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驯养对象。但马的视野可以达到三百多度;马的听觉也十分发达,这是对视觉不良的一种补偿。过高的音量或音频对于马都是一种逆境刺激,使马感到很痛苦。马的嗅觉神经也非常敏锐,马主要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在稍感危险时马会发出“响鼻”。马利用嗅觉寻找体内短缺的物质,群马很少出现营养不良症,也很少误食有毒的草。马还能靠嗅觉辨别空气中的水汽,从而找到几里以外的水源。马有很强的竞争心理,赛马就是利用了马的这种心理,在战争中,许多马并不是倒在枪林弹雨中,而是累死在战场上的。马对反感的事物会做出几种反应:一是示威,这时马耳后背,目光炯炯,上脸收缩,高举颈项,点头吹气;二是愤怒的后踢,有时还会出现厮咬对方地行为。马属于好动的动物,它与食肉动物相反,休息和睡眠时间很短。成年马平均一昼夜睡眠六小时左右,深睡只用两小时,多在破晓之前。

当然紫髯伯皇甫端比卢俊义更深通马性,他也充分地利用了马性来养马。但因为地域狭窄的原因,还有游牧民族虽然贪图中土的食盐、丝绸、茶叶,但他们愚蠢的脸下面藏着一个心眼,他们并不会卖真正的好马给汉人,至于真正的宝马良驹更是想都别想,卖出来的种公马能是好马就算对得起那千里跋涉送去的求马诚意了。如此一来,能够培育出来可作为战马地很少,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当做挽马使用,虽然辎重兵和炮兵都需要挽马,但毕竟可供骑乘和千里奔袭的马匹才是卢俊义真正想要的。他苦思冥想怎么才能培育出良种马。

他忽然想起了后世俄国哥萨克骑兵乘骑的顿河马,那就是一种成功的杂交出来地混血战马。河马是以西伯利亚无树大草原坚强的蒙古马与快速的阿克哈塔克马和波斯阿拉伯马等混合血统为基础,选育中继承了蒙古马的吃苦耐劳、阿克哈塔克马的惊人耐力、英纯血的强健筋骨、高加索优秀山地马的灵活机敏,外形高大神俊,虽然以西欧的标准认为它在形格上略有缺陷,但也不得承认它的吃苦耐劳和长距离奔跑能力十分优秀,难与匹敌,这往往是最实用的骑兵用马标准。如此培育出来地顿河马吃苦耐劳,易于饲养,能够在冰冻的顿河干旱草原中生活;它的脾气很好、适应性强,它体形健壮,高大,耐力持久适应性非常强、反应机敏、对主人忠贞不二,综合了蒙古马和阿拉伯马的长处。对,就是要选育。

因此卢俊义便让卢俊游派出远洋船队,前往波斯湾购买阿拉伯马,另外一方面派一支船队从苦叶岛上岸,绕过金国,深入蒙古草原极北之地,此地百姓较为淳朴热情好客,收到汉人的丝绸、食盐、茶叶、陶瓷、珠宝爱不释手,比南部蒙古人更愿意将好马卖给汉人,他们也许认为汉人离自己数千里不至于打不过来吧。

等阿拉伯马和较好的蒙古马到来以后,从阿拉伯马、蒙古马和河曲马中挑出最好的一批,进行互配,用他们所生的下一代公马给其他母马配种,所生小公马除了特别优秀的留做公马外,一律阉割,母马中选取好马继续留下做种,就这样建立核心马群,日后所有的战马都从核心马群中配出,如此三四代后,便可配出最好地马。当然特别优秀的好马宝驹还要回补核心群,加强核心群优势。一旦培育出最完美的品种后,就再杂交,开始保持核心马群的优良基因延续,而新培育的马匹核心群是新组织地,并不会污染核心群本来优秀的基因。

后世地军马场就是这么搞的,很快把各个军马场地马匹提升一个到两三个档次,单单是平均身高就上升十公分,用了不过二三十年间,满清时期那种毛驴般的小矮马充作军马再也看不见。

国战马曾经低矮地让八国联军笑掉大牙,但用了优生之法,用了不过二三十年间,东洋高头大马就出来了。

牲畜这个东西。人不努力培育是不行地。只要努力选育。就会回报给你看。像游牧民那种粗放养马其实就是三不管。算不得养马功夫。就拿蒙古马来说。和俄国后来培育地顿河马来比差老远了。耐力、个头、负重都高出甚多。

从政和三年开始。紫髯伯皇甫端就在卢俊义地指示下。开始了选育工作。原来没有好地蒙古马。没有阿拉伯马。便用一般河曲马和一般蒙古马相互培育。经过优中选优地培育。最后得到地马匹兼具了河曲马和蒙古马地大部分优点。体质粗糙结实。体格较高。平均体高一百四五厘米左右。抗寒。持久力和适应力强。能持久耐劳。挽力强。因为是在蒙山区饲养地。便取名蒙马。这种马地较大缺陷就是冲击速度较慢。要等阿拉伯马地到来方才能将这个缺陷给改良掉。在培育中。马匹地颜色也有讲究。白马体质不好是后世公认地。大部分白马并不是白马。只是年龄大地青马而已。真正白马地体质远不如栗色、黑色枣红色地马匹。

在阿拉伯良马和蒙古良马到来后。便以阿蒙为主进行培育。后来发现加入蒙马后。马地性能更为优良。便结合三种马地优势于一体。成功地培育出个头高大结实、吃苦耐劳、长距离奔跑地持久力强、适应力强、冲击速度又强地马。称为齐马。齐马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它地食欲比一般马稍高些。饲料和饮水都比其他马要多上一到两成。好马就应该有这待遇。

卢俊义根据日后许多国家颇具建设性地马政制度。颁布齐国地马政制度为:

制定改良办法公布。以后不论军队、政府或私人养马都应遵从选优培育地原则;

建立赛马博彩制度。以马养马。在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上百所赛马场。赛马博彩利润收入支付养马场和军牧部开支。数年后赛马博彩地头奖便为一万贯。而赛马博彩火爆程度不亚于日后地香港。利润收入除了供应养马场和军牧部开支外。还上交财政部达五百万贯;

初步建成十个可放牧五到十万匹马的大牧场,建成五十个可放牧五千到一万匹马中等牧场,再建成二百个可放牧五百到二千匹马的小型牧场;大型和中型牧场由军牧部负责,小型牧场则可承包给私人,到时候择优购买。另外,牧场内都要设有种马场、育成场。

在军牧部下面建立御马司,培养高、中级畜牧、兽医人才。

经过这四项,尤其是赛马博彩制度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马政事业的发展,许多地主都择山脚、河边等荒地种植等作物,养起马来,能够培育出战马卖给军队,获利便会高于田租所得,如果能够培育出赛马,获利便远高于田租,但如果培育不良,就只好低价卖给自耕农和政府做挽马拉车之用,但所获取的利润也与田租持平。因为养马第一不耗费田地,所用的牧场都是贫瘠土地,第二先期投资就是配种费,因为种马太贵,许多牧场主便去军用牧场配种,配种费虽高也比种马价格低多了;一旦培育成功,只要精心按照军牧部下发的册子好好养殖,繁殖率很高,存活率也很高,因为他们可以高价聘请御马司培养出的高、中级畜牧、兽医人才前去为他们工作。

经过卢俊义的提点,紫髯伯皇甫端成功地发现了人工授精技术,通过这个技术,进而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马驹,可大幅度提高马匹抗病力、生长速度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通过这个技术,使得马匹受胎率达到九成,通过杂交组合、横交效果、品种现划、品种验收这些流程,不单单是军马,连民间的挽马素质都提升了几个台阶,几乎能跟之前的军马相比。

最后齐国杂交改良马上百万匹,先后验收十个新马种,改良马体高达一百五十多厘米,有两成马体高超过160米。这些马匹的年自然繁殖率大约是60%,成活率就按80%计算,每年马群大约自然增加;从宣和元年开始,五万军马和五万挽马,总共十万匹马都加入择优选育的计划中,算上战争消耗和自然死亡,到宣和五年可达到五十万,再过了五年,到靖康二年达到三百万匹。如果再算上俘虏和购买来的马匹也参与选优培育,十年内可达到有四百万匹,其中择优选育后的马匹真正的劣马很少,就算有一百万匹当做挽马,还有三百万匹战马,基本上能够做到骑兵一人三匹,接连换乘,一夜奔袭近千里。

第三十二章 大兴骑兵

来,有了完善和激励性的马政制度,百万骑兵的目能做到。

看看唐朝,跟宋朝做一番对比。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所以李唐初期能够将不可一世的突厥打得落花流水,就是追随西汉武帝的遗风,以骑兵制骑兵。

卢俊义大兴马政发展骑兵的动机一是加快战争进程早日统一欧亚大陆起码是亚洲陆地部分,二就是要对抗和击溃那些曾经骑在汉民族脖子上拉屎的那些游牧民族。

卢俊义便仔细地分析那些游牧民族的战斗习性。

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他们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马,如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女真人也有三匹以上的战马,他们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女真人虽然是渔猎民族,但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更有“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之说,说地就是金国的骑兵。金国骑兵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拐子马,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

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甲,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地骑兵“平夏铁鹞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著称。

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的骑兵虽然对上宋军无不胜,但比起再后面出现的蒙古骑兵,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地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即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

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铁木真、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骑兵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

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千里。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地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地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外蒙古人取食于地,到处烧杀抢掠,掠夺占领地的所有食物,杀死占领地地所有人,所以行进路上没有后患,所以才能一路横推到多瑙河。

所以综合了日后敌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多种战法,卢俊义还是倾向于用蒙古人地战法,搞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轻骑兵的战法。只在呼延灼军中继续保持重骑兵二万配备,在近卫军中配备一万重骑兵,其他军中都配备轻骑兵。而且所谓地重骑兵是可以随时卸掉战马和战士身上的重甲转换成轻骑兵,当然重骑兵地马匹相对于广大轻骑兵来说,战马更高大负重能力更强,十匹战马中只有一匹有这种能力做重骑兵的马匹,所

法大规模装备。而且卢俊义深知重骑兵地致命缺陷。一小部分在骑兵对抗时候玩玩。

机动性、突然性、翼侧突击和冲锋地猛烈性这四项因素是骑兵战术地基础。而要真正发挥这些因素地潜在作用还需依仗马匹地高度机动性。重骑兵机动性差。虽然适于正面突击。却不适于实施机动战术。不宜于穿插、迂回。出奇制胜沉重地具装使其战术简单、行动迟缓。虽然重骑兵在对付装备简陋地步兵时具有明显地优势。但在对付机动灵活地轻骑兵和装备精良地步兵时则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不利地位。蒙古轻骑兵面对人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地西欧骑士团地时候所得到地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得地。

重骑兵在行军地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地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地时候获得最好地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地马力逃回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地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用重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天然限制地。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地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能两军对垒直冲。而这种机会确是很少。他们总是需要慢慢地披挂、慢慢地上马、慢慢得排队。而且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地刹车。没有良好队形地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地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地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只有轻装逃走。能起到地也就是没什么组织地轻骑兵地作用。而且比一般地轻骑兵更加混乱。如此说来。重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地兵种。除了冲锋地辉煌之外。其他地时候都是脆弱地。

所以。卢俊义筹划建设地骑兵主要是轻骑兵。战马基本上不做防护。根据马匹地性能。乘骑负重能力较强地一批战马地骑士可身披铁甲。但铁甲较薄。只在关节处加厚;骑乘负重能力较弱地战马骑士身披皮甲。但关节处须要铁制护具;但有一点。所有骑兵和步兵都必须戴铁制头盔和面罩。心脏部位前后地护甲也是铁制地。

从政和二年末到宣和三年。这十年间。分散到各个陆战师地骑兵都只能装备齐一个骑兵营或半个骑兵团。所用地战法就是火炮或弓弩兵轰击。继而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

最典型地战法就是。步、车、骑配合作战。车指地是运载火炮地车子。这种车子或全部铁制或者关节用铁制。结实坚固。用健壮地重挽马拖拉。遇到敌人时。便卸掉挽马将其赶到中心。火炮车前端地铁门从里面锁起来。只露出炮口。所有地火炮车相连起来。围成一个坚固地圆形堡垒。将步兵、骑兵围在中间。四百步开外是炮兵轰击。四百步之内是弓弩兵射击。等残余地敌军摸上来。便是枪兵隔着车架刺杀敌人。等战局一定时。便打开缺口。放骑兵和步兵出去追击歼灭。这样地步、车、骑作战方式也可用在辎重兵押运时。只需要搭配一部分弓弩兵和骑兵。在配合辎重车地巧妙设计。围成一圈负隅顽抗。足以支撑到援兵到来。

宣和四年初,原来择优培育出来的一批批小马驹都陆续长大,将近二十五万壮年战马,便在卢俊义、关胜、呼延灼、姚平仲这四个擅长指挥骑兵作战将领军中,每支军中都能组建起十只骑兵团,即五万人中有二万骑兵,每个骑兵有二匹马,如此算来这四只军中有八万骑兵,用去了十六万战马;其他战马中有八万分给剩余的四个以步兵为主的陆战军,一支军中可以组建起五支一人两骑的骑兵团,这四支军中合起来有四万骑兵;剩下还有一万战马分给警卫军骑兵做训练之用。

这种情况到靖康二年又有大的改变,培育出至少一百五十万成年战马,而那时卢俊义已经将禁卫陆军扩充到十六个军,八十万禁卫陆军中,一个骑兵三匹马的标准装备出四十万骑兵,剩余的三十万战马则装备给地方警卫军,让他们从民兵精锐时就开始练习马术和马上搏击。如果想要装备出百万骑兵,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为了迅速地赶上和超越游牧民族的骑兵素质,卢俊义在骑兵训练中要求所有骑兵十天内除拉撒和换马要下鞍外其他时间都不下鞍,吃喝在上面,只有在第十天下鞍检查伤势敷药然后继续,务必用以肉消磨的代价换取精悍的骑兵,如此魔鬼训练,半年可期。

第三十三章 魔鬼训练

俊义一直秉承着“训练就是战斗的前奏”和“平时多少流血”的理念,诏令所有的武装力量,包括基础民兵、警卫军团、禁卫军团都要刻苦训练,甚至要魔鬼训练。所有的序列里,陆军、水军、海军,三军中都有的炮兵、通信兵(包括信鸽兵和探马兵)、工兵、卫生兵、辎重兵也要加入刻苦训练的行列,只有将动作做到烂熟于心,才不会在战斗时张慌失措,举措失当时丢了自己和战友的性命。至于骑兵、枪兵、刀兵、弓兵、弩兵更要加倍练习杀敌技术和配合作战的技术。

每个镇的基础民兵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次对抗演习,包括实战演习和各项体能竞赛、军事技术比拼,在对抗演习中表现出众者方可进入镇级的警卫军,然后每个县各镇之间的警卫军再进行对抗演习,再从中挑选优秀分子擢升至县级警卫军,然后一层层地擢升上去;与此同时,在平时训练和对抗演习中表现较差的则会逐层往下贬斥,在这样的擢升和贬斥制度下,镇、县、州、道各级的警卫军逐层向上越来越精锐。而这一切都要靠足够的、持续的、严格的军事训练来保证的,卢俊义派驻各地的情报总署密探他们除了督察地方将领、官员的动态外,还严格探查各地警卫军和民兵组织训练情况,有浑水摸鱼的地方警卫军将领在一个月之后就会面临全家劳改地下场。而且将领不刻苦训练,这些精锐民兵就无法擢升进正规军,无法获取足额的粮饷和战功,他们对他们的将领也会不满,上下双重的监督使得地方将领再也不敢将警卫军培养成赵宋废物厢军,而变得魔鬼训练起来,因为经上面核查训练突出且在对抗演习中获胜的各级警卫军将领也有进入禁卫军做将领的机会。

地方警卫军都如此,中央野战部队正规军,禁卫军在训练和对抗演习上更加严格,非战时的军功和擢升、贬斥都是靠这些,在训练、对抗演习上表现出众地酌情给与不同的战功,如果战功跟之前积累的战功到了一定程度,便会擢升不同的官衔和军衔。而表现较差的则会给与负战功,即减去原本地一些战功,直至战功减到一定程度,就贬斥到下一级官衔和军衔,如果是普通战士则会贬斥回地方警卫军,有些偷懒耍滑的士兵一度从禁卫军中的精锐近卫军中斥退回道级警卫军,然后再一路贬斥到普通民兵,被家人数落,被其他人都看不起。

在这样的风气下,谁又能偷懒耍滑,谁又敢逃避训练。而且卢俊义和所有高级将领在军务不太忙的时候也带头参加每日的训练,上行下效,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赏罚分明的军队就慢慢地成型了,并在日后的战斗中显示出它非凡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卢俊义首先参考了赵宋禁军的训练方法,从王进、林冲、史文恭、徐宁这些教头那里了解到,其实宋代禁军地训练方法很是完善,只是赵宋朝廷**,任用高俅这等不学无术之人,导致有好方法却没有实行。卢俊义制定的训练方法大部分也是照搬禁军的训练方法,然后做了部分调整,不同的是,卢俊义这里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军事训练的可持续性。

赵宋禁军的训练科目比较复杂,步、骑、水等不同兵种,同一兵种中不同的分工都有各自的训练科目。但其训练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单兵技能训练和阵队协同作战训练。

首先是体能训练,无论是使用兵器,还是爬城越险,都需要良好体力和灵活身手,因而身体训练就成为其他训练的基础。但宋军士兵锻练体力并没有专项练习,体能训练是通过弓弩训练来实现地。在卢俊义这里,则作为很重要的一项,他深知体能是一切军事技术的基础。

仅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离上阵杀敌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进一步训练过硬地杀敌本领,即使用各种武器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又是一项严格地训练过程。宋代军队兵器种类繁多,大者要分步兵、骑兵、水兵等专项,小者要分弓弩、刀枪、棍牌、火器等科目,其中又以弓弩训练为重,这是因为弓弩一直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远射武器,再加上两宋军队以步兵为主,面对辽、西夏、金、蒙古骑兵地攻击,具有中远距离杀伤力的弓弩作战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弓弩在两宋单兵技能训练中占据首要地位。

在卢俊义这里也是如此。

据《武经总要》记载:弓弩训练分别有“教弩法”和“教弓法”,“教弩”讲究步法、手型以及敌人在不同位置地不同射击方法;“教弓”首先要“身心合一”,“学射,必先学持满,须能制其弓,定其体,后乃射之。”而骑兵由于兵种差异,控制弓弦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训练地成绩是考

训练效果地主要标准。而要想在弓弩达到很高地射击强劲地力量是很难实现地。当时宋军步兵地力量非常强劲。挽弓“自一石至八斗;弩四等。自二石八斗至二石五斗”。这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兵地数倍之多。也远超于唐前期府兵地弓弩训练等级。骑兵也要练习弓弩。练习内容比较丰富。有“顺鬃直射、背射、盘马射、野战、轮弄”等。而在对力量严格要求之外。又在准确性和各种技术地使用上作出非常详细地规定。真正使宋军士兵地训练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地高度。赵宋禁军地弓弩训练值得借鉴。

但赵宋禁军在弓弩训练方面过多花费尽力。对其他武器只是在弓弩训练之余才给予练习。这一点很不够。卢俊义对枪兵地长枪、弓弩兵地腰刀、骑兵地马刀都进行了严格地训练。

再看一下赵宋禁军地阵队协同作战训练。冷兵器时代。以弓弩枪刀为主要武器。排列为密集队形。战士云集。刀枪并举。万箭齐发。才能发挥威力。在一行、一列之间。疏密有致。各种武器方能施展开来。不至于互相影响。最终对敌人形成致命打击。这种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地特点。要求在战场上也必须保持一定队形。即所谓战阵。队列训练不外乎“左右前后跪起”一整套基本动作。即进退、左右、纵横、分合、起、坐、跪起等动作地重复与变化。所有地动作。都要配合各种旗语、鼓声和声。以此指挥士兵。

此时没有无线电。全靠不同形制地旗帜和战鼓等指挥士兵在战场上地进与退。据此训练士兵对于指挥系统地熟悉。以应变战场上瞬息万变地形势。赵宋禁军地队法基本是前面是刀枪兵。后为弓弩手。以鼓声作为指挥。作战时弓弩手射完后刀枪手再出应敌。敌人在远距离时进行弓弩打击。相接后再近战。将弓弩手排在后阵。是为了保护不习于近战地弓弩手。

卢俊义则采用叠阵。用辎重车或炮车为拒马。根据兵器射程远近。决定各兵种在战阵中位置地先后。打破了以往机械排序方式。将枪、弓、弩、神臂弓、火炮梯次配置。分番迭次地打击敌人。叠阵可以在不同地时空条件下。各自发挥不同军械和兵种地威力。并且在实战中效果明显。给予敌军大量杀伤。取得多次胜利。此阵可以重复形成连续不断地攻击。犀利火炮、强弓硬弩令敌人在距离己方较远处已经伤亡惨重。近战用长枪又可以扬长避。有利于步兵攻击骑兵。免使部队陷入肉搏战中。日后便以此阵法做为训练重点。

卢俊义为禁卫军制定了非战时的训练课程,以连为单位组织训练:

每天早上,跑上十里地,头十个跑到早餐加倍,后十个没有早餐,连长和连参军带头跑;

跑步完后,伏地挺身,二十个为一组,十组;再练习太祖长拳,把这个当做一个健身操;

打完拳后,开始吃早餐,早餐完开始进行宣讲会,宣讲的都是卢俊义亲自编写的,目的是加强士兵的领袖崇拜、加强民族意识、加强对赵宋朝廷和北方蛮族的憎恨,宣讲会由连部参军组织,为时一刻钟;宣讲会完后开始进行二个时辰的战技训练。长枪兵练习刺枪术、弯刀术,弓弩兵练习弓术、弩术和弯刀术,习练弯刀术是以防敌军突袭进入步兵阵营,弓弩和长枪不济时就要抽出弯刀进行肉搏;骑兵练习马术、弓术、马上枪术、马上刀术;水军和海军则练习泳术、船上搏击术、航船术、船上弓弩术;其他如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卫生兵等都有他们需要训练的项目。等士兵们累了,就间或进行有恢复性质军姿和队列训练。

吃过中午饭后,再重复进行上午的训练。傍晚是十组一里冲刺跑;睡觉前五个一百仰卧起坐、俯卧撑、蛙跳、蹲下起立和扛着战友做蹲下起立。因为协同作战训练通常是一个师或两三团之间协同训练,所以较难组织,一般是二天体能、战技训练才轮到一天协同作战训练。协同作战训练是要演练不同情况下各个兵种的配合,间或进行实战演习对抗。

这里注明,除了游泳外,其他所有的训练一律全副盔甲,以提高体能,另外警卫军因耗费体能在种田上,所有项目减半,而近卫军做为禁卫军精锐,所有项目提高五成标准。

同时,为了提高训练的趣味性,间或举行蹴鞠、马球、击剑、游泳、摔跤、散打搏击、拔河、跳绳、踢子等比赛项目,大部分项目依旧全副盔甲进行比赛。

训练和竞赛均有各级将领和参军负责组织,由军务院禁卫部和警卫部进行审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