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无敌前传-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您听我说清楚嘛。我不是撂挑子不干,我只是想摆脱一些俗务的纠葛,安心搞好国家的科研工作嘛。说实话,这可比政府工作更繁琐,更磨人。再说,我们做这场秀,不仅可以挽回咱们铁血党的面子,甚至还能让国民更加信任铁血党。当然,挽回白玉的心也是其中一个好处。”
赵天赐沉思许久才说:“那你的工作谁来接手?”我立即回答:“您呀。”他一听,立即站起来冲我喊道:“你想得美,我都忍你很久了,好多工作本来你可以解决的,全都丢给我。这次你还想把所有工作都扔过来,我是一个人,不是神,我做不下来。再说了,你是主席,重大决策除了国代会外,需要你进行决断。要是一些非常紧急而且非常重要的事件需要决策时,你却一时半会儿回不来,那怎么办?”我满脸堆笑又把他按下去说:“总理,我也知道您当总理特别辛苦。要说一个国家最苦最累的人是谁,那就是总理。您看,您是我们铁血党,也是我们中国的中流砥柱。您如果累垮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损失可就太大了。”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为中国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这位中华民族的伟人其实就是被累垮了的。
我继续对赵天赐说:“总理呀,其实这次就算没雪瑞尔这件事发生,我也想成立这个专门的机构,我亲自去抓。至于我的工作怎么接手,由谁来接手,我也已经想好了。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您老人家多担待些,然后呢,把你手中的一些具体事务性的工作分给张英等人去做。二是在铁血党内部成立政治局,我们是执政党,所以国家一些普通的问题或者说决策,完全可以在政治局会议上作出。当然,出于民主政治的需要,还可以成立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由铁血党和其它党派高层组成,对国家的一些涉及民族生死存亡或者复兴事业发展的大事上进行决策。”
听到这里,赵天赐脸色有些变了,沉声对我说:“主席,你可要想好了,一旦这两个机构成立,就算你重新回来全面主持工作,你的权力也大大受到了限制。铁血党政治局倒还算了,我想党内没人有什么心思跟你夺权,说撤就撤了。但这个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一成立,就不是想撤就撤得了的。你就不怕,这个委员会在以后会限制你的权力吗?”我点点头说:“我也想过这些问题,但话说回来,我一个人来进行决策,无论我有多么英明、多么睿智,但我总归是一个凡人,在某些问题的决策上总会受到自身一些观点甚至是情绪的影响。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委员会,在我主要主持国家科研工作时期,可以代替我执行主席的部分权力。在我重新主持国家工作时,这个委员会也是一个很好的监督机构,可以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在决策时会更加有效和全面。”我回过头对赵天赐笑着说:“别忘了,您老人家还是国家的副主席,我一走,您是名正言顺地可以行使部分国家主席权力的。必要时,您就自己杀伐决断吧。”
赵天赐思忖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怪异地看着我说:“有时候,我真不知道你这个人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就能想出那么多烂点子,还能很好地实行下去,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你真要想好了,被别人分权,历来可是统治者最忌讳事儿。你真铁了心了?”我肯定地点点头。他眼中掠过一丝赞赏,接着对我说:“好,我初步同意你的想法。不过,这政治局和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的人选你可要仔细了。”
我严肃地说:“是的,这人选必须要慎重。这也是我要跟您商量的另一件事情。进入这两个机构的人选,必须是有较高政治威望、心地纯正、大公无私的人。您看,要不您先说说您的人选。”赵天赐抬起头,闭着眼,隔了一会儿说:“先说铁血党政治局的人选吧。主席你、我、李长山、张英、何儒孝、沈学涯、郑耀邦、胡玉、吴可、洪英杰、魏长安、白玉、刘白驹、陈海、龙战天。这些人你看如何?”我一听,觉得人好象多了一些,就对他说:“我觉得人多了些,其实就四五个人就行了。毕竟,是进行一些重大决策,人太多了,决策速度肯定受到影响。而且,从保密角度上来讲,也很不利。”
他点点头说:“那就你、我、李长山、张英和沈学涯。”我想了一下说:“把郑耀邦也算进去吧,毕竟我如果不在场,就只有四个人,需要少数服从多数的时候,偶数很可能会持平。”赵天赐点头同意。接下来,他又说:“关于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的人选,我想由我们铁血党出三人,民主党和国民党各出一人。五个人,应该可以够了。”我故作姿态想了一会儿,其实我心中早就有一个基本概念。赵天赐见沉思不语,又说:“如果你不在场,又是四个,偶数,要不,再从铁血党内增加一个。”我回答他说:“铁血党占多数,这是肯定需要的。但我想让民主党和国民党各出两个人。”因为,我心里最希望的是想把新月也拉入委员会中。
赵天赐想了一会儿说:“那铁血党就你、我、李长山、张英、沈学涯、郑耀邦。民主党就金阳和新月,国民党就宋孝仁和宋琳沁。当然了,还要看这两个党自己的意思。”我摇摇头说:“把张英换成何儒孝吧,毕竟,我们这次由头就是雪瑞尔那件事,张英也是丑闻在身,其它党派未必不会在这件事上找别扭。”赵天赐也表示同意。随后,我们又商量了一些“辞职秀”的细节。
8月30日,我召集了各国在华的主流媒体及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辞去党政军所有职务,并表示自身修养的原因,导致了本次丑闻的发生,希望国民能够原谅。然后,我抛下大声嚷嚷,提出更多更神奇的问题的数百名中外记者,直奔白玉处。我要向她证明,我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我一到岳父家,就直奔二楼白玉的闺房,已经接到她控制下的媒体记者打来汇报我宣布辞职的电话,白玉哭了。她跑到楼梯口,一下子就搂住我骂道:“你这个白痴,你怎么就真的辞职了。也不跟我商量一下,你个混蛋。”骂完,就狠狠地一口咬在我的鼻尖上。啊,好痛,但是,我好快乐。在楼下听到白玉的话,岳父母都大吃一惊。岳母先是不相信,随后就是大惊失色,最后就是对白玉破口大骂,然后摔门而去。反倒是岳父则对我的的一片痴心表示非常满意。接着赵天赐按前几天作的计划登门造访,劝说白玉,让她立即“做通”我的思想工作。
当天下午,铁血党就我辞职一事召开了紧急会议,所有与会者都坚决反对我的辞职,更有许多心直口快的人指责我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张英这家伙不知道内情,也在会上发言说,准备辞职“谢罪”。结果更引得整上会场乱糟糟地吵成一团。白玉在会场上什么也没说,只是含着眼泪呆呆地看着我并默默承受许多女性党员的指责。看样子,她也是真的没想到我会“辞职”,心中一定也非常后悔。会议没开多久,就作出了一个决定:坚决驳回我的辞职申请。这也是在我和赵天赐预料之内的事。
在我“强硬”地要求批准我辞职之际,赵天赐配合地提出了一个方案:鉴于党主席最近一段时间情绪波动,在保留我的主席职务情况下,成立政治局,对今后党内及政府部分工作进行决策。这一提议艰难地被通过,接着政治局的人选也顺利通过。随后,赵天赐要求何儒孝迅速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讨论驳回我辞去国家主席一事。并建议成立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
当天晚上,国大常委会紧急会议召开,赵天赐在会上提出成立危机处理委员会的建议,国大常委会铁血党成员的强烈反对,但却受到其它党派的热烈欢迎。毕竟,能够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政治资本。在驳回我辞职申请一事上,整个国大常委会中没有一个人反对,铁血党员自是不必说,其它党派的人士则非常清楚,仅以这件事逼迫我下台,这现时的中国,是完全不可能的。何况,虽然他们控制的媒体连篇累牍地宣传雪瑞尔的日记,但仅仅是希望略微降低一下我的声望,稍稍打击一下铁血党的支持率。而且从国外媒体作的民意调查来看,国民反而因为此事,对我更加关注,并更加仇视白种人。普遍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
最后,国大常委会勉强通过了设立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的议案,并通过了委员会的人选。接着,又对委员会的职能范围等具体细节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最终于第二日的凌晨4点才完全整理完毕。不过,经常委会的铁血党籍代表的争取,委员会的职能被大大缩小。但对其它党派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8月31日上午,赵天赐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坚决驳回屠天的辞职申请,同时还宣布成立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这两件事情在同一时间发布,立即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猜测,国外一些媒体甚至尖酸刻薄地认为,危机处理委员会是铁血党向其它党派屈服的表现。接着,李长山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铁血军坚决拥护屠天将军的领导,并表示:屠天将军将是铁血军永远的统帅。随后,各军兵种、各大军区负责人均发表通电,表示:铁血军将只接受屠天将军的领导,屠天将军是唯一的统帅。
虽然铁血军的发言被其它党派认为有背宪法,但他们也非常清楚,铁血军内,无论威望还是权势,舍屠天不作第二人想。这也让我暗自得意,看来,铁血军经我历来的经营,还是能够完全服从我的旨意。不过,这在国外媒体也成了炒作中国是一个非民主国家的噱头,许多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铁血军目前仍是一支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私人军队。
9月3日,我发表声明,表示收回辞职申请,但在声明中表示:我本人将主要工作放在国内工业化进程及民生方面,以实际行动来向支持我的国民及军队表示感谢。同时还表明,金阳和赵天赐作为国家副主席,有权在我不能履行主席职权的时候,代替我履行主席职权。当然,这个声明,又引起了国内外大量媒体的更多的猜测。
9月4日,赵天赐宣布政府进行部分调整,张英升任第一副总理,魏长安升任副总理,主管外交工作,而新月则任外交部长。外间媒体又猜测道:丑闻中角色之一的张英,能够升任,也表明了铁血党在屠天主席收回辞职申请后,对其它党派的一次有限“反击”。
当天,政府高层及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成员召开秘密会议,正式同意成立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发计委,并一致同意,由我兼任发计委主任,沈学涯、吴可担任副主任。国家发计委将只对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和国家危机处理委员会负责。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对所有国有企业及科研单位进行管理,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进行工作指导,并对国民经济进行计划。
本来,金阳和新月还希望发计委能够对民营企业及民间资本进行领导和管理,但遭到我与赵天赐的拒绝。如果按照他们两人的意见,中国就等于走上了与苏联几乎相同的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这对中国来说,也许就是一场灾难。发计委不是计委!
第一百一十四章 … 视察(上)
9月12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委员会的成立并没有进行任何宣传,只是在政府内部以文件的形式通知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国有企业。对于最初的架构搭建,我与沈学涯及吴可等人研究后,决定在发计委内部分设科学技术研究部、科学技术应用部、经济发展部等三个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部主要对基础科学研究、各种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明等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科学技术应用部则主要对各项科技发明及创新进行产业化或实用化,使之能够尽快地实现由实验室向工厂或部队的转变。经济发展部则主要对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使之能够尽可能地达到最佳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将新组建几家秘密企业,对外进行各种经济渗透和市场倾销,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对经济建设完全是个门外汉,只能在以前的书本上回忆一些基础经济知识,只知道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相关,只了解,在经济不景气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消费来改善。而具体怎么操作,我就只能干瞪眼了。因此,我很自然地将经济发展部交给吴可打理。而另外两个部的负责人让我有些费脑筋。沈学涯是学机械的,其本身可能对学术方面更有造诣,虽说他现在是分管工业的副总理,但基本上,只是提出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计划,而对国家工业力量的组织和管理则有些欠缺,如果不是有谢凯这个得力的工业部长承担起绝大部分的工作,中国的工业发展还真是个大麻烦。因此,让了负责科技研究部还可以胜任,但应用部则绝不能让他干。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级别足够,能力胜任的人选,只好一咬牙,我自己上。反正,我现在基本可以不用操心政府那边的烂事儿了。
当然,作为一个组织的结构搭建上,最上层的结构是容易搭建的,难的是,将整个组织的中下层结构组建完成。继续细分下去,将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我与沈学涯、吴可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算将整个发计委的组织结构理清,各级组织的人员也配备完毕。在三个部正面又设置了几十个司、局单位。在科技研究部中有我亲自下令(其实是我当时能够想起的)组建的材料研究司、电子研究司、流体研究司、核物理研究司、动力研究司、能源研究司等。当然,在科技应用部也对应有相对的司级部门,并增加了一些诸如系统集成司等职能部门。
10月10日,我召开了发计委第一次任务规划会议。在会上,我根据自己初步设想的思路,提出了各种科技研究以五年计划为基本分段,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的第一年,兴建20个实验室、2个风洞(完全是按我的意思兴建的),组建5至8个实验工厂,并组建10个左右的以民间资本为名义的秘密公司。在会上,我先就秘密公司的组建问题作了初步交待后,就着重谈到了实验室、风洞及实验工厂的建设。
在会上,我对与会者说:“虽说目前全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划归发计委,接受发计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双重领导,但我们最主要的不是与政府相关部门抢夺这些工业企业资源。而是要立足自身,开创另一个崭新的科研、工业及流通的体系。当然,我们先期还是要借助一下现有科研单位、企业的力量,形成最基本的骨干,再寻求进一步地发展。因此在实验室这些建设完毕之前,我要求各位立即开展工作,先把理论研究抓起来,待实验室完成之后,再进行充分地实验。根据国家近段时间的发展及防务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我要求在材料研究、电子工业、动力工业、流体研究等这些方面要有突破性地进展。如果能够转化成工业生产就更好。但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材料研究。”
我吸了一口烟继续说:“材料方面一直是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最大的障碍,也是制约军队装备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想想我们政府早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就着手大力推进轿车进入家庭,可是却迟迟不能有较大的进展。为什么?因为汽车动力系统小型化目前还无法实现。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也非常清楚动力系统小型化的先决条件就是材料。气缸、活塞、曲轴、进排气管道、各种油泵等等这些,哪一样不需要优秀的材料支撑。在去年的战争中,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在半途抛锚,为什么?因为减震系统不过关。诸多扭杆、弹簧、承力钢板断裂,也是因为材料不过关。”
“航空器现在还在大量使用木头、帆布等制作,这在实际使用中,有很大的弊端,尤其是在军事上,一旦起火便无法扑灭。为什么不使用诸如铝这样的轻质合金呢?仍然是材料的问题。因为材料无法满足要求,体积较小的大功率发动机无法研制成功,轻质合金的制造、加工也进行不下去。我们的海军舰艇,在建造过程中,为了强调使用时拥有较强的防御能力,摒弃了传统的铆接,而大量采用焊接技术,但却造成造价较高,几乎比铆接施工增加了40%的造价。如果我们解决了焊接材料的问题,造价顶多比铆接增加10%。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摁灭手中的烟头,又说:“在现在广泛使用的涡轮机中,材料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前段时间,巡洋舰的建造过程中,因为重庆钢铁集团的材料不过关,最终使用了武汉钢铁集团的涡轮叶片。也幸亏有了武汉钢铁集团的产品,不然,在去年的战争中,我们的巡洋舰根本就无法出海作战。大家现在所使用的收音机,为什么体积远远超过了国外产品?就是因为里面的晶体管材料太差。有仅如此,还影响了野战部队的无线通信器材的机动能力,使我们的部队只能将无线电装备到营一级,还极易受到干扰。如果材料问题解决了,通信质量大幅度提高,携带方便,就可以普及到排甚至班一级部队,甚至是每个士兵。大家想想,这样的军队,那该是如何强大?”
说到这里,我心中又开起了小差:要是咱们铁血军现在就象另一个时空21世纪的美军那样,实现了数字通信及网络作战,每个士兵都是一个基本的作战单位,拥有全面的陆海空三维信息,恐怕,我就真的能够横扫世界。看到大家都沉浸在我宣传的虚幻的情节里,我咳了一声说:“我只所以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各位真正意识到,材料是一切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目前我们发计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够让大家充分重视材料的研究和工业生产。”
由于我担任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主任,所以发计委的初创非常顺利。各司也与相关企业形成了紧密联系,原来的一些科研单位,有些抽调了一些技术骨干进入发计委,有些直接与发计委中的一些新组建的研究单位合并。值得一提的是,材料研究司金属材料研究局分别与重庆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贵州轻金属集团等联合组建了多个材料研究院。这些就是后来著名的101~105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所开发出的材料,成为中国及至世界上最优秀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流体研究司则分别与成都飞机公司、西安飞机公司、新组建的沈阳飞机公司、南昌飞机公司联合组建了著名的601~604设计院,并单独组建了605~606设计院,专门从事各种航空器的研究和设计。
本来,我可以直接下令,让分布各地的实验室负责人前来北京汇报工作。但我一想到这些劳心劳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们要抛下手中的工作或者实验,来接受我的“召见”,实在是一种犯罪。所以我决定亲自到这些实验室去,接受中华民族这些“巨人”们的接见。
现在这个时候的飞机,实在让我提不起兴趣去乘坐。在另一个时空里,我出差或者旅游,坐过波音和空客的十几个型号的客机,还算“丰富”的乘机经验告诉我,飞机越大越舒适,而且也越安全。坐国产的运七支线客机,巨大的噪声加上忽上忽下的飞行,让整个旅途都是一种受罪。而现在中国执行飞行任务的飞机无一例外的都是比运七还小的飞机,让我坐上去,纯属是折磨。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安全。虽说,飞机是目前地球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那是指后来那些大型喷气客机,再说了现在这些飞机,航空导航系统还非常原始,保不定就把载到哪个山沟沟里了,所以,坐飞机???算了吧,还是坐火车。
我的第一站是陕西阎良。1928年2月20日在阎良相桥,正在兴建的风洞群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在当地政府官员及阎良基地领导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刚刚建成的一号风洞。这个风洞直径1。5米,风速为500km/h,在目前来看,应该是足够了。这个风洞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管道,外面有一具特制的大型鼓风机。经过几级风扇不断地加速气流,使风洞内的风速达到设计速度。但由于采用的是电动机带动风扇,所以其耗电量极为惊人。为了不与附近的试飞院及民用电争抢电力资源,不得不在附近新建了一个火力发电站。
这个风洞群总共有三个风洞,还在施工的二号风洞直径将达到3米,风速也达到700km/h;三号风洞是一个小型风洞,直径只有0。8米,但风速却达到了1000km/h,看来,这个风洞主要是为了对各种小型高速飞行器进行试验。在一号风洞中,我看见一架双翼飞机模型正在进行风洞试验,模型上在机身、机翼各处固定有一些彩色绸带,随着气流不断地抖动,各种仪器正在记录各种数据,而数具摄像机也正在不断地工作。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其认真的状态让我阻止了基地领导提醒他们的动作。
但我仍然皱着眉头,双翼机,现在我们还在开发双翼机吗?我不禁对我国的航空工业更加失望。不行,我得阻止他们。我是非常清楚的,双翼机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哪怕是拔苗助长,我也得立即让他们结束这些无谓的工作。既然前人已经走过的路,而且证明是个死胡同,我就没必要再让底子浅薄的中国继续重复地走下去。于是我叫来基地领导,问他这是哪家单位在进行试验,他告诉我是流体研究司与西安飞机公司联合组建的602设计院。
我耐心地等这些科研人员记录完各种数据后,才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然后在基地礼堂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会议。会议一开始,我先向他们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然后,我对他们说:“同志们,我今天看见你们正在对一架双翼机模型进行试验。我心里其实感到很难过。”说到这里,大家都非常惊奇。我继续说了下去:“要知道,双翼机虽然在现在还有许多工业强国正在设计和制造,但你们作为航空专业人士,应该清楚,双翼机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们中国起步比别人晚,所以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脚步去追赶,我们要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所以,今天我看到了我们中国仍在进行双翼机的研究,真的很遗憾。”
科研人员们听后都满脸惭愧。好久,一位中年人站起来对我说:“主席,其实我们也知道,双翼机因为阻力太大,会使飞机的各项性能尤其是速度与升限性能大幅度下降。但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我问他:“为什么呢?”他回答道:“因为动力,我们中国现在生产的航空发动机,体积重量合适的,功率不够,功率合适的体积太大。现在所选择的贵州航空动力公司的发动机,体积重量非常合适装机,但功率只有300马力,要想达到最佳的飞行性能和起降性能,我们只有采用双翼结构,否则,升力不够,载荷也就跟不上,研制出来也没有什么实用意义。”
我赞赏地听完他的解释,然后对他说:“您是602院的负责人吧?”他回答:“我是602院的副院长。”我说:“这样,你们先把设计方案改成单翼机型,至于发动机的问题,我来想办法解决,哪怕是向国外进口,我们也不能再研究和发展双翼机了。”然后,我想了一会儿,把未来一些适合的机型过滤了一遍。一个机型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运12,这种小飞机虽然总的性能平平,但胜在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所以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出口量极佳的飞机。
于是我对基地领导说:“请给我一张纸和一枝圆珠笔。”接过纸笔,我开始画了起来。想当初,我最爱好绘画各种武器系统的三视图,加上上学时就学过美术(国画),所以,我现在画出三视图还是能够胜任的。慢慢聚过来的科研人员们从开始的不屑到后来的凝重,最后变成无比惊讶和崇拜。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行伍出身的我能够具有如此“专业”的水准。
我先按照运12的气动外形画了飞机的侧视图,然后是俯视图,最后是正视图。当然,我也“入乡随俗”地将运12的前三点起落架改成了后三点起落架,将机头形状也改成了现在最“流行”的气冷发动机所特有的粗大的机头。我边画边说:“你们看,去掉下翼,我们采用上单翼,为了使结构更简单,进一步减轻飞机的空重,我们可以使用不可收放的起落架。垂直尾翼的外形也可以采用类似于梯形的形状,虽然气动效能不一定比椭圆好,但方向舵的效率更佳。垂尾面积大一些,虽然会增加飞行阻力,但纵向安定性就要好得多。作为运输机来讲,这是很重要的性能。”
然后又在俯视图上画着机翼,并将副翼和襟翼这些在当时非常前卫的东西也画了出来。然后指着机翼位置上说:“机翼平面翼形采用平直机翼,但翼尖的形状我倾向于采用带一定弧度的,圆形翼尖我想也应该可以考虑淘汰。当然,这还需要你们进行不断地风洞试验和精密计算。这一块是襟翼,主要功能是增加机翼升力。这一块是副翼,起着控制横滚的作用。”
接着,我没理会他们那“惊恐”的眼神,又要来一张纸,将几种平面翼形和剖视翼形画了出来。尤其着重了层流型翼型和运输机上最适合的高升力翼形。同时,还将襟翼的作用原理也画了出来,不仅如此,还画出来前缘襟翼。我指着纸上的各种机翼说:“你们看,平面翼形除了现在的平直形机翼外,国外(这时候能够出现才怪)已经开始了对后掠机翼、三角翼及梯形翼进行了大量研究。平直机翼主要是用于各种低速的运输机等,因为其升力系数大。后掠翼及三角翼主要用于高速飞机,采用这种机翼,可以有效地减少激波阻力,只要飞机的动力足够或者采用喷气式发动机,完全可以实现超音速飞行。”
大家不由自主地惊叹了一声。我继续讲下去:“看看剖视翼形,层流翼已经在‘铁血一号’上证明了其优秀的性能,将是高速飞机尤其是战斗机未来采用的标准翼形。高升力翼型更适合运输机这样的航空器,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正在研究,所以,我们可要抓紧了,至少要在这方面远远甩开对手。再看看襟翼的作用,襟翼向下放,你们应该很清楚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一旁的科研人员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我非常得意地继续下去:“这只是最简单的单片翼面向下放,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翼面,一层一层地放,其产生的升力效果更加明显。还有,在机翼前缘,如果设置襟翼,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在不同的迎角下,前缘襟翼放下不同的角度,可以使机翼始终保持最佳的气动状态。……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些,必须严格保密。”最后,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