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无敌前传-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罗拉多”号、“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英国也向其赠送了4艘重巡洋舰。而斯大林仍不满足,亲自下令建造2艘“苏联”级超级战列舰。

一时间,全球海洋阴云密布,所有的海洋国家出于种种原因,都不断地加强了对自身海军的建设。虽然从计划上来看,美英日等国的建造规模远大于欧洲宪章及中国,但令三国不安的是,欧洲宪章及中国拥有的巨大工业力量和近乎于0的关税水平,使得各国能够非常有效地调整各自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建造出更多,质量更好的战列舰。而美英日三国则因为彼此独立成不同的经济圈,各国资源不能进行合理调配,使得各国虽然貌似拥有更大规模的计划,但真正能够付诸建造的,只有预定日程计划的一半左右。实际上,各国还是不能在战列舰竞赛中取得对欧洲宪章及中国的优势。

为此,罗斯福于39年3月在华盛顿邀约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日本首相平沼琪一郎,讨论三国组建类似于欧洲宪章一类的政治、军事、经济共同组织。对这一建议,张伯伦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英联邦拥有自己遍布全球的自治领、殖民地等这个巨大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不是十分迫切地需要建立这种组织。而日本则全力支持,要知道,日本现在的资源供应几乎全部被美国人垄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名符其实的附属国,如果有新的原料供应渠道以及突然打开的国际市场,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

但英国现在的海外利益甚至连近在呎尺的地中海都需要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护,所以,尽管英国人从内心深处来说,不愿意被这类组织束缚,但形势迫人,也不由得英国人不答应。当然,正由于英国人不断地设置障碍,经各方妥协使得这个组织最终只成为一种准政治、经济共同组织,而军事上,虽然英国要求形成军事同盟,但却因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与美日两国的分歧而未能实现。但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的小器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正因为没有达成军事同盟,使得大战开始前的战争中,英国尝尽了苦头,也直接促使英国战败。

这个被称为“自由世界同盟”的组织,最初的想法已经无法实现,只能达成一种“缩了水”的国际同盟。同盟规定,在政治上,美日两国及所有英联邦成员在国际事务上始终保持一致,不得单独与其他国家或组织达成政治协议;在经济上,实现同盟内部15%的平均关税(本来英国想提高到20%以上,而日本则想完全取消关税),使用美元作为各国流通货币;在军事上,只是加强了各方的军事交流,并没有达成军事同盟。39年4月2日,三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冰岛、墨西哥、波兰等国签订了《自由世界同盟宪章》。于是,“自由世界同盟”正式成立了。

同盟成立后,各国的力量虽然仅进行了部分的整合,但给各国带来的效益还是明显的。英国的4“狮”级超级战列舰在当年便全部下水,虽然为了赶进度,造成其中的一艘“维多利亚”号在下水后发生漏水现象,不得不重新返回船坞。但其明显加快的进度让欧洲宪章国感到了威胁。日本则在当年完成了最后一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日光”号的建造工作,并立即同时开工了两艘“东京”级装备9门508毫米巨炮的超级战列舰。美国更夸张,当年就同时在东西海岸的4家大型海军船厂开工建造了4艘“华盛顿”级超级战列舰,这种装备9门533毫米巨炮的巨舰一经上马,便再次引起欧洲宪章各国的恐惧。

当然,我们中国可不会傻乎乎地跑去跟他们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竞争,新一代带斜角飞行甲板的攻击航母“昆仑”级航空母舰已经设计完成,并由设在秦皇岛及防城的秘密海军船厂进行建造。但现在的问题上,我们中国不装备新的超级战列舰,但总要找到击沉这种战舰的方法吧。而且,从海军及军事装备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反馈的信息来看:除了超级战列舰本身,超级战列舰是无法被其它舰种击沉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超级战列舰概念刚出来时,我就在考虑如何击沉它们的问题。因为,我很清楚,中国海军的装备重心肯定会转向航空母舰,那么,如何击沉超级战列舰也是中国海军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在1934年,我就召集发计委的军事专家们开会研究此事,会上总结出:击沉一艘水面战斗舰只一般来说有四种方法。第一、直接用更强大的或数量占优的水面战斗舰只;第二、用岸炮部队的大口径火炮和密集的数量;第三、用飞机投掷炸弹和鱼雷等武器;第四、用潜艇攻击。中国海军已经基本放弃装备战列舰和超级战列舰,那么第一项就被我们排除了。由于中国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敌方舰队抵近海岸线进行炮击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所以,第二项也被排除。于是就只剩下飞机和潜艇了。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航空兵器攻击水面目标主要依靠航空炸弹和航空鱼雷。所以,国家军事装备研究中心也就将航空兵器的研究重心放在这两种武器上。从当时中国所拥有和正在研制及预研的俯冲轰炸机的性能出发,军备研究中心主要开发了HKZD-34及35型系列航空炸弹。这两种航空炸弹采用不同的弹体,前一种弹体粗壮,完全靠内装的高能黑索金炸药的爆炸威力来摧毁目标。后一种弹体呈流线型,阻力小,下落速度较快,主要靠聚能装药的杀伤力来摧毁目标。这两个系列中,又都分为带触发引信和延时引信的型号。而每个型号又分为250kg、500kg、1000kg三种型别。

由于HKZD-35型系列航空炸弹是一种聚能装药炸弹,其带延迟引信的型号能够非常有效地打击地/海面坚固目标。当俯冲轰炸机从4500米空中进行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时,250公斤级的HKZD-35型炸弹能够击穿105毫米厚的装甲;500公斤级炸弹则能击穿180毫米厚的装甲;而1000公斤级的炸弹则可以击穿270毫米厚的装甲。但这种“击穿”仅是靠爆炸后的能量聚集作用撕开装甲,因此,其对装甲下的毁伤能力不是十分理想。

为此,军备研究中心又开始在HKZD-34型的基础上研制两种不同类型的航空穿甲炸弹。这就是HKCZD-1和HKCZD-2系列炸弹。前者采用的是带高密度重金属弹头的炸弹,弹体内装有高能炸药,靠炸弹自身的速度依靠弹头穿透装甲后爆炸。而后者则采用了我的建议,采用两级战斗部,第一级战斗部为破甲战斗部,靠金属射流撕开装甲后,主弹体进入装甲再爆炸。从试验的效果来看,2型的穿甲能力远远优于1型。在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后,500公斤的2型炸弹可以穿透320毫米厚的装甲,而1型只能穿透230毫米。当然,1型航空穿甲炸弹的成本要比2型便宜得多,只有后者的30%。

同时,为了给水平轰炸机扩大任务范围,还研制了两种专门攻击战列舰和其它重要目标的重型航空炸弹。这就是DHD-35I型和II型重型航空炸弹。前者重2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1480公斤,命中一枚,足以使一艘战列舰失去战斗力。后者重3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2200公斤,可以摧毁任何一种战舰。当然,由于这两种炸弹尺寸巨大,不可能装在已有的任何一种轰炸机的弹舱内,只能挂在机身外。但是鉴于水平轰炸对战舰这一类型目标的命中精度不是很好,所以一般被用来执行攻击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任务。

除了航空炸弹,航空鱼雷也是打击水面舰艇最好的武器之一。原先的空鱼-1型航空鱼雷,虽然性能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但其较小的战斗部和普通装药的弱点也非常突出。用于打击重巡洋舰以下的水面目标还很不错,但用来打击战列巡洋舰或战列舰时,就显得有些无力了,更何况水下防御能力更强的超级战列舰。于是军备研究中心在空鱼-1的基础上,改进了其动力装置,并换装了带有聚能装药的半穿甲新型战斗部。这种新型战斗部爆炸后,除了能量聚集外,还带有相当的金属射流。改进后的航空鱼雷被称为空鱼-2型,其雷径为450毫米,航速达到了50节,航程5000米,战雷头重187公斤,内装药98公斤。可以击穿300毫米厚的装甲,这个数据虽然不能对新型主力战舰造成致命伤害,但也能给予重创。

有了武器,还需要有能够携带武器的优秀的平台。除了原有的CBA-1和CBD-1系列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外,沈阳飞机公司和南昌飞机公司又分别开发成功了CBA-2型俯冲轰炸机和CBD-2型鱼雷机。两型飞机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试飞成功。CBA-2型装备有1800马力的液冷活塞发动机,带动一具4叶变矩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480km/h,实用升限为9700米,航程也达到了2000公里。除了拥有与CBA-1相当的飞行性能外,其俯冲时稳定性也非常优秀,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多达1100公斤的载弹量。

CBD-2型鱼雷机也拥有出色的性能,其发动机与CBA-2相同,都是贵州航空动力公司研制的YHSF-3型24缸发动机。其最大外挂重量可以达到1300公斤,也就是说,除了携带航空鱼雷外,还可在翼下挂载副油箱,使其航程达到25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虽然不超过460km/h,但其低空速度惊人,达到了400km/h。座舱、发动机舱和燃油舱均装有最新式的复合装甲,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潜艇也是军备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自从1930年世界第一艘带有通气管装置的潜艇在中国建成后,中国就开始大力发展这种非常有前途的武器系统。1934年,被称为033型的大型远洋潜艇研制成功后,中国立即将这种带通气管的潜艇作为海军的主要潜艇力量来发展,以平均每年20艘的速度持续生产了4年,到1938年初,就有82艘该型潜艇服役。033型潜艇采用更新的潜艇高强度钢,可以达到11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35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从1937年开始建造的035型潜艇,则更进一步,达到12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50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按照海军的计划,035型将以每年25艘的速度持续生产5年以上,也就是说,到1942年年底,将要达到125艘的装备数量。

033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268吨,水面航速为17节,水下航速为8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2节。035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520吨,水面航速为18节,水下航速10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4节。但两者的航程都非常接近,均为7800海里左右,不过035型的水下航程要高于033型的80海里,达到了120海里。033型潜艇在舰艏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艉装2具,总共可携带12枚鱼-3型重型鱼雷。035型潜艇的发射装置与033型相同,但却装备有16枚鱼-4型重型鱼雷。

鱼-3型重型鱼雷拥有280公斤重的战斗部,其装药结构与空鱼-1型相同,因此,对拥有重型水下防护的战列舰的毁伤能力一般。不过其航速45节,航程超过7000米的性能在当时也算是相当先进的。而鱼-4型重型鱼雷则要完善得多,50节的航速和8000米的航程是当时绝大多数鱼雷不有比拟的。320公斤重的战斗部,采用了最新的半穿甲聚能装药,可以轻易击穿500毫米厚的装甲。难怪陈海会说:“这是专为超级战列舰准备的。”

除此之外,还有前面提到的机载火箭弹和舰载火箭弹。军备研究中心召集了全国的电子技术人才,专门集中力量对我所说的线导火箭弹及无线指令制导的火箭弹进行攻关。之所以要发展线导火箭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子工业水平有限,无线制导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且装备线导火箭弹的是水平轰炸机,在距敌舰10公里处开始发射火箭弹,机上的操作员用手柄控制火箭弹的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线导火箭弹的研制工作非常顺利,在1938年年初就基本具备了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的300枚订货也于当年全部完成,最后,这种制导火箭弹被命名为XDHJD-1型。

而无线制导的火箭弹的研制就要困难得多。主要是当时的无线设备太容易受到干扰,最初的无线制导火箭弹,即使是民用频率的无线电波也能使其失控。后来调整了频率和波段后,效果要好一些,但机上的通信系统也几乎会使火箭弹完全失效。经过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制导指令的频率却很容易被敌方的无线侦察系统获取,并随即实施干扰,就可使火箭弹失效。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无线编码指令和随机跳频,但这项工作直到1940年印刷电路技术成熟才得以成功。

本来,有线制导的火箭弹按照现在的标准,完全可以称之为导弹,但我仍称之为制导火箭弹,直到1940年7月,无线制导的火箭弹正式定型,我才将第一种被称为导弹的荣誉给了出去。被命名为KD-1型的世界第一种空地导弹研制成功后,出于保密需要,很少在战场上使用,同时还有个原因,就是其性能一直不太稳定,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然,这些专门用来对付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其价格也非常惊人。HKCZD-1是普通的HKZD-34型炸弹价格的2倍,空鱼-2型航空鱼雷的价格是空鱼-1型航空鱼雷的1。5倍,鱼-4型重型鱼雷的价格是鱼-3型的2倍,有线制导的XDHJD-1型火箭弹是标准火箭弹的6倍,而KD-1型导弹的价格则是标准火箭弹的20倍!高昂的价格直接制约着高性能武器系统的装备数量,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仍然大量使用较为价廉的武器系统,直到战争后期,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制导系统元件价格下降,才开始逐渐加大了高性能武器的装备量。

不过,聪明的中国人仍然有很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武器性能。在无线指令制导的舰载火箭弹还没有完善之前,中国海军便使用了一种简化了的制导火箭弹。这种火箭弹利用舰载雷达的架束电磁波,使火箭弹的飞行轨迹基本处于这个波束的范围内,而载舰则需要人工调节雷达的扫描方向,将其波束始终对准目标。当然,由于距离越远,波束到达目标时的宽度越大,使火箭弹在40公里处时的命中精度只有5%左右。但这并不妨碍轻型战舰对敌方主力战舰的打击。一艘巡洋舰一次齐射能够发射出12枚火箭弹,两次齐射就始终有一枚能够击中目标。

当然,目前最受我钟爱的火箭武器也存在着较大的麻烦。主要是因为固体火箭燃料药柱的浇注工艺过于复杂,成功率不高。要知道所谓的固体火箭燃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炸药的一种。不过,在我提出用极小直径的铝粉末掺入到固体燃料中的建议后,才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这些专门针对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全面开花,并结出硕果后,我终于说服了陈海等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摒弃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装备,全力发展新型的海空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未来的大战中,终于获得了海洋的控制权。

第一百四十八章 … 等待那件事情

各位大大久等了,俺非常不好意思耽搁了这么久才更新。主要是因为俺刚换了个新工作,要与新的同事,新的领导打交道,晚上还需要跟他们一起出去应酬应酬。希望大家不要生气,继续用票票来教训俺。

其实当时间进入到39年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新的全球性战争已经距离不远了。在亚洲,中国与日本自不用多说,两者是不死不休的死局。要么,中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提供几乎是白送的各种战略资源,并成为日本工业产品的倾销地。要么,日本彻底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就象朝鲜和越南一样,不再具备基本的国家要素,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被中国同化。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无论何时,在亚洲,在远东,中国和日本只可能成为敌人,而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朋友。

而中国和苏联,也同样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在没有共同的敌人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彼此的敌人。更何况,中国通过1918年的战争,夺取了叶尼塞河以东的绝大部分土地,而这部分土地,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支中国军队涉足过(蒙古人除外)。所以苏联也视中国为敌人,以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就算中国没有夺取这些土地,苏联也一定会对中国的所有领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中国也会视苏联为敌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因为这样,中国才一直没有就与苏联改善关系上存在任何幻想。

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就一直视远东为禁脔,长期受其欺压和剥削的中国突然之间将其在远东的势力驱逐出去,自然不能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所接受。无论上至政府,下至平民,都仍在幻想着重温大英帝国殖民远东的旧梦。那么,英国政府对现在的中国的敌视也就不难理解了。再说,中国现在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中南半岛,对新加坡、马来亚和缅甸等这些英国的殖民地形成了相当的威胁,也足以使英国对此报有足够的警惕。而中国同样对英国历史上在亚洲的血腥侵略和残酷压迫,心有余悸,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中国也实在对英国提不起任何好感。而且象英国这种存在着典型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来说,就算中国愿意与之平等地交往,恐怕也换不回这些高傲的人种的丝毫意愿。

倒是美国人在很多时候显得要可爱一些。他们率真、坦承、热情奔放,对生活充满向往,他们愿意与更多的人交往。但是,作为一个完全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国家,美国也同样不能改变其内心深处,白人至上的思想,同样,其固有的价值观也促使美国政府有一个对外关系的原则:那就是永远反对最强大的。在一战时期,英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对其报有友好的态度。只是到了战争后期,他们发现德国人如果崛起可能比英国人更可怕时,才以大量的对英法等国的敲诈为前提,开始出兵欧洲。同样,到了现在,美国人惊奇地发现,曾经如此贫弱的中国,经过短短二十来年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时候,他们才明白:一个强大的敌人出现了!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除了与中国的商业关系外,就是长期向日本出售的各种战略资源和巨额贷款,以及在菲律宾的殖民地。现今,在中国强大的压力之下,败势尽显的日本可能会发生全面的崩溃,美国在日本的巨额贷款几乎可以肯定无法收回。而中国在东南亚的势力扩张,也开始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尤其是受中国暗中支持的反殖民武装,也迅速扩大了。象这种情况下,中国和美国要想再回到十多年前的那种“蜜月期”是很不现实的。

同样,中国对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封锁也非常不满。虽然这种封锁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中国军民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第一岛链,但每每碰到沿途监视的美国海军,都在不断地提醒中国,此处,还有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柿子捡软的捏,中国现在并不愿意与美国交恶,如果不是美国出于其政治需要,一直支持日本不使其倒下去,中国现在仍会与美国保持着准盟友的关系。可惜的是……

在欧洲,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英国与欧洲宪章的关系极为恶劣,在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两强战略”的皇家海军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甚至一个笑话。在地中海,如果不是美国的第6舰队极力维护着英国最后的荣光,意大利海军已经把英国的海上势力从地中海完全驱除。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德法两国海军正使英国的海峡舰队和本土舰队逐步失去原有的优势。没有海上优势的英国什么也不是,已经抱成一团的欧洲大陆使英国第一次在欧洲感到了无奈和恐惧。

英国长期奉行的反对最强大的战略在此时的欧洲,已经失效。到目前为止,英国唯一能在欧洲大陆上找到的强大的盟友,就只有苏联。而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又不为美英两国的执政阶级所喜欢,倒是欧洲宪章,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歧视”。不过,出于同中国的关系,欧洲宪章也只能同苏联进行普通的商贸往来,曾经与苏联走得最近的希特勒也放弃了与苏联的所有军事交往。这给了英国人一个契机,英国通过向苏联提供大量的军事技术来讨好斯大林,斯大林也同样以大量的战略资源和政治上的倾斜来回报英国。这让欧洲宪章感到了不快。

其实,如果英国政府放下身份,与欧洲宪章重修关系,也未尝不能使两方势力走在一起。但倔强和高傲的约翰牛则仍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对欧洲大陆的“领导权”。而且,他们有美国的支持,而有恃无恐。虽然,英国有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同欧洲大陆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但保守的统治阶层则完全摒弃了这种想法。同时,出于种种原因,欧洲宪章对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垂涎欲滴,在经济大危机时期,欧洲宪章曾试图说服英国开放其殖民市场,但遭到了英国的断然拒绝,这一切,都使欧洲宪章对英国日益厌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不断提升,加上急需将自身产业的某些不合理的矛盾转嫁到海外市场,欧洲宪章对海外殖民地的需求开始了一个高速增长期。意大利除了继续在非洲进行侵略外,法国也开始了向非洲的进一步拓展。而德国则需要波兰和东欧的其它国家,荷兰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尼的控制。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历史原因,英国已经将最多的可作为殖民地的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矛盾便显得有些不可调和了。

当然,英国人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他们一方面加强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另一方面则加强了海军力量的建设。面对本土防御所面临的巨大危机,英国需要将这种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也就是说,英国需要在德法两国海军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的时候,便给予其致命打击。于是,正在中国为欧洲宪章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便成了英国海军的首要目标。因此,方乐和薛庆功在给我的报告中就声称:交船之日,就是世界大战开始之时!

美国在欧洲有比在远东更多的利益,欧洲宪章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都欠有美国大量的外债。而且,美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也长期向欧洲宪章提供各种战略资源。虽然美国市场受本国政府的保护,欧洲宪章几乎不能对美国出口,但拥有强大的金融力量的美国仍为欧洲宪章各成员国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最近几年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越来越活跃的中国也开始有替代美国的苗头。这也引起了美国的不安,毕竟,此时的欧洲宪章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不多的经济发达且安全的地方,是投资的理想地区。

但美国政府仍对法西斯政权充满了警惕,急剧攀升的法西斯武力也使美国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欧洲宪章对美国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美国长期向各国提供政府贷款和各种经济援助;恨的是美国似乎对英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怀,对这位“表兄”始终都在最关键的时候拉上一把。而且,美国已经在行动上站在了英国一边,地中海的第6舰队虽然整体实力不如意大利,但加上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则又迫使欧洲宪章在地中海规矩了许多。

从目前来看,世界上存在着两大阵营。一是以美英日为首的“自由世界同盟”,另一方则是以中国和欧洲宪章为首的结构比较松散的联盟。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大阵营也越来越敌对和仇视,里面有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似乎只有靠战争才能解决。而苏联此时作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成了两大阵营极力争取的目标。但由于和中国的敌对关系,“自由世界同盟”似乎更容易取得苏联的支持。在这段时间,各国外交官们成为最忙碌的群体,各国在不断地讨价还价中逐渐走向一起或逐渐分道扬镳。

到了39年年底,局势也逐渐清晰起来了,苏联终于倒向了美英,于年底正式签署了条约,成为“自由世界同盟”中的一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则完全是因为中国在39年10月底与英国爆发可称为战争的大型武装冲突有关。武装冲突发生后仅三天,英国就向苏联作出了巨大的政治让步,从而换来了斯大林的支持。毕竟,两国现在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这次武装冲突的导火索实际上是老挝在中国的暗中指示下,对缅甸进地不断地边境袭扰造成的。驻缅英军岂能容忍他们眼中的“劣等民族”对高贵的大英帝国的挑衅,干脆利落地展开了越境打击。于是越南也在中国的支使下,宣布保卫中南半岛非殖民地不受英国武力侵害而出兵支持老挝。这样,从5月开始,双方在老缅边境展开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互有胜负。同时,缅甸内部的各大反殖民武装力量也在中国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武装斗争,眼看着局势越发不可收拾,英国立即从印度抽调了3个师的兵力投入到缅甸。

本来从双方大打出手开始,总参谋部就向我提请立即出兵,赶在远东舰队还没有得到加强之前,就夺取新加坡。但我此时仍有些顾虑,这种战争与1926年爆发的远东战争性质不同,不再是保家卫国的战争,而是争夺海外势力的战争。且不说国内民众是否会接受,单从目前的国际局势上看,我就必须防范美日两国在背后插上一刀。虽然,美国出兵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日本也因为台湾地处其南下航线附近,也会有可能避免卷入,但我不得不防。而且,这一次有可能面对美国这个强国,我心里还真没有底。

为此,我压下了总参的报告,也驳回了海军立即参战的申请。我只是让总参及情报机关向各反殖民武装提供最多的补给和训练,先把英国在远东的地面部队削弱了再说。赵天赐也不只一次地问我为何不借此机会拿下新加坡,但都被我以时机未成熟搪塞过去。我没有告诉他们,此时的我,心中并没有底,面对美国,这个曾经在后世给我太多心里障碍的国家,我真的没有多少底气。我在等,在等一个能够让我完全摆脱这个心理阴影的事情发生。

而此时的欧洲,欧洲宪章都对英国在远东陷入泥潭而兴灾乐祸,频繁地在北海和地中海进行各种海军演习。他们要把英国的海军力量牵制在欧洲,使其不能加强在远东的舰队,同时也通过各种隐密的渠道,不断地询问我什么时候对英国远东舰队进行打击。欧洲宪章还利用民间力量,打起支援印度支那反抗英国殖民压迫的名义组建了一支由4000多人组成的志愿军前往印度支那。对于任何能够削弱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统治的事情,欧洲宪章都是非常乐意的。

这也给我提了个醒,我现在不愿因此引发与美国的战争,完全可以用民间的名义组织志愿军在地面上解决远东的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