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俊义对高氏兄弟笑道:“这番回国后,不忙着回高丽,你们先回家看看你们的母亲。”

高氏兄弟吃惊地抬头看了看卢俊义,心道别人都歧视自己的母亲一类的女人,没想到主公是这样的态度。卢俊义笑道:“我不但不会瞧不起你们的母亲,还很佩服她,她的眼光真好,看你们就知道你们的父亲很英俊wωw奇Qìsuu書còm网。你们母亲来自的国家你们去过了,说说印象吧。”

跟后世很多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厌弃中国一样,高氏兄弟言语里也充满了对高丽的厌弃,说那里土地如何贫瘠、百姓如何愚钝没有教化、没有文化,总之一切很落后。

卢俊义严肃地斥道:“高丽三千里河山是好地方,埋藏在地下和长在地上的物产其实很富饶,只是你们目拙看不到,高丽的女人也都是好女人,你们是她的后代应该感到荣幸,那里只有一点不好,就是那里的男人不好,配不上那里的女人。日后打下那个地方以后,高丽的妇女可全部转为汉籍,高丽的男人会说汉话的可转为汉籍,不会说的等着操劳灭绝。”

这两个混血特工都低头称是,心里却很高兴,主公一直在称赞他们的母系,同时也在肯定他们这些混血儿的存在,主公不歧视反而高看,让他们也对自己的血统充满了信心。

第三十九章 高丽卢氏

俊义是在召开攻略高丽的军事会议之间召见这两个特,与会的都是卢俊义的亲信将领,都是梁山义军的高级将领。

许贯忠听了刚才卢俊义的一段话,便问道:“刚才主公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就是主公对如何处置高丽人的命令?主公能否再详细地讲解一番?”

卢俊义点点头:“刚才我讲的既包含如何在战后处置高丽人,也包括如何在战时和战前对待高丽人,如何争取一部分高丽人的支持。高丽人分成二种,一种是本地土著或在五六百年前早就迁移到高丽的汉人,那些在五胡乱华之前就以前迁移过去的汉人恐怕大部分已经不会说汉话了,已经蜕化成了当地土著;另外一种则是隋末或唐末迁移过去的,他们也许还会说汉话,还没有将祖宗忘掉,还惦记着回归汉族王化。对于第一种人要打击,对第二种人则要团结,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很有可能第一种人比第二种人还好争取。

有些数典忘祖的败类可能只记得高丽王对他和他家族的好,而忘了自己是唐人,是汉人。”

当卢俊义说到这里时,高德欢忽然想起一事,便禀告道:“我们在高丽国内曾探听到高丽境内也有跟主公同姓的家族,而且将近有四五万人。问过他们的起源,说他们是在唐末时候渡海过去的,乃是唐朝史部侍郞卢从愿、宰相卢文纪之后。卢文纪之子是徐州刺史卢鸿表,卢鸿表之子是兖州刺史卢震顺,卢震顺之子是翰林学士卢穗。卢穗因逃避黄巢之乱,便带着他的九个儿子及家眷航海东去,到达新罗国。当时新罗国孝恭王在位,卢穗到达后,孝恭王以国宾礼遇待之。卢穗及其九子尽忠新罗王室,为击退百济与渤海国的进攻做出了贡献,被分封九邑,卢穗的后代遂即分布在高丽国各个地方。”

卢俊义听了朴德欢的这番话,不禁陷入了沉思。

对卢穗和他的后人,后世今生都姓卢的卢俊义自然比那两个特工知道的更详细。

唐代末年,李唐国力衰退、朝廷**,王仙芝、黄巢在各地陆续发动起义,对贵族与高官一律实行残杀与掠夺。无论大小官吏都为躲避战乱而出逃到各地,身为名门甲族的大部分卢氏们也为逃避战乱而迁移到金门岛、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云南等地。

这时卢穗也带领他的九个儿子及包括自己在内的八个翰林学士和家眷一起东迁至朝鲜半岛,八学士即:任积、陆种、卢穗、田秋、徐称、苏获、朱稷、阎稽。

此时的朝鲜半岛上正值新罗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孝恭王在东京(给予卢穗以国宾的礼遇。卢穗及他的九个儿子为新罗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罗王室根据他们的功绩,又因卢氏在中国曾是名门贵族,对卢家九兄弟封伯九贯。即垓为光州伯、坞为交河伯、址为丰川伯、坵为长渊伯、地为安乐伯、坤为安康伯、增为延日伯、坂为平壤伯、垣为谷山伯。

悠悠千年过去,现代的卢氏在韩国已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在韩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卢氏后裔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卢武铉和卢泰愚这两个总统就是明证。

对这样这批背弃故土效忠蛮夷地人。卢俊义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是该厌弃还是该欢迎?

想了许久。卢俊义方道:“你们尝试联络一下那边地卢家人。问他们可否忘了长清。忘了范阳?问他们对山东梁国公卢俊义可有印象。开玩笑似地问他们如果卢俊义派兵打过来他们会是什么态度?毕竟已经过去快两百年。我甚至怀疑他们还会不会说汉话。”

朴德双疑惑地问道:“长清指地是?范阳指地是?主公我们须得明白。才好问他们。”

卢俊义笑道:“那就需要从我们卢氏地起源说起。说起卢氏地起源。先要追述到姜太公。姜太公姜尚通晓军事。明于治国之道。他辅助周文王治理周国。使得周国国势强盛。诸侯宾从。文王姬昌下世。姜尚继续为武王姬发会合各路诸侯。灭亡商纣。建立了周朝。姜尚因大功封于齐。为姜齐第一代国君。称姜太公。齐文公是姜齐第十代国君。名赤。他地儿子名高。高地孙子名傒。为齐国正卿。食采于卢。在现在地山东长清县西南。长清乃周朝之古卢国。卢氏乃周朝姜太公之后。受封卢国。后世以国为姓。后来田氏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长清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地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

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韩’之海内儒T5植。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卢偃、卢邈、卢玄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十八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

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人。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地卢氏历史名人达八百四十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地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地称号。”

卢俊义这时询问两朴关于高丽的情报,一同参详攻略高丽的还有义军中各位高级将领,大部分人并不晓得主公的身世来历,听了这番话,都禁不住一同拜伏在地:“原来主公乃武圣姜尚之后,难怪神机妙算、用兵如神。主公世代名门贵胄之后,尚能平易近人折节下士,实在令某将钦佩感激。”姓卢的将领一个个神采飞扬,被卢俊义的一段回溯刺激的豪情万丈,其实也只不过类似于其他百姓的“老子先人也曾经阔过”,不值一晒。

卢俊义忙令大家起身,看了看屋内的都是自己的亲信,便大笑道:“朱雀桥边野草花,;姓家。这首诗各位都曾读过,知晓其中意思。我带领大家上梁山,四处征战,不是为我一家一姓之得失,而是为了普天下的百姓,我希望日后我们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我卢家不能显达也没有什么要紧。”

众将闻听卢俊义的肺腑之言都深受感动,一起颂道:“主公心怀天下,乃万民之福。”

卢俊义笑着让大家安坐,刚准备吩咐高氏兄弟退下,却忽地想起一个人,顿时心绪困顿,连话都不想说了。朱武见卢俊义愁眉不展,便问道:“主公,为何发愁?”

卢俊义问道:“你知道东汉卢芳这个人吗?”

朱武这才知道卢俊义为何发愁,便道:“知道,在新莽取代西汉期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卢芳抓住当时“天下咸思汉德”的民心倾向,编造自己原是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又是匈奴王室的亲外曾孙(汉武帝迎娶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刘文伯为第三子之嫡孙),结果边民和匈奴部落无不信以为真。随后卢芳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号召羌、胡各部落一起举兵讨伐王莽伪政权。卢芳派使者联络边外的羌、匈奴各部族,选送美女给这些汗王,并美其名曰“和亲”。被蒙蔽的匈奴单于率数千骑兵把卢芳接到匈奴境内称帝。卢芳表面上是继承了汉室帝位,实际上是充当了匈奴单于的儿皇帝,并将伪政权的‘都城’建在九原,帮助匈奴贵族霸占汉朝的北方疆土,为匈奴各部充当看门犬,并时时准备导引匈奴部南侵,夺取刘氏的中央政权。后来因内部矛盾激化,身边干将们相互火并,先后被杀,还有一些将领纷纷率领部众向汉朝投降,众叛亲离,卢芳无可奈何亡命匈奴部落境内。

东汉建武十六年,匈奴人再次把卢芳推出,命令他带上雇佣军到高柳建立伪政权。但这时卢芳的骗局早已被戳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向汉朝皇帝上书,认罪投降。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既往不咎,还封卢芳为代王,并允许他在明年正月回京觐见。但是,卢芳却在冬天就擅自拥兵入朝,当南行到昌平时,被朝廷及时发现,并立即派使臣进行阻止,重申前诏。他不得不原途返回,可能是心中有鬼,所以这时非常忧恐。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卢芳又下决心再次叛汉。而他所发动攻打边郡的战斗,因不得人心而均告失败。最后在将亡兵散、众叛亲离的情况之下,还是在匈奴的保护下,与妻儿又第三次逃入匈奴境内,在大漠中度过十余年残生,病死于异乡。”

卢俊义听了朱武对卢芳的讲述,叹道:“卢氏虽乃望族,也不乏这般数典忘祖、卖国求荣之辈,不知道卢穗的后人是不是也是那样。高氏兄弟,你们二人到了高丽,跟其他人尽量联络那些在唐末渡海前去的汉人后裔,但务必小心,不要让高丽王室发觉。”两人领命离去。

第四十章 台湾制糖

政和六年,李俊海军经过频繁的征战,征服了从登州)T所有沿海岛屿,整编了沿海的所有海盗,将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变成了山东到台湾的安全生命线。

然后李俊又攻占了流求大岛,后来秉承卢俊义的谕旨,将流求大岛更名为台湾岛。

与此同时,卢俊义乘着三败高俅的余烈,挟持着高俅诈开了一道道城门,将长江以北、运河以西的大片地方都囊括下来。

同时将大陆到台湾的运输线最短缩短到通州海门县篙枝港口到台湾的淡水港口。

李俊占领了台湾及其附近小岛屿后,卢俊义便将业已占领济州岛的孙立跟李俊调换,让孙立领海军第一军进攻琉球群岛,李俊带海军第二军扫荡高丽附近的所有小岛。

因为高丽王朝的内部动乱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卢俊义传谕孙立和李俊的海军要加快征伐的脚步,在进攻高丽半岛前完成会师。

与此同时,卢俊信前去台湾岛,担任台湾府的知府,负责台湾的屯田事宜。

后来升格台湾府为台湾道,管辖台湾岛、澎湖列岛、琉球群岛等大小岛屿。

台湾道从五十多万和十几万土著中招收了两万防备军,一万陆军、一万海军,负责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群岛的军备,琉球群岛现有孙立海军驻防。

台湾道在卢俊信的经营下,屯田、开矿、民族融合,一切红红火火,台湾顿时生机勃勃。

卢俊信的屯田里并不是一味的水稻,还种了一些绿豆、芝麻和大豆。

另外更多地则是甘蔗。台湾湿热多雨。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有了甘蔗便有糖。台湾地制糖业又是一大创收点。

唐代初期糖是贡品。只有皇室能够尝到。唐中叶以后。才日渐走向民间。虽然到了宋朝民间已经开始有糖作坊。有了各种糖制品小吃。但糖或者甜品还是非常昂贵地东西。

在其他国家。糖价更贵。尤其是高丽、日本少产糖或不产糖。糖价甚至比盐价还贵多了。

本来卢俊义压根就没有想起来要发展制糖业。河北土生土长地卢俊信更加想不到。但其他人想到了。因为卢俊义曾颁布过一个法令:“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为了义军地发展。需要群策群力。凡对义军地各方面发展献言献策有效者重赏!”

有一个叫做唐田地福建移民见台湾地气候比福建更适合甘蔗地生长。同时义军所有行业里缺少了制糖行业。便向卢俊信献言开辟甘蔗园继而制糖。

卢俊信隐约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大行业。便向卢俊义发信请示。卢俊义看了大喜。令卢俊信重赏了唐田。让他前往福建带回甘蔗苗。唐田得了重赏。欣然前去福建取回了大量甘蔗苗。然后以这些蔗苗为基础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并开始培育蔗苗。然后再进而扩大甘蔗种植。

蔗苗来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茎,因为蔗节上会长芽,方法是取整支蔗,分切成一段段双芽苗,然后平植或斜植。另外还可以采用宿根方法,就是当原料甘蔗采收时,不挖蔗头,采收后再经过切头、开根、排土、施肥即可。

甘蔗生长期主要受气温和品种影响,在台湾大约十四到十八个月,不过宿根的可以缩短,只需要十二个月。但是生长期不足的甘蔗,不只产量低,而且糖度也较低。秋植甘蔗以八、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为种植适期,因为制糖开工期从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所以秋植蔗都有足够生长期,而春植蔗需要延后采收来配合。

唐田做为台湾岛屯田司蔗糖处的主管,他在具体的劳作中总结出一套轮作制度,可做到不浪费田地资源也不影响甘蔗生长。

首先,因幼蔗生长缓慢,土地没有充分利用未免可惜,这时唐田授意蔗农们间作一期其它的短期作物,和蔗苗一起生长,赶在蔗苖长大之前收获完毕,以增加土地收益。但有个条件需要遵守,就是间作的作物不能对蔗作有太多不良的影响。适宜的作物有落花生、豆类、大蒜等,后来从中南美洲一带取回了玉米、番薯、马铃薯后便种植这些作物。

其次,在蔗苗长大以后,开始应用完整的轮作制度。通常是甘蔗一期新植,接着二期或三期宿根,再一期或二期水稻,然后又回到新植。而在末期水稻未收获前,把新植甘蔗种植在水

糊状泥土中,称为糊仔甘蔗。它的优点是既不影响^+又可使后作甘蔗提早种植,还可节省整地筑畦等作业费用。

和第一期水稻间作的,称为第一期糊仔甘蔗,也叫做春植糊仔甘蔗。和第二期水稻间作的,称为第二期糊仔甘蔗,也叫做秋植糊仔甘蔗。

因为甘蔗的生长周期,决定了一年之内,糖场只能开工两三个多月,现阶段民营资本恐怕也空耗不起。另外因为糖业的利润丰厚,卢俊义想到日益增高的军费开支,也放弃了与民分利的打算,决定由台湾道政府开设糖场,所有的利润都由义军独占。

在台湾道开设几个大型的糖场,设置煮糖器具,因煮糖时正值农闲时节便临时征用耕牛,用牲畜之力来拉磨,而工人的来源则是台湾道的地方守备军,除了两万战备军之外,还有各州、县、镇的守备军。

蔗民们将甘蔗收割后,清除不需要的蔗叶、泥土、根须等,接着捆绑到牛车上,然后再运送到制糖工场。运送到工场以后,再细细清洗完毕,然后送进“石车”里压榨。

石车是由两个花岗石制成的圆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从两个圆柱石磨中夹碾而过取得蔗汁,并产生蔗渣。两个石磨组成的石车,需要十二三头牛来拉磨,后来则采用牛拉和水车推动的联合方式,使得可以多番压榨,使得蔗髓当中的糖汁能基本都榨取出来。

然后再将蔗汁加热,随后加入石灰净化,让杂质沉淀,取得较清澈的甘蔗汁,然后将清汁煮至羹状,沾之会黏手时,一边冷却一边以木棒搅拌,使糖浆能均匀结晶成颗粒状,即俗称黑砂糖或红糖的赤糖。烹煮时会有杂质浮沫产生,以木瓢捞出,冷却沉淀后可作为养猪饲料,或拿来酿酒。、

一般来说,双磨石车制造黑糖,若全凭牛力与人力(用牛十二头,煮糖工二十人),每日大概可以处理一万斤的甘蔗,并于当日内煮成黑糖。

这种黑砂糖和红糖虽然各有妙用,奈何价值甚低,市面上偶见的红糖只卖出了二百多文的价格,如果白糖上市,摆出十贯的价格怕也会有人购买。不过,这北宋末年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持卢俊义用现代化学工艺从赤糖里面提炼出白糖,只能用土法,这个就要靠唐田等制糖工人的反复摸索,直至找到适合这个时代的加工方法。

先是取出赤糖中颗粒大而完整、比较不干净的颗粒,装入漏斗状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黄泥水,使黑渣顺孔流出,上层的糖自然变白,愈上层愈洁白,就是白糖。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取出上层的白砂糖,中层的黄砂糖,下层的褐砂糖(这种褐砂糖比未经精练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颜色浅一点,可以卖的贵些)。

至于流出的黑色残渣则称为糖蜜,可用来酿造酒。酿出的酒之过滤后,兑上以米酿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饮用或作为料理用酒。兑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浆称为“滤泥”,是极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压榨过程中所残余的废弃物,糖场可以回收晒干后当柴火煮糖,甘蔗枝叶与蔗皮也是主要燃料来源。基本上,制糖燃料无须外求。事实上,往往因为蔗渣太多,可以将多余蔗渣当堆肥使用。但后来发现蔗渣其实是可以拿来制造纸浆的,便拿去做了纸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设想的很好,但就在制糖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在甘蔗园的经营上就出现了问题。卢俊信向卢俊义飞鸽传书汇报称:“这些蔗园我原定的是全部属于义军所有,蔗民只领取薪水,却发现种植甘蔗的百姓们远远不如那些屯田劳作的百姓勤劳。唐田献策改蔗园为私有,即可激发百姓干劲,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卢俊义接到这份信,不禁想起了其他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屯田事宜,深感卢俊信遇到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山东、苏北和其他海岛上的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那些屯民和屯兵都没有自耕农勤劳,甚至还不如佃户。

卢俊义就这个问题征求过后勤部总管蒋敬、后勤部屯田司主管陶宗兴(建设部工事司主管陶宗旺之兄,通晓农事)二人的意见。

第四十一章 田地私有

宗兴直言不讳地说:“一切皆因土地属于公有,并不)?|他们自思自己辛勤耕作种植,半数入官也就罢了,没准等自己将荒地和贫地开垦成良田,义军就会前来宣布这良田属于义军所有,将他们的良田夺去。”

卢俊义闻听此言,有些怒气道:“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打算,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认为?”

一旁的蒋敬解惑道:“赵宋官府也做民屯之事,一旦屯民将荒地和贫瘠之地开垦成了良田,赵宋官府就会借田地本来属于朝廷的名义收回,借机霸占屯民的良田,然后分给贪官污吏做田租。有仅捍卫官吏利益的赵宋朝廷的榜样,屯民们也不敢对义军抱有太大幻想,想到这田地反正不是自己的,种好种坏一个样,就消极懒惰起来。”

陶宗兴也讲到军屯的情况:“参与军屯的士兵们的想法是,自己是个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调走,辛苦开垦出来的良田就尽属他人,干嘛为他人做嫁衣,所以他们也懒了下来。”

听了蒋敬和陶宗兴的话,卢俊义有些不太相信,便又找来了几个屯民和屯兵,让他们坦白地讲自己屯田的感受。因义军有“言者无罪、精辟有赏”的言论自由奖励制度,再加上卢俊义的坦诚相见,他们都一五一十地将真实感受都讲了出来,跟蒋敬和陶宗兴所说相仿。

卢俊义禁不住想起了后世的国企和私企的差别,他没穿越前也在某个国企里工作了一小段时间,人浮于事、关系至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很严重,工人上班时间都是在打牌赌博或者睡觉,完全谈不上效率,如果不是国家政策扶持,那个一万人的大国企也将频临破产。

后来他又发现,凡是那些国家所有的,本应该让全体国民或某些国家集体全体员工获得利益的,通常都是被贡献最少的小部分人给占有了,大部分国民只分得一些残羹。像某些土地资源,完全被某些地方官僚和开发商占有,国民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鉴于后世种种教训和现实的种种情况,卢俊义征求所有义军将领和屯民、屯民的意见,制定出一部田地法令,法令的根本点就是田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私人所有。

当除去恶霸地主和奸商后,他们的土地分给了原来的佃户和其他流民、移民,这些即为民屯,田地归屯民所有,收成跟义军五五分成,免税但暂不免劳役。二十年后所有屯田都只需上缴四成。

如果屯民另行开辟了荒地,则荒地也属于屯民所有,收成跟义军六私四公分成,这是鼓励屯民开荒。当义军开辟了新领地,移民过去屯田也属于民屯,分给该移民的田地也归移民所有,因移民是离乡背井而来,为了刺激移民的热情,收成分配便为六私四公,当然这只是前二十年的优惠,二十年后,依然要交租四成。

像甘蔗园这种经济作物的屯田,土地也归屯民所有,收成比例为五五分成,义军收得五成,便不怕甘蔗园主囤积提价,甘蔗园主剩下的五成便按平价卖给义军公立的糖场。

有人问道:“如果有取巧耍滑之徒交租时只交差田收成或隐瞒部分收成。该如何是好?”

卢俊义玉面带煞道:“屯民须将所有收获按照物种分类堆放。每种作物不分好坏都混杂在一起。然后按照分成收租。如果有屯民在交租时隐瞒收成或弄虚作假。当即罚没全家所有田地。并且全部押去做十年劳改。有查出屯民隐瞒者可获得那奸猾屯民地全部家产。当然如果有地方官僚在收租时陷害百姓也将罚没家产、获取十年劳改。”

有人又问道:“如果有地主向屯民购买田地。借此兼并土地。那该如何是好?”

这是卢俊义竭力杜绝地事情。便斩钉截铁道:“屯民如不愿继续屯田。只能将田地平价卖给义军地方政府。不能转售为私人。如果有贩售私人者。买卖双方都将抄没家产劳改十年。”

另外卢俊义也对军屯地两个情况作了相应规定。

地方防备军本属于地方民兵。他们本身就是民屯。只不过屯田之地更靠近要防守地州县镇地城池。他们享受民屯一样地收成标准。不过同时对他们地亲属有优惠。凡是入选地方防备军地军人家庭本身就是民屯出身或自耕农。他们可以少交半成。之所以这样考虑。一是为了鼓励民兵入选地方精锐武装防备军。一则是因为每家每口五亩地。一家如果有六口人。包括壮年妇女也只有两或三名劳力。如果征召一名士兵前去防备军。则这名壮年劳力只能耕耘军屯地五亩地和训练。家中就少了一名主要劳力。如不降低田租。军属负

加重。

对义军主力军屯的田地,则属于山东苏北的不与民争利的荒地或新开辟领土上的田地,大部分军屯只不过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士兵所有,到时候他们可以转给移民来此的亲属或平价卖给义军政府。

如果有士兵不愿意随军迁移想退伍便将他转为民屯,由原来军屯的公八私二转为公四私六。

为了让民屯和军屯的百姓们感到心理更踏实,在宣布土地私有的同时,卢俊义并没有无偿地提供田地。因为了解国人的心理,所谓白白送来的便宜里面总会陷阱,老百姓们反而会敬而远之,只有那种有偿而又不过分的好事才能引动大家的兴趣。

所以在将田地提供给屯民和屯兵时,会收取中档价格的地价,另外还附加了低微的利息。由于大部分屯民和屯兵都一贫如洗,不过他们可以分期付款。

他们可以凭个人信用从义军的官办钱庄申请到低息贷款,这个贷款额度很小,但正好够付首期,随后屯民和屯兵可以选择是五、十、十五、二十年还完买地的费用,利息的算法等同于后世的供房利息。卢俊义统治之下的粮价较高,屯民和屯兵都可以通过卖自己的一部分粮食换钱来偿还分期付款。为了防止滥开荒破坏环境,义军政府对开荒的土地也征收半价的地价,农户在开荒之前要找村社或镇上的官员申请,凡是影响到战略或环境的都不得开垦。

为了严厉打击土地兼并,卢俊义规定,除了军屯和民屯外,其他自耕农和地主都不准直接贩卖田地给私人,只能卖田地给政府,然后再由政府卖给真正缺地的自耕农或屯民。政府卖地时应该公示,但不采用拍卖的方式,只让众人审核买地农户是否真的缺地。

农户再去买地时如若缺钱,可以到义军的官办钱庄,以已有的田地作抵押,申请低息贷款,购买适当亩数的田地,以每户人家里每口五亩地为上限,超过这个亩数要加收半成田租。

除了剿灭一部分恶霸地主武装外,卢俊义基本上没有动过地主阶层,特别是那些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的中小地主家,这是统一战线要团结的阶层。

对这些地主家庭,义军政权征收的田租为三成。看似很低的田租,但在实际上地主们每年也只能得到田亩收成的两成,因为宋朝的佃户并不像其他朝代时简直是地主的奴隶,宋代的佃户、奴仆其实大部分都是自由身,随时可以终止租用合同,地主不得阻拦。

外面民屯急需要人,那里田地有偿提供但可以分期付款买到,然后就是自己的土地,前二十年交租五成,后来就是四成,有些新开辟的地方或自己开荒的话一开始就只交租四成。

所以地主不敢收取六成以上的田租,有时候连六成或五成都不敢收取,因为很多佃户宁肯开荒或者离乡背井去外面的海岛赚取六成的田地收成和真正属于自己的田地,那样一来地主的地很多都被迫撂荒,而义军政府看你田地撂荒,因为你浪费土地资源,还特别征收撂荒税,你原来要交的三成田租一个不落还要交出来,逼得所有地主都只得降租到五成甚至四成,而且大部分地主在现有田租制度下觉得种田根本无利可图,也都断了兼并之心。

当然卢俊义也不想过于逼迫地主,还特别制定了几条有利于地主阶层的政策,首先一点凡是子女亲属为义军服务并担任连级以上军方或县级以上地方职务的地主家庭田租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