结果,就是先听中央政府的,以得到中央提供的军费。

宋哲远对老首长讲了这个原因,但对此,老首长是不高兴的,虽然他确实也没有钱,但他觉得只要有决心,这些物资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像他开始筹集的一些部队,当时只筹到一些没硝过的生羊皮,为每人做了一件大背心。结果这支部队就只有这件背心,夏天到了,就把羊毛向外穿!否则就要光膀子了。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确实值得鼓励,不过对战士打仗不便、健康不利,怕也应该考虑吧?

不听老首长命令的还有韩复渠等人,不过他们都是手上有较多军队,还占有一定地方,现在对冯大帅的抗日号召,都不感兴趣。冯大帅开始以为抗日同盟军可以聚集到很多人马,实际上多半没去。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五十五章 撤出赤峰

日军从长城北边的十多公里撤退后,这一带空缺由一个叫李际春的人带了伪军来接防。可这家伙是不是怕抗五军打他,把他的队伍叫做“抗日救国军”,自己担任总司令。而日军给他的任务是当个缓冲区,这个称号也是得到日军同意的吧。不过这样也好,反正抗日义勇军利用这个区域的时候,他们也不敢怎么阻拦,只要不是太明目张胆的干就行。而这个区域中的日军特务,他们当然也是提供方便的。

这样的“抗日救国军”,真让财迷他们哭笑不得。抗五军的策略是,多做他们中下军官和士兵的工作,毕竟都是同胞,他们中不少人也是有帮助我们的意思的,慢慢地,这支“抗日救国军”还真的是帮抗日的多,偷偷把日军的活动告诉我军,还掩护我军和活动。

…………………………

财迷判断日军也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来休整。可是他又错了,日军的工作效率相当高,只休整了半个月,六月十五日,他们就出动了两个师团和一个伪军旅,共六万多人,攻击热河北部的抗五军。后面还有一个师团在承德、朝阳一带,随时准备增援。他们首先进攻的是赤峰市。

抗五军又面临两个选择:要不让在刚刚完成集中和混编的部队马上进入热河,要不就放弃赤峰市,退到乡村打游击。

对这两个方案,抗五军在北平讨论,内部的争论比较大,还打电报,请蒋百里先生参谋一下。放弃赤峰,抗五军的牺牲比较小,但政治影响很大。而让傅保田他们坚守一下,等这些刚刚完成整编的部队前去增援,部队的牺牲肯定会比较大。

财迷问了一下自己后勤的情况;以及日喷国内因为“关东军打了胜仗后又从长城撤退”后,又在为要不要扩大征兵争论的情报,最终决定放弃赤峰。蒋百里先生也支持这个方案,他也认为保持持久战的力量,比一时的拼斗要重要。

由于日军攻击迅速,而抗五军对是不是保卫赤峰的决策慢了一点,傅保田在赤峰附近的四个大队与日军打了两天的阻击战。敌军比较多,从三面包围上去了。傅保田也命令把在开鲁和林西等热河北部地区的部队也调了过来,准备在赤峰坚守。现在财迷的决策定下,他们乘敌人还没有完全包围赤峰,马上撤退。好在市区里的居民在这两天中已经撤出了。

在这次阻击战中,敌人也吸取了以前与抗五军打的一些经验教训,他们也训练了一些狙击手,装备了狙击枪,来与我军的狙击手对抗。我军的狙击手的第一目标是敌人的军官、机枪手和掷弹筒手,所以伤亡增大,不过后来也把鬼子的狙击手当成第一目标,加上我军中狙击手数量多,双有防弹衣,这才把鬼子狙击手给压下去。

另外日军的步兵炮兵协同作战技术也有提高,他们把山炮、迫击炮等放到阵地前二千米左右,提高炮击的准确度,常常在自己的士兵离我军战壕只有三十米时才停止炮击,也不怕打中自己人。炮击一停下,步兵马上扔一排手榴弹,并发起冲锋,而且机枪手是抱着机枪冲锋。步兵则尽快冲过这三十米,来到我军战壕,以人数优势来与我混战。

而敌人飞机知道在这样的壕沟战中对前线攻击作用不大,就改成对我后面城市进行轰炸,把赤峰市炸得面目全非,破坏我军的后方医院和后勤工作。

这些战术,让我军的防守战牺牲变大,虽然我军的侧把子在战壕近战中还有一点优势,但以前从猫耳洞出来是先扔一排手榴弹,现在变成先挨一排手榴弹,或者要捡起敌人扔来的手榴弹,倒扔回去。

这说明,战术不能一阵不变,而且鬼子也很会总结经验。

在赤峰市这种地形不是对防守特别有利的大山峻岭地方,这样打阵地战还真的不是很合算,经过这两天战斗,我军牺牲六百多,受伤近二千人。鬼子的伤亡比我军大,战死有一千多,受伤的更多。

不过,日军在战报上认为他们只用了两天时间、以比预期要小得多的伤亡就占领了赤峰,是个大胜仗。对抗五军的撤退,他们认为是在他们攻势下的溃败。

赤峰被日军占领的事,政治影响确实很大。民众已经树立了一种只要是抗五军守卫的阵地,那就是日军不可能攻破的阵地;抗五军守卫的城市,就是攻不破的城市。现在,抗五军守卫的赤峰,怎么能在日军攻打两天后就被日军占领了呢?

…………………………

攻占赤峰,让鬼子非常高兴,对他们的士气也有相当大影响。日军官兵中此前确实已经有惧怕抗五军的情绪,经此一战,马上又得意洋洋,队伍的情绪高涨,并马上追打撤出赤峰的抗五军。

抗五军用的是老办法,有两个大队的部队带着伤病员,先后向东、向西迂回撤退,后来反而转到赤峰的南面去了。剩下的两个大队,也边阻击边撤退,在从北面下来的部队接应下,分别向开鲁和林西撤退。

日军一鼓足气,分兵跟在我军后面追打。敌人的飞机在这种追击战中发挥了作用,热河北部地区大山少、树林少,草原多,不利于我军隐蔽,敌机对我军人数的侦察比较准确,侦察完了有时还对我军进行袭击。

我军按抗五军总部的指挥,部队在夜间没有敌机的时候分小股撤离,等到了开鲁和林西时,队伍已经小多了,也不防守这两个城市,小股部队绕城而出过,继续向东北或西北撤,实际上原来在这个地区的部队已经隐匿下来。

对放弃这两个城市,抗五军中有些人也曾经有过异议,不过财迷觉得这个形势下阻击战的伤亡比比较大,下令放弃。财迷觉得,在城市前面打阻击战,还不如在地形好一点的山地打,至少敌机对我城市的破坏要小一点。

蒋百里提出一个方案,就是把抗五军都放到林西,还请在察哈尔的抗日武装也来到林西。正好敌人已经分兵,向林西戟的日军不过一个师团二万五千人左右。我军以压倒性的部队,与敌人周旋,争取打败敌人,保卫林西。

察哈尔现在聚集的抗日武装号称有八万之众,不过以在察哈尔的共济会情报网报告,这个数字水分很大,实际可能只有一半多一点。而且里面有像刘桂堂这样的部队,财迷实在不想靠他们来打仗。那些部队的指挥、协调,也存在很大问题。而且以人数多来打阻击战,就算保卫了林西,也是要牺牲相当大。所以还是采取了放弃两个城市的方案。

鬼子在占领开鲁和林西后高兴得要命,而且也累得要死,他们也很佩服抗五军这么能行军,对绕过这两个城市的抗五军也不追了。不过他们不知道,从赤峰撤出的抗五军半道上都已经溜了,最后他们追的部队都是半路上等到着他们的。

日军从飞机侦察报告分析,认为抗五军从赤峰撤出的一万人,现在只剩下不到三千,溃不成军,他们已经大获全胜。

日军从发起对赤峰的攻击到占领开鲁和林西,一共只用了八天。在他们的战报上又猛吹了一通,皇军又成了战无不胜的了。他们国内的民众也又大肆庆祝了一番。

…………………………

对于我国民众的失望,后来有业余军事评论家在报纸上说,抗五军的主力都在长城抗战时抽调到长城前线,现在还在密云一带休整,鬼子对赤峰突然袭击,所以抗五军才放弃了赤峰等地方。应该说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抗五军在密云确实有大部队。这下子,全国民众的情绪总算好了一点,但马上就是要求抗五军部队立即进兵热河,夺回赤峰!

对这个时空的人来说,密云离北平的距离算是相当远的,坐大车要走上一天!如果是走路的话,就更加辛苦了,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到密云来慰劳抗五军。来了,就要宣传,要慰问演出,对士兵喝口号,演讲。这些民众团体的到来,也不算太影响抗五军的整编。特别是对刚加入抗五军的五十五军官兵而言,一些东北流亡到北平的人来到这儿,要这些“大兄弟”为死难于日寇暴行的亲人报仇,对他们是有触动的。人是有两面性的,一些老战士的带动还只起到一点作用,而老乡对日寇暴行的控诉,以及他们把自己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钱捐给抗五军,让这些五十五军官兵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人,还是要讲良心的。别的抗日将士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们也是大老爷们!

财迷已经经历过好多次这种场合了,但每次遇到,还是让他感动。自从大华联合银行走上正规后,他的资金从来没有紧张过。这些民众的捐款,他一般是不收的。有些民众拿出一元、五元的,比财迷这样的老板拿出一万、十万的还要困难。他们是从生活基本需要中挤出来的钱,而对老板,可能就是少一辆汽车的事。可这些民众还非要给,说是尽一点心意。这样的心意,让财迷和抗五军官兵觉得责任很沉重,这要不好好干,咋对得起这些人的期望呢?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多伦保卫战

本来日军的目标只是到占领热河北面,但现在他们头脑发热,觉得还要像上次一样,要把察哈尔的多伦也占领了。关东军就开始造了个舆论,说多伦不是属于察哈尔的,而是属于热河的,要求多伦的华军在一个星期内撤离,让他们进驻。

这恐怕还是他们发现所带的军需物资也快用光,需要后方送来补充了,才来搞这么个“先礼后兵”,如果他们还有连续攻击能力的话,恐怕是直接就打过去了。像上次打多伦那样,要打一个地方,还需要找什么理由吗?

日军的大话才放出去,这儿冯大帅、抗日同盟军、抗四军都表示要保卫多伦。这多伦是察哈尔的城市,是众所周知的!就算是热河的,也是我们的土地,关你们东洋鬼子什么事?头可断,血可流,多伦不可丢!誓死保卫多伦,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让日寇踏足多伦!如果日军胆敢进犯多伦,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察哈尔的抗日形势严峻,让省长的事有了定论,中央还是决定让宋哲元继续任省长。不过二十九军已经来不及赶回去保卫多伦,日军就动手了。

这冯大帅的抗日军队本来就一直在说要以“八万大军”杀入热河,解放热河,解放东北的。只不过后勤和整编还没完成,说实在,他们的后勤也就够维持这些人现在吃的,这还是实际上他们只有五万不到人,吃得还是饱一顿、饿一顿的。不过现在日军不用他们进热河,而是送上门来与他们打了,还给了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以逸待劳,应该比进入热河打仗要有利一点吧?

庞炳勋等部队就听了中央的命令,在后面布置第二道防线,并在张家口等长城一线修三线的工事。现在他与冯大帅关系可不咋的,中央的人有意让他当察哈尔省长,你一个没实权的“参议”,凭什么不同意?现在这事就这么黄了,察哈尔又是宋哲元二十九军的了!

而冯大帅也不要庞炳勋他们来防守多伦:这儿有比日军还多一倍的军队,敌军是孤军深入,抗五军已经来电报说,如果日军真的敢进攻多伦,他们会加强截断敌人的后路,还说会尽快派部队来打鬼子的屁股。二十九军也不久就能回防。这样,多伦防守战光有我们抗日同盟军就肯定能胜利。你庞炳勋不要在后面给我添麻烦就行了。

…………………………

抗五军说话是算数的,热河的抗五军本来就重新聚集了部队,准备好要动手打击敌人了。现在为了让日军打消进攻多伦的念头,就加大了对敌后的袭击。日军的后方开始有麻烦了:大军北上后,日军在赤峰市只留了两个大队,边上的乡村就更没什么力量看守了。现在他们要向北面的部队运送补充物资,他们知道热河各地会有抗日武装袭击,但没想到这儿还有这么强大的抗五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